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浅论

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浅论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法律法规及政策条例对于企业安全管理的要求作了较大修改,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培育企业安全文化,从而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素养,实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目标。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受资金和人员素质的影响,安全文化培育水平和层次低。要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必须了解法规条例的变动情况,明确安全文化培育的宗旨,并通过政府监管部门的帮扶、引导,自身的努力探索及行业协会的助力,从企业内部安全环境入手培育其企业安全文化,发挥闽南地区企业家“爱拼敢赢”的精神,创建闽南品牌。

关键词:中小企业;安全文化;闽南地区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逐步提高,随着各级监管部门安全管控力度的加强,各类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越发重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有了较大好转。但纵观近年来闽南地区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总体情况,可知形式安全带来的安全管理疏失是该地个别企业事故发生率反弹的重要原因。要实现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的蓝图,达到企业本质安全的目标,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自觉自发地寻求安全,真正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安全理念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而这必须依托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应当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入手,明确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培育宗旨,研究其安全文化培育的方式和途径,真正让“安全”二字入脑入心,才能增强安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与培育宗旨

从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发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即开始了对企业本质安全的探讨,杜邦公司更是通过其自身长达数十年的实践论证了创建企业内部安全文化对企业实现长期有效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由此,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实践得以大范围推行。我国的学术界及企业界也对安全文化的作用及其创建进行了探索,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更是在2008年颁布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2008),明确了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经过12年的努力,大多企业对安全文化的认识仍较为粗浅,安全文化建设大多流于形式。要真正认识安全文化的作用并培育出适合本企业需求的安全文化,发挥其对安全生产和发展的核心作用,就应当全方位地认识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其宗旨。应当认识到安全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行业性,从不同维度去理解和界定,才能找到贴合实际的安全文化建设之路[1]。鉴于闽南中小企业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及生产经营模式的特点,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应当被定义为:由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具有“爱拼敢赢”特质,并由全体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并维护的安全习惯、行为规则、安全意识等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为此,对于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而言,要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就应当明确培育的宗旨。从闽南地区特有的“敢为天下先”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模式灵活的现状出发,应当将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宗旨确定为:以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法规为出发点,以绿色环保为基础,以能持续推动企业安全发展为目的,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以统一全体从业人员安全理念和意识为内控机制,最终凝聚全体从业人员,共同实现企业本质安全。

二、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现状

自2008年始,根据国家、省、市的部署,作为闽南地区经济发展生力军的泉州市便率先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将辖区内全部企事业单位按照标准评定为A、B、C、D四个级别,对应各自的时序要求逐年提升安全级别,并以此为契机在辖区企业内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广及培育,对拒不整改、不提升安全级别的企业给予降低银行贷款资信、不予年检等处罚,并列入“黑名单”安全监管体系。经过两轮“三年行动”,辖区内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安全文化的培育氛围。但从总体情况来说,中小企业受困于资金,加之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安全文化培育建设的实际效果不如预期,大多企业对安全文化内涵的认识不足,安全文化培育的宗旨难以实现,具体体现如下: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薄弱,安全文化培育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新《安法》”)、《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都作出了新的要求。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也根据法律法规进行了诸如“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安全生产责任进车间”“不让我眼前有任何人受伤害”等企业内部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但收效不大,从业人员大多未能真正理解这些管控措施背后蕴藏的凝聚全员力量、共同寻求企业安全的重要意义,在执行上往往敷衍了事,安全文化培育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同时,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面对经济格局调整和变化的困境,求“存活”的需求远超求“安全发展”,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淡薄,90%以上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对“红线理论”不明白、不熟悉,“客户至上”“效益至上”的理念仍占主流。而且,从国内外安全文化培育较好的企业的经验来看,只有企业经济效益达到一定规模时,为了未来进一步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才会注重包括安全文化在内的企业文化建设[2]。以目前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还不具备安全文化培育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经营管理者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对安全文化培育的理解仍然较为片面。采取的安全文化培育方式多为岗前培训、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操作规则培训、安全会议、法律法规普及宣传等传统做法,员工之间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安全能力评比,创建安全知识分享交流群分析解读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并进行共同安全理念培育的情况较少,尚未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一企一策”型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培育建设流于形式。

(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匮乏,对安全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大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生产管理人员往往是家族成员,他们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在企业运营管理中身兼数职,自身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对运用多维度安全文化宣教进行企业安全管理的认知不足。由于缺乏专业安全管理能力,在实践中企业管理人员也很少会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手段进行培育及实践,对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宗旨认识不深刻,安全文化培育的层次低、效果差。具体体现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解简单定义为生产口号的宣传,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制定及运行马虎应对,岗位责任人员往往缺乏明晰的“边界”意识,对企业共同安全理念缺乏认同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这样很难将安全文化的培育与企业的发展壮大纳入同一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也无法通过有效安全文化评估方法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难以发挥安全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有效预防作用。

(三)从业人员从安全文化培育中受惠少,参与度低,安全文化培育缺乏持续发展动力。从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闽南地区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主要集中在是否能从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收入,对于企业开展的安全文化宣传推广、比赛、培训等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样一来,员工本人难以从安全文化的培育活动中获得参与感,也无法从中获得安全文化培育所带来的宏观效益,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应急处置能力不足、风险防范能力较低等问题便会显现出来。此外,安全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从业人员关于实现岗位安全的沟通和交流是维系该系统持续运行的动力。从目前来看,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中大部分员工在工作之余很少对相同或类似性质企业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因人、物、管理缺陷造成的事故进行交流,对彼此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和技能也缺乏沟通学习。这样既难以从事故案例中获得相应警示,又难以针对本企业情况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和问题反馈。管理层与从业人员之间“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沟通渠道不畅,各个部门和岗位也难以针对隐患的排查及整改进行沟通协作,不利于风险预防监控体系的建设,企业长期系统的安全文化培育工程也缺乏后续发展动力。

(四)安全文化培育缺乏强有力的外力支持,推广深度和广度有限。首先,从政策法规的层面来看,现行的法律规范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主要放在规范安全管理及作业行为层面,对于企业如何通过培育安全文化并最终形成具有独特性、针对性的内部安全管控机制并没有作出强制性规定,安全文化的培育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安全文化培育实质上属于意识形态建设,其建成及效用的发挥需要实体平台的支撑。由政府牵头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宣教基地,并通过宣教基地安全文化建设实例,指导广大中小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培育,是安全文化建设从意识形态落地的有效途径[3]。但就目前来看,由闽南地区各县市监管部门牵头举办的安全宣教中心主要致力于安全社区建设工程、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等,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和安全文化产品创作工程的建设基本上停留在方案和策划层面,对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的引导推广力度和广度不足,特别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的建设工程更是从未涉及,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建设实体平台发挥的效用仍然较小。

三、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的实施路径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未来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在闽南地区中小企业中广泛开展安全文化培育建设活动并实现安全文化建设的宗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把握法律法规的修改动向,寻求安全文化培育的法律保障。正如之前所述,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受发展程度、资金、管理能力等多方因素的限制,对本企业安全文化培育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突破,只能从现有法律规范的要求入手,以相关文件、政策制度、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依据,依托法律法规的强制力予以保障。2016年10月1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意见》对进一步深化安全监管监察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除了要求逐步设立由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全面参与的立体安全监管模式外,政府监管部门也应牵头,引领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未来安全生产领域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后,2017年公布的《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也在提升全面安全的七大举措之一——提高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中提出以下三点要求:一是强化舆论宣传引导,二是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三是大力倡导安全文化。力求通过深化安全生产理论研究,推动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共建安全文化,推动安全知识、安全常识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可见,近年来制定及颁布的法律规范和政府指导性文件都将深化企业内部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未来安全管理的必要手段,也将在今后的政府监管工作中予以落实。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应把握好政策及法规调整的动向,因势利导,做好培育企业内部安全文化的前期工作。

(二)借助政府监管部门的帮扶、引导,推进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程。培育企业安全文化,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监督监管,在现阶段要更好地培育中小企业的安全文化,政府监管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针对目前法律法规对企业培育安全文化并未作具体细化规定的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中小企业的经营特色,通过地方安委会出台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实施细则,对未尽培育职责的企业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事故前行政处罚,把培育安全文化作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定职责之一。并结合失信惩戒制度,将不落实安全文化培育的企业列入失信企业名录,通过公安、工商、国土资源等多部门的联动对未尽职责的企业进行约束,让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建设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其次,政府监管部门也可以在资金、人员配备上对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进行必要支持。大部分中小企业受困于资金限制,往往不愿意在短期内看不出成效的安全文化培育上多花钱。对此,作为监管部门,一方面可以依法对未尽职责的企业经营者进行处罚;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人员配备、宣传推广、平台建设上发挥宏观支持作用,通过典型示范企业的带动,让更多企业经营者意识到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带来的红利,引导企业自主自发进行安全文化培育建设。再次,政府监管部门也可通过各级政府安委会、党政联席会的推广、宣传与支持,吸引企业、行业协会及安全生产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致力于安全文化培育,并通过“一带一路”的沟通协作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国际组织及外国资优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先进理念,以更好地推进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建设。

(三)中小企业自主探索,创新安全文化培育模式。中小企业是安全文化培育的主导者,只有通过对本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深度发掘,吸收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才能找到具有闽南区域经济特点并适合本企业安全文化培育建设的模式,让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持续改进的内生动力[4]。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可以按照如下方法创建本单位的安全文化:针对中小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短板,从制度上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培育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边界意识,并内化为时时刻刻以“安全”为本的行为习惯,让“安全”成为经营管理者与全体从业人员共同的职业理念[5]。此外,中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更应当克服求急求快的心态,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进行培育建设,深化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增加安全活动举办的次数,丰富形式,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员工对安全的需求等,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中小企业的决策层可以从区域经济及文化特色出发,通过地方文化的渲染、宣传,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安全文化培育给从业人员带来的实惠,创新安全文化培育的模式,逐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以闽南特有的“四句方言”形式制作符合企业生产特点的安全警示短视频,唤起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注意,并通过建立微信学习群的方式共同交流学习,总结经验,寻找适合本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方法;安全管理人员制定轮班巡查制度,走入基层了解本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隐患,并通过安全管理人员联席会议的形式进行分析总结,拟定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安全行为规则;结合“安全生产月”“新《安法》宣传周”等活动,以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摄影大赛、安全生产微视频比赛等形式,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安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机制的要求,通过“人人都会被牵挂”的事故模拟演练和“致员工家属的一封信”活动,统一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并致力于员工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让以“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为核心的“5S”蔚然成风;以班组、车间为单位展开安全生产技能比赛,并推选安全典型人物,通过考核及奖惩,引领示范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定期安全生产调查问卷,与时俱进调整安全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安全与效益双丰收[6]。安全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自身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通过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协同努力,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探索,深度发掘,寻求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安全文化培育方式[7],才能实现闽南地区中小企业未来可持续安全发展。

(四)行业协会鼓励带动,创建安全文化培育的“闽南品牌”。行业协会为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互动发挥了纽带作用,独木不成林,要构建具有闽南特色的中小企业安全文化,仅靠个别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安全文化的培育建设中发挥行业协会的示范带动作用[8]。通过行业协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帮助中小企业突破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经济瓶颈与技术障碍,并借助行业协会牵头下闽南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交流,以专家支招、参观走访、在线研讨等方式优先带动一批条件较为成熟的中小企业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安全文化,进而以行业协会的示范推广,发挥闽南地区企业家“爱拼敢赢”的风范,让闽南地区中小企业的业主都能认识到安全文化培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比拼中,为全面培育中小企业的安全文化添砖加瓦,最终创建具有独具闽南特色的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品牌。当然,培育中小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企业、协会、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更是要借着“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以“五位一体”的思维,大刀阔斧地进行安全文化培育方面的改革,以期全面达到企业的本质安全。

作者:王欣 单位: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