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研究范例

人文科学研究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1

目的研究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校2013级护生为实验组,采用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对《儿科护理学》课程进行实验教学,2012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干预1年后,使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及该门课程考试成绩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及感知四个维度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四个维度得分情况(P<0.05);90%~94%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88%~89%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两组护生学习成绩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脱节的弊端,是一种顺应儿科护理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护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更好满足患者对儿科护理临床工作的需求。

〔关键词〕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儿科护理

伴随着日益增多的医患纠纷,不断升级的医患矛盾,医患关系成为横亘在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间的鸿沟,如何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似乎成为困扰着医疗界以及社会学界的无解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人文关怀这一理念的解读与应用上[1-2]。但大部分医护人员人文知识缺乏、不具备人文关怀能力而导致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使其工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3]。孩子是诸多中国式家庭的核心,孩子的健康牵一发而动全局。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使医患关系在儿科这个环境中显得尤为敏感。为了顺应新形势下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中自觉融入“以人为本”这一人文理念已成为一种文化,是现代医学文明的标志[4]。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着眼《儿科护理学》课程的人文教学模式的开发从制定人文教学目标、挖掘人文教学内容、设计人文教学各环节、完善人文素质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儿科护理学的人文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护生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

选取我校2013级高职护理专业全部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儿科护理学》课程实施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实训课及临床见习教学。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全部学生为对照组,已完成该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2013级10个班每班抽取10人,共100人,从2012级10个班每班抽取10人,共100人。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均为高考统招学生,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0.4±0.6)岁;实验组文科生32人(32%),理科生68人(68%);对照组文科生34人(34%),理科生66人(66%)。两组护生在入学成绩、文理生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齐,有可比性。

2方法

2.1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构建

2.1.1人文关怀教学目标的制定。

研究者以护理人文关怀品质结构为理论依据,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关怀知识的理解,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获得关怀与被关怀的感知。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逐渐形成人文关怀能力,从而实现内化品质、外化行为的人文关怀教学目标。

2.1.2儿科护理学人文教学内容的挖掘。

根据人文关怀教学目标,联系临床经验及生活实际对《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人文化设计与改造。如引入人文关怀专业知识讲述,讲解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介绍其生平故事;增加人文关怀教学内容,在理论及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利用图片、诗歌、电影片段等增加课堂教学的可欣赏性与可感受性,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组织学生深入医院、病房汇报参观心得,培养学生专业感悟能力及行为观察能力;举办伦理辩论赛、护理短剧表演、知识竞赛、手抄报等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并邀请我市儿童医院优秀护士做关爱每一个患儿及如何与患儿沟通的讲座,增加护生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掌握更多人文关怀知识与方法,提高护生专业使命感、对人文关怀理念认同感,使人文关怀知识能力逐步具备。

2.1.3人文关怀各教学环节的设计。

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需经历审美、体验、感悟、认同和实践五个环节,这些环节均需要围绕教学情境的设计-引入-呈现-推动来展开。理论课采用关联-设境-审美-感悟教学过程,实验课采用合作-设境-体验-感悟教学过程,临床见习课采用观察-陪伴-沟通-感悟-交流教学过程。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对人文关怀的审美,通过体验有所感悟,逐渐认同人文关怀理念并自发实践。

2.1.4人文关怀教学评价方法的完善。

本研究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掌握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及课程理论的实践和成绩,综合评定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

2.2测评工具

2.2.1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

由国内学者孟萌[5]等研究设计,用于测量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包括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水平。共44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法,每题5个选项,得分1-5分,除第五题为反向赋分外,其余各题均随选项升高得分越高。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914,重测系数为0.928。本研究者应用该量表在本校2013级60名护生中进行预调查,测得Cronbach'sα系数为0.83,重测系数为0.86。因此,认为该量表适用于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测量。

2.2.2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沟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批判性思维能力6各方面进行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三级,评分标准:是=2分,否=0分,不确定=1分。总分相加,得分越高说明效果越好。

2.3评价方法

实验前,由研究者使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对实验组护生进行前测,对照组护生进行后测(对照组护生刚刚结束《儿科护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每组护生各发放问卷100份,各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试验后,对实验组参与前测护生100人发放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进行后测,测评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及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各发放问卷100份,各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再对两组护生《儿科护理学》期末考试总评成绩进行比较,综合评价该门课程教学效果。

2.4统计学分析

对测得数据使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再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主要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由于样本量较大,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实验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实施前、后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得分比较

将干预前后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做u检验,结果显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实施后,实验组护生在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四个维度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干预后两组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得分比较情况比较

将干预后两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做u检验,结果显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实施后,两组护生在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四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3.3干预后实验组护生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90%~94%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88%~89%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能力。

3.4两组护生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干预后期末总评成绩比较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干预后,实验组护生儿科护理学课程期末总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成绩为(87.50±5.01)分,对照组为(77.64±5.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与建议

4.1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有利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发展

人文关怀品质的发展具有其特定的规律,需要在充分的人文关怀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在特定的人文关怀环境中,形成对人文关怀的审美与感知,从而自发的采取人文关怀行为。本研究通过为期一年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四个维度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文关怀各维度水平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研究证实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者在构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时,在充分理解人文关怀品质形成规律的前提下,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统一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协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做到“为形成人文关怀感悟”而教,为“转化人文关怀行为”而教。以制定的人文关怀教学目标为核心,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挖掘人文关怀教学素材充实进教学内容中,营造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护生产生心理活动即感悟的生成。在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及临床见习环节通过师生、生生间融洽的人文互动培养学生专业感悟能力及行为观察能力,进一步内化人文关怀品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护生提高对课程的兴趣,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化为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激发护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整个教学过程的学生主体作用。总结本次教学实践经验,建议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及情境创设时尽可能选择最能够引起护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的情景呈现方式,如情景剧、角色扮演等贴近学生认知习惯的形式便于学生迅速参与融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人文关怀精彩瞬间,适时引导学生产生人文关怀感悟,运用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等鼓励学生分享内心感受体会人文关怀真谛。同时,教导学生从关爱自己、身边的同学、家人开始,逐步发展为关爱社会、关爱弱势群体进而内化人文关怀品质。郭玉洁针对国内护理教育缺乏系统人文教育的现状,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了护生的人文关怀品质[6]。冯文珍等的研究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护生中并观察其效果,证实了该模式能够克服传统护理教学模式专业与人文脱节的弊端,有效提升了护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7]。诸多相关研究[8-9]从不同角度均证实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有利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发展。

4.2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随着医学理念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只有兼具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的综合型高素质护理人员才能够适应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研究实验组护生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显示:90%~94%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88%~89%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干预后,两组护生期末总评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儿科护理学课程总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能够加强教学效果并显著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研究者通过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构建,从三方面使护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其一,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人文关怀情景的审美与体验为主线,师生平等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讲、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总结本研究经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教师在深刻领会人文关怀教学内容的同时,精选贴合学生实际的人文关怀教学素材,把握课堂节奏,做好各环节衔接,发挥课堂群体动力效应,适度引导,避免情境教学流于形式。其二,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如:实训室、模拟病房、医院、社区都成为人文关怀体验的场所,增加了护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身体验加深感悟,提升了教学效果。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改变单纯课堂教学给学生造成的说教式人文教育印象,真正做到将人文关怀理念从书本上请下来,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真实的人文关怀细节,将这种真实的感受与体验自然升华为人文关怀理念。其三,教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充分展示个人人格魅力,与护生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及沟通,同时,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随时积累人文关怀教学素材,并自觉践行人文关怀理念,从细节中渗透关怀,使学生感受到护理工作是一项随时随处都充满爱与关怀的职业,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礼仪礼节。

5小结

本研究着眼于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从人文关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评价四方面为《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在突出科学素养的同时重点突出如何积极有效地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在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内化、人文关怀行为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改善,验证了该模式的效果,为推动人文教育在护理学教育中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黄爱华 李磊 张乃正 冯文珍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

〔参考文献〕

[1]常红娟,高敏,薛松梅.某省十所高校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77-78.

[2]史瑞明,房夏玲,卞旭华,等.儿童哮喘诊治过程中的医患沟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857-859.

[3]唐红梅.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曾丽娟.儿科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86-87.

[5]孟萌,刘于晶,桂莉,等.护理关怀的概念及其量性测评工具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43-1145

[6]郭瑜洁,姜安丽,叶旭春,等.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2):109-112.

[7]冯文珍,张乃正,房兆.高职护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3):5-8.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2

语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文气息最浓的学科,随着新课标将语文课程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但是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实际,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研究甚少。本论文围绕语文课程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结合新疆地域特色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同时就培养新型教师观来落实语文人文性。

关键词:

语文人文性;课程资源;人文性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新疆地区对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力度逐渐加大,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始大量使用人教版的各学科教材,汉语文开始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且成为文科课程的授课语言。但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小学阶段只接触母语文,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基础较差,师生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

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制约语文人文性。伊宁市第五中学少数民族学生比较集中,双语教师配备明显不足,教师的汉语语文专业知识较匮乏,基本不具备应有的教师专业技能。部分教师语文素养不高,语文表达能力较弱,有的教师发音不标准,甚至不能流利朗读课文。有些教师接受的是母语文化教育,对汉语文中教材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不理解,在教学中便只能停留在教学生简单的识字、背诵,深层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知识讲不出来。[1]第二,语文教材难度较大,教材与学情不符。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薄弱,理解非母语的文化知识更具有挑战性,他们很难理解关于汉语文化的字、词、句背后渗透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对课文把握的不够深入,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关于文学典故、寓言故事、传统节日的介绍,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十分困难。[2]

三、少数民族地区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的理论探讨

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回归到语文课程的本质,就是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芒,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应包好以下内容:观念层面培养学生对人、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能力层面使学生具备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素质层面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收获健康人格。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应该紧紧围绕人文精神这一核心理念,旨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染人文底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的个体价值。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语文课上成“填鸭式”,完全忽视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和能力生成,更体会不到语文的人文美。人文性课程开发离不开以下教育理论。首先生命化教育理论,强调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建立起一种内在联系,使学生受教育过程也是获得生活经验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内在体验和个性体验,使教学不在是简单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样尊重个体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内外兼备的美好人格。其次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等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发掘人潜在的人性,利用好每个人积极向上的发展特点,来规划人的教育。语文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使得学生内在潜能获得最大的开发。最后终极关怀理论,终极关怀强调着眼当下,但又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它充分体现了对人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当下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的开发应该树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怀意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

四、加强汉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少数民族教师人文素养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开展人文性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第一,教师自身人文知识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师素养,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就要求教师多阅读,增加自己知识量,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充足的知识和丰富的心灵世界,才能将语文课文演绎为感染学生心灵的诗。第二,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的品格。教师的自身道德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养成。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教师不仅是诗意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向学生播撒真善美的人师。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学科是承载人文精神的最重要学科,语文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足,积极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第三,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念。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将实现课堂教学任务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新型的教师观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指出“语文教育要有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观念、更宽的视野,语文教育是对后代的精神的哺育。”同时,语文教师能够在现有的教材中发掘出更多人文精神内涵,尤其少数民族语文教师要能够结合民族地域特色,让学生体会到汉语文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课程资源,对语文课本进行重组,建立起人文视域下的校本课程

第一,完成课本内的整合。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对语文教材进行适当删减,教材中课文篇幅较长,生字量较大的文章从教材中删除,可以利用集中识字的办法学习被删减部分的生字。另外,在不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个别语段进行适当删减,争取做到教材适应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发展。第二,各学科间的整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尽快适应汉语学习,可以通过口语训练的方式,编写与《语文》配套的口语教材,使口语教材成为理解语文教材的助手,口语教材的内容应满足各学科之间同步教学的要求,以此加强学生对汉语运用能力。第三,语文课之外整合。将新疆地区民族节日、风俗、文化等加入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作者:王秀利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3

新课程改革理念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小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几千年的汉语文化保留下来,加以传承和发展,而人文教育便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加深层次的研究教材,引导学生获得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的技能,进而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感受语文课本中丰富的情感,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本文笔者主要是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怎样在新课改之下将人文教学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众所周知,汉语语言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了下来,汉语已经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便是要将这份遗产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其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那么,小学语文老师该怎样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又该运用怎样的措施来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呢?要用怎样的检测标准来辨别人文教育是否成功呢?这些都是目前语文老师应该深思的。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必须要以教材为基础,从中挖掘出教材中所隐藏的人文教育的题材,将人文教育深入的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透彻研究课本教材,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知识、语言和文学教学的综合体。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都是由当代思想家、教改委等人精心挑选出的具有教学意义的文本,其中包含经典的、唯美的、文质兼美、人文情感、高尚品质等等优秀作品,无不凝结着从古至今所有作者的思想成果,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心灵可以得到滋润,品质可以得到熏陶,精神得到振奋,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树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理想和信念。同时,老师要深入挖掘课本教材中的人文文本,当学生不理解时,要及时的启发,使学生深刻体会其中的感情,在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时也可以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人格涵养。

二、设计人文教育的标准,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曾经指出过,语文教学的宗旨便是实现全方位的育人教育,要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意识的进行语文学习,进而达到创新学习的目的,使其拥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因此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人文教学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爱国精神,遵循基本的道德品质,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和审美观,提升整体的语文文化素养(2)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掌握民族文化的精华,学会关注世界文化,主张文化的多样性。(3)让学生有意识的喜爱汉语语言和文化,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形成优秀的品质。(4)善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养成脚踏实地、爱研究科学,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对于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采取的都是照本宣读的语文教学模式,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容量,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只能被动的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语文知识,这样局限性的教学模式没有发展前景,局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无法提起对语文学习的动力。而目前的新课程标准将学生作为主体,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当学生自主学习之时,要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融合其中,引导学生们有意识的合作和探究,逐渐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开展,充分体现出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也只有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才可以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四、构建主题式的教学方式,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当挑选阅读材料之时,老师要尤其注意小学语文教学主题的构建,使阅读材料可以很好的成为语文课文的补充内容,在帮助小学生丰富业余生活之时,帮助小学生丰富视野、开拓思维,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当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有技巧的选择和课文主旨相似的阅读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将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深层次的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进行知识内容的拓展之时,必须将人文内容也渗透其中。这样的语文主题式学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广度等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意义,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创设时机体现人文精神,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感,便需要给学生创设体现人文精神的时机。目前的小学教育重视的是培育学生的理解人、关怀人和人文的精神,所以这便要创设关心他人的实际情境。比如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老师开篇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古建筑的桥、风景区的桥的动态图片,先激发起小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引用身边的一个和小钱患了一样病的孩子的事例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别人的关爱,体会此文中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同时讲课时可以用韦唯的《爱的奉献》作为背景音乐,分析文中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让学生融入到这些情感之中。之后可以和学生聊聊身边这样无私奉献和具有高尚品格的事迹。引导小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这样结束了课文之后,学生们便会久久不能平静,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动之余更多的还是关爱别人、珍惜亲情和感慨祖国的伟大。这是对小学生的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人文教育的深层次的升华。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人文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从而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中,逐渐使他们养成乐于助人和关爱他人的习惯,也要让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好品质,只有这样发展下去,小学生们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才是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逐渐的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同时,老师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渗入人文教育之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方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拥有高贵的思想品质。

作者:匡婵 单位:贵州省沿河县板场镇第一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钟琴.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1)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4

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先对教师教学水平开展了简单的质量评价,在这之后,类似的评价就逐渐在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展起来,并将其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参考依据。随着发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开始在高校教师水平评价中逐渐得到应用,其通过设立各项指标内容、分值,由督导听课打分、学生期末打分、科研成果计分等方式,将分数之和构成某教师一学期的的教学水平评价成绩总分。但是,从目前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1评价对象存在一定的争议

高校教师在工作上有两个重心即教学和科研,李春玲、黄淑伟、吕松涛等人研究选择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教学方面;刘世清、敖屹兰等选择学生、督导、同行作为评价对象,认为三者可以将讲课的效果、教学的认可度、科研成果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教学评价更加的科学和全面。可以看出,评价对象的选择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十分重要,会直接影响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及侧重点。所以,在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时,首先应确定评价的重点及目的,由此准确的选择评价对象。

1.2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在对高校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在评价方法方面大部分都偏向于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中的一种,例如黄淑伟、魏志浩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杨慧、敖屹兰等等采用模糊评价法;吕松涛等基于粗糙集理论进行评价;刘世清、温少华等基于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评价。将某几种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进行评价的较少,其中有代表性的李春玲、李业昆基于绩效评价的四种方法进行适应度分析,从而结合方法的优缺点,认为应采取行为评价法为主,特征评价法、知识与技能评价法、结果评价法为辅的综合评价方法。

1.3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较大差异

黄淑伟从理论功底、能力水平、创造性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吕松涛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王义杰从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改革、授课水平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指标的选取关乎评价的准确性,如何选取更加全面、客观的指标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更好的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1.4评价标准统一化,没有注重不同学科的差异

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是将所有的教师放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评价。每个学科有其各自的特点,在教学方面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将全校教师放在同一个教学标准下进行衡量,评价会相对简单,但不能突出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特色。

1.5评价体系中注重定量分析而忽略定性分析

在对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时,多是采用定量分析,过分的将评价指标完全的量化,忽略了评价指标中不能被量化的部分,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李春玲、李业昆基于特征评价法从人口统计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个性特征(外表、声音、形体动作、衣着打扮、有无热情、内向还是外向)两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将特征指标量化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十分的科学,且以上的评价只是从侧面反映教学水平,并不是影响教学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1.6评价结果没有很好的利用

在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方面,大都是基于某一次的数据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没有做到评价的反馈性和长期性。在对评价体系进行建立之后没有进行很好的检验,而是直接应用于教学水平的评价上,因此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和纠正。教学水平的评价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应一直持续下去,并根据其在时间趋势上的变化,为教师教学水平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2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构建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对教师工作水平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学有效的保障,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因此,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是保证教师教学水平客观展示的基础,对促使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促进大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2.1.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制定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基础之上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够积极促进教师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为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奠定客观、科学的基础。

2.1.2系统性原则

教学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多方面来综合体现的,对教学教学水平的评价是一个多方面参与、全方位评定的过程,这就要求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涵盖各级评价指标,做到内容明晰、直观合理,充分体现多角度、多层次评价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各级指标又需要具备相对独立性,以便评价者对评价的某一因素独立判断。这样,评价人员在评价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依据,评价行为也更加客观、准确,评价结果也会更加有说服力。

2.1.3开放性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其有着极强的个性,对它进行评价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标准模式来规定。所以,对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需要是开放性的,是可以选择的,该评价标准的设定不仅要让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理所依,而且评价者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个体具体对待。通过运用最合理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真正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才是其最终目的。

2.1.4体现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学特点

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人文社科类高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工作目标。教师教学评价指标构成、权重比例的设定目的是为了引导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依据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运作,逐步培养教师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深刻认识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影响。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和评价思想的发展趋势,体现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学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工作。

2.2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组成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人文社科类高校特点,我们建立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这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学生评价、专家同行评价、师德评价和学术水平评价。4个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3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建议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成果不容易被外界直接感知,所以就更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调节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提升人文社科类高校教育质量。

(1)对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应注重动态的考量,不断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和改进。

评价结果不是最终目的,高校在评价过程中也要对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不适当的地方,及时的作出修正。对每次的评价结果,高校教师要根据师生的建议,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改进,加强教学水平。基于此,学校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应进行周期性的考量,并根据多次的教学水平评价结果,找到学生在学习上的真实需求、教师在教学水平提高方面遇到的瓶颈,并采取更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多次评价中,表现良好或者有明显进步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此激励教师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

(2)人文社科类高校及教师应正确认识评价的作用,可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学工作的参考,但不要过分强调评价结果。

对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通过从多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评价,在实际操作中不免会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方便性,对于某些方面的考量,不可能完全做到科学性、准确性。可以说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对于高校考核教师来说,此结果可作为一个参考,不可过分的依赖该结果。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有可能会遗漏一些信息,也可能在对各指标进行赋权时,权重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高校及教师应正确看待评价结果,对于评价结果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真存在相关问题,要及时改正,若不存在该问题,则无需过分关注。不要因为该评价结果,过分的褒奖或者贬低某些教师,在有些情况下,评价结果不一定反映出绝对真实的情况,也可能是调查数据本身的问题。

(3)人文社科类高校应通过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采取适当的奖惩机制,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

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是从师生两大方面进行考虑,因此,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工作期待及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真实诉求。高校可根据评价结果和日常表现对被评价教师进行适当的划分,对于评价结果较好的教师应对其进行奖励,不仅是对教师自身的激励,同时为其他教师树立了榜样,鼓励其他教师向其学习,营造出教师中互相学习,不断进步的良好氛围。对于评价结果不理想的教师,可采取领导谈话等方式进行沟通,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多次评价中教学表现不积极并有退无进的教师,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评价结果,而不仅是对教学水平的单纯对比,而是将其作为激励教师不断奋进的动力。

(4)在对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中,应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并且注重教师的长期发展。

高校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对教师的奖励或者处罚,而是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反馈,以不断满足学生的真实诉求。因此,对于学生评价反映出的教师教学水平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配合、帮助教师,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问题,学校应给予足够的精神支持,对教师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共同克服困难。在对教师的管理和培养中,应以更加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力,不断提供适合教师素质全面提升的方法及措施,使得教师在高校的发展中,始终保持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5)学校应根据教学水平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作出调整,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目前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学生评价老师这种方法本身具有错误,而是在评价过程和结果应用中存在着问题,从而使得教师评价过程出现问题。在评价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①评价主体过于单一;②评价客体过于庞大;③评价过程的控制有许多漏洞,是学生的顾虑和教师的妥协。若不考虑以上问题,则可能导致教学水平评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使评价结果真实而严谨,学校也需要做好评价过程中的系列工作如抽样、监督等,消除老师和学生的顾虑、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得到真实有效的调查数据,更科学的反映教师教学水平。

(6)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并根据学校及学生的评价结果,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两种不同方法,但是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加强这两种教育方式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也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进行这两种教育方式的融合,不是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本文分析了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并论述了这两种教育方式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融合;途径

目前,在社会的发展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也经历过融合、再到分裂的过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需要,实现高等人才的培养,就要加强这两种教育方式的融合。因此,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探讨和分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需求

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中,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来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这两种教育方式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设置和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影响和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因此,进行这两种教学方式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情况,因此,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就要对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变革。目前,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环境、资源和社会道德等方面,而且开始广泛的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给社会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于当前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离,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些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只有在教育中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审视社会的价值取向,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给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高校的教育中,一方面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实现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虽然目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但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分离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要加快转型,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才的培养。

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一)人文科学是科学教育的价值导向

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科学教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基石,对社会的进程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同时,科学教育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形式和活动方式。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科学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引发了很多社会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利用科学知识也难以进行处理和解决。对科学技术的过分使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人类自身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人类需要的,但是还需要和社会文明相结合,要实现的最终目的还是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的体现其价值[2]。如果科学偏离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就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所以,只有加强人文精神的指引,才能更好的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二)科学教育可以促进道德情感和理性的统一

科学讲求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人文主要追求的是精神品质的养成,这两方面的都有一些相似的价值属性,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也就是说,科学和人文是可以进行有效融合的。同时,在科学教育的发展中,既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还是一个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因此,科学的、求真的价值观统一于具体科学的发展过程,例如科学反对宗教迷信,体现出了求善的人文价值追求和取向。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使人类社会发生很大的改进,同时,人类社会的精神面貌也会有很大的更新,因此,可以说科学的发展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

当前的教育中,要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并不是将这两种教育方式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效结合。这种结合形式是全方位的,而且是对教育价值观、功能观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根本改变。具体来说,这种融合就是实现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两方面内容相结合,将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进行人文化的指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强制度创新,并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人才的培养。

(一)树立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教育观念

价值观念是行动的指导,要实现教育中科学和人文的有效结合,就要积极的转变当前教育中的价值观念,转变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论是科学教育或者是人文教育,最终的发展目标都是人,都注重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实现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就要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统一。

(二)创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

在目前的教育中,要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例如实行“2+2”、“3+1”等一些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更新,主要是在一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可以对当前的教育基础进行拓展,让学生接触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价值观念影响,能够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4]。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

(三)构建科学和人文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当前的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教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将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纳入专业的培养方向,就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和专业方向相关的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调整过去的教学模式,发展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新课程、新专业,改进教学方法,让科学和人文实现更好的融合。另外,由于目前的教学中,存在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素质的培养问题,因此,要改变人才的培养方式,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加强教师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人文精神的养成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方面,往往需要教师来进行引导,这也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培养进行知识整合的能力[5]。另外,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面以及教学方式,在科学教育中彰显人文精神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在具体的问题分析中,既能够实现科学的思考,又能够接受人文精神的指引,不断进步。

(五)营造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文化氛围

校园的文化氛围建设,对人才的培养和熏陶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科学和人文理念融合的宣传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在学校的教育环节中,要定期的开展一些人文讲座,学术交流会以及专题报告会等,对一些热门的话题和活动进行讨论,充分的培养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四、结束语

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前的教育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教育发展观念。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人才的培养。另外,营造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文化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者:陈放 朱莉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肖林根.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阶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99-102.

[2] 肖燕飞,王丽.试析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78-79.

[3] 王前军.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审视[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3):65-67.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6

成人教育是我们脱离正规学校教育后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是成人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成人教育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学科普遍性和对象特殊性的双重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成教语文教学特点,对成教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展开探究。本文首先剖析了成人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和现状,指出当前成教语文课堂教学的种种问题,继而对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策略研究。

关键词:

成人教育;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同志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成人教育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方式。新形势下,成人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会进步。新课改后,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革新成教语文教学方式,运用全新教育模式,让我国的成教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规范、合理、科学。

一、成人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特点

成人教育是以社会上的成年人为教学对象的,其教学目标在于对成年人进行再教育,提高其知识文化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成人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建构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因此,成人教育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特点主要有:首先,教学对象的大龄化和教学目标的实用性。成人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教学对象是成年人,很多受教育对象已经参加了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的年龄和社会生活经历都远超过老师。他们接受再教育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其次,师生关系较为平等,更易于教学相长。在成人教育中,很多学生已经参加了工作,甚至部分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都超过了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和学生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双方更易于交流沟通,能够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同时,学生在某些方面也可以弥补教师的不足,双方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的课堂模式。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成人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成人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在成人教育中,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其学习动力不强;并且由于学生的年龄差距大,学生在课堂上的集体学习氛围弱,部分需要集体合作的教学项目便很难完成。因此,如何调动成人教育中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成人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应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成人教育学校对语文教学不重视。现在,很多成人教育学校都过分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语文课堂建设。主要表现在语文课程安排偏少、针对语文教师的培训不多、教学设备缺乏等方面。学校的不重视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继而影响到整个成人教育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成人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依然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精髓应该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陶冶学生情操,丢弃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生动性和深厚性。加之很多教师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大龄化特点,依然使用传统学校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第四,学生耐心不够。成年人接受教育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希望获得的知识能够尽快运用到实际工作或生活中。但是语文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技能,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影响也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容易失去耐心,半途而废。

三、探索新形势下成人教育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注重教学实用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针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其语文教学必须更加注重实用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成人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并根据其日后就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①同时,要增大应用文教学比例,因为应用文对成年的工作帮助性很大,诸如事务性写作、商务洽谈等等都离不开应用文,而且学生对学习应用文的兴趣也很大,能够有效提高成教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开展集体学习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成年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差,集体学习效果不佳。这里的合作不仅仅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尤其是在成人教育中,老师不能使用传统学校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是更多地依靠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互补长短,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统筹合理的学习时间和地点,打破传统成绩评价方式和办法,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利用社会和自然这个大课堂里的活教材,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锻炼语文能力,起到合作学习、集体学习的效果。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创造立体教学空间

在这个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形象性、生动性和便捷性,深受广大师生的的喜爱。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网络电视、微课堂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空间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把传统单一静态的语文课堂转变成一个多元立体的动态课堂。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使命。成人语文教学既要遵循一般语文教学的规律性又要兼顾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其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本文提出了注重教学实用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开展集体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创造立体教学空间等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的成教语文课堂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杨春晖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辉南县管理站

注释:

①孙秀丽.关于成教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国校外教育[J].2014.07(90)

参考文献:

[1]徐荣远.试论成人教育教学艺术[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14-15

[2]陈艳,崔巍.成人教育教学整体改革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3,6.20-21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7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消化内科;教学;人文;情怀;临床实践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就医费用高涨、各大医学院校医疗资源紧缺,这些社会现象使医学教育偏重学科教育,医学生人文、情怀的缺失,最终导致医患关系疏远、百姓就医环境更为恶化。现代医学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即崭新的医学模式[1]。医学人文素质是一名合格的专业医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医生的人文素质不仅仅利于患者,更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需要。向社会输送医术高明的医生是远远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社会的生存及发展亟需具备高尚医德、有人文情怀、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医生,这样才能够推动整个国家的医学进步。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门贯穿职业生涯的学科,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科学和人文的统一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共识[2]。“医学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与加强是塑造以良好的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具备综合医学素养、医学职业道德的医生,建立和谐的医患环境。本研究旨在探讨就消化内科的临床人文教育情况,以期人文教育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及提升。

一、我国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

(一)目前国内外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医学是以有生命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社会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不是最终目的,如何将科学技能“人性化”地实施于治病救人,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才是医学的最终目标[3]。英国医学会于1993年颁布了培养医生的指导性文件,指出在“知识”和“技能”之外,“态度”———即医学的人文关爱和医生职业精神———必须纳入医生培养的核心内容[4]。1992年,法国教育部和卫生部首次联合颁布了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开展相关教学的指导性文件[7]。医学人文教育在欧美的发展已达半个世纪,而在国内由于盲目、闭塞,未发挥医学人文教育推动当今医学教育发展和为社会提供德才兼备的医生的作用。没有国家指令性规划,无足够的社会认同度,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是大势所趋,也是医学教育事业带动医学发展迫在眉睫的需求。医生的医学人文情怀应渗透在每一个临床实践教学中,人文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融合是每一所高等医学院、教师、学生所肩负的职责。现代的医学教育结果不仅仅是医术高超的医生,更是拥有人文情怀、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医学人才。

(二)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医学人文核心是医疗活动应把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生理、情感整体,以患者并非以疾病为中心,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坚持尊重、关怀患者的理念[6]。我们既是消化内科医师,也是医学院校的教师,教师、医生兼具的我们在临床带教中知晓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结合点,在教授消化内科专业知识及技能同时培养医学生树立以人文关怀和关爱为核心的临床实践理念,把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入医疗行为中,运用现代医学教育方式,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医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我院消化内科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及方法

(一)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方法

如何有效实施人文教育,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地区)。2009年香港大学文学院和李嘉诚医学院联合成立的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充分研究和阐述了三个主题,即:生物医学技术的社会转化面临的挑战,疾病、健康、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医学的理解与实践的人文化。研究中心制定了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大纲,有独立的医学人文教学课,也有医学人文教学模块融入的临床课程,传授的方式因内容而异。人文学科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视觉艺术、音乐、宗教研究、伦理学和法学等;建立医学专业教师与人文学科教师教授内容、传授方式之间的相互交叉、互动关系,让社会人文知识渗透入临床医学教育的本质内。这样摒弃了传统医学仅仅以疾病治疗为主的单一模式,医学人文主要体现在关爱、尊重、信任、希望、同情心以及对患者的恐惧、失落、孤立、绝望、侮辱等状态的安抚和减轻。医学人文让医生以各种方式方法去处理好医患关系,全面以患者为主体,包括及时的言语、表演、叙述、文学作品、视觉艺术等等,感染、渗透、影响患者,完全脱离了传统医学仅仅凭借医学人道主义的单纯的逻辑及思维。其首先倡导的是政府,规划者是学校管理者。从上至下的是学校领导充分的重视,由顶层开始就做好规划与指导。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才能够重视并实施[8]。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仅要靠医学院科学构建一个内涵丰富的人文教育体系,也要靠包括专业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要靠全体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自觉修养和综合素质的不断积累[9]。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可以融汇但不能混淆;教师先树立人文概念,并具有一定的人文意识和人文学术修养,在人文精神引导之下,将医学人文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教学中,形成相互渗透和贯通;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地具体按照不同学生的认知与品德形成规律,构建具有个性化的临床教学的人文教育体系[10]。一个良好的体系是医学生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专业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得到医学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的多面性、阶段性及渐进性,促成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主动性,并与专业知识的掌握相辅相成。通过灵活、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促使教学活动的易化和渗透。

(二)我院消化内科医学人文教育探索与研究

为了能够提高消化内科临床实践带教的能力以及培养更多优秀的消化内科医生,自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我科在对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消化内科实习带教中实施了相关的措施和研究。每一位临床带教老师在每天的查房、做内镜检查或治疗、在门诊接诊患者等教学过程中,都要用自己优雅的言谈举止影响学生,采用生动、风趣的言语,健谈的风格感染学生,让医学生拥有从事医生职业的幸福感及责任感。建立病人入选库,选取入库标准患者,对每一位实习医生进行医学人文的教育。比如,在做腹腔穿刺操作前并非冷漠地签署知情同意术,而是与患者进行有效病情沟通与言语关怀,穿刺前详细的告知,穿刺后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事项交待以及生化、病理结果反馈等等。在做胃肠镜检查之前,问问患者饮食情况,以及大便情况等等,尽可能让患者摆脱检查前恐惧的情绪,分散思维,以利于操作,让患者有良好的检查体验。在每一次查房中,教师先要充分体现对患者人文关怀。在讲解具体临床病例的前后,适时地穿插相关的医学人文教育,用临床潜移默化地让医学生懂得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技术是并驾齐驱的。只有在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对患者有人文情怀及关心,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患者沟通,医生才能够更好的为患者诊断及治疗。没有人文艺术,医生无法对患者实施好的救治。教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既和蔼又庄重,保护患者的隐私和知情权。检查方法要方便、经济、简洁,让患者的利益最大化,切不能增加患者经济和精神负担。真正让患者懂得医生的职业价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患者在病情恢复的过程中体验到医生的人文和情怀。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过程中,目光不能带有厌烦和高傲,以通俗易懂的言语、亲切的口吻,告知患者或者家属,举手投足充分表露医师的高素养和职业价值。优质的医学人文教育应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的状态、更低的花费、兼顾医生本人的福祉。这四个目标正是医学人文与医学教育的共同的方向[11]。与临床专业课程相比,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性使人文课程考核方式更为灵活,考核注重的是理解和运用,尤其是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有独特的见解,运用所学人文理论来解决实际临床各种情况[12]。对于所有出科的医学生,不仅仅给予理论、操作等评分,均都还给予医学人文评分。譬如穿刺操作考核中,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及操作分外,还加入人文关怀评分;让学生懂得医生所有的医疗行为必须蕴含对患者及其家人的人文关怀,抛弃以往的单一的医疗行为,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教学查房评价中,加入教师人文教学分、学生人文关怀分等,学生与教师相互参照和评分,并使用双套评分结果,教师和学生查房的互动,促进医生和患者之间亲切的交流与关怀,创建我科独特的人文关怀的教学查房模式。经过这些探索和研究,在消化内科出科的学生中,学生的职业认同度、职业素养以及和患者沟通能力、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均有显著提升。临床带教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所带教的临床医生,能够正确对待自我、他人和社会,符合现代医学模式下对他们的要求[13]。教师在构建人文教学,学生接受程度增加,这样崭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内容丰富,接受的模式多样化。我科教学在医院的教学中是一次拓新,人文教学方式还在我科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中。

三、医学人文教育亟待更好的发展内容

但囿于条件的限制,更好的医学人文教育方法还有待我们科室去尝试和发展。医学院校可聘请在其他领域的教授,指导本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完善和扩充本校的专业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医学专业教师也参加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讲座和读书沙龙,扩充其人文方面的相关知识;也积极鼓励人文社科的教师去旁听一些医学专业基础课程[14]。教师在展开医学专业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除了了解学生基本素质状况还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等,模拟医疗场景把学生带入到医患关系的环境之中,身临其感。身份的互换———学生扮演患者,使学生掌握患者真实心理状况,体谅患者的不易,人文情怀和关怀促动学生感同身受,优化医患关系。[15]举办高水平的人文素质讲座,开设名家讲坛。组织校园的人文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激活社团、举办各种人文竞赛,让经典文化活动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品牌和特色。总体规划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布局,专设校园人文网站,充分发挥校训石、文化广场、校史馆等校内人文设施的作用,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人文品位。这些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的育人环境[16]。目前在中国,包括我科室尚还没有沿用这些好的方法,只有通过我们努力去得以开展,从医学人文教育的法律、伦理、人性化三个方面实现人文教育从浅层次的被动人性化向深层次的主动人性化转变。发展消化内科临床教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不仅仅包含理论,还有各种操作,包括胃肠镜、腹腔穿刺、留置胃管、ER-CP、超声内镜、肝活检穿刺等。运用更好人文教学的手段,以人文教学为基础的发展,才能够把消化内科的临床教育做得更出色。

四、我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展望

人文科学研究范文8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妇产科学;人文教育;调查分析

人文素养是指由个人的知识储备、交流能力、价值观念、自身情感、意志状态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思想、品性、认知等,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量高端的医疗设备及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有效地提高了疾病诊疗成功率和有效率,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对健康需求也逐渐提高,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除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外,还要求医务人员重视人文关怀,诊疗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疾病本身,更要重视的是患病的人,要更多地关注患者心理健康,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医学研究生作为未来的医疗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确保医学生走向临床岗位后能成为一名技术过硬、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2]。妇产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病种涉及女性生殖器官,特别是临床问诊和相关操作、查体更是关系到患者隐私,紧张、害羞情绪会体现在整个诊疗的全程,患者容易出现心理压力大等现象[3]。守护女性身心健康、提高女性生殖健康水平是每位临床医生的必修课。妇产科专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实践性、伦理性和社会性,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不但要掌握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手术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关注患者的“整体”,而不仅仅是关注“疾病”,患者的情感、期望以及对疾病的理解尤为重要。因此,提供给患者人性化综合服务更能体现医患之间相互尊重、对等合作关系。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师,承担人民健康重任,只有对其注重医师道德、责任担当、职业准则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才能提高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胜任力以及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妇产科医学研究生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随着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地高校近年加强了人文相关课程的体系建设,并由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逐渐向多元互动教学递进[4]。探索不同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针对性教育方案成为人文教育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妇产科专业研究生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妇产科专业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寻找有效途径。

一、妇产科专业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本次问卷调查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教师组包括锦州医科大学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及妇产科临床带教教师,学生组以2018~2020级妇产科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100份,其中专业教师28份,思政教师32份,临床带教教师40份;男性教师42人,女性教师58人。选取2018级、2019级和2020级妇产科专业研究生100人,发放学生问卷调查100份,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82人,学术型研究生18人;男生20人,女生80人。

2.调查问卷设计。本文主要采用调研分析、文献分析、经验汇总等方法,结合妇产科专业实际情况设计教师版和学生版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本情况。分别对教师性别、年龄、教授课程和学生性别、年龄、年级、专业进行基本信息收集;二是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教师版问卷主要涵盖对当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效果评价、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责任分担、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形式及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对今后工作岗位的影响等。学生问卷调查主要体现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研究生人文知识获得的方式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对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影响等。采用德尔菲法征求专家意见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确定最终版本。

3.调查方法。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利用网络发放调查问卷,教师及学生填写后对信息进行统计,24小时内未返回者视为无效,多选、漏选等未按照问卷要求完成者视为无效,回收率>90%有效。

4.统计学方法。调查问卷采取封闭式问题定量分析,采用里克特量表分级方式对问卷进行评分,“没有效果”记0分,“效果一般”记1分,“效果显著”记2分。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

1.教师视角对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分析。发放教师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为95%。其中专业教师27份,思政教师30份,临床带教教师38份。19%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妇产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52.6%的教师认为此种培养效果一般,认为效果显著的教师占总数的28.4%;63.5%的教师认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由思政教师、理论专业教师及临床带教教师一并承担,49.5%的教师认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应具有多元化,如课堂理论专业教学、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及所在医院环境医院文化影响等,27.4%的教师认为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中带教老师的人文教育对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影响;全部的教师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的影响极其重要。由此可见,从教师的视角来看,目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效果不尽理想,有待进一步改善方式方法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提升。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临床带教教师的责任,思政教师及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渗透也同等重要。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对研究生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情感共鸣,平稳处理医患关系,达到看“整体”而非看“疾病”的升华。

2.学生视角对妇产科专业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分析。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98%。有52%的妇产科研究生认为学校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后期效果一般,27.6%的学生认为接受培养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仅有20.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人文素质培养达到了显著效果;有38.8%的研究生认为在获得人文素养相关知识及处理问题方式来源于临床实践带教教师,而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仅占了13.3%;完成问卷调查的研究生中有61.2%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对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更为主要;而在医学人文知识对于以后进入工作岗位的影响中,有56.1%的学生认为有显著的影响,43.9%的学生认为一般。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性本质,对人性的认知、了解并能掌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对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讨论

简单地说,医学人文就是医学中的人性体现。当今时代的人文医学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关爱与尊重生命、尊重人的生命权与健康权、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虽然,医学的“人文”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在医学的发展史上,医学的“人文”属性却总是被遗漏、被忽略。我国医学人文领域著名学者杜治政教授提出医学人文不能抽象地、空洞地呼唤人文精神,医学人文要走进医学,特别要走进临床、走进病房,以“人性化医疗、医学人性化的医疗”为追求目标。从高校教育培养的角度来讲,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平衡发展的过程,不能单单培养出仅具有临床业务能力和精准技术水平的研究生,不能只是培养专业“匠”才,更应注重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医学人文知识的简单传授,最终需要医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医疗实践中做到不仅仅是看“病”,而是生病的“人”。本研究分别对教师及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现存的人文素质教育均未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是医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必经之路。目前,国内对妇产科研究生的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找到合适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迫在眉睫[5]。在研究中我们发现:63.5%的教师认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及临床带教教师共同承担,38.8%的医学研究生认为在临床带教教师身上可以获得人文知识,49.5%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医院环境均对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显著影响,而61.2%的学生则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实践教学。由此可见,在多样化的教师类型及教学模式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并非是单纯地依靠临床实践带教教师的影响,还需要专业教师结合实践以及思政教师的辅助配合实施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切忌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学生本身和教学模式相互配合,应该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加强人文学科建设,重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只有多方相互配合才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6]。不同专科医生面临的环境及患者人群各不相同,新形势下制定专科医生人文素养培养方案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