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创新范例

职业素养创新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大众创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很多毕业生都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了各种有利政策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但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依旧突出。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影响了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让高校毕业生从“好就业”到“就好业”,成为高校和教育部门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在“双创”背景下,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势必对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发挥积极作用。

1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性

(1)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当今,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要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创造人才辈出和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崭新局面。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还是创新创业领域最活跃的群体,[1]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创造活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大业的根本保证。

(2)是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我国高校毕业人数持续递增,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909万人,达到新高。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本就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严冬”,而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提供有限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创业”无疑是最具潜力、最能缓解就业压力的优先选择。[2]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实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驱动经济增长和应对外部压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走向深入的重要途径。

(3)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高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挖掘个人创新创业潜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人生抱负和自我价值。

2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现状及问题

(1)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机。自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以来,各高校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采取了相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但由于学生身份的局限性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依旧存在“守旧”思想,缺乏创新创业的自觉意识和思想动机。课题组在对开展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在问及“您是否有过创业的打算和想法”时,仅有8􀆰31%的学生选择“有过”,在问及“您是否认同当今就业压力大,创业是更好的选择”时,仅有14􀆰69%的学生选择“认同”。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机还较为缺乏,对自己是否愿意创业抱有疑惑和观望态度。

(2)缺乏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知和能力。创新创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社会活动。创业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付诸实践。调查问卷显示,在问及“您对创新创业是否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了解”时,有72􀆰15%的学生选择“是”,这说明多数高校已将创新创业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在问及“您对创新创业是否有足够的认知”时,有24􀆰31%的学生选择“是”,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在问及“您是否有过创新创业活动经历”时,仅有6􀆰42%的学生选择“是”,说明大部分学生未有过创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在问及“您是否已具备创新创业所必需的素质能力”时,仅有3􀆰16%的学生选择“是”,说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严重缺乏,需要通过训练提升。

(3)缺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需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作为大学生而言,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习惯于墨守成规,缺乏突破常规的思维意识,再加上大学生相对缺乏人力、财力等创业条件,这直接造成了创新创业勇气和信心的缺乏。调查问卷中问及“您是否敢于尝试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仅有7􀆰15%的学生选择“是”,在问及“您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信心”时,仅有6􀆰14%的学生选择“有”,这些数据表明,当今大学生明显缺乏创新创业的勇气和信心,这将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施。

3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

(1)强化主动性: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培育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人是创新创业的主体。青年时期是创新创造的宝贵时期。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积极作为,自觉将个人梦融入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和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在实践中用创新来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一是加强学习。认真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功底,为创新创业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转变思维。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三是投身实践。积极利用各种实践平台加强锻炼,积极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大学生竞赛项目,坚持以赛促学,不断提高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2)突出针对性:完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促进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升。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匮乏、意识淡薄、能力欠缺等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一是建立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选拔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以及企业专家组建师资团队,强化学生专业教育、端正学生就业观念、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创业素质。二是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全新课程体系,同时强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水平[3]。三是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探索“专业+创业”培养模式,挖掘各类专业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效延伸,实现两者在人才培养上的完整、有机结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创业心理素质。

(3)提高整体性: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实施体系,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新时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的单打独斗,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三者紧密结合,合理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从国家层面而言,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实惠高效、全方位、全过程、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和风险,解除大学生创新创业后顾之忧。从社会层面而言,要共同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统筹社会资源,构建开放、包容、协作的创新创业环境。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将创新创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出台更多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措施,通过举办讲座及创业沙龙活动等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大学生创业勇气和信心,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浓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更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4结论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2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学生;双创人才;职业素养

党的报告提出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培养“订单式”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是对高职院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要进行升级。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是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十分关键。

一、产教融合和“双创型”人才

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和“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高职教育中重要的人才培养战略。首先,产教融合是专门针对职业学校提出的办学模式,具体是指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专业产业相互联系,培养适应性强的高技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同时产业也要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提供帮助,包括人才教育以及人才实习岗位等。其次,“双创型”人才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指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产业创业能力。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业的教育比较欠缺;所以,培养创新和创业型人才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缺乏实际效力。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构建中,对人才创新创业情况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职业素养评价还存在问题,直接表现为对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情况不够了解。笔者对S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职业素养进行了调查(调查人数为1200名,有效调查问卷为1150,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5.8%),调查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其中32.9%的学生比较了解,48.3%的学生一般了解,18.8%的学生不够了解。另外,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学生占18.7%,认为比较重要的学生占78.3%,认为不重要的学生占3%。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并不多,学生的创新创业职业素养基础比较薄弱,也反映了高职院校“双创”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效力不够。

(二)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指标不够细化。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是“双创型”人才的基础职业素养,而“双创”人才的职业素养包括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产业认知情况、创新理念等多方面。在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职业素养内容去建立评价指标。但是,在当前“双创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评价指标内容还不够细化,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评价不够详细。而在S高职院校进行的调查中,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也进行了调查。学生的职业规划直接体现了高职学生的就业意识。本次调查内容为毕业去向,调查人数为50人,有效问卷5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24%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44%的学生想考取公务员,20%的学生想考取教师,而想进行创业的学生仅占12%。可见,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所占比例最少,直接反映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差,也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不够细化。

三、高职学生“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当前,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效力不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还比较少,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并快速建立起“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指标。通过评价体系对人才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双创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养,从而加快“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速度。当前,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构建的首要工作就是对本校的人才职业素养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详细的调查,建立适合本校的“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建高职学生“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多元化评价体系。首先,构建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以“三课程”(学校通用课程、企业定制课程、岗位个性课程)为基础,通过搭建“四类课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课程)学习渠道,学生以“三修”(必修、选修、自修)方式完成学习,结合三种考核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考核、校企联考、企业考核),最终达到“三种”培养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人格目标)。其次,打破传统评价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长期以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都是采用“一卷定乾坤”的结果性评价方式。一纸试卷、一个分数就判断学生学习的情况,这是极为片面的,同时也导致为考而学,最后是学无所获的结局。另外,考评基本采取“自己教、自己考”的评价模式,教考不分离,评价不客观。采取职业素养培养的评价体系后,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实现多元化,采取过程性考核(60%)和终结性考核(40%)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行业企业评定,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表1)多元化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评价方法,教学空间不局限在校园之内,而是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企业、工厂或具体岗位。教学实施过程全面落实工学结合,通过“在岗”授课、“带薪”实习、现场参观、学工锻炼、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有效实现形式灵活多样、时间可长可短的工作与学习的有效结合。由于学校之外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岗位“上班”等形式更具职业性,因此更有益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董芝.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000(009):22-23.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3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给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如何从教学阶段就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效融合,促进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履行自身职责,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课程思政视域下,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策略,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经之路。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可以更好地适应个人职业发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搭建毕业生和行业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渠道,参与到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等工作方向[1]。职业精神是劳动者在工作时所展现的契合职业特征的精神状态,是劳动者认可本质工作基础上的行为方式和内在价值取向[2]。在高职教育培养下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将能够更好应对实际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更好参与到实际工作之中,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高职院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不断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保持着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以兢兢业业的态度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职责,推进工作环节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高职毕业生直接面向生产生活第一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们较高的职业素养将能够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和行业规范,保障各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但是,近些年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培养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日益增多,从业者缺失职业精神一直成为社会舆论的诟病,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社会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势在必行。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石和实施抓手。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之间的有机统一,推进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取得良好进展。不容忽视的是,在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高职院校在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高职教育年限短、实训任务重,高职院校培养出了大量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的弱化、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欠佳等问题。第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结合度还不够高。高职院校没有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拓展素质教育途径,确保“德育首位”原则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一定距离。第三,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认知弱化。在当今社会思潮下,高职生自我意识较为浓厚,存在对职业认知薄弱的情况,无法良好应对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没有坚定的信心和职业素养作为支撑,容易轻易放弃。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缺乏系列合理可行的教育培养策略对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内涵、要素等方面进行长效机制构建。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顺利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等内容作为核心的显性职业素质,另一方面是以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素质以及动机等方面为核心的隐性职业素质[3]。以往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较为侧重于显性素质,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则较为弱化。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活动,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良好兼顾到全方面的职业素养。第一,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属于新型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密切结合课程培养目标,在课程情境体验活动工程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帮助高职层次的学生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和践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思政典型案例,使其和专业技能学习科学融合,将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及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锤炼学生的工匠精神,筑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根基,推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第三,促进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落地。近些年来国家和政府在高职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积极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可行的政策[4],切实开展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素养和立场,保证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舆论引导和政治方向,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常态化发展效果,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稳步实施。第四,促进提升社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的有机融合,使得毕业生具有德才兼备的职业素养,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就业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课程思政视域下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从课程思政视域出发,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注重结合教育教学目标,把握市场导向,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路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一,在宏观统筹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进行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逐步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职业认知,使得学生以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内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重视和开展思政教育改革是重要路径,能够培养起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5]。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结合教育课程目标,在宏观上开展统筹管理工作,构建更为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得全体高职生能够更好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培养业务素质,融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养,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给社会输送大量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促进高职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多层次发展需求。第二,构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合理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是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课程思政教育领域给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良好的支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促进学生更好认识到职业岗位的重要性,并能够主动参与到各项工作环节,履行工作职责。现阶段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构建起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综合职业素养以及专业课程三个方面[6]。在这个职业课程体系之中,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主线是素质教育活动,完善现阶段教学课程大纲,不断挖掘到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思政元素,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想政治意识和心理素质,还要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承担起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重任,更好促进社会建设活动取得良好发展。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渗透职业素养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塑造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成长为21世纪的社会栋梁人才。第三,科学把握好课堂教学活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在具体教育课堂上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保持着一并前行的状态,全面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推进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重要目标[7]。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活动进行中,要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高度重视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制定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环节取得良好成效。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坚持着普遍性、创新性以及指导性的原则,着重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基准,把握企业的现实需求,充分利用岗位典型人物案例和专题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到实际工作岗位的各项情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能够自由讨论和交流,促使学生深刻把握职业岗位、职业素养的内涵。第四,打造高水平混编导师团队。一是鼓励教师与企业技师组建混编导师团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积极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掌握行业产业发展最新技术,运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授课技巧,使枯燥乏味的授课变得生动有趣,将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二是加强课程导师自身职业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培育,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第五,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健全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能够全方位考察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知识、技能掌握程度。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实施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合理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能够从学生的思想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加以考核,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并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在考核评价方式上,要能够综合学生的实操训练表现和专业课堂表现、课外实践表现情况,力求得到充分全面的认识[8]。

五、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打造“芳华课堂”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精心打造“芳华课堂”思政教育品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芳华课堂”是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创新载体,意在把优秀制造业的企业文化、匠人匠心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和校园,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打造博士、教授、技能大师、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品牌项目,引导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专业,追求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职业精神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学校在66年办学历史中挖掘思政素材,积极梳理大国工匠、专家学者、实业报国、青春榜样等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个时期优秀校友典型,并将他们邀请至“线上线下课堂”与青年学生交流思想、畅谈人生,引导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专业,追求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职业精神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群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最美职工”陈亮,安徽省劳动模范郑天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工匠”胡东方,全国知名创业导师陈功亮等相继走进课堂。

六、结语

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不仅要在宏观统筹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还要构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科学地把握好课堂教学活动,打造高水平导师团队,并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实现课程与职业岗位、内容、考核评价互融互哺。

参考文献:

[1]杨会,严海霞.课程思政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价值、理念与行动[J].职教通讯,2019(15):102-103.

[2]赵后起.隐性教育视域中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1-5.

[3]李俊峰,丁云秀.“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5):207-208.

[4]廖芳,陈妮.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讨[J].广西教育,2018(11):324-325.

[5]邢伟,郭晓彤.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讨——以“公共关系”课程为例[J].职教通讯,2018(24):16-21.

[6]许赞.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4):147-148.

[7]朱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1):58-61.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技能;教学研究

在职业教育中,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的会计相关技能较多,包括会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何使会计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职业教育会计课程中,应引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从创新会计工作的角度,掌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掌握企业常用的会计技能,使其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1职业教育会计技能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会计专业教学中,职业学院要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其与会计技能教育相结合,促进会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使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具备较强的会计工作职业能力,使职业学院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要[1]。会计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职业学院的会计教学工作不具有实效性,影响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职业学院应积极开展会计技能教学改革创新,提升职业学院会计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

2职业教育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会计教学偏重理论而忽略实践

目前,职业学院会计教学大多偏重理论,而忽略实践教学,这与市场需求相悖。可见,职业教育会计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在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虽然已提出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在职业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大部分教师仍将会计教学理论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对这种枯燥、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兴趣和积极性[2],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不利于学生会计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发展。虽然一些职业学院也设置了会计的实践培训课程,旨在提升职业学院学生的会计技能,但是由于职业学院的资金问题,难以改变设备老旧、软件不匹配的现状,使得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见,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其会计技能水平仍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3]。

2.2会计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不足

职业学院会计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高低,决定了职业学院学生的会计技能水平,他们在会计技能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部分职业学院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还有待提高,尚不能满足职业学院会计技能教学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职业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职业学院引进师资力量时,对会计教师能力与素养的考察不够,很多会计教师的学历及技能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较低,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会计技能水平。部分教师缺少一线教学工作经验,无法为职业学院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帮助[4],很难提高职业学院学生的会计能力。为了保证职业学院学生能够达到社会企业的会计岗位要求,就必须尽快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师要以身作则,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

3职业教育会计技能教学创新策略

职业教育会计技能教学创新,就是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出职业教育会计技能教学改革新思路,提高职业学院学生的会计技能,适应社会企业的岗位要求。

3.1教学创新要关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教学创新要关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创新的目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学习和领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到培养学生会计技能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会计教师也要认识到教学工作应当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会计技能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职业学院应加大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提升会计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证会计教学质量[5]。会计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思想,转变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会计教师真正成为推进会计技能教学创新的驱动力。

3.2教学创新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职业学院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不断提升会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与时俱进,积累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学院还可以积极聘请企业优秀会计人员担任主讲教师[6],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职业学院教师可以与企业财务人员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了解并掌握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4结语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职业素养;作用探究

1职业素养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重要性分析

1.1提升自身社会竞争力的必要需求

根据对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的调查分析,从2001年开始,大学生毕业人数规模在不断扩大,有选择毕业后自我创业的,也有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一毕业就失业”的压力,但对于大规模的毕业生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高不成低不就,身怀满腹知识却自身素质不达标等问题使得大学生、企业在工作上均面临巨大困难。截止到2019年最新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数据可知,已高达834万之多,相较于上年的820万毕业生,仅仅一年时间就增加了14万。毕业人数居高不下,使得人员与工作岗位供需不均衡,因此许多企业在招收员工时对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同等学历人员面试时,更倾向于选择符合企业文化,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职业素养在大学生毕业就业中的重要性,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使自己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1.2促进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虽然也设有思政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大多数学校都将其作为公共课程,对其考核标准也不是很严格,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未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关注。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对高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传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已经融入了企业的发展中和人才的选拔中,对人员的选拔不再只是注重知识和能力,对职业素养和和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注重人员职业素养考核这一现象也从侧面推动了高校教育教学的转型,有助于高校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发展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1.3树立创新意识,满足社会发展现实需要

根据国家2018年统计的我国GDP总值的最新数据可知,我国的GDP总值已经达到了90多万亿元,相较于往年的总值数来看,增长率趋于下降趋势。在这一社会发展背景下,创新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人才作为创新力量的源泉,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对推动社会供给侧改革,实现创新型社会的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高质量的职业素养和自身修养能够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2当下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是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对于之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2.1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建立完善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首要保证。职业素养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仍旧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改革创新不及时,存在滞后现象,对企业人才要求标准把握不及时,缺乏对学生特色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在培养企业所需的全面型人才方面存在困难。二是高校对专业课的重视多于对职业素养的重视,在授课过程中未能很好的将职业素养的教育整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也未能将职业素养的考核融入到实践成果评价中去,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2品德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和教育不全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然而,虽然大多数高校增加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比重,但对其考核评估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德育教育课程内容简单,没有或是较少的专门授课老师,大多由辅导员或是学业导师来完成等,这些授课操作无形中让学生觉得德育教育课程不重要,对其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弱,就更不必说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更加流于表面工作了。德育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不完善,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较少很难将其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中去,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创业中因为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不高而错失良机。

2.3校企双方沟通不及时

专业实践或顶岗实习是每名大学生在毕业之前都要经历的一个学习过程。以往大都是学校和企业联系,根据企业的人员需求,推荐适合的学生去实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社会的竞争发展,企业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改革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往往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不及企业分析的透彻,这就很容易导致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职业素养的教育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真实业务操作中去,这也就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不及时,对于企业在与社会与时俱进中形成的社会文化理念与高校的教育机制没有很好的融合,致使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创业中不能很好的与社会实际接轨,成为大学生发展的最大阻碍。

3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措施

3.1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国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推行双创发展模式,除了要求专业知识达标外,还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学校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除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重视以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就业前景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以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开展一些校园竞技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争取的文化理念,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专业,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礼仪文化、社交关系等课程,让学生们提前了解和学习一些社会职场中应知道和注意的细节等。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其在今后的就业创业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3.2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企业为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革新,学校也应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就业知识,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备不断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以满足时代的需求。高校可以以自己的优势专业与企业设立交流基地,企业对社会的最新需求和发展趋势与学校交流,高校综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平时表现选择适合的、表现优异的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技术、学术交流,让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践,提前了解职场中的生活,加深对专业学习的认知,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职场中的生活和自身的不足。

3.3树立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创业理念

学生是就业创业的主体,在大学生活中,应当培养学生树立多元化、个性化的创业就业理念,教会学生从多方面考虑自己所学专业,寻找社会发展漏洞,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长处,使其能够利用自己的长处,在以后的就业创业过程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如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长处来分析,再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多方面考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一定要拘泥于与自己本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到更适合哪些工作。

4结语

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虽然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大学生走入社会,但知识水平与职业素养成反比,企业招收人员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困扰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高校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加工厂,应该担负起为社会输送符合时展所需的新型高素质人才重担,将职业素养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相结合,实现知识与素养双提高。

【参考文献】

[1]戎静,姚国成,薄赋徭.论创业模拟实训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186-187.

[2]许太梅.双创视阈下徽商文化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77-80.

[3]李婉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专业性效果实现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9(30):439.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6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教育

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积累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但从整体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研究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和输出技能型人才,但是一些因素的阻碍导致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才是提升就业率和岗位留存率的关键。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学习、轻职业素养,重理论概念、轻实战演习,势必导致学生素养意识薄弱。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化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这样才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1]。

(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规划意识欠缺。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所具备的心理特征认识不足,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职业要求的差距认识不全面,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未来职业间的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能够认同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但在面对如何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学生却束手无措,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缺乏合理规划、职业定位不准确、缺少优秀的职场礼仪、良好的职场心态、不懈的学习精神等职业素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2]

(三)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存在落差。高职院校强调就业导向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真正地把企业的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企业却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大高于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企业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正是由于高职学生在以上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才会出现学生的发展满足不了企业需求[3]。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机制不完善。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教育应当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出台关于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培养方案,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指导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4]。

(二)师资队伍不健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与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任课老师均以辅导员为主,但大多数辅导员都比较年轻,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相对比较欠缺,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介绍职业生涯、就业形势等基础内容,很少涉及职业素养核心内容,传授的知识与现代企业文化联系不够紧密,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5]。

(三)职业观念不成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创新创业意识欠缺,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以往高职院校毕业生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业不成问题,如今光靠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想在企业中得心应手,几乎无法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自我贬值。

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策略

(一)借鉴先进企业文化,创建校企融合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先进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企业人员直接参与授课,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引入课堂,将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企业按照自身的人才需求标准,定向选拔人才并实施培养,与学校共同投入资金和设备建设模拟职业教育环境,使学生明确自己就是企业的“员工”,近距离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深刻体会和感悟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在这种“企业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实际操作规范融为一体,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而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职业心态、商务礼仪、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职业素养在这种环境中自觉养成。在与企业校企合作基础上建立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更加突出学生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业能力等,通过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完全融合,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对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通过内培外引,打造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团队。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力支撑,培养具有“职业人”特质的学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从先进企业聘请金牌讲师到校以短期讲学、讲座与报告等形式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中;另外一方面,积极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按期派老师去企业学习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经过一段时间,造就一批基本功过硬,课堂驾驭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团队成员专门成立职业素养教育教研室,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参考企业用人标准,科学归纳出职业素养核心能力,开发职业素养教材,将企业管理模式、讲师培训等企业元素引入教学,形成以素养为体,以能力为翼,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模式,构建起“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并重的全新课程体系。

(三)实施分组式教学,全面践行参与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职业心态、团队建设、有效沟通和高效激励等主题,教室布置采用U字形,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活跃,竞相展示自我。这样的课堂教学,通过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处理问题、目标确定、团队精神、团队合作、自我认知、创业创新、感恩情怀、礼貌和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应聘与面试等多种培训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学习期间,学生学习包括《积极心态与自我认知》、《团队合作共赢》、《形象礼仪》、《如何销售自己》和《面试技巧》等课程,同时还参与“盲人三角”、“我是谁”、“美丽轰炸”、“吸管插土豆”等趣味性素质拓展实践教学活动,这些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积极心态,从各个层面整体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互为师”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课堂中,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总是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学生的掌声与欢笑中,职业素养教育的理念逐渐被学生接受,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中学生的许多思维的闪光点,精炼的总结性语言有时候比老师总结的更到位,比教师的视觉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教师不是课堂的权威者,仅仅是推动学生参与、体验、分享、思考、行动的参与者。课堂中学生的大胆发言,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增强。课堂中的低头一族没有了,睡觉一族消声匿迹了,这是课堂中最明显的变化。职业素养教育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课堂中实现了“互为师”的教学相长历程。

(五)开展多元评价,保障职业素养教育的成效。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绩效评价机制,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与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引入行业、企业的员工评价标准,使评价机制更贴近用人单位的要求。在考核方式方法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让考核有所侧重,建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档案,实时记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学生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培养档案的动态考核方式,对学生自我提醒、自我激励,并作为学生求职时的有效参考。同时,重视与毕业生、用人单位保持积极沟通,建立起跟踪反馈机制,将职业素养跟踪反馈工作进行制度化。在学生毕业后,通过毕业生调查、就业单位走访等形式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开展后续的跟踪回访,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表现,收集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对学院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四、结语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职业素养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职业素养的好坏直接决定学生的职业发展,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参考。职业院校应当充分认识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制定相关政策,着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玲.多重跨界融合视角下的高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铜陵学院学报,2019,18(06).

[2]丁永波,王泽,龚墩宏.“工作室”为载体的高素质涂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06).

[3]张大良.坚守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8,27(06).

[4]吴勇军.理念、平台与实践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7

[关键词]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院校的教学重点是以职业为主,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学生。这也是中职院校与普通学校的最大区别。中职院校的课程大多都与企事业单位相关,进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普通学校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材中,相反中职院校就很特殊,它不仅传授书本中的文化素养,更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其今后能更轻松地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快速发展的社会,就业压力巨大,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要求越来越高。针对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争取为其日后步入社会成为集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职业素养在中职教育中的内涵及作用

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称之为职业素养。在中职院校中职业素养包含了学生的道德品行、心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社会实践能力等,这些都是日后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衡量标准。所以职业素养对中职学生日后就业起决定作用。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水平较低,对这些学生要给予重视,学习较差的科目则是语文学科,教师要在这方面耐心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语文学科中更深层次的寓意。与此同时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未来的规划、文字书写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日后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其实对中职学生而言,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并不大,所以重点与难点就在于教师教学运用的方法以及学生持有的学习态度。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期,虽然具备一定的行为能力,但是思想并不成熟,对未来职业只是渴望,却不明确,希望得到认可,自控能力却又很弱,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很多学生语文基础不扎实,进而学习过程中较为吃力,慢慢地失去了学习兴趣,再加上日常教学中教师监督管理不到位,要想提高学生成绩比较难;还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对语文学习反感的情绪,不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此现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二)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都不一样,再加上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自我提高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无法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根本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进而影响到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进程;也有些教师教育理念滞后,语文教学过程中以题海战术为主,要求学生练习海量的阅读以及写作内容,其实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教师教学理念未及时转变、教学方法不够先进,进而影响到了教学水平,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需求。

三、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想将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其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方法,将职业素养培养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以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顺应时展,对学生职业素养教学重要性给予更多关注,以学生专业能力以及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做到人才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匹配。基于职业素养,教师要将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比如说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导入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企业案例、工作情景的展示,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以问题作为引导,在不断探索以及创新中提升自身的职场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良好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关于职业道德的哲理,为此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多样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开展一系列课外阅读欣赏课,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不一样的职场氛围,从中获得独特的职业素养,在阅读中感受作品所带来的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职业素养作为切入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选择,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将阅读材料展示,将文学作品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呈现,并且配上动听的音乐背景,使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蕴含的职业品质。此环节教师只要做好引导者角色即可,通过目标的设计,帮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而达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目的。比如在《一碗清汤荞麦面》《汉堡港的变奏》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团结合作的职业品德。

(三)培养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职业技能。当今企业对中职学生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口语表达,还要具备较强的书面写作能力,为此,应聘时的求职信便成为企业了解学生的有效渠道,所以简单明了的简介、熟练的普通话就是学生就业过程中很好的引荐石,在入职后同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技巧等同样也是中职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所以以职业素养为导向,中职语文教学要将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作为切入点,加大学生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的力度。另外,还要根据企业员工职责,适当将此方面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如关于工作计划、活动策划等如何制订,这些内容的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与企业需求相符,也为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更好地与同事、领导、客户交流奠定了基础,以便于出色地完成企业交给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中职教育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企业,所以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也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演练的机会,在活动开展中要求学生自己主动设计流程,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最后还要将自己的感想、体会以及收获进行总结,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认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得到提升,为以后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进行《我们热爱大自然》教学活动设计时,其主题是环境保护以及自然的美丽,老师就可以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对活动计划、内容、流程等进行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组织与实施,还要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且将整个活动环节记录下来,总结并撰写活动体会,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学生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职业情操得到了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为未来大步迈向职场、清除职场障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五)改变中职语文考核体系,创新评价模式。中职语文教学效果如何,考核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评估指标,以前针对语文的评估主要是以成绩为主,此评价模式单一且枯燥乏味,给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了消极影响。为此,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职场,所以评估方式也应该多样化,既要包括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要涵盖学生态度、能力等不同方面,进而使中职语文考核更加系统与全面。在将评价模式进行创新的同时,以考核标准为依据,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性提高,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要设计不同的考核目标,以此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以满足学校、社会、企业对中职学生职业化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8

应用型本科是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对人才的培养以职业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但应用型本科人才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的教育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讨论了人文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如何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人文教育;应用型本科;相融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国家的教育政策导向有了明显的转变,高等院校有了研究型和应用型的分化发展,大学教育从以前以学术教育为基础,以培养精英为目标的教育逐渐分化,国家对部分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构建成了各高校探讨的关键,本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应用型本科对人才的培养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观。近年来对应用型本科的内涵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应用”为主要特征,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虽然应用型本科对人才的培养以职业为导向,但人文素养的培育却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全面协调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及人文教育

1.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内涵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强化专业实践和职业性,使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在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新性和职业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以行业为本位,以技术体系为依据,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专业经验知识)并重渗透,形成复合性、动态性和先进性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应该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应用性和职业性的专门人才[1]。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是跨学科跨专业人才。

2.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

关于什么是人文精神,曾有过激烈的讨论,或认为是人的终极关怀,或认为是知识分子精神,或认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或认为是一种超越又现实的精神。无论如何,人文精神的实质与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2],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人文精神直接体现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育,以人生理想、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为核心,涉及道德、知识、法律、审美等各方面。人文素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包含人文素养。应用型本科与以往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区别是从只关注专业教育到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本科教育模式。人文教育本身即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概念。人文素养涉及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领域,应用型本科的人文教育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设置人文课程,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人文教育的特点主要有:强调以思考、理智、判断等能为为主要特征,不是某种领域的知识;要求学生以常识为本,以亲近智慧为目标的知识活动,不以积累和提高专门知识为目的;其知识在交流中产生,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解放人的心智和促成人心智的成长[3]。人文教育不是专门知识的灌输,看似无用的知识,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吸取人类智慧中提升自我素养,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忽略

服务国家,从属于经济的教育格局一直是大学教育的方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开始注重加强本科的职业教育,注意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难免持有“职业至上”的观念,试图为各技术领域培养专业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但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由于对人文教育较忽视造成的后果。人文素养课程在多数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中比重普遍还是相对较小,且人文素养课程门类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囊括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等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多数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很少挖掘出具有本学科本专业所应具备的人文精神特质,无法渗透于专业教育中。多数教师只关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专业所涉及的人文精神极少关注。总之,高校的人文教育存在问题,应用型本科中的人文教育得到重视程度更低,这无疑对真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阻碍作用,培养出的学生即便有很好的专业技术,也缺乏相应的职业发展。为职业做准备无可厚非,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技能上要出类拔萃,还有心智健全,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与人文教育关系密切。

二、人文素养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应用型本科转型之初,各高校为了强化专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求,十分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正确的途径,但人文素养教育也同样不能剥离。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打破了学科单一性,综合性和交叉性是目前各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复合型人才即是适应这样的社会背景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具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性的人才,其特点是知识面广博,知识交融性高,思维辐射宽,社会适应能力强[4]。复合型人才体现了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倡导宽口径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体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包涵哲学、文学、历史、政治、法律、经管、艺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一般而言,专业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知”,人文素养教育重培养人的“情”、“意”,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必须是“知”、“情”、“意”的统一。在教育培养目标上,人文素养教育试图在人格健全、人格独立方面有所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对社会有益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不仅仅满足于作为一个劳动者所具有的技能,还应该培养有明确目标、情操高尚、有一定审美趣味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各行业领域中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紧俏,各企业单位都强调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所以应用型本科中的人文素养教育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应给予高度重视。

2.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提升眼界,有助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

应用型本科强调的是专业技术,专业课程和科学实验课程可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事实判断,而人文素养却能解决价值判断的问题,即“应该如何”,仅有专业技术而缺乏人文素养,是无法看到前方的,人文素养教育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个人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在价值判断方面的成长有助于学生眼界的拓宽,对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涵盖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体系,而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这些基本的元素是不可缺少的。比如人文素养中的德育教育在培养人的基本道德感的同时,还涉及职业道德,某些企业认为学会做人态度和技能是人才的第一层次,实用技术为第二层次,知识才是第三层次,在实际工作中善于与人和谐相处,真诚地对待工作对象,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对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相当重要。而人文教育中的文、史、哲知识、经管、法律知识能从不同的层面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与终身学习密不可分,因为除了学校所学知识之外,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终身学习,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指人生各阶段中,为求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英国如何被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学习场所也不限于家庭、学校、文化中心或企业等[5]。人文精神是终身学习的内涵之一,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发现自我,培养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

3.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具有积极思维个性和心理品质的人在各种社会环境活动中取得社会进本成果的能力”[6]。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等。一线创新人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而人文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人文素养是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基础,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培养创新人格、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精神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实践证明,创造性人才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人文教育既可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思想基础,又可创造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人文教育通过校园文化营建、校园文化活动等培育创新环境。总之,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现。

三、人文素养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结合的建议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该将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形成完整体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可以相融的,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应该首先改变急功近利,职业之上,只看眼前的培养人才观念,改变忽视人文教育价值的观念。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提倡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优化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人文素养课程比例

要真正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课程结构的优化十分重要。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程教学,以往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则适当地向实践性和职业化倾斜,人文素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门类偏少,且缺乏全局意识和系统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较僵化,很多人文素养类课程流于形式,脱离实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无法达到人文教育应有的教育效果。优化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试图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的融合,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调整人文素养类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并且在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参与式教学方式为主,显示人文素养课程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挖掘专业学科的人文内涵,科学设置课程

专业技术有与某种人文精神是相通的,没有人文素养作为支撑的专业技术也将是行之不远的。每一个专业领域基本上都有一些与之相合的人文精神,以这种人文精神指导开展专业教育,有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如理工科类专业可以挖掘与专业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创造力思维培养、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的树立等。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应该深度挖掘专业学科的人文内涵,为之设置与专业契合的、更合理的人文素养课程,营建校园文化,培养人文精神。

3.营建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人文精神最好的体现,虽然不是课堂教育,却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影响,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校园文化人文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和谐的校园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人文教育形式,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将人文素养课程纳入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加大人文素质课程的比例,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挖掘专业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氛围是人文教育与专业校园融合的合理途径。

作者:吴建冰 李作华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旅游学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性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8.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3.

[3]徐贲.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

[4]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11.

[5]周春儿,洪茹燕.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香港的理念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6.

[6]曹蓉蓉,吴毅.创新意识与能力[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