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创新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职业素养创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素养创新

高职学生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建构

[摘要]“双创型”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用讨论阐述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详细解读当前高职学生“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旨在优化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学生;双创人才;职业素养

党的报告提出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培养“订单式”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是对高职院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要进行升级。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是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十分关键。

一、产教融合和“双创型”人才

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和“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高职教育中重要的人才培养战略。首先,产教融合是专门针对职业学校提出的办学模式,具体是指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专业产业相互联系,培养适应性强的高技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同时产业也要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提供帮助,包括人才教育以及人才实习岗位等。其次,“双创型”人才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指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产业创业能力。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业的教育比较欠缺;所以,培养创新和创业型人才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缺乏实际效力。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构建中,对人才创新创业情况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职业素养评价还存在问题,直接表现为对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情况不够了解。笔者对S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职业素养进行了调查(调查人数为1200名,有效调查问卷为1150,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5.8%),调查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其中32.9%的学生比较了解,48.3%的学生一般了解,18.8%的学生不够了解。另外,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学生占18.7%,认为比较重要的学生占78.3%,认为不重要的学生占3%。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并不多,学生的创新创业职业素养基础比较薄弱,也反映了高职院校“双创”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效力不够。

(二)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指标不够细化。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是“双创型”人才的基础职业素养,而“双创”人才的职业素养包括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产业认知情况、创新理念等多方面。在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职业素养内容去建立评价指标。但是,在当前“双创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评价指标内容还不够细化,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评价不够详细。而在S高职院校进行的调查中,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也进行了调查。学生的职业规划直接体现了高职学生的就业意识。本次调查内容为毕业去向,调查人数为50人,有效问卷5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24%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44%的学生想考取公务员,20%的学生想考取教师,而想进行创业的学生仅占12%。可见,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所占比例最少,直接反映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差,也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不够细化。

阅读全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摘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认知水平,提升职业素养显得十分必要,科学施策课程思政内容,将成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从分析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入手,介绍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阐明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可行的发展路径,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供良好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给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如何从教学阶段就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效融合,促进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履行自身职责,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课程思政视域下,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策略,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经之路。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可以更好地适应个人职业发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搭建毕业生和行业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渠道,参与到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等工作方向[1]。职业精神是劳动者在工作时所展现的契合职业特征的精神状态,是劳动者认可本质工作基础上的行为方式和内在价值取向[2]。在高职教育培养下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将能够更好应对实际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更好参与到实际工作之中,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高职院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不断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保持着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以兢兢业业的态度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职责,推进工作环节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高职毕业生直接面向生产生活第一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们较高的职业素养将能够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和行业规范,保障各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但是,近些年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培养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日益增多,从业者缺失职业精神一直成为社会舆论的诟病,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社会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势在必行。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石和实施抓手。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之间的有机统一,推进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取得良好进展。不容忽视的是,在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高职院校在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高职教育年限短、实训任务重,高职院校培养出了大量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的弱化、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欠佳等问题。第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结合度还不够高。高职院校没有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拓展素质教育途径,确保“德育首位”原则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一定距离。第三,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认知弱化。在当今社会思潮下,高职生自我意识较为浓厚,存在对职业认知薄弱的情况,无法良好应对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没有坚定的信心和职业素养作为支撑,容易轻易放弃。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缺乏系列合理可行的教育培养策略对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内涵、要素等方面进行长效机制构建。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策略

摘要:本文探讨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结合企业和学生成长需求,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校企融合过程中,通过创建校企融合的培育机制、打造课程教学团队、施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开展多元评价保障教育成效等路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教育

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积累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但从整体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研究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和输出技能型人才,但是一些因素的阻碍导致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才是提升就业率和岗位留存率的关键。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学习、轻职业素养,重理论概念、轻实战演习,势必导致学生素养意识薄弱。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化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这样才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1]。

(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规划意识欠缺。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所具备的心理特征认识不足,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职业要求的差距认识不全面,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未来职业间的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能够认同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但在面对如何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学生却束手无措,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缺乏合理规划、职业定位不准确、缺少优秀的职场礼仪、良好的职场心态、不懈的学习精神等职业素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2]

(三)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存在落差。高职院校强调就业导向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真正地把企业的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企业却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大高于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企业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正是由于高职学生在以上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才会出现学生的发展满足不了企业需求[3]。

阅读全文

人文教育本科人才培养

摘要:

应用型本科是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对人才的培养以职业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但应用型本科人才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的教育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讨论了人文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如何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人文教育;应用型本科;相融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国家的教育政策导向有了明显的转变,高等院校有了研究型和应用型的分化发展,大学教育从以前以学术教育为基础,以培养精英为目标的教育逐渐分化,国家对部分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构建成了各高校探讨的关键,本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应用型本科对人才的培养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观。近年来对应用型本科的内涵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应用”为主要特征,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虽然应用型本科对人才的培养以职业为导向,但人文素养的培育却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全面协调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及人文教育

1.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内涵

阅读全文

畜牧兽医专业委培生职业素养培养

摘要: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技推广人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高度重视畜牧兽医专业定向委培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职业素养教育,营造职业环境、激发创新精神等途径加强畜牧兽医专业委培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技能突出、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畜牧兽医;委培生;职业素养;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成为企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调查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工作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主要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专业知识不扎实、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1]。因此对高职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职业素养上。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职业素养由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行为素质、职业技术素质、职业文化素质几部分构成,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增加到了765万,创造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更加严格,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在竞争中具有显著的优势[2]。第二,有利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3]。第三,有利于高等院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通过职业素养的培养,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4]。第四,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高职院校的委培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外,用人单位文化内涵的学习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5]。

二、高职院校委培生职业素养现状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了订单委培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常订单培养的学生相对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但仍存有不足。1.委培生服从意识差,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服从意识是衡量执行力和忠诚度的重要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化,分工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各职业工种之间明确分工,有效配合,对的工作指令必须坚决执行。目前高职院校的部分委培生由于感觉到没有就业压力,行为懒散,缺乏团队合作的锻炼,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表现出对工作指令的执行不坚决,不能与他人形成有效的团队配合[6]。2.职业道德信念不坚定,缺乏职业信仰。在高职院校的委培生中,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缺乏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观念。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是畜牧兽医行业的现实,大部分工作岗位需要节假日无休和倒班,没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难以坚持的,部分委培生由于缺乏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观念,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条件,选择毁约退出定向委培班。3.职业技能素质不高,缺乏创新创造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但部分委培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实践操作中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创新创造性能力有待提高。4.职业意识欠缺,缺乏必要的职业认知度。委培生施行的是定向委托培养,用人单位已对用人计划做了全面规划,毕业后一般都会成为订单企业的员工。委培生在具有了这样的身份后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职业认知度。

阅读全文

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问题研究

[摘要]烹饪专业学生培育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一个新的课题。文章在分析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上,用课程思政的要求和理念提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策略和建议,为技工院校烹饪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烹饪;职业素养

思政课程是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专业课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两类课程“两张皮”现象。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话为技工院校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技工院校烹饪专业发展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重技能轻德育,思政德育课程占比小,从课时量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大多是没有专业和行业背景的“门外汉”,对烹饪专业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思政教育浮于表面,成效甚微。从学生自身层面看,重实践,轻理论,认为来到学校就是要学习一门扎实的专业技术,思政课程的学习对专业发展没有明显的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实践课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技工院校烹饪专业作为我国餐饮行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为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餐饮行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对烹饪专业人才的需求正由量的输出向质的提升转变。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分析

课程思政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研究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问题,主要从烹饪专业的专业性质和要求入手,发掘烹饪专业课和通识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过程。

阅读全文

中职市场营销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摘要]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带来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中职学校如何实现“互联网+”,如何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有更高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营销人才?目前,传统教学中存在观念偏差、教需脱节、目标虚置、价值错位等弊端,造成职业核心素养的严重缺失。若不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则无法很好地满足培养中职学生发展职业核心素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数字聚合优势构建全新的智慧教学模式,成为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紧迫诉求。笔者以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在对中职学校教学现状及其弊端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从启智、众智、升智和富智等四个环节着手构建中职营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要求将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1]。这标志着关注“核心素养”新一轮教育改革拉开帷幕。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的成败。故而,我们必须强化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现行的中职营销学的教学和研究中,教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营销知识和职业技能,忽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我们应顺应教学改革的需求,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指标,把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职教学的方向。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和日益便利的智能终端为中职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生态平台。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信息手段给教育事业带来的重大机遇,聚焦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1核心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一词原意是“关键能力”,其英语表达是KeyCompetences。综合核心素养的相关定义,笔者对核心素养定义如下:个体面对复杂的具有较高挑战性的生活情境,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在动力,以思维模式、专业技能和探索精神为行动指引,在提出问题、分析情境、化解冲突、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品格和能力。在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各学科也提出了自己的核心素养要求。“市场营销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四个维度:第一维度是适应工作岗位的营销知识,第二维度是与之密切相关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第三维度是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第四维度是创新能力和职业精神等。与传统课堂相比,智慧课堂致力于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如:借助移动终端设备使用情景式学习软件、移动终端课件、手机APP、微视频、微动漫等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教学带来的时空藩篱,创造交互式、情景式、诊所式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收集、抓取、碰撞、比对、改进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能。笔者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界定为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使用可移动的终端设备,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手段设计的面向学习者的科技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中职市场营销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观念偏差导致学生缺失学习自主性

阅读全文

高职学生匠心职业素质培育

摘要:基于工匠精神背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匠心培育”是新常态下满足经济社会的本质要求,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育人需要,是造就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的根本需要。培育高职学生的匠心职业素养就是要树立以匠心培育为核心的鲁班人才培养理念,要构建以匠心培育为目标的鲁班人才培养体系,要建设以匠心培育为主题的校园鲁班文化育人体系。

关键词:工匠精神;匠心培育;职业素质;鲁班文化育人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目前,学界对职业素养有两种界定。一是学术界定义的职业素养指四个维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1];第二是心理素质的冰山理论。职业人员就像显露在水上的显性冰山,指向技术技能和知行为表现,被称为显性的职业素质,而个人素质的7/8是隐性潜伏在水下的技术技能和知识行为,这些隐性的因素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构成。由职业风格和职业态度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区分优秀和中等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准。[2]工匠精神可以说是工匠和精神的结合。在职教层面,工匠精神贯穿在职业文化和技术文化中,是以职业技能为基础高层次的追求和坚持。总之,它是主体所具备的素养,体现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实施职业素养培育,已成为职业教育长期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3]2016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实行个性化定制,灵活生产,培养工艺精神,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在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下,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是要涵养匠心,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规范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形成学生具有高度认同感的职业从业精神,这既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实需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一、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来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工匠精神是社会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中国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发展时期,中国制造业迫切地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受教育人才,不仅可以助使职业人员实现其自身价值,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工匠大师的重要育人使命,要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把鲁班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从而让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才能更好地全面作用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工匠精神是打造高品质产品的精神诉求,其精神内核恰好可以适应当下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所提出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这种精神贯穿于每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灵魂深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遵守和践行职业准则,自觉地指导实际工作,这种让精神内化于具体行动的教育使命,正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和核心使命。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育人需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