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分析范例

旅游消费分析

旅游消费分析范文1

广东地处岭南,主要属于亚热带气候,有大河(珠江)、大山(南岭)、大海(南海)、平原(珠三角)、丘陵(粤西),培育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据统计,截至2013年,广东已建森林公园457个,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7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建成省级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48家,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为重要载体的森林生态旅游区近600家。广东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系统相对完善,同时经济文化较为活跃,能较好结合地域因地制宜推进经济与生态的系统开发,逐渐形成了森林生态旅游、滨海旅游和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游层次鲜明、竞相发展的格局,成为广东生态旅游的一大特征,受到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喜爱并积极体验。例如,珠三角的城市森林旅游闻名全国,广州的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广州的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深圳的莲花山森林公园、佛山的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惠州的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等,都如一颗颗绿色明珠嵌在高度发达的城市中,成为旅游休闲的热地,也是城市发展的“绿肺”;又例如,粤北山区的原始森林和山区林地文化,如丹霞山林区、韶关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等等,充满着岭南历史,体现了岭南古老森林的魅力,是旅游者必往之地。而粤东地区的凤凰山、粤西地区的湖光岩公园,受到海洋气候的滋润,森林与海洋的结合成就了南粤海边生态旅游景点。森林文化的旅游开发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有效来源之一。据统计,2012年广东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691亿元,而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则成为其中一大亮点,产值895亿元,有效促进了广东生态型经济社会的发展。诸多数据与成绩表明,森林文化指引下,广东森林的旅游开发功能得到了充分开发,并且也促进了生态功能的强化,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

二、旅游消费者对广东森林旅游文化需求分析

(一)调研基本状况

1.调研目的

所谓森林旅游,可生动活泼形容为3F(Fun、Free、Fresh):一种充满轻松乐趣,可以充分放松,自由体验自然清新舒适环境的休闲度假形态。结合森林旅游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和广东森林旅游开发的现状,以及从马斯洛需求原理等理论出发,从消费者心理需求出发,调查分析其对广东森林旅游开发的差异性需求。

2.调查思路与方法

结合整体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式,从旅游者参与森林游憩旅游的意愿、旅游活动偏好、旅游措施要求、对森旅游开发的建议以及在周边地区森林旅游的到访率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出发,利用调查问卷(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和访谈提纲,深入研究分析并统计相关数据,对近400名珠三角、粤东粤西地区的不同群体(如白领、在校大学生、政府公务人员以及农民工)进行随机调查,确保调研尽可能做到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以及旅游参与频率等情况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二)调研结果分析

1.消费者对森林旅游类型需求具有多样化特征

根据森林旅游开发所依托的资源要素的不同,结合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特点,调查出旅游者对五种旅游森林旅游都具有不同程度、多样化的需求。(1)绝大部分受访者喜欢生态观光型森林旅游。这一类森林公园保持原始的生态性,物种丰富,自然景观美览天下,例如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丹霞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等以其独特的森林植被、地貌、天然景观等,吸引了广大游客慕名而来。因此,96%的受访者都在“你喜欢以下何种森林旅游?”中选择“生态观光型”,这给森林旅游开发的启示在于:森林旅游的本色在于原生态性,这是发展命脉。(2)休闲度假型森林旅游成为旅游者热捧的类型。此类森林旅游充分开发森林资源的休闲特点,为生活步伐较快的旅游者提供“慢生活”“回归自然”的休闲方式。例如,广东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气候四季宜人,素有“古有桃源今代存”之美誉,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避暑胜地,离珠三角城市群车程不远,因而成为广大城市居民度假休闲的好地处。因此,89%的受访者认为“休闲度假”应该是森林旅游的最大魅力。(3)运动康体型森林旅游成为新的生态旅游增长点。充分类用森林的地貌、林业资源,巧妙形成纯天然的、能促进身心锻炼的度假区。例如,广东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华南最大的生态旅游名胜,“万绿湖”及周边森林构建成“天然氧吧”,86%的受访者表示,到该公园旅游主要是进行森林“浴”,即在自然界浴大气、浴水源、浴身心、除疾病、陶冶情操。又例如,部分受访者喜欢到广东省笔架山森林公园,因为该地是广东首个原生态双人自由漂流项目的创始地。因此,在森林旅游景区适当开拓徒步登山、漂流攀岩、野营烧烤等体验性、参与性较强的项目,十分适合当前社会发展户外运动场所极其缺乏的状况,8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此类活动,其中,100%的青少年和白领认为此类活动有益身心和团队建设。(4)生态体验式的森林旅游方式受到家庭及团队青睐。城市化进度,导致部分青少年对自然较为陌生,因此,结合森林旅游开发,积极推进一些体现自然文化如兰文化、茶文化、种植文化等体验式生态活动,受到了普遍欢迎,特别是受访者(家长)一致表示十分有必要32。例如,惠州、东莞和广州增城、番禺地区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荔枝、草莓、龙眼等各类蔬果成熟的季节,注重推出采摘活动,并且还与一些学校、单位举办“六一”儿童节采摘基地寻宝、采摘比赛等活动,让游客在游园品果中享受劳动的喜悦,增强实践劳动能力和团队意识。因此,森林旅游中结合实际开拓体验式旅游产品,从情感、思想、感官、行为等各方面为游客创造生态体验,大有发展前景。(5)科普知识型森林旅游拓宽森林旅游内涵。森林资源蕴含着宝贵的自然资源,包括各类珍稀动植物、神奇的自然景观,这些都有较大的科研、学习价值。例如,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森林公园及湖光岩公园,独特的红树林、世界罕见的湖光岩,都是进行生态科普的重要题材。又例如,广东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也是感受海洋、海岛生态文化的好地处。因此,要通过科普景点这一载体,通过展示森林资源的文化成果,满足游客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个形式也得到了受访者的认可。

2.游客对森林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

在被提问到“您希望如何对森林进行旅游开发?”,97.3%的受访者都认为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森林游憩合理开发十分有必要,有利于增添公共休闲平台,为居民旅游度假提供好地处。同时,对于森林旅游开发的程度,受访者的回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78%认为“进行简单开发即可,建成城市公园”;(2)69%认为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建成旅游区”;(3)56%认为“为拉动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可深度开发成大型旅游度假区”;(4)34%认为“在没有论证前,保持原样,以简单的游憩为主”。调查显示,广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生态素质及旅游诉求较多,对森林旅游的开发保护具有较强的主人翁精神。而大部分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森林旅游开发持有积极态度,因而希望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中找到平衡点。因此,森林旅游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旅游者的这一心理反应。

3.旅游者对森林旅游活动项目需求具有多样性

森林旅游必须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调查显示,受访者希望森林旅游提供的旅游产品依次是:天然景观(85%)、森林气候(74%)、动植物观赏(65%)以及体验式旅游活动(62%)。前述三种是传统的森林旅游产品,而目前逐步热门起来的旅游项目——体验式旅游活动则应更受到关注,受访者都希望多开发能在森林及公园中可供参与和体验的活动,依次有:采摘花果(82%)、摄影(77.5%)、登山(74%)、探险(54.4%)、漂流(53%)、野营(51%)、垂钓(47.8%)以及喝茶聊天(34%)、狩猎、(25%)、骑车(22.4%)。旅游者的需求则是开发者的努力方向,因此,广东地处岭南,山区森林、湿地公园、沿海林地、城市公园、宗教名山等,都能根据各地特色,开发出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要的旅游产品,包括适合大众化要求的观赏动植物、垂钓等旅游活动,以及探险、登山、钓鱼、狩猎等对身心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化旅游活动。

4.旅游者对森林旅游设施体现为追求简约而生态

“食在广东”,广东粤菜文化闻名各地,因此,在旅游过程中享受美食也是广大游客的心理需求和旅游动机。绝大部分受访者希望在森林旅游景区能品尝到当地特色农家美食或者进行日常城市所不能开展的野炊、烧烤。因此,在餐饮设施需求程度上,受访者依次选择的有:品尝农家菜(90%)、野外烧烤(79.5%)、自带食物(53%)、提供快餐(32%)、高档餐厅就餐(31.5%)。而在住宿方面,受访者的选择依次是:在森林旅游地住在农家乐旅馆(86%)进行野外露营(54.5%)、入住森林木屋(43%)、在当地酒店(42%)。通过食宿需求可看出,绝大部分旅游者参与森林旅游,不仅要体验森林生态环境,还希望体验到不同于城市日常生活的用餐和住宿方式,换而言之,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享受生态文化建设成果是旅游者的最大动机,因而为其服务的餐饮、住宿设施不需要过于奢华,而要体验简约、富有森林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简约的措施也有利于保护森林的原生态性和可发展性。

5.影响广东居民参与森林旅游的主要因素是时间与经济

旅游是一项花费时间、经济、精神等多方面的社会活动,因此,特意调查影响广东居民参与森林旅游的各方因素,发现时间和经济收入仍是影响广东居民参与森林旅游的主因。调查数据中,表示“收入不足”占94%、“时间有限”(87%),其次是“缺乏合适的人做伴”占63%和“工作压力”62.4%,最后才是“不了解旅游地”(51.6%)、“交通不便”(34%)和“不喜欢旅游”(14%)。此外,在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上,时间不足和经济不足又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其中,对于成年家庭而言,受到家庭经济压力、子女年幼两个因素影响较大;而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虽有时间,但学业压力及经济承受能力也影响到其旅游行为;还有大部分白领认为,国内假期安排时间短,不适合长途旅游,短期旅游选择周边旅游地,容易产生厌倦感,也影响了其出游决策,因而大多数生态旅游者希望能到森林公园开展旅行时间是1周以上。

三、结论与展望

(一)围绕旅游者出游动机,构建人文性的森林旅游发展思路

在生态旅游者的心理(如思乡、信仰)、身体(治疗、运动)、精神(见闻、解压)、经济(购物、商务)四大旅游动机中,绝大部分生态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在于精神动机,其次是心理和身体需要。这表明,在建设森林旅游体系中,必须围绕旅游者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以及与自然对话的诉求,在森林文化建设、森林产品塑造、公园饮食住宿措施建设上,体现生态性和自然性。

(二)结合森林旅游的优势,打造特色化的森林旅游产品

森林旅游是自然产物与文化产物的结合体,是将森林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一种行为。森林景观、森林文化、森林体验是森林旅游的三大优势,是区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主要特征。因此,广东各地在推进森林旅游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森林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尽可能形成与众不同的森林产品,给予旅游者更多体验,避免同质化的旅游开发。

(三)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势,构建环保型的森林基础设施

旅游消费分析范文2

参考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了Engle-Grang-er 两步法来作为研究的计量工具。由于居民消费包括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两个部分,所以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变量指标。

(1)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量: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食品、衣着、住房、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及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消费以及其他等8个方面,而食品消费是居民生活最基本的消费支出,其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具有代表意义,所以本文在考察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时,选择四川省城镇居民的恩格尔指数来衡量,并用符号CEC表示。该指数数值的减小说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越来越优化,消费能力不断提升;

(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量:参照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量的设定,本文选择农村居民的恩格尔指数作为衡量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指标,并用符号REC表示;

(3)旅游业发展变量:我国目前尚未针对旅游业发展设定专门的统计指标进行统计,本文参考现有文献,选择使用四川地区的旅游总收入作为变量来综合反映该省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并用符号TOUR表示。

在1995年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一个高位平稳增长的时期,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调整同时进入一个加速推进阶段,故选择1995年后的数据更能体现居民消费结构与旅游业发展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6~2011年,时间跨度为16年。数据来自《四川省统计年鉴2012》、《新中国六十年统计汇编》中相关内容,其计量均在 Eviews6.0分析工具上实现。所选取主要经济变量统计指标见表1所示(表略)。

实证研究

为了确保数据的平稳性且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所导致的计量结果偏差问题,本文对三个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即Ln(CEC)、Ln(REC)、Ln(TOUR),因此本文所进行的计量分析均是针对三个变量的自然对数所展开的,但这并不会对变量之间的潜在关系造成影响。

1.单位根检验

由于所使用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分析往往会因数据存在单位根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所以本文首先对变量Ln(CEC)、Ln(REC)和Ln(TOUR)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排除单位根的问题。本文这里利用的是ADF检验(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来检测各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该检验的零假设是时间序列中存在一个单位根。

从表2(表略)的检验结果的P值可以看出,三个变量在水平值状态下均未通过平稳性检验,即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分别在1%或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都是平稳的。因此,本文可以认为这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2.协整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长期关系,本文对这三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通过上节中的单位根检验可知序列Ln(CEC)、Ln(REC)和Ln(TOUR)均为一阶单整的,这满足了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故可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检验,检测三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变量进行了协整检验。首先用最小二乘法(OLS)法得到回归方程如下:Ln(CEC)=4.078153-0.055314Ln(TOUR)(1)(38.87298)(-3.317599)Ln(REC)=4.576650-0.095197Ln(TOUR)(2)(56.54009)(-7.400057)回归方程中变量(含常数)下方括号中的数值为统计值的标准差。

接着本文对(1)、(2)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通过平稳性分析以确定协整关系是否成立,检验结果如表3、4所示(表略)。由表3、表4(表略)的ADF检验结果可知,方程(1)的残差序列ADF统计值小于10%置信水平下的测试临界值,方程(2)的残差序列ADF统计值小于1%置信水平下的测试临界值,ADF检验的结果说明了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而,方程(1)、(2)式的回归结果是有效的。

从以上方程式可以看到,Ln(TOUR)的系数均为负的,在方程1中为负的0.055314,在方程2中为负的0.095197,这表明自1996年以来,四川省的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改进近0.055314%,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改善近0.095197%,即四川省的旅游业发展有效的起到了促进居民消费结构改善的作用。但是从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到,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但是总体而言,旅游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结构改善的推进作用较小。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采用Granger(1980)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法来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以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联动关系,结果见下表5(表略)。从表5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到,Ln(TOUR)是Ln(REC)的格兰杰原因,Ln(CEC)是Ln(TOUR)的格兰杰原因,但是Ln(REC)不是Ln(TOUR)的格兰杰原因,Ln(TOUR)不是Ln(CEC)的格兰杰原因,即城镇居民消费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并不存在互动效应。

结论

旅游消费分析范文3

关键词:旅游衍生产品;旅游资源;设计事理学;平台化设计

引言

当下中国各种旅游目的地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显现消费构成不均衡的问题,旅游衍生产品带来的营收仅占旅游收入中的15%~20%,而在发达国家占比普遍达到40%~60%[1]。目前市场上旅游衍生产品大多为旅游纪念品,很难受到消费者青睐也难以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伴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日益流行,旅游衍生产品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建设和高星级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在设计事理学基础上的旅游衍生产品设计研究,探索平台化设计方法,寻找适合各类型旅游资源衍生开发的合适方法,同时也为旅游目的地经营者开发好产品提供信心。

一、旅游衍生产品与设计事理学

(一)旅游衍生产品

明确旅游衍生产品概念前,先对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进行分析。长期以来“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在使用过程中多为指代一类事物。对于旅游产品的概念,可以认为是旅游生产者和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一定地域上生产和开发以供销售的物象和服务[2]。而旅游衍生产品是基于旅游产品的衍生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或不同形式欲望的东西,其载体形式包括有形和无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经营者,旅游衍生产品可以带动消费,刺激消费回流、再次访问旅游目的地,带动旅游流量。对于消费者,旅游衍生产品可以保存对当次旅游回忆的同时也具有欣赏价值、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设计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是由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家柳冠中教授带入国内的一种先进设计思维。设计事理学以协调事物本身内外因素为核心,在此过程中优化外在资源并发挥其创造性。设计事理学进行有意识且系统性地协调并组织了内在目标的外部因素。设计事理学是研究事情本身的两个基本因素,即“事”与“情”的道理,故称事理。事理学中是研究通过理解需求、确立目标、分析并明确外部因素的方法。设计事理学的起点是以研究事情本身为基础,进行观察、分析问题了解、归纳、判断事物的本质,进而提出系统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三)设计事理学与旅游衍生产品的关系

设计事理学是产品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方法论。旅游衍生产品以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文化内容为核心,以产品形态供给市场。因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以产品设计方法和要求进行考量,从文化、人文、技术、艺术、商业五个维度上进行思考,并以设计事理学作为方法论指导设计,提高旅游衍生产品的价值:辅助旅游目的地提高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

二、国内旅游衍生产品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衍生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

国内现在大部分旅游目的地尚未建立旅游衍生产品的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形式的旅游纪念品的形式。传统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深度依赖于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挖掘深度,对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呈现消极态势。在全国各种类型的景点都可以发现,大量的纪念品形式单一,多为廉价的字画、仿制文物、玉石制品、竹木制品、儿童玩具以及酥糖类点心、零食、文具、抱枕等,区别仅在于印制了不同的景区名字和LOGO,对消费者而言毫无价值,无法形成消费转化。即便出现了类似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朕知道了”纸胶带系列产品也会随着模仿者的增多和同质化日益严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无法持续新城消费刺激,更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和欲望。旅游衍生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的根本原因还是创意贫瘠。

(二)旅游衍生产品内容价值浅薄,缺乏深度和准确性

不论旅游目的地是何种类型,销售的是何种旅游衍生产品,但其核心价值必须围绕旅游资源,以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为核心进行合理、适度开发,挖掘文化符号、形象符号、情感符号,并进行有效推广、宣传。旅游衍生产品开发过程中应以文化内容基础,通过衍生产品将文化内容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叙事。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旅游目的地都没有专业的设计研发团队,缺乏对文化内容的挖掘、理解,在设计过程中大量核心的文化要素发生丢失,无法精准地用过造型语言、色彩语言、材质语言、功能、使用体验、情感体验等多种维度表达、体现旅游目的地核心价值。难以让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游玩结束后快速理解衍生产品上所使用的文化内容,无法形成共鸣对衍生产品形成认同,二次消费转化率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旅游衍生产品质量低劣,定位尴尬

旅游衍生产品作为产品大类中的一个分支,是应符合质量标准、健康无害的人造物,而其中工艺品、民间艺术品占据了较大比例,更应是独具匠心的精品,是体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文化的重要途径。其表达的应是长期以来民间艺术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是文化和时间的物化。制作生产过程应保持对于传统艺术、技术的尊重,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将文化凝聚在衍生产品中。面对现在大多数旅游衍生产品的质量低劣,其根本原因旅游目的地不愿承担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无法建立专业的衍生产品设计开发团队和完整的产业链,继而选择了外包团队负责设计、生产。如外包团队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也无法获得旅游目的地经营者的帮助和支持,很难设计得到和旅游资源相应且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且由于没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市场策略,旅游衍生产品定位重叠,质价不符,削弱了产品附加值和定价空间。当产品销量低迷时,进一步打击了旅游目的地对于自建设计团队专门开发旅游衍生品的信心。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导致旅游衍生品长期处于低质低价的尴尬境态。

(四)销售渠道单一,缺乏市场运作

旅游衍生产品是具有特殊符号意象的产品,在限定的环境和市场中销售。在旅游目的地中应该穿插在整个游览过程,配合游览过程的体验感受和特定的文化内容,这样既可以突显旅游衍生产品的文化内容,也可以强化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记忆和体验感受。同时旅游衍生产品应该配合不同的节日、季节推出不同内容、形式的衍生产品,追求更高的产品力,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现今的旅游衍生产品的销售方式趋向单一,沿用传统销售方式。在销售内容上,大量同质化、不具有明显旅游目的地特色的产品和低劣产品一同销售,缺乏对旅游衍生产品单独有针对性的展示。在推广过程中,面对一年四季、各类节假日、特殊事件都缺乏响应,难以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市场推广,使得市场认知度差,旅游衍生产品复购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旅游目的地经营者在缺乏专业企划团队的基础上,缺乏与市场同步的眼光,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基于设计事理学方法的旅游衍生产品设计优势

旅游衍生产品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容的一种特殊展现形式,是代表了这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挖掘旅游资源、文化符号,从而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提高附加值,提升旅游体验。优秀的旅游衍生产品研发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引入科学的设计方法和创新的科技技术,提高旅游衍生产品本身的产品力,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让旅游衍生产品走出旅游目的地,到更大的市场中感染潜在消费者,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旅游,带动消费回流,助推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形象和影响力。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应用现代的科技技术,让商品拥有丰富的功能,更需要从文化符号、情感化、设计思想、产品内涵等角度思考,让旅游衍生产品提升产品自身价值,更扣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一)优化旅游衍生产品合理性,满足消费者需求

设计事理学指导下的旅游衍生产品设计是探寻在旅游目的地特殊环境下由外部环境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分析构成“事”的元素在这样特殊的外部环境中进行重组后得到的设计目的。实事是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求是是解决问题;实事是望闻问切,求是是对症下药[3]。设计目的是符合消费者在特定环境、特定时空、特定地点下所产生的消费需求的,从而指导设计出符合消费者行为习惯、认知逻辑、情感需求、所处环境,解决消费者痛点,满足消费者欲望的,合乎事理的产品。突显旅游衍生产品在普通环境下的产品价值和情感价值是提高旅游衍生产品产品力的切入点,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创新旅游衍生产品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

设计事理学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个角度:微观、宏观。基于微观下对“事”本身各个元素进行研究,把握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了解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式、过程,研究人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为设计本身提供求是的设计依据。即上文提到的,保证设计产品的合理性,从微观角度了解消费者需求,改进产品合理性。基于宏观的设计事理学研究的是整体的“目标系统”。为了达到回忆旅程的目标,我们可以选择录制视频、拍照、买纪念品、定制产品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可能千差万别,就是由不同的“目标系统”引起的。“目标系统”是抽象目标的具体化,也就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特定的文化、社会、人群为了达到“目标”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4]。选择这些目标系统的过程就是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代表是消费者对一种身份象征、思想理念、生活态度、信念理想的认同。在设计事理学宏观思想指导下的旅游衍生产品设计通过对不同目标系统的研究,赋予旅游衍生产品超越产品本身事理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内涵和精神象征。引起消费者共鸣、精神愉悦,甚至其所倡导或代表的目标系统可以优化、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所带来的回购率和推荐率上升也是必然的结果。探寻如何扩大旅游衍生产品的内涵价值、提高附加值是在更高层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延展旅游衍生产品的消费场景、时空、过程也是众多旅游目的地经营者所关注的问题。

四、基于设计事理学的旅游衍生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旅游目的地类型基本根据旅游资源类型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山水型、都市商务型、乡野田园型、宗教历史型、民族民俗型和古城古镇型[5]。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开发方法研究中,宏观的结构化思考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的整理、提炼、分析、符号化研究,产生核心设计资源。旅游衍生品开发的关键是对某一经典文化符号的强化与传播[6]。2.通过“事理目标设计系统”理论框架综合设计事理学,得到多种目标系统,保证设计合理性,满足用户需求,丰富产品受众多样性,提高产品附加值。3.借由旅游资源提取的符号与内容核心,结合“表征设计系统”中得到的设计资源,匹配由“事理目标设计系统”中的不同目标系统,以合适、恰当的组合形成解决不同目标的产品系列和具体产品,最终完成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如图1)是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平台化设计架构,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就“表征设计系统”部分不进行展开论述。(如图2)是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平台化设计框架的基于基于设计事理学的“事理目标设计系统”。

(一)平台化设计方法对于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的作用

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以设计事理学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平台作为横向应用平台,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和不同的旅游目的地都可以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融合不同内容、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特征,建立差异化的设计机会,根据实际需求建设符合不同预期的产品线和产品内容。实现旅游衍生产品能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多重效益价值挖掘,避免重复开发、无效开发、低价值开发,并实现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反作用于旅游目的地促进多种文化资源、民间艺术资源转型升级,在社会上产生更大影响力。旅游衍生产品平台化设计架构的提出,以一套完整的架构系统解决了中国当前各种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各异的背景下旅游衍生产品开发难度大、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也通过平台化的设计方法,运用结构化的思维方法,将这种设计方法扩大应用在民俗民艺的抽象化研究、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产品设计等各种另计领用中。平台中的各个条件模块和目标模块是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具有独立性的小模块,根据不同目的的组合、排序能够共同服务于整体目标的完整设计过程。经过层层逻辑的严谨推理和各模块之间的紧密配合是构成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平台的核心,也是产出禁得起推敲的,符合需求的,优良设计的必要基础。

(二)构建事理目标设计系统

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不论是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科技产品还是属于特定时代的产物亦或是民艺复兴或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复兴、创新的新工艺产品,在设计过程中都必须把握“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可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式的设计,遵循设计内容、文化内容与环境情境三者之间主次关系的平衡。平台化的设计理念中,其核心在于利用核心技术或设计,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和需求使用不同的模块,设计不同目标的产品线,低成本、高效、有规模地实现产品多样化。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表征设计系统可以建立核心文化、设计资源,包括精神表征内容和物质表征内容。尽管中国各种旅游目的地民俗特征显著,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对于设计而言就存在视角众多的问题。如果不经过科学的规划,简单机械地融合民俗文化和产品功能,容易导致产品线混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更无法帮助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利用事理目标设计系统有步骤地完成目标系统建立,辅助表征设计系统中的核心文化、设计资源升级改造,进行有条理、有规划、有节奏的产品开发,强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力,平衡人、产品、环境三者之间大系统的关系。

1.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赫伯特•西蒙说,“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因素是设计过程中的镣铐,圈定了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条件和基础。外部因素是设计过程中的围合,确定了设计服务对象和环境。两者共同作用下方能实现明确的设计目标。自拍、摆拍、集体摄影、延时摄影、录像、装扮摄影、写真,这写方式方法都是为了同一目的:记录当下。但因为不同的外因作用下产生了不同的记录方式。通过事理目标设计系统解决了两个问题:具象化目标系统和重构解决问题的办法。人在环境中通过产品达成目标系统的目标。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对产品进行不同的限定和要求。纸胶带装饰精致的手账,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记录心情;防水胶带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保证封口处不会漏水,这也是环境的要求。在外因和内因工作作用下要求产品必须适应性存在于当下环境。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困扰设计师最多的是对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再利用。在通常的设计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决定产品不同功能的是外因,防水胶带就是为了满足防水功能而产生的。但是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于旅游资源的深挖就要求设计师从民艺、民俗、当地文化出发,整合现有材料,寻求与外部因素耦合的机会,匹配合适的需求和使用环境。(如图3)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世家”,就是深挖了故宫文化中的国画元素,提取了非常具有特色的色彩符号、服饰符号,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套极富有趣味性、高识别性同时符合厨房环境使用需求的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带来了高达6个亿的产值。

2.Storytelling

Storytelling可以理解为故事环境,相较于外因中的使用环境Storytelling更侧重于对使用全过程情境的预设。完整的Storytelling由消费产品的初始动机、消费者的初期认知、抽象的产品功能范围和产品愉悦度预设共同构成,用于指导外因和内因耦合的目标系统建立,是目标系统成熟与否的评价标准。对于消费环境而言,旅游衍生产品不同于普通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旅游衍生产品过程中的初始动机相对较为集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7类:宣告动机、纪念动机、性价比动机、实用动机、原产地动机、馈赠动机、文化动机。这之中最为普遍的是宣告动机和纪念动机。消费者在旅行过程中逐渐了解、接受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人情、民俗、民艺和当地文化,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往往会选择具有宣告意义或纪念意义的产品,满足展示、分享或纪念的目的,获得他人的羡慕和尊敬。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建立不同的初始动机,展开系统性的分析,限制、评估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让消费者在情感性消费过程或感性消费过程中快速找到定位,获得愉悦、个性优越感的满足。对于不同的消费者人群可以从年龄、消费能力、展示对象和旅行目的4个角度进行分析,捕捉消费产品的初始动机。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前意识,分别对应自我、本我和超我。消费产品的初始动机可以认为是人在前意识中部分的活动结果。譬如,凤梨酥很好吃,作为伴手礼送给好友得到了一致的赞赏,满足了宣告动机,下次再去别的旅游目的地就会自主地想去再购买到类似的优质旅游衍生产品,获得类似的心理感受。而当消费者在使用旅游衍生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会和由这个产品带来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综合感受进行比对。旅游衍生产品本身五觉的体验构成了消费者的初期认知,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情感共鸣。Storytelling围绕消费者初期认知,探讨构成Storytelling的各个元素是如何相互配合产生效果。在Storytelling建立的过程就是再现消费者从建立认知、建立需求动机、捕获类似体验、确认安全感、明确体验评价到判断价值回归的过程。Storytelling叙述过程中各个要素将在不同维度建立关系。价值也在于事理目标设计系统通过Storytelling的作用,让消费者的体验和情感交互更为沉浸,成为整个旅游衍生产品消费、使用过程中的要素之一,让产品的功能价值、情感价值、体验价值上升到对生活方式、心理感受、道德体验、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的正面影响。通过Storytelling可以让在旅游衍生产品设计设计之初进行部署,指导事理目标设计系统进行有规划地迭代设计,将“实事求是”体现在对消费者的生活关注。通过Storytelling建立的目标系统指导旅游衍生产品优势在于可以更加贴近生活、符合消费者情感上的潜在逻辑,引导生活方式。希望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达成了自己都未曾想到的目标。

五、结语

旅游衍生产品的设计方法是基于设计事理学的研究基础上根据本身特点发展而来。当前针对性的学术研究更多关注产品本身或文化挖掘的研究,鲜有针对整个产品规划、用户体验、情感价值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提升作用的研究。本文对旅游衍生产品的整体设计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提出平台化的设计架构,通过表征设计系统和事理目标设计系统共同完成产品布局,进行产品低成本快速开发。其中事理目标系统以Storytelling为核心建立目标系统,从根本上优化产品合理性、提高产品内涵,避免传统的贴标式设计方法。成为保障旅游衍生产品不再是简单纪念品、工艺品而是具有生活性、实用性以及更高价值的产品的重要手段。希望旅游衍生产品设计平台架构可以为同类设计提供思路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斌.旅游商品由弱变强尚需努力[N].中国青年报,2017-11-02(008).

[2]张勇.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概念及关系辨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155-159.

[3]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74-75.

[4]柳冠中.设计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5.

[5]邹统钎.旅游目的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6]朱涛,杨韶军.以秭归为例探讨地方旅游衍生文创产品的相关问题[J].设计,2016,29(19):112-114.

[7]周承君,邓小庆.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维与度——以“武汉印象”为例[J].设计,2017,30(9):82-83.

旅游消费分析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体验经济;情景消费;用户体验设计;用户触点

引言

与以往的旅游体验设计研究不同,文章将“消费体验”这一源自新零售领域的概念引入到乡村旅游消费体验的设计研究中去,从而使乡村旅游设计由游客与商家间的单一维度扩展出更为细分的消费场景,情绪感知、消费触点、等交互心理学维度与社会学维度,从而引申出“多维体验”的旅游消费概念,最终引申出旅游消费体验的多维层级。在支撑旅游体验形成的维度层面,不仅有社会性维度、情感性维度、功能性维度这三类基本维度,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多层级的细分领域,从而构建出游客消费体验结构模型。为旅游体验设计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探索领域,以期为乡村旅游领域的体验消费以及服务模式提供了一个基础性设计框架。

一、体验经济下的乡村旅游

(一)体验经济的概念引入:随着新零售经济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伴随而来的是体验经济这一核心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工业经济,在当前消费环境下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形态,是服务经济的延伸。体验经济衍生于日常生活情境之中,通过消费场景中的感官与情绪触点触发消费行为。体验经济在当前市场的活跃意味着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正在发生迅速变革,而乡村旅游消费优化与提升的关键要素就在于其能否适应于新形势下的体验经济。

(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景区内商业业态混乱、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物价混乱、卫生条件差、安保设施没有保障、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许多乡村旅游规划建设思维片面,主观色彩强,局限于消费噱头而轻视服务本质,这往往导致景区盈利能力低下,可持续发展后继无力。很多乡村旅游区发展乡村旅游仅停留在吸引游客的层面;重利益,轻服务;重形式,轻设计;缺乏对新兴体验式经济模式下的乡村旅游消费的深度思考。体验经济的浪潮下,游客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求服务,追求消费体验下的附加价值,更加注重站在自我角度去发现理解和阐释消费背后所代表的语义标签与身份角色象征,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消费。而随着游客消费与体验意识的不断增强,乡村旅游更应将视角放在场景营造,消费感官体验设计,角色设计等多个维度,并以服务设计的视角重新审视与整合旅游资源。

二、乡村旅游消费体验构成:复合层次式多维体验结构

(一)旅游消费体验的内容概况:从总体来看,游客旅游消费目的可以归类为娱乐、教育、审美、逃避现实四大类。每一位游客的旅游消费初衷和旅游消费目的不一而足。在体验经济下,游客始终是参与服务并享受服务的核心,是体验消费的客观主题。游客在各个消费场景下所参与到消费链条中的每一环节,都将触发体验反馈,无论是游客与商家间的互动,或是与地方居民间的文化交流,都是体验消费中的一环,游客在各类消费场景下参与互动触发消费触点并形成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体验层次,在多种层次的因素组合下最终获得个人的旅游体验。游客参与程度的强弱与否也将直接决定旅游体验的优劣。而影响游客参与程度的体验因素则由游客在消费环节中所触及到的多个情感触点所决定。

(二)消费体验的多维构成:乡村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影响消费者体验的具体因素,而体验的获取是基于体验价值结构的维度而言的。一方面,游客在衣食住行吃、穿、玩、娱、游、购、住等消费环节中获得不同的情绪感知内容。另一方面,消费体验存在于消费场景,并始终围绕“人”这个主题不断丰富和变化。每个人的感知各有不同,人与人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他们身体上、情感上、智力上的差异具有独立性。因此在商家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中,为了优化游客的消费体验,应以消费者的视角为出发点,在商家提供服务的全过程要立足消费者的视角去考量其感受性。旅游消费体验是游客抽象的情绪感知,不同于可观可看可感的常规商品,它是一种思维认知和心理反应相交织的综合性情绪活动,它受到感官、情绪、思考、行动和关联五种层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又细分出实用性、感觉性、情感性、认知性、生活方式、联想性6个细分的维度模块。这些模块分属在社会性情感性与功能性维度之中,是形而上的,因此在此基础上,需要贴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而整合出层次化体验价值结构维度(如图1)。

(三)消费体验环节与要素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人本主义观点的代表,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大方面(包括生理,安全、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五个方面),能够如实反映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需求类别,为了便于乡村旅游消费体验研究,笔者将马斯洛夫需求理论与层次式多维体验结构模型做了组合,并对影响游客消费体验的要素进行了分类。1.生理体验是旅游者个人的一种主观情感下的体验,往往取决于个体的感性认知与主观思维判断,并受自身价值思维认知的影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在旅游情境中作为生理因素的感官信息传入大脑,并通过大脑皮层区域控制眼睛和手足的运动来表达对体验的兴趣。通过多种元素的共同组合下形成饱满的情景认知,引发消费。2.安全体验需求来源于游客内心对消费流程安全感的感受,当游客对整个消费流程有了初步感知和认识把控的时候,将会对当前旅游消费产生出可靠的安全体验。这是游客在对消费有了全局认知后心理上所获得的一种安全反馈。3.归属体验需求是游客在旅游消费中消费本身所表现出的生活态度以及价值属性,与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相关联,是一种个人情感化的标签,也是游客在情景消费中的生活共鸣。游客寻找商品会通过人文社交和互动来实现,从而获取所需商品的信息、在使用商品的阶段对商品有初步的感知,并与自我的价值取向做印证,从而获得个人的情感共鸣。例如游客对消费场景的满意度、身份触点关联性、形象感知等信息。4.尊重体验来源于乡村旅游景点在提供与商品相关联的服务时对游客的在意和尊重,游客在需求阶段比较看重个性化定制,在寻找阶段注重与商家的交流互动,在选择商品服务阶段注重商家在游客消费流程中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更为注重整个消费体验环节商家的服务意识与服务中心。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在旅游情境下所得到的一种畅爽感受,从互动、认同、审美以及体验环境的每一个环节,都需以游客个人更优体验为出发点的,而消费则是其次。5.自我实现体验来源于追求自由、个性的生活方式,成熟的消费场景模式下,在整个与游客深度互动与个性化信息接受的过程中,游客更喜于在场景中无缝穿梭、高效且连贯、获得综合全面的体验。游客需求的满足贯穿于与消费场景接触过程中的每一个触点。所有环节的服务都是根据游客的需求和个性化提供的专属、一致的服务,将消费的体验真正融合在了顾客的生活方式之中。

三、多维整合下的情景式乡村旅游设计策略

(一)消费人群的重构:随着90和00后不断成为消费市场的主要力量,新兴的消费群体在消费观念上与以往的消费群体具有很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关注点的差异,新兴消费群体开始为品质和情怀支付溢价;二是消费品类结构的差异,新兴消费群体对品质、品类有了更高要求,合理化,个性化的消费场景构建需要充分考量每一类消费群体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情绪偏好等因素,从而定制出更为细分化和有针对性的旅游消费场景。

(二)消费触点拆分与整合:消费触点即游客参与消费中与各环节接触时所触及的关键接触点,它包括物理的客观触点和抽象的触点。这些触点往往由游客日常生活的经历,消费的习惯、以及感性认知所决定。具有差异性,因此即使在相同消费场景下也会因为游客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消费触点。触点接触的流程包括:情景感知-商品认知-支付体验-情感反馈,这是一个整体的链路,每一个互动环节都涵盖一个复杂的系统。1.情景感知与商品认知::情境感知是游客在客观环境下对周围的事物感知和了解的意识,情景中的视觉观感、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的消费触点都将在游客脑海作为体验记忆作为记忆保存下来,同时在与多种触点的接触下每个游客都能在消费情景中获得情景感知。这种个人化的体验记忆与情景感知也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消费决策与游客对商品的认知态度。线下景区更应通过诸多信息采集工具,进行用户信息的采集,借助当下大数据的手段构建情绪版,描绘用户画像,从而更精准地对应用户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场景设计和商品展示。例如宜家的店铺设计。消费者与商家间有着清晰的定位,商家能够清晰地描摹出用户画像,从而可以有真对性地进行货物的陈列与展示,宜家的卖场里充满了一个个小型的家庭情景,而消费者在踏入情景的同时,即可通过情境中的色调、装潢、商品摆放与展示方式,互动方式等体验式内容与商家达成一种心理上的认知与情感上的默契。消费者在这些情景中完成了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并通过与产品互动的不断积累愉悦的情绪,从而极大调动了消费欲望。2.支付体验与情感反馈: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在线下消费场景的普及大大简化了线下旅游消费的支付流程,极大地提升了消费效率。伴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刷脸消费也慢慢扩展开来,游客在结算流程中获得的便捷性支付体验会最后形成积极正面的情绪,作为消费体验流程的最后一环,支付体验的优劣将直接在游客心中衡量出整个链路的消费体验的情绪感受。

(三)构建消费场景,引导消费:在体验经济时代,以场景吸引用户是创造消费的核心概念。传统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更长足的发展,最重要是让游客参与进来,通过游客在场景中的互动,提升用户感知。在消费者体验中,除了商品、平台、服务的共享外,还为用户创造了一种触发大场景生态需求的场景。以乡村地域文化为切入口,运用多维消费体验模型的设计打开乡村旅游体验的新模式。服务是线上线下互通的,而线下场景承载了更多的体验功能,比如地方名人故里,历史古迹,特色农副产园等。通过、文化体验、景区活动参与、用餐住宿等一系列围绕“乡村旅游体验”这个场景形成的物联消费网,将这些产品串联成群,让人们在事物和事物之间形成一条链,这样游客所获得的体验范围就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成倍增长。借助用户画像与消费模型搭建,构建具有针对性与实时性的消费场景,将用户体验服务模式与传统乡村旅游观光消费领域相结合。打造更有服务优势与时代特征的旅游消费板块。通过旅游消费场景的搭建深入挖掘地方历史人文与宗教艺术等方方面面的文化素材,在满足地方旅游服务品质提高的同时并最终作用于地方基础产业的提振与文化知名度的提升,最终形成良性的旅游生态圈。

四、结语

旅游消费分析范文5

二十一世纪,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二者的结合让旅游业在经营方式、营销渠道上都有了重大的转变。我国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渠道的选择和整合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制约了旅游企业的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叙述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的类型,分析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的整合原则、整合模式和整合策略。

一、前言:

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并对各行各业的经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旅游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竞争日益激烈,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的整合优化势在必行。

二、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类型

互联网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营销地域性的限制,对于旅游业来说,传统旅游企业营销渠道诸多反复环节在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被单一化,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网络直接营销渠道

旅游企业网络直接营销渠道和传统直接营销渠道的相同点在于都没有营销中间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直接以建设的网络营销站点来为消费者提供旅游产品的查询、预定、信息咨询等服务,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第一时间接触到消费者,减少了众多的流通环节,对于买卖双方成本的节约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旅游企业网络直接营销渠道能够借助网络的便利性直接、及时的了解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意见和需求,这有利于旅游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旅游企业网络直接营销渠道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网络有着开放性的特点,众多旅游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网站和域名,消费者很难一一去进行访问,尤其对于新成立的、不知名的旅游企业来说,网站的访问者寥寥无几,网络直接营销渠道更多成为一种“摆设”。

(二)网络间接营销渠道

网络间接营销渠道相当于一种分销的形式,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传递给中间机构,通过互联网中间结构的分销来实现网络分销。相较于网络直接营销渠道来说,旅游网络间接营销渠道以网络中间机构为连接旅游企业和消费者的枢纽,消费者在进入中间机构网站后会获得众多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方便了消费者的选择和比较,简化了交易流程,提升了交易效率。旅游企业网络间接营销渠道有着众多分销商的加入和支出,因此营销范围更广,营销功能更强,有效的满足了旅游业网络营销的供需要求。但旅游企业网络间接营销渠道也会增大旅游交易的成本,同时很难改善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小型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状况。

三、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的整合

在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企业两种网络营销渠道都有着各自的缺点和优点,如何既保证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市场,又能够缩小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交易成本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直是旅游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网络营销渠道的整合为旅游企业的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整合模式

旅游企业网络直接营销渠道和网络间接营销渠道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旅游企业无论使用哪一种渠道都会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当将二者实现整合,采取双渠道模式,即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既使用网络直接营销渠道,又使用网络间接营销渠道,且两种渠道建设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共同建设发展,这样一来,旅游企业两种渠道整合条件下就更容易实现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市场渗透,由此可见,双渠道模式是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的最佳整合模式。

(二)整合策略

1、树立品牌意识

旅游业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形成打破了传统营销地域性的限制,加剧了旅游业的竞争,如何在旅游业互联网营销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关系到旅游企业发展的未来。旅游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渠道整合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品牌意识,完善网络营销中的各项服务,保证旅游产品质量,打造和巩固自身的品牌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旅游企业在激烈的网络营销市场中的竞争力。

2、完善网站经营

网络营销的核心是营销,而相关硬件的建设则是网络营销的基础,对于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的整合来说,应当积极完善网站经营,依靠自身网站经营的特点和特色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具体来说,在网站内容方面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来增加网站的吸引力,在网络服务方面,应注重相关旅游信息的质量控制,注重服务的人性化,此外,还应当加强网站的宣传和推广,增加旅游企业网站的知名度。

3、加强产品及服务的个性化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基于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的整合来说,则应当表现在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方面,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例如《华夏旅游网》推出的“梦幻之旅”旅游产品,以及针对当前白领工作人员的“白领畅享游”等。此外还应当注重增值服务,例如在网站中开设“旅游大讲堂”课程来指导消费者旅游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加强旅游产品及服务的个性化来促进网络营销渠道的整合,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分析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的类型,阐述了不同渠道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双渠道的整合模式,从树立品牌意识、完善网站经营以及加强产品及服务的个性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的整合策略,旨在为促进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包晗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第二篇:消费者主导下企业网络营销探析

摘要:

从消费者的角度,探究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关键词:

消费者;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瑞典互联网市场研究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2012年全球互联网用户量高达25亿,其中亚洲11.5亿,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跻身于全球前十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的国内外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拟从消费者行为角度,研究网络营销策略。

1网络营销概述

网络营销亦称为电子营销或线上营销,它是个人或组织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他人交换有价值的产品以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商业模式。网络营销以其全球性、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征在市场中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当前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模式有内容型网站模式、社区型网站模式、电子商务型模式网站。无论何种模式,网络营销对于消费者均有一定的特性要求。其一,消费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其二,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主动性强,个性化消费成为一种主流[1];其三,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消费者能够直接参与商品的生产、流通过程。

2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企业网络营销环境

消费者狭义上是指购买、使用各种消费品或服务的个人与住户;广义上指购买或使用各种产品的个人或组织。同一产品或服务的决策者、购买者和使用者,可能是不同的人,也可能是同一人。倘若把产品或服务的决策、购买、使用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人都可以被称为消费者。迈克尔•R•所罗门指出:“消费者行为是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要和欲望而挑选、购买、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知识。了解消费者基本特征和消费者行为特征能够为企业实施科学的网络营销策略提供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Internet的兴起与发展,整个世界跨越了语言、文化障碍成为一体。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迅速连接起来,消费者成为购物的主导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根据罗宾斯的理论,企业外部环境主要指能够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治法律环境、人口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等。微观环境主要包括竞争对手和消费群体的需求环境。消费群体需求环境是决定企业网络营销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企业内部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企业领导人对网络营销的态度、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产品特性等因素会影响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

3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现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子商务进入中国,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作为一种网络与经济结合的营销方式,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整体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网络营销的竞争意识不强,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到位。目前大部分企业仍然把竞争的焦点投向实体市场。一些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误区,如认为网络营销就是建设企业网站;网络营销必须实行低价格;网络用户是年轻人,产品消费者需是年轻人等;高估或贬低一些网络营销工具的作用。这些认识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沿用传统的营销思维与模式,没有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营销策略。其二,上网的企业数量较少,分布也不均衡。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有5000多万家,其中上网的企业不足5%[2]。已上网企业的网络营销范围相当有限,大多只是在网络上宣传企业、广告,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域名,也没有对产品做具体、详细的介绍,网络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其三,企业网络营销的产品少。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大部分集中在汽车、软件、电脑及其配件、图书等产品,日用品、家电、服装、食品等大众化的营销产品较少。其四,企业网络营销的整体水平不高,效益不理想。

4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营销成为我国企业关注的焦点。分析消费者特征和消费者行为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营销策略日益迫切。网络营销面对的是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应树立以消费者为主导的营销观念,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网络媒介本身的特性出发,创新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4.1转变观念

企业必须更新传统的营销理念,树立全新的网络营销观念,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想方设法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制定以“顾客占有率”为导向的营销策略。要不断改进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进一步优化服务品质,最大可能地提高顾客满足度,从而实现培养顾客忠诚度与培养客户资源的目的。

4.2了解消费者网上购物心理

消费心理受到年龄、阶层等因素影响。科学的营销策略应建立在对消费者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年龄较小的消费者,应抓住他们求新、求异、求时尚的心理,推出最流行的产品,尤其要在包装与外观上下功夫,如用醒目的宣传字体让消费者“一见钟情”。对于中老年消费者,网络营销策略应注重“务实”。中老年人在购物时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与实惠性。基于此,企业在宣传产品时可多放一些产品图片或者是制作视频,演示产品的使用过程,以让消费者认可产品。此外,中老年消费者还普遍存在对产品安全性的担忧。企业产品若是在安全性方面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网络营销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4.3建立品牌与信誉

从美国著名学者罗塞缪斯(T.Roselius)的研究可知,品牌与信誉是消费者应付购物风险时通常会采用的方式。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网络时代,在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兼具的情况下,消费者无疑会选择信誉高的网站。因此建立企业自身的网络信誉与品牌至关重要。品牌的建立应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要重视消费者的利益需求。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3]。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企业要随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2)保证良好的运作,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尽可能减少给顾客带来的麻烦;(3)不断创新。在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同时,企业要坚持创新,为顾客提供新颖、富有特色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4.4加强网络信用体系管理

安全、方便、诚信一直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关键。安全是商业交易的重要基础。没有安全保证的交易环境是不会受到卖家和买家青睐的,而不守信用的企业终究会被用户抛弃[4]。影响企业网络信用的因素包括网络安全技术、社会信用体系等。要倡导信用消费意识,对企业的诚信经营进行监督,在全社会培养信用消费的社会风尚。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逐步规范信用管理秩序。应积极发展社会中介机构,构建社会信用评估体系;推行公示制度,完善信用监督系统;增强信用信息披露,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开放民营和外资经营信用管理机构,满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管理需要,促进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

作者:张乾坤 单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商学系

参考文献:

[1]田华杰,石云生.基于消费者心理的现代企业网络营销[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28-30.

[2]罗森.基于4P理论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21-25.

[3]崔磊.网络营销策略分析———以淘宝网为例进行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2(1):45-46.

[4]侯瑾.企业如何利用社交网络开展品牌营销[J].中国商贸,2012(5):58-59.

第三篇:大数据中小企业网络营销问题及对策

[摘要]

网络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目前的企业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是现代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掌握和使用大数据,可以为中小企业制定新营销方案提供依据,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文章就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以利于其更好发展。

[关键词]

大数据;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网络信息

1引言

“大数据”是现代高科技时代的产物,2012年起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提及,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对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通过互联网,掌握和使用大数据,可以为中小企业制定新营销方案提供依据,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中小企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解决了社会就业难题,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营销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实现企业营销目标所开展的各种营销活动。在大数据时代,有很多我们以前不敢想的事情发生,例如,在淘宝平台,商家可以经过大数据的筛选,了解整个行业各品牌的销售状况,了解商家的排名和消费者的消费喜好。随着网络营销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有必要分析大数据时代下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供其参考。

2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现存问题

2.1大数据处理能力较弱

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有限,不能全力投放到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中,导致其运营和管理方面存在效率低下、功能残缺等弊端,不能全面开发、维护和利用。又由于网络数据巨大,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才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而中小企业基础建设和人才的匮乏,很难支撑和完成各项功能,很难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信息资源改进产品和提高销售水平。

2.2复合型网络营销人才短缺

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手段,中小企业缺少既懂得网络技术又精通营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本身各高校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社会上懂技术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匮乏,又由于中小企业的待遇和发展前景不能够吸引专业人才,导致与大企业竞争处于劣势,缺少人才就不能很好利用大数据和现代营销工具,使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受到限制。

2.3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严重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引起客户不安全感,制约了网络营销的发展。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分析浏览器记录的客户浏览习惯和购买兴趣,可以根据消费者行为分析发现潜在客户和新商机,创造出更大利润,但客户的个人信息同时也被掌握,如何保护客户信息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完善,还要有法律上的保障措施。目前,我国缺少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合理合法使用大数据的行为。

2.4配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由于电子化水平的局限,影响了网络营销的实际效果,商品介绍、在线咨询、货款支付、物流配货、售后服务等配套服务水平都不尽如人意,沟通不畅,影响客户的购买积极性。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如果不能收集、分析客户相关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必将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被打败。目前,特别是物流和售后服务方面问题较多,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制约其发展。

2.5网络营销效果评估检测机制不健全

很多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理解不够,只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产品销售,以为只是增加一个分销渠道,认为销售增长就是评价好坏的标准,没有真正站在长期发展的高度提高企业社会知名度、提高品牌价值,没有利用大数据从客户角度分析以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更没有用专业的效果评估检测手段对网络营销效果进行评测,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

3基于大数据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对策

3.1重视网站建设和运营管理

中小企业要真正意识到网络营销的意义和无限潜力,重视网站建设,结合企业特点设计科学的网络推广方案,以客户为本,依据大数据分析客户的需求变化和购物喜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心维护网站,实时更新和利用,根据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提高浏览者兴趣,保持客户的忠诚度,最终实现销售的稳步增长。

3.2加强复合型网络营销人才队伍建设

中小企业面对复合型网络营销人才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应采取多种手段,一方面加大企业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网络技术和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实操能力;另一方面加大企业投入力度,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入到企业中,组建人才队伍,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适应时代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网络营销工作。

3.3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问题是推进网络营销发展的基础条件,每名消费者都希望消费行为发生时自己的个人隐私权得到保护,企业有义务在利用大数据的同时提供安全保障措施保护好客户的隐私安全,赢得客户信任。政府必须给予支持,完善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进行监督,严惩破坏网络秩序的违法行为,打击虚假广告、个人信息泄露,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3.4提高网络服务水平

中小企业要重视网络服务,完善相关制度,优化网络营销系统,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提供个性化、24小时贴身服务,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达到客户满意为止。安全快捷的网上支付环境,特别是物流渠道的选择,要高效、迅捷,保障物流更好服务于现代网络营销。满意的售后服务也是中小企业必须做到的,针对客户的需求和诉求,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保障企业良好信誉。

3.5建立科学的网络营销效果评估检测体系

中小企业要采用科学有效的网络营销效果评估检测手段,通过对比参考标准进行指标体系的核算,多方位、多角度、客观评价网络营销效果,及时发现和分析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竞争对手情况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改进方案,完善网络营销方法,并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和更新,达到更好效果,对企业产生长远有益的影响。

3.6采用网络营销新手段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创新出新的营销手段。中小企业要适应时代变化趋势,结合自身特点,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选择灵活有效的网络营销新手段,如通过与百度等大型门户网站合作,提升搜索频率和被访问次数;借助网络社区和论坛等开展针对化营销;应用微信、手机APP等进行企业品牌推广,降低成本,争取更多商机。

4结论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对中小企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通过科学的方法对现有问题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制定适合自己的适应时代特点的网络营销策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卓 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春雷,乔治•凯勒.“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J].电脑迷,2012(8).

[2]陈晓媛.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22).

[3]唐林勋.论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网络营销创新[J].中国商贸,2013(12).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四篇:“互联网+”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

小微企业无论在实体营销还是网络营销上,较大中型企业有一定的差距,“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小微企业的定义着手,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营销理念,并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核心营销理念背景下,小微企业应如何进行网络销售策略的调整。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营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甚至是个体户,只有将自身的产品营销出去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小微企业而言,竞争力明显弱于大中型企业,网络营销的出现为小微企业的营销带来了转机,但是由于受到自身意识以及资金、技术等问题的限制,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仍然明显滞后于大中型企业。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使得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小微企业要充分把握住这一次机会,结合“互联网+”的核心营销理念,主动调整网络营销策略,为做大做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微企业的定义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曾经指出小微企业主要是指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家庭作坊式企业,在有的文件中也指出小微企业主要是指小型微型企业或者小型微利企业。2013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根据企业的行业类别员工总数、资产总额、销售利润等对小微企业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如表1-1所示。当前,我国的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80%以上,解决了大量的社会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但是管理不规范、竞争力薄弱、营销技巧缺失、融资困难等问题依然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阻碍。

二、“互联网+”时代核心营销理念

(一)“互联网+”时代营销的核心是价值观营销。

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价值定位,产品就是企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营销方法则是企业价值观的实现系统,只有赢取众多志同道合的客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运作,这也是“互联网+”时代营销的基本逻辑。在传统的营销体系中,企业对于消费者的定位大多都是高消费、高学历以及高素质,而在“互联网+”时代,价值观则成为企业营销的关键,收入、学历及素质的高低并不会过多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只要有鲜明的价值观就会有一批忠实的粉丝,消费者借钱也会购买产品,相反的如果没有鲜明的价值观,企业就不会有忠实的消费者粉丝,客户就不会喜欢企业背后的价值观,有钱也不会购买产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营销的核心就是价值观营销。

(二)“互联网+”时代营销的关键是消费者的信任。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五花八门,宣传途径多种多样,品牌宣传效应越来越低,客户的忠诚度也越来越低,客户的信任和忠诚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取得消费者信任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网络营销中,免费大行其道,很多企业都以免费作为博取大家眼球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仅靠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无法取得品牌建设的成功。品牌的成功关键还在于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网络口碑和长远发展,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之后消费者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品牌的代言者,为企业无偿进行宣传和推广。

三、“互联网+”时代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

(一)强化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

“互联网+”营销不是传统的营销,而是借助于现有的网络营销平台完全颠覆传统的价值需求和价值创造技术的营销方式。因此,小微企业要想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取得网络营销的成功,首要的就是要树立网络营销意识,离开网络营销,“互联网+”营销也不能成为现实。小微企业的管理层和工作人员要主动强化自身网络营销意识,要意识到网络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机遇,要加大对网络推广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投资,聘请专人优化网站,优化产品,这样做的效果往往好于广告投入效益。

(二)注重客户的维护与互动,提高产品的评价。

在“互联网+”时代,取得客户的信任成为营销取得成功的关键,加强与客户的互动,主动维护与客户的关系,用事实说服客户,不断提高客户对于产品的评价成为重要的网络营销手段。因此,小微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定期与客户进行联系,主动回访客户或者回馈客户,取得客户的好感和信任。

(三)明确客户群体和价值定位,创新营销策略。

小微企业要取得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追随市场。在网络营销上,小微企业要结合自身特色和价值定位进行网站建设和网络推广,在网站上要对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规模大小、成长历程等进行简述,对于企业的产品要以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进行描述和展示,要充分展现企业的营销理念和经营宗旨

(四)创新网络营销方式,确保网络营销效果。

很多小微企业片面地认为网络营销就是简单的优化搜索引擎,或者通过聊天软件与客户进行交流,没有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营销还应该包括网络宣传、资源整合、网络调研等,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于网络营销的要求。因此,小微企业要不断创新营销方式,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博客、qq、邮箱、网站链接等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和范围,保障网络营销的宣传和推广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下,小微企业要主动调整网络营销策略,以鲜明的价值定位,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多样化的营销方式取得新时代网络营销革命的胜利。

作者:黄勤芳 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消费分析范文6

[关键词]疫情影响;乡村旅游;旅游营销

在体验消费发展的趋势下,随着疫情的控制,国内新增病例已下降为个位数。疫情从输出变为输入。目前很多景区已经在陆续开放,江西的5A级景区已全部开放,但人们出游的情况不容乐观,乡村旅游在这特殊时期,其优势凸显,在疫情即将结束和结束后如何通过营销等方式引导旅游消费者做出旅游决策值得探讨。

1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

此次肺炎国内感染人数多达80000人,且正好赶上了春节旅游黄金周,其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远超2003年的非典。

1.1对旅游业短期影响

1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全力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紧急通知》,旅游业被迫按下了暂停键。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参考2019年春节期间的旅游收入,2020年整个春节期间,旅游行业损失至少在5000亿元以上,相当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

1.2对旅游业长期影响

2020年春节期间,旅游企业遭遇了寒冬。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旅游景区原本针对春节旺季做的宣传营销等费用功亏一篑,暂停营业期间还要支付员工的用工成本以及景区的日常维护费用,很多企业资金运转困难,特别是有些中小企业因为疫情的影响倒闭。从旅游业长期发展来看,旅游业完全恢复还需较长时间。

2疫情对旅游者消费心理的影响

2.1求安全心理增强

受疫情影响,大规模的集群消费减少,消费者对景区防疫措施更加关注,当地疫情情况也将纳入旅游者消费考虑因素之内。旅游者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将率先考虑在周边地区旅游。

2.2不少旅游者不确定疫情后是否要出游

中国康辉旅游集团、艾威联合旅游顾问机构、亚太旅游协会三家机构合作《疫情过后游客出游意愿调研报告》显示:虽然有6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考虑外出旅游,但仍然有27%的被调查者暂时还不能确定,有13%的调查者不考虑外出旅游。

2.3旅游消费偏向休闲、放松

受疫情影响,人的外出需求被严重压抑,各地陆续开通疫情防控心理疏导。2月25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开放景区对人们的健康心理都有好的作用”。疫情过后,人们的旅游消费将偏向休闲、放松,亲近大自然。

3后疫情时期乡村旅游的优势

3.1国家政策支持

2019年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20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后疫情时期国家将支持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步伐,利用旅游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由于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损失惨重,特别是服务业。国家出台政策复工复产,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各地文化与旅游局也出台相应政策,逐步恢复景区开放,后疫情时期乡村旅游将得到发展。2月18日江西省文旅厅印发《江西省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期间安全开放工作指南》,省内景区逐步开放,婺源思溪延村、汪口、晓起三个景区也于2020年2月23日起正式恢复对外开放。截止目前,包括婺源江湾、篁岭、石门山峡谷等,共有22个景区对外开放。3月中旬,国家为恢复经济,鼓励消费,各地政府向市民发放消费券其中就包括了乡村旅游消费券。

3.2乡村旅游更具安全感,契合消费心理

乡村旅游一般距离居住地较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近距离的旅游安全感更强。疫情过后影响人们出游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对健康安全的担心。乡村地区相对开阔,空气流通性强,只要做好防疫措施,被感染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因此旅游风险较低。另外乡村旅游主要以观光游览,体验生活为主,相较于其他旅游项目,旅游安全系数更高,更符合疫情后人们的消费需求。婺源景区在恢复景区开放上也是做足了工作,景区、酒店开放前对内外环境采取了全方位消毒防疫措施,对员工进行专业的防疫安全培训,并且制定了系列应急保障预案,以确保广大游客的安全。并要求游客进入景区、酒店时佩戴好口罩并配合体温测量。

3.3乡村旅游亲近大自然,适合疫情后心理治愈

乡村和田园因其生态优美,生活节奏慢而具有天然的疗愈效果,正好契合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恐慌和封闭的城市居民的消费心理。旅游者在乡村体验从事种植、垂钓、饲养、步行等活动,可以放松心情,感受乡村人文气息,缓解疫情带来的压抑感。婺源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李兰娟院士推测的疫情结束时间,婺源正处于春夏交接之际,气候温和湿润,适合游客出游。

3.4乡村旅游支出较少,停工收入减少人群无心理负担

乡村旅游活动大部分在周边地区进行,旅行距离相对较短,费用较远程游来讲更低。人们较长时间居家躲避疫情,可支配收入减少,乡村旅游在金钱成本上具有优势。乡村旅游因其距离短的特点,可选择自驾、公交、打车等多种出行方式,旅游交通方便。婺源地处赣皖浙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从时间和金钱成本上考虑,是附近省份地区游客的不二之选。

4后疫情时期乡村旅游复苏存在的问题

4.1卫生安全有待改善

绿色、健康、生态本身就是乡村的代名词,但是垃圾、污水旅游厕所的卫生状况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2018年江西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省50家景区进行暗访,在10家国家5A级景区中婺源为最低分,专家组建议给予警告处理。随着不少景区逐步开放,游客扎堆游让不少业内专家和旅游者担忧:景区人员聚集性强,流动性大,恢复开放健康防御措施是否到位?会不会出现游客感染现象呢?

4.2景区营销方式过于传统

过去的乡村旅游产业大多在做线下的生意,线上的生意涉及的比较少。于是在疫情时期由于人们出行不便,高度依赖线下体验的景区便陷入了困境。而且受疫情影响,传统的旅行社分销方式已不能适应景区的发展,那么景区营销又该如何创新呢?

4.3旅游产品和服务脱离消费者需求

目前的乡村旅游存在产品单一、缺乏创意等情况,随着消费需求的提高,现在的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服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无法转变成乡村旅游企业的实际行动,导致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小。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文化内涵、体验性不强,服务人员素质差、固有化服务,形成了旅游产品和服务脱离消费者需求的问题。2018年3月,游客在婺源赏花被莫名其妙强收200元卫生费引发热议,由此折射出景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4.4营销战略分散化

乡村旅游目的与多业态的相关产业链缺乏共融共生的营销宣传,营销战略相对分散,没有产生互利共赢的宣传效果。乡村景区没有较好的将文化和旅游机构采取的各种营销策略、宣传策略,结合自己的经营大方向制定营销战略。文旅企业存在单打独斗的情况,整个景区的营销战略分散,营销效果没有达到最大。

5后疫情时代乡村旅游营销——以江西婺源为例

5.1营销内容突显安全卫生

受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出游心理产生了变化,行业专家预测:卫生、安全将会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要因素。因此改善卫生,保障安全是推进乡村旅游营销的基础。5.1.1整改景区环境,创建生态景区。政府制定景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定期回访对不符合标准的景区要责令整改。景区管理部门领导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通过整改景区环境,打造生态景区,消除过去人们对乡村脏乱差的刻板形象,让生态、健康成为乡村旅游的代名词。5.1.2实行景区预约制度,做好各项景区安全工作。在此次疫情后不少景区不仅推出预约制度,还对游客之间的间距做出要求,打消部分人们对景区人员聚集而产生的安全顾虑。从这个角度看,景区预约制度是一个好的营销策略。疫情后期景区要求游客进入佩戴口罩,同时景区消毒工作也不能放松。婺源景区为景区开放做好准备:对全体员工进行了专业的防疫安全服务培训,制定应急保障预案,以确保游客的安全。同时景区要求广大游客朋友们进入景区时自觉佩戴好口罩并配合体温测量。

5.2“互联网+”创新景区营销方式

线上直播销售,不仅可以拓宽营销渠道,增加景区收入,还可以为景区培养潜在粉丝。推广线上“云游”参观,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为后疫情时代乡村旅游复苏做好准备。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婺源景区集团开始积极与各平台开展合作,与新浪微博共同策划国内首个“赏花任性指数”人气互动PK活动,活动关注人次达3.4亿,话题讨论达132万条,让婺源油菜花从国内数十个赏花胜地中脱颖而出,“一战成名”。2018年篁岭开通抖音官方帐号利用景区本身的田园风光、徽派建筑、人文气息吸引了不少关注,总点赞量达300多万,有20多万的粉丝。疫情宅在家让消费者更加习惯了线上获取信息,利用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创新景区营销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5.3线下传统营销多样化

5.3.1结合乡村资源特色构思节庆营销。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营销的核心,疫情过后长时间闷在家的人们对美好春光充满渴望,乡村景区吸引了不少旅游者。但是想要抓住旅游者,还要开发具有特色、多类型的旅游产品,举办有关节庆文化活动。如:婺源文广新旅局和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将举办“2020年第二届婺源油菜花旅游文化节”。5.3.2打造个性化服务营销。口头宣传营销是一种节约成本且效果极佳的营销方式。景区对工作人员进行标准化服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感。随着旅游者消费层次的提高,个性化服务更能提升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利用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结合让游客印象深刻,打造景区口碑,达到营销效果。5.4推出各种优惠政策目前湖北多市宣布对援助该市的医护人员景区酒店免费的政策,有些景区甚至向全部医护人员免门票。通过政府和景区给予优惠达到宣传营销的效果。3月8号婺源风景区在3月8号到3月31号对全国游客采取购买公司旗下任意一个“4A或5A景区”门票即可赠送江岭赏花通告,吸引了众多游客。

5.5推进系统营销

系统营销能够节约企业营销成本,而且对消费者需求的判断更加专业。通过系统营销树立乡村旅游地区的整体形象,利用品牌的力量吸引游客。在疫情的打击下不少中小企业倒闭,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而营销需要大量资金。企业想要引来客源可以借助政府力量,进行系统营销。2020年2月25日,婺源“婺篁水梦”联盟宣布成立,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江西婺源翼天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西水墨上河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这四大景区以做大做强婺源旅游大品牌为目标,主动出击,利用各自优势,实现抱团发展,这种作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静.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研究[J].农业科技,2017(17):35-42.

[2]王文华.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探究[J].农业经济,2019(3):43-46.

[3]张燕萍.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探讨[J].农业科技,2016(11):56-58.

旅游消费分析范文7

关键词:生态茶文化旅游;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当地农业经济;具体影响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准也随之提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已经远胜于从前。茶叶作为一种富含茶单宁、茶多酚,有着降压、提神、保健的多重功效的优质饮料,让消费者对茶叶行业有着更多的期望值。加之人们的消费能力的提升,作为人们的新消费热点的旅游行业,可以带动单一的茶叶行业的转型。所以说,开发生态茶文化旅游是从消费者根本需求上提出的新型旅游方式,可以兼顾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保健需求以及实现对自身压力释放需要。这在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对当地的单一农业经济向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着巨大的帮助。

1生态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重要性分析

1.1生态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着,对自身健康以及释放压力的需求,使得茶叶消费与旅游消费成为新的热点。与此同时,开发商的开发能力不断提升,随之提升的开发理念让其对茶叶消费与旅游消费又有了新的看法,生态茶文化旅游因此顺势而生。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让其更加倾向于健康、养生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低劣廉价的粗制滥造出来的消费产品,这种消费者的客观需要带动了生态茶文化旅游的市场。

1.2生态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分析

借助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实现从单一的茶产品销售到多元化茶文化旅游体验消费,这种从农业产品到服务产品的消费变化非常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茶叶消费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通过茶叶产业链的延伸,增加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的附加值,实现了两种产业的互惠互利。其次,在种植茶叶的地区,其生态环境必然优美,这也实现了该地区资源的最大程度开发利用。在整个生态茶文化旅游的多元性开发过程中,对当地的茶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升的是巨大的。所以说,对生态茶文化旅游多元性的开发,就是对于当地的经济多元性的开发,这种多元化的经济提升方式,不仅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对茶叶行业以及旅游行业自身附加值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帮助。

2生态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的主要内容分析

开发生态茶文化旅游就是要集结当地优势资源,对当地的茶文化历史以及产地的人文、自然等生态优势作出集中性的体现。通过对健康、养生、观光这些消费热点的大力开发,保证当地生态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及竞争力。建立以茶叶以及茶文化为基础的、结合当体民情的系统的生态茶文化旅游体系。相对于单一的茶叶生产、销售的经营方式而言,这种生态茶文化旅游改变了原先固有的经营思路,从单纯的茶园经营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茶园开发模式,走建设与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是一种新的茶叶+运营思路的体现。通过以茶叶为媒介,以茶叶为基础,结合茶文化,进行茶文化的植入,丰富了当地旅游文化的内涵。而以旅游为媒介,将原本单一、破碎茶叶生产销售方式,通过对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的观光,自由自主的实地茶园采摘,对于进行生态茶文化旅游的消费者提供当地特色的茶饮茶食以及民宿服务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茶叶行业与旅游行业互为根基,以茶叶以及茶文化作为创新点,以旅游作为连贯茶叶以及茶文化的线,使其整个产业结构更为贯通、流畅。在对生态茶文化旅游进行多元化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消费者们的兴趣与需求,满足游客们对参与采茶、制茶的需要,增加旅游的趣味性。与此同时,茶园的种植状况,茶叶的采摘过程,茶厂的生产过程都可以向游客进行一一展示,这不仅作为生态茶文化旅游重要的组成形式,还可增加游客对当地茶叶的信任度。对茶叶的品种、价值、辨别方式的宣传也应予以重视,借此增加生态茶文化旅游游客对茶叶知识的了解。在消费者的整个生态茶文化旅游过程中,服务者可以通过茶艺表演的形式以及茶文化节、文化活动使整个旅游过程更加鲜活、饱满,使茶叶行业与旅游行业真正做到系统化的有机结合。

3生态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的事项分析

虽然说生态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能对当地的茶叶行业以及旅游行业的增益性非常显著,也促进着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需要对以下几点予以重视。

3.1充分重视茶叶产品与茶文化之间的开发关系

生态茶文化旅游摆脱不了茶叶产品加工、生产的本质,当地生态茶文化旅游再怎么生产,再怎么开发,都和茶叶产品与茶文化的生产与开发脱不开干系。生态茶文化旅游的前提是对茶叶行业进行开发,旅游行业只能作为生态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是外衣,而茶叶行业却是前提,是基础。以茶叶行业为里子,旅游行业为外皮,只有理清这一层关系,这样才不会舍本逐末,主次不分。虽然不能舍本逐末,主次不分,但对旅游这件衣裳却也不能过度忽视,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如果没有好的包装,好的产品不易引人关注,成熟的旅游行业的开发可以增加茶叶产品的销售量,有效推动茶叶行业前进的脚步。

3.2注重生态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化建设脚步

对生态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建设,切忌胡乱改造、破坏,将原有的茶园生态环境打破、重建。这就是说,让茶园旅游纳入原有的成熟的旅游体系当中,只是稍微改变运营思路,其本质是不变的。对于原有的茶园,不仅不能放任其被破坏,还要加强传统茶园的建设工作,使其与当代人的生活接轨,适当的增加其中智能化的现代设施。

3.3关注对当地茶农的培养工作,改变其发展思路

相对于传统的茶园经营上单纯的产品输出,更应重视茶文化的输出,只有以茶叶产品输出为基础,辅以茶文化的输出,才能实现生态茶文化旅游的最终开发。这就要改变当地茶农的固有思维,提升当地茶农的服务意识和理念。生态茶文化旅游对消费者来说是个全新的理念,对于服务者(茶农)来说更是个全新的理念。如何加强这个崭新领域的茶农培养工作以及人才引进工作,值得我们重视。

3.4突出生态茶文化旅游内容的选择与把控工作

生态茶文化旅游一定要注重其内容的选择与把控,一味地山寨、抄袭只会步人后尘。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与民情,实现对当地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工作。

4生态茶文化旅游开发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具体影响分析

生态茶文化旅游是实现单纯农业转化成旅游业,这种第一产业升级为第三产业的最优良的方式。能够实现单一茶产品到多元化茶文化旅游主要依赖于茶叶的源产地往往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为生态茶文化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当地茶农种植茶叶的历史为生态茶文化旅游提供着文化基础。对于当地来说,通过生态茶文化旅游,能提高当地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当地茶农的经济收入,这是初期最明显也是最直观的效益体现。随着生态茶文化旅游开发程度的加深,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茶叶种植经营思维上是远远不够的。放开思维,多元性开发以游客为主的茶园采摘、制作模式,将茶叶产品已最直接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同时借助游客们的建议以及意见,适当的调整发展思路,这对当地的茶叶销售定将有着不俗的影响。

5结束语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是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第二层是安全的需求,第三层是社会活动的需求。生态茶文化旅游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的基础需求以及第三层次的需求。让消费者在生态茶文化旅游这种社会活动中满足了饮茶品、吃茶食、住当地茶农民宿等生理需求,对消费者的身心予以极大地放松。通过借助生态茶文化旅游整合当地产业资源,实现茶叶行业资源与旅游行业资源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对当地农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郝志阔.打造茶叶生态观光园对当地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J].福建茶叶,2017,39(1):119-120.

[2]罗云艳.茶文化旅游兴起对丹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J].福建茶叶,2016,38(7):145-146.

[3]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等.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385-388.

旅游消费分析范文8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现在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而旅游纪念品又是旅游者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旅游纪念品包装参差不齐的现状,消费者对于旅游纪念品的购买率下降。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从旅游者特有的仓促消费行为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仓促消费心理对于包装设计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新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

仓促消费;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旅游作为一种消费活动,在21世纪的中国越来越流行,与之伴随的旅游经济也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旅游经济的日益迅猛发展,游客在旅途中的仓促消费行为与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相互影响,并逐渐演变成旅游包装设计的核心。设计师应该按照旅游消费者的仓促消费行为为设计核心,紧紧抓住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将设计元素更好地体现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当中,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旅游纪念品,从而促进旅游消费。

一、旅游仓促消费

仓促消费是旅游消费中普遍的消费行为,游客一般在旅行中购买商品时,往往会受到行程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仔细选购旅游商品。这种性质的消费大多数是随机的、无计划性的,往往受到商品海报、包装和业务员的推销。这种购物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允许对商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仔细的挑选,所以称之为旅游仓促消费。

二、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1.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地购买的具有旅游地地域特色、富含纪念意义的商品,主要用于纪念、收藏和馈赠[1]。一般将旅游纪念品归为四类:艺术品、旅游地特产、文物复制品和工艺美术品。这些商品融入了旅游地的风土人情,可以很好体现当地的旅游特色,在满足游客对旅游情感体验的基础同时,又可以唤起对旅游地的美好回忆。

2.旅游纪念品包装主要特征

作为区分旅游纪念品包装与一般商品包装的重要特征,纪念性和地域性是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所必须考虑的。首先,纪念性是旅游纪念品消费的特性之一。很多游客为了保存对旅游地的记忆才开始购物,这种纪念性可以记录当地的旅游风景和风俗人情,旅游结束后带回居住地便可以唤起消费者对当时情景的回忆。其次,地域性是旅游纪念品包装不同于其他商品包装的最显著特征。几乎所有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都要突出表现旅游地的地域特色,这种旅游纪念品的包装形成了旅游地独有的地域符号,可以看作是旅游地的“形象大使”。瑞士巧克力的包装,选用瑞士的独有风景作为视觉传达符号,包装右上角的瑞士国旗更加确切地表明了地域性的特征,游客在购买这类旅游纪念品时,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特殊回忆。

三、旅游仓促消费对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一般商品包装的基本功能是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而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不仅要满足这些基本功能,更要分析参考游客的消费行为,从而掌握游客的消费心理。游客的仓促消费是旅游消费行为中的重要特征,游客的仓促消费心理是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关键环节。当前旅游市场主要有如下三种包装设计特点:

1.风景图形直接吸引消费者

如何吸引游客的眼球,首先想到的是运用意象图像来表达。旅游纪念品的图形设计其实就是“意象”在设计中的运用[2]。意象用“意”去寻找适当的“象”来表达,详细的解释就是用设计者的主观思想寻找适当的客观实物来表达。同样,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上,可以运用旅游地当地的文化历史,在诸多的文化历史中寻找一个或者多个图案、颜色、字体进行概括,传达旅游地的整体风貌和印象。根据图形表示旅游地的风景特色,使得游客看到图形就可以回想起旅游地美好的风景。例如,我国内蒙古地区鄂伦春族图案设计。图案的造型上基本以该民族独有的团花纹样和条带纹样为主,如把此类纹样运用到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会显得别出心裁,又独树一帜,而且带有独特的民族地域性,是吸引游客购买的理想设计。运用民族传统图案作为设计元素,在包装设计的中案例越来越多,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时尚潮流。民族图案是浓缩了一个民族基本性质、特征、内涵以及精神的标志。随着民族图案的普及与简化,设计师应加大对民族图案与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结合。一个成功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要在短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传达旅游纪念品本身的商品信息,更应突出旅游纪念品别于同类商品独有的视觉效果和设计风格。消费者在选购了此类旅游纪念品时,带回家的不仅仅是纪念品,同时还带回了民族特有的文化与精神。只有运用类似地域性的、且民族识别性强的图形设计,才能在众多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脱颖而出,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进行购买,这也是顺应仓促消费行为的一种设计方法。其次,包装上还可以直接运用摄影图片。摄影图片是现代包装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之一,摄影的独特魅力在于可以把实物真实的呈现在图片中[3]。游客去异地游玩,目的大多是为了欣赏不同于居住地的风光,在包装上运用这些真实的风景摄影图片,不但拉近了旅游地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更激发了游客对商品的想象,从而抓住游客的猎奇心理,也就增加了游客的购买欲。同时,摄影图片也可以运用直接的拍摄手法,在包装上体现商品的信息,游客在仓促购物时可以很快了解商品的内容,省去了和售货员交谈的时间。例如,在具有独特地域风景的九寨沟,人们常用“九寨归来不看水”这句话来形容当地的迷人风景。在九寨沟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上,就可以采用这些风景摄影图片。旅游购物是一般消费者都会进行的消费方式,在旅游纪念品包装上选用秀丽摄影图片,无论是消费者自己购买还是馈赠亲友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包含了旅游的经历和回忆,也可以将旅游地的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地域性色彩吸引消费者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远看花色近看花”。包装上的色彩可以直观反映商品的多种特征。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色彩还可表达地域特有的文化印象。当下,很多城市和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色彩作为标识。在当下的包装设计界,使用地域性较强的色彩进行包装,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新颖的设计手段。将地域性色彩应用到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之中,可以引发游客对于旅游地的憧憬或怀念。色彩与地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色彩的提取应考虑地域性独有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人文环境等。自然因素多以大自然本身的地貌、地质等因素为主,其颜色也以大自然固有的颜色为主;人文因素主要以民间独有的民间文化、民俗艺术为主,如山东泥塑、面塑等。这些民间艺术品本身就有色彩,提取和运用这些色彩作为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色彩元素。再加深消费者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让消费者通过包装便可知道商品的信息,缩短购物时间;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人文古迹和遗址。例如,做西安兵马俑这类旅游纪念品时,在色彩上因考虑兵马俑本身的色彩,做到纪念品与外包装在色彩形式上一致,易于消费者辨识,同时在色彩运用上也尊重了兵马俑自身的历史性。地域性对色彩的纯度也有不一样的影响。在设计时可以运用最能够体现地域性特色的高纯度颜色吸引游客的注意。纯度高的颜色一般波长较长,游客可以在较远的地方优先看到,加大产品的销售空间。在对于地域性色彩纯度较高的颜色还需注意色彩的搭配,尊重地域性色彩。在一些小型民间手工艺类的旅游纪念品包装上,应该尊重传统颜色,这些色彩搭配的口诀,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如“青配紫,不如死”。意为蓝色与纯度较高的紫色相搭配,必然产生不好的感觉,使原本鲜活的图案变得僵硬毫无生趣;“远看搭眼,近看有味”,搭眼靠的就是色彩的纯度[4],只有先把消费者的眼球吸引过来,才能加大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满足仓促消费的行为特征。在颜色选择时也应该虑到不同国家和不同游客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会使得游客对颜色产生不同的认知。

3.便携式包装便于旅行时携带

游客在购买旅游纪念品时,很多时候会考虑到纪念品包装的外观、大小、及包装运输的安全性等等,因此,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是否得当,是能否刺激游客购买心理的关键。旅游是为了体验不同的地域生活,根据这个宗旨,设计时应考虑把地域特色的地标性建筑,或者风景融入到设计中。一款杭州茶叶的包装。设计师在设计时选用了断桥这一地标性风景建筑,把断桥的基本形态融入到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不管消费者是馈赠友人,还是自己品尝,都会通过包装的盒型设计带去显著的地域性记忆。建筑风格的融入也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方法之一。首先,把具有地域性特色建筑风格的外形选用摄影的方式和包装融为一体,会给消费者带去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效果。坚果包装把皖南的徽派建筑真实地反映在包装设计上,既体现了地域风景特色,又利用体积小巧的外观满足了便携性的包装理念,并且将减量化的环保设计理念融入到了设计中。其次,包装材料要经久耐用,盒型结构设计要便与保护商品,尤其是要禁得住长途旅行的颠簸。一件成功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不仅在材料的选择上煞费苦心,还要在结构上考虑便携性的特点,而且是具有地域性、纪念性、美观性等综合的统一体现,这样才更容易便于销售。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包装的规格,大多数游客希望类似食品类的旅游纪念品,尽量做到口味多元化,赠送亲友时可以体验不同种类、不同味道的地域性食品。所以在设计时应减小个体包装的体积、精简结构也是是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结语

2014年,我国的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3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2015年继续高速增长,已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国民旅游消费的平稳较快增长带动了旅游纪念品产业的繁荣。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设计者们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结合游客仓促消费的心理,设计出更加吸引人且环保便携的包装作品。贴心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可以给游客更好的旅游印象,充满地域风景特色的包装能够提供给仓促消费的国内外游客一个直观感受中国旅游魅力的平台,设计者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并通过更有诚意的包装设计来提升我国的旅游形象。

作者:杨哲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平.旅游纪念品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美术大观,2013(3):111.

[2]孙晓燕.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设计要素[J].科教文汇旬刊,2009(1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