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学教育范例

智慧医学教育

智慧医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智慧课堂;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医学教育领域启示

智慧课堂(wisdomclassrooms)是在互联网的新浪潮下,以移动智能终端的运用为支撑,构建高效化学习课堂,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信息化课堂[1]。在“互联网+”大浪潮的推动下,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课堂深度融合,推动了智慧课堂的进一步发展[2]。2015年12月未来学校国际论坛、2016年6月未来教育高峰论坛、2016年12月“互联网+”教育之未来学校论坛等陆续举办,智慧课堂成为当下课堂变革和教育者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基于医学领域,智慧课堂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分析仍显欠缺。本文基于关键词[3]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以国内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从多个视角透视智慧课堂在国内研究的最新进展,深度剖析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针对医学领域与智慧课堂结合薄弱问题,提出智慧课堂与医学教育深度结合的合理化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

在CNKI核心合集中,设定主题为“智慧课堂”,时间跨度为2010~2018年(截止日期2018年12月31日),共得到1198条检索结果。进一步对文献来源进行检索,研究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共刊登的123篇文章,对比智慧课堂在学段与学科方面文献数量。

1.2方法

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基于统计结果进行文本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揭示出国内智慧课堂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热点。

1.3统计学方法

在CNKI中提取的123篇目标文献中的关键词,通过书目共现分析系统[4](BibliographicItemsCo-occurrenceMatrixBuilder,Bicomb2.0)将关键词构造词篇矩阵,运用SPSS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得到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见图1。

2结果

2.1文献数量分析

123篇目标文献在不同年度、学科和学段论文数量。从2010~2018年,目标文献中数量急速增长,智慧课堂逐渐成为中国教育者研究热点,见图2。学科方面智慧课堂领域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信息科技与哲学人文等领域涉及较少,医学领域未涉及,见图3。学段文献中,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院和大学都有涉及,其中大学阶段33篇文章研究方向集中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类学科,其他学科方面较为薄弱。

2.2关键词词频分析

经规范化处理后的关键词在123篇文献中的共计298个,累计出现频次663次。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筛选频次阈值≥3的21个关键词作为高频词,用以反映国内2010~2018年智慧课堂的研究方向。

2.3聚类分析

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生成高频关键词的矩阵,数据处理过程中,为了保证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排除一些客观因素,由专业人士通读文献标题和摘要,提取文献中关联紧密的关键词,与电脑聚类结果比对后进行修正。转换成词篇矩阵后导入SPSS进行聚类分析,生成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在矩阵中,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由数值来体现,数值越接近1,相似程度越大;反之,数值越接近于0,相似程度越小,见表2。结果看来,智慧课堂在“信息化”的应用、“数据挖掘”的使用、优化“学习路径”等方面,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表2中未列出的一些关键词(如混合式教学、自适应学习等)与智慧课堂距离较远,相似系数较小。

2.4文本内容解读

经过聚类统计分析并通过对国内核心期刊进行有关智慧课堂文本内容的解读,深度解析国内智慧课堂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当前研究主要涉及智慧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智慧课堂的价值追求、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三个分支。

3问题及建议

智慧课堂是借助于多种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并快乐学习,打破传统“一言堂”“满灌堂”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就是在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集“智能”(intelligence)“机智”(smart)和“智慧”(wisdom)于一身,具有主动实践能力的智慧型人才[5,6]。本研究运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SPSS分析系统经文献数量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相似系数矩阵多种方法,发现近年来研究者在智慧课堂的信息技术融合、价值认知、实施策略三个主要分支进行了大量系统化、持续化的研究。智慧课堂在医学领域方面目标文献中文章为0,基于医学领域与智慧课堂结合薄弱问题,从上述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3.1提高智慧教育在医学方面的价值认知,使师生互动高效化

在皮尔逊相似系数矩阵中,新形态一体化教学、教育理念、动机、高效课堂等关键词与智慧课堂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智慧课堂的价值追求一类分支,未列出的一些关键词(如混合式教学、自适应学习等)与智慧课堂距离较远,相似系数较小,说明与这些关键词相关的研究受关注程度较低,还有较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5]。有研究[7]通过“智慧课堂”,实现了“交互式、大数据、精准化”教学,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识内化,化解初中“大班额”教学困境。智慧课堂应用于医学教育,利用虚拟化、数字化信息技术把抽象的东西(血液循环、病理发生过程)呈现真实化场景,易于理解与消化,提高学生对智慧课堂的价值认知,有利于师生之间开展及时、高效、多角度的互动,高效进行课堂活动,创造学生的课堂沉浸体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及医学教师忙于临床工作,对智慧课堂的价值认知不足,需要引起医学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更多关注。

3.2多方面嵌入信息技术,为医学教育的应用提供良好载体

大数据、教育信息化、云教学、“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等高频关键词在皮尔逊相似系数矩阵中与智慧课堂结合紧密,可以划分为智慧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一类分支。刘邦奇等[8]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过程数据、行为数据,基于这些数据的挖掘分析,对于精准掌握学情和教学效果,开展学习影响因素分析,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医学知识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难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持久记忆。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为学生推送文字、图片、视频、PPT等学习资源,同时通过大数据跟踪每位学生的学习方式、测试成绩、学习效果,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路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再次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偏好,做到因材施教。打造虚拟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真实场景在线和多感官学习,去理解一些抽象的医学知识点,增强学生的浸入感,深化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在医学教育领域方面,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在课堂中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但智能化、虚拟化等方面还未深入涉及,例如在人体解剖教学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血液循环过程和模拟神经网络,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血液循环途径和身体神经网状脉络,建立长效记忆。

3.3加强构建智慧课堂的框架策略,打造完整的智慧教学体系

智慧医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医古文;视力障碍;教学体会

“医古文”属于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基础课,是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医籍能力的一门工具课。其核心任务是教给学生认识、掌握古代汉语语言规律,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读古书,进而提高阅读中医典籍的能力。医学院校加强医古文经典的阅读和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中医知识文化视野,提高传统人文精神素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领悟中医药学精髓。[1]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统编教材《医古文》编委会提出:中专层次的医古文学习,属于基础教育,适于从启蒙式、诵读式入手,内容宜简不宜繁,且需课上学习结合课后习题的练习与讨论,并结合所学专业同时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围绕中专教学和特殊教育这两个因素展开。笔者结合中职视力障碍学生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医古文内容深奥难懂,加上视力障碍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课堂上被动接受古代汉语和医学知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在教学之初,教师不能采取填鸭式教学,过分强调医古文的字词难度,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增加心理负担。而应当由简入繁,由浅入深。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具体应做到两个结合:

1.1详讲与略讲相结合

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体裁梗概和作者生平,以故事的形式讲解古代医家部分看病的经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而后有重点地讲解经典段落和词句。详略得当,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

1.2学生试解与教师串讲相结合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鼓励学生试解。首先,在教师开讲前,利用多媒体,不断播放原文,让学生试解。试解时,采用任务驱动法,逐步加大难度。其次,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文章大意、段落大意。然后,教师进行纠错,并肯定学生的微小进步。最后教师串讲,讲清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语法特点,以词带句,连句成段,疏通文理。这样,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良性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结合本专业,渗透临床知识

王性善[2]指出,教师应该用适当的方法告诉盲生医古文是一门阐述我国古代医学名家医德医风、医案医话、医疗经验的学科,这门课与盲生的推拿专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顺其文理,把临床医学知识融合其中,寓医理于文道之中,文为医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笔者认为,在学习《黄帝内经》选读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前后衔接,融汇贯通。比如《灵兰秘典论篇》中论述了人体五藏六腑的功能,学习时就可以结合藏象学说的知识;比如《上古天真论》中讲述了上古之人的养生法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鼓励学生讨论这些养生法则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学习医案医话时,适当把有关临床医学知识穿插其中。比如让学生根据病情分析证候,讨论给出治疗方案。通过辨证论治,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然后教师再讲解案例中的医家是如何治疗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与临床接轨,一举两得。

3贯穿医德医风建设,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就医古文课程而言,其语言到内容似乎都离现在的现实生活太远,故在课程设置中,更要忌讳课程中生活意义的丧失,忌讳将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学科教材上,从而导致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没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3]本课程的人文因素比较明显,有着“文以载道”的特点,教材中收入的很多课文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因此,能够比较自然地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比如在学习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本文从医术要精、医德要诚两方面论述了医德修养的准则,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扁鹊传》、《华佗传》中名医的行医经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激励学生成为医术高超、品德高尚的大医。并结合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让学生讨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这样,将知识传授和人文熏陶结合起来,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严谨的职业素养。

4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医古文是中医院校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如果按照文言文的方法讲,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尤为重要。根据学生学情,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上台表演、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把枯燥的医古文课程变得丰富多彩。比如通过欣赏《华佗传》中的五禽戏、让学生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学习养生功法;并且跟体育教研室老师协商,结合体育课让学生学习五禽戏、八段锦这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功法。此外,可以抽出课文中某个观点或一些较难的知识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氛围。比如:《扁鹊传》中的六不治,在教师讲解完大意后,分组讨论,并且结合现实,讨论文中六不治的原因,加深记忆。在学习医案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辨证能力。

5提倡信息化建设,利用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盲生利用手机和读屏软件上网查阅资料越来越熟练。所以教师应与时俱进,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制作微课,补充医古文课时不足的问题。周路红认为,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必将成为医古文教学方法创新的有力推手。[4]运用微课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常用词语合理规划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说明一个问题,控制在5~8分钟。通过人人通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这样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2)建立班级微信群。教师和学生通过手机进行微信互动,这样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学到知识。课前,教师将音频传到群里,让学生预习;课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作答,通过完成情况查漏补缺,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3)建立盲人音频资料库。据统计,适合视力障碍学生的有声读物少之又少,所以教研室老师可以分工合作,录制教材原文或者下载相关资料。比如下载《黄帝内经》原文及曲黎敏讲的白话文版的《黄帝内经》,这样通过同时听原文和翻译,充分利用了视障学生的听觉优势,一方面提高了翻译能力,一方面学到了中医的文化精髓。

6多朗读及背诵经典章节,增加语感

语言是相通的。笔者认为,医古文和语文有很多共同点。背诵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背诵经典章节,增加语感,带动学习。比如,通过背诵与专业相关的医古文,渗透专业知识;通过背诵《大医精诚》,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潜移默化;通过背诵《黄帝内经》中的经典条文,让学生学习古代医家的养生大法。总之,通过背诵原文,可以达到加强学生对篇目内涵深度理解的目的。

7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为了拓展和补充课内知识,还可以尝试开设选修课或者举办专题讲座。郭静认为,从古代医者的传记中寻找最为鲜活的例子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的心灵与古代医者对话,从榜样中汲取为人、为学、为医的智慧。[5]这样,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拓展了学习途径,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以上是笔者近年来对医古文教学的几点体会。实践证明,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并丰富了医古文课堂,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何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制定符合中专层次视障学生的课程标准,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朱建宏.对医古文教学的创新性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3):47-48.

[2]王性善.盲校推拿专业医古文教学之管见[A].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99:126-128.

[3]傅建萍,付建英,熊德良.基于专业课程定位的医古文课程内容思考[J].中医教育,2013.32(4):82-84.

[4]周路红,王蓓.医古文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中医教育,2017(36):51-52.

智慧医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中职英语词汇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不仅不再受到固定时间的束缚,也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基于此,网络学习平台应运而生,例如,慕课、微课等网络课堂的使用;英语词汇学习软件如百词斩、沪江开心词场、乐词、金山背单词等的开发和设计,使教师在中职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词汇学习软件下载到手机上,能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英语词汇的听、说、读、写等的练习,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手机辅助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中职词汇教学充分体现出了教学的创新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学生利用微信功能,在订阅菜单中的学习资源模块中点击“music”菜单,微信就会为学生推送当下比较流行的音乐或插曲。学生在听到这些音乐后,激发起了学习的兴趣,纷纷进行订阅,并对里面的歌词内容进行摘录,从而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歌词发音和翻译。然后,教师再将学唱英文歌曲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让学生对歌曲中的歌词进行练习,从而让学生在歌声中体验出语言的博大精深和所散发的魅力。

(二)增加师生互动

在传统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中,有些中职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应该学习专业知识,而不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英语的学习中,这就导致这些学生虽然与英语教师共同在一个空间中,其并没有进行交流。更不用说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自将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方法应用到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1]。例如,为了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英语词汇,教师利用吃饭的环节,将学生带入点餐的情境中,当教师拍下菜单时,并将带有英文的菜单上传到微信群众,这时不仅使群内的氛围变得沸腾起来,还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菜名进行讨论,既让学生掌握了更多词汇,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

二、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基于微信开展英语词汇的移动学习

1.利用自定义菜单功能设置词汇收纳模块。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掌握词汇已经成为正常交流的基础条件。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词汇是中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并不能在英语课堂中掌握所学的词汇。如在传统的中职词汇英语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领读,学生刻意记忆这种直接讲述的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短时间内记忆这些单词,但是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忘记。显然,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通过运用微信,在微信订阅号中对英语词汇的学习进行设计,能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特别是微信订阅中的词汇收纳模块,其功能较多,学生利用该模块学习,能够调动学习的兴趣。例如,自定义菜单中包括词汇收纳、听力音频和学习资源等三个模块。词汇收纳中就包括热词搜索和阅读乐趣等菜单,学生通过点击热词,菜单中就能够显示出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热词,如贸易战(tradewar)和中美贸易摩擦(China-UStradedisputes)等热词。第一,微信订阅号中的词汇收纳菜单在每周都会固定将一些词汇自动的推送到该订阅号中,其推送的次数在2~3次,每次推送5~6个单词。同时,在词汇推送过程中,还需要将一些与之相关的图文或词组、句型等内容一同推送给学生,以让学生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更多的词汇[2]。第二,热词菜单都是当下新闻媒体报道中的热点话题,这些英语热词都是摘自中国日报的英语热词或《卫报》《圣盖博谷论坛报》等。以中国日报为例其推送的热词为10个/天,既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闻资讯,还能够帮助学生阅读到更加纯正的英语表达。第三,在词汇收纳模块中有“阅读乐趣”这个子菜单,通过为学生推送一些有趣的英语短片或者故事等,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观看有趣的文章。由此可见,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采用单纯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将学生通过每周的单词订阅,能够让学生在一天之中了解15个单词左右,从而满足了中职生学习英语词汇的需求。2.学习资源模块化,丰富学生英语词汇储备。教师利用一些心理测试和小故事等趣味性强的方法,从而为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找出适合的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GettingAround这节内容时,学生可以利用短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视听输入,提高对本课内容的吸引力。

(二)基于网站的英语词汇学习

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进行英语词汇的浏览和学习。现阶段,英语学习网站较多,其中比较常见的英语学习网站为百度、爱词霸、谷歌等软件。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如果遇到较难的单词,就可以在网上进行查询。例如,在学习ThanksgivingDay这节内容时,首先,教师通过智能手机中的百度翻译进行词汇的查询,在将词汇输入文本框,从而实现汉英之间的互译,其次,当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时,在遇到不懂的单词如“joinin”,通过点击“翻译”就能够翻译出结果“加入”。然后教师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把握好重点词组的句意后,进行重点词句的翻译。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TheyinvitedtheirIndianfriendstojointheminabigfeast.”当学生进行分析后,在让学生运用所需的知识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后,教师利用智能手机中的录音功能,将学生的对话进行录音,并将录音传输到微信群,让学生共同进行学习,并查找对话中的语法错误,从而明显提高了他们作题的效率。

(三)基于离线字典的英语词汇学习

现阶段,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中进行英语词汇的学习,还可以利用移动网络在课下进行学习。因此,中职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在通过智能手机的移动网络将一些不懂的词汇进行有道词典的下载和翻译。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其他的翻译App来讲,其不仅具有丰富和个性化的功能,还是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得力帮手,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有道词典,对英语词汇进行快速的学习和把握[3]。例如,在学习中职英语TravelandTransportation这节内容时,教师通过利用该学习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建设的专有“词汇库”写一篇自己旅行感想,并对一些重点的词汇,如de-parture(离开,出发)等词组,需要体现在自己所写的文章中。这时学生通过利用自己的专用词汇库,写一篇关于旅游的文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还对之后的听、写、读环节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三、结语

在教学中应用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不仅改变了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不在感觉到枯燥和乏味,中职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进行英语词汇学习。基于此,本文以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职词汇教学中应用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重要优势,显著提高了中职英语教学的质量,满足了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文开艳.基于智能手机的课堂互动教学的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9(4):75-77.

[2]朱慧,田容雨.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困境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1):35-36.

智慧医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贯穿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挂职锻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组织协调、管理协作以及创新等综合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期望和要求。

一、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提出的“确保每一个人都参加社会实践”的要求,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从活动开展的效果来看,高职学生从真实具体的社会环境获得感性认识,这为他们理解和验证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又反过来深化了他们的理性认识,基本达到了社会实践育人的目的。但是,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相比,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建设起步比较晚,基础较为薄弱,以模仿、复制本科院校的实践体系为主,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形式日渐固化,缺少新意,急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是,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来看,很多学生个人和组织院校只是把社会实践活动当作了一项政治任务,并没有突出学生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笔者所在职业院校为例,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集中开展的时间为寒暑假,2016年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学生100人次左右,自行组织参与的学生800人次左右。以全校近万人的学生数计算,参与率仅为10%。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勤思善问的主动意识。面对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他们更多的是不加思考的被动参与,既缺乏明确的目标。又没有主动实施的能力。因此,这种被动参与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来看,有些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前并没有做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率较低,与“全员参与”的目标相差甚远。在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时,组织者也没有开展深入调研,了解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需求,结合学生的专长和兴趣,尊重学生的意愿,仅仅要求他们在活动中服从指挥,听从安排,完成任务,因而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形式日渐固化,缺乏创新和特色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社会(企业)调研、结对共建、志愿(公益)服务、“三下乡”和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等。由于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历史久,经验多,机制相对完善,所以有些高职院校不顾学校实际和特色,仅仅是执行团中央、地方团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文件精神,照搬本科院校的做法来组织实施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组织部门对实践活动的内容、时间、过程缺少科学指导、规范管理和有效评价。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主要分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专业开展的社会调研、学生骨干赴社区挂职锻炼和公益活动四个方面。活动的主题、形式相似度极高,模式单一,缺乏新意。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过程主要发挥的是安全保障作用,很少对学生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指导。大部分自主开展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现既定目标,失去了实践育人的意义。这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紧扣职业属性,结合学制短、经费少的实际情况,集中有限的资源来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社会实践体系。

(三)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几乎没有相对完备的评价体系,对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效果进行科学地衡量和评价。多数高职院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和学校实际制订了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评比细则(办法)。但是,有些社会实践评价的条目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比如有实质性的成果上报,这要求实践者撰写和发表实践论文或为当地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受到当地政府、企业重视等;再如实践对象反映良好,这主要依据回收的实践活动反馈表、感谢信或寄语等;在实践活动反馈表中,要有当地党团组织对团队较高的评价,获得各级媒体的关注报道等[1]。这样的评价机制并没有对实践主体进行客观评价,未能对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反而因为过于注重“形式成果”,削弱了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育人作用。在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评比过程中,有些学生根据评比要求,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做实践材料上,经常有学生因为写出了一篇精彩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论文而受到嘉奖;而一些目标明确、取得良好效果的活动因为评比材料的不完整而没有受到肯定,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功利性。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是通过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盖章以及新闻媒体的报道等方面对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进行考核评价。这确实很难对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全程进行公平公正全面地考核和评价。所以,高职院校因校制宜地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提高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几点建议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高职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深化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的功能,笔者有以下四点建议:

(一)依托学校资源优势,结合专业实践技能,突出学生实践主体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高精尖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的实训基地、丰富的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全校营造“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氛围。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内容应尽量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行业实际,了解行业生产实际,因此,高职院校要引导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来。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传授社会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专业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践单位的实际问题,还要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思想和生活上的困惑[2]。在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同时,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通过评奖评优、学分认定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才能拓展专业课程的课外学习,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打造职业教育特色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高职院校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程,需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全盘考虑,统筹安排,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确保实践教育活动有章可循。同时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并不仅仅是学工部或团委的工作,而是党、政、工、团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构建良好的组织和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和开拓社会资源,建立稳定长期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保证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长效性,提高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质量。此外,高职院校要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途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深入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以此争取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大力支持,提高社会大众对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认可度,为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高职院校要紧扣职业属性,立足特色专业,面向社会、面向生产一线,积极打造高职院校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从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本质和特点出发,确立正确考核评价的基础和原则,构建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考核评价体系。这是深化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构建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建立在以下三个维度,即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3]。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评价包括两方面: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组织实施的佐证材料,含对时间行为与效果进行日常性记载做出的定性分析。总结性评价是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下,由实践学生代表、指导教师、实践单位代表和专家组成员共同组成的评委组对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策划、实施、成果做出全面的评价。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积极促进高职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四)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专项经费

院系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所以,足够的经费保障与支持也是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特点与实际,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活动的宣传、组织、总结表彰等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对全国、省级、市级、校级、院级等不同级别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项目给与不同的经费支持。同时积极利用上级政策、政府、企业和校友资源的支持,引导和鼓励学生寻求校外支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项目化建设模式。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不仅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从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上积极支持活动的开展,搭建和拓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平台,通过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全校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变革和发展的育人体系,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学生成长成才三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技能型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雪亚,葛雪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2011(3):31.

[2]徐卫,胡丽芬,陈丽丽.试论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4):22.

智慧医学教育范文5

当外界新信息被感知后,个体就会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判断,在与原有的价值观念比较的过程中,要么否定新知识,要么暂时接受或搁置,形成道德理性,然后不断寻求信服的依据。因此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果只一味灌输,就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知道了并不代表接受了,应然结构并不代表着必然,道德理性还需向道德情感转化。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在现实社会中检验被暂时接受或搁置的新信息。如果社会现象或事件能够对新信息提供足够的实践佐证,新的信息将替换或瓦解原有的价值观念,形成道德情感。如果不能,则反之,或者更为严重,会使个体产生不屑或叛逆的心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道德事件,并作出正确引导,突出社会道德模范,增强教育的现实感,在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经过了实践佐证的新信息就会被理性的个体存储在价值观念中,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个体对于外在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最深度的认同,并使个体对于社会道德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道德信念一旦形成,社会道德就会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信念而成为个体道德最深层的根据。其中道德意志是道德信念形成的中介,至关重要。道德意志体现出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的特性,能够排除内部或外部的障碍,使个体表现出坚持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生的道德信念,首先就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沉重的责任感和光荣的使命感。个体形成道德信念并不是道德内化的终点,而是第二个阶段的起点。成功的社会道德内化是以自觉的外化道德行为逐渐养成道德习惯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为衡量标准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行”。只有通过从感知到内化到行为外化的过程而确立的道德信念才更加牢固,对个体行为的自律意识也最强。可见,道德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是一个内外界信息交流交换的过程,并非单向流动或单纯的主观建构过程。

二、隐性教育与道德内化的契合性

1.隐性教育的渗透性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体现在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多方面。隐性教育秉承“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热衷于创造和谐灵动的校园环境,用环境去感染和熏陶学生;教育主体“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性;教育手段多样,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选择判断的权利。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就渗透到了环境、文化、娱乐、网络、舆论等非正式教育载体中,使学生由非认知心理获得这些感性道德信息,不仅排除了学生对道德说教的逆反心理,而且能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意愿。这些都将有利于道德内化过程中感知阶段、判断阶段和培养道德情感阶段的顺利进行。

2.隐性教育的交互性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使得受教育者获得的信息以感性认识为主,感性认识还有待于向理性认识转化。转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点拨。而QQ、微博、微信、娱乐活动等都是很好的隐性教育的载体,借这些载体,教育者改变了高高在上的权威模样,受教育者也改被动为主动,两者之间成为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教育者不仅可以实时对受教育者提供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归纳、总结、升华感性认识,逐渐形成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会敞开心扉表达真实的想法和看法,很多在课堂上不敢表达的疑惑或不满都可以借这些载体表达出来。教育者还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了解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纠正。隐性教育的交互性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都缩短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对某一现象或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答疑解惑,为学生新的价值观念提供更多更现实的佐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理性向道德信念转化的关键。

3.隐性教育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知、信、行的过程。其实质是让学生把外在的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行是最终的目的,行更是强化信仰的方式。大多数的感性认识要通过实践获得,而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也需要社会实践来培养或锻炼。同时,受教育者是否具备了核心的道德信念也需要实践来检验。隐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课堂内的讨论、答疑、演讲,课堂外的参观践学、志愿服务等都能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到群众中开展社区服务、敬老扶困等实践公益活动,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能使学生在关爱他人中磨练自身的毅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节俭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4.隐性教育的长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个学期能够完成的。隐性教育注重引导受教者自悟自省,秉承“水滴石穿”的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开展将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多元的教育者,需要学校教育者们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塑造。隐性教育社会化的特点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成为教育者。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两个过程不是一次单循环,他需要周而复始的运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道德意志,强化道德信念,规范道德行为,纠正偏差,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再实践再总结。隐性教育的长效性特性恰适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这一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隐性教育途径

1.创新认知方式,增强渗透性

首先,把隐性教育方式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体,具有主体性。教育者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了解学生的默会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困惑开始,尽量做到施教于无痕,受教于无形。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育中。价值观教育不仅只有思想政治课承担,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等等几乎所有课程都能成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并且由于这些课程非政治性的特点,更容易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最后,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全环境全过程中。环境创造了人,人是环境的产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课堂上拓展到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崇高的道德环境去感染和熏陶他们,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2.借助多媒体网络,增强交互性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发散性的信息传播结构使得政府和教育者对于信息和网络舆情的控制力大大下降。但是,网络的隐匿性消除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即时性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广泛性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增强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育者可以隐匿在网络中,实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对一些片面或虚假的新闻报道作出阐释,扫除社会瘴气,匡扶正气,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教育者可以通过创建专题论坛、红色网站,开设微博,建立微信公众账号,通过QQ、微信、邮件等在线答疑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强化体验教育,增强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而且价值观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外化出来。教育者可以开展多层次的体验教育。第一层次,课堂上。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演讲、答辩、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创造“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施教”的学习体验氛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感知力度。第二层次,社会实践。突出社会实践的自主选择性。社会实践的主题、地点、方式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让大家充分感受到“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需求我选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性认知培养出道德情感,并进一步形成道德意志。第三层次,人生体验。秉承“一日为师,终身为友”的理念,和学生互为良师益友,相互鼓励扶持,教学相长,使其在漫漫人生路上,用自身人生历练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悟出人生的真谛,形成道德信念,并激励学生不断地去践行理想信念。

4.发展社会教育,增强长效性

智慧医学教育范文6

青年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核心,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深远。要有效地在大学生当中树立起一面价值观念的旗帜,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辅导员工作实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学生的主动行为。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时代赋予了当下的大学生群体崭新的气象和风貌,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元、个性张扬、更加解放,但同时,也出现了价值观的缺位、偏离等现象“。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深远的政治意义,必须要在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挖掘适合大学生群体的价值理念,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指导他们成长成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要想有效地在大学生当中树立起一面价值观念的旗帜,必须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辅导员工作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学生的主动行为。

(一)加强自我修养,注重教育示范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容易模仿、接近和趋向自己的老师。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必须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时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践行者,给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引导广大同学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创新工作方法,注重情感渗透、价值启蒙

辅导员要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基础,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开展工作,引导学生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一:到学生中间去,成为良师益友。通过辅导员下寝室、下班级,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去。辅导员下寝室不仅仅是为了防火防盗查安全,核心是深入学生大本营,了解、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生活环境、生活状态,拉近与学生之间距离,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想法,适时进行情感沟通和价值引领。通过谈心谈话,用心的教育,用爱的指引,到学生内心世界中去。高职高专学生来讲,在高中时代是被老师抛弃的一个群体,以冷漠和叛逆来掩饰内心对爱的渴望,他们更需要关心、理解和帮助。通过主动与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适时进行价值启蒙教育,既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第二“:一班一品”创建,促进班风、学风形成。现在的大学生,独立性很强,但同时也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心,缺乏自我约束力。通过一班一品创建,让每个班集体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制定富有特色班级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班级活动,形成特色文化。比如工程1201班,叫“汽车文化大观园”,通过汽车品牌文化展、安全驾驶展、模拟汽车营销等,打造属于自己的班级特色,既凝聚人心,又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制定班歌、班训、班级规章制度、奖惩制度等,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三: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班会活动,凝心聚力。辅导员要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通过班级文化活动、文化氛围,感染每一个班级成员,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主流价值观。如,开展以“一封家书”命名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爱的追忆、爱的等待、爱的告白、爱的祝福、爱的誓言五个篇章,以音乐、视频、朗诵、合唱等形式,教育同学们懂得感恩、理解爱、学会爱,将恩情融化在我们心中,用点滴行动彰显大爱无言!通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感受到青春易逝、时光难返,鼓励广大同学珍惜大学时光,树立人生理想。第四:利用优势资源,由点到面,辐射带动广大同学。党员、团学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辅导员要抓紧并利用好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四大马车:党员、团委、学生会、班干部!学生党员是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的辐射力、影响力。通过“党旗导航”“、记念一二•九运动”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对党的认识,提高思想觉悟。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不仅是整治灌输,更重要的是日常文化熏陶。团委和学生会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各项有意义、有内涵的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寓教于乐。班干部是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又是我们的工作得以延伸的手臂,我们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启蒙,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从而辐射带动整个学生群体。

(三)依托校园文化,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学生的家,校园文化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我院在鼓励广大师生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积极通过校园宣传栏、海报、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鲜艳的颜色、醒目的字迹、丰富的内容,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借助校园营造的学习氛围,我们积极开展“激昂青春•舞动我心”红色舞蹈比赛“、红歌班班唱”比赛等活动。在准备每一个舞蹈、歌唱作品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学习、体会和领悟时代背景、创作意义、历史传统,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深入社会实践,强化价值认同

以社会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根据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要求,我院组织学生到“中山舰”“、红楼”等革命纪念地参观访问,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教育。先后三次组织师生参加记念“一二•九”汤逊湖暴走活动,以缅怀学生们的爱国之举,传承强国之志。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清除校园“牛皮癣”等公益活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

(五)职业规划辅导,领悟人生真谛

职业既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标志。作为大学生来讲,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代,从校园到社会,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来自于职业的归属感、成就感。作为辅导员,从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的兴趣、爱好、人生理念出发,选择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引导学生在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为他人、为社会的奉献中,发掘人生的乐趣。“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青年一代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一代的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必须要结合实际、深入实践,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作者:梅杰 周闻峥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8-23.

智慧医学教育范文7

1.1开展“诚信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相关人士和优秀校友,做中华传统文化、道德模范事迹等诚信教育报告和讲座,深化诚信文化意识,提升诚信文化素养。

1.2开展大学生诚信文化节活动。开展以诚信教育宣传展、廉政文化教育周、有奖征文、短信征集、校园DV大赛等诚信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诚信文化节,集中宣传和弘扬诚信文化,廉政修身,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倡导学生诚信行为。

2、实施诚信导航工程,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与入学和毕业教育相结合,将诚信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2.1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第一课”。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组织学生学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问答,开展诚信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入学诚信宣誓,帮助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树立诚信理念,为大学生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2开展“诚实自荐诚信履约”毕业生教育活动。组织诚信教育讲座、报告会和宣誓活动,强化在择业诚信观念,培养诚信品德素质。开展以诚信就业为主要内容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结合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诚实自荐,诚信履约。

2.3开展“职场人生从诚信开始”系列报告会。邀请成功人士为青年学生做报告、共交流,引导学生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将诚信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3、实施诚信学风建设工程,锻造学生诚信精神

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加强考风考纪和学术道德建设,锻造学生诚信精神,营造勤学惜时、善思笃行的优良学风。

3.1开展考风考纪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开展考试无违纪创建和考风考纪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采取诚信考试承诺、考风考纪讨论、案例警示等开展考前动员;期末考试后对考风考纪建设活动进行总结表彰,进一步加强考风考纪建设,营造诚信考试氛围。

3.2开展“无人监考”试点建设活动。开展“无人监考”考场试点工作,推出由老师监督考试转向学生自律考试的试点改革,培养学生诚实做人,诚实做学问的良好品德以及自信、自尊、自主、自律的意志品质。

3.3开展诚信学术系列教育活动。开展诚信学术沙龙、毕业生论文诚信承诺、典型案例教育等活动,抵制学术不端,弘扬诚信学术,倡导严以致学,诚以处事,坚持学术诚信,勇攀科学高峰。

4、实施诚信助学工程,塑造学生诚信品质

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还贷、信用做人观念,教育学生自立自强,受助感恩,励志成才,回馈社会。

4.1开展“助学贷款助我成才”主题教育活动。为贷款学生进行政策解读和信用教育,组织贷款毕业生进行还款确认和诚信教育,开展贷款毕业生违约案例警示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珍惜信誉,诚信还款,诚实做人。

4.2开展“诚信评选阳光助学”系列教育活动。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助学体系,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引导他们诚实申报奖助学金,诚信履行评选程序,砥砺品质,诚信做人。

4.3开展“砺志感恩诚信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砺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开展“三个一”感恩教育,即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恩信、献一次爱心,化感恩之情为进取之志,树立贫而弥坚的精神和诚信感恩的品质。

5、实施诚信修身工程,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挖掘并发挥先进典型引领和示范作用,倡导诚信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将诚信转化为自觉行动,全面提升学生诚信道德素质。

5.1开展诚信体验系列活动。通过设立诚信报刊亭、诚信阅览室、诚信驿站,采取学生无人看管、自助服务的方式,营造诚信自觉氛围,倡导学生诚信行为。

5.2开展诚信典型征寻活动。寻找身边的诚信事迹,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记录身边的诚信之举,使学生互相示范,共享感动,共沐诚信之风。挖掘校园诚信典型人物和事迹,开展诚信道德标兵、诚信团队等诚信典型表彰活动,印制“最美诚信大学生”事迹录,以诚信典型引领学生提升诚信道德素质。

智慧医学教育范文8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内容   (一)道德观——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④,尤其是民族高校的学生更有义务和责任努力增强民族团结,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正,是一种将集体置于个人先的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一种责任意识,讲求社会道义和公德;其次,我们要培养自身的规范意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因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是追求一种包容、和谐、共生,更要求一种责任与道义担当。   (二)个人发展观——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体现在通过为国家奉献、为他人服务的社会认同努力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正当的物质与精神条件,前者要求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友善的社会处世态度;后者则是要培养大学生以诚信立身、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和相应的契约精神。这是国家稳定之基、社会兴旺之本,也是家庭和睦之方。在个人发展中,诚信是修养之宝,友善是交往之桥,敬业是造福之基,爱国是幸福之本。   二、民族高校生价值观塑造的现状及特征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美丑不论、爱憎不明、正不压邪等不健康、不文明现象,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的出现使民族高校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家层面上价值目标高调化,缺少冷静和理智绝大多数民族高校生都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都关注国家事务与社会问题。在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稳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在情感与行为上能表现出坚定支持党和国家的决定,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如对待民族分裂危害性认识不足、一些爱国行为中表现极端、片面强调个人自由、盲目崇拜西方三权分立式民主等。   (二)社会层面上价值取向多元化,缺少责任和担当绝大多数民族高校生都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当复杂环境中问题与矛盾突显时,他们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社会等问题的选择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多地试图努力寻找取舍兼顾、义利共济、左右逢源的最佳结合点。若与己直接无关,则持严以律人的批判态度;若与己相关,行为上表现出无能力,以宽于待己的态度,把问题归因于外在环境,努力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开脱。   (三)个人层面上价值标准双重化,缺少自律和自强当下社会现实功利性氛围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尤其是地位和财富作为人生成败与幸福感评价的标准被最大限度强化后,学生的个人理想过于趋向短期性、现实性、功利性,甚至片面坚持“幸福是造福与享福的有机统一”⑤。虽在思想认识上认同、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具体行动中难以知行合一,导致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产生矛盾和差异。   三、民族高校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同样必须首先成人,成人关键在学会做人。如果说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养成教育”为主,而高等教育阶段则当以“学成教育”为主⑥。学成教育是在价值观方面的提高性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中去。“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不可能自发地发挥作用,它必须依托一定的制度基础才能切实发挥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效能。”⑦民族高校是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应该积极调动一切教育要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院校学生中内化。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输送正能量;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教育方法也要改革原来的教条化、灌输式,不仅不能回避矛盾与问题,还要通过师生互动、课堂讨论、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促进其内化过程。   (二)积极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辅导员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师长,更是行为示范的榜样。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辅导员自身先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程序管理、生活帮助上,要发挥政治导师作用,注意处理好个人与团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领导、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上,要增强权威地位;在遵守社会公德和处理好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利益上,要树立榜样形象。   (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熏陶和影响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其中包涵了管理、教育、组织和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主动建设和营造,如组织各项活动、改良校园环境等。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优良传统的传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洗涤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产生转化和升腾作用价值观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其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更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⑤。对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学习和践行是手段性的,只有自身内在素质提升,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由于学生的自我修养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修养,培养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也可以让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人际交往中加强自我修养。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让学生和睦、友好相处,谦虚谨慎、从善如流,还要注重协调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此外,我们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如参加军训、生产实习、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献爱心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内涵,通过“学”和“行”结合,完成化“知”为“智”、化“智”为“行”、以“德”率“行”的过程⑦,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和理念上提出的一种普世价值。民族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论高度去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面向社会、面向现实、认识自我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自我完善,最终在促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汪涛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