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护理论文范例

医院护理论文

医院护理论文范文1

1.1对象

荆州市7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中市级医院2所(S1、S2),县级医院5所(X1~X5),共计2567名护士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荆州市所辖的7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0~2012年护理科研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为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部资料实行原件查看,由护理部将所有发表的论文期刊、科研课题下达文件、课题登记证书及著作等原件集中存放备查,调查内容包括:全院护士数、数、统计源期刊篇数、专著、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以及专利情况。

1.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讨论

2.1结果分析

2.1.1护理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而获得。从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体系来看,专科教育对于护理科研的内容基本是空缺,本科教育中虽然有开设护理科研课程,但由于本科阶段有较大的基础理论及实践课程量,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护理科研的工作中,只是初步具备了科研意识,只有在研究生教育中才会进行系统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及实践。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市二级医院中尚无硕士学历人员,本次调查中本科、大专学历的护士是在中专起点上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或在职函授教育等形式取得的学历,没有高考起点的全日制本科生。绝大部分护士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相应的知识,导致护理人员护理科研能力普遍不足。

2.1.2护理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科研氛围不足

根据荆州市护理重点专科要求,护理人员的数量要占到总数的10%,其目的是希望从制度层面要求更多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科研及论文的写作,但从表2可以看出,这个数量并没有完成,且已发表的文章中有大部分是同一作者的文章,所以,护理人员写作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部分医院也只是依赖于这小部份人来完成上级的指令性任务,并未达到整体提高的目标。

2.1.3护士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导致护士疲于应付工作,缺乏护理科研的积极性

以上7所医院虽然有3所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最低1∶0.4的床护比,但这3所医院均是为即将迁址到新医院前所做的护士人力资源储备,如搬新院后随着床位的扩张,仍达不到1∶0.4的最低标准配备,且都是刚入职的新护士,不具备撰写论文及开展科研的能力。因为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所以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大,疲于去完成日常工作,无时间去观察、发现、思考科研问题,即使在工作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工作的被动与人员的压力,护理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这种状况不但挫伤了护理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加重了护士的工作疲溃感。

2.1.4缺少护理科研的学科带头人

由于多种原因,基层医院中高职称的护理人员很少,此次调查的7所医院均没有达到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要求高级以上人员达5%的最低要求,特别是在县级医院更低。此次调查中,县级医院正高级护理人员只有1名。有调查显示,目前基层医院护士护理科研原动力较差,普遍存在为了晋升才进行护理科研的现象。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基层医院职称晋升由于受指标限制非常难,这样导致护理人员职称晋升没有希望,也就丧失了科研与撰写论文的动力。同时,由于护理岗位管理、层级管理还未真正实施,不论学历和技术高低都做同样的工作,没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部分较高学历的护士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没有很好地发挥能动性,带动护理队伍的科研。

2.2对策

2.2.1改革护理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引入竞争机制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护理人员积极投入到护理科研中去,首先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科研热情。要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要实行护理岗位管理,只有从护士的岗位设置、护士配备、护士分级、岗位培训、绩效考核、护士晋升等多方面着手,才能够更好地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实施目标管理,将护理论文撰写数量与质量作为院科两级考核指标之一,对中级以上人员要求每人每年至少l篇,同时,对于超额完成的给予适当奖励,在评先表优、外出进修学习时给予政策倾斜,笔者所在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就是通过该方式,使护理论文及科研的数量及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2.2.2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科研能力

有研究显示,护理教育能增加护士的科研知识,提高护士评估研究成果的能力。各医院要重视护理继续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对护理科研写作方面知识的内容。同时,将科研骨干送出去学习与深造,回归后成立院内科研小组,由其负责组织有科研积极性和写作能力的护士,请相关专家讲授科研知识,定期召开学术小讲座、论坛等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同时开展从易到难、从小选题到大选题的护理科研,以点带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2.2.3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各级医院要认真落实

医院护理论文范文2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1032病例,其中2010年1-12月438例为常规护理组,男242例,女196例,年龄19~76岁,平均(43.4±23.8)岁,心血管内科138例,骨科91例,泌尿外科84例,普外科72例,消化科53例;2011年1-12月,594例回顾总结护理管理缺陷并采取相应的强化护理管理措施,并强调护理告知重要性,其中男312例,女282例,年龄19~76岁,平均(43.4±23.8)岁,心血管内科202例,骨科123例,泌尿外科92例,普外科90例,消化科87例。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及病型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主要开展基础护理,如病情观察、并发症对症护理,遵医嘱给药、健康指导及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同时从制度及管理章程上强化医院护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2.1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管理

加强提高各科室护理人员在临床中的操作技能,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以及院内培训,老护士帮助新护士等。同时进行护理技能考核,增强学习氛围,对各科室护理流程进行合理规划,省略不必要重复的护理操作环节,增加工作效率,护理技能的提高可以有效地促进护理质量。并对护理报告进行细致与规范,工作中发现不合理以及缺失的内容,及时补充修正。由于各科室工作流程大致不同,因此以各科室情况进行独立管理,而成功科室经验可互相推广。

1.2.2强化护理队伍的人才管理

在本院整体护理人员在学历中有2000年之前90%左右为中专相关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到至今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并为相关专业院校毕业,中级以上护师也较之前提高半数以上。可见建立合理的护理管理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有着明显的效果。在本院进行对周边县市护理院校收取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优秀人才,同时对新入职的护士进行各类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在各科室设立奖金及教育资金,增强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对进行继续教育的护理人员以及取得中以及上护师职称人员进行奖励。于此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思想道德培养以及服务意识,在各科室保持护患关系和谐。

1.2.3强化护理队伍建设

在本院从事护理工作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有卫生局颁发的护士资格证,无此证的人员严禁投入临床工作。由于各相关院校的护理系均无细致的分科,因此到本院各个科室后应充分学习该科室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各个科室均应进行心理、营养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可根据各科室情况定期举行集体学习,增强学习氛围。

1.2.4强化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管理和报告

将护理整体流程进行合理规章制度的规定,同时各个科室相关情况进行附加制度,两种制度不得冲突,如出现冲突情况,以各科室相关情况为准。有了此项制度可以合理规范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及工作流程,各级护理人员各司其职,遇到问题逐级上报。改善科室护士长一人独揽的情况。可在每个科室设定白班负责任及晚班负责任,而护士长尽听取这两位负责人问题汇报即可,大大提高了问题处理速度及执行力。在操作技能中需要严格进行规范和执行,如无菌操作以及三查八对等操作原则。规范各级护士及护师的护理报告,由于每位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不同,因此对每个流程的护理报告均按照规定模式进行,方便检查及统计,可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改正。护理人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对患者护理过程,首先应当建立良好的与患者信任关系,并为不同病情患者进行相应合理的护理干预,在各个科室进行有必要合理的心理干预。在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均对其责任护士进行点评及意见,如有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对门诊护理人员应做到热情,耐心,明确引导就诊患者,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以患者的问题为首位。

1.2.5规范各项奖励机制

在管理中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临床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等,合理地安排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使护士们更好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科室采用了弹性的排班机制,护士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提出班次需求,在不影响科室手术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她们的需要,但在手术多时,又做到随叫随到,从而使有限的护理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遇到手术时间较长的手术,主动关心询问她们的身体状况,适时进行能量补充,从而使她们精力充沛愉快地投入临床手术之中,确保临床护理安全。临床护理的工作杂而琐碎,面对来自患者各种各样的诉求,护士长多与护士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体谅护士们的辛苦和压力,对负面情绪进行适当的调解,从而能更加热情饱满的投入到临床护理中去。及时表扬工作勤奋认真的护士,除了精神鼓励外,并且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在奖金分配方面、手术站台补助方面,打破平均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从而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积极向上的团结战斗团队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学软件包开展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形式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强化组的本院护理缺陷、差错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加强组患者对护理部工作满意率高达97.3%,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院护理论文范文3

针对目前医院存在的对护士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将柔性管理应用到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行柔性管理文化,有效规范护士行为

医院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比如“护士长竞聘上岗”“护士定期考核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评选出最优的护理病房和优秀护理人员,进行奖励和鼓励。在医院患者增加,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重视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给护士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

二、建立柔性组织结构,充分发挥护士潜能

柔性组织结构是以创新能力为宗旨,通过风险共担、分工合作的方式降低护士的心理压力,给基层护理人员授权,提高基层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并自觉地提高护理标准。同时,上级管理人员应该以访谈的形式倾听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有利于将基层的建议传达到上层管理者,有助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三、实现柔性化沟通,提高人际和谐度

在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将会给护理工作的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护士长和护理人员之间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不良因素的出现。而且,沟通是实现柔性管理的主要渠道之一。新上任的护士长要虚心听取老护士长的建议,遇到不熟悉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请教,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经验积累,逐渐提高护士长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品德素质。新来的护士也要积极参加培训,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有助于护理部的内部和谐和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临床教学柔性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部在进行临床教学之前,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规划好教学任务,其次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相长为基本原则,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专业技能,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要增加对新护士的教育和培训,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探讨,通过这种柔性教学的方式,能有效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五、质量管理刚柔并济,降低护理事故发生率

医院的护理质量是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护士长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要求护士长定期汇报各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质量,并进行总结分析。护士长通过对护理人员的有效分配,合理分配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额度,对护理人员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六、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实行激励机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医护管理队伍是实行柔性护理管理的最终目标。对护理人员进行生活、工作中的关怀,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和讲座。柔性化的护理管理是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关怀,以满足各种人员的基本需求为指导原则。而且,通过每年定期举行各种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护理人员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工作潜能。通过将柔性管理应用到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中,通过推行柔性管理文化、建立柔性组织结构、实现柔性化沟通、临床教学柔性管理、质量管理刚柔并济以及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等举措,能够达到有效规范护士行为、充分发挥护士潜能、提高人际和谐度、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护理事故率的效果。因此,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实行柔性管理,能够有效增强整个护理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稳定护理队伍的结构,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医护质量的全面提高。

作者:杨林 单位:重庆市奉节县人民医院

(二)

一、存在的问题

1、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参差不齐

继续医学教育名目繁多,有各类学习班、培训班、提高班、学术会议等等,名目繁多,从各种渠道涌入各医疗单位。有些学习班的内容重复陈旧,有些学习班有人数限制参加名额有限,有些甚至打着继续医学教育的招牌,将学习商业化,费用高、学习内容缩水、学时不足、学分授予管理不严,使学习班的作用大大下降。

2、条件有限

护理继续教育形式包括专题学习班、学术会议、学术讲座、论文、科研、自学、进修等等。基层医院有相当多的在职在岗护理人员无法离职离岗学习,阅读学术期刊和网上学习是他们获取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参加护理继续教育其他活动如进修、专题学习班、学术会议等,因时间和经费的限制,机会较少。

3、疏于管理

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不严,只对晋升期间的学分进行审核,忽视其它年度的学分审核。安排不科学,各级护理人员不分学历层次、工作经验的多少,都采取一样的教育内容,造成高层级的吃不饱,低年资的听不懂,丧失了学习兴趣。对继续教育效果没有跟踪,流于形式。

二、对策

1、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

医疗护理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提高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在医疗卫生行业,护理工作者必须通过各种继续教育途径,才能担负起迅速接受和应用这些新技术,以解除患者病痛的责任,才能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及要求,使每个护理人员明确继续教育的学习目标、意义及要求,积极主动参加护理继续教育。

2、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

护理部每年年初结合实际,针对需要补充、加强、和拓宽的知识和技能等,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级要求,统筹安排,作出计划,尽量做到按计划、按岗位、按层级要求完成护理继续教育。同时注意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态,不断更新学习,不断进步。

3、教育形式多样化

护理继续教育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组织院内科内的护理业务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学术讲座、专业进修、撰写学术论文、参与护理科研、阅读学术期刊、远程继续教育、自学等等。根据护理工作的特点,护理继续教育以业余、短期、自学为主。

4、教育内容丰富化

护理继续教育在内容的安排上应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层级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内容。应体现成功的护理经验、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最新的护理理念、前沿的护理理论、科学的护理管理和科研方法以及与护理学科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等等。还可以根据人的兴趣爱好,学习管理、法律、外语等专业,拓展知识面。

5、完善管理

由护理部负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严格学分管理,对院内科内举办的护理业务学习、自学等进行督导检查并按相关规定授予相应的学分;对外派的学习、进修等,严格把关,严格审核,学成后要在科内或院内汇报并开展工作。继教工作纳入科室护理管理考核,科室护士长负责安排和督查本科室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二级管理,分层负责,层层把关,确保护理继续教育质量。

作者:姚惠英 单位:广东广州番禺区市桥医院

(三)

一、讨论

1、缺陷分析

①护理人员工作量大、人员配备不足。护士每天都处于繁忙的工作中,再加上各种记录要占用护士大量的精力及时间,使其身心疲惫,在记录的过程中易出现失误。

②护士不重视护理记录书写。护士在临床护理中不太重视记录护理文件,而把工作的重点只放在对患者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③基层医院由于经济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等多方面原因,不能及时掌握护理新理论、新技术,护理知识更新速度减慢,不能完善地进行护理记录。

④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不强。

⑤护士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临床护理的服务需求是护士理论水平不能满足的。⑥部分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观察不仔细、不认真,巡视不及时,患者情况自然也不能在护理文书中客观地反映。

2、对策

(1)严把“书写关”

为提高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主动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建立健全了护理文书质量管理组织,设立院级护理文书质量管理小组,专门抽调临床业务骨干担任专职护理文书质控人员,并详细制订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考核制度。新制度强化了对运行护理文书书写时限、书写质量的管理,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出院护理文书应在患者出院3d内全部回收病案室;住院护理文书要求在患者入院24h内完成入院记录,8h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病程3d记录一次,病情变化随时记录,科学真实、客观准确地书写运行护理文书,及时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2)严把“入库关”

病案室为保证护理文书的及时归档,由科室报送改为下科室回收,病案质控员每天固定时间到住院部回收护理文书,若出现患者检查结果尚未报告,或科主任外出不能及时签字,可先归档再补充,有效保证了按时完成护理文书装订输入和护理文书的归档,为后续工作提供了便利。

(3)严把“检查关”

为保证运行护理文书质量管理规定落到实处,医务科和护理文书质控员实时对护理文书进行监控,从护理文书首页到病程记录、从书写格式到措词断句、从装订顺序到结果粘贴,逐句逐项对临床护理文书加以检查,重点检查护理文书书写及时性、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危重患者医患沟通情况等,对检查出的问题逐一批注。

(4)严把“反馈关”

医院护理文书质量管理小组通过每月对各科室开展护理文书检查评分和每季抽查出院护理文书的5%,按百分制进行检查评分、等级评定,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反馈,对发现的问题在每周五的医生业务学习中进行通报,共性问题采取集中授课消化解决,个性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和书写者及时解决,整改效果直接和科室得分及个人绩效工资挂钩。

(5)开展护理文书书写培训

护理文书培训旨在规范护理文书书写,有效减轻护理人员文书书写负担,变文字式护理记录为表格式护理记录,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原则下,切实“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住院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例如某医院护理部在近日组织开展了理论学习。本次学习邀请了安医大二附院五官科护士长夏余芝为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文书书写要求”培训讲座。护理部主任沈焕云主持培训会。培训前,夏余芝护士长特别前往该院内科护士办公室,查看了护理的交班报告、体温单、护理记录单、风险评估单等主要护理记录单。在讲座中结合该院实际,大到护理记录的书写要求、小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应用,夏余芝护士长对护理文书书写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指导大家规范书写的方法。该院护理人员认真聆听了讲座,并在讲座结束后提出了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夏护士长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培训效果较佳。

二、结语

总之,应通过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强化护士法制观念等措施来促使基层医院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达标。

作者:张莉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卫生院

(四)

一、岗位评价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我国岗位评价研究

我国研究人员也对岗位评价做出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作制,自行设计的“四要素二十三因素”测评标准表,是我国岗位价值评价的早期形式,该方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苦脏累岗位及关键技术岗位员工的积极性;近年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被众多企业所认可,岗位评价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中,有60%以上的企业应用岗位评价开展工作。

2、护理岗位评价现状

目前我国的护理岗位仍旧沿用依据职称、资历评定来分配薪酬,不能体现护理岗位的内在价值,导致护理人员流向非临床岗位或离职。胡斌春等的调查得出,护理人员的高离职率除了和工作性质相关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同工不同酬,绩效并不能完全体现护理的劳动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颁发,整体护理和优质护理的推广,对护理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已成为我国护理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二、岗位评价的方法

传统岗位评价方法包括分类法、排列法、要素比较法、要素计点法,其中分类法和排列法属于定性评估研究方法,后两者则属于定量法。

1、岗位分类法

1909年由Griffihagan提出。依据工作内容、职责、任职条件等给每类岗位确定一个岗位价值范畴,通常分为管理类、业务类、技术类和勤杂类;确定每类岗位的价值范围,对同类岗位进行排列,确定每个岗位在相应范围内的岗位价值。该方法容易理解和操作,对同类岗位管理考虑等级分类要素统一,但岗位等级不能量化。

2、岗位排列法

1920年由Young提出。选择10%~15%的标杆岗位,要求广泛分布于各个岗位中且具有代表性,评价者根据岗位复杂程度、贡献等对岗位价值进行整体比较排序,将其余岗位与标杆岗位对比,确定岗位位置。该方法操作方便,但评价时易受评价者主观影响,具体的价值差距无法体现,适用于工作单一、岗位少的单位。

3、要素比较法

1926年由Benge提出。将所有要进行评价的岗位罗列,两两配对比较,价值高者得1分,最后计算总分,总分高者为岗位价值高。岗位特征评价标准明确,通用性强,但该方法缺乏明确的评价原则,依靠人为评判,受评价人主观影响。

4、要素计点法

又称点分法、评分要素法,1924年由Lott提出。选择多种报酬要素,通常包括技能、体力、脑力、责任、工作条件等5项要素,将各要素划分为不同等级,对各岗位各要素用计量的方式进行评判,得出岗位价值,该评价方法指标界定明确,要素适应性强,但是时间和成本巨大。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要素计点法在信效度、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客观性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世界著名的人力资源公司在要素计点法的范畴上开发了不少成熟的岗位评价体系,常见的如Haygroup、Mercer(美世)、HewittAssocia(翰威特)、WatsonWyatt(华信惠悦)等都属于此范畴。Hay评价法(1951)的评价要素为智能水平、解决问题能力和风险责任;英国国民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healthservice,NHS)岗位评价模型包含了知识、技能、责任、工作自主性、强度与环境5个评价维度及16个评价要素,知识要素的权重最大,占24%,突出了卫生服务机构岗位的特点;MercerIPE(InternationalPositionEvalua-tion)码,又名国际职位评价系统,评价要素为影响、沟通、创新和知识4个因素,含12个维度、104个级别,总分1225分;Hewitt弹性点值法评价要素为知识和技能、影响力与责任、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行动自由度、沟通技能和工作环境;WatsonWyatt全球职能系统评价要素为专业知识、业务专长、团队领导、影响性质、影响领域、人际关系技巧。

三、岗位评价在医院的应用

1、岗位评价在国外医院的应用

在发达国家医院岗位评价应用最好的是英国、美国、加拿大和荷兰。NHS经过多年的实践,是较为成熟的医疗岗位评价系统,首先选取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岗位作为基准岗位并进行标准化的岗位评价,制作成档案,对非基准岗位则由社区管理者和员工组成的匹配小组找出最相似的基准岗位进行匹配,若所有要素等级一致,则为“完全匹配”,若知识要素和工作自主性匹配,且有变化的要素不超过5个,则为“等级匹配”,若“等级匹配”中的任一条不匹配则需进入重新评估。

2、岗位评价在国内医院的应用

我国医务人员对医院岗位评价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李晋保应用要素计点法对血站工作岗位进行了系统的评估,设定了岗位责任要素、岗位复杂要素、岗位任职要素和岗位环境要素4个一级评价指标,分解了22个二级评价指标的考核系统,量化了各个岗位间的相对价值。陆冰等通过对药房应用职务价值评分岗位评价法,结合绩效分配制度,解决了以往传统薪酬体系下执行力低下、相互推诿的工作形式,提高了药房工作效率,使员工实现自•27•护理与康复2014年1月第13卷第1期身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药房科学管理的综合目标。

3、岗位评价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由于医院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常用的岗位评价系统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岗位的价值,如周燕霞等采用Hay评价法对医院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等100个岗位进行评价打分,为按岗定酬提供了可靠的量化基础,但Hay法不能反映工作环境(如噪声、射线等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不同班次(夜班、早班、倒班安排)对岗位价值的影响,并不适用于护理的岗位评价。冯利秀根据护士职称、职位,结合劳动强度、职业风险系数和医疗纠纷风险系数得出的岗位价值系数使用方便,显著提高了管理效率,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但不能反映同一部门不同岗位的价值。陈红通过对某医院7种标杆护理岗位运用NHS评价体系,形成《护理岗位价值评价表》,测试该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大于0.9、分半信度系数为0.995、重测信度系数大于0.8,专家认为问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评价标准适用于我国的护理岗位。李兰平、谷小燕、张艳芳应用岗位评价方法结合数学计算方法或评价方式确定了岗位的内在价值,做到了岗位评价的内外部公平。总之,许多医院对不同部门的岗位或标杆岗位进行了横断面的价值评价,但缺乏对同一部门不同岗位的护理岗位进行有效评价;自行设计的岗位价值评价量表不能真实反映各个护理岗位的内在价值,缺乏信效度;将岗位评价与绩效考核混淆,重绩效考核、轻岗位评价,导致一线临床护理人员更多的流向非临床岗位。岗位评价方法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到我国护理岗位特有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国外护理岗位的差异,以提高岗位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结语

近年来,岗位评价出现两大趋势,主要体现在重心从内部公平转向外部公平和更多的关注战略性目标的结合。常用岗位评价方法有岗位分类法、岗位排列法、要素比较法、要素计点法等。我国护理岗位评价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整体护理实施和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护理工作的内涵被不断延伸。因此,寻求一套科学、系统能反映我国护理岗位价值的评价体系,以便为我国护理岗位管理和护士寻求护理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王燕 黄丽华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五)

一、提高服务意识

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认真对待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提出的疑问,照顾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从而改善服务态度,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患冲突,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护理管理

在执行医嘱时要正确、及时,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熟悉医疗仪器的性能,熟练掌握各种医疗仪器的操作步骤,避免由于查对不严给患者输错或输入被污染的药物、液体及错误使用医疗仪器,给患者身体造成损害而侵犯患者的权益。护士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严谨工作作风,业务上力求精益求精才能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业务讲座,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组织法律知识的竞赛和考试,使护理人员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和潜在的问题,提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纠纷的意识和能力;护士长能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查找现有制度和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管理对策,以达到护士能自觉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四、加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成立医院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急救知识的培训,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预案或紧急处理启动危机处理过程。

五、做好与媒体的沟通

医院在应对危机时,要保证自身的信息渠道畅通,全体员工要迅速对危机达成共识,通过媒体,让社会了解事件的真相和医院的态度;护理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地同媒体、患者以及相关团体沟通,采取公开、坦诚的方式提供事实材料,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并因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争取患者的信任。通过媒体树立医院在危机中的良好形象。医院必须学会运用媒体,引导公众,为医院处理危机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医院护理危机管理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在医院护理危机爆发前预防、预控危机,并于危机爆发后以迅速有效的方法控制解决危机,尽量避免和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最终从危机中获利,要使危机管理更加完善,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纠纷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制度,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护理危机管理是一种超前的管理,对护理管理者来说,能有效地防控和处理危机,就能为医院、科室赢得信誉和效益。

作者:储梅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医院护理部

(六)

一、我国公立医院护理人员绩效考评的问题

1.绩效考评结果反馈不及时

绩效考评结果反馈是绩效考评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医院对绩效考评结果反馈不及时,使绩效考评行为成为一种暗箱操作。护理人员在不明了考评结果的情况下,日常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改进,还可能放弃原有的一些优点。这种虎头蛇尾的绩效考评不仅无法达到绩效管理的目的,反而会引发护理人员的不满,导致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不合作或抵触的态度,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的提高,不能有效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作用。

2.护理人员对绩效考评认识不明确

大多数医院存在重考评、轻反馈的现象,这也是绩效考评很难取得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对绩效考评往往是“谈评色变”,认为绩效考评只是走过场,因此对绩效考评工作敷衍了事。事实上,绩效考评的作用不仅是上级和同事对护理人员工作状况的评价,同时也是提高护理服务的指标,如果护理人员对绩效考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但考评工作不能正常进行,而且也影响了护理工作的开展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公立医院护理人员绩效考评机制的对策

1.进行规范的工作分析

医院考评者在工作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访谈法的方式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状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认识。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分析,明确各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和难易程度,进而对护理人员胜任工作的素质提出要求,形成清晰的职位说明书,并据此指导薪酬、晋升和培训等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制定科学的绩效考评标准

工作分析明确了护理人员该做的事情,而绩效考评标准则是说明其必须达到的程度。首先,医院管理者应对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分别进行考评方法、周期和内容等方面的设计,明确不同科室、职务和岗位所须承担的责任及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考核内容上有所区分,形成较为客观、准确、可行的考评指标体系。其次,建立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测评体系,使医院管理者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护理人员的能力、性格和特长,从而便于量才使用。最后,建立并完善护理人员的培训、岗位轮岗实施办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制度,真正起到引导与激励作用。

3.加强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

按照绩效考评流程,在主管部门得出考评结果后,应及时向被考评对象反馈信息。因此,要建立绩效反馈机制,灵活运用多种沟通方式,保证绩效沟通途径的畅通无阻。被考评者也可以通过沟通陈述意见,说明自身的困难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帮助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督促和协调,共同讨论整改措施,制订整改方案。有效的反馈不仅能使医院管理者掌握组织目标的进展情况,还能通过沟通及时肯定成绩,提升护理人员的满足度,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

4.构建绩效考评的信息化平台

医院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护理管理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与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考评指标的自动采集、存储、传输,做到分析及时、准确,获取信息便捷,实现信息共享,为护理人员绩效考评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资料,最大限度地提高绩效考评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护理管理成本,并有利于进一步的绩效分析和管理,实现自动、高效、全面的考评。

作者:钱爱丽 单位: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

(七)

一、档案系统功能与实现

1、完善护理人员资质管理

(1)能自动统计全院护理人员花名册。

(2)有护理人员中、西医院校毕业的统计和分析。

(3)各级各类人员所占比例分析报表。

(4)护理人员与各科室床位比的相关报表。

(5)培训课题及培训时间相关报表。

(6)统计护理人员每年发表的护理论文、荣誉、科研报表,有排序和查询功能。

(7)护理人员流动统计报表,根据护理人员的所在科室的工作卡来统计护理人员的动向。

2、加强护理人员教育、科研管理

(1)取消护理人员业务学习的纸质签到表,采取电子考勤。所有全院护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考勤记录,可自动生成出勤率统计报表,并能按照年月日排序和查询。

(2)培训内容根据护理理论、护理技能、公共、院感等类别进行分类,对护理理论、技能培训可标识是否是中医护理培训,以利于自动统计中医护理培训时间及相关课程和出勤率。中医护理培训作为护理业务培训一大重点,在护理质量检查中可以独立出来。

(3)院内业务培训、考核等记录与个人技术档案中的院内业务学习、考核相关记录同步,不需要再次维护护士个人信息。

(4)全院年月日理论、操作考核合格率统计报表。

(5)设立护理课件共享平台能将课件以附件形式上传至业务学习课件管理。

3、加强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管理

护理部能动态记录护理人员外出学习情况,相应的培训费用从财务平台自动导入。能记录护理人员短期培训、进修的人次数,利于护理部申请人员培训经费。

4、权限管理要求

护理人员有权查看和修改个人信息,修改个人信息需向护士长提出修改申请。护士长有权查看本科室护士信息,审核护士修改申请后提交护理部。护理部可查看和维护全院护理信息,审核科室提交修改申请。

二、讨论

1、实现护理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

取代传统的手工、机械的重复劳动,自动生成数据和图表,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上造成的误差,使信息可靠、全面、快捷。管理人员可以将精力和时间花在护理管理探索上,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决策水平。同时可以解决传统的手工管理方法资料较多、占用空间大、保存期限短、纸张易变黄等问题,减少资料保存空间,保存期限长,避免资料受外界环境的腐蚀。中医医院护理信息化发展速度总体较西医医院发展慢,中医护理管理者应用护理业务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大大推进实现自动、高效、全面的中医护理业务及培训管理进程。

2、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全面管理

护士作为医院重要的人力资源,护士的整体素质、工作积极性、队伍稳定性直接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影响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因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内容。要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护理业务技术档案管理系统能为管理者提供全面、准确、实时的护理人员业务技术动态信息。能真实记录每个护士成长的轨迹,管理者可以便捷地掌握护士业务技术信息、个人业绩以及技术能力测评情况,从而为选拔护理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做到合理评聘,量材用人。

3、信息资源得到共享

护理人员可以相互查阅院内培训学习情况,很大程度提高培训出勤率,培训内容共享,方便护理人员查找和复习。

4、护理信息化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护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计算机工程师是技术人员,对于护理管理流程及需求相对不熟悉,护理管理者要结合本院的实际提出自己的需求,使得研发的软件更能贴近临床,更科学,避免浮夸和表面形式化。

三、结语

总之,业务技术档案是一个动态信息,而传统的手工人事档案内容简单、条目单一,无法对其作出全面、完整的评价,不利于护士能力的发掘和评价。通过使用护理业务技术管理系统,我院的护理工作从手工到电脑、从宏观到微观、从主观到客观,都有了很大改变,大大提高了我院的护理质量、护理水平及护理人才的选拔。

作者:魏彩虹  曾梅玉  蔡丽月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护理部

(八)

一、规范规章制度制定程序

建立规章制度起草、审定、试运行、修订、运用等程序,成立护理规章制度审核小组,审核制度的可行性,避免交叉重复。建立护理人员参与制定和制度管理的机制,在草案的拟定过程中,要深入调研,听取一线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护理规章制度(草稿)征求意见表和在医院院内办公系统、护理业务学习机会进行公示,并积极听取意见和建议。在试行过程中,建立《规章制度试运行反馈记录表》,及时做好反馈记录,通过不断修订、使之更成熟、更合理。

二、加强护理人员规章制度培训学习

将重要的规章制度制作成《护士手册》口袋书,人手一册。并将枯燥的规章制度的学习与职工的个人成长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规章制度的学习激发护士潜力和职业自豪感,自觉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同时自觉进行自我学习和培养、提升职业素质,形成职工的自觉行为准则。

三、建立规章制度跟踪和更新管理制度

医院护理论文范文4

1.1研究型护理概念

研究型护理就是以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为使命,立足临床实践,重视科学研究,在护理创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完善护理服务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1.2研究型护理内涵

研究型护理包含4层含义:一是强调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经过实践检验、科学凝练、行业认可的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助于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二是强调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关系,护理科研离不开临床实践,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通过科研促进临床护理方法的改进、护理技术的提高、护理结局的改善;三是强调人才培养在推进研究型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技术优、能力强、素质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不断涌现,能够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强调护理的专业价值,使护理服务适应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健康需求,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1.3研究型护理特征

研究型护理一般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1.3.1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目的。

推行研究型护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的职业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尊重和关爱病人成为护士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如果不能适时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就无法得到患者的信赖,就无法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

1.3.2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

如何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拓展护理服务的领域,深化护理服务的内涵,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以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立足临床实践,积极开展护理研究,通过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不断推动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1.3.3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

以高级护理实践培训为牵引,以强化基本技能培训为基础,以拓展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为支撑,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护理人才队伍,提高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1.3.4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以被动执行医嘱为工作主线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更为整体化、连续化、专业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护理服务。要从整体人的角度出发,履行专业照顾、协助诊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沟通协调的护理职责,通过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与专业实践相符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来服务于人群及整个社会,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2创建研究型护理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2.1更新服务理念是前提

研究型护理应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护理人才培养为关键,以学科发展为引领。在该理念指导下,明确护理服务宗旨,即“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奉献精神创造一流的护理质量,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竭尽全力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确立护理工作目标,即“为病人提供规范、快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需求”。

2.2创新管理机制是关键

2010年初,在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下,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各级各类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实质是医院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管理改革,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常态化、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型护理新模式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灵活的保障管理机制,营造更加和谐创新的工作氛围,推动护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3集聚创新人才是根本

解放军总医院于1996年被批准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授予博士生招收资格,2011年被批准为护理学博士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6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0名,本科学历294名,大专生824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60.18%,比目前我国护理队伍大专护士比例(25.6%)高出34.6%,形成了合理的人才结构。近年来,选送百人出国(境)培训、学术交流,为研究型护理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4构建科研平台是保障

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有利于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一是鼓励护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脱产或在职参加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习,取得学历后给予报销学习费用。二是加强护理科研知识培训,邀请院内外专家讲授科研选题方法、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科研知识,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三是定期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护理论文新技术汇报会,立项课题汇报会等。四是医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发表护理论文、获国家专利的人员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护理科研成果人员给予重奖,作为评优、评先、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护士长考核挂钩。五是设立护理科研专项资金,鼓励护理人员搞科研,取得上级资金课题医院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3创建研究型护理成效

解放军总医院创建研究型护理以来,经过4年建设,在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科建设、护理服务提升以及护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申请各类课题16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余项,在国家统计源期刊200余篇,在SCI、Medline收录期刊近十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0项。护士中有40多人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和北京护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各项学术职务,10多人担任国家统计源期刊杂志编委,在军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4创建研究型护理意义

4.1回归护理本质

护理是对病人的这些反应进行观察和判断,进而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处理。现代整体护理强调在诊治伤病同时,观察、判断和处理病人伤病的反应,尽量满足和缓解伤病或治疗过程给病人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整体方面所带来的个性化需求和改变。因此,与医生形成互补的是,护士职责正是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她们关注的焦点是病人疾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趋势,工作核心是运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照顾,以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目的。

4.2洞悉护理内容

研究型护理包括生活护理、治疗处置、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监护观察、功能训练和专业护理等7项内容,对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护理内涵是专业照护,焦点是判断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要观察病人身心情况;治疗处置核心是执行科学的操作规范,并将护理评估、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贯穿其中;教育指导在于选择关键时间节点,实施个性化指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心理反应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地进行,缓解病人的无助、紧张、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监护观察要求及时、量化、动态;功能训练要有明确、量化的训练计划;专业服务核心要尊重病人、方便病人,才能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4.3改善护理结局

医院护理论文范文5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本地区5所医院工作满1年的护理人员533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2所,一级医院2所。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害情况调查表于2012年7月~2013年6月对护理人员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害情况调查表包括护理人员基本情况、1年内针刺伤发生情况、针刺伤发生后处理情况等,调查问卷发出后次日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533份,实际回收469份,回收率为87.99%;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5.9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描述各级医院发生针刺伤的例数和发生率及针刺伤发生的工作环节的构成比。

2结果

2.1针刺伤发生情况

450名护理人员中,1年内发生针刺伤的有175人,发生率为38.89%,其中发生针刺伤1~3次的有148人(占84.57%),4~6次的有22人(占12.57%),7次以上的有5人(占2.86%)。

2.2不同等级医院发生的针刺伤情况

各等级医院护理人员中,一年内针刺伤发生率以三级医院最低,为27.31%。

2.3针刺伤的处理

发生针刺伤的175人中,有161人尽可能挤血、清洗、消毒,占92%;有13人处理措施不规范,占7.43%;有1人未作任何处理,占0.57%。

2.4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态度

发生针刺伤的175人中,有46人及时上报,占26.29%,129人没有上报,占73.71%。没有上报的原因是:工作繁忙(占26.17%)、认为没必要(占18.22%)、无传染性(占17.29%)、上报也没用(占15.89%)、已接种疫苗患者(占7.94%)。

3讨论

3.1本地区护理人员过去1年内针刺伤发生率为38.89%。

国外研究报道,有8.2%~18.0%的污染针刺伤中患者确定有1种以上的血源性传播疾病,还有近30.0%不能确定其传染性,由此可见,本地区护理人员正面临着因针刺伤造成的潜在感染的危险。但本地区护理人员1年内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王洪娈、陈火美等报道的90.8~92.2%的发生率。

3.2各等级医院中,三级医院的针刺伤发生率最低。

调查结果显示,一、二级医院针刺伤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在职业防护方面的管理不到位,侵入性操作缺乏标准操作流程,医院对针头回套、针头毁型等未严格杜绝等。被调查的一、二级医院虽已按要求配置了利器盒,但为节省费用,大多未规范使用,存在利器盒过满、回收使用、放置数量不足等现象,临床诊疗活动中产生的损伤性利器未能及时回收,医护人员裸手运输,或丢弃在治疗盘内与其他物品混放的现象较普遍,这些不规范操作大大增加了医务人员在丢弃、运输针头时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3.3调查发现,针刺伤主要发生在加药、注射、处理针头等操作时

其中,处理针头时发生的针刺伤居首位,占49.76%,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加药时发生针刺伤针头未被污染不同,处理使用后的针头发生针刺伤危害极大,针尖往往已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病原体可以通过污染的针尖传播,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处理针头发生的针刺伤主要发生在丢弃针头、针头回套、针头毁型、更换针头、运输针头等环节。处理针头时发生的针刺伤主要集中在一、二级医院,医院管理部门应从针头处理各环节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务人员针刺伤风险和发生率:(1)规范侵入性操作安全防护措施,不裸手带针行走;不将污染锐器与其他废物混放;严格杜绝针头双手回套、针头毁型等不规范现象。(3)取得院级领导支持,在院内推广利器盒的使用,利器盒支出不记入科室成本,合理配置利器盒,规范利器盒的使用。(4)加强临床操作过程监管,发现不规范处理针头现象时督促整改,跟踪评估整改效果,做到持续改进。(5)根据医院实际酌情配置具有安全防护装置的穿刺器械,同时医院应根据针刺伤发生情况从完善侵入性操作标准操作流程,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加强临床操作过程监管等来降低各环节的针刺伤风险。加强护理人员实践技能培训,要求护理人员认真执行标准操作流程,强化标准预防措施,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操作技术,进而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3.4从针刺伤发生以后的处理和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态度来看

针刺伤发生后护理人员大多能及时、规范地进行伤口处理,但针刺伤后的上报率较低,仅占26.29%。可见护理人员虽然已接受过针刺伤相关知识的培训,但对针刺伤的危害的认识仍然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因此应针刺伤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范意识,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4小结

医院护理论文范文6

1.1一般资料

急诊科为综合性急救专科,由院前急救、抢救室、急诊观察室、清创缝合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输液室组成,在编护士33人,年龄20~41岁,平均26.4岁。学历:本科10人,专科21人,中专2人。工作年限:<5年18人,5~10年9人,>10年6人。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14人,护士16人。

1.2方法

1.2.1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

由于一个团队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因此建设团队精神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目标的一致性,是团队建设的基石。目标的确立为团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一个杰出的团队精神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愿望与目标。目标在未实现时,作为一种期望,它激励着每一位护士为达到目的而不断付出努力。本科的团队目标是:“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同时兼顾医护自身的身心需求,建立和谐团结的急诊科。在临床工作中,贯彻医院护理核心价值观,让每位护士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鼓励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团体事务,鼓励护士的进取心、注意发现优点,因人而异,帮助其设定自我实现的进步目标,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证医疗安全,达到科室、患者双赢的效果。

1.2.2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管理

根据急诊管理区域特点,科内人员梯队结构、每位护士个人特点,通过新老搭配、团队互动、以老带新等方式,将整体工作目标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实行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在管理方面科室根据急诊工作范畴及管理区域情况,分为急诊抢救组、留观护理组、重症护理组、门急诊输液组,每组设立一名护理组长由N5级护士承担,科内护士每人隶属于一个责任小组。组长负责本专科业务培训和操作培训,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组织学习,护士在完成个人各项工作目标的同时,积极参加与所属小组的质量管理,从而形成科室“人人都是质量控制员,个个都当护理管理者”的群体意识氛围,在各项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培养团队成员对组织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性和责任感。

1.2.3培养护士积极向上的团队进取精神

因为人才结构应呈正三角形金字塔式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才最稳定。所以,先进的护理文化和护理团队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本科根据医院护理部培训计划与科室实际结合,制订了专科业务学习及操作培训、考核计划,利用每周2~3次的晨间提问,培养护士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每月1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护理操作技能培训课,培养护士不断更新、强化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每月1次(质量讲评会、护理教学查房、护理质量反馈分析、护理病历讨论)等内涵学习,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作出好的分析,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行为习惯。每季度1次的科研论文讨论会,培养护士积极思考、主动钻研的创新能力。每年安排1~2位优秀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回科后,要把学到的经验、知识与大家分享,取长补短,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

1.2.4开展团队技能训练

急诊护理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突发事件多、应急问题多、因此团队协作精神在急救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可以考察到护士对护理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会使低年资护士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刺激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科室开展“批量病员抢救预案”演练比赛,通过甲、乙、丙、丁护士的分工配合模拟,使护士领悟到行动一致、配合密切的重要性。在平时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者,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名护理人员都有不甘掉队的紧迫感。同时,在能力培养上各有侧重,积极促进个人发展。动手能力强的护士鼓励其参加科内及院内外的操作演示和比赛活动;富于表演力的护士支持其参加各类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才艺展示活动;善于表达沟通的护士推荐其参加科普知识讲座、院外义诊、社区培训等公益活动。急诊工作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团队技能训练活动,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集体力量的魅力,自觉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以利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一个个平台的成功搭建,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科室形成了“人人尊重知识、人人争做人才”的学习氛围。

1.2.5落实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

规章制度的落实需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将这种服务的理念更加的平常化和日常化,以制度的强制性来保护先进的理念得以落实,做到有理可查。科室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科室工作开展情况,制订科室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如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流程、抢救患者病种流程、责任制护理工作流程、危重患者转运流程等采取发动大家全员参与,建立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对原有的已不适用的各班工作程序进行改造。由于工作流程是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共同制订出来的,是人性化的特点,因此,护士在实施中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1.2.6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位专家说过,团队精神一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的默契源于团队成员间的了解和熟悉。而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熟悉又是以共同生活为基础,这就形成了团队精神的必要条件。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也很难做到相互宽容、乐于奉献。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流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在有效的沟通交流中积极采纳各项有利于科室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使护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作用,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2结果

通过在团队护理工作中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开展团队技能训练,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等措施,满足了护士爱及归属的需要,强化了护士的团队责任感、进取精神、协作精神,促进护士的个人发展,同时提高了护理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3讨论

3.1团队精神内涵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队协同工作的精神。如果说个人工作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纵向动力,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则是横向动力。团队精神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急诊这个高风险的护理专科,急诊护士必须昼夜不断地为病情和需求千差万别的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常常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快速作出反应,共同协作和密切配合。某一环节或某一个人的工作出现偏差,就可能影响整体工作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团队精神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者只有从实际出发,把建设过硬的护理团队精神作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才能更好地统一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护士的思想和行为,使护理单元这个团队充满活力,自觉肩负起工作和责任,为一个共同的护理目标而努力。

3.2培养良好职业素养有利于护士个人的发展

培养护士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个人修养、正确的价值观,要做到语言统一规范、服装统一规范、礼仪统一规范、规章制度统一规范,要将这些逐一组织落实。作为护理团队核心力量的护士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护士长应正确引导、严格管理。在语言的统一方面,本科要求每位护士均使用普通话与患者交流,在服装统一方面,不仅要求统一着装,而且统一佩戴发结;在礼仪统一方面护理部多次请专业教师和礼仪大师为全院职工进行礼仪培训,规范文明礼貌用语;在规章制度统一方面,本院职工人手一册院制度汇编。护士不仅是卫生领域的卫士,而且最贴近患者,要求更应严格、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执行制度和技术规范是起码的要求。因此,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团队精神建立的基础。

3.3团队凝聚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团队精神的构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团队精神的核心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及共为一体,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宽容、和谐相处;二是团队精神的凝聚力,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每个团队成员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份子,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系在一起;三是团队精神的精髓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及全方位的投入。急诊科护理队伍团结一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医生的好评与肯定。急诊是当今社会医疗纠纷一触即发的敏感部位,但在近两年优质的护理服务开展以来,患者满意度稳步上升,纠纷投诉率明显降低,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3.4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团队配合

沟通是团队精神的直接表现形式,沟通带来理解,理解产生信任,信任促进合作,护士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心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如本科每月组织护理病历讨论、教学查房,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鼓励护士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并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3.5提高团队协调能力有利于护理组织效能实施

医院护理论文范文7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某妇产医院的200名护理人员,随机抽取,均为女性;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2.4±4.9)岁;学历方面,中专及以下54人,大专139人,本科7人;职称方面,护士及助产士69人,护师107人,主管护师24人。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自拟,内容包括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工作中有无防护措施、是否接触过传染病患者、是否在工作中受到过器械损伤、是否接触过化疗药物等。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分,收回率100%,有效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组间用t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职业防护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名护理人员接受过系统的职业防护培训,占3.5%;未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的护士占96.5%(P<0.05)。

2.2工作中的防护措施

职业防护措施包括操作前后洗手、戴手套、戴口罩等。结果显示,处理患者排泄物时采取防护措施的共172人,占86%;进行终末处理时会采取防护措施的91人,占45.5%;而进行患者生活护理时采取防护措施的49人,仅占24.5%。三者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传染病接触状况

调查显示,接触过传染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占88%,其中采取防护措施的仅23人,仅占总数的13.1%。

2.4工作中器械损伤情况

有过被针头等医疗器械刺伤、划伤的198人,占99%。其中被无菌针头刺伤的132人,占66.7%;被污染针头刺伤的162人,占81.8%。

2.5化疗药物接触情况

接触过化疗药物的112人,占56%,其中,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仅43人,占38.4%。

3职业安全防护分析与对策

职业危害问题已经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医疗卫生行业中,职业危害往往涉及的范围更大,危害因素也更加复杂。对于工作在临床的一线人员而言,每天必须面对大量的患者,在进行各种医疗活动时都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但是由于职业危害相关知识的缺乏,许多医护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在护理工作中,一些导致护理人员产生职业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曾有过被针刺伤或划伤的护理人员占总数的99.0%,这说明护理人员器械损伤发生率极高,加上防护意识淡薄,风险性较大。有文献报道指出,患有血液性传染病的医护人员有85%以上均是由于针刺损伤所造成,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临床护理人员。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被污染针头或医疗器械刺伤感染乙型肝炎的概率为6.0%~30.%,丙型肝炎的概率为0.4%~6.0%,艾滋病的概率为0.25%~0.40%。这些数据使我们认识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职业危害风险,必须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才能够防止职业性感染发生。对于妇产医院护士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防护培训,护士们的职业防护意识十分淡薄,在工作中处理前置胎盘、子宫出血、产后出血等问题时往往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这些都是造成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的因素。从本文调查结果来看,接触传染病或病毒携带者的护士占总数的88%,而护士们由于缺乏必要的防护知识,只是根据自身的判断来进行防护措施,导致在处理患者排泄物、终末处理、生活护理时采取防护措施的比例分别为86%、45.5%、24.5%。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妇产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不能够正确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美国疾控中心对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接触感染提出的两个预防标准中提到,医护人员都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防护操作规程来进行,这不但是对于医护人员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患者健康的一种负责。标准中提到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不用考虑患者的疾病种类和诊断结果,而是一视同仁地进行微生物传播的预防。对于妇产科护理人员而言,应当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手套,接触前后进行洗手,接触需要隔离的传染病患者时穿隔离衣,被医疗器械损伤后迅速挤压出血再进行清洗和消毒,要有血液是潜在危险物品的意识,及时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减少接触可能。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6.0%的护理人员都有过化疗药物接触史,而在工作时会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仅38.4%。临床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化疗药物对于操作人员存在十分严重的危害,这些药物能够通过皮肤、呼吸以及经口吞入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即使低剂量的药物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具有致癌、导致脏器功能衰竭等危害。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接触此类药物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一般而言接触化疗药物主要通过配置药物、执行化疗、处理药物溢出状况以及处理患者排泄物等途径,因此医院应当针对这些途径设立必要的管理措施,为接触化疗药物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避免药物对护理人员造成明显影响。本次调查共200名护理人员,其中仅7名护理人员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这说明,绝大多数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为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广泛设立培训平台,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可采取讲座、发放资料等,增强护理人员的知识获取量,也可在院内建立防护机制,定期进行相关知识考核,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的重视。

4结语

医院护理论文范文8

1.1对象

唐山市某三甲医院784名临床护士。纳入标准: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岗位工作3年以上的在岗护士。排除标准:2年内接受过硬脊膜外麻醉和腰椎麻醉者;1年内曾怀孕、正在休产假和哺乳者;已知患有妇科疾病、肿瘤、先天性疾病,或非工作原因的外伤史者;既往或目前精神疾病史者。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采用ORMDs自评量表,包括3部分:人口学信息、工作情况、近1年内肌肉骨骼疼痛或不适情况,共9个条目,包括颈、肩、背、肘、腰、腕/手、臀/髋、膝、踝/足等9个部位在过去1年和近1周内的疼痛情况,每个条目均设“有”、“无”2个选项,分别赋值0分、1分,该部分还配有9个疼痛部位的示意图,方便护士直观作答,同时详细描述疼痛或不适特征及治疗。

1.2.2调查方法

对受试对象进行动员及问卷填写要求的讲解,并进行现场答疑。发放问卷,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对问卷中漏填或多填项目补充纠正。共发放调查表834份,其中有效问卷784份,有效率为94.0%。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784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4±6.5)岁(20~58岁),以20~2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多,占50.0%;本科以上学历者占51.7%。

2.2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情况

702名调查对象患有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89.5%,肌肉骨骼疾患患病部位前四位为颈、肩、腰及背部,分别为75.0%、65.6%、60.7%和45.7%。

2.3肌肉骨骼疾患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3.1不同工作背景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分析

职称、就业状况、经常加班三个因素对护理人员的肌肉骨骼疾患患病情况有影响(P<0.05)。护师和主管护师较其他职称护士的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高;在编护士肌肉骨骼疾患患病高于聘用护士;经常加班的护理工作人员肌肉骨骼疾患患病高于不经常加班者。未发现工作科室、职务、工作岗位、轮班制、经常替班、人员短缺等因素对肌肉骨骼疾患患病情况有影响。

2.3.2工作时长对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

肌肉骨骼疾患组护理人员工龄、轮班天数、日工作时间、周工作天数、日照顾病人数及每小时重复同一动作次数均高于非疾患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3工作负荷对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

工作时搬运或上举重物、工作时转身或弯腰的幅度对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的发生有影响,推拉或搬运重物的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高于搬举重物或未搬运重物者,工作中频繁大幅度弯腰的护理人员其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高。

2.3.4工作感受对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

工作紧张度高、工作中疲劳感强、工作后体力劳累感强、休息不充足、工作满意度低的护理人员,其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高,说明工作感受与肌肉骨骼疾患的发生有关。

2.4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以是否患有肌肉骨骼疾患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工作疲劳感强、工龄长、日工作时间长、每天照顾病人数多是护理人员发生肌肉骨骼疾患的危险因素。

3讨论

3.1护理人员ORMDs流行现状

一般人群ORMDs的年发生率为15.0%~20.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ORMDs的年患病率为89.5%,与刘长俊的研究结果相近。本研究调查显示:护理人员ORMDs各部位按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颈(75.0%)、肩(65.6%)、腰(60.7%)、背(45.7%)、踝/足(32.4%)、膝(29.6%)、手腕(21.0%)、肘(19.4%)、髋臀(18.9%),按患病部位排序,居于前四位的好发部位主要为颈、肩、腰、背。但各文献报道排序不尽一致,莫文娟等的研究发现护士ORMDs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腰、颈、肩,年发病率分别为56.62%、44.73%、38.11%;余秋月研究发现,护士人群职业性下背痛患病率为56.9%;孙静等对ICU病房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下背痛现患率高达87.0%;崔敬爱等发现临床护士颈部的肌肉患病人数最多,为98.7%;其余为肩部疾患(69.3%)、下背(58.9%);ORMDs的好发部位不同,可能与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人员编制、工作量大小及个体健康状况有关。内科、儿科、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人员频繁弯腰为病人静脉注射、铺床,为卧床病人更换体位,搬运病人,重复而持续的单方向活动,都会造成肢体受力不均而产生肌肉骨胳损伤;此外,肌肉处于静态紧张状态时,血液循环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不利代谢产物的清除,易导致肌肉疲劳损伤,因此,持续的强迫体位或不正确的操作方式,极易促进累积性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人员短缺无形间增加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超负荷的工作是导致疾患发生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个体的体质差异及锻炼的频率与ORMDs的发生亦有一定的关系。

3.2ORMDs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