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人文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院人文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院人文建设

医院人文建设范文1

1.1商业化的医疗服务模式。

当前,患者作为医院服务消费的主要群体,是最主要的利润获取对象,这就造成了层出不穷的医疗腐败现象。医院医生收取回扣和“红包”现象频发,曾经的“白衣天使”一下子成为了追逐私人利益的主体。在这种医疗背景下,当前人文精神在我国医疗保健机制中可谓是毫无领地,人文精神处于严重缺失的地步,理论上的医疗保健机制成为了金钱至上的市场商业活动,社会大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愈发严重,医患关系极为尖锐。

1.2医患关系矛盾不断激化。

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可谓是正处于历史上最为紧张的阶段,在这种医患关系背景下,医生和患者是相对对立的,不再是之前的朋友、亲人关系,患者和医生之间严重缺乏沟通、信任和尊重。事实上,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但能够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而且还能提升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但是,由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医院医疗服务过程中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导致我国医患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院文化建设水平。

二、培育良好的医学人文环境的意义

2.1医学人文培育是缓和医患关系的前提

培养医院工作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重点在于使每位医院工作人员真正懂得关爱、关怀患者,不但需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病痛,还要关怀患者愈后的生活状况,关心他们心灵上的创伤。一位合格的医疗服务人员不但需要在临床上是一位合格的医师,更应该是一位患者心灵上的观察着、倾听者和交谈者。医疗服务人员要尽可能的安抚患者心理上的冲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比如,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恐慌、焦虑、绝望、畏惧等,要通过心理交谈和安抚,让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树立必能病愈的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服务资源,医学人文一旦被掌握便可转化为长期的利益,不但能够改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还能够提升医院的形象和社会知名度,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2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学自身的需要

关系到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医学,绝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技术学科。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是医学的伦理基础,抛弃这一点,医学就会失去其本应具有的科学价值,因此,医疗服务人员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医学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人们之间的深刻了解和人与人之间的终极关怀。医院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医德医风的建设程度和医疗服务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拥有和保持足够的耐心是医疗服务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以细致、关怀的言语同患者进行沟通,适时、适度的告知,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拉近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

三、医学人文培育的有关建议

3.1强化医学人文培育,提升医疗服务人员的人文素养

各级医院应强化对医疗服务人员的人文培育,有意识的实施临床人文教育新模式,合理、充分的利用现行相关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医院医疗服务人员的再教育,让每位医疗服务人员都具有良好的人文思想配备,进而让其成为医务人员的基本主观意识。此外,医院也要在自身内部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文培育,聘请相关专业人员来院进行人文课程讲授,并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2合理进行医院格局布置

为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良、便利的服务,医院应根据客观条件进行科室调整,以为患者提供方便为基础设立相关检查科室,例如,常规检查科室尽量增放有效的指示标志,将其设立在同一楼的相近楼层,并根据客流进行导诊服务安排。医院环境布置要尽可能的个性化、人文化和温馨化,让病人尽可能的感受到医院的温馨服务,置身于人性化的医院文化之中,提升他们的就医满意度。

3.3将人文因素纳入到日常考核中,实施人文医院模式

各级医院应将人文精神体现在医疗服务中,将人文培育加入到医疗服务人员的薪酬标准和晋升标准考核中,并设置随访部门,进行病愈患者的随访工作,给病愈出院的病人提供便利和帮助。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实行医风医德检查制,将医疗服务人员的沟通、言行、纪律、表现和形象作为重点监督范围,并将坚持结果列入考核,两奖劣罚。

四、结语

医院人文建设范文2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和谐医患关系;内动力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医院市场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市场对于各级医疗单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其具备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还需要具备较为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以此来形成良好的精神凝聚。为此,在新形势之下要想真正有效地保障医院核心竞争力,就必然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促使医院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

1医院文化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

1.1对于医院精神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医院精神主要指的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内心态度、精神支柱。不同医院其精神也会存在不同,但都是以奉献为宗旨、以全心全意服务患者为核心。具备良好的医院精神,医务人员在服务患者的时候也就会处处为患者着想,并且以此来对自身行为以及工作态度进行约束,进而也就能够以最佳的态度服务患者,从而也就能够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而医院文化建设对于医院精神价值观本身就具有导向作用,做好这一项工作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医德风貌,让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端正态度、管理自身行为[1]。

1.2对于医院形象道德具有约束作用

现如今,医院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会直接决定医院发展方向,直接对医院信誉度、声誉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医院员工个人成就感程度造成影响。要想形成良好的医院形象就必然要依赖于医院全体职工,所以这也就形成了一种决定医院价值取向的道德氛围,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促使医务人员在处理医患关系的时候,以良好的群体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来进行约束,进而起到良好的自我约束以及控制的效果,最终也就能够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

1.3对于医院人文培育具有良好的作用

要想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必然要促使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形成较为良好的沟通与理解,而这一种沟通与理解就是尊重患者主体权利,在服务过程中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具体而言,医务人员在服务的时候不仅要缓解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需要给予患者恰当的人文关怀以及精神抚慰,而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本身就是以患者为导向来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体系,这本身就是对于人性化服务的贯彻落实,所以说,医院文化建设也具备良好的人文培育作用,只要做好了这一项工作,医务人员也就会在工作过程中自动实施人文关怀,进而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2]。

2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2.1打造服务文化,构建和谐医患氛围

要想真正发挥出医院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作用,就要先做好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则需要打造出良好的服务文化,积极构建出和谐的医患氛围。

2.1.1文化建设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

医院本身就是服务于患者,而要想构建出和谐的医患氛围,就要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对于医院服务的满意度。首先,医院要对诊疗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有效地发挥出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对门诊服务工作进行创新,以此来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且便捷的医疗服务。其次,医院还要对医疗服务模式进行创新,积极推行专病门诊、日间手术、多学科联合门诊等工作模式,以此来提高医院服务效率,进而也就能够让群众感受到医院的服务质量[3]。最后,还要对医院诊疗服务进行规范,积极开展患者优质护理以及临床路径管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健康,从而也就能够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社会条件。

2.1.2广开渠道纳谏,做好监督工作

为了能确保医院文化建设效果和质量,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将社会服务承诺公示在医院门户网站及橱窗之内,并在每个病区内都设计相关意见箱。通过这一方式来充分地发挥出行风监督员的作用,以此来结合相关意见进行文化建设更改,这样也就能够及时地掌握患者对于医院服务的满意程度,真正了解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最大程度保障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效地提高医院社会形象,减少不必要医患纠纷的发生。

2.1.3做好人才培养与建设,对医院服务进行创新

医院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快对高水平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高素质人才引进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水平,真正实现以点带面、形成合力的促进效果,让医院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与进步。此外,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创新医院服务工作,启动新型队伍建设,形成院内科室之间的有效协同与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出一支专业化的科研队伍来为患者服务,真正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4]。

2.2培育精神文化,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在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良好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动力之一,为此,医院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育出良好的精神文化。

2.2.1做好职工职业精神教育,树立正确三观

在新形势之下,医院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就必然要紧跟时展步伐,按照《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对内部员工进行职业精神教育,让其养成较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而才能让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2.2.2积极实施评先树典型活动

医院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实施评先树典型活动来弘扬正能量,同时借助于有效的宣传来发挥出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让医院内部工作人员都能够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正确的行为态度,进而也就能够最大程度提高医院职工队伍素质,让其在服务患者的时候真正做到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立足本职,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2.3加强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不管是医院文化建设,亦或者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员工都是具体的实践者,所以说,要想做好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医院还应该要尊重、关心员工,在发展过程中借助于各种形式来构建出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例如,可以使用设计院徽、制定院歌等多种形式来构建出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同时对年轻的医务人员加强医疗安全教育、纠纷处置教育等培训,就能够全面提高医院工作人员依法行医、防范医疗风险的意识,从而也就能够真正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

2.3强化沟通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工程

要想真正发挥出医院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作用,就要先做好医院文化建设工作,而要想做好医院文化建设工作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医院工作人员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强化沟通文化,以此来真正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

2.3.1以患者为中心,做好医患沟通与交流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就要以患者为中心,真正做好医患沟通与交流。医患纠纷一旦发生,人们大多会同情患者,而要想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医院一定要全面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之中的40项措施,对窗口服务进行规范、扩大预约比例、强化专家门诊全日制,并且在工作过程中真正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及时地掌握患者心理变化和需求,对其进行宣传教育以及沟通,这样就能切实地解决医患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5]。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医院还可以针对产妇、儿童以及一些重大慢性病患者构建出完善的医患沟通机制,为其提供特色且专门的志愿者服务,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来提高医患交流效果,进而也就能够构建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

2.3.2做好培训考核工作,让工作人员掌握医患交流技巧

在进行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医院还需要对工作人员做好培训考核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维护患者尊严和权利,让其能够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制定出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以此来对医务人员医疗行为进行规范,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其能够意识到医患沟通以及人文关怀的价值,通过培训教育让其掌握良好的医患交流技巧,这样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就能够真正有效地渗透人文关怀;而考核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约束工作人员行为举止,让其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时时处处以患者为中心,对其进行人文化的关心与帮助,从而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对于医院服务的满意度,进而也就能够确保医院文化建设效果,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发展与建设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而这一项工作本身就是较为系统化的工程,只有长时间地努力才能真正将其融入到医院所有发展环节之中,进而才能真正让医院文化建设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推动器。

参考文献:

[1]沈祖莲.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动力[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3):42-44.

[2]崔媛媛,方加胜,王凤霞.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2):102-103.

[3]朱燕虹.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管理观察,2013(18):143-144.

[4]陈俊.加强医院文化体系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衢州市人民医院为例[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2.

医院人文建设范文3

1.1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与医院发展的矛盾

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足,同时又要求医院自身发展、承担社会公益性的职能。政府每年对医院的财政拨款根本解决不了医院职工的工资;同时又要求医院有高端技术人才、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备;又要医院收费价格低廉。这些矛盾严重影响医患关系,最终体现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上。

1.2患者对医院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虽然现代医学发展很快,但是仍然有很多无法治愈的疾病。现在人们对健康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医生不是万能的,治疗是有限的,不确定因素随时发生,医生的服务难以百分百满足患者的要求。

1.3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认可度不高

由于医生与患者间存在着对医学知识、医疗资源掌握上的不对等性,如果医生和患者之间发生了纠纷,社会舆论总是将医院存在的问题或不良的现象无限放大,造成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下降,使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2充分认识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

2.1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医风的好坏,不仅是医务人员社会形象的展示,也是医院社会形象的重要体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为群众就医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优良的就医环境、温馨的服务环境,让群众来院就诊从生理、心理都能得到治疗。群众满意了,医患关系和谐了,医院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2.2医德医风建设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必要保证

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患者来说,首先是职业道德,第二才是技能。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人”负责。而医院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医德医风建设引导医务人员树立高尚的医德、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

医院只有通过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德修养,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才能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依赖感,医患关系才能逐渐走向和谐。

3如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1加强医德医风制度建设,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

一是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医德医风制度,既可以有效地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又可以充分体现患者的需求,从制度上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保障。二是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制度从制定到落实是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医院的管理者不断监督、不断督促,将制度的落实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三是要与患者有一个沟通的渠道和平台。医院在病房、在科室、在医院都要建立与患者沟通的渠道和平台。将服务延伸到院前、院后,成立客服中心,对来院就诊的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医院的全面咨询宣传,出院后及时回访,及时了解患者的愈后。

3.2树立医学人文思想,更新服务理念

第五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提到“现在是到了强调医学科学的“人文性”的时候了,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弘扬老一辈医务人员一生在顺境或逆境中都坚持的“患者至上”的人文精神。”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医学的人文性,“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名言,正是体现医疗的人文关怀。做为管理者在要求医务人员对病人多以人文关怀,以饱满热情去对待患者、以良好的状态去对待工作,那就要让员工深深体会到医院对他们的关怀,让员工从内心自发地愿意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如此我们的医患关系自然能好起来。

3.3多形式、多手段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一是加强医德医风内容的学习,要学习制度规章,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二是树立正反面典型,予以激励、鞭策和警醒。三是多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四是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教育,使医德教育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3.4以活动为抓手,促进医德医风建设深入推进

医院人文建设范文4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医生为目标,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在现代“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指导下,加强人文教育在“临-住”研究生培养中的渗透,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本文以美国(ACGME)提出的六大核心能力为导向,提出构建“社会、医学院-医院、住院医师”三位一体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关键词:

住院医师;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

“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人的内在品质。医学这门学科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只知道如何治疗病人是不够的,还要在治疗中与病人心与心的沟通。特别是20世纪以来,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于救死扶伤的真正意义,对培养医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6部委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规定,从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以下简称“临-住”研究生)。随着全球医学教育理念深入广泛的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也有了新的扩展,涵盖了职业道德、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能力、思维培养等内容,强调医学以人为本,因为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需要对患者关怀和照料,因此,对“临-住”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力度也要逐步加强。

1加强“临-住”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临-住”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医生为目标,是我国医学高层次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构建人文素养培养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在“临-住”研究生培养中的渗透,对培养合格的医学研究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临-住”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临-住”研究生进校后主要在医院进行培训学习,目前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计划及模式尚不完善,尤其是在人文素质培养上比较薄弱,在医学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上,各培训医院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实际困难。

2.1自上而下对“临-住”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上海市于2010年率先开展新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住院医师核心能力之一即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和沟通技巧。但在培训过程中,大部分培训医院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培训课程,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和力度往往不足。培训医院对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智育、轻医德”的现象。

2.2医学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片面,教育方式单一

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多达20%~25%,英日约为10%~15%[1]。而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医学生关于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只占所有课程的1.71%[2]。目前,在“临-住”研究生课程设置上,人文课程相对较少且范围狭窄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除政治、医学伦理课程外,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很少,多数培训单位无针对医患沟通技巧、卫生管理、团队合作等必备的技能进行相应培训。同时,在教学时间上缺乏保证,教育方式单一,主要局限于自学、课堂授课,缺乏与临床的充分结合,导致人文知识无法真正应用于医疗实践,也无法贯穿于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能力培养之中。

2.3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力量薄弱,师资紧缺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往往被相关教育工作者忽视,医学人文师资紧缺,教师队伍的建设跟不上。人文课程的教师多是文科学校毕业,对医学专业所需要的人文教育并没有很全面的了解,医学人文教师普遍缺乏跨专业、跨学科、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或存在对医学基础、临床治疗知之不多的缺陷;培训医院的教师往往缺乏扎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导致当前“临-住”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存在不少困难。

2.4扩招带来的“规模不经济效应

”“临-住”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教育质量下滑、人文精神缺失、学术与医德行为失范等问题逐渐呈现。当前“临-住”研究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深受家人宠爱,习惯了更多的关注自我,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对开设的医学人文培训课程,很多学生也往往是为了应试,再加上带教教师常常也会忽视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指导,导致部分研究生对人态度冷漠,医德行为和工作态度令人担忧[3]。

3构建“社会、医学院-医院、住院医师”三位一体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为有效地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我们结合目前“临-住”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以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六大核心能力(病人照护、医学知识、从工作中学习及成长、人际关系及沟通技巧、专业素养及制度下之临床工作)为导向,探索构建“社会、医学院-医院、住院医师”三位一体的“临-住”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3.1社会层面:制度公正、舆论健康

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行有赖于良好的制度存在,而公正是现代社会制度设计与安排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维系人类秩序的关键。公正的制度保障可以令个体身感处于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人们心理秩序或状态更加和谐,有利于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容易形成。近年来,医患矛盾问题频出,其中医疗活动相关的制度法规不健全、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互联网肆意转发传播,成了医患关系日趋恶劣的推手。要给医学人文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想人文教育实实在在地内化为个人精神,必须要有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社会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正确引导舆论的方向,增强舆论的监督力;另一方面也要让舆论成为制度生成的生理基础,强化制度的实施效果。正义的社会环境可以正面影响“临-住”研究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意识,从而使之善于分清是非、善恶,乐于利他,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3.2医学院和医院层面:管理与培训彰显人文特色

“临-住”研究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军,是未来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中坚力量,基于研究生及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其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医学院校教育及医院教学培训的共同努力。学校和医院要通力合作,重视对“临-住”研究生的伦理意识培训和心理素质培养,形成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合力。

3.2.1医学人文课程教育

医学院校: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学时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且“临-住”研究生临床轮转时间多于在校时间,人文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医学院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通过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增加人文课程学时等方式,充分发挥医学人文学科在医学实践中的引领、咨询和指导作用,提升“临-住”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培训医院:在强化人文基础课的同时,可聘请医院、高校、社会文化团体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及本院学有专长的教师开办人文系列讲座,重点包括医德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律等,注重讲座的实用性,强调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在医院管理中,注意把住院医师人文教育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制度管理体现高层次的人文关怀,使住院医师在培训过程中体会到医院的人文关怀,避免“重技术,轻人文”。轮转科室:带教教师可结合具体病例,通过示范、旁听、点评,帮助“临-住”研究生提高医患沟通能力,通过经验分享、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观摩录像、角色扮演等方法,让“临-住”研究生在实践中掌握人文医学技能,理解人文的深刻内涵,通过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学生。

3.2.2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医学院应加强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文教师进行医学知识的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水平,把更多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培训医院也应整合院内外资源,建立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医师们的教学资源。一方面,鼓励临床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将人文精神融入临床教学领域;另一方面,临床研究生导师是“临-住”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引路人,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特别重视导师的选拔和培养,使他们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高尚的医德,用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学生。

3.2.3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临-住”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机会,而且是培养其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医院、医学院校应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性质、特点,有组织地安排“临-住”研究生到社会中、到社区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党、工、团组织的学习与活动,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组织义诊、入户调查、社区健康教育等活动,引导其对人、对社会、对医学等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活动,舒缓学员的压力,使其在宽松的环境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3.3住院医师层面:医学的艺术,艺术的医学

作为一名好医生,绝不仅仅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积极的团队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转变观念,主动培养自身人文素养。作为新时代的“临-住”研究生,要正确认识现代医患关系,转变单纯治病的观念,充分尊重患者,提供患者满意的医疗服务;要注重人性化关怀,努力实现医患双方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养成良好社会兴趣,培养健全人格。早期精神分析家阿德勒认为,当个体不受社会兴趣的激发时,不合理需要的偏好或价值观就会出现。作为未来临床医疗实践的主力军,“临-住”研究生要注重养成良好的社会兴趣,更多地关注社会和他人疾苦,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对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帮助。艺术与工作相结合,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临-住”研究生兼具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在工作学习中会面临各种复杂多变的医疗案例,要处理各种紧张的医患关系,可以将艺术与工作相结合,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比如把音乐应用在工作中,放松心情;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医学人文电影,围绕电影中与医学职业相关的人物、情节进行思考或展开讨论,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4结语

“临-住”研究生作为未来临床医疗实践的主力军,既要完成医学院校的课程,还要在培训医院完成临床轮转,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引导他们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是所有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需肩负的责任,也是开展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医学院-医院以及住院医师持之以恒的努力。

作者:张小丽 沈健 陈英群 曾盈 张文杰 秦文星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参考文献:

[1]查远莉,周裕香.浅谈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2004,17(6):50-52.

[2]谷昊,白磊,常浩生,等.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59-261.

[3]袁良杰,张敏军.柔性管理在“90后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223-233.

[4]王一方.瘟疫的隐喻新瘟疫影片的启示(一)[J].中国医院院长,2010(2):85-87.

[5]钟美珠,谢云天.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J].青年与社会,2015(2):322-322.

[6]刘翠,程乐森,徐玉梅,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98-99.

医院人文建设范文5

(一)医院护理文化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

医院护理文化有其特殊性,“人文关怀”是护理文化的基础内容。作为一位医护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救死扶伤的意识,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成为了护理文化的基本内容。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特殊性要求医护工作者拥有过硬的本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了医院护理文化的必要内容。真正具备这些要求的护理工作者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护理人员,用自己所学技能救死扶伤,为病人减少病痛,并运用自己的人文素养为病人解决精神上的痛苦。就目前而言,医院护理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先进科技的发展和帮助下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成熟的科研条件,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良好职业素养的作用下不断攻克如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等医学护理难题,人文关怀理念也不断地渗透到护理工作中。但是,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医护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一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达不到要求,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对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并且不尊重患者,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不良影响使得护理工作人员的整体形象受损,护理工作难以改善。医院高高在上的神圣感也使得患者失去自我,加之人文关怀不够,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护理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更为迫切,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二)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及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就卫生学校教育面向的行业和岗位的特殊性而言,它要求具有普通高校的和中等高校的基本特征,拥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在彰显自己的建设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职业性和行业化方面。普通高校教育一般知识性比较强,但是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必须要强调职业性,护理专业需要更多的是专业性,面对病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做好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护理专业素养和技能,必须有职业性的实践能力,在面对各种病人的复杂情况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应变能力。其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建设。学校是社会成员和组织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胜任在社会中的角色。“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也体现了医院社会化的文化特色。卫生学校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患者的利益,从患者的需求出发,这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护理行为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进一步优化医护团队的组成,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三)医院护理文化与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院护理文化是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殊的部分,职业学校的文化教育是基于普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再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只有融入医院护理文化的建设才能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医院护理面对的是患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卫生学校接受教育时必须要适应这一行业的角色转换。因此,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下成才的毕业生,才能减少对临床护理环境的陌生感,在学习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护理的工作环境。

(四)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医院护理文化的主要内容

1.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护理文化

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工学院的护理专业学生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的融入是建设卫生校园文化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护理工作的精髓,也是护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护理是一项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和工作,对人的关怀极为重要。所以,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重视学生的需求,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地关心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有更好的角色转换,能够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运用到以后的护理工作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服务每一位患者。

2.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

作为职业教育,卫生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加强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卫生学校应该不断地向学生传达护理人员行为规范和准则,坚持树立人文关怀的价值观,热爱护理工作,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对工作和病人负责,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需要,帮助病人调整心态与病魔作斗争。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利,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益,并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自尊自爱,不接受病人任何形式的馈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从而为以后创建良好的工作作风,为患者创造舒心的休养环境打好基础。另外,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卫生学校的学生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正确地认识护理专业的职责。卫生学校把先人后己、服务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爱医院、关心患者等医院护理文化的精髓融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情感,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更好地转换角色,转换为服务他人的意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改变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创造和谐文明社会。

3.护理行业基本制度文化的融入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保障,医院的基本制度是医院正常秩序得以进行的保障机制。护理行业的基本制度文化是医院护理文化规范化的体现。它的作用在于强化护理人员的职责意识,规范医德;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有利于责任制的实施等。卫生学校将医院护理制度文化逐步渗透到校园文化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心,能够做到自律,遵从医德,做好为患者服务的准备。这些制度,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警防范意识,诚心对待医护工作,培养医德操守,树立预防各种差错、事故的意识,谨慎对待生命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医护规范,进而营造医护行业的良好风气,让医护行业和医院的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二、优秀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一)实现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卫生学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它对实践的要求特别高,这也必然决定它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传统结合实践的模式,应该树立基础学科服务临床的理念,把临床疾病或案例作为教学的教材,结合授课的内容,采用引导启发式、研讨式等进行教学,把临床经典案例、护理资格考点和相应试题放进课堂,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科学仪器和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手段上,应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把复杂难懂的医护知识更为形象生动、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利用图片的形式把医学上的相关肉眼难以看到的病毒、细菌等演示出来,帮助学生更精准地了解疾病产生的原理和形态,提高他们在以后的医护工作中的效率。

(二)实现课外活动的素质拓展效果

课内教学具有严谨性,难免会枯燥乏味,医院护理文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卫生学校的建设,需要借助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益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人文素养。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护理相关专业思想道德教育,介绍护理专业行业发展状况及就业前景,为学生指引就业方向。在教室、走廊等张贴护理行业名言警句、名人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护理行业的神圣和伟大,在报栏张贴护理就业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另外,积极开展护理知识竞赛、保健知识竞赛、简单护理实操技能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护理工作文化的真正意义。

(三)加强医院护理人文教育的渗透,强化护理职业素养

教育卫生学校培养的人才以后多是工作在生命的第一线,护理工作更是要与患者多接触的工作。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还病人健康的重要保障,护理工作人员和病人是零距离的接触,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怀尤为重要。一位高素质的护理工作者给予患者应有的关心和尊重,会获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更有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良好的护士形象能够让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勇敢地面对疾病,有利于医院正面形象的塑造。强化护理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够增强护理的安全性,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医护关系。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团队,是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四)优化师资团队,强化“领军者”的作用

作为卫生学校的教师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在临床见习时给学生提供指导。我国卫生学校聘用一部分双师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护理工作实践中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职业道德水平,他们热爱护理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带头人”的作用。目前这一队伍还不够壮大,要更好地发展护理行业,建设优秀的护理文化,必须壮大专职护理教师的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护理岗位,为患者服务。

(五)实现课程文化的对接

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课程的效用举足轻重,合理的课程及文化的设置有益于加快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高校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课程文化是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好媒介。因此,护理课程应该体现医院的文化,要有学科的科学性、人文精神,具备社会性,做到以理论为基础,加强提高实践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利用医护行业优秀文化和人才的优势,采用专家的临床意见,制定现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实训。另外,卫生学校应该积极投入实训器材和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课余积极联络相关医院接受学生见习实习,为医院护理培养优秀的人才;积极建立护理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病房、产房、重症监护室等实训室,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规范护士角色和用语,规范实训流程,认真对待实训中心的各项训练,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转换角色,具备护理服务意识。

三、结束语

医院人文建设范文6

关键词:新医学模式;医学人文;人文教育

医学从产生到现在,依次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正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知识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人们对健康问题理解的不断深入。在现代文明中,人们所认知的健康不再单纯只指各项生理功能的健全,同时还包含个人完好的社会、心理适应转态。患者来到医院除了渴望解除身体的病痛,对社会医学的人文关怀也有非常强烈的要求。

一、新医学模式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

没有哪个学科是完美的学科,医学也是如此。这种不完美主要指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存在医学或医疗中。也正因如此,让医学人文的完美才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医学人文的完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学本身的不完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背景下,医学发展立足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重心在于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病人和家属心理的关怀。医学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价值,坚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既是医学的最终目的,又是医学的最高使命。新的医学模式一方面重视对疾病的诊治,另一方面又强调重视患者的关怀需求,这与医学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强调关注、敬畏生命的思想一致。所以,践行新型医学模式必须要先践行医学人文精神。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力量表现

1.推动医学人文文化的发展

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医学人文知识的传承,同时还能使医学人文知识得到丰富和创新。医学人文知识长期医疗实践中人们所积累和创造的智慧和经验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医学人文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医学生在实践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也不是生物遗传方式出现的,而是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同时,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当前的医学人文知识进行反思、进行交流和融合,这也是医学人文知识再创造的一种过程。

2.促进医学生自身的全面成长

新医学模式背景下,合格的医学人才既要拥有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和医德情怀。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帮助医学生在发展个性、能力的同时,完善自身的品格,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引导他们把思想好、作风正、技术精、优质的服务落实在行动上,升华自己的人生,全面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促进医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和自由的发展。

3.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但当前的医患信任危机、医患沟通不畅、医患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复杂因素导致了医患关系不和谐。医学人文教育可以促使医务人员在掌握精湛医疗技术的同时,拥有广博的医学人文素质,使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能够以高度的责任心来为患者治病,规范医疗执业行为,尊重患者各项权益,认真倾听患者意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加强医患之间的充分交流和信息共享,实现医患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患者也更加尊重、理解、信任医务人员,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三、新医学模式下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

1.协同推进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

加强医学人文学科体系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的健康人文学科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同时还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基于我国医学人文学学科设置及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增设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同时,要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为落脚点,加强学科的科学研究,积极研究医学科技及其实践引发的社会、伦理、法律问题,使学科建设更加科学化、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此外,学科平台的打造也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的支撑,加强国内医学人文团体之间的交流,形成共同的学术话语,集体发出医学人文的呐喊,才能增强医学人文的影响力。

2.优化教育体系,彰显医学在医学人文教育协同中的核心地位

(1)有效推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体系

新的医学模式下,要发挥人文精神对医学科学精神的引导,注重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叉关联,培养人文对医学的服务精神。因此,在课程设置时打破学科界限,融合不同学科,使课程内容可以互相衔接,以此解决人文基础、医学人文多重的课程目标,以及医学生课程负荷重等问题。如第三军医大学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实践,该课程以医学人文精神为导向,重点探讨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如医学内在的人文性、医学的哲学要求、医学的道德考量、医学的法义内核、医学与文学等。通过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可以充分彰显医学人文科学在医学发展中的规范与引领作用。

(2)有效推动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疗实践体系

目前我国医学人文课程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探索较少,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医学生都是自主依靠运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很难及时的充分体现出。因此,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的实用性,特别是使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的需求相适应,积极结合医疗卫生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将实际案例等融入课程中,围绕临床活动所必需的人文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利用模拟接诊室或教学医院等资源开展实践探索,例如,选用标准化病人作为医患沟通实验的对象,运用SEGUE量表等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测评,使医学人文教育更好地融入医疗实践体系。

(3)积极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层次系统体系

医务人文教育应有层次性,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要循序渐进。首先,在低年级开展基础人文学科的交叉课程,如不再单独开设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开设融合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以及科学思维方法论等基础医学人文学科《医学人文概论》。其次,在高年级开展医学人文基础教育,即医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如《叙事医学》《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医学》等课程。最后,在即将实习的年级开展专业技能型医学人文教育,设置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注重实践问题的解决,如医患沟通课程,重点为医学生示范医患沟通技巧,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3.以生命情感教育为中介,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化

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将人文情感渗透进教学和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酸与痛苦,产生人文情感的共鸣。如在解剖课和实验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在实习和见习过程中,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体恤疾病给患者和家属所带来的苦楚,深刻理解医德和医术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与反思,将有助于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形成。

4.营造教学医院医学人文教育环境

教学医院是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深化的第二课堂,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保障依靠教学医院良好的人文氛围。教学医院要确立“将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对患者实行人性化的情感投入,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医疗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医院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成长,为医务人员提供人性化的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性化氛围。

5.提升公众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

医学人文教育体现对患者的关怀和体恤的同时,也包含着对医务人员身心的保护,医务人员也需要社会关怀和理解。在每年60万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学生选择转行。薪酬低、工作强度高、缺乏社会认同感和法律机制的保护等种种原因加剧了医生资源的流失。因此,公众要认识到疾病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当前的医疗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疑难杂症,医生也不能治愈所有疾病,医学也不能治愈一切患者。民众应该多方面认识医学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健康观念和就医观念,引导患者科学调整就医期望,以理性、宽容的态度对待医学的得失,让医务人员能够在温暖的环境中开展疾病救治。

6.构建科学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评价体系

人文精神考核体系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化程度,因为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可,分数的量化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而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对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评价,一方面,要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除了一般书面的考核外,还可以增加自我评价,互相匿名评价、教师和患者等的主观性描述性的评价,使定性评价更加客观。另一方面,要兼顾教育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教育过程中同时针对教育过程和结果开展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方铁红.对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应明真,王雅杰.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学人文关怀[J].西北医学教育,2014

[3]贾悦,王祝昕,钟小浜.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

[4]宫福清,戴艳军.关于医学人文学学科设置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

[5]刘俊荣,冯婧韵,谢汉春.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建议[J].医学与哲学,2017

[6]张玲,石凯,黄义玲,等.《医学人文概论》课程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医学与哲学,2013

[7]孙鹏.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建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医院人文建设范文7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医学,而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医学。从其雏形乃现时起便与人文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弘扬真善美人性,完备道德修养,对时下医院医师的医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医乃仁术”,这种医哲交融现象在其他学科能够体现的情况屈指可数。故而,在中医院校管理教育中,培养和凝练学生与人文相关的中医药行业核心价值观显得极其重要。诚然,作为一名杏林后辈,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中医临床技术,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一名合格的医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医学研究的对象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和职业道德。所以,医学生阶段的人文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古书有云:大医精诚。第一是精,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要求为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操守,无欲无求,不问其贵贱贫富,万不可恃己所长,经略财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变迁和科技进步的社会思潮,人们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逐渐充斥着医学领域。医学生对物质、名利过分追求,忽视人文精神的提升,种种表现充分暴露出对人文德育肤浅的认识和无知,反映国内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程度严重,国内医疗机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中医学生必须领悟到在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中,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素质。我们作为授业解惑的园丁,基于中医自古以来贯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应该呼吁加强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以便今后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2.1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相对较大,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社会价值取向普遍是胸怀大志,服务人民,较少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科学发展观念的提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相互结合。这样以来,少数群体开始自我膨胀和满足,导致人文环境恶况愈演愈烈,以至于影响到在校学生。在目前的中医院校教育中,虽然受到传统教育偏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众多高等中医院校中追求物质,忽视对医学精神追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诸如,随着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校园中不乏追捧者;明星大腕开演唱会,排队打地铺抢购门票者亦是屡见不鲜;约好一起去看书,因为琐事放鸽子……课堂中老师教授的传统医学人文情怀早已忘至九霄云外,更别提去思考和挖掘中医学古籍中经典人文精神。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后果严重将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为此,国家号召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加强人文和医德教育,以大医精诚的理念,提高学生品德素质。

2.2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欠合理

现在的中医院校为适应就业的需求,努力培养医学生毕业后解决临床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突出医学知识的灌输,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十分贫乏。在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设置随意,比例偏低。虽然近年来中医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增加,但大多都没有经过系统设计,课程开设呈现随意性,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选修课缺乏系统性。中医院校学生们也都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专业课的学习、考取各种证书以及社会实践上。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提高,漠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学习和文化活动。因此,医学生毕业后虽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导致学生知识体系构成实用化。

2.3人文师资力量及素质欠缺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要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人文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现在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多数由综合性大学或者师范学院的年轻人文学科教师来教授,缺乏一定的中医文化底蕴;而多数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的教授只是一味教授医学知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使得学生一方面从人文教师中学习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从专业教师中学习专业知识,两者互不联系,很难形成有效而强大的教学合力,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运用于中医临床中更是空谈。除此之外,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当代教育模式下,由于学科和知识结构单一,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方面的瓶颈,更谈不上特色与优势;而人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层次欠合理,以青年的助教和讲师为主,副教授和教授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梯度团队。

3完善中医院校人文教育环境的举措

3.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据相关报道,国内中医高等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总学时是国外医学院校的25%。由此可见我国在医学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方面关注不够。高校应针对医学领域的发展变化,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从课程设置来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比重,针对我国医学人文素质相对薄弱的情况,应开设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辨证法、医学法学、医学美学等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逐步纳入必修课计划。同时也可结合中医特点,开设“五经”“二史”,中国文化、哲学等文化选修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总之,中医高等院校应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言传身教,全面育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往往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言传身教、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为了让更多学生真正领略到人文教育的魅力,就必须把最优秀的教师吸引到教学一线。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学专业课教师,拥有精湛的医技和良好的医德同时,需有意识把人文知识融于教学内容;而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文老师,应该兼备深厚的中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利于在课程讲授中融汇中医学特点。因此,为了改善当前中医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的情况,中医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3.3加强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着示范、教化和熏陶的作用。中医高等院校要结合“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寒热温凉”等独特的中医药元素,通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节,养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提高文化修养。同时要重视中医高等院校图书馆馆舍和技术的建设,明确定位人文文化脉络,打造资源与设备、服务与育人互补的求真实和向善美的人文功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接触社会潮流、动态的条件和机会。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为最终目标。

3.4审视医患关系,重视临床带教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满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源头,然而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与所付的昂贵医疗费用比例失衡更是激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面对日益恶劣的医疗环境,如何缓和医患关系一直是个焦点。医院的公益性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质疑,少数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转变,急功近利、拿来主义的价值观念肆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低收入、高风险、高压力”的医疗行业现状,使得部分中医院校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有所动摇,导致个人人道主义精神淡漠。同时过度的依赖先进医疗仪器和设备使得医患关系的严重物化。美国特鲁多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时常被大家提及,这从一层面上反映出社会呼唤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自古以来中医就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生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贯彻落实必须以中医临床技术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为前提。真正的人文关怀并不局限在对患者的嘘寒问暖、谈笑家常,而是致力于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提高临床疗效,使他们得到“身心”的舒适。一切以病人利益为出发点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医院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在临床实践中无时不刻不存在着人文知识的渗透,而其中由于临床教师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他的人文素质则直接影响着所带教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带教老师的言论、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医德医风的好坏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临床教师不仅要做到在医疗工作上教导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5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各高校须组织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中医特色疗法去基层(社区等)进行推广应用,可以使得民众感受到中医的简、便、廉、验。在实践中感受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职业道德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人文素养的丰富内涵,不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底蕴和价值导向,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品位和质量,以科学的人文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职业使命铸就终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4结语

医院人文建设范文8

1.1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相融合

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向古代医药名人如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等学习,使得“大医精诚”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教师治学严谨,学生认真刻苦,从教与学的每个环节都显示着传授医疗技术的专注,攻克疾病难关的与执着,良好学气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医学院校的专业性、创新性、时代性体现在医疗知识的传授和医疗新技术的不断攻克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励着一批又一批致力于治愈人类疾苦的医学生勇攀医学巅峰。

1.2大学文化与医院文化相融合

医学院校融合高校崇尚学术和医院崇尚技术的特点,担任了教育和医疗的双重使命,既是教育的天地也是医疗的竞争之地。医院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注重医院人的素质开发,以约束与激励、规章与人情相结合为特点,以确立医院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行业文化。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文化内涵,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加文化氛围;积极举办一些医疗技能竞赛,增加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高校文化包容性和医院文化专业性,注重大学文化与医院文化的传承与统一。

1.3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涵盖了体育、文学、武术等方面,定期举办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计算机大赛、辩论大赛等多种文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课堂所学医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来,学临床医学的学生进社区为群众免费体检,学预防医学的学生走进农村做疾病预防的宣传,学护理的学生义务为敬老院的老人护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环境文化促进人文教育

2.1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快速且相对落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已深入学校的文化理念中,也成为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精神文化是学校隐形文化,是文化的凝聚。医学生思想纯净,理想高远,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对他人具有同情心,对社会充满正义感,对民族充满感情,对国家充满激情。医学文化独具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和“大医精诚”的文化理念。尽管医学模式已经向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高等医学院校仍以传授医学知识为主,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学院校重视科研,忽视文化建设,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医学的人文性质,不仅取决于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学科,不仅取决于医学发展的需要催生了一系列医学人文学科,而且更重要的是,医学自身永远充满着、包含着人性。当我国医学院校放任专业教学乃至职业培训压倒一切,这样塑造出来的人,不能说没有专业知识,但就文化修养而言,却很可能是一群极端自私、蒙昧用至野蛮的新生代。

2.2环境文化建设特色鲜明且有待凝练

环境文化凝聚着社会、历史、地域、民族等系列信息,集中反映高校文化价值观念,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支撑。走进校园,往往给人的第一印象体现在建筑风格、群体设计、环境设施等凝固的物质外壳上。有的校园葡萄长廊很美丽,有的教学楼体现民族特色,有的花园是苏联的旧式风格,让大家感觉到浓厚的民族特色。不过,建筑群体相对缺乏医学专业的文化特征,还没有完全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医学文化氛围。设计规划也有不足之处,医学院校占地面积有限,建筑面积超过绿化容积率,体育场的建设略显不足。

2.3制度文化建设初显规模且整合不够

医学院校的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前者由专职教师讲授,后者由附属医院临床医生讲授。理论性和临床实践性教师相结合,突出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呈现立体型,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高校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双方世界观、人生观和创新性、批判性构成了医学院校特色文化。但教师队伍有待完善,理科性质的院校,逻辑思维很强,理性知识丰富,人文气息相对薄弱,传统文化的土壤相当匮乏。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校强调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对人文课程的考试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等重视不够。

3凝聚地域优势,彰显民族特色

大学精神是高校的灵魂,也是大学的核心文化。没有文化特色不会培育出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准确把握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的机遇,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是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3.1凝神聚力,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千年底蕴,加强人文道德素质修养,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为依托,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文化教育之路。医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其实质是在医学科学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中又要体现科学。

3.1.1加强医德文化

加强“大医精诚”文化教育,增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整合医学人文专业课程,优化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改变医学生的“唯科学至上、为技术至高”的传统观念,提倡自然与社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直接在课堂上接受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医学史学习,医学史是医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和桥梁。作为桥梁,医学史不仅是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也是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学的桥梁,还是从过去到未来的桥梁。没有医学史对医学人和医学历史、医学文化、医学思想的考察,医学便会成为无根无本的浮萍,必将在虚无中飘荡。加强网络文化教育,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利用网络来开展医德教育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可以使医学生在闲暇之余接受教育,可以开办“大医精诚”、“医学人文”、“医道天心”等以医德教育为主的网站和版块,让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

3.1.2提升行为文化

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每一名医学新生都要庄严地举起紧握的右手,宣誓医学生誓词,当洪亮激昂的声音回荡在礼堂上空时,每一个参会者的灵魂在这一刻都受到了洗礼,这将为他一生的拼搏注入无尽的动力,起到了代代相传历久弥珍的效果。加强历史的传承,宣扬医学名人事迹,构建文化长廊,校史馆,人体解剖展室,标本馆等教育文化实体,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感具有潜移默化地作用,深深体会医学文化的渊博,督促我们修身立德。每一所高校都会在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文化底蕴,形成本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等一系列独特的文化内涵,能够传递真朴、仁爱和奉献,蕴涵医学生行为精神。

3.1.3深入实践文化

加强实践教学,“以学生为本”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园实践的爱心捐助、学生社团、集体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独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加强校园社团活动,开展融医学教育、传统文化、临床技能、信息科技、知识竞猜、文娱表演于一体的各类文化活动,充分树立当代医学生知识性、创新性、艺术性的典范,使学生个性及能力得到充分的张扬和锻炼。

3.2彰显民族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环境文化

医学院校大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促进医德教育,凸显文化环境,需要融合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专业性和创新性。因此,应该加强外部环境文化建设,构建标志性建筑,彰显医学人文理念。不仅需要图书馆馆藏丰富,教室宽敞明亮,实验室设备齐全,给学生充分施展才智的空间;体育馆设施现代化并随时开放,学生健身设备一应俱全,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有氧”空间;更重要的是医学院校应该注重医学文化氛围的渲染。建议通过建立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组建校史馆、标本馆、民族馆等各类科普基地,彰显地方民族特色,体现“大医精诚”人文精神。

3.3凸显现代文化,搭建充满人文理念的制度文化

大学制度文化是运用科学的顶层设计,为学校将精神理念层面描绘的远景蓝图转变为现实场景提供了制度保障。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设计为管理创新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加强主体人群的整合,优化师生结构,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提升学术水平。首先,增强激励机制建设。扩大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增加配置名额,人事制度安排与教学制度相结合,立足本校特色,留住高等人才,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建立医学人文研究机构,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我们传授教育经验。其次,优化学生均衡制度。新疆医学院校应发挥西部区域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国家大力支持西部高校的同时,提供优厚的政策条件,加大全国范围招生。比如:减免学费、发放补助金、提高奖学金额度、扩大奖学金范围等吸引内地学生报告新疆医学院校,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再者,加强保障文化发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医学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加大人文学科课程比例,减少非必需专业课程,应把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融入教学中,实现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培养全面医学人才。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