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生德育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迭起,适应了现代化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开始渐渐忘却流传千载的传统文化。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中华传统文化无人继承的问题成为小学德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们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教学方法;开展活动;成果展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脱离了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根将失去滋润它的沃土。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如何高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相结合呢?首先,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实际活动,以实践促真知;最后,教师还应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通过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巩固的目的。
一、变换教学方法
相对于形形色色的现代化元素,传统文化十分枯燥无味。同时,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教学方法是整个课堂教育的灵魂。好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更高效率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德育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提到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多媒体展示、以点带面、课堂展示等方法。[1]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例如,讲“仁义礼孝”中“礼”的部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社会中使用礼貌用语的案例视频,同时在礼貌用语和一般用语之间进行对比,如麻烦别人做什么事时,是否向对方说“请”和“劳驾”这类语言,别人帮忙后是否向别人道谢。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感受到采用礼貌用语给别人带来的愉悦感受,反之则会让人感觉不舒服。通过代入情境式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后,学生就能直观意识到礼貌用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实际上,相对于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法,像这样的实例教学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
二、积极开展活动
积极开展活动对巩固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积极开展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巩固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正确的开展活动对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未来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在考虑开展何种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这些活动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争取做到在活动中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进行趣味知识竞赛、特定场景模拟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德育教育的相关活动。例如,在讲到诚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经典案例“曾子杀猪”来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即安排各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台词、道具来进行趣味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趣味知识竞赛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分组列举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诚信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同样的,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诚信做人的名人宣传视频,通过名人效应影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成长。
高中德育工作网络文化实效性分析
1.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德育论文3篇
第一篇
一、感父爱隽永,体质朴真情
与母爱相同,教材中很多篇幅也展现了父亲的智慧与隽永,可以让学生去探究、感悟。
1.感受父子亲情
父亲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伟岸”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体会到的父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关切。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在作者休养的小岛上,来探望父亲的儿子亲手为父亲种下驱赶寂寞的花,儿子的脸上充满了喜悦。儿子走后,当作者看到这些鲜花时,内心的爱意不言而喻,而后作者写信激励儿子要继续保持一颗爱心。文章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语言干净简洁,却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默默关心,对学生的心灵成长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
2.体验父爱的隽永
从儿童的天性来看,父子之间的情感更为内敛。在上面的案例中,尽管父子之间的情感是通过“栽花”这件寻常事来体现的,但要小学生理解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爱还需要一定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与父亲共同栽种一盆鲜花,一起浇水、一起剪枝,培养父子亲情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被忽略的父爱,学会珍惜父亲的鼓励。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学生揣摩文中“儿子”对作者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从中体悟到父爱的隽永。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论文
一、传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深度不够,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
【摘要】客观来讲,我国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中职生的道德品质与个性特征都令人十分堪忧。教学方法作为实施教学活动与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技术载体,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保证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实效性,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让受过系统职业训练和专业熏陶的合格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独自谋生,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本文将从应用任务驱动法、引入实践体验法、实施合作探究法三个角度分析能够保证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中职德育课往往都是由教师单向传递德育知识的方式展开的,“灌输法”、“满堂言”是最常用的德育教学方法。然而,中职德育课程的抽象性较高,中职生很难通过被动接受的方式掌握这些知识的内涵与本质,更谈不上德育知识的内化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了。因此,中职德育课并不能真正对学生的思想与道德情操产生启迪与引导作用。另外,大多数中职生并不重视德育课程,认为德育课可有可无,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很低。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利于中职生获得长远而健康的认识。为了重新唤起中职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受到思想启迪与道德熏陶,教师便应选择能够发挥中职生学习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生成德育知识,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优良品质。
一、应用任务驱动法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职学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但与此同时,高中段招生比例不断提高,中职招生门槛被迫放低,品学兼优的学生通常只占极少数。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经历过失败与挫折的学生。这个特殊的成长经历虽然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但是相反,正是因为中职生的失败经历居多,所以他们更渴望成功与进步,求胜欲更强。为此,中职教师便应使用任务驱动法,即根据中职生的认知水平布置有难度差异的学习任务,使其在任务刺激下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通过完成任务的成功经历积累学习成就感。就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行业职业道德教学中,笔者便为中职生制定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即各个专业学生需调查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结合同行业企业的员工准则与企业文化等总结出本专业从业人员所需坚守的职业道德,以此作为职业指导的入手点。中职生的年龄较小,社会经历浅薄,但是他们却面临着就业压力,让学生调查本专业的职业道德需要可以提前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从业人员的品质需求,使学生逐步达到社会要求。另外,由于本轮德育学习任务与中职生的未来职业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涨。
二、引入实践体验法
开展德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传递学科知识,而是要对学生的思想与精神产生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新课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为课程目标,大多数学科都将“知识与技能”看成基础目标,但是德育课程却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本学科最重要的课程教学任务,十分看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情操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引入实践体验法,以实践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如在“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学中,笔者便鼓励学生们调查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如马云、李静等人,让学生们学习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想法与创业经历,重点强调这些成功人士面临逆境时的做法,使其意识到创业的不易与辛苦之处。另外,本校自建校以来也培养出了一批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学校就业科专门邀请他们到本校讲解他们的创业经历的机会,带领学生到现场学习交流,希望可以对在校中职生产生启示。中职生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幻想,不切实际,认为自己的未来前途十分光明,但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打退堂鼓。以实践加强学生的德育体验,可以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充满波折与困难的,这就可以让有创业打算的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
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德育问题探析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在西部边远县区,由于经济因素和地缘因素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德育教育难以落到实处,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如何提升西部边远县区的教育质量,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实施德育,是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于教材内容实施德育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西部边远县区;初中语文;德育实施
西部边远县区在经济上相对不发达,在地理位置上较为偏远,这样的客观条件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利用语文学科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西部边远县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制订德育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西部边远县区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前,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选择,尤其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大众传媒时时刻刻向学生传递着各类的信息,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辨别能力,则在思想上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诱惑,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当前的西部边远县区,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西部偏远县区的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导致这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家庭管理和约束,加之亲情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较大影响,各种不良现象时常发生。但由于西部边远县区教育资源的缺失,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如何在实践中通过语文课程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材内容丰富,很多文章有着鲜明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深入感悟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进而影响自身的思想,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熏陶自身的品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课程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不仅能让学生有效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精神品格内化,更好地指导自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例如,语文课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丰富的素材都能成为学生的德育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载体。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实施现状
(一)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没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没有结合当前的时代变化,影响了德育教学的实效性,由于教学内容和要求与时展特征不符,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枯燥无味的印象,认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实际用处,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教师来说,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原原本本地将教材内容教给学生,没有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试技巧的学习,而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引导。
初中德育有效性实践策略
摘要:初中学生的世界观可塑性很强,初中班主任担负着育人的使命。怎样提高初中德育有效性,是每个初中班主任思考的问题。结合我的德育实践,从树立德育目标、倾听学生心声、借助主题班会、利用榜样示范法等进行德育教育,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初中德育;德育目标;倾听;主题班会;榜样示范
现在的初中学生接收新思想比较快,世界观的可塑性比较强,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初中学生见多识广。为此,传统的德育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德育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让德育活动丰富多样,让学生心中永远有正能量的榜样可以学习。
一、德育目标细化,分层要求学生。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不能大而空。要先围绕学校的德育目标,班集体再制定小的德育目标。总体来说,七年级学生要进行入学教育,要形成良好的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得从七年级抓起,这是起始年级,至关重要。八年级学生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部分后进生开始破罐子破摔,严重的影响到班级其他成绩优秀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目标明确,考取重点高中是这些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中等学生遵守学校纪律,但是也渴望德育工作者多给予他们关注。九年级学生重要目标就是中考,中考的备考工作、心理辅导等都被提到议事日程。学生在每个年级任务不一样,每个学生个体差别也不一样,因此,德育目标要细化,分层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德育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
二、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
现代社会,社会节奏加快,初中学生中新市民人数增多,往往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现象都会存在。例如班级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存在,有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等。对于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班主任德育工作要细致,不能一刀切,要倾吐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有一次,我班一个单亲家庭学生与隔壁班学生恋爱,这是棘手问题,如果盲目训斥,会适得其反。我是在课间,单独找他谈话,平时给予他多多关爱,了解这个学生非常孤独,家中没有任何人管他。所以,他在学校找到一个“朋友”,感到欣慰。我倾吐他的心里话,找到他孤独的原因,再让班集体同学都帮助他,让他融入这个集体中,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我委婉表达我的意思,让他感悟早恋的危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后这个学生主动与“恋人”分手,最后考取了理想的高中。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很强,爱面子,班主任要照顾学生面子,照顾学生自尊心,走进学生心灵,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德育工作才会有的放矢,效果也会更好。
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学生德育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它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如何满足社会需求。而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德育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本文在分析目前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不足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四个原则,并围绕该原则阐述了相应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德育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构建方法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水准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它关系到人才培养方向的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可见,学校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是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素质教育,制定切合实际的评价体系是当今形势下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落实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的以德为先原则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学生的德育和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均有明确的表述,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方面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对学生德育素质进行评价,通常是量化具体的考核指标,如将各项考核指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或按百分制进行考评。目前这些考核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可操作性也较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为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学生德育与素质评价方面,近些年相关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研究、探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借助当今一些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德育载体方面进行创新;在德育课程中,通过相应的学分进行评价;德育课程结果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等。在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方面,各院校也均有尝试,如在每个学期或学年末,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情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及学习表现等)、参加各类活动情况及对班集体工作的参与情况等,通过细化评价指标内涵及具体分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考核。教育部自2006年就启动了对全国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增设了展现素质教育的测评。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也对考生综合素质方面有一定的要求。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高低和综合素质的优劣,是经过长期的虚心学习、认真实践以及良好的环境熏陶,逐渐内化于心的一种品质,其在考核指标的内涵、分值量化等方面较之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有着较大的不同,也是不易直接检测出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的。因此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仍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素质评价结果不够精确。德、智、体、美等诸方面课程中“素质”部分占该课程的比例很难确定,需要将这些部分提炼出来并予以量化,最终将量化结果计入该学生综合素质部分。第二,德育素质评价结果反馈不够全面。在评价学生德育素质时,目前主要依据的是其在校表现、参加各类活动的态度及效果。对于有些学习成绩较好、平时表现一般、参加各类活动一般的学生,就会出现不好的评价,甚至是因为评价体系问题而无法评价,最终造成评价不全面或缺失。第三,德育素质评价结果反馈不够及时。在各种评优、选拔以及学生就业时,该项结果的权威性往往受到质疑。更多地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程度大于德育素质,造成了部分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最终会使德育素质评价偏离其初衷。
二、德育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德育教育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