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食堂管理范例

学生食堂管理

学生食堂管理范文1

[关键词]化学师范生;课堂教学;岗位胜任力;培养

普通高等院校的化学专业师范生是基础教育工作者———中学化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而课堂教学也是师范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的主要阵地[1]。在“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以本为本,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和社会适应度”等思想的引领指导下,如何培养化学师范生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使学生在入职后能尽快地实现“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缩短适应期,提高岗位胜任力,是拥有师范类专业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入职化学师范生课堂教学与管理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化学师范生刚走出大学的校门,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学化学教师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1课堂语言表达通俗化

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洁、清楚、生动,语速语调节奏恰当[2]。而刚入职的一些师范生没有充分注意化学课堂教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区别化,导致课堂语言生活化、通俗化,缺乏科学性;也有的学生表现出口头语多,语言不精炼,重复,有的语速快,缺乏抑扬顿挫的节奏控制;肢体语言呆板,不协调等等。

2板书撰写不规范,布局不合理

板书可以形象地呈现教学的主要结构、重点、难点,对整个教学内容起着提纲挈领的提示概括作用。由于信息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用笔写字的情况变得很少,能用手机拍照记录的就不会主动用笔记录,不注重钢笔字的书写训练,导致有很多化学师范生的粉笔字不整洁,书写字迹潦草,板书撰写不规范,层次不清,布局不合理,主要内容和非主要内容堆积在一起,书写内容随意性大,不区分主副板书等等[3]。

3教材解读处理能力薄弱

中学化学教材中各章节的内容多属于并列关系,内容呈现碎片化,高中化学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差异也比较大。教师只有认真熟悉教材,才能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进而结合教学大纲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将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传授的合理顺序,再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通常师范生对教材的解读分析能力薄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教材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不准确,对教材知识的融合处理不充分、不得当,致使教学方案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不够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

4引导启发学生的教学方法不灵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教学效果好的老师一定有一套得当的教学方法。刚入职的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主动讲解的时间多,引导启发学生的教学方法不多,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

5对学生分析不透彻

刚毕业的师范生对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的建构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心理状态等认识不足,对学生的观察也不够细腻,对不同学生的反映表象不敏感,不熟悉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策略不能很好地贯彻与实施。

6教学过程组织不严密

由于对学生的认识不足、分析不透,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够完善,不周密,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不得当;由于缺乏组织经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组织也不够严密,教学环节不够连贯,有时甚至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入

化学师范生虽然在高中都系统地学过化学课程,但在大学,多数化学师范生都没有对高中的教材进行认真研究,缺乏对知识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多数是在讲解之前开始学习即将讲授的教学内容,对所讲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不清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不能构建起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使教学方案的设计缺乏知识体系的连贯性、逻辑性。

(三)自信心不足

新入职的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通常表现自信心的缺乏,讲课的声音小、神情不自然,肢体语言不协调,站在讲台上,双手不知道怎么放合适,也有的直接双手扶在讲台上,或者靠频繁走动来缓解自身的紧张情绪,有的甚至不敢直视学生,经常面朝黑板讲授,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和互动不够流畅。

(四)课堂管理能力差

虽然在上课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也经过认真设计,但课堂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有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开小差,有学生提出与教师设想不一样的问题,或其他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讲解思路受到干扰等。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随时根据新的情境,及时处理解决新的问题。而刚入职师范生往往不善于管理课堂,对课堂纪律管理往往靠“高音”,处理方法单一;对不遵守课堂纪律、不爱学习、爱开小差或喜欢搞恶作剧的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对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不强,管理能力差。

二化学师范生的培养现状及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影响

目前,受学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及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同学校化学师范生的培养状况不尽相同,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效果影响较大。

(一)教学班额大,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由于学校招生专业数量及人数增加,导致教室资源紧张,而我校多数教室是适应1999年扩招后容量为100人左右的教室,采用大班授课仍然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限制了PBL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因此,多数高校仍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主。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很难在所有的课程中呈现,不能完全满足师范生技能培养的需要,教学条件不能保障师范生的培养目标。

(二)教室资源紧张,格局陈旧

随着学校招生专业数量的增多,教育资源不能及时匹配,尤其是教室;教室的格局比较陈旧,多功能教室数量不足,这种条件直接影响对化学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很难满足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需求。

(三)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受教学工作量考核的影响,多数院校化学教学论类专业课的师资数量不够充足,导致多门专业类课程由1名教师承担,容易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导致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达到培养效果。

(四)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要求不高

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往往只是对所承担课程知识的传授,很少重视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师,教师对多个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有的教师对学生专业发展需求中技能的要求不高,甚至不做要求;也有的教师对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所需要的技能了解不深,就更谈不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了。

(五)学生自身认识不足,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一方面,学生缺乏对未来职业技能的认识,不知道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习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与指导,同时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不足,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能力不够,不利于教学技能的形成。

(六)课程体系不完善,与标准有差距

目前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是按照2012年国家本科专业目录中的课程体例设置的,没有认真研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照标准发现,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还不够全面,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教师教育类课程少、教育见习时间短、毕业论文(设计)周数不足等问题,与课程标准还有差距,直接影响教学技能的培养水平[4]。

(七)实战锻炼机会少,能力提高不明显

目前,学生到中学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仅为几周,实习基地接受师范生实习时的安排情况不一,有的学生上讲台的机会多,有的则很少,有的学生甚至整个实习过程都没上过讲台,只是听课、协助老师批作业等,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负责任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要求不严格,加之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多种情况致使教学技能提高不明显。

三培养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策略

通过对新入职化学师范生及其在高校培养状态的分析,理清了影响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形成的因素,对照影响因素,提出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研究实施培养化学师范生课堂教学与管理技能的多种策略,进而提高在校学生的课堂教学及管理能力。

(一)加强教室资源建设,改善课堂教学条件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室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设施之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室条件建设,在现有资源基础上进行教室改造或优化整合,增建沉浸教室、微格教室,减小班额,实施小班授课,班额控制在60人以内,便于PBL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新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为培养化学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提供重要的条件保障,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

(二)注重引进培养专业课师资,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

优秀的专业课师资队伍数量和水平是培养化学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基础,一方面通过推进课堂教学技能培养“讲、导、练、评、赛”“五字工程”,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讲、导、练、评、赛”即指“专家讲、教研室主任导、教师自己练、同行评、学院赛”,通过专家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教育理论素养;通过教研室主任指导,实现新老教师的传帮带,提高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自己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同行评议可以知不足;学院比赛能够检验实施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引进,打造良好的专业课师资团队,提高专业课师资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保证专业课开出的效果。

(三)强化任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广泛开展教学技能教育

打破任课教师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传统知识传授理念,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熟悉化学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了解中学化学教师的能力需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以传授知识为主线,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加强对化学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职业技能教育,使每位任课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方式培养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针对师范生广泛开展教学技能教育,形成师范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高标准要求学生,逐渐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四)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利用教室资源、教师资源,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开展实施PBL、CBL教学法、讨论法、换位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等教学技能,增强自信心。

(五)对标研讨,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

详细研读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组织专家认真研讨,对照课程标准,修订培养方案,特别是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及教育实践与体验模块课程的开设,查找现设教师教育课程与国家标准的差距,补齐课程短板,增设化学专业教育理论及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开设了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试讲、中学化学说课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强化对师范生在化学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维度相关知识的培养,为师范生的技能培养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5]。

(六)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与管理技能

以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为指导,强化实践环节的培养作用,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多门课程设计运用讨论法、换位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语言表达、板书设计与书写、课堂教学管理等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增设教育见习、化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环节,丰富化学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经历与体验,通过教育实习熟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场景,学习中学化学教师课堂上处理教学内容、管理课堂的方法与技巧;通过教育实习环节,进行登台实战演练,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使教学基本功得以强化训练,同时也达到了教育实践的效果。

(七)加强对学生教学技能内涵的认识教育,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及学校开展的教师观摩课、示范教学、教育教学专题讲座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洞察教师的教学语言、肢体语言、板书内容,分析研究教师的教学过程,领会教学过程设计的合理性、逻辑性与科学性,认识教学技能的内涵要素。通过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等途径熟识中学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领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教学技能要素,自我反思,认识自己在教学技能方面的差距,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训练,有针对性地强弱项,补短板。高等师范院校承担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在校化学师范生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师范院校一直探索的关键问题,只有抓住影响师范生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在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更加有效地培养适合中学课堂的化学教师,使化学师范生尽早适应课堂,缩短在中学的培养期,提高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红云.论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导刊,2007(6):58-60.

[2]曾美英,马万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及其结构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0,14(3):81-84.

[3]叶忠.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11.

[4]苑乃香.全程训练,系统培养,全面发展———构建师范生的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及素质培养模式[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7(5):65-68.

学生食堂管理范文2

【关键词】新任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升

一、学校需要支持新任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

第一,学校层面,要搭建平台,建立健全“同伴互助”“师徒结对”制度。教师的成长是需要制度的保障,健全的制度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保障,同伴之间、师徒之间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研过程。学校应该以学科教研组为载体,举办各类教研活动,指引教师平等对话,精诚协作,相互促进,在团队中共同成长。学习交流、同伴观察、同伴对话、公开课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教学沙龙、专题讨论、经验交流会、师徒协作的各类教研、协作活动等形式,都能促进新任教师实现课堂管理能力提升。在新任教师的培养中可以通过搭建“青蓝工程”平台,师徒一体,促进新任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发展。每周学期师徒相互听课不少于3节课,每学期组织一次“师徒结对”课,聚焦课堂,理论学习,师徒相互听课,师傅进行有效指导,徒弟虚心学习,能使师徒共同获得成长。师徒通过活动中的共同面对,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不仅可以加深师徒间的感情,还能使其通过共同学习,取得良好的进步。徒弟在师傅的帮助下,需要不断学习,深入挖掘教学方法,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师傅在此过程中能得到全新的教学观点,技术以及知识等,能通过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此外,在教研的过程中,每位新任教师都会总结整个活动过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反思,学校将每一次的活动、每一位教师的反思整理成册,作为宝贵的资源颁发给新任教师,不仅见证他们成长的足迹,更是想让新任教师相互取长补短,懂得反思的意义。

二、教师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不仅需要从实际质量方面对整个教学内容加以关注,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感受,因此教学过程十分复杂,在具体实施阶段或多或少会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教师在教学阶段采用统一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不仅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无法取得有效的管理效果。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必须要从意识上对课堂管理进行加强,对学生不同的性格进行认真的研究,结合个体特点进行更好的教学管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强调要让学生积极实践,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在实践中的相互沟通交流,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并且实践活动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真正爱上学习。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能获得来自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了解知识的内容,并且能通过自身的语言、状态以及动作等,对知识加以体现。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能使知识更加丰富,思维变得灵活,还能彰显自身个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体会学习带来的无限魅力。教师在为教学工作选择相应的教学指导方法时,需要全面分析教学效果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针对班上部分学生的内向性格,需要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在学习阶段能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对于缺乏良好专注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来使其能做到对日常学习活动的专心投入,在具体实施和组织阶段,该采取怎样的步骤和策略,这些都是教育者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能从整体上促进课堂教学发展的全面性以及科学性。

三、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奖罚过程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奖励的重要性与处罚相同。部分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更加积极学习,通常在教学阶段所采用的管理模式过于单一,没有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只是表面上采用了褒奖的方式,在各个课堂环节中对学生予以夸奖,如此一来虽然能使学生感到十分喜悦,但是在实际努力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实际行为和教师给予的成绩和夸奖并不相符。部分教师采用了过于严厉的管理策略,学生一旦出现错误,就会对其进行处罚,长时间如此,学生会更加畏惧教师,进而压抑自己的情绪,对其日后发展造成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来说,新任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表现,采用相应的策略来对其进行奖励,并从内心深处对学生予以表扬,对学生予以关怀和帮助。例如,某班某位学生的成绩长期无法得到提升,为了这一学期对他的成绩进行有效的提升,教师可以首先与学生展开沟通,然后细致地剖析学生在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共同对解决方案进行研究。而对于成绩优异和有进步的学生,教师也需要毫不吝啬地对其予以赞扬和奖励,如此一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使学生在日后得到更好的成长。

四、结语

学生食堂管理范文3

1.观望心理导致体验缺失

有很多学生到了实验室,由于是分组的,小组内部有“高手”,所以自己自愿成为观众,导致虽然小组完成了实验探究和观察的任务,但是个别组员由于处于观望的视角学习,导致实验方法和操作体验缺失,真正要自己独立动手实验或是实验考试时,“南郭先生”就露陷了.

2.畏惧心理导致创新缺失

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力在学生的个体行为动机中并非起到主要作用,其主要作用的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探究的过程、摸索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试图拖延等其他同学成功了依葫芦画瓢,或是试图回避实验.尤其是在自主设计实验或是改进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想法,不过当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好学生”)有差异时,总觉自己错的,于是担心被其他同学笑话,所以不敢将自己的创新做法说出来,总认为自己旁观比较“安全”.还有些女生担心化学实验带有危险性,如氢气爆炸实验、浓硫酸稀释实验等等,对自己的操作的信心不足,所以不敢靠近观察实验,更加不敢自己动手实验,由于没有主动参与,自然也就无法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更谈不上创新了.

二、以生为本的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管理策略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虽说初中学生存在着上述几种不利于实验能力提升的心理,但是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也有积极的一面,从初三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形象性思维还占主要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虽然不成熟,但也开始有所活跃.学生在初二学习了物理学科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而且好奇心较强,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以生为本、扬长避短,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化学学习正情绪,提高探究的效果,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具体管理策略上有如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主动性

(1)设计真实的情景.

真实的、熟悉的情景最能拨动学生思维的撞针,生成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将生产、生活中实际的素材转化为化学实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溶液酸碱度”的实验教学时,我们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抛出问题:“如何对头发进行护理呢?”学生有生活经验,很自然会联想到用了洗发剂洗头发后再使用护发剂.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为什么用洗发剂洗发后还要使用护发剂呢?想知道为什么吗?怎么进行探究呢?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用pH试纸测定洗发剂和护发剂的pH,然后通过实践总结出“pH可以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在此基础上,再抛出实验情景:生活中的食醋、矿泉水、雨水、肥皂水和鲜牛奶等等液体的酸碱度是多少呢?透过这些问题,将学生的探究兴趣导向课外,同时学生也在实践中意识到化学问题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的价值性.

(2)设计“新”、“奇”的情景.

当前的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学生的好奇心不是那么容易被激发,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关注最新的化学研究成果和社会上与化学有关的新闻,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多元化发展,出奇制胜.例如,我在一起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首先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意大利“屠狗洞”的故事.设问:“你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将教学导向“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和探究中来.

2.丰富实验的多样化,维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趣味性实验演示.

有趣的实验现象,能够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中时常给学生表演并揭秘“魔术”,例如,将手帕用75%的酒精浸湿后,点燃,手帕“烧不坏”;借助于高锰酸钾的氧化性给学生表演“魔棒点灯”;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给学生表演“清水变牛奶”等等,通过这些奇幻的现象,激发学生自己尝试进行实验探究的欲望.

(2)自制器材从事微型化学实验.

是不是只有实验室的器材和设备才能进行科学探究呢?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微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对于实验本身而言,还节约了药品,有利于环保,尤其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微型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制作,例如:生活中的青霉素药瓶可以用到微型实验里,代替一些反应器或集气瓶,点滴器胶管可以代替实验室的导气管使用,盛中药丸的塑料盒可以用来代替试管.

三、总结

学生食堂管理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旅游管理;实践能力;情景教学

现阶段,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业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我国旅游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想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从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入手,不断提高旅游人才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满足新业态要求。不过,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却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这也造成本科旅游管理学生在经过长期的学习后,往往会因实践能力不足而无法有效适应新岗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其自身有着极强的情境性与实践性,只有在具体情境的支持下,才能使旅游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为此,以下便对课堂情景教学方法进行介绍,分析了该教学方法在提升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具体应用,最后针对该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课堂情景教学方法介绍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将某一具体情景引入其中,通过场景对知识进行直观而形象的展现,使学生能够通过感官体验来对知识进行获取与理解,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机能,使其感受到情景氛围中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情景教学法需要应用到图片、多媒体、音乐、故事以及身体语言等要素,并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起来,以此实现对教学情景的有效创设。通过情景教学,可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有效启发,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课程中较为抽象且专业的知识技能,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情感、行为与表达之间的一致。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情景教学法需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此引入相应的教学情景,这种情景是具有较强情绪色彩的,学生在该情景中能够对导游带团的场景进行直观感受,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培养其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及导游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能够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仿佛身临其境般锻炼其导游技能,此外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勇敢地对自身情感进行表达。

二、以提升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情景教学研究

1.情境体验

在以提升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各个旅游景点进行实地参观,并通过导游讲解来提高学生对景点的感性认识。在教师或讲解员的讲解基础上,学生可掌握各个景点的第一手信息,而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在参观后编写这些景点的导游词,使学生在导游讲解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角色扮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情景教学,可由一名学生扮演导游,而游客则由其他学生进行扮演,使教学活动能够以情景剧的方式来进行,在该活动中,学生扮演的导游需要手持导游旗,而扮演游客的学生则需要背上旅行包,使教学情景能够变得更加形象和真实,通过导游与游客之间的表演,能够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旅游业的热爱之情。例如,在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时,学生应结合具体的季节变化来对旅游线路进行相应的调整,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假期及节假日情况来对短途、长途旅游线路进行调整,通过调整旅游线路,以此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要求。不过,如果缺乏具体情景,这种教学便会显得非常枯燥,而当引入具体的教学情景时,学生通过对旅游线路进行调整,以此更好地服务于游客,使行程得到更加合理的安排,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改变了枯燥的教学氛围,而且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并且充分感受到旅游工作需要付出的艰辛。

3.语言训练

在旅游管理中,导游经常要和游客进行思想交流,而这种思想交流往往是需要利用导游语言来完成的,通过导游语言,能够使景点文化的讲解与传播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其表达力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对于导游语言来说,其不仅仅体现在口头语言,同样还体现在书面语言、态势语言以及副语言之中。对于导游而言,其能否正确运用导游语言,将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课堂情景教学在本科旅游管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1.存在的不足

在以提升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情景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应用优势,不过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设施设备的局限性,许多教师都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而情景教学是需要利用相应的教学设备才能完成创设的,因此高校需要引入更加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设备等,使具体的教学情景能够得以顺利创设。第二,学生心理问题,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都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并且考核方法上也是以笔试为主,这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从而造成其在情景教学中演练时出现紧张、害怕等情绪。

2.解决方法

在以提升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学校需要积极推广情景教学法,在教室中引入教学设备,并聘请旅游业中的工作人员进行校内授课,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旅游管理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节约培养成本,同时也有助于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创设情景时,需要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来进行,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这样在学生的配合下,才能使情景教学的实施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在培养旅游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时,还要由具有经验的双师来进行实践教学,高校可组织校内教师进行顶岗实习,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能够在情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以提升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有着巨大的应用优势,不过情景教学在应用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一定不足,而这就需要学校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实践能力,并以旅游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通过对情景教学法的巧妙运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有效培养其实践能力,从而为我国旅游业发展输送一批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付向阳.基于虚拟情景教学资源建设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

学生食堂管理范文5

关键词:涉农高校;课堂管理;浸入效果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注重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提出新的要求。涉农高校在专业设置、课堂管理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一般高校相比有较大差异,尤其要积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涉农高校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课堂成为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学生学习效果成为检验涉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因此,如何加强涉农高校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升学生浸入学习效果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高校教师课堂管理的路径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是知识传递和转移的重要载体。传统的课堂管理只对课堂秩序进行管理[1],即教师强调课堂纪律和秩序,学生遵守要求,使教育教学过程在良好的秩序中完成。然而,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课堂管理不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涉农高校面临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任务,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人才培育任务[2]。因此,涉农高校教师的课堂管理进一步拓展到教学效率领域和除课堂教学外的其他领域,即不仅要求师生共同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和秩序,还要求师生实现课堂内外的良好互动,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目前,涉农高校教师课堂管理主要存在三种类型。

(一)教师主导型

教师主导型是传统的课堂管理路径。在涉农高校中,教师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课堂教学秩序的规范,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严格遵守。因此,教师主要采取软硬兼施的课堂管理手段[3],如指令控制、纪律约束、道理说服、情感管理等,其核心是教师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教师权威和对课堂的全面掌控,强调学生遵守秩序和服从要求。虽然教师主导型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得到良好遵守,但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不断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削弱了其个体性的存活空间,扼杀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反而阻碍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学生主导型

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管理相比,学生主导型课堂管理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自学的延伸。学生作为课堂主导者,可以对教师课堂所授内容进行自由讨论、提出见解。然而,这种课堂教学秩序比较松散,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无法得到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强调“以生为本”,随意放弃自身对课堂教学纪律和秩序应有的管理措施和手段,置学生于无约束的课堂教学中,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存疑,师生关系也相对松散。此外,多数涉农高校的学生处在心智快速发展和社会化转变的关键阶段,对课堂的主导能力稍显不足。

(三)师生互动型

师生互动型是目前许多涉农高校教师广泛采取的课堂管理方式,在实践中收到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教师对课堂纪律和秩序仅有最基本的要求,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切割成相互关联的许多片段,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散思维,强化学习能力和效果。然而,由于对这种课堂管理方式不熟悉,互动过多致使难以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部分教师是被动接受这种课堂管理模式,加上学生忽略提前预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最终,课堂纪律和秩序开始变得涣散,教师之间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师生关系也变得难以捉摸。

二、学生课堂浸入学习

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直观反映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和效果的主要衡量标准。学术界对学生课堂浸入效果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多数以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为视角。例如,研究美国夏威夷语浸入式教学实践,指导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4];基于小学英语浸入式教学案例,有效促进小学英语教学中课程、学习和教师的一体化发展[5];英国普职衔接的第四阶段浸入式项目对我国在普职融通和衔接实践中的借鉴意义[6]等。可见,浸入式教学在语言教育和职业教育中使用较广。由于涉农高校学科设置的专业性,且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较高要求,以及学生将步入社会并完成社会化过程,高校学生的浸入式教学应得到更多关注。目前,学生课堂浸入学习主要有三种。

(一)被动浸入

被动浸入式学习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长期处在被动参与的位置,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教师主要以讲授方式传播理论知识,辅之以适当的交流和互动,采用压力方式推动学生向前进步和发展;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不能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提出建设性意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推动下,可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在没有教师推动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在学习上有较大提升。常不利于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主动浸入

与被动浸入相比,主动浸入式学习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只需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基本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情境,以师生互动方式完成基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学生则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里表现出足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如学生能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思考,适时表达自身对薄弱知识的不解,以及自身在预设情境中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的迷惑,教师则可根据其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解答,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最终提升浸入学习效果。因此,涉农高校教师可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基本要求。

(三)混乱浸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目前对涉农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要求不断提升。如雨课堂、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等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使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许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然而,不考虑涉农高校的专业特征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浸入式学习,一味提倡和要求高校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最终带来师生互动的混乱局面,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涉农高校如何有效利用先进技术和教育理念,使教师掌握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使学生由混乱浸入式学习变成主动浸入式学习,成为学生浸入式学习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教师课堂管理与学生浸入效果的关系

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涉农高校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与学生浸入学习效果存在一定的关系,二者不可割裂、相互影响。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反映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意愿和掌控能力,学生浸入学习效果则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教师课堂管理与学生浸入效果的关系需要得到进一步关注。简言之,目前主要有两种关系。

(一)二者相互割裂、独立发展

教师过分关注自身对课堂进行形式意义上的管理,教师完全将课堂看成自身单向传播知识的场所,即教师对课堂管理有完全的主动性和权利,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秩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学生在其中所参与的浸入式学习是无效的,甚至是负面的。一方面,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相关参数和指标都被预先设定,学生被动接受来自教师单向的知识传递和讲解,不能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思考,不能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模拟情境之外应该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不能辨析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导致学生被动浸入课堂学习,最终学无所成。另一方面,教师在预设情境中引导学生被动浸入学习,学生看似表面上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然而,当现实情境发生变化,学生将无法学会如何融会贯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来自学生积极有效的反馈,不能获得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满足感,学生浸入学习效果的低迷反过来阻碍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意愿的实现,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秩序陷入混乱的局面。

(二)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涉农高校教师良好的课堂管理会有效提升学生的浸入学习效果,反之,学生良好的浸入学习效果也会促进教师的课堂管理,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首先,教师和学生本质上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共同推进的合作共生关系[7],即教师和学生各自承担相应职责,在经历磨合、调整与合作后实现和谐共生。而现实中,师生之间文化价值观、目标、地位、年龄和资源等方面存在客观的较大差异,可能影响互利共生关系。过分强调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作用和地位,甚至贬抑对方,很容易疏远师生之间的共生关系,最终产生畸形的师生关系。其次,涉农高校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使课堂管理取得良好效果,教学环节能够在有秩序的情境中顺利完成,这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浸入式学习效果,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三,学生浸入学习效果的提升给予涉农高校教师良好的教学反馈,提升教师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使其在更大程度上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立德树人。因此,教师良好的课堂管理和学生浸入式学习效果相辅相成。

四、提升教师课堂管理与学生浸入效果

与传统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相比,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更容易促进涉农高校教师课堂管理和学生浸入学习效果的和谐共生关系。因此,涉农高校教师应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课堂管理水平,强化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浸入学习效果,最终实现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涉农高校应加强对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全面指导和针对性考核。许多涉农高校在对教师课堂管理的考核中,侧重对课堂教学纪律和秩序的遵守,对缺勤率和听课率等硬性定量指标进行考核。然而,由于涉农高校设置的专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甚至许多专业课程需要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作业,无法在课堂内完成。涉农高校罔顾专业特殊性的硬性考核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结合实践内容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很好的浸入效果,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因此,涉农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应考虑专业和课程的特殊性,将课堂教学的秩序更多地归还给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多方面考虑教师的课堂管理和学生的浸入学习效果。第二,教师要在不放弃课堂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主动“以生为本”。教师和学生本质上是合作共生关系,教师应制定并要求学生遵守基本的课堂教学秩序,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避免过度强调互动,为了追求课堂的参与性、趣味性和交互性,忽视课堂的严肃性和教学质量。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使其成为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型人才。第三,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环节,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提升浸入学习效果。涉农高校的目的在于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而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因此学生浸入学习效果的提升是涉农高校要实现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意识到除了教师外,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自己的配合是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保障。在严格遵守课堂基本秩序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和推动下,学生应充分意识到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浸入式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置入教师预设情境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最终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涉农高校和教师应厘清自身在课堂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管理水平。学生也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守基本课堂教学秩序,主动参与到浸入式学习中,提升浸入式学习效果,最终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孙永波.高校英语类课程课堂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6).

[2]孙如军,李泽,崔锟,张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协同育人的模式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8).

[3]龙宝新.助推式课堂:课堂管理方式变革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18).

[4]王艳霞.美国夏威夷语浸入式教学实践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2016(6).

[5]康叶钦,陈冬梅.课程-学习-教师一体化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基于小学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案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8(2).

[6]陈鹏,刘珍珍.第四阶段浸入式项目:英国普职衔接的模式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9(7).

学生食堂管理范文6

一、教师微情绪管理

课堂上教师掌握着情绪管理,教师首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上课前调整到最佳状态再步入课堂,是上好这堂课的前提条件。如果带着不好的情绪去上课,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因此,老师必须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自我调节

教师应把工作与休息处理好,休闲与发展结合起来,有张有弛,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每节课前除了做好教学设计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情绪,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全身心地准备迎接每一堂课学生的到来。

(二)应对策略

面对学生的无心之过时,教师应学会自我调节,一是发怒前给自己一个小间歇,利用间歇对情绪作快速调节。二是可以多学习教育类的书籍和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等,结合自己课堂中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总结出良好的经验。三是试着自己以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有利于增强师生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达到消除一些不良情绪的目的。

二、学生微情绪管理

笔者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老师,教学两个年级,一个年级七八个平行班,每个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学习情绪。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教师自然要做良好情绪的传染源,保持积极的态度,让整个班级团体感受到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若学生出现了一些微情绪,则需进行积极处理。

(一)夸张动作是微情绪的直接显示

一个班级的整体氛围如果是躁动而不安的,可能就是因为班级内有那么几位学生具有心理学上称之为胆汁质的性格,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各种状态都是一种活跃、躁动的类型。例如课堂上,老师在教学中只要一提出问题,这些学生就敏捷而不加思考地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有时甚至没有考虑清楚,手举到半天高,甚至兴奋到跳起来举手,还能不断加上配音“我”“老师,我”这样的话语来引起老师的注意。看到学生出现这样的微情绪,老师不要批评,因为批评可能也没太大的用处。此时,如果你说“老师喜欢积极举手的同学,但老师更喜欢安静地把手举好的同学来回答问题”,那多半这样的孩子会立即腰板挺直,把手举标准的。

(二)冷温无声是微情绪的巧妙暗示

教师情绪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同时学生的情绪又会反作用于教师,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教学情绪回路。例如我在四(3)班试上“初识WPS文字”这一课,因为是起始课,本来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认识新的WPS软件的界面环节,同学们完全可以借助原来学过的画图软件进行对比,发现软件菜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不仅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还能通过主动学习加深印象获得成功感。但事实上,整个课堂就是安静得出奇,我从一开始的慢慢启发到逐步开始要求他们举手发言,最后我已经急得火烧眉毛,学生们却还是没有反应。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个班平时课的常态就是安静型的,不可能一节课就想让他们有多大的改变。那天又有多位老师听课,学生们就更显得不敢举手发言了。而我看着学生学习时没有反应急了,而学生接收到我急躁的情绪反馈,他们更不敢轻举妄动了,所以我在教学中起了反作用。下一周我再到上该班级课时,用热情的话语导入,改变原来封闭式提问,采用了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当他们良好情绪迁延开来,打开话匣子后,我发现学生们很有自己的想法。

(三)表情密码是微情绪的内心显示器

课堂上个别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没有影响到他人,教师可以以课堂为主,顾及大部分同学利益,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暗示的方法予以提醒或制止。这样不仅没打断整个教学过程,也没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又照顾到这位同学的自尊心,学生心里感到不好意思会马上进入学习角色。今年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老师带他们进入机房就座,讲完上课纪律说要同学们操作时才可以去使用键盘、鼠标,老师在介绍计算机历史时就有同学眼睛发亮满脸兴奋专心地玩起了鼠标。能看出来这位同学是非常感兴趣或者他以前就已经使用过电脑。如果第一节课老师在全班批评他,也许会打消他的课程兴趣,可以换一种方式边讲课边走过去轻轻拍一下他的手予以提醒,或者借助一个小问题让他回答,聪明的学生一下就能明白老师的提示。

(四)挖掘积极微情绪比惩罚更有力量

学生食堂管理范文7

1.制定各种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对于食堂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东田中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东田中学学校食堂炊事员管理办法》、《食堂工友工作细则》等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保证了食堂就餐管理健康发展。

2.建设完善食堂膳食会。

包括由学校值日校委组成的学校膳委会和只有学生组成的学生膳委会。学校膳委会学校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建设,完善学生膳食委员会制度,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通过他们协助总务处开展学生食堂卫生自检、就餐管理等活动,建立学生问题反映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学生对生活、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广大学生切身问题进行跟踪处理,并及时传达和解释,协助学校在学生食堂就餐管理。

3.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由于就餐人数多,工友人员少(近400个学生就餐,只有3个工友),学校建立了全员参与的管理办法。首先,把同一个班级的就餐学生安排在对应的就餐桌上,男女错开排列,一组6人,便于管理。第二,建立行政老师值日管理制度,三餐到食堂督促管理。第三,建立三扫两评的管理制度,食堂安排固定班级值日生三扫(早上、中午、晚上就餐后),各学生膳委会成员平时要指导、检查、督促各宿舍的卫生。对每天的卫生等方面进行评比,由值日校委和学生膳委会成员双线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通知学生整改。第四,把就餐管理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学生膳委会当中,使就餐管理更有效、更民主。膳委会成员由责任心强、志愿加入者组成,推出组长一名和副组长若干名、膳委会成员若干名,主要有二年级学生和部分一年学生、协助值日校委做好平时的卫生检查、餐具排列等工作,不但减轻值日校委的工作压力,而且使管理更精细、到位。第五,学校总务处和食堂管理人员每月举行一次食堂管理反馈会,形成部门之间和管理者信息沟通有效机制。

二、精化管理,文明用餐

1.统一思想认识。

学生食堂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担负管理、服务、育人的重要责任,起到承接延伸课堂教育任务的作用。学校领导认识到“食风”的形成,会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全面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制约、同化作用,要求全体行政干部和工友明确食堂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在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把工作立足点和着力点放在启动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上,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食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形成“我为食堂建设添光彩,人人参与食堂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要求全体教师对班级、就餐两头都要抓,相辅相成,使食堂成为思想教育、行为养成、学习生活咨询、心理辅导、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

2.文化进食堂活动。

学生食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堂是学生最放松、最能体现其思想道德水准的地方。学生在食堂表现如何,直接反映学生文明程度高低。为充分发挥食堂文化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就餐管理条例。

3.餐厅是我家。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爱家的每个地方,食堂是学生的用餐地,通过一系列教育、指导,学生已经养成了文明用餐,珍惜粮食,餐具排列整齐,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使食堂这个“家”成为学生精神栖息的港湾。此外,学校还利用墙壁张挂“米粒虽小君莫扔”、“餐厅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学会吃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等内容的文化标语、名人警句、艺术作品等,为食堂文化氛围点缀出几分典雅。

4.加强培训,养成习惯。

东田中学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虽然比较纯朴,但散漫、习惯养成较差。为此,学校每年新学期之初都会开展新生入学训练,使之更好地与初中学习生活衔接。入学训练内容之一就是学习《寄宿生就餐管理办法》。教会学生如何吃饭,如何把餐具清洗干净、排列整齐,通过这些过细的要求,餐具排列整齐美观,使人赏心悦目,形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结语

学生食堂管理范文8

【关键词】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建议

1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校园食品通常指由学校食堂、供餐单位,以及食品商店向学生提供的餐饮和食品。近年来,不管是校园餐饮舆情事件还是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乱象,频频被媒体和公众曝出。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影响学校的秩序稳定,更易扰动家长和公众的敏感神经,诱发舆情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保证校园食品安全,意义非常重大。1)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亿万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健康身心的形成是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时代是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安全营养的校园食品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各项活动,是学生健康体魄和心理形成的重要基础。而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不仅是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学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有力手段。2)校园食品安全有助于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竞争力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减少和杜绝学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是保障学校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营造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条件。一方面,校园食品安全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保障学校稳定运行,有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师生饮食安全是影响学校声誉的一个重要因素,保障校园食品安全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口碑,有助于提高学校整体竞争力,从而促进学校发展。3)校园食品安全为国家整体食品安全提供有效助力食品安全是国家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校园食品安全作为国家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亿万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其地位举足轻重。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将为国家整体食品安全提供有效助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校园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据《舆情周刊》统计,2019年我国校园食品安全事件问题类型分布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食品安全问题类型较为集中,占比较多的有:食源性疾病问题占42.43%,居首位;食材过期变质问题、后厨管理乱像分别占比27.27%、9.09%。从食品制作流程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分散在原材料采购、存储、制作、传递等各个环节及其管理过程,由此分析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除管理人员和厨师外,还需要雇佣各工种的普通员工。作为校园食品从业人员的主体,普通员工的技术性较弱、职业门槛不高。尤其是采取承包、托管等方式的学校食堂,经营者自主招聘食堂从业人员,对于普通员工的职业素养培训不够,这就导致校园食品从业人员存在食品安全知识不足、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卫生操作习惯较差等情况。厨师、普通员工等从业人员贯穿在食品制作的整个过程,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够,导致对餐饮食品生产标准操作规范的理解和执行程度不同,食品安全意识不能真正贯彻落实,食品安全管理标准难以执行,成为造成食品污染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2)食品材料不能保证安全

食品材料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采购渠道比较混乱,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的食品材料采购没有固定的合格供应商;二是追求利益、唯利是图,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采购环节出现采购过期、变质或劣质、以及质量安全指标不合格的食材;三是食品材料存储条件不合格,存在生食和熟食混放、食材存储温度不正确、食材积压变质等问题。

3)餐饮提供过程存在隐患

餐饮提供过程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要确保餐饮质量,必须在食材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严格保证餐饮的制作、传递环节的安全性。餐饮提供过程问题主要集中在:未按卫生部门的要求规范进行操作;制作环节未能将食物充分煮熟煮透,导致食品存在潜在的生物或化学危害;传递环节操作不规范,导致交叉污染;餐具洗消过程不符合要求,存在致病菌污染或化学物质残留。

4)缺少科学规范管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为学生提供食品,一般包括采购、存储、制作和传递等主要环节,流程长,工序多,生产时间较长。任一环节管制不好,都可能影响食品的安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难度比较大的工作,需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部分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实施办法,管理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管理环节的缺失和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没有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难以对食材的采购和储存进行严格管控;操作规范方面,没有建立覆盖食品加工及供应中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的标准化操作行为规范,造成因环节过多、管理混乱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隐患,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安全管理意识方面,缺少食品安全防护计划,不能有效防止食品投毒等人为蓄意污染和破坏;信息化管理方面,没有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记录和监控食品采购加工到传递食用全流程的食品安全情况。

5)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

部分学校对食堂和供餐单位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够,没有完善的检查和监督制度。对食堂和供餐单位没有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或监督管理流于形式,不能及时监测到各个环节和工序的食品安全状况,给校园食品安全埋下隐患。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手段落后,主要依靠监管人员现场观察、试吃等手段对原材料和成品进行风险管控,缺乏科学仪器设备的检测分析支持,难以保证食品安全检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流于形式。

6)学生个人饮食存在食品安全误区

学生在安全饮食、合理膳食等方面的知识不足,存在食品安全误区。学校周边小食店、小卖部供应的食品种类多、价格低,对学生诱惑大,但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学生群体中,尤其是未成年学生群体,部分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意识不到位,也是导致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7)学校食品安全教育薄弱

部分学校对学生食品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未将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或者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对学生饮食安全的科学引导和劝告存在不足或缺失。

3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学校为主体,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建议从人员职业素养、管理模式、监督检查、食品安全教育等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校园食品全环节安全管理,提高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1)切实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为有效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提升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思想认识出发,使其深刻认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近年来,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已多次有关校园食品安全管理规定或指导意见,开展联合行动,整治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各类学校要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供餐单位要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食品安全责任人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食品安全的管理要求,组织从业人员定期集中学习和参加食品安全培训考核,掌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和食品安全知识,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职业素养,严格贯彻执行餐饮食品生产标准操作规范,以高度的责任心守护好校园食品安全。

2)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实施科学规范管理

2019年12月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等四部门的《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供餐单位要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逐步通过体系认证。这实际上为学校及幼儿园、供餐单位引进先进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目前适用于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的先进管理模式较多,如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SMS)、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6S管理等。其中HACCP体系和FSMS都是基于HACCP原理的预防性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可在采购、存储、制作和传递等各个环节,采用实施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设定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对关键限值建立监控程序、当关键限值发生偏离时采取纠偏行动、建立证明HACCP系统有效运行的验证程序、建立实施所有HACCP规则和适用程序的记录系统等七大HACCP原理,从食品原材料采购到食品最终消费全程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管控。这两个体系采用过程方法,结合策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即PDCA循环和基于风险的思维,覆盖供应链管理、标准化的校园食品安全操作行为规范、食品安全防护计划、信息化管理等内容和要求,既可使学校和供餐单位在组织层面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管理,同时又在每个具体运行环节具有保证食品安全的可操作性。因此,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引入这些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一项战略决策,能够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稳定提供满足食品法律法规要求和保障学生健康安全食品的能力,降低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学校和供餐单位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及《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等规定,制定和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参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操作指南》,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及自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并确保整改到位。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手段。学校食堂和供餐单位要建立检验检测室,一是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包括快速检测技术,开展食品安全监测工作。二是培养检测人员规范检测,保证食品安全指标检测结果的真实准确。三是配备必要的食品检测设备,并进行定期维护与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实现对大宗原料、加工制作环境、成品等进行检验检测,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

4)重视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教育

学校要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学生食品安全防范能力。要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重点宣传普及合理膳食理念和集中就餐安全知识,提醒学生常见的食品安全误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提升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志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管理观,2019(4):87-88.

[2]周松.连锁酒店餐饮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研究[J].食品工业,2017(12):228-230.

[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A].2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