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探讨

大学生参与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探讨

[摘要]大学生是网络使用最庞大的群体之一,往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网络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机会,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当前大学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着舆情引导工作缺乏主动性、舆情引导方法缺乏科学性、舆情引导工作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为了使大学生能够理性正确地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应进一步强化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学引领,进而改善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提升学生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参与水平。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提升了大学生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的使用范围和群体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学会运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想法,其中大学生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个人对各种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大学生往往会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来最快的获取信息,并积极的发表个人的观点,进而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人们广泛的参与和讨论往往会对事件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相当于是大学生参政议政的反馈,使他们看到个人的积极想法和言论是有一定影响的,从而提升了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2.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的参与和建设才能使其向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大学生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让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得到充分的表现,由社会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2020年初,病毒肺炎疫情严重,口罩短缺,专家呼吁大家尽量呆在家里减少聚集性活动,大学生对此在微博等评论区积极响应,号召全国人民以及自己的身边人减少外出,提升安全意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呼吁将口罩等物资捐赠疫区,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疏远,倡导社会文明和谐之风,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消极影响

1.冲击了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虽然近年来国家针对网络空间治理出台了很多的法律法规,由于网络传播即时性和法律责任追究滞后性的特点,网络对于每个人来说还是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和个人观点,其中不乏个别人针对相关事件通过媒体散播虚假信息,转载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诋毁个人、政府,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情绪容易波动,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难以辨别真假,对一些观念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在判断是非的时候容易陷入茫然,因此,这些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价值观。2.导致非理性情绪的蔓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是网民对于此次事件看法和意见的直接体现,始发地的真实情况直接关系到网络言论的走向。标题党、标签化的舆论往往偏离了事件的真相和理性解答,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影响网民对事实的评判。[1]网络的隐匿性特征使得一些人肆意行使言论自由权利,而这些人发表的言论往往带有煽动性和影响力,大学生面对这些信息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缺乏冷静的态度,从而非理性情绪会逐渐占主要地位,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由此带来的道德失范行为、道德标准迷茫以及价值观念出现偏差等一系列不良行为,会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

(一)针对大学生的舆情引导工作缺乏主动性

互联网的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的媒介引导工作,网络中尊重个体的独立性、为个体思想的充分表达提供了空间,任何人在网络空间都可以是某一话题的创作者。大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有同样的参与权,他们可以就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种社会情况展开讨论,所以,传统的消极舆情引导方法已经无法顺应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此外,当前一些舆情引导者认为网络舆情是扰乱社会秩序、打乱人心的不良言论,大学生参与到其中就是惹是生非的行为,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行为中存在着消极思想。高校舆情引导工作复杂,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由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重大,工作人员往往担心出错问责,舆情引导工作主动性不高。

(二)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缺乏科学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的教育,让学生认为个人无需参与各种网络舆情,认为不发声、不参与就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方式,这是一种消极的想法。比如,此次病毒肺炎的网络舆情引导过程,在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前期,舆情工作部门缺乏科学的预见性,更没有对此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引导,这包括怎样处理好舆情的监督、判断以及预防等;在大学生普遍参与到其中的爆发期,学生对此的关注度逐渐提升,科学的处理方式有限,这又涉及到怎样做好舆情的转移、疏解、宣传等工作,使学生们对肺炎病毒有正确的认知,避免引起学生们的恐慌;在学生们参与舆情的后期,同学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专家也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学生们能够理性的面对这些问题,而引导部门要考虑如何做好总结、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如此等等,舆情引导部门都在实践中存有不足。

(三)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缺乏系统性

大部分高校的舆情队伍建设较为落后,缺乏专业性和协同创新。首先,多数高校缺乏专业化的舆情引导力量,专职人员较少,从事舆情引导工作的党委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等部门缺乏协同。高校可建立专项的激励机制、考察机制、容错机制,比如,奖励规章、经费保障、工作量考核等,以此激发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容错机制让各部门敢于放手去做,谅解他们在工作中的不完善和小错误,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的引导途径。其次,高校舆情引导工作者缺乏紧急应对能力,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网络舆情无法及时有效的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而且受高校行政化的传统影响,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机制较为僵化,因此,难以灵活应对随时变化的舆情环境。最后,有些高校舆情工作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化的培训和相关工作经验。在网络舆情的应对过程中,专业化的队伍十分重要,如果内部出现意见不一致、不团结应对的情况,则更无法对大学生形成积极有效的引导。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

(一)强化高校舆情引导的工作机制

1.打造高校网络思政工程。校园是大学生确立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场所,科学的引导可以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学校应设立相关部门和宣传小组,加强校园网络的开发与建设,对大学生进行党建理论、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们的理论素养。校方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快速、准确的最新官方信息,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到第一手资料。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予以及时地分析和引导,对官方文章转发的同时进行原创,使学生们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时候能够有正确、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表达,从而提升个人的舆情素养。2.建设专业的舆情引导队伍。专业的舆情引导队伍需要一定的资料提取和分析能力,能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学生;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等主动发表文章,及时获得学生们的最新思想动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处理机制,形成先发制人、快速反应、事后妥善处理的工作流程。[2]3.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高校应围绕突发公共事件,结合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和成长特征,开展相关的学术讲座活动,积极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其思想动态,引导他们理性应对网络舆情,提升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发挥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作用

1.引导学生学会辨别舆论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对大学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空间,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必然使相关信息良莠不齐,因此,教育者应通过平时的讲课或者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大量的接触官方的真实有效的信息,重视信息来源,丰富他们的信息视野,不要让学生被混杂的信息冲昏头脑。2.积极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教育者应通过微信、QQ等网络媒介了解学生的日常精神需求,在群里讨论、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情况,融入学生集体,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一种熟悉和亲切感。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信息,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们的关注点、思想动态以及各种舆论走向,从而进一步对学生们进行引导教育工作。3.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分析运用相关舆情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们学会从马克思主义立场理解分析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它揭示了自然界、人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而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3]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多进行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的分析解读,使大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直面问题,增强基本的舆情判断和分析能力。同时,要引领他们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自己的社会角色等多种因素来选择接收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推荐优质公众号,比如,人民日报、观察者网等,引导学生从源头接受正确观点和信息,鼓励留言,培养学生使用优质网络资源的习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盲目的根据网络信息的字面意思或者带有煽动性的言论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三)提升学生自身的舆情应对和分析能力

网络舆情是隐蔽的、复杂的,所以,学会认知网络舆情是能够合理应对舆情的前提。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要坚持正确的思想立场,学会理性思考,提升自己的信息分析理解能力和舆情应对能力,不要被不良信息影响;学会学以致用,坚持将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网络舆情研判中,做到知行合一,尽自己所能了解到最真实、最可靠的舆情信息。同时,要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个人的思考能力,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行为选择。面对复杂多样的信息,要理智的发表言论,切勿成为不实言论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刘宁,李新春.“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04.

[2]高芳放.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及其功能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75.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8.

作者:郭佳辉 陈延华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