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论文范例

学生教育论文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1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过于强调基础文化课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德育教育课程少之极少,致使学生专业技能突出,但自身品德发展情况不佳。教育的目在并不仅仅在于培养知识技能,更重要是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因此,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育人的原则,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注意课程设置的优化,优选德育教育内容,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首先,要将德育教育与各专业学科教学紧密融通起来,在传授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实现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比如,在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当讲解“秘书与领导关系”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秘书与领导权力错位或职责模糊不清等社会现象或通过秘书腐败案例,让学生正确认识秘书和领导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在专业技能实习实训过程中,结合专业职业要求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例如,在上岗实习、顶岗实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训练学生职业纪律性、职业责任感,自觉按照行业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良好习惯。最后,在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通过“知行合一”的评价标准公平公正的评价学生,约束学生行为,引导学生重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多样活动,拓宽德育教育渠道

实践是学生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探究生活、展示的大课堂。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有效拓宽德育教育渠道,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巧妙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达到在生活中育人,在活动中育德的目的。首先,高职院校要注意创设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营造健康积极、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情操的陶冶,形成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比如开展“崇尚科学,传播文明”、“实践五爱要求争做四有新人”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公德在我心中”、“美德在身边”的读书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营造德育教育活动浓厚氛围,规范学生自身言行举止。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深化知识理解。譬如,创设模拟公司招聘、模拟商务谈判、模拟上岗活动等模拟情景活动,再现社会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技能。最后,要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生活,参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从而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增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馆等合作建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社区、农村、福利院、养老院为依托建立社会服务基地,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道德修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关注心理问题,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德育教育成效

据有关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展开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呈下降趋势,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令人堪忧。如职业规划茫然,学习自信心不足;自我认同感错位,挫败感强;心理敏感,情感脆弱,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等。因此,要加强德育教育,高职院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及现状,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德育教育的成效性。首先,要增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概论》、《人际关系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学校心理辅导》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借助相关案例分析,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各种心理座谈会、讨论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健康理解误区,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和教育能力。其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直接咨询、电话咨询、团体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疏导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情绪或行为,适时调节和控制学生的心理冲突和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后,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困扰,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引导、干预、矫治措施,避免和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障碍的产生与发展,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结语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2

(一)是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之需

人无德不立。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是我国德育目标中的育人方向,也是高校思政工作中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否具德才兼备、是否备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和完善的人格品行,不仅影响自己的一生,还直接关乎未来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作为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创新者,理应知恩、学会感恩与施恩,这不仅是承传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学生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

(二)是高校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重要之基

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态度。教育大学生知恩、感恩,有利于高校教师有效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因为大学生具有知恩意识、怀有感恩之心之后,他们才能牢记父母的叮咛,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勤奋钻研,长大后好回报父母的养育知恩;大学生熟谙知恩、感恩的重要性之后,他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方晓尊师守纪,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施恩教育,非常有利于高校教师有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推进高校德育工作之重

感恩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增强历史使命感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诸多的教育内容之中,感恩教育应是其中的重要基础之一,因为只有心怀感恩之心,方有责任意识,进而才会在思想上树立正确“三观”、行动上践行“亲社会行为”等思想道德观。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之举

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人,他们的知恩意识、感恩行为在社会上涌现、传递,发挥出辐射效应,对“净化社会风气、除陋习、树形风”等起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若人人都有感恩之情、行动中有施恩之举,则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再有隔阂与冷漠,生活中的矛盾很快就会化解、消融,我们置身的社会就会涌起感恩施恩的浪潮,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局面就会自然呈现。

二、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不能单靠思政课堂的传统说教方法,必须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也就说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否则感恩教育就会形式化、表面化,甚至知行脱节。在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体悟,做到情感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感恩教育的时效性。值得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浮在表面、悬在空中,“外化于行”首先要“内化于心”。例如对教师的感恩,不能只是表现在教师节那天的行为上,从日常对教师的礼貌、课堂上的表现等方面,都要体现感恩意识、体现出对教师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恩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假期,在家替父母干些力所能及之事,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父母的辛勤劳作、理解父母对自己“反复?嗦”中的“大爱无疆”。感恩党、回报社会,不仅是大学在读期间该做之事,毕业后还要传承和弘扬下去,时刻感召自己,看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二)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子当在幼”。首先,家长要结合家庭生活细节,结合与亲朋、邻里之间交往等具体事例进行“言教”,教育大学生要知恩、报恩,成为“亲朋圈”中最受欢迎之人。第二,家长要做好“身教”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例如在家庭里孝敬自家老人、在单位的与同事之间友好和谐相处、在社会上的善举等,要做到讲信修睦、知恩感恩、热心奉献。无形之中,这些都会对孩子就起到了家庭教育的示范作用。第三,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利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带领孩子多接触社会、生活社区等,接触不同的社会阶层,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通过有益的社会调查和帮扶等实践举措来增强自己的亲身体验,体验恩情与回报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值得指出的是,家庭教育要结合实际,事不在大小,不能超出大学生的能力范围。

(三)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在信息快速发展与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要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好德育工作。做到感恩教育要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利用好互联网上的正面信息,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知恩、感恩、施恩”教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学生群体在利用学习资源时,各种的负面信息插件也会经常浮现,为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纵深推进,确保校园这方净土的纯洁性,必须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建立校园网络净化与屏蔽设施与设备,过滤与屏蔽那些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垃圾网站”与“负面信息源”,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康净的“知恩、感恩”网络学习环境。高校还可利用网络开展与知恩、感恩相关的网上信息咨询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有奖征文活动等,引领大学生用行动践责,以此回报师亲、奉献社会。

(四)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德育教化领域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孝道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中的传统美德,更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是注重感恩文化的民族,“百善孝为先”等经典传统文化名句,都隐含着古贤圣人对感恩文化的精辟概括。正如学者张德修所说“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传统营养。”课堂教学中,可将家户喻晓的经典感恩历史故事,例如“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等讲述给大学生听,或者通过动漫视频播放给大学生看,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可以增强说服力。以传统孝道教育为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和发端,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之中,既遵循了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又促进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同时也展示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地复归的魅力所在。

(五)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3

1.国家出台的针对扶助医学类毕业生的政策较少。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但是针对医学内大学生的还是相对较少。虽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基层去“”培训全科医生”相关政策对毕业生就业都很有利,但是对医学类大学生的需求数量有限。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也有部分自己创业,更有少部分改行

2.医学类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区别。

医学类毕业生因为专业特殊性而受到很大的局限。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医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多就业于医院和医疗相关机构或改行它就。然而创业方面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基础较弱,很难在其他方面形成有力的竞争力。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医生职称评定有很多必备的条件。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拥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需要经过3~5年的考核。医学生在毕业一年后才有资格考助理医师证,有了助理医生证后才能从事相关的医学工作,没有职业证是不能行医。这就导致部分正规医院不愿接收毕业生,使得医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比其他专业学生更为艰辛。

3.医学生就业优势。

医学类基础知识和人体本身的健康息息相关,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医学知识应该服务于生活,社会需要大量的医务人才,尤其是社区中因为没有人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导致很多生命被延误。但是只有少数能够接受到医学知识的职业培训,社区当中的医学知识普及,突发事件的处置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的医学人才。抢救生命在于分分秒秒,尤其是突发那一刻是生命延续抢救的关键,掌握后对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有很大的帮助。

二、社会对医务工作的需求和要求

医疗事业是社会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服务业中光辉而具有使命性的服务全人类的行业。

1.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

健康是社会的财富,所以维护并恢复人类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心理、生理、社会、经济、家庭等各个方面去彻底了解其失调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协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进而有效防范医患矛盾。

2.医务工作者应如何适应和开创医务工作。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疗工作更应与时俱进。各医院要站在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将医务人员的医德建设纳入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的医德教育制度。使广大医务人员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并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认真执行各项卫生法规,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3.基层乡村、社区迫切需要医务工作者。

普及医学知识,更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抢救生命,更能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所以国家普及乡村医疗机构势在必行,这样既可以达到普及医学知识的目的,还能为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能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从而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幸福指数。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医疗救护的突发事件较多,常见的如急需马上做心肺复苏的人,旁边好心人一般都是拨打120然后就束手无策,往往错过生命急救的关键几分钟。

三、医学院校对学生就业创业分析指导

1.创业是实现就业的一个好途径。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需求,自主创业是新形势下的一条就业途径,它有利于加速、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为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挖掘其潜能提供了人生大舞台,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力量。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自主创业”是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实现就业的一种出路、趋势,激活内在的知识创新能力,它能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而促进高等教育。

2.医学院校应该为医学生营造有利的创业条件。

医学生就业难是系统的工程,医学院校医学生自身甚至家庭和社会等方面都应积极地去营造有利的创业条件。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可以有效缓解医学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等不够彻底。实践能力、组织领导、协调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综合性教育和培训不够。然而,学校应不能再局限于专业课的培训,而把其他知识的课程总是作为选修的培养目标,应兼顾好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是停留在“学医只懂医”的这种意识上,要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培养“学医不一定从医”的意识,这样,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就会更宽广。目前,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重点放在“教学”和“就业”这两个环节,也就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改进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3.医学类高校应该针对医学生综合能力培训指导。

医学类高校要加大教改力度,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学改革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应大力推进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改革,着力构建教学大平台,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选科、选课、选师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医学人才的育人环境。大多数的大学生感到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重,大多数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矛盾突出。普通的大学生拥有技能证书,但工作经验不足。有些大学生就业信心较强、对收入的期望较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不够健康,缺乏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意向,择业期望值很高,很多医学毕业生会选择到大医院工作,而相对中小医院、偏远地区的医院却是无人问津。从而产生了矛盾心理,希望自主创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医学院校还应注意学生的个人就业方向,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多创新,为以后自主创业做铺垫,多一个选择多一条生存之路。

4.医学类高校应该积极联系社区提供创业平台。

围绕医院医疗过程而展开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工作,包括对病人的心理生理援助、提升病人的自助康复能力,帮助病人寻找社会资源、计划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运用专门知识、方法和技巧,开发、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增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对健康的保护。医疗服务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疗效果。

5.积极引导学生用好用活国家优惠政策。

2009年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对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难的问题,通知明确要求,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除了国家贴息小额贷款政策,目前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对于创业,大学生对社会的激情是不可估量的,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科教兴国的背景下,坚持他们的独特创业愿望,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让他们来学习前人的成功之路的同时无形中也积累了知识和意志品质,为他们在创业方向铺平道路。

四、结语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4

目前家庭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来分析,我国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期望、教育情感、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很多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及新时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产生。过多的宠爱、纵容造成了孩子懒惰、意志力较差、不善于思考和学习、缺少独立性、过多地依赖父母等不良习惯。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过高,妨碍了子女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制度原因。

选拔和用人制度的价值取向误导家庭教育。现今中国通过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高考。然而高考的弊端也一目了然,无论说考试的形式还是高考的内容,都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诸如形式单一、呆板、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及缺乏科学性等。虽然从2014年1月福建省高考开始实行春季高职招考和夏季的普通高考,这对中职学生升入高校深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就业压力困难重重,结果是无数的家长们开始向名牌大学进军。同时,社会上的管理体制和用人等方面不尽合理,学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方式,学历、文凭已经成为一个人前进路上的决定性因素。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和现实最终让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2.家庭原因。

家长素质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源于思想方面。父母用打骂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受传统教子观念影响的结果。“棍棒底下出孝子”“、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舍不得重打,上房揭瓦;捶捶打打,出匹良马”……是许多家庭世代相传的“教子经验”。二是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很多家长按照自己长辈教育自己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三是知识、观念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新,人们的观念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够得以更好的前行,但是现实是孩子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比家长要更迅速。但是家长还是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却早己被孩子不屑一顾,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和效益。中国经济变革造成了家庭的急剧变化,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说明了这个问题。单亲家长必须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他们不仅仅要照顾子女和父辈们,同时更要努力工作来缓解经济压力,这种匆忙的生活最终导致了孩子缺少关怀和理解的现象,家长和孩子之间疏于沟通,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导致孩子在身心等诸多方面受到创伤,出现了人格不健全或心理扭曲的后果,在缺乏亲情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变得更加自私自利,缺少关心别人的情怀,还很容易走向极端,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3.社会原因。

生活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很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生活被颠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这就造成家庭成员忙于自己的事情,缺少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有互相闲聊的机会;孩子们要学习,去应付各种考试。总而言之,这些巨大的变革最终导致了家庭隔膜的产生。迅猛的信息设备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被这种信息设备所取代,很多孩子成了“手机迷”“、电脑迷”。在家庭中,家长已经不是青少年儿童道德的教育者和熏陶者。孩子们对网络充满了好奇,通过网络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其视野和知识面,他们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感到很反感,以致产生抵触情绪;加上网络中存在各种各样丰富的信息,通过较为灵活、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相比之下更有教育的优势。然而,青少年儿童从电子媒介中也学会了许多他们这个年龄段无需懂得的东西。青少年在网络面前往往会丧失自我约束能力,加上道德、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往往掌控不好自己,容易做出不道德、不合法律的事情。

三、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家庭的各个方面。为教育好下一代,也为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中职教育,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意见。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

提高认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第一,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力量。家长素质的高低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家庭教育观念的好坏、先进与否,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素质。素质较高的家长会培养子女的自觉性,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教育孩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二,素质较高的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更新观念。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每个家长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勇敢地面对外界社会的风雨。不管如何,家长不可能永远为孩子处理一切事情,必须要让他们独立地去生活和学习,提高个人的能力。所以家长们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孩子的特点、特征和未来的理想,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他们指出未来的道路,但是不能够帮助他们去走。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对孩子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改变为培育孩子的辅助角色和助力的提供者,使家长们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家庭环境成为培育孩子的肥沃土壤,可以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发展,并健康成长。家长要懂得放手,让他们独立地面对一切;还要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提高个人的承受能力。家长还可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等,不让他(她)成为“小皇帝”、“小公主”,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2.全面关心孩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偏重智育转向德育。社会需要的人才必定是高素质、高能力、适应性较强的人才。因此,片面化的教育必定培养不出真知的人才,对于未来人才的发展和成功是很不利的。家庭作为孩子进入社会前的“演习场”,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立足于他们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即教会他们“学会做人”、“如何做事”,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加美好的姿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从这个角度上说,道德感和知识才华同样重要。因此家长们必须要重视孩子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文明礼貌教育、爱心教育、孝敬父母、劳动教育、明辨是非教育,等等;要教会孩子们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竞争,不要过多地关注和强调孩子的学科成绩和分数,让孩子知道中职学生学专业、学技能照样能成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孩子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自己必定会对社会有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不仅仅要向孩子们讲述传统道德精华,更要注重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如进取意识、竞合作精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同时让孩子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不断地接受社会活动的考验,提高综合能力;同时要增强他们的道德水平,通过道德而不是法律来约束自我,提升个人的内在能力和潜在素质。再者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养成教育,把一向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内化为孩子的信念。关心物质生活,更要关心精神生活。人活着要同时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提高。纯粹的物质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缺乏精神需要的生活是一潭死水。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还要格外注重精神水平的提高,学会享受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另外要学会教导孩子拼搏、奋斗,美好的生活是自己奋斗出来的。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格外地关心孩子的个性成长,注重他们的精神世界。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人生道路,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完善,引领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意志,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磨炼他们,让他们的心智更加成熟,教导孩子学会关心、爱护他人。只有精神境界提高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才会更强,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的时候才能够不退缩、迎难而上,在人生的大风大浪面前更有勇气去面对,以此来实现人生的突围和飞跃。

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5

小学生知识面窄,对诚信到底是什么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为此,我们开展了“你是怎样理解诚信的?”大讨论,让学生通过家长询问、查资料、谈想法,正确理解诚信。学生有的说“:诚信就是不说谎。”有的说“:诚信就是不说空话,不吹牛。”还有的说:“诚信就是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热情高涨。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形成了统一的认识,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做假,不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自己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在经过自己的探索、讨论后,学生明白了诚信的含义,找到了自己行为的准则:诚实守信,不说谎话,有错就改。

二、寻找失去诚信的危害

中国历来有“一诺千金”之说,即诚信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计的。但作为小学生来说,这种价值却是他们无法感受到的。“失去诚信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的调查活动在学生中展开以后,出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说:“在外国留学的硕士生竟然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原因在于他乘公交车时逃过三次车票,他因为失去诚信而失去了工作。”有的学生说:“《狼来了》中的牧童因为失去诚信而丢掉了生命。”还有的说“:据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估计,我国每年因失去诚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合同欺诈、欠债不换、假冒伪劣产品等)总数达5855亿元人民币,这说明失去诚信意味着失去金钱。”这样的调查结果胜过多少次老师无奈的劝说教育。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失去诚信意味着会失掉生活中的一切。

三、展示诚信的力量

人们常说“最大程度的诚信就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小学生来说,这种说法绝不亚于空谈。“事实胜于雄辩”,对于他们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用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自己说服自己。于是我们开展了“诚信的力量有多大”的主题队会。有个学生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国中的每个孩子一粒花种子,宣布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会成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的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来参选,只有一个孩子端着空花盆来参选。最后,他却被选中了。因为孩子的花种子都已经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用“诚信”才能换取人人想得到的王位。有的学生告诉大家,自己的父母靠着诚信经营,为自己的家带来了滚滚财源;有的学生说凭着自己的诚信,被选上了班干部;有的说因为诚信他拥有了众多的朋友。学生从书籍中、生活中发现了诚信的力量,增强了诚信的意识。

四、做好诚信表率

家长和老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是直接的诚信品质的播种者。小学生好模仿,思维上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感性认识能力强。生动的榜样、鲜活的范例比语言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并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正示范。在生活中,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遗忘,应主动向学生解释清楚;在课堂上,发现自己说错了话写错了字要主动承认,并认真改正;发现地上的废纸要像学生一样弯腰拾起。用教师和家长在生活工作中的光明磊落、严端身正,做好小学生诚信的表率,给他们提供诚信的良好习惯,为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五、赏识诚信的言行

赏识,成功的支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的典范。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拿泥块砸同学,立即制止了王×,并令他放学后到办公室来。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发现王×已等在门口,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迟迟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哭了“: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结束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你回去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要用信心去感染他们,千方百计挖掘发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闪光点,多种方式进行鼓励、表扬,给学生前进的动力。发现错误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批评责打,应弯下腰来同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诚信。

六、适度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6

品德课直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内化过程与其他各科文化知识的学习相比,更加的复杂多变,耗时也更为长久。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对教材有一个认真的钻研,积极备课,并让学生参与到课前的准备工作中来,为品德课堂的开展谱下理想的前奏。

1、鼓励学生自主收集材料

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不但可以减轻教师工作的负担,还可以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优化教学模式,使小学品德教学模式逐步完善。鼓励学生自主收集材料,也是一种知识积累的有效方法,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教四年级《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让学生课前去收集地球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我国水资源在世界的排名情况,去了解我们长江中下游的淡水资源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去走访环保局了解当地水资源浪费及污染情况,去拍摄社区街道及郊外水资源污染浪费情况等等,这样一个课前的收集本课资料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产生心灵的共鸣,水资源缺乏,节水迫在眉睫,节水从我做起。我举这样一个例子,就是说课前收集资料更是让学生了解这个社会,课堂才能更水到渠成地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2、课前准备要有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这都要求教师在安排课前准备时,要有针对性,区别对待。力争在课前准备中,可以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优势,促进品德教学课前准备的有效性。例如:教学《家乡哺育了我》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差异性,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课前准备要求:喜欢地理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地图上找出家乡的位置、家乡所在省份、相邻的省市等;对旅游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总结并简单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重要景观;对于农村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农村生活的经历,介绍家乡的土特产及其特点。

3、课前准备合理安排

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合理安排,根据学生差异性,对学生的具体任务目标做出安排,比如:安排乐于交往的学生做资料收集员;书写工整的学生做记录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汇报员等。这种明确的分工,学生各展所长,在愉快的心情和高度的自信中完成任务,可以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二、品德课的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的作业布置,是课堂更好的延伸,是课堂学习效果最直观的反应。鉴于品德课的特殊性,在品德课的课后作业安排上,教师要更多的注重让“品德”与“社会”真正的融合,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让学生的品德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1、课后作业布置要分层设计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需要分层设计。针对优生,在作业的布置上,应该以难度较大,思考性强的作业为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对中等学生,应该以一般的课后练习为主,使其懂得课堂知识的运用;针对差生,应该以简单的知识巩固为主,使其对课堂知识进行再次复习,加深印象。例如:学习《我与外界的联系》内容后,在安排课后作业时,对差生,教师可以要求其了解内容相关的概念和基本的联系方式;中等生可以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地已有的联系方式并举例说明;优生则可以让他们试着指出当地联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2、课后作业布置要注重实践

学而不用,懂而不为,就相当于没有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如此,学生只知道品德知识,而不懂得在生活中运用,那么就和不学没有区别。因此,教师在品德课的课后作业布置要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发现、感知、实践和体验来领悟其中的道理,教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例如:在《向先辈致敬》一课的课后作业布置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实践型作业,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收集并讲述先烈们的革命事迹,用实际行动向先辈致敬。让学生明白不但要懂得道德品质知识,更要将道德知识落到实处,转变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3、课后作业布置要倡导合作学习

教育学生与人友好相处,合作共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之一。要想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仅靠学习、记忆课本上的相关知识是不够的,它必须要通过真正的合作,比如设计一些只有合作共事才能完成任务的作业才能实现。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现实中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与人友好相处、合作共事的重要性。例如:在上《家里来了客》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人都要讲述自己家中是如何接待客人。其后可以要求同小组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互相走访,既到同学家中做客,体验做客之道,又请同学到家中做客,体会待客之道。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在学习中培养学生间的友谊。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7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搜藏与亲人的温情照片。共同回忆昔日的美好,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学习央视春晚的“时间去哪了”感恩节目,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一幅幅温馨的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爱。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节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进行游戏导入,引起情感的共鸣,利用大屏幕展示课前学生们准备的小时候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能猜出来这是班级的哪位同学吗?”于是出示了相对应的现在学生的照片,并进行对比。说“:同学们,你们现在都长高了,变壮了,长大了,容貌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长大仅仅是指身体、容貌的变化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长大还体现在哪里呢?“”长大要学会帮助爸爸妈妈洗碗;长大就是学会体谅爸爸妈妈……”大家众说纷纭。“同学们说得很好,长大就意味着懂事了,知道感恩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展示你家庭的亲情照片,叙说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小学生们真正地回顾家庭的温情故事,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二、观看感恩影视资料

多媒体图文并茂,它是感恩教育教学的重要的载体,小学生们喜欢多媒体教学,喜欢看视频节目,教师要因势利导,牢牢抓住这个契机,选取感恩类的视频给小学生们观看。观看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于“割肾救母”田世国、“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这样的感恩的人物会记忆犹新,并对自己感恩的心有一个对比,决心向之学习。此外,还有《最美女教师张莉莉》专题片、《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邹越的感恩教育激情演讲等都对学生们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让小学生们学唱《说句心里话》、《烛光里的妈妈》等感恩教育歌曲。

三、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所以,为了让感恩教育深扎根于小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终身的良好道德情操。感恩教育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让小学生们积极参与感恩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以来,小学生才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四、总结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8

1.1部分高校进行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

国内很多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公益劳动活动以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式多样,要求不一。例如清华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学校已把公益劳动纳入课程设置,并与学生能否毕业挂钩。部分高校的公益劳动则侧重于在受资助学生中举行,如江南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则建立了感恩教育实践基地,以培养受助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之情,让他们懂得回报、奉献、给予的快乐。东北农业大学以“一封母亲的来信”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责任、奋进”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通过讲座、海报、微博、QQ、微信学校网站等形式宣传国家、社会、学校等一系列资助政策,让学生“知恩”,通过筹建“爱心互助基金”,让学生“行恩”;通过组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让学生“传恩”等等。

1.2高校感恩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我国高校感恩教育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高校感恩教育相关的内涵研究、基本内容研究、特点研究、目标研究,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性研究,高校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有关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等,对高校感恩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受助学生缺乏正确的感恩意识

感恩包含着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之恩、父母生养之恩,老师教诲之恩,社会关爱之恩和大自然滋润之恩。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心存正确的感恩意识,通过“校内勤工助学”、“班级或者社会志愿服务”、“先努力学习、工作后奉献社会”等方式回馈学校和社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现实中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存在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忘恩等几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1)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认为自己家庭经济困难,获得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回报和感恩。

(2)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着国家给予的资助,却变得不思进取,上课迟到、早退,不热爱集体,自私冷漠,对未来缺乏规划和目标,更有甚者把资助款用来攀比高消费,整天沉迷网络游戏,而在自己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就牢骚满腹。

(3)部分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为了“面子”,有意识地隐瞒自己的家庭状况,不敢参与贫困生认定,有的甚至觉得获得资助后周围人会用异样眼光看待自己,觉得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而背上心理包袱。

(4)部分学生得到资助后虽然心存感激,觉得应当立刻回报社会和个人,但又苦于自己经济实力有限,陷入对自己能力渺小的自责和愧疚之中。

2.2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够

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处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班主任,平时的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多没有读透国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和文件,没有领悟其中的资助育人信息;一线教育工作者所带学生数量大,单独与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入接触的时间不多,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复杂心理需求及思想变化;部分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所站角度不高,方式陈旧,“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产生疲倦感,直接影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

2.3部分高校对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部分高等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将感恩教育等同于知识的灌输,内容过于理想化,缺乏科学性,流于形式,并无实质内容;主体意识相对比较缺乏,教育方式陈旧,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没有引导受助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如何感恩;不贴近学生实际、不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引导受助学生将感恩教育的要求逐步内化为自身日常的生活习惯;没能准确把握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规律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使得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高校如何开展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

3.1提升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重视感恩教育的基础上,使受助学生对给予他帮助的社会和个人心存感恩,建立“高校、社会、家庭、网络、学生”五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情感力量,搭建感恩网络平台,加强学生自我感恩教育,通过调适与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关系,建立感恩教育系统工程,以期实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赐予之恩,认识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认识社会、亲朋、他人给与的帮助之恩,认识每一个阶段老师的培养和教育之恩。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抓住填写表格、提交资助申请的教育契机,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知恩,并引导学生在资助过程的前端知恩感恩,使学生在申请之初就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表达获得资助后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的决心。

3.2培育受助学生的感恩情感

首先,资助评审过程中,让受助学生看到家庭经济困难不是获得资助的唯一条件,还要看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条件,只有品学兼优者才能获得资助。告知受助学生每一项资助的发放流程,让学生知道资助并非理所当然,对资助的发起者(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群体和个人等)感恩,对资助工作人员(政府各级部门、社会各界及学校财务处、学生处、学院辅导员等)产生感恩之心。其次,建立受助学生学习生活随访制度,及时掌握受助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引导其合理使用资助资金,帮助和督促受助学生树立对资助工作的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将家庭贫困带来的自卑感和等待救济的弱者心态转化为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动力,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指导和服务。最后,树立受过资助且在生活学习中懂得感恩、积极进取,毕业后努力帮助别人的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标语、宣传栏等形式营造感恩舆论环境,培养感恩情感。

3.3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行动

受助学生获得资助后,让学生知恩,培养感恩情感,产生奉献精神与责任感,接下来就是去践行感恩之心,诚信还贷,乐于助人,自立自强,努力学习,成长成才,并将关爱回馈给自己身边和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用实际行动将爱心传递下去。首先,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受助学生的公益义务。在受助学生中开展助他型公益活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回报社会的观念,并把参加公益活动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各项资助的必备条件,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在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下成长的,在接受关爱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将爱心传递下去,实现知行意的结合。同时,利用教育载体开展具有专业特色感恩活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感恩长效机制。在开设专业的实习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受助学生学会感恩、诚信和自立自强。通过开拓课堂之外的实践教育阵地,让实践育人的隐性教育方式有效补充资助育人的显性教育方式,二者的有效结合将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感受到生活激烈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通过生活的大舞台,去认识社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