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研究(3篇)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3篇)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农村文化有助于提高人民的审美情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助于加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建设生态家园,农村文化建设受到了国家的重视,而且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首先体现在文化设施的增加与完善,文化设施对文化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人民群众活动的基础。因此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是很必要的,而事实也说明,我国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进步。其次表现在村民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文化队伍不断壮大。为了更好的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我国注重对村民进行培训,文化素质的培养。最后表现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村民充分利用村里的设备,而且还开展了很多之前没有的文化活动,如近两年村里流行的广场舞,举办以村为单位的文艺活动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快的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且我国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基础设施还是没有达到应有的数量。而且,文化设施不能很好的得到充分利用,原因有村里对文化设施文化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缺少相关的文化活动开展的领导人物或是文化建设队伍普遍素质比较低。其次,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消费水平低。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东南部文化区域发展繁荣而西北部文化区域发展缓慢。平原地区文化丰富多彩,山区文化比较落后。虽然近年来,受国家政策的支持,农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但是村民用来支付文化消费的资金还是相对比较少,经调查,农村文化消费月均50元左右,而且是用来支付有线电视或是电费,而其他形式的文化消费很少甚至没有。再次,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一个地方的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这一地方的这一方面的发展,关于农村文化建设中,首先,一些地方领导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轻视文化的发展,认为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才有能力、时间去发展文化,所以把文化放在了最后一位。认为要想快速发展经济只能牺牲村民的文化娱乐。其次,地方领导只关心硬件却忽视软件状况。他们认为只要把硬件制备完全,怎样去利用就是村民自己的事情了,而忽视了对农民的积极引导,对文化氛围的营造,这就是轻视软件状况的表现,以上是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的表现。最后,农村负面文化影响突出,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由于受封建迷信的影响,致使农村原来质朴的风气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由于受古代封建迷信以及小农经济的影响,如今还有很大一部分村民依赖封建迷信思想,如表现在寻找病因上、选择房子地段上以及结婚选择良辰美景上等等。这些行为将会阻碍农村的文化建设、毒害村民的思想心灵,败坏社会风气、扭曲村民的思想观念。这些都反映了农村普遍文化素质比较低,并且说明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增加文化基础设施。

近年来,文化设施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家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虽然中央财政在不断增加,但是主要还是用来经济建设而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还是太少,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大这方面经费的投入。同时,政府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要具有针对性,要掌握农民在文化领域方面的真正需求,从而制定出符合其要求并符合当地特色的投资策略。从而才能提高国家的资金利用率并最终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造福于广大农村人民。

(二)加强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人才对激发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领导村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基础力量,加上现在存在的农村的文化队伍素质偏低这一现实问题,因此,加强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可以培养村里的文化优秀骨干,这些“民间艺术家”来源于农村,因此能够更好地与村民进行沟通,能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其次,积极引进文化人才,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政策策略来吸引文化素质人才走进农村,也可以通过招聘形式引进,通过引进人才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三)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政府在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的前提下,为了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其他筹集资金的方式,例如,可以积极引导社会其他方面的团体参与进来、可以实行群众临时集资的办法、鼓励社会力量自主农村文化事业。相信通过多种方法的共同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一定会得到迅速发展。

(四)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由于西方不断向我国进行渗透,另外,我国农村的封建迷信思想比较严重,这就表明了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的必要性。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他们各种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此外,还要对他们进行现代化教育,使他们尽快摆脱小农思想;进行民主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民主法治素质。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的促进农民思想素质的提高。

三、总结

当今世界,文化在一国的综合国力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主要尺度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繁荣发展,当然,文化也不例外,就不能实现我国的现代化目标。近年来,农村文化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体经济、政治的发展。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农村文化建设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最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更好地发展,是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赵春美 张意敏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建设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的、能够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师文化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积极性的发挥。教师远程培训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学习环境,更为中小学教师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教师远程培训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带来的烦恼,改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机会少的现状,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搭建了平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网络空间里学习交流,以自身的独有的“文化场”来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教师远程培训中特有的远程研修文化。《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2013年)》指出:要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远程培训的内涵式发展,不断加强混合式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网络研修和线下面授相结合的培训规律。近几年,对一线参训教师、远程辅导者和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的调研以及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取得的实践经验证明,网络研修大大地方便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教师远程培训文化业已悄然形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文化的有效构建,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路径。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文化的内容

1.教师个体自觉文化

在远程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回归学习者的身份,更需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教育教学等活动。教师必须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潜在意识,通过自我觉悟和唤醒,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逐渐实现对自身文化的发展与超越,进而提升专业素养和水平。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愿望强烈,必然会珍惜网络研修机会,自主更新知识结构,主动提升文化素养。在积极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远程培训环境下的教师个体自觉文化。

2.教师同伴群体文化

教师同伴群体文化就是基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以网络平台提供的资源和任务为驱动,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分享同伴智慧所形成的网络研修的文化认同感。这个特殊的群体文化不受地域限制,没有彼此谋面或以其他方式联系,而是以虚拟的网络为家园,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目标,每个研修同伴都要具备合作开放的心态,具有与网络研修环境有机融合的意识,在与他人的坦诚交流、团结合作中获得进步的满足和乐趣,进而形成开放的、同伴互助的、相互合作的文化氛围。

3.网络研修文化

网络研修文化是由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管理部门、教师远程培训承办机构、远程培训辅导教师和农村中小学教师依托网络培训平台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交流而形成的具有相同文化记忆、相同文化生活的群体文化。网络研修文化以教学辅导、课程学习、班级论坛、在线主题研讨、个人空间等研修方式呈现。

4.校本研修文化

校本研修是以中小学校教师为团队,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惑为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方式。校本研修其本质就是一种制度,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文化,它能够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学校行政管理及有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所有内容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是一种进取向上的校园文化。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集中面授培训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愈来愈占据着校本研修的主导地位。

5.远程培训管理文化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实施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远程培训项目管理部门、远程培训承办机构和基层学校之间共同形成有关管理层面的共同文化。这种文化在各级管理部门和机构对远程培训的用户管理、课程管理、班级管理、考核管理、交互管理、项目巡视等活动中形成。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文化的生成策略

1.树立自信开放的心态,培育“文化自觉”的意识与能力

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一味地否定自身的生活工作环境,忽视所占有的乡土教育资源,甚至是没有勇气去展现自身优势。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心理,同样也存在于教师网络培训中,他们唯“权威专家”是从,不敢去挑战和质疑权威,缺乏教育教学智慧碰撞分享的自信心。互联网络具有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精神,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网络研修的学习者,应以开放和分享的心态,敞开心扉畅快交流,汲取先进理念和优秀经验。农村教师要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对教学实践的自觉,还有对先进文化和知识的自觉,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远程培训中的先进理念和优秀经验,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农村中小学教师以开放、自信、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新鲜事物,努力提高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塑造农村教师独特的远程培训文化。

2.建立务实高效的管理团队,保障远程培训有序开展

培训管理团队要有务实敬业的精神,了解教师培训的发展前沿动向,成为培训的行家里手。组建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对培训工作的实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管理团队由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管理部门、各地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远程培训承办机构等人员组成。各级管理员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有效沟通。培训管理团队除了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各自行使管理权限,还要在网络以外的现实中对培训实施制定管理制度,提出可行性建议。各级管理员在培训时,依据职责对培训中参训教师培训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反馈给上级管理员;培训结束后,管理员要对培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梳理和总结,上报培训数据。而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实施中,管理员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他们还需探索能够紧密结合农村教师实际的培训策略。培训管理团队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不断转换,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共同生成了独具特色的远程培训管理文化体系。

3.辅导教师引领学员再创造,构建师生互动共生的培训文化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环境下,教师失去传统的支配地位,转变为引领学员学习的领航员,而学员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辅导教师团队在远程培训文化创生中起到专业引领、培训跟进的作用,发起研修活动的研讨主题,在网络中答疑解惑、督促检查、论坛交流,带领参训教师营造良好的、互动的培训文化氛围,使参训教师产生文化认同感。参训教师在网络学习资源的支持下,通过主题研讨、论坛交流、完成作业、个人空间等研修方式,与辅导教师和学习同伴进行研讨分享、互助合作,不断碰撞教育教学智慧,融合吸收新观点。参训教师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自身特点进行再创造,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获得提升,教师专业取得发展。辅导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参训教师的再创造在远程培训中相互促进,彼此中和,生成了师生互动共生的培训文化。

作者:李明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第三篇: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

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凝心聚力、规范教化、整合传承等重要作用,不但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文化福利、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培育,而且直接关系到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着力解决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2.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新农村的体现,是新型农民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

新农村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形式,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

3.中央的十七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为新农村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积淀的过程,随着党和政府以及九亿农民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通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方法、内容和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的要求。

4.黑河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城市,地区总人口175万,其中农村人口101万,占总人口比重64.6%

农村的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各类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二)研究意义

文化建设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是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造成了文化的落后,反过来,由于文化的落后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治“贫”先要治“愚”,这就要求把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上,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本文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农村文化发展研究入手,分析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其理论与现实意义体现在:一是当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全社会呼吁提高农民素质。本文围绕农民文化素质状况对黑河市爱辉区所属5个乡镇的1100余名农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总结、分析,提出适应农村发展、农民需求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本文在对大量真实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理论研究方法,提出适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为本地区科学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是农民,因此,“三农”问题始终成为令人关注的重大社会话题。农民的文化需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成为了党政部门及理论专家、学者们思考和探索的热点,研究“三农”问题的著作相继问世。这些作品,探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重要意义,阐述和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对策与思路。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者认为文化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的和谐与发展。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即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在专著《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提出:“中国农民普遍守旧落后,麻痹不仁,信奉鬼神巫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出版的《观察中国》和《中国的思想与制度》中提出:中国农民相信命运是由老天爷安排的,他们信佛、拜祖先,思想落后,封闭自守。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这些专家学者虽然没有专门出版中国农村文化方面的著作,但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中国农民的一些情况。从这些研究情况看,一些成果不乏有其合理之处,但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上来看,国外汉学家没能深入理解中国农村文化的核心、精华与实质内容,缺乏中国农村文化研究的针对性,限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多数研究成果普遍具有十分片面的结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农民能有钱盖新房,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健康的生产生活理念,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先进的文化设备设施,农村有优美环境、优良秩序和文明风气。它涵盖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不可低估。程璇、董河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文化建设》中认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我国“三农”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工作是一项举足轻重的重要工作(程璇和董河清,2007)。唐金培在《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着力点》中认为: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文化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活动中,决定着农村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决定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程度,检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形成强大的文化动力,助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唐金培,2008)。李爱根在分析农村文化特点时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是重要的工程之一。文化的最直接作用就是以文化人,所以它有传承历史和文明、促进小康社会建设以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独特功能,因此,“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李爱根,2007)。

2.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研究

(1)关于新农村文化发展政策的研究

一个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先后印发若干文件对文化建设进行要求和部署。1993年12月,文化部专门成立了文化扶贫委员会,从“万村书库”到送报下乡、从电视扶贫工程到城乡少儿“手拉手”夏令营,这一系列工程打破了“越穷越没文化,越没文化越穷”的恶性循环。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短缺的问题要逐步解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丰富多彩。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繁荣农村文化建设要做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尽快形成系统完备的体系,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要广泛开展。

(2)对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就要深入分析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寻求良好的对策。农村文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文化活动少;二是农民不喜欢参加;三是现有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四是图书室是仅有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等等(叶敬忠,2006)。有人认为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冲突。徐承英提出,……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手里有了钱的农民越来越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是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希望能进行思想情感沟通。(徐承英,2007)。综合归纳起来,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重视程度、地理环境、干部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参差不齐。以2009年黑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黑龙江省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情况来看,全省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为1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黑河地区的比重水平低于10%,与鸡西、大庆、哈尔滨、牡丹江等地相比,明显落后。二是文化建设人才短缺。受体制机制以及管理方式的制约,使得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进出口”不畅通、不灵活,一些优秀人才进不来,不胜任的出不去。基层文化工作繁杂、条件差、待遇低,难以引进和留住专业人才。现有人员素质能力低、年龄偏大、责任心不强等,导致了农村文化工作载体形式单一,缺乏亮点和新意,普遍落后,根本无法承担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任。三是村民参与程度不高。2008年黑河市精神文明办与市文化局联合对部分乡镇农民群众“文化需求”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93.81%的受调查者选择了“看电视”,约43.13%的受调查者表示“不经常参加活动”,24.76%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参加过”。四是农村文化活动有效供给不足。农村文化设施缺乏、使用率偏低。国家统计局2008年年鉴记载: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中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的支出所占比例很少,仅大于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支出。

(3)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成因的分析,学者们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所以各自的看法和结论也有所不同。例如:聂德民的《农村社区文化现状的三级成因探讨与出路探寻》中指出,在市场经济日益活跃的今天,农民不仅要求生活富足,还迫切要求精神富有,即不仅要求物质温饱,还要求文化温饱,文化小康。王赵铭的《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责任》指出,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出现,除了农民自身的问题外,地方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者们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归纳解释:从官方层面看:一些工作部门或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到位;没有抓住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关键点,不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乡镇文化站的职能没能真正发挥;相关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措施不到位。从村级组织层面看:一些村集体经济实力差,农村社区重硬件配备、轻软件建设,村级文化娱乐设施配置千人一面,不结合实际。从农民层面看: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大多数农民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农民自身对文化的需求不高,农村文化队伍人才流失严重。有待深入研究的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政府的加大投入、思路创新、农民的观念转变、积极参与等等,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4)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对策的研究

怎样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值得一提的有:周小毛提出要在“五新”上下功夫,即从文化层面审视培育新观念,树立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创新新生活,构筑新载体。(周小毛,2006)。何志伟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建文化馆,办培训班,办宣传窗和农村信息服务站等。二是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三是开展和谐家庭、文明农户评比活动,大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四是努力实现农民教育发展的新跨越:在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县乡农村的职业教育,并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五是深化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六是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利用信息技术,谋划适合各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何志伟,2006)学者们的对策都是通过实证分析提出来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是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分别施策。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更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一切既是一个不断探索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需要加深研究。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本文共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指导思想及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以黑龙江省黑河市为例,分析黑河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第四部分分析黑河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黑河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有文化发展不均衡、文化人才匮乏、群众参与程度不高、村民素质有待提高等四个方面。第五部分从筑牢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根基、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扶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大力培育农村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提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现实,在调查研究中,主要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为基础,并以此进行推论(特别是第三章,主要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的情况为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综合分析等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经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发现,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相关文献有很多,这就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资料基础。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掌握其发展规律,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坚持全面看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力求全面准确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实践的进一步落实。第三、综合分析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比较、分析归纳,提出对策建议。

作者:郭建华 单位:黑河市爱辉区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