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群众文化策略分析(3篇)

农村群众文化策略分析(3篇)

第一篇:新常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通常使用“新常态”这一词语去概括社会的一种发展状态,然而在“新常态”之下,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经济上的发展,同时也应该注重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往往是较为薄弱的部分,更需要重视并且进行加强引导。本文将以“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为着手点,着重分析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从而提出可行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一些思考,从而促进在“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文化阵地

“新常态”表达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性,其发展本质就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遵循发展规律并且加强自身信心。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解读政府的文化帮扶政策,理解“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下文将具体阐述“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应策略,希望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质量的加强提供一些理论化的帮助。

一、“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新常态”是社会的一种趋势性的、不可违逆的发展状态。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需要抓住其基本特征,增强自身信心,顺应规律进行发展,有人这样概括“新常态”的基本概念,“不拘泥于常规也不违背于常情”。在“新常态”下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在农村文化建设环节普遍较弱的情况下,要实现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就必须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入手,加强农村的基础文化建设,保障农村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无论是文化设施及信息资源建设,都要做到全面覆盖,建设好有农村群众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农村群众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硬件上进行建设与完善对于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做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工作,在各个乡镇上建设相应的综合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去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除此之外也应该实现电影院线的农村全覆盖,使得农村群众也能享受到电影娱乐等相应的文化生活,不仅仅如此,关于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多,也可以通过建设相应的农民文化乐园及学校乡村少年宫等不同项目,从而针对农村群众的不同群体进行文化需求的满足,巩固好农村文化阵地,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来带动“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二)利用出台的文化扶持政策进行文化建设

目前政府在针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这一任务上,出台了相应的文化扶持政策,提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在相应的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方案,在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大方面上,政府较之以往更加注重基层农村群众的文化建设,并且留有专项经费用于完善农村群众这个背景之下,想要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利用出台的文化扶持政策,拓宽建设投资渠道,完善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自上而下,由内而外进行相应的加强与改革。

(三)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工程

想要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就需要打开文化信息的流通渠道,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工程,建设好并且发展好网络的普及和文化信息资源的流通,使得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在农村群众中实现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畅通网络信息,普及广播电视及相关网络的使用,除此之外也要建设相应的文化数据库,例如数字图书馆等,实现三网一体、三网融合,打造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网络体系,突破地域、时间、距离的限制,巩固文化阵地,提升公共文化质量,从文化信息资源的角度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工程带动提升公共文化的质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四)打造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品牌

将农村群众的文化建设形成产业化,并且打造属于农村群众自身的文化活动品牌,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让农村群众拥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化交流圈子,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农村群众的活动参与度,也会增强农村群众对于“新常态”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解度,可以成立农民演艺中心、农村老年艺术培训班等多种属于农村群众自身特色文化机构,以此推动农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基本文化建设之中。

(五)建立农村群众文化需求反应机制

目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新常态”背景下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更不能够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要从文化机制体系的不足处进行改进,建立反应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的相应机制,通过这个机制,农村基层群众可以及时反应好自身的文化需求,保证文化建设能够“对症下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能力,真正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落在实处,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内部,倾听农村基层群众的真正需求,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从普遍性公共文化服务向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变。

(六)加强农村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理解

要从意识根源上对农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不仅仅要使农村群众明确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相应理解,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建设意识,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享受农村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更丰富的精神食粮,提升相应的思想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农村群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与进步。

结语

在“新常态”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抓住挑战机遇,增强信心,关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内容,明确在“新常态”下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内涵,可以通过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出台的文化扶持政策进行文化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工程、打造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品牌、建立农村群众文化需求反应机制、加强农村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理解等多种办法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质量,从而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并且保障其基本的文化权益。以多样的方式在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在相应政府的号召,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的整体水平。

作者:吕江峰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五云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李杨.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补坤海.湖南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池孝涛.当前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6,03:194.

[4]张思源.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5.

[5]单颖,李鑫,张树东.基于全民健身新常态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研究——以沈阳市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2015:11.

第二篇: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建议

摘要: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丰富了新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是,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与挑战。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认真做好当前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逐渐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关键词:

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思考;建议

当前,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着新农村基层群众日趋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与之不相适应的文化发展不同步或发展滞后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就要靠我们去认真做好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夯实基础,使其同步发展来满足基层群众日趋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形成具有一定凝聚力、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道德规范的高素质的新型居民群体。

一、当前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群众文化无论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组织性扩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成绩不菲,但也存在着不足和面临许多挑战。

1.从宏观层面看

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准的满足速度或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显现,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或对文化生活的质量提高渴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持续稳步前行,而文化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突出。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解决这一对发展不平衡或不同步的矛盾,我们要大力加强和认真当前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以适应目前新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2.从微观层面看,当前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尚存有不足与挑战

(1)文化系统机构与机制建设还有待于完善目前,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机构还不够健全,从现实看,有些地方情况是,县(区)有机构有编制,但到了下面的乡镇却没有了这样的机构和编制了,或有编制有人员但也被挪作它用了,没有做到专人专用或专款专用。

(2)文化系统文化工作者队伍不够稳定文化工作者队伍不够稳定的原因,一是部分地区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二是文化工作者待遇偏低,特别是文化工作者在职称评聘、晋升等方面与其它行业不同步或落实差;三是地方政府领导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或发挥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四是文化产品除其精神价值外其经济价值社会认可度不高,从事文化产业成本高而导致经济收入不如其它行业。

(3)对文化投入与保障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地方政府或领导对地方文工作的认可度不同,因而体现出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同,计划或规划不足,加之上级对下级文化事业工作一些地方没有完全纳入对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范畴等。

(4)各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质量和发展速度参差不齐、不均衡由于地方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建设进度、状况等的不尽相同,体现在对文化事业方面的重视度、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也就出现了各地群众文化事业质量和发展速度参差不齐、不均衡;

(5)传统文化工作的形式或方法不再能完全适应当前文化工作的需求传统的群众文化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完全胜任当前新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需求。尤其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为主流的多媒体智能工具的兴起、发展与普及,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适应我国当前农村基层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做好当前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地方特殊节日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当前做好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应该要针对当地的不同情况,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地方特殊节日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本地各机关、单位以及学校、文化广场等现有文化设施,通过与其他团体、组织文化交流与密切配合,利用节假日如“三月旅游节采茶赛歌会”“七•一”,“十•一”,“元旦”,“春节”的庆祝会、歌韵比赛以及“摄影展”等多举办些可以吸引大众的文化活动。如名山区每年都举办的’“三月采茶赛歌会”,“九月茶园骑游咏寺会”,“十二月品羊汤作画会”就利用的比较好。同时也能汇集更多具有相同爱好的文化工作者加入其中,壮大文化工作队伍,改善农村地区的文化工作状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2.发挥村(居)文化工作室的阵地作用,把文化触角触及到最基层

村(居)委会要积极地办好村(居)文化工作室,让文化工作者发挥活动的阵地作用,从基层做起,从群众身边做起,把文化送到群众身边,为文化活动的浅行提供坚强的基层阵地保障。

3.发挥互联网等多媒体的作用,丰富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文化要有长远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满足民众的要求。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了解多方面的内容,促进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也要丰富文化工作的内容,包括尊老爱幼、家风家规、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这样有助于农村基层群众拓宽眼界、改变思路,也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数字媒体等新型的技术工具来帮助新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工作内容与形式。

4.加强对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引导,提高管理水平

网络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因此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要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手段来对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行为进行监督、指导和引导,对那些不符合规定的文化行为进行即使的制止和教育或引导,从形成文化事业工作的正能量,尽可能的利用现有资源,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政府的文化建设支出,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使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健康发展。

5.加大投入,确保文化事业同步发展

推进新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还要政府部门加大对文化事业工作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确保文化活动正常开展。

6.加强文化系统队伍、文化工作激励机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夯实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议适当地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配部分充实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岗位上,解决基层文化工作无人员的问题。

(2)建立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激励机制,解决好,基层文化工作者在职称评聘,职称晋升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使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留得住,能发挥作用。

(3)对于文化工作者自身,要坚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避免出现传播不健康文化的现象,加强自身建设,加强文化工作者经常性继续教育和培训,以之适应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工作的发展。

三、结语

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在提高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和核心。我们应该不断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力度,在革弊鼎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理论的研究并与实际相结合,相关部门应履行职能,正确引导、规范、支持新农村的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工作,共同促进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彭启文 单位: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新店镇文化服务中心

第三篇:农村群众文化需求调查策略研究

摘要:

对农村群众的文化供给应当以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决策依据,农村文化供需错位和脱节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供给无效率。以重庆市为例,在对重庆市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农村文化的供需错位状况,最后从信息反馈、体制改革、供给方式、供给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促进重庆市农村群众文化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文化供给;重庆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农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农村群众文化供给的形式、数量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对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明确指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农村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程度日益成为衡量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供给不断增长,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则是,农村群众文化供给仍然相对匮乏,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依据有效需求理论,对农村群众的文化供给应当以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决策依据。然而,现有农村文化供给在数量、形式等方面能否满足群众需求?供需之间存在怎样的缺口?供需之间是否存在错位和脱节?如果存在,农村群众文化服务又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被忽视的现实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1调研基本情况及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

此次调研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重庆市尤其是三峡库区部分区县(包括万州区、云阳、奉节、忠县四个区县)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状况进行了考察。共计发放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7份,回收率为78.8%。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197位受访者中,男性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6.7%,女性比例为53.3%;从年龄结构来看,20岁及以下、51岁及以上的受访者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4.7%、15.2%,而21~30岁、31~40岁、41~50岁的受访者占总人数的比例则分别为11.7%、11.2%、47.2%,可以看出,受访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且41~50岁的受访者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而青年群体相对较少,也进一步说明了当前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缺乏的现状,调研结果符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现实。从受访者年收入来看,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受访者比例为27.4%,收入在1万~2万元的比例为21.3%,2万~3万元的受访者比例为17.8%,3万~5万元的受访者比例为10.2%,而5万元以上的受访者比例为22.8%,从家庭年收入分布来看,随着收入的增长,比例逐渐降低,从27.4%下降到10.2%,而到5万元以上的比例时,又迅速提高到22.8%,之所以出现这种非正常变化,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是高收入群体属于少数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群体或者在农村从事个体经营的劳动力,其收入相对较高,这也是符合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的。从受访者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14.7%,小学文化水平的比例为19.3%,初中文化水平的比例为29.9%,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比例为18.8%,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为17.3%;受访者文化水平分布形态总体呈现正态状,也符合农村社会现实。

2重庆市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现状

2.1农村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

从本次走访调研来看,农村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依次为:看电视、打麻将、打牌、读书看报、上网、跳舞,其中看电视的比例占据了71.35%,而打牌、打麻将的比例为21.43%,读书看报、上网和跳舞的比例都非常低。调研组针对受访者的访谈结果表明,经常观看的电视栏目主要以新闻、电视剧(包括电影)、综艺类节目居多,也包括一些法制宣传片。仅有少数中青年农民喜欢收看农业技术类的节目。但无论年龄大小,看电视均被排在第1位,这占据了多数农村居民的闲暇时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居民最喜欢这种文化娱乐方式,从调研结果来看,这一数据仅仅表明了农村居民对看电视的依赖程度高,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相对是有限的。

2.2农村群众喜欢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

农村群众喜欢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占比。可以看出,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B)、农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A)、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演出或比赛(C)、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D)、营利性文艺演出和电影(F)、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E)。从各项活动所占比例来看,农村居民更喜欢参与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的文艺演出,因为其在语言、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上都能够贴近当地的民俗、文化。相比较之下,政府组织的电影下乡活动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这可能主要是由于电视普及、且电脑网络进入许多农村居民家庭,一些电影农村居民已经观看过,而送电影下乡的影片则往往是已经比较旧的影片,也可能是人们审美疲劳,加之露天电影观影设施差,所以人们对这一活动的热情较低。

2.3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农村群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手机短信、网络、报纸、村委宣传栏、广播电台、村委有线广播。其中,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的比例为85.28%,这一比例与农村群众对电视的依赖有关。通过手机短信和通过网络获取外界信息的比例大致相当,分别为31.98%和31.47%;通过报纸获取外界信息的比例为19.29%;通过村委宣传栏和广播电台(收音机等)获取外界信息的比例也大致相当,分别为12.18%和11.67%;最低的是通过村委有线广播获取外界信息的比例,仅为6.09%,分析认为,这可能与重庆市农村地区的地形特征有关,由于农村地区存在典型的“大山区、分散居住”特征,村委会有线广播往往仅存在于乡镇或集中居住区域,而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村而言,并没有村委会有线广播设施,所以通过这一渠道接收信息的比例极低。

2.4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与评价

对于参加日常文化活动后是否得到了精神满足的调查结果表明,26.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足,38.1%的受访者表示基本满足,而仅仅得到一点满足和完全不满足的比例分别为28.9%和6.1%。在关于文化活动室(包括农村书屋)的环境、设施器材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仅有2.5%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活动室环境很好、设施器材齐全、品种多;而高达88.9%的受访者则认为环境好但设施器材相对陈旧、品种少或者环境挺差但设施器材相对较好、品种多或者环境、设施器材都很差、品种少;有8.6%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对村(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有10.2%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有60.9%的受访者表示一般,而28.9%的受访者则表示不满意。说明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较差,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关于农村应建设哪些公共文化设施的调研结果表明,有51.7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建设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有41.62%的人认为应当建设基层网络服务中心,有30.96%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建设村级文化室,认为应该增添村级文化活动器材和建立农家书屋的比例分别为53.8%和35.53%。

3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与供给的错位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以政府作为主导,也是最大的供给主体。但由于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信息的传导及反馈环节多,致使文化需求有效表达机制不健全,作为供给主体的政府也没有对农民的真实需求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研究,采取的自上而下、一厢情愿式的文化产品供给必然脱离农村群众的真实需求,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脱节,一方面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3.1公共文化设施不能得到农村群众认可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农村公共阅览室、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和放置于公共空间的文化设施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大致可以分为艺术表演、学习阅览、文化娱乐、体育运动这四类设施。其中,艺术表演设施是指为各种文化艺术表演活动提供的场地和设施,比如歌舞、戏剧、舞龙舞狮等演出所需要的场地,电影、录像和投影等的放映场地。学习阅览设施主要有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农家书屋等,其中桌椅、电脑、图书和各种报刊是学习阅览室最主要的设备。文化娱乐设施是为了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情和乐趣的人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而提供的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主要是文化活动室、老年人之家、儿童娱乐室、乒乓球室、舞厅等。体育运动设施是指篮球场、足球场、小型田径场、乒乓球台和秋千、吊环等小型体育活动器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是开展文化宣传和知识教育的阵地,是传播科技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但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表明,一些乡镇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例如文化站名存实亡,设备严重不足、多年无新书采购,空壳现象严重;体育设施要么没有,要么损坏无人修理。针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0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15.20%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满意,而高达53.80%的受访者表示一般,29.90%的受访者则表示不满意。即接近1/3的农村群众对所在村或者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表示不满意。

3.2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低

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满意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受访者所在村或者社区的文化活动开展是否深得人心、是否是农村群众所喜爱的。但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受访者表示对村或者社区的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满意的仅仅为10.2%,表示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则分别达到60.90%和28.90%。说明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没有得到群众的认可。

3.3农村群众对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参与热情不高

群众对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参与热情的高低,可以看作政府的文化供给是否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参考指标,或者说政府的文化供给是否有效。本次调研中,关于“政府举办文艺演出、放电影、或者其它文化活动,您是否参加”的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表示“一定去”的比例仅仅为4.60%,表示“有时间就去”和“如果顺路就去”的比例则分别为48.20%和28.90%,而表示“不去”的比例高达18.30%。说明政府举办文艺演出、放电影或者其它文化活动等对农村群众的吸引力并不是很高,甚至可有可无。同样,类似问题“如果政府举办知识讲座,您是否愿意参加”的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6.8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而表示“有时间就去”的受访者比例为54.30%,表示“不愿意”的受访者比例高达28.90%,同样远超过表示“愿意”参加的人数。同样说明,现有政府举办的知识讲座一定程度上脱离群众文化需求,导致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在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由政府“强制性”供给的模式下,政府包揽绝大多数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采取“一刀切”式的供给。即公益性文化要素和资源都集中在政府部门,政府垄断供给,缺乏竞争,同时,由于缺乏监督和难以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进行评估,促使政府部门倾向于向农村群众提供普遍性的文化产品,没有考虑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也难以对农村群众多样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造成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严重脱节。

4促进农村群众文化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居民不仅仅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而当前农村文化供给数量的不足及形式的匮乏,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凸显。同时,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培育高素质的农民,本来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从研究结果来看,重庆市农村群众文化供给存在显著无效率性,基于此,这里从信息反馈———体制改革———供给方式———供给评价4个方面提出促进重庆市农村群众文化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4.1建立完善的农村群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

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农民的真实需求错位、脱节,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供给无效率。因此,必须改革这种自上而下的需求表达机制,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1]。一是,强化政府农村文化主管部门的服务意识,改变长期以来由政府决定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产品的官本位意识。深入基层,加强农民文化需求的调查工作,倾听民声、民意,让农村群众参与到文化供给的决策过程中,以保证农村文化供给产品的实效性。二是,畅通农村群众文化需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村委会、社会组织等反映民意的作用,增强其对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力[2]。三是,要落实好村民自治制度,表达和汇聚群众的需求偏好,形成代表集体意志的公共需求愿望。特别是要发挥农村地区民间组织、以及在本村具有影响力的“农民意见领袖”集合公共需求愿望的作用,多途径畅通需求表达渠道。

4.2加快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群众文化供给数量不足的直接原因是政府财政投入能力不足;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农村文化体制相对落后,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基于市场角度提供给农村群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极为有限。因此,加快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以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增强农村群众文化供给的根本途径,也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3]。而对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重庆市各农村地区必须找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切入点。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观光旅游(包括农业生态旅游、自然景观及人造景观旅游)、传统手工艺制作和表演、节庆活动、古城镇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等都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较好的切入点。近几年来,重庆市部分农村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二是,建立公开、透明、非歧视的农村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开放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民营企业积极投资文化产业,形成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发展农村文化的新格局。例如,对于现代媒体的建设,采用政府和广告企业合作建设的方式,在农村地区人流量大的集镇或活动中心等地采用电子显示屏、滚动屏幕等形式,除了宣传党的思想、新闻动态,还可以插播广告,以实现盈利和持续发展[4]。

4.3建立差别化的农村文化供给机制与模式

虽然农村群众都存在较大的文化需求,但由于群体差异、地区差异、个体差异等,使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形式、内容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农村群众中的收入差异决定了对文化需求具有个体差异;同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地区也存在文化需求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其文化需求往往要求更加多样化、现代化;例如,距离城市较近的农村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较好,其文化需求也与城市较为接近;而偏远地区的农村群众文化需求则相对要传统;再如,农村自主创业的青年群体希望得到更多的创业教育培训、技术培训,而老年群体则希望有更多娱乐性文化供给。文化需求的差异,要求文化供给主体在满足农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能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不同地区,提供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4.4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可以分析政府主管部门文化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出偏差,进一步形成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政府主管部门文化供给决策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同时,加强服务绩效评估,可以督促政府主管部门将各种信息如办事规程、政策法规、服务种类及质量等向农村群众公开,即做到政务透明,有利于培育政府文化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重庆市农村群众文化供给服务绩效评估中,要做到:一是构建完善的农村群众文化供给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内容应当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的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文化供需信息渠道建设等;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了进行自我评估的政府外,必须包含专家和农民这两个主体,前者基于专业知识进行评估,后者基于切身感受进行评估。最终通过综合评价方法来反映一个地区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效能。二是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责制度。重庆市各级政府要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以各级基层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各项内容建设责任制,逐级签署责任书,逐级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责任,项目逐个落实到负责人,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严格问责。三是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监督机制。加强对各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让公共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对出现的资金使用违规问题,严格处理;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群众路线,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此促进重庆市农村文化供给水平的全面提升[5]。

作者:周淑清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科研处

参考文献:

[1]官爱兰,许方方.韩国经验借鉴与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有效供给的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0(2):402-404.

[2]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44-48.

[3]顾金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09(5):171-175.

[4]任旭彬.优化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思考[J].桂海论坛,2013(4):110-113.

[5]李少惠.互动与整合:甘南藏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