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改刍议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改刍议

随着近几年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几乎达到无处不在的程度,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诸多的专业方向几乎都与多媒体技术相关。艺术设计专业必然会新开设不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在课程计划的总课时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造型基础、装饰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等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必然会随之减少,有的课程甚至会被取消。如今,在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只开设48~54课时,计3学分。部分院校的艺术类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单门课的上课时间比较集中,一旦上课期间遇到节假日,课时则更有限。而且,由于艺术类课程的门类大增,每门课的课时一般都不多,专业基础课教师靠布置大量作业,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模式亦是行不通的。因此,造型基础的课改势在必行,一定要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更具合理性,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更具合理性

1.要尽量减少重复的教学内容

造型基础一般不涉及色彩,是一门与基础素描、设计素描和创意素描密切相关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素描,部分教学内容与平面构成、装饰图案和商业绘画等课程有关。造型基础的任课教师必须对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开设情况有所了解,在教学中尽量规避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主动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2.教学内容要与教学目的紧密相关

目前,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不少相关课程被取消了,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出现了不少短板,这些短板如果都要通过造型基础教学加以解决,则会使造型基础的教学内容繁多,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必须对这些需要补充的专业知识加以甄别,根据造型基础的主要教学目的,区别对待。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与主观控制画面的能力。与造型基础主要教学目的关系不大的或短时间无法解决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学会舍弃。如,各院校的设计专业几乎都不开设基础素描,基础素描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大量写生使学生的造型能力得到提高,较注重客观描绘,需要消耗大量课时,而课时正是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所缺少的,提高造型能力虽然与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关,但单纯弥补这方面的课程肯定是得不偿失的。不过,与造型基础主要教学目的紧密相关的知识点还是要纳入其教学内容。如,平面构成课程在许多院校也被取消了,但在造型基础的教学中,经常会涉及点、线、面的构成法则以及肌理的表现手法等,这些原来是平面构成的教学内容,在造型基础课上需要介绍此方面的内容,虽然一般不会做具体的构成作业,但是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相关概念,并且尽可能在造型基础的作业中有所体现。另外,既然造型基础不走基础素描的线路,那么其教学内容要向西方绘画艺术靠拢。西方绘画艺术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模仿为主的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中世纪,时间约为2万年前至15世纪;二是再现为主的阶段——文艺复兴至印象主义,时间约为15世纪至19世纪末;三是表现为主的阶段——后印象主义至后现代艺术,时间约为19世纪末至21世纪。造型基础是以学习主观表现素描为主的,换言之,主要就是学习西方绘画艺术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后印象主义至后现代艺术的绘画。

3.教学内容的起点尽量要高些

造型基础课时有限,要让学生直接向西方后印象主义及其以后的大师学习,起点尽量要高些。虽然明代末期就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教授绘画,在清代也出现了郎世宁、艾启蒙、贺清泰和王致诚等知名传教士画家,广州还出现了“外销玻璃画”,但中国人真正主动向西方学习绘画不过只有百年左右的时间,而且,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一直不快,“85新潮”后才见些起色,快速普及不过是近30年来的事情。尽管中国出现了吴冠中、赵无极和群这些杰出的画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亦屡创佳绩,但不可否认,在西洋绘画方面,中国与西方还存在差距。直接向西方的艺术大师学习,起点是“巨人的肩膀”。

二、任课教师要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1.任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谁学”

后印象主义画派之后的艺术流派非常繁多,每个流派都会有一个以上的代表性画家。由于造型基础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而此时绝大部分学生的美术理论和设计理论知识是非常匮乏的,有些学生甚至连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派之间的区分都不甚了解,对于“向谁学”是比较迷茫的。总体而言,后印象主义画派以后的艺术流派,风格呈现多样化,这些流派中的作品通常有相当的艺术创新,或偏于技法创新,或偏于理念创新,呈现出个性化趋势。但这些风格鲜明的作品必须具有可学性。有些流派过于偏重色彩,如野兽派画家的作品色彩浓艳粗放,亨利•马蒂斯固然出名,可对于偏重素描的造型基础教学来说,其就并不合适。有些流派过于强调精神性,如,表现主义画派画家的作品大多表现个人的一些消极情绪,表现形式怪异,一般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爱德华•蒙克、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奥斯卡•柯柯施卡等画家的作品,所以其也不合适。至于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和风格主义等画派,创作偏于理念较多,可学性也不强。任课教师要对艺术流派、艺术家仔细进行梳理,找出那些适合学生学习的,重点推荐一些。

2.任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什么”

艺术家的可学性,是指其作品是能够被分析、被模仿的,艺术风格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讲解,指导学生向艺术大师“学什么”。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自然班,一般有20多位学生。任课教师推荐的艺术家控制在7、8位比较合适,一方面过多的选择会使学生出现选择性困难,另一方面没有太多课时介绍过多的艺术家。在第一次上造型基础课时,任课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此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介绍艺术家及其作品时务必详尽到位。如,后印象主义画派保罗•高更的作品,虽然色彩是其亮点,但高更在处理画面点线面关系、黑白灰关系和虚实关系上均十分到位,主观控制画面的痕迹非常明显。又如,形而上画派乔治•德•基里科的作品,虽然基里科的创作思想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其作品的画面构成是有规律的,他的作品画面上一般会出现街景建筑、玩偶状的人物和石膏像等,并配以浓重的大块阴影构成。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是学生可学的。

三、衔接好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1.临摹艺术家作品阶段

学生立即从写生素描转向主观表现素描是很难适应的,此时学生临摹教师推荐的艺术家的作品,不失为一个过渡的好方法,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备选的艺术家。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被临摹作品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绘画水平相符,应当是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因课时限制,临摹作品最多只能2张)。学生应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被临摹作品的表现手法、构图等有所了解,初步学会一种处理画面的方式。有个别学生会选择非教师推荐的艺术家,这时候教师可与学生探讨可行性问题,这样亦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模仿艺术家作品阶段

此阶段学生可找一些图像资料,模仿所学艺术家的创作方式进行再创作。这实际就是半临摹半创作阶段,作品完成后通常会给人以“熟悉的陌生人”之感,难度不算太大。如,学生在模仿原始主义画派亨利•卢梭作品的时候,可以用自己找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图像代替卢梭画面中常见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图像。在组合图像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培养统一画面风格的能力。

3.独立创作作品阶段

此阶段教学难度最大,但给予学生的创作自由度亦最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创作风格的理解,对不同的实物或图像进行解构提炼,再独立完成物象的重构。此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在画面上做一些内容与形式的探索。当然,学生如能结合时代性、民族性进行创作则更佳。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渐进式训练,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造型能力与主观控制画面的能力,也使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的课改落到了实处。最重要的是,学生一旦开启了主观意识之门,提高了创造性思维,学习专业设计课也将事半功倍。

作者:黄蔚 单位:上海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