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改革

摘要:当下,一些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了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地方院校的艺术类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这与部分地方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陈旧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有关。要应对这种状况,必须更新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思想,探索一条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此,该文分析了新建地方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建地方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改革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超过1000所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部分院校的规模扩大、效益提高,但开设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教育目标和教学经验等方面还不完善,教学质量出现下降趋势,培养出的有些学生的专业水平也难以满足当前社会与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求。

一、新建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的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先进。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部分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善等,特别是对于新建地方院校而言。

1.生源差异

艺术设计在培养模式上应该更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思维方式的培养。基于此,不同高校的生源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位于大城市的知名院校对于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和优秀专业素养的学生往往有较大的吸引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新建地方院校招收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低于知名院校。

2.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固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趋于多样化。然而,部分新建地方院校难以做到个性化培养,仍然采取以灌输式、封闭式、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这会导致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挥专长,削弱了其就业竞争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果院校缺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实用的教学组织,就不利于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知识体系涉及历史、绘画、建筑等诸多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一些综合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体系缺乏系统的发展计划。如,在课程建设方面,部分院校的课程安排缺乏逻辑性,课程设置前后不一致,没有构建整体的培训体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会感到困惑,难以区分课程之间的关系。部分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因人设课的现象存在。部分教师的教学脱离了市场对设计的需求,没有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艺术教育模式,也没有突出院校的专业特色。

4.与实践脱节

目前,部分新建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培养模式较为程式化,过于重视理论,缺乏完整的实践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课程。而且,部分新建地方院校资金有限,设备缺乏或老旧,学生实践需要的原材料无法得到充足供给,校外实践场地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些因素制约了教学模式的转型与改善,不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其技术水平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5.师资力量薄弱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与优秀的综合素质。然而,在部分新建地方院校中,教师结构和教师水平没有跟上专业发展的步伐。近年来,随着人才引进制度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普遍年轻化,一些教师虽有活力但教学经验不足,具备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但缺乏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导致其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自然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

二、新建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1.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发展

近年来,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始普及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积极邀请当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依据课程的特点和项目教学需要的内容,整合岗位的标准与要求,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设计师具备的专业素质,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与项目单位之间的协作,推动有利于企业、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创建。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师进行理论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这样,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此外,企业也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的机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院校的教学质量,使院校培养出更多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2.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要凸显特色

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以此为出发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新建地方院校应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在专业设置方面,艺术设计是交叉学科,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新建地方院校应该考虑自己的教师资源与地域特色,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根据院校本身的长处和社会的需求定位自身的专业。另外,人才培养应该突出自身的特点,即开展特色教学。没有标准化的模板能够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活动。第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新建地方院校要在考虑地域特征的情况下设计新的课程。我国的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这就要求新建地方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充分考虑本地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备可延续性,它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与丰富的艺术资源,新建地方院校应该开设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选修课程,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地方性,汲取地域艺术元素,彰显艺术专业自身的特色。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最为重要的能力。因此,新建地方院校应从多方面考虑增强专业的应用性,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如,在学院定期举办主题竞赛活动,就近与兄弟院校合作,打造实践平台、举办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比赛提升自己。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课程比例,突出课程的实战性,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式教学,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真实项目,切实体验项目运作过程,从而积累实践经验。另外,院校还要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和规模,提高与实践基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校企合作的学生培养计划,将部分专业课程与企业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不仅可以为学生模拟社会工作的氛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社会实践经验与日常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开展工作。

4.培育“双师型”师资,提高青年教师

实践能力,使教师队伍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之一是教师。近年来,我国的教育领域对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双轨制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双师型”师资结构,这有利于实现当前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也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既需要扮演教师的角色,又需要扮演设计师或技师的角色。院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设计师和高级技师,让其在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指导学生。“双师型”教师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更先进、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思想。另外,院校要加强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多给青年教师创造外出实践学习和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培养青年教师适应多方面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院校也可以在地方上寻求专业师资,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和多方面的社会需求完善教师队伍,使师资结构更加多元化。

5.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大部分的艺术设计专业存在于综合类的高校,艺术设计又是一门交叉学科,这就使改革教学手段有了方便、有效的重要途径,即利用本校的资源进行课程改革。如对分课堂、微课、慕课等,讨论式、点评式、小组式等新兴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当前,新建地方院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改革培养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制订出详细的改革方案,在实际运用中仍旧会出现很多状况。因此,进一步系统化、全面化地研究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建地方院校应摒弃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教育方式;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优秀的社会资源,形成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培养模式;积极学习新思想,接受新事物,依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围绕当地的地域特色,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培养出的学生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曹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美术教育研究,2012(7).

[2]于娜.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工业设计,2017(5).

[3]张丹丹,王明江.关于地方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3).

作者:陈文福 王萍 单位:河西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