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区设计范例

老年社区设计

老年社区设计范文1

【关键词】养老社区;交互;环境

一、老龄化背景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有1.776亿,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3.26%。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会有4.3亿到4.5亿,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3。我国将会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新阶段。根据我国政府出台的养老政策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将会是以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为主,这比较符合老年人的意愿。据中国老年医学中心2006年的数据显示,85.05%的老年人希望在家里养老。老年人可以在家里与家人和朋友保持亲密关系,他们可以使用熟悉的社区设备并参与活动。这对于维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二、养老社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老年社区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普通住宅区;二是专门建立的综合性老年社区;三是旅游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度假型退休社区。目前,老年社区的规划布局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缺乏专门的老年社区规划和建设标准。由于老年社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对老年社区建设有一定的规划,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缺少对老年社区建设的详细指导;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对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没有明确的思路,在得到土地后不知道该如何设计,也不知道如何将设计规划与老年人的生活挂钩。还有就是在养老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盲目照搬外国模式,不符合我国的发展水平与国情,缺少自己的理解。

三、养老社区规划设计原则

(一)各个年龄层人口结构规划原则

我国老年社区应结合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来创建,即采取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群体相结合的模式,使老年人在不远的距离内享受到完善、便捷的生活配套服务。社区内规划了各种群体,从独立的老年人居住群体,到老年人和儿童居住群体,再到可分为不同家庭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模块化住房形式。

(二)生态化的环境体系规划原则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容易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社区应重视周边城市区域间的生态缓冲,实现安静的环境效应。在老年社区当中,我们应该注重三种类型的环境系统规划。一是绿色生态系统,对生态绿地、带状绿地和步行绿道进行合理布局,提供养老的自然环境。第二个是无障碍运输系统,即道路的垂直设计和地板覆盖层的安全性。第三是提供全面以及清楚的标志系统,其中包括安全的视觉环境、易于识别的道路标记等。

(三)组合的服务体系规划原则

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是老年社区运作的重要部分。卫生和日常护理是第一项服务内容,以此为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的社区服务组合。包括安全防护服务、环境卫生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家庭生活护理服务、食品配送服务、教育服务、心理支持服务等。社区内的配套设施应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量身定制。

(四)情感交互原则

要让老年人融入到生活环境,且享受于居住的环境,就需要使老年人信任社区的环境设计以及规划,把环境设计得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老年人的心理以及生理需求。从设计角度看,生活环境要舒适、便捷,符合老年人的心意,充分让老年人感受到关爱。

四、对社区环境设计启发

本文基于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以老年人-环境、老年人-朋友为交互需求对象,而后为老年人社区环境设计的完善提供相关意见。

(一)增强“老年人-环境”情感的设计形式

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老年人也是如此,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对于环境的要求与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在环境设计时,增加对不同老年人的互动反馈,使得老年人在生活环境中获得满足感以及舒适感。

(二)增强“老年人-朋友”情感的设计形式

老年人缺少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孤独感日益增强,这对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十分不利。因此在环境设计中提供老年活动场所,使得老年人可以在活动中交到朋友,增加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减少孤独感,增进情感交流。

五、结语

本文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对其生活环境的设计展开探讨与研究,在针对老年人的环境设计当中需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及情感需求,并针对当前养老社区环境情感层次不足的一些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环境互动模式,从而保证老年人与社区环境之间的心理以及行为层次的活动,同时还要加强老年人的对外交流,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使得老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实现双重改变。

参考文献:

[1]李凡.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0).

[2]穆光宗.美国社区养老模式借鉴[J].人民论坛,2012(22).

老年社区设计范文2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我国现目前的老龄化现象严重,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口控制政策实行以来,对我国家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家庭结构产生了变化,导致现在老龄化现象变得十分严重。现目前对于老年人来说,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的生活体验有直接的影响,也同样是改善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直接要素,作为老年人活动的基础,社区的公共区域如何设计对老年人的生活有直接影响,增强老年人的生活活力,同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人的身心都有健康。

一、现阶段我国老年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的不足

老年人每天都出门活动,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室外活动。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在设计上缺少一定的创新性,最基础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搭配并不能给予老年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老年人每天出去活动不会有新鲜的感觉,会让老年人乏于出去进行活动,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公共活动空间的场地分配也不合理,老年人每天的活动都没有隐私,太公开或一点儿都不公开都有问题,都会影响安全性,影响老年人的出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适合老年人的社区活动空间设计

在社区里老年人有主要的活动想法,老年人在社区中活动需要不受限制,社区需要给老年人施工舒适的活动区域,活动区域中有专门的社区景观,也有方便老年人和方便居民进行活动的不同区域,提高老年人的锻炼质量,专门为老年人设计出适合其进行活动的空间也是社区的特殊服务。

1.活动场地

老年人在社区进行活动时,需要有较大的活动场地,有的老年人喜欢在一起进行健身,因此在社区中就必须有大面积的区域可以让老年人有地方进行健身这样的集体活动,但是现目前很多社区都不能给老年人提供这样的活动场地。另外,有的老人不喜欢进行集体活动,但是喜欢下围棋这样的活动,但是社区并没有设计下围棋的场地,缺少合适的地方让老年人投身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很多老年人还喜欢门球这样的运动,但是社区并没有给这些老年人提供可以进行门球运动的场地,在社区进行活动场地的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考虑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不同的活动要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场地,在设计时,也要注意添加一些不同的色彩元素,让老年人在活动过程中能有视觉冲击力,能保证老年人在活动过程始终充满兴趣,同时社区也可以利用色彩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的适用人群活动的区域,让整个社区的活动更便于管理。老年人经常活动的步行区域需要安排专门的志愿者照看老人,而其他的活动区域也要安排专门的人进行把守,让老年人在社区活动时有更多的安全保障。

2.步行空间设计

老年人日常活动最多的就是走路,步行也是老年人每天都可以做的,因此整个社区应该重点设计步行环境,主要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步行环境,便于老年人步行活动的进行。(1)在社区建立步行空间时,应该选择朝阳的地区,老年人步行时朝阳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温暖,在冬天适当的太阳照射可以让老年人的心情变好,在夏天就在朝阳地区附近种植一些遮阳树,这样在暴晒的天气老年人照常可以出门用步行这简单的方式来锻炼自己,增强老年人的抵抗力,提高老年人的活力,老年人步行的时间是最多的,因此社区在实际安排面积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老年人的步行情况,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设计步行区域。(2)在社区中,一定要注意划分居住区和活动区,在居住区当中的步行空间一定要与交通路线错开,但是也不能距离交通路线太远,在危机情况出现的时候还可以更方便地采取施救的措施。同时在有高度差的地方设立专门的坡道,有坡道的地方周围要围上栅栏保证老年人的日常出行安全,同时有一些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也要被考虑在出行范围内,因此要专门安排无障碍区域,以供坐轮椅的老人进行室外活动。(3)社区居住区的步行道需要专门设计成有小弧度的弯道,弯道有变化但是变化的幅度不能太大,老年人在走路时要感受到趣味,同时坡道也不能给老年人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坡道的弧度必须控制住。坐着轮椅的老人在经过这些坡道时,会明显地感受到的变化,他的感官能力会有所提升。社区在进行步行道建设时,一定要注意宽度要在1.2米以上,这样可以方便坐轮椅的老人安全并舒适地通过步行区,同时因为步行区使用的时间有差别,所以可以在步行道的周围安上路灯,方便夜晚出行的老人能够安全地找到回家的路。

三、结语

对于老年人来说,如何舒适地让自己过好晚年生活是最重要的,社区给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室外活动的场地,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生活乐趣。在公共活动的范围内,通过各种建筑物的设计让老年人的生活有更多的乐趣,对老年人公共生活区的设计还在继续,也相信完善后老年人能有更好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张馨.浅析城市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环境[J].设计,2015(1):123-124.

[2]范新浩.社区公共空间老年人活动情况调查报告——以成都地区为例[J].四川建筑,2013(5):90-92.

[3]武小蕙.社区的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J].大众文艺,2013(6):128-129.

老年社区设计范文3

【关键词】老龄化;居住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无障碍设计

0引言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是1999年。具体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老龄人口数量大、增速快、未富先老;老龄人口地区差异大;高龄化明显;老龄人口中女性人口多;空巢老年人比重增大;少子化趋势显著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老年人渴望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对社区和养老设施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国社会养老设施尚不健全,具有很大的提升和改造空间。2017年10月18日,“”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为老年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养老环境,对于促进健康老龄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在近代家庭养老模式下,居住社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功能,应提升社区老年人公共活动空间品质,打造友好型社区。营造适老型社区环境,鼓励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既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又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老年人行为特征研究

老年人是特殊群体,只有在了解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变化及需求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老年人适宜性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1.1生理特征

1)认知功能衰退

老年人的感知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尤其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65岁以上老年人对光的敏感度下降,对光线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在光线较弱之处活动不便。部分老年人听觉退化导致其无法分辨混合声源,因此老年人在互相交流时倾向于有围合感的小空间。在触觉、味觉及嗅觉方面,部分老年人也有一定衰退,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下降、口味变重等。

2)运动机能下降

老年人由于体力、身体机能下降,行动缓慢,在行走和运动时易摔倒、受伤。

1.2心理特征

1)老年人普遍留恋过去,需要时间来接纳和学习新事物,怀旧心理较强。2)老年人易产生孤独感,其独自在家时间较长,难免因寂寞而产生失落、抑郁等症状,严重者甚至自我封闭。3)老年化过程伴有一定程度的智力衰退,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同时,其生理功能的退化易使老年人感到无用,缺乏安全感。

2老年人适宜性社区公共空间案例——泰康之家•燕园

2.1项目概况

泰康之家•燕园位于北京市昌平新城,距北京市中心约40km,距社区最近的南邵地铁站约500m,交通便利。社区西侧紧邻白浮泉公园和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社区北侧4km处有蟒山国家森林公园[2],周边生态环境极佳。社区内部功能配套齐全,包括公寓楼、会所、公共餐厅、老年护理医院、活动中心、商业街等。社区周边医疗资源丰富,商业、文化、娱乐、医疗设施齐全,医疗设施除社区内部的康复医院外,半小时出行圈内还有6家医疗设施。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4.3万m2,地上建筑面积30.8万m2,容积率2.2,建筑密度25%,总户数2151户。社区绿化面积11055m2,绿地率35.7%,社区内部环境品质较高。该项目以生态、健康、绿色、和谐为目标,是在适老社区背景下打造的养老地产项目(见图1)。

2.2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泰康之家•燕园按使用功能分为公寓区、商业区、会所区、医疗服务区和办公区5个片区。公寓区根据老年人需求又分为CCRC(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持续照护退休社区)与AAC(ActiveAdultRe-tirementCommunity,活力老人退休社区)两大片区[3],能有针对性地服务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社区内拥有丰富的绿化庭院及步行空间,注重环境的美观性、生态性。设计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风雨连廊及商业骑楼串联整个园区(见图2)。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分散布置于公寓楼之间的庭院中,不仅充分利用楼间空地,也便于老年人到达活动场地。

2.3公共活动空间设计要点

1)人车分流

社区道路按人车分流原则设计,将车行流线和老年人步行流线在竖向上分离,营造安全的地面步行环境。

2)风雨连廊

社区公寓楼由带遮顶的风雨连廊进行串联,商业街设置骑楼,使老年人在户外行走时免受烈日、风雨及暴雪侵扰。

3)无障碍设计

社区内部设计遵循无障碍原则。公寓内部竖向交通采用公共电梯(见图3),室外入口空间及公共空间有高差处设置无障碍通道,无障碍通道宽度加大、坡度放缓,两侧配有无障碍扶手。同时,社区内部还配备了数量充足的无障碍厕所、电话、休息场地、停车设施等适老性设施,以适应老年人身体特征。

4)集中的室内公共服务空间

将老年室内活动场所集中布置于会所内部,通过连廊到达各公寓,能方便、快捷地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需要。会所内部配置餐饮中心、手工坊、书画室、老年学堂、健身房等设施,老年人可在此娱乐、学习和交友,充实其晚年生活。

5)楼间庭院

公寓楼间的庭院布置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绿化带,让老年人近距离接触自然。庭院中,种植各类乔木、灌木,增添庭院的层次性、变化性和趣味性,也能保证底层住户的私密性。庭院内广泛运用自然元素,70%的自然景观比例能缓解老年人压力、降低血压,提升幸福感。庭院设有门球、羽毛球等老年人适宜性健身场地,方便老年人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锻炼。庭院内还设有儿童游乐场,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有趣的与孙辈交往的场所。部分庭院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下沉庭院,有较强的领域感和安全感,也可作为避风的活动场所。社区庭院内部还设有种植园,老年人可进行花卉种植、蔬果栽培等园艺活动,舒解、释放压力。社区种植园设计时加高了花槽高度,使其能满足轮椅老年人的劳作需求。

6)照明设计

在社区照明设计中,考虑到老年人感知能力下降、光线敏感度降低等因素,社区内分区提高了照度水平,保证均匀照明,无照明死角,营造舒适、明亮的公共空间,帮助视力不佳的老年人观察周边环境,降低老年人摔倒的可能性。

7)鲜明标识

社区公共空间设置颜色鲜明的标识,每栋公寓楼及活动场所入口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区分,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场地识别能力。

3老年人适宜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通过分析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及进行典型适老性社区研究,归纳总结出以下老年人适宜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1)人车分流

在进行老年人社区规划设计时,应采用人车分行的交通模式,或在竖向上对人车流线进行分离,减少机动车在社区中的穿越,降低其对老年人活动的干扰和影响。

2)集中布置老年人适宜性公共服务设施

便捷地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所需,降低公共服务设施的经营和维护成本,提高其使用效率。提高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可达性,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公共活动空间资源。

3)营造舒适的老年人公共活动空间

可对住宅空间进行局部放大,增大楼梯前室和连廊宽度能创造老年人眺望和交流的空间。楼间庭院可设置开放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应选择光照条件好的场所,同时考虑防风避雨设计,可在公寓楼间设置带遮顶的风雨连廊,将公寓楼与庭院开敞空间进行串联,使老年人在户外行走时能免受风雨侵袭。南方可利用首层架空方式设计老年人公共活动场地,打造阴凉、通风的活动空间。

4)老年人活动的私密性及开放性设计

聊天、看报等活动较为私密,室内设计可利用屏风、隔断来确保活动的私密性,室外可利用自然地形高差或绿化来保证场地的私密性,同时应兼顾隐私与安全,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能及时发现和救助。健身、球类等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观赏性,应选择开敞空间作为活动场地。

5)遵循无障碍原则

老年社区设计范文4

一、社区教育基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农村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表现在:数量增加,种类增多;设备增加,设施完善;管理改进,水平提升;合理利用,质量提高。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区教育还刚刚起步,二元结构明显,老年社区教育基地建设与各个方面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不适应

在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老年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开展农村老年教育,减少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这就对农村老年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适应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年人也需要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过上美好生活。目前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与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三)与教育事业发展不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社区教育也开始兴起和发展起来,但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社区教育发展是滞后的,农村老年社区教育几乎为零,与大教育的整体发展不相适应。

(四)与社区教育自身发展要求不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预见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将得到飞速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存在着设施简陋、管理落后、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制约社区教育基地建设的原因

(一)农村经济基础落后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地方政府领导人把主要的精力、财力用于发展经济,还无暇顾及社区教育,对社区教育的投入有限,制约了社区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二)社区教育基础落后

我国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不过三、四十年历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摸索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农村社区教育几乎是在零起点上起步的,在这些方面尤为突出。

(三)思想观念落后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由于起步晚,宣传力度不大,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地方领导会把物力、人力、财力更多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而在社区教育方面投入较少。广大农民也认识不到社区教育对个人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四)资源匮乏,利用率低

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地域、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用于社区教育基地建设的资源本来就零星、不成系统,有的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目前很多社区教育还是形式上、纸面上,不能产生实际价值,使人感到社区教育可有可无,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成了地方政府不重视社区教育基地建设的原因之一。

三、加快农村社区教育基地建设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提认识

思想问题是一切工作的根本问题,要解决社区教育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我们首先要加强学习,了解教育发展形势,提高认识。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党的有关社区教育的文件,领会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思想重视社区老年教育基地建设。其次要加强宣传,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宣传社区教育基地建设的意义,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该项建设中来。

(二)改革创新促发展

党中央作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定。我们在社区教育中也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首先我们要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基地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这一问题,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到社区教育基地建设上来。其次,我们社区教育工作者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教育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关注需求激兴趣

制约社区教育基地发展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开展的很多教育活动没有按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加强基地建设就必须深入调查,了解老年人需求,建设适合老年人需要的教育基地,激发老年人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四)整合资源增效益

社区教育工作者应通过调查摸底,将社区已有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利用好现有的资源、设施、设备。这样既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效益,又可以使资源在使用中得到发展。

(五)强化功能扩影响

老年教育基地建设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发展、服务老年人的宗旨,强化育人功能。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次,基地应面向老年主体,根据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身体特点,结合地方特色精心设计活动内容。第三,基地还要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

(六)加强管理树形象

老年社区设计范文5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老年人;学习培训

了解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卫生健康服务[1-2]。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开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良好的老龄服务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3-5]。《“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巩固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老年医学、康复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对医务人员开展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可以有效地提升其老龄服务能力[6],故本文以医务人员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学习培训的需求情况来反映供给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由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调查队伍,于2019年8月—2019年12月对全省13个地市县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近一年在县、区居住,且有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的60岁以上老年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情况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黑龙江省社区医护人员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建设研究》调查问卷,在哈尔滨市4区1县中共选择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并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对其中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追踪调查。

1.2研究方法。此次针对老年人社区医疗服务需求情况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有效回收调查问卷736份,回收率为98.13%。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情况调查,采用分层、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同时,对部分社区的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访谈。该调查共发放问卷525份,回收有效问卷523份,回收率为99.62%。

2结果

2.1基本情况。在736名研究对象中,男性321人(43.61%),女性415人(53.68%),男女比例0.77:1,女性略多于男性。被调查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70.9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67±2.34)岁,女性平均年龄为(72±3.12)岁,对医疗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中不同性别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7,P<0.01),男性比女性更早对医疗服务有需求。将年龄分为(60,75]岁、(75,85]岁和>85岁3组,本次调查中(60,75]岁老年人为320人(43.47%),(75,85]岁组为331人(44.97%),人数较多;>85岁老年人为8人(11.54%)。

2.2老年人对社区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老年人希望社区医务工作者能够提供健康咨询(62.64%)、健康饮食和运动指导(60.33%)的占比较高;传统的健康促进方式,如健康讲座(40.63%)和与医生的互动(32.74%)等在老年人中比较受欢迎;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医务服务,如相关知识的传播(22.69%)和应急求助(19.97%)等也开始有一定的需求,见表1。

2.3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能力。从调查情况来看,参加过老年医疗/护理方面专业学习培训的医务人员为178人,仅占34.03%。其中,最主要的学习培训方式是学分教育(57.30%)和短期学术交流(34.27%);其次是学历教育(31.46%)、入职前培训(31.46%)和在其他医院的外派教育(28.09%)。从参加过学习培训的不同岗位人员对学习培训作用的认识来看,超过70%的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认为是需要学习培训内容的;认为培训对提升为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的水平非常重要的比例,除药师外,都在80%左右;认为学习培训内容可广泛用于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的比例,除药师外,都在70%左右。可见,学习培训对于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提升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十分重要,见表2。

3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黑龙江省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需求较高的年龄分布在60~85岁,并且男性比女性更早对医疗服务有需求。可能是由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多于女性,更易患心脑血管等疾病[7],所以男性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年龄比女性靠前。老年人更希望社区医务工作者能够提供健康咨询、健康饮食及运动指导服务,这说明老年人对自身保健有一定的意识,并且希望通过预防保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这与李莉对重庆主城中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需求研究结果一致[8]。目前,黑龙江省虽然开展了老龄服务专业的学习培训,不同岗位的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也都认为学习培训可以提升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的水平,并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但实际情况是只有少部分医务工作者参加过培训,并且学习培训的方式主要以学分教育和短期学术交流为主,不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开展相关学习培训工作,对促进老年人健康养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老龄健康服务水平有助于使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

3.1加强对高龄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教育。年龄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大幅衰减,更需要相应的医疗支持和社会保障[9]。但本研究结果显示,85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并不高,因此,加强对高龄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教育尤为重要。对于高龄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家庭和社区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方式,家庭成员应更加关注高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健康和心理状况等,引导其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在社区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老年社区设计范文6

现在只要你打开电脑,搜索中老年舞蹈教学视频,就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视频,着实让人眼花缭乱,甚至一个音乐还有不同的舞蹈版本。有的教学视频资料确实经过专业老师的细心编排,动作设计有一定的科学性,有的视频就是简单的动作组合,音乐风格与动作韵律都不协调。这里面确实有一些舞蹈动作设计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专业舞蹈痕迹较重,不适合中老年学习。有一些风格紊乱,一会儿傣族风格、一会儿藏族风格、一会维族风格,这就确实需要借鉴专业舞蹈教学的相关方法和经验来整理与编创。民族民间舞中有藏族舞、维族舞、傣族舞等,有的动作就很适合中老年人学习,动作简单、风格明显。我们在动律的训练上和动作的选择上应该加以考虑,动律训练好了,风格就比较容易把握,基础动作选择合理就比较容易学习,动作幅度设计适中,就不会出现肌肉、骨骼、韧带受损等情况。譬如,腰部、腿部的动作设计成什么样的比较合适,动作的强度、幅度应该如何控制,训练时间如何控制等都是学问,需要不断在实践教学中积累大量的经验。充分考虑中老年人身体各方面的素质。因为中老年人骨骼在不断的钙化变硬,骨密度降低,肌肉的张力和耐力,以及动作记忆能力也在不断下降,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设计动作时切实考虑,科学有效设计相应的动作来加以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注重科学的训练,就会适得其反,跳舞不但没有强身健体,而且还伤害了身体,落下病根,影响生活质量。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社会不断开放,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人们的审美文化层次以及精神文化需求也在相应提升。舞蹈教育不是单纯的动作学习,而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包括感知、体验和创造三个层次。在舞蹈教学中,审美也不例外。审美的这三个层次是体系化的、阶段性的逐层递进的,打乱审美顺序和只进行其中的一个层次,都不是“完整的审美”。首先,社区中老年朋友能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感受舞蹈动作、服装、音乐带来的美的初步感知,发现舞蹈之美。其次,他们通过学习舞蹈进入由表及里的体验感知,通过人体的感知器官对不同风格舞蹈的动作美、节奏美和意境美进行身心体验,感受不同舞蹈文化之美。最后,他们通过社区舞蹈的学习进一步调动内心的情感和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将美内化为心中的不同形象,尝试积极主动创造美。现在中老年朋友学习舞蹈不但要通过舞蹈动作来锻炼身体、提升个人气质,而且也想通过舞蹈提高舞蹈艺术审美能力。他们中有的人已经不满足停留在动作表层的学习,而是有了深入的动律、风格等方面的探究;有的人已经不满足组合的学习,希望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舞蹈剧目,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故事;有的人已经开始了半专业的学习,希望有专业的舞蹈教师来细致地讲解风格韵律,满足他们对于舞蹈学习的愿望。这里面不乏一群圆梦人,他们痴迷于舞蹈,年轻时忙于工作、家庭,没有时间和精力,退休了再学习舞蹈,圆了多年的夙愿。有些简单乏味的缺乏时代性和艺术性的社区舞蹈,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习者的需要。那么就需要在音乐风格、舞蹈动作选择上深入研究,编创出既有民族风格韵律又有时代气息的新舞蹈。通过舞蹈的学习,让中老年朋友们在精、气、神方面都有所改变,通过身心体验,感受到舞蹈带来的健康快乐和审美愉悦。所以中老年舞蹈教学方面不仅要注重科学性,而且也要强化艺术性,这样才能适应现实需要。

二、加强教材的规范性和普及性

没有教材的教学是不规范的教学,有了教材教学才会有章可循。现在的中老年社区舞蹈教学还比较紊乱,完全取决于老师的个人能力,有什么教什么,比较随意。这样就会出现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好把握,教师授课缺乏持续性。目前,中老年社区舞蹈的需求较大,我们完全可以在教材上多研究,加以规范,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可以借鉴优秀的少儿考级教材,做出不同级别的内容,如果运作成功的话,也可以尝试做考级推广。中国舞蹈家协会前些年做的一套教材——百姓健康舞,在全国推广很受欢迎。另外,北京的杨艺老师组建了中国广场舞联合会,在中老年舞蹈教学方面,积累大量的教材。他把全国各地优秀的“草根舞者”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队,在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个全民健身类的舞蹈节目,现在有700多个舞蹈视频教材,供全国舞蹈爱好者学习,全国有着大量的粉丝,喜欢他们的舞蹈作品。实践证明中老年朋友还是需要规范的教材。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民族风格,还要考虑到中老年朋友肢体的协调性、记忆动作的能力,以及审美情趣。譬如在风格性民族舞的学习中,需要提炼出典型的动作来训练,选择哪一个舞种、设计什么样的动作,编排成为适合中老年学习的舞蹈组合或者剧目,这些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教材编写上不仅要考虑到舞蹈教材的风格,也要考虑到中老年健身的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应该多调查研究,编排出既有风格韵律,又能兼顾健身、娱乐的好教材。民族风格的舞蹈是中老年舞蹈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民族健身舞蹈的成功推广首先在于它的健身功能的研发,其次是民族舞蹈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大众,再次民族健身舞蹈保持了民族舞蹈风格的纯正性。总之,将民族民间舞研发为民族民间健身舞,可使民族民间舞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民族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舞蹈发展的新方向,以及有关舞蹈的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譬如中老年民族舞蹈风格的纯正性、动作的典型性以及难易程度,目前舞蹈教育界还缺乏相应的机构和部门来进行深度研究。缺乏规范性的中老年广场舞教材,缺乏专业团队进行研发。我们应该分析中国民族优秀的舞蹈文化资源,编写出不同级别的教材,推向社会大众。只有规范好了,才能更好地普及,也只有普及好了这些舞蹈文化,老百姓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舞蹈专业教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专业性艺术舞蹈教育已经向休闲健身方向发展。跳舞也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属,非专业人士甚至跳出了专业的水平。在专业的舞蹈教育中,我们的中老年社区舞蹈教育一直未得到重视,很多学子毕业都选择去做演员、编导、以及舞蹈专业教师。有一部分学生也看不上中老年舞蹈,认为中老年的舞蹈就是自娱自乐,不需要有专业舞蹈教师队伍。在20年前如果这样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非昔比,当下的中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了舞蹈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我们就应该大力研发需要的舞蹈文化产品,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来研究这个课题。没有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中老年舞蹈的教学和艺术水准得不到根本的改善。现在的高校有舞蹈学和舞蹈编导两个学科培养舞蹈表演、舞蹈教育人才,其实都是按照舞蹈专业演员的培养模式在授课,培养的学生不一定适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多年的专业学习,一个班也就是几个专业比较出色的人进了院团,毕业后有很多人无奈选择改行,这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开办舞蹈专业的学校应该有着明确的培养方向,培养的学生应该与社会接轨,不应该完全按照一种专业模式和专业方向培养人才。现在中老年人群舞蹈方向和中小学舞蹈教师的需求缺口很大,高校是人才孵化的基地,应该在这些方面研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没有教师团队要建立团队,开展研究群众文化舞蹈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呼吁地方高校有针对性地开设社区舞蹈专业方向,使舞蹈专业毕业的学生分布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为不同的人群服务,这样才能实现舞蹈文化的延伸与普及。大众舞蹈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样会促进舞蹈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四、大力营造中老年社区舞蹈教学的社会氛围

老年社区设计范文7

关键词:社区;老年教育;问题;对策

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我国自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8.1%。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亿人,占总人口的18.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据全国老龄办预测,未来我国老龄人口将以更高的幅度增长,“未富先老”的特征日渐凸显。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应当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主体,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意愿,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概念界定

(一)社区

社区一词最早出现在社会学领域,最早由德国的现代社会学学者斐迪南•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社会学专家认为社区应该是包括一定人口、一定特征、一定类型、一定地域等特征的组织。因此,社区可以理解为在一定区域内,由存在某种互动关系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活组织。

(二)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起源于丹麦19世纪80年代“民众中学”。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结合传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普遍认为社区教育是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以提升社区居民素质、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为目的,对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居民,开展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

(三)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概念由美国密歇根大学霍华德•麦克拉斯基教授提出。我国老年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的成立,拉开了我国老年教育办学的序幕。[1]普遍认为老年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需要,根据老年人需求,开展的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继续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四)社区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是根据老年人需要,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科学设计,在社区范围内对老年人开展的教育活动。社区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年教育的发展特点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老年教育以来,老年教育发展呈现以下五方面特点:一是教育对象大众化。随着社会发展和老年人受教育诉求不断扩大,老年教育由干部教育逐步向社会全体老年人开放,参与人数不断增加,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不断提高。二是办学主体多元化。老年教育由最初民政局、老干部局牵头办学,逐步扩大为老年大学、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普通高校、社区学院、社会组织多元办学的局面,为老年教育发展带来新理念、新形式、新活力。三是教育投入社会化。政府在老年教育投入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机制、场地、经费支持。老年教育机构给予了资源、师资、经费等投入。社区也根据老年人参与情况给予一定政策、经费倾斜,保障了老年教育健康发展。四是教学方式灵活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老年教育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线上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移动终端学习,为老年人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持。五是组织重心社区化。老年教育由学校教育组织为主,逐步向社区组织为主发展。教育机构依靠社区,逐步完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

三、社区老年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对社区老年教育重视不够

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个别地区还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经费不到位的情况。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各级政府也出台政策推进老年教育工作发展,为老年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政策的实际细化、实地落实、具体实施的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往往导致政策难以落实到位。[3]传统观念认为社区老年教育是一种“不正规教育”,对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认识不到位,对老年群体教育需求未充分重视,没有将老年教育事业视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个别地区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不科学。[4]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教育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固定的财政支持,制约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

(二)社区老年教育宣传力度不足

对社区老年教育宣传意识和手段相对滞后,导致社区老年教育拓展略显缓慢。老年人获取教育信息的途径大部分依靠口口相传、相互带动。部分政府部门对社区老年教育关注度不高,没有广泛宣传国家老年教育发展政策,社区老年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部分社区对老年教育不了解、不重视,在老年教育办学形式、教学活动推广宣传方面未提供有足够支持,不利于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社会媒体对老年教育信息关注程度不足,老年教育机构自我宣传意识不强,与政府、社区信息沟通不对称,与社会媒体合作不充分,造成社区老年教育认知度较低。

(三)社区老年教育办学条件不完善

社区老年教育在办学场地、办学设施、办学体系、社会支持等办学条件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社区能够为老年教育提供学习场地,大多与老年活动室、宣传室合并使用,有的社区更是在开展活动的时候租赁、借用教学场所,受条件限制,部分老年人无法参与老年教育活动。由于经费筹措困难,即便解决办学场所的社区,教学设施也较为简陋,只能为老年人提供场所、桌椅,制约了老年教育的发展。社会资金支持老年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城市社会依托老年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资源,能够较好地开展教育活动,但是偏远社区、农村社区就近学习目标还没有实现,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

(四)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形式不丰富

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组织还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内容多为医疗护理、养生保健、书法绘画等传统内容,随着新理念、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老年人对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更加关心,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5]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教学场所,但教育活动较为枯燥,读报、聊天、下棋等娱乐性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教学形式多以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传统的广播、电视教育仍然是主要方式,导致部分老年人参与意愿和积极性较低。

(五)社区老年教育专业人才缺乏

社区老年教育管理人才、教学人才缺口较大,教学有效性无法保证。部分社区老年教育管理服务人员配备不足,或专业性不强,无法探索深层次老年教育管理工作,制约了部分工作的开展。随着老年教育人数激增和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增加,师资配备无法适应老年教育需求,专职教师受编制限制,无法满足办学需求,兼职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偏低等问题阻碍了老年教育的发展。

四、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重视社区老年教育发展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指出“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政府部门要像重视其他类型教育一样,关心老年教育发展,真正将老年教育视为终身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区老人教育发展。政府部门要完善规划,指导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要明确各行政部门工作任务,理清教育服务部门职责,细化社区老年教育办学条件,让社区老年教育办学有章可循。适当在人员编制、教学场所、教学设施、资源共享、经费投入、社会参与、统筹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保证社区老年教育有序开展。要改革社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政府统筹协调老年教育工作发展,推进社区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建设。社区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老年教育作为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人负责老年教育工作,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办学场所,在政策服务、管理咨询、教学组织、经费统筹等方面提供支持,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老年教育品牌。办学机构要在体系建设、办学思路、教学改革、课程开发、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确保社区老年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二)加大社区老年教育宣传力度

社区老年教育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应当构建多元化的宣传体系,促进社区老年教育推广,增加老年人的参与度。要打造品牌,做好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社区教育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人际宣传推广实效。应当顺应时展,通过社群、公众号、网络信息平台等推广、宣传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提升社区教育影响力。要重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老年群体中的作用,大力推广社区老年教育理念,宣传老年教育特色,提高社区老年教育宣传效果。政府、社区、办学机构、媒体要加强沟通合作,宣传社区老年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依靠政策领导、理念引导、教育指导、媒体倡导、社区主导有序推进社区老年教育宣传工作有效开展。

(三)完善社区老年教育办学条件

社区老年教育应当依托社区教育机构,整合当地老年大学、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资源,探索建设社区老年教育学习中心,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要提高办学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学籍制度、教学制度、评估制度,规范开展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要加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管理,转变老年教育教学无序管理的状况,定期组织教育教学评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要逐步改变社区老年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结合当地实际,逐步解决场所不足、设备简陋的状况。有固定场所办学的社区,要争取政府支持,多渠道争取经费,改善教学设施,更新教学设备,满足社区老年教育办学需要。没有解决办学场所的社区,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保证社区老年教育基础需求。

(四)丰富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形式

老年群体教育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向,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大量老年人教育需求,改革教育教学形式势在必行。要根据老年人的普遍学习诉求和需要做好教材编写,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编写方便老年人学习的教材。要定期开展教学需求调研,做好教学内容设计,加大外语、时政、信息技术、网络知识、软件应用、投资理财、法律服务等教学内容,满足老年人对新事物、新领域的学习需求。要按照“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原则改进教学方法,做好“线上与线下、教学与实践、课堂与课外”结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要根据办学实际组织经常性的实践教学、旅游参观、书画展览、文艺演出、运动赛事、社会公益等活动,提高老年人学习兴趣。

(五)打造社区老年教育专业人才队伍

社区老年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做好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办学机构应当通过招聘、引进、培养等方式加强社区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增强社区教育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培养管理人员干事创业精神,加强社区老年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养、聘任等方式,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要吸引和鼓励各类学校教师参与老年教育工作,条件成熟的办学机构可以在退休教师和老年学员中,挑选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特长人员充实老年教育兼职教师队伍。打造专业志愿者队伍,成立志愿者服务组织,定期招收乐于为老年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志愿者,并按照志愿者专业和特长安排具体工作,让他们在志愿服务道路上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更好地服务社区老年教育发展。要完善社区老年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培训机制,建立老年教育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支持老年教育机构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终身教育视域下的社区老年教育思考[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17-19.

[2]张丹.浅议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2):144-145.

[3]郑佩珍.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老年教育推进策略研究基于北仑区老年大学的案例分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7(02):11-15.

[4]余庆丽.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1):47.

[5]宁文娜.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探索[J].环渤海经济?望,2019(10):142.

[6]阳家东,王旗,仲兰.西部欠发达地区应依托社区推进老年教育[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8):125-126、130.

[7]秦一鸣,国卉男.我国实施普惠性老年教育的SWOT分析与政策建议[J].职教论坛,2018(12):80-86.

老年社区设计范文8

[关键词]北京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现状;问题;对策

教育全球化是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高速化和计量化的转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学习、工作及生活方式,学习的重要性也更加显而易见,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方式才能不断适应并推进人类文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1]。社区老年教育作为一种公益化教育形式,不但能实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惠民广泛的特性,更能让终身教育落到实处,真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

一、北京老年人口现状分析

数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7.5%上升到30.4%。与全国相比,北京老龄化速度要更快得多,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5至10年增加10万老年人口,而到80年代以后,仅需2到3年,这一数据足可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之迅猛。北京老龄化迅速的原因,据分析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原因是生育率的大幅下降。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的平均出生率为37.6‰,60年代为27.5‰,这两个时期出生的婴儿形成了目前庞大的老年人群,然而从实施计划生育的70年代开始,人口出生率骤降到14‰左右,从1979年、1989年到1999年,人口出生率从13.67‰到7.49‰,再低至0.90‰,稳步递减;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随着北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和晚年的养身保养,北京人口的平均寿命也比预期延长;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有大规模青壮年人口迁入。以上这些都是北京市人口结构迅速老龄化的重要原因,北京老龄化的加剧将带来一场无声的革命。

二、开展北京社区老年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老年人口数量高速增长,不但会引发人口结构和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也会对老年人的教育、医疗、保险及其他生活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社区老年教育极为契合北京市人口发展现状和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开展社区老年教育,可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推进社区老年群体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是提升老年市民素质、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工程;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祥和,是提升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全体成员沟通融洽的关键途径;还可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区稳定,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社区老年教育为社区建设与良好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因此,社区老年教育对北京的和谐起到了凝聚、稳定和推动的重要作用,我们展开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格外紧迫,并具有战略性意义。

三、北京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成效显著

社区老年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提升。我国的社区老年教育萌发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2年解除领导终身制度对老年教育更有了推动的意义和更高的要求。社区老年教育的服务对象从“离退休干部、职工”扩大到“各个层次的老年人”,服务意义从“继续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发展成“自我完善、超越自我”和“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教育内容也从“愉悦生活、增强体质、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升到了“提高老年人自身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北京大部分区域的老年人由“个人”向“社区人”转变,社区老年教育已呈现自发走向自觉、无序步入有序的转型,社区老年教育的视角空前广阔起来。

(一)北京社区老年教育制度章程的日渐完备

北京社区老年教育在对国外社区教育成功经验展开了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不同区域多元化,城乡发展不统一的特色,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模块的教育融合在一起,逐步创建规范。社区老年教育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略见成效,有关社区老年教育管理的一系列“目标”、“制度”、“章程”等陆续出台。北京市相继颁布了发展养老教育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包括《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为北京社区老年教育规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北京社区老年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杨启村认为:社区老年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依托社区、面向居住在该辖区内的所有老年人开展的各类教育性活动,教育方式具体可分为社区老年学校教育、老年远程教育和老年社会教育等[2]。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现有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329个乡级行政单位。为了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开放大学设立了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各区教委也依托社区学院设立了北京老年开放大学、北京老干部大学、北京东方老年研修学院等数十所老年大学,各县级行政单位都建立了社区学院,乡级行政单位也大部分组建了不同特色的老年培训队伍,2019年6月北京开放大学还联合多家单位发起了社区学习服务联盟,这些教育机构都是坚持“教、学、乐、为”相统一的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

(三)北京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日益成熟

北京社区老年教育主要是突出以社区为主体的老年教育模式,针对社区老年教育进行有效的项目实践与探索,采取引进优质资源,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特点,在不同地区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开展了教育形式丰富多样的社区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开展较好的街乡,采取深入把握重点,培养骨干,培育典型的方式,有的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办学,创建了自己的老年大学,实现网络教育活动对接、面授培训活动对接、科研展示活动对接和社区老年教育师资融合的“三对接一融合”,除此之外,还有的展开了对社区老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采取了树典型、定制度,建机制的措施。有一定经费支持的社区,成立了种类繁多的活动队伍,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也较丰富多彩,包括开设舞蹈班、合唱班、外语班、书法绘画班、手工编织班、民乐队、诗社等适合中老年人的课程培训学习班,老年人的参与度比较高,为了检验教学成果,还定期的出版诗集、刊物等,以及不定期组织参加演出、才艺展示、作品展等,激发大家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潜力。还有一些街乡社区老年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无统一组织、无场地、无支持,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年人自发组织起来,以文体活动等寓教于乐的形式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社区老年教育活动。

四、北京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北京各大区域推行的社区老年教育试验,可圈可点、可观可思之处颇多。作为全国社区老年教育示范城市,社区老年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存在不少的亮点,作者作为一名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倡导者,从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内容陈旧、覆盖面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和政府投入力度不足等方面,对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和求教同仁,以待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北京社区老年教育。

(一)老年人参加教育活动的意识淡薄

目前社会普遍更重视学历教育,市民没有把学历外的教育,尤其是老年人的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部分老年人认为只要身体健康就是安享晚年,没有形成终身教育的意识,主动参加学习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然而步入老年后更应该从多方面充实自己,始终保持学习,紧跟时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社会。

(二)北京社会各界对社区老年教育观念落后

人们传统观念上的发展往往指的是经济发展、物质发展等,大多数人们忽略了老年人的发展。总体上而言,社会公众对老年人的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人认为老年人参加教育活动就是打发时间、休闲娱乐,没有认识到老年人参加教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社会需要老年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提高和发展。黄淑萍指出:社区老年教育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素质和优化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老年人向社会化发展[3],但这一观点尚未在公众中形成普遍共识。

(三)北京社区老年教育内容陈旧

目前社区老年教育因教育理论不足、教育思路保守、活动场地局限、经费紧张等多方面原因,大多的社区老年教育还是以传统教材、课堂讲座培训等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多、实践考察少;理论灌输多、经验传授少;传统方法多、现代化方法少;内部交流多、外联交流少。这种“我讲你听”、“我读你记”的死学教室、死啃书本的传统社区老年教育模式,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发展滞后,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进程。

(四)北京社区老年教育受教人群覆盖面较窄

数据调查发现,北京市积极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人群主要是低龄老人、高知老人和高收入老人等,人群数量偏少,覆盖面较窄。究其原因,归根于老人自身的自信度问题、对知识的渴望度问题和经济支撑度问题等方面。普遍曾经从事过管理职业,工作能力强,有文化,有退休收入的老年人会积极主动的加入社区老年教育的学习。

(五)北京社区老年教育的专业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的社区老年教育仍然存在形式主义,本着完成“文件精神”或是“上级要求”的心态,将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点到为止、有则足以;也没有做到有的放矢的设计教程,有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开展教育工作;施教人员水平高低不一,层次参差不齐,导致了对老年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总之,或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或是受主观状态的引导,教育活动缺乏新意,社区老年教育没有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地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六)北京社区老年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

在走访过程中,作者了解到社区老年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地位并不高,受重视程度也不够。大多数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只能用民宅做活动用房,白炽灯代替摄影灯,报纸当宣纸使用,场地物品轮流使用已是屡见不鲜,一些新型的教育思路更是无法施展。这种所想却不能所为的现状使得社区老年教育活动没有形成习惯性、长期性的开展,教育工作者愈发缺乏活动开展的创新能力,老年人也就参与和关注的愈少,恶性循环导致社区老年教育事业很难在短时期内快速发展好。

五、进一步完善北京社区老年教育体系的对策

社区老年教育的开展并非一个新话题,但在社会老龄化加速进程下,为了顺应社会趋势和市场需求,加快发展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的社区老年教育,作者在调研和实践中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提出以下思考。

(一)确立科学、远大的社区老年教育理念

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要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理念的研究,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提出的“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4]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的:“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等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作为狠抓终身教育,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指导思想[5]。应该进一步提高社会对于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各级党政机关和社区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和引导力度,政府、社会以及老年人自身都需要树立起老年人同样享有教育权的核心理念,要让全社会了解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离开社区老年教育,所谓的“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就变得不完整。

(二)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教育内涵性发展

当前社区老年教育主要是利用讲堂、专题讲座、开设班级等形式传递给老年人,使其思路、灵感收到熏陶,促进思路观念的转变。研究表明,社区老年教育的概念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它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社区某一特定阶段、特定场所的课堂化教育活动,还应包含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书刊杂志和社会交际等无组织、无意识的带有教育性质的个体活动,寓教于乐、寓教立德,使社区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老年人生活,成为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这个教育理念必须贯穿于整个社区老年教育的全过程,使社区老年教育在规范化的轨道上更科学、健康、广泛的良性运转,培养有知识、有修养,与时俱进的新型老年人。

(三)扩大社区老年教育受众人群面

在北京城乡经济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发展也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平衡,然而创建学习型社会应该是全民性、社会性的活动,应该不分区域、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学历等级等,也不能是某一部分人或某一部分区域内的人所拥有的特权,社区老年教育要扩大教育的受众面,面向整个老年人群,贯穿提升老年人整体素质的每一个环节,社区老年教育应该赋予老年人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与学习理念,把树立长者风范作为社区老年教育内涵性目标。

(四)提供优质的社区老年教育资源

为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社区老年教育,需要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专项保障,从人力培养、场地统筹到物力支持等多方面都要共商共享。各级政府要将深化社区老年教育建设摆上工作议事日程,统筹协调多方社会力量,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着力拓宽社区老年教育的经费来源,本着“政府拔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解决社区老年教育的投入问题,保障社区老年教育的有序开展。

(五)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老年教育主体

为切实推进北京社区老年教育,针对当前社区老年教育法律法规、运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作者认为,首先应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北京社区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社区老年教育的开展涉及到诸多部门,需要根据北京社区老年教育的特点,将老龄委、民政、教育、文化、财政以及卫生等各部门理顺关系,明确管理主体,划清职能界限,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形成上下统一的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参与的多元互动机制和联动发展的局面。同时要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区老年教育,把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列入北京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社区老年教育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并保证社区老年教育投入力度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把社区老年教育办成造福广大老年人群的一项社会工程。.

(六)创建社区特色文化的社区老年教育

社区老年教育特色课程是指充分挖掘社区内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利用优于其他地区的师资力量和本土文化,结合本区域特点而开设的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优化课程结构,创建特色领域教学,并开发一系列配套教材、课本、讲义等出版物,打造社区特色课程,形成特色社区老年文化,通过循序渐进、不断发展,让特色课程能够长期的开展下去,永葆生命性,使得特色社区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示范。综上所述,社区老年教育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搭建平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老年人与时俱进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事业,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课题。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北京市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以社区教育为主的老年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老年人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同时,在推进老年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作者从老年教育理念、内涵、受众人群、教育资源、组织及投入体系、社区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希望有助于推动老年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浅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J].中国商贸,2012(31):37-41.

[2]杨启村.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应对人口“三化”高峰[J].理论与研究,2001(5):12-14.

[3]黄淑萍.论社区老年教育和老年教育社会化[J].成人教育,2008(5):48-29.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