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理论范例

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理论范文1

(一)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图书馆管理是指借助现代管理理念来合理配置图书馆的有效资源,并且要想顺利完成图书馆的相关任务,就要组织好、计划好该工作。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在合理配置图书馆的相关资源以及信息的时候,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将图书馆相关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根据不同的需求者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

(二)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的区别

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区别如下:其一,理论基础不同。图书馆管理是将现代管理学理论作为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其二,管理对象不相同。图书馆管理所面向的对象仅仅是图书馆系统,其中包括图书、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及一些设备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面向的对象是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中包括信息、人力、知识等方面资源;其三,管理中心不同。图书馆管理的时候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将侧重点放在了各种图书馆事务上,没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图书管知识管理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了实处,促使服务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等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行的意义

图书馆是一个管理庞大信息系统的组织机构,为不同的图书馆用户提供不同的需求成为图书馆管理的目的。与图书馆管理相比较,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更加复杂,更具有难度,它的任务就是搜集、整理、存储等方面相关信息。当前,图书馆用户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除此之外,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力,所以要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模式,推行知识化管理。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法

(一)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

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合理配置、使用图书馆资源,利用其理论和方法使图书馆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保证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力资本管理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中心,使用知识管理可以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精神真正表现出来。

(二)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有:人事、业务以及行政管理的创新等。知识管理工作主要有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以及知识服务管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指在管理研究图书馆知识时,创新图书馆管理理论,包括它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等,使“知识流”始终贯穿在图书馆管理的业务流程中,把中心放在创新和重组上,将文献采访、服务和组织这些方法向探索知识、服务和组织的方法去转化;图书馆管理中采用知识应用管理,就是供应系统性的知识,满足政府单位、企业机构、以及其它团体等在各方面的需求。所以在建立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时,要为这些不同群体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服务;知识传播管理就是指寻求者能准确、及时的找到知识源,它是图书馆管理的主要任务;知识服务管理就是指帮助用户在运用和创新知识时可以直接使用,这也是对现代化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模式包括:协助、集成、专家以及事物模式。由于协助模式在工作中具有依赖性和复杂性,所以该模式要以全局为出发点,对不同方面的知识加以管理、对储备工作加以解决以及对个人或集体的创新能力加以关注。在集成模式下,应该特别关注“整体最优”的理论。借助集成这种方法,经不同部门的协调,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反馈和共享目标体系的作用,使不同部门在功能型决策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专家模式就是指,在专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核心业务。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该模式,并利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吸引专业性的知识人才,促使图书馆管理队伍在知识资本上的骨干力量更加庞大。知识管理模式是在规范知识的基础上实施的管理活动,以便顺利地开展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活动。

(四)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方法的创新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时,图书馆知识管理采用了抛弃目标管理的传统摸式,重用集成管理方式。图书馆在利用知识管理时,应该抛弃目标管理这一传统模式,使用目标管理模式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时,由于在制定目标、实行工作和评价效果上,不同部门的员工没有全部参与进来,这就很难发挥员工在管理图书馆的积极性,使得目标管理的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知识管理就非常注重集成管理。而集成管理是指,在管理图书馆的工作时利用集成的观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优化配置图书馆各部门机构的人力资源以及图书资源等,促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能够不断提升。

四、总结

知识管理理论范文2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音乐教育也逐渐兴起,成为被人们接受的教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适当的管理。本文将探究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管理问题。

关键词:

知识管理;实践理论;音乐教育管理

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学科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但是音乐教育要培养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导致管理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差别。

一、音乐教育管理的意义

音乐具有良好的娱乐作用,能够让人们身心放松。当前,我国的音乐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尤其是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这就需要学校改进音乐教育的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出色的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学校和人才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因此,学校也应该以知识管理为主要的管理方向,解决内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管理能力,帮助音乐人才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的音乐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提高音乐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1]

二、音乐教学管理现状

就目前的音乐管理状况而言,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可以划分为校、院、系这三个等级。[2]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学生主要由系来管理,院级管理很少,校级管理更是基本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各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职能交叉或争议,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是比较被动的,对于不同级别的管理命令可能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从而导致管理系统内部的矛盾。因此,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音乐教学管理的方法

基于音乐教学管理的现状和时展的背景,音乐教学应该以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来引导音乐教育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让音乐教学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重视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而且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有所不同,音乐学科的理论学习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在音乐学习中,学会欣赏、演唱、创作才是更重要的。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实践时间比较短,也没有固定的实践平台,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得不到有效提高,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实践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加强在实践方面的管理,与相关单位合作,为学生安排指定的实践平台。学生自行寻找实践平台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合作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实践质量也难以保证。学校指定实践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其次是明确实践的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安排本校的专业教师以及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出适当的指导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样才能使双方更好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学校应制定适当的评价机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检验,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校内教师评价、专家小组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和考核的过程中也能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

(二)对就业进行指导与规划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适当的指导,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音乐专业的就业面并不宽泛,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指导不能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进行,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讲明音乐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能够从事的相关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确目的,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训练自己的能力。例如,想做教师工作就要学习教育心理学以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想从事歌唱表演工作就要学习舞台表演技巧和礼仪等。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方面的困难和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时候,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为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音乐人才,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田园.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管理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知识管理理论范文3

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来合理配置、使用图书馆中的各种人、财、物、知识信息等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对知识信息不断变化的需求,以此提升图书馆各项职能、服务和作用。它同以往的图书馆管理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①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不像以往的图书馆管理那样以传统的管理学为基础,而是建立在知识管理理论之上。②图书馆管理多是一般的事务性管理,着重对已编码对信息进行管理和与维护;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围绕着人力资本管理这一核心,坚持以知识的服务、创新为直接目标,不断推动知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③以往的图书馆管理以人员、文献材料、设备、经费、馆舍、技术方法等图书馆资产为管理对象,偏重于物质领域;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对馆藏知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物资资源和图书馆文化等资源要素的管理和维护,更偏重于知识信息层面。一定程度而言,知识管理需要图书馆建立一定的机制、方式和途径来共享其所具有的各种知识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信息。这需要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能力,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来预测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能够对用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准确、适合的反应,从而服务用户和市场。当然这需要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员工的聪明才智,以及社会新知识、市场新信息;也需要强化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传递;更需要把握好各种知识信息间的关联、交互与转换。当然,这不是要否定、抛弃此前的管理理论或方式,因为知识管理理论与当代信息处理技术并不排斥传统的经验管理,而是努力于把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整合、转化为图书馆的重要生产力,通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大力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社会效能,进而实现知识成果的人人共享。

二、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图书馆的改革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图书馆管理主体相对独立,图书馆网点布局下延,信息资源共享日益扩大、服务规范逐渐统一、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基层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持续受到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呈现出飞越式发展,人们对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方式和知识信息传播体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然而,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仍存在诸多困境。

1.旧的政策和体制依然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

从而导致图书馆发展中地区间、单位间、级别上、服务上的不平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不到及时建立健全;由于小团体利益的膨胀,一些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公益目标,加之官僚作风的存在,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缺乏创新和活力;有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虽有法人之名,却无法人之实;而运行成本过高、责任机制欠缺、产权关系不清晰、制度供给不均衡,则导致了发展资源不足、图书馆运营艰难。

2.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购置费已经超过纸本资源的购置费,网络信息服务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亮点,以其高效、便捷、新颖等特征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和好评。但是,数字资源和纸本资源之间、传统文献和网络服务之间又相互隔离、缺乏关联。由于集成型数据库中全文期刊的收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而数据库商又捆绑销售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使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和服务一体化进程受阻,数字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前景堪忧。

3.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

虽然各种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日益增多,但是却越来越无法集成全部的业务功能,各类信息和管理功能之间缺乏良好的融合、对接,系统操作相对复杂,一些信息服务获取相对困难,使得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由于系统开放性和接口设计中的问题偏差,不仅存在重复登录、使用不便的问题,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困惑,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难度,大大影响到后续的资源和服务整合。

4.云计算在图书馆管理中给图书馆使用和选择信息服务的内容、工具和平台提供最大方便

也面临诸如优先访问权风险、管理权限风险、数据处所风险、数据隔离风险、数据恢复风险、调查支持风险、长期发展风险等7大风险,“审计、账单、备份、数据、接口、法律、位置、安全、服务、标准”10项权利义务成为云计算用户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系

什么样的图书馆价值观念,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图书馆管理行为模式和任务目标,这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对于图书馆管理价值的认识,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基于图书馆与图书馆管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图书馆的价值就在于它储存、传播情报知识,满足了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各种需求,以及发挥出的社会教育作用。只有实现了图书馆价值,图书馆管理的价值才能最终得到体现,即:图书馆管理者在遵循图书馆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其已有的资源设备,有效地改造、发展图书馆,从而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作为客观的图书馆管理活动,以其功能和效用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才是图书馆管理的价值所在。图书馆管理活动既要在外部协调与整个社会的各种联系,不断摆正图书馆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拓展其活动的最佳空间;又要在内部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从而优化整体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说,这两种观点都强调: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也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更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当前,知识信息服务面临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不断变化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以提供文字信息为主的信息内容、信息源浏览和查询、基于标准和单一知识的信息产品、基于刚性标准化劳务或事物性服务的信息服务模式已经过时,信息服务已经向知识服务转变。而服务方向的转变必然影响到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定位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书馆管理的价值体系。

1.在初步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基础上,图书馆应当努力实现其与用户、社会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这需要图书馆拥有一个广泛的知识网络和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这就构成了知识管理理论下图书馆管理的基本价值要求所在。

2.图书馆要实现知识管理,关键还在于高素质的人才———知识工作者。

图书馆虽然可以依靠个别员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但是不可能仅仅依靠这几个人就能开展全面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它客观上要求图书馆要加强人力资本管理,提高全体员工(包括馆长和职员)的素质与能力。而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往往与图书馆组织结构、组织学习、图书馆文化紧密相关,需要建立知识型团队组织和学习型图书馆,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这样,培育知识工作者就必然成为知识管理理论下图书馆管理的中级价值要求。

3.近现代以来,图书馆一直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1852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依法建立、公费支持、免费使用、一视同仁的曼彻斯特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就一直以自由、平等、公共、公开、公益、共享的价值理念,服务于社会公众。而在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可以说,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价值追求就是要努力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价值更高、针对性更强的知识服务。可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培育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管理的支柱,“服务用户需求”则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三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支撑、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系。

四、对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途径的探讨

通过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价值体系的分析,对于图书馆管理实践而言,“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活动中的应用,也应当紧紧围绕“服务用户需求”这一根本任务,不断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着力培育知识工作者,切实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真正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1.市场经济下,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保证者,其在图书馆事业中,应当着力做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政策制定和长远规划工作

要建立健全提供图书馆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同时强化监管,确保图书馆在公益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要强化责任意识、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健全监管机制,认真做搞好配套制度的改革工作,切实将图书馆建设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不断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真正强化图书馆的中心协调能力,从而以图书馆业务工作为纽带,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不断加强各级、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努力形成一个高效、便民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2.以知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

着力建设一个以信息检索、知识出版与供给、知识获取与共享、知识通信与合作、学习与自学、知识服务与维护为主要功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系统。通过充分发挥知识杠杆作用,依托信息库开发、知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进一步增强信息检索、信息和信息过滤,不断拓展通信、电信会议、web内容管理等基本功能,实现个人、团体、组织与内部诸层次的知识传递与创造,强化信息合作与交流,从而为用户提供结构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信息参考咨询等服务。

3.加强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型的图书馆管理团队。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工作是旨在增加人、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存量和提高这些知识应用的创造性系统化行为。图书馆要保证领先和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知识工作者的培育,维持、组织、开发和利用其才能。一方面,以人本管理为基础,正确树立能本理念,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将员工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通过“因才施用”,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员工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从而充分发挥其潜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促使其跟上职业发展步伐,掌握图书馆管理新知识、新技能,着力打造一支以知识创造、传播、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融信息资源建设、知识共享与服务、技术支持与开发、高层管理为一体的知识型图书馆管理团队,继而实现在内部网和互联网协作平台下的知识共享。

4.图书馆要培育知识工作者、实施知识管理

就需要从组织文化着手,建立一种知识创新、共享、学习、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文化。一要确立一个图书馆管理的共同目标,依此可以评估、判定图书馆所创造、提供的知识信息服务的质量。二要建立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制度规章,培养员工知识创新的自主性。三要建立知识共享的基础和措施,特别是内联网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四是大力开展图书馆间的合作、图书馆与社会的合作,如项目研究合作、服务推广合作、用户教育合作、信息交流合作等。五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服务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使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用户真正为社会作贡献。

5.以知识服务为主要任务,着力提升图书馆知识信息的供给保障水平。

坚持把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连续收集诸如用户人群、阅读倾向、各群体数量比例、知识信息使用频率和方式、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等参数,以科学、深入、系统、细致的评测分析,客观准确地确定用户知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同时,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立足用户需求,围绕资源、服务、管理三大要素,合理设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自动化流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PDA外采、笔记本外采、学术资源门户管理系统,以及数字资源、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和一站式的知识发现与服务系统等管理平台,不断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源管理、资源整合的需求。

6.加大知识服务市场的开拓力度

通过在线采购、联机编目、付费阅览、在线销售等方式,不断推进知识产品的开发与营销、ISP/ICP/ASP服务、在线参考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整合、商业情报服务、远程教育等形式的知识信息增值服务。同时,努力拓展为政府和科研机构提供科技创新决策支持服务,实现“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促发展。”

五、结束语

知识管理理论范文4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将知识管理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之后,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将关注点聚焦于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问题。不过从一开始,一些学者就指出,大部分的组织知识都存在于员工个人的头脑中(Davenport和Prusak,1998)。学者们认为,组织如果把花费在流程和技术上的时间和资金转移到挖掘员工潜在能力,那么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发掘出真正的价值所在,由此,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逐步得到更多的重视。目前关于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发掘和利用知识员工个人的知识,方式包括使个人知识显性化、将个人知识融入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或者鼓励员工在各种场合分享他们拥有的知识等,但是他们同时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员工可能会没有动力和意愿去分享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早期的个人知识管理主要不是研究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而是研究如何帮助大学生发展信息技能,运用技术组织以及使用信息Frand和Hixon(1999)、Avery(2001)。个人信息管理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来源,个人信息管理源于图书馆和信息管理、个人生产率工具和软件等。个人信息管理和早期的知识管理是为了适应技术革命以及解决信息超载问题。现在,更多的领域和学科开始关注个人知识管理,从最初的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转移到对组织中的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并将其由最初只关注信息技术拓展到了对于发展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态度等,这些有助于形成更有效的认知、沟通、合作、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力、终身学习、社交网络等。鉴于知识员工的重要价值以及个人知识管理对于知识员工和组织的重要性,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不足

继组织知识管理研究领域获得蓬勃发展之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热点,学者们对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流程、作用、方法、原则、技能等方面也都有相应的研究,并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将研究推向了深入发展。同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也是较为明显的。首先,研究群体不够丰富。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渗透于现在所有的知识工作中,但是目前,学者们研究比较多的是教师、图书馆员等,而对于企业中大量的知识员工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企业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对于提高企业效率,增强其竞争力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这是现有研究中的一个缺陷。第二,缺少对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的研究。影响个人知识管理的因素很多,但是目前研究中欠缺对于影响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系统性的研究。第三,是实证研究的缺乏。目前,对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理论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在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机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等许多方面都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

三、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对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将更加丰富和深入

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最初来自于对大学生群体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技术的研究,经过发展,逐渐上升到更深更广的理论研究,包括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原则、流程、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等问题的研究。但是目前对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还不够丰富,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的研究还不够。因此今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将更加丰富和深入,与其他领域融合的研究也将更多的出现,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认知和应用更加的深入。

(二)从最初的对大学生、教师的知识管理研究扩展到企业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

最初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来自于对大学生人群的相关发现,在对教师、大学生、图书馆员等具体人群的个人知识管理进行较多的分析和研究之后,人们将研究目标扩展到了企业中的知识员工。一些关于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已经出现,但是数量较少。随着人们对于员工个人的知识管理重要性认识的加深,以后关于企业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在数量上会更多,在质量上也会更加精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员工,其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方法、工具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未来应该会出现关于不同行业、不同组织类型的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研究。

(三)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对于组织的作用将进一步被挖掘

对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个领域进行专门的研究才短短二十年,之前的研究都聚焦于组织的知识管理。因此,作为一门较新的理论,对其作用和规律的把握和认识还比较粗浅。掌握知识的个人始终是创造组织财富的源泉,目前关于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尤其是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的研究数量不多,在深度方面更是欠缺。国内仅有少量文献对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实际操作中来看,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作用不可忽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相信在未来,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互动以及其对于组织绩效作用的研究将更为丰富,关于这些作用的影响机制和路径都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四)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将进一步与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相融合

纵观个人知识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研究者们将blog、wiki、SNS等技术都融入了个人知识管理中。有学者的提出了将“云计算”技术融入个人知识管理中。已有研究将混搭社会性软件引入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领域,提出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混搭社会性软件包括社会性书签、即时通讯、社会性网络服务、微博和博客等。对于Web2.0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现在开始转向Web3.0与个人知识管理进行融合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Web3.0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等问题。Web3.0是互联网第三代的简称,与第二代相比,Web3.0更加融合个性化的信息、更注重跨平台和跨语言的信息交互、信息搜索更为精准和智能化、服务更加整合化和高效。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发展轨迹来看,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推动人类知识传播与发展。

(五)识员工的个人知识共享问题

知识共享是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将个人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共享,促进组织的发展,这是一个难点问题。对于个人而言,知识是具有独占性和专有性的,一旦共享,变成大家共有的知识,那么知识的独占性会降低,个人会感觉自己的知识权利丧失,可能会影响个人在组织的地位。而在越来越动态化的环境中,个人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时,个人对于自己所辛苦获取和掌握的知识,会担心由于分享之后,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其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将削弱。因此个人可能会选择不将自己所掌握的核心知识进行分享,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将自己独有的知识进行共享。如何促进员工的知识共享,使员工能够从自己对别人的知识共享中获得价值,需要组织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四、结语

知识管理理论范文5

1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

1.1理论基础。

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两者所具有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前者是以现代管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而后者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

1.2基本内容。

图书馆管理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包括知识创新管理,知识的流通传播,知识的开发与应用管理,知识的流通管理,知识营销管理等。

1.3管理中心。

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上的侧重点和重心也有所不同,图书馆管理尽管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其实际侧重点仍然是各种图书馆事务,并没有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落到实处。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就将管理的核心定为人力资本管理,将服务知识、创新知识作为管理目标,充分贯彻与落实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2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影响

知识管理理论体系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也越来越完善了,被应用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了。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文明的宝库,它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创新知识的重任,更在推进社会文化进步、提高国民科技素质等方面的意义重大。但是,我国图书馆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图书馆在发展的各方面已经遇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阻碍,其中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和理念以及文化氛围等。决定图书馆能否生存下去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急剧变化的外因,也包括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内在因素,具体包括各种解决困难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未得到较好的发挥,图书馆在及时把握自我更新、改革发展等机遇上也存在观念落后、体制落后以及管理方法滞后等问题。面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改革,对老旧图书馆体制的冲击主要集中表现在:落后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封闭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健全的宏观调控机制都是阻碍图书馆发展的重大矛盾。

3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3.1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优势。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更全面的服务,运用自动化资源共享化,网络等技术手段广泛的采集整合信息,针对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将图书馆的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实现交融,促进显性知识的共享功能和对隐形知识的挖掘功能,以隐形知识为重点,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以推动创新建设为目标,实现知识的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化,为人们获取资源提供有效途径。

3.2图书馆管理存在的缺陷。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数字图书馆开始兴起,人们发现了数字资源的便捷,不再只依赖于纸质资源,然而,图书管理体系中,各种服务互相割裂,数字资源,纸质资源,信息化服务等缺乏相互融合,使一体化进程受到影响。由于数字图书馆还不够成熟,目前图书馆的管理依然依赖于纸质文献和书籍,对数字化资源不能有效管理,难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难以面面俱到的管理知识,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应以传播只是服务人民为主要目的,然而图书馆管理以图书管理为核心,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代图书馆无法做到以服务人为工作重点,没有评价图书馆服务的系统,人们无法提供有效的建议。由于各项业务的出现,使得图书管理系统复杂难以全面掌控,出现越来越多独立的系统,影响资源的整理和整合,给人们查阅带来不便。

3.3知识管理有利于开发利用数字化图书馆。

目前图书馆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因此对数字化图书馆进行开发利用应当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对图书馆进行开发利用时应当充分地将图书馆的显性知识开发出来,并对其进行良好的组织和利用。

4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4.1组织和开发信息知识资源

对图书馆知识管理进行创新应用时,应当以更广阔的信息网络为背景,突破传统印刷型纸质文献馆藏的局限,重视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和数字化电子文献的发展,这也是未来图书馆的重要构成基础。除此之外,还必须对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和积累给予足够的重视,利用有效的管理和运作手段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促进图书馆向人们提供知识创新保障作用的实现。

4.2创新知识的应用

要想实现对图书馆知识的创新管理,就必须建立一个数字化信息中心或虚拟图书馆,这样也能方便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及科研机构获得更多样、更深入的信息帮助。对此,要想实现对知识的创新应用,就必须从加强图书馆数据维护、扩充电子书库等方面着手,大力建设和发展网上信息。与此同时,图书馆服务意识也需要同步改变,以促进图书馆更好地对信息和知识状况进行精准和详细的公开,并通过不断创新文献信息服务,推进图书馆由文献服务型向知识服务型转变。

4.3图书馆馆员的队伍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积极面对知识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馆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终身学习,更新图书馆管理理念,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参加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勇于探索,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4.4有效管理人力资源

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意愿管理,人力作为发展的源泉更不例外,充分重视图书馆管理的人才培养工作,资源管理者要充分挖掘员工的才能,使每个图书管理人员都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同时,应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促进竞争,鼓励良性竞争,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多劳多得,实施奖惩政策,促进图书管理人员的自身发展。

5结论

图书馆是知识资源的核心组成,知识管理应用于图书管理是一个新的转型,影响着图书馆的生存及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做好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实现知识资源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促进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将知识管理引入图书管理是图书管理的一大飞跃。

作者:王伟 单位: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创新探析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概述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

在对图书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是一种通过特定方法进行管理的手段。相比于传统的管理,知识管理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图书馆中进行知识管理,首先要明确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使读者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和传播,完成图书馆的社会任务。

(二)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间的区别。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间的区别可以从三个方向表现出来,一是理论基础上的区别。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知识管理理论,而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理论,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二是管理对象上的区别。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一般指信息、知识等管理系统。图书馆的管理对象是指包括图书和图书管理人员在内的整个图书馆系统。三是管理中心上的区别。知识管理所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其管理目标是促进服务知识的完善。图书馆管理中更多的是完成对图书的整理等具体工作。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一)管理理论上的创新。

对图书馆进行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了解现代的管理学理念,并结合图书馆实际要求完成对理论的应用。通过计划、组织、调控等手段完成图书馆资源的配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图书馆在知识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也为图书馆管理提供了改进的参考。首先,知识管理的创新使图书馆管理的内容得到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对理论的创新研究,改变原有的概念体系,使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能够依照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实现管理上的创新。二是对图书馆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寻找更加科学的馆学方法。三是对图书馆的工作流程进行创新,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知识管理的创新能够使管理职能得以创新。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数据得到过滤,读者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也可以应用到科学研究中,所得到的数据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由于图书馆知识管理所涉及的数据较为庞大,存在着一定复杂性,在具体的管理中,可以将管理分为多个具体的模式。如集成模式、事务模式、协作模式等。其中协作模式是一种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完成对知识的有效管理的办法,能够解决知识储备等相关问题。在现代的管理中,创新的知识理念急需知识管理的支持。集成模式是一种通过协调各个部门关系来完成管理的方式。在管理中,通过集成的方式来调整各部门的标准,有利于得到更加准确的反馈。事务模式是一种通过规范相关知识来完成管理的方式。该模式主要通过规范业务知识来稳定图书馆发展,规范各项操作流程,使图书馆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化建设。

(三)管理内容上的创新。

管理内容的创新又包括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应用以及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可以通过管理理念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体现出来。在管理创新中,可以将知识看做是主要的创新对象,从根本上实现创新。在知识的应用上,可以通过建立信息中心的方式完成与其它机构的交流,从而完成对读者的多样化服务。在知识的传播上,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播管理与读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在知识管理中,要尽量抛弃目标管理,应用集成管理。在传统的目标管理中,由于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不尽相同,使得管理工作经常发生冲突,降低了管理的效率。而且目标管理过于机械化,在管理中只注重管理的结果,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员工的参与程度较低,即使参与其中,也很难发挥其主管作用,导致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在管理中要应用集成管理的模式,实现图书馆的科学管理。集成管理是一种运用集成理念来实现管理的方式,能够对图书馆中的实践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通过集成管理,图书馆中的员工和资源都得到了优化,提高了图书馆的综合实力。另外,集成管理的应用能够实现资源间的优势互补,完善图书馆的功能建设。

(五)管理工作上的创新。

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对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以用户的需求为管理目标。将信息技术与文字资源结合到一起,使用户能够及时获取有效资源。定期展开调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相关的信息库,提高服务的效率。建立反馈机制,了解用户对图书馆的评价,改进服务标准,实现工作上的创新。另外,对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能够提升服务的质量。合理的知识管理能够增加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保证知识的覆盖面,提高资源的使用频率。合理的知识管理也能够加大服务的深度,提高知识的内涵,使资源得到及时的更新,保证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

三、结语 

图书馆肩负着传播信息的重要使命,完成图书馆管理上的创新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服务作用,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完成知识管理上的创新,能够使图书馆在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工作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对实现图书馆的综合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邱陈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研究

1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1.1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及其特性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与知识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规律的管理与研究。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是评价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果,反映了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传递度、吸收度、整合度及其应用效果,研究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所达到的程度。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具有内隐性、多维性和循环性等特性。内隐性即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包括推动管理绩效增加的显性绩效;多维性既体现在组织中员工知识技能、经验的提高和增加,还体现在组织中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及整个组织知识的丰富而带来的整体绩效的增加;循环性是指知识管理所带来的绩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组织或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实现高校图书馆组织知识管理循环往复的过程。

1.2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及意义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研究中,王莲等人从以人为本、知识增值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构建知识管理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然后测度图书馆知识管理水平。穆颖丽则提出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框架,从知识管理应用的多维角度构建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知识管理的思路与途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一方面有利于管理者衡量和测评实施知识管理的成效,进一步提高组织成员的知识管理能力,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能让管理者看到知识管理实施带来的价值,进一步推动知识管理的应用与实施,为知识管理的有效进行提供保证。

2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从3个方面构建管理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第一,从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要围绕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获取、共享、整合与创新、应用等几个方面选择要素。第二,知识管理的运行需要借助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组织文化环境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从而形成知识管理运行的影响因素。第三,知识管理实施后对高校图书馆整体的影响需要从知识管理绩效素质评价、能力评价和效益评价3个方面综合分析。

3结语

知识管理理论范文6

1.1知识管理框架

当前存在着许多描述知识管理的框架,它们因目标和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下面仅简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框架。Holsapple和Singh描述了一家公司潜在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展现了一个知识链模型,该模型可以识别主要的知识控制活动和次要的管理活动。Hooff确定了知识管理中应该关注的过程,例如决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决定知识发展、存取、分享、应用和评估的方式。Bilosla-vo和Trnavcevic提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框架,包括知识的产生、存储、转移和利用等过程。Burnett认为知识管理框架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存储和维护、应用和开发、传播和转移、知识的创新及绩效衡量。

1.2知识管理审计

知识管理审计可以快速地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深刻的见解,这不仅包括关键的步骤和前提条件,还包括促进知识管理深远发展的战略和策略。Burnettet描述了发生在一家跨国原油探测和生产公司中的知识管理审计。这项审计是在基于知识过程的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完成的,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形式把知识管理介绍到这家企业,然后再建立起一个执行计划。

1.3知识管理中的文化限制

在成功执行知识管理之前,首先要把握公司的文化。为了成功实现这个目的,知识管理必须和公司的文化准则、期望和公司的运作过程相互支持。Goldet把文化视为公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一个拥有浓厚知识氛围的公司可以有效地执行知识管理系统。文化壁垒会不利于员工之间相互传递知识,影响他们的创新以及阻碍生产率的提高。要形成一种公司文化,就要先培养公开、相互尊重和相互交流的文化气氛。在这种氛围里面,员工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新的思想也会层出不穷。

1.4揭示隐性认知

知识管理的计划就像企业流程重组一样,是公司的重大事项。然而公司的成员可能不会完全理解这些计划的目标。Fahey表明了隐性知识在企业流程重组中的重要性:企业流程重组会给公司上下造成不必要的巨变,因为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吸引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隐性认识)。这些隐性知识的因素集中影响了员工对企业流程重组的感受:他们对实行这项计划的反应以及他们是否接受这项计划和怎么更快地适应它。当采用公司流程重组去克服低效率经营、部门冗余、工作断层时,组织常常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缺乏对公司知识,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认识。隐性知识通常指个体很难清晰表达的知识,但它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由认知、信念、假设和预测组成。尽管隐性知识是通过个人的经历发展起来的,但它也常常在具有相似背景和经历的群体中分享。

2方法和背景

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隐性认知,识别阻碍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障碍。因为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一个现象及其相关的特点,而并非去证实一个预先确定的假设,所以采用质化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即采用基于知识管理方式的CommonKADS的分析工具和Grounded理论方法。由负责公司关键业务和知识管理过程的几个利益相关者来组织实施以下活动:首先进行公开讨论,结构化与半结构化的采访,然后研究人员利用Grounded理论对搜集的语言答案进行转录和归纳。这项主观研究在该公司的3个客服部门进行,数据的搜集要经过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公开讨论阶段,其中有9个资质不同且在公司分工不同的员工,讨论的目的是通过此方式来获取现存的知识管理系统在公司的运行状况,以及员工对新的知识管理系统有怎样的需求和期望。第二阶段是对另外12个员工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了半结构化的采访。包括3个针对知识管理的问题:①知识管理是怎样执行的。②知识管理在整个企业流程中的重要性。③如何提高知识管理水平。然后对数据进行归纳性分析。研究者对每一句陈述做上标记,在分析了所有的采访记录后,根据定义出的类别对记录做归类。还需要对分类和归类的结果进行讨论和验证,对有问题的结果进行修正。第三个阶段是组织8次额外的采访,从参与之前阶段的人员中选取6人,然后又选了额外的两个人对之前的观点进行补充。此阶段的目的是了解知识管理是怎样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中的。因此,这次采访调查了公司业务流程的背景、公司任务分化、人事关系、相互交流以及知识管理的需要(为了支持业务流程,创建和分享了什么样的通讯和文献)。

3调查结果

在前面部分详细提及的数据分析过程,是由知识管理生命周期的主要活动来引导的。把知识管理的生命周期最后划分为五类:创造、分享、存取、利用和维持。从受访者的陈述在各个类别中的分布,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提及了知识的存取。为了更好地弄清这些陈述的隐性含义,根据他们对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创造、分享、存取、利用、维护),又把这些陈述划分为了主动陈述和被动陈述。其中存取和利用的主动性最强。除了以上的结果外,分析还验证了之前的判断,即受访者在采访中也表明为了以后更方便地分享文献,员工需要做的额外工作是用恰当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记录。例如,一个受访者解释道:“他不会向同事分享自己的Word文档,因为里面的东西只有他自己能看懂,如果要与他人分享还必须要做很多额外的编辑工作。”所以在此次采访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要想达到大家互相分享知识的效果,就要把编辑和汇总信息作为本质工作的一部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公司里面有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参与者们对社会关系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例如在采访中有些人提到:大多数知识都存储在人的大脑中,而不是在文本中,所以他们常常会从别人的口中得到答案,而非利用知识资源库。以上结果表明了在组织中知识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的采访会将知识管理活动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相结合。这个模型可以提炼具体的细节,有利于知识管理审计过程一般的分析和讨论。在采访中,来自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都对知识管理系统发表了意见。他们意见不一,对现行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满意度也不一样。例如在采访中,承担广泛责任的受访者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描述相对清晰,并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和基础设施提出了建议;而承担单一责任的受访者则对组织制定的统一标准和所使用的辅助设施的可用程度表示担心。与后者相比较,第一类员工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看法更客观。通过增加知识管理系统的投入来提高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是一些具有特殊工作任务的员工的主要建议。例如,一个员工这样提到:“我们根据草稿的内容重复编制了许多文献,如果有现存的模版存在,那么将节约我们许多的时间。”也有员工表达了他们对组织认识的看法:“我觉得知识分享在管理上没有明确,它还没有融入到公司的业务流程中。”还有员工提到他们渴望得到更多关于知识管理的回馈和评价:“我们做了很多业务流程的成本评估工作,也对设计的产品做了很多测试,但我们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些陈述都暗示了员工渴望一些能使知识管理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除此之外,员工也提到了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将促进知识管理的活动:“我期望公司能够给我提供一个统一的门户,在那我可以找到所有的文献。”其中一个员工还表达了他对企业实行在职教育的期望:“我们公司提倡用在线学习进行自我教育,这有利于大家的在职培训。”这些陈述表明了他们相信一个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将会有利于他们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的发展。将知识管理与公司背景结合,能够充分了解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看法,结合他们平时的工作任务,知识管理变得不再那么抽象,能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管理是怎样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的。

4分析

知识管理理论范文7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知识管理理论范文8

1.1隐性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都由来自不同学科的师生组成,同时馆员的学科背景也多有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个多层面的知识架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也从信息管理过渡到知识管理,这能有效发挥多层面的知识架构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不只在于图书馆显性知识即文献资料拥有的数量,还取决于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发挥。隐性知识难以交流和传承,但在特定的机制和条件下仍是可以进行转化和流动的。对图书馆而言,此种流动与转化就是隐形知识管理的核心。而要实现隐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就必须在流动的基础上,促使各种知识要素产生相互作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

1.2馆员之间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

首先,馆员个体之间隐形知识的流动和转化,是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是其基础。各馆员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学习等方式获得隐性知识:如馆员把个人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整理成易于理解和传播的知识进行分享;或将通过业务培训等渠道获取的知识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加工,使其显性化后进行传播。这种分享和传播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个人交流、统一学习、报告会等,其目的是让其他的馆员也能掌握到技巧并借此提高工作效率。

1.3馆内各部门之间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

图书馆各部门也具有其隐性知识,部门之间也存在流动和转化问题。部门间可以通过学习交流会等形式,将各工作环节中好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并将这些琐碎的隐形知识凝炼成显性的部门成果,再通过相互沟通和学习,对这些成果进行交流和转化,完成部门之间隐性知识的流动,最终提升部门的工作效率。

1.4馆际之间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

高校图书馆要对本馆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整理和总结,并与其他图书馆,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开展互相学习,交流办馆经验,使得隐性的知识和工作经验等得以流动和传播。各馆应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和了解,将这些源自他馆的隐性知识转化成能为本馆所用的显性成果。

2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馆员隐性知识的垄断性

馆员的隐性知识是通过长期实际经验积累起来的,属于个人所专有,其对个人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所有者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优势。基于上述原因,某些馆员并不愿意实行完全的工作经验共享,不管这种行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事实上都形成了隐性知识垄断。这对其他馆员而言,就失去了相互学习、交流进步的机会,对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而言,无疑也是巨大的损失。

2.2图书馆管理制度的缺陷

高校图书馆通常比较重视显性知识的管理,如书库实体馆藏排架、数据库管理等,但在隐性知识上却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根据马洛斯理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即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如果一些表现优秀、愿意分享隐性知识的馆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也许会严重打击其积极性,导致其不愿意再分享自己的技能与经验。

2.3知识传递方式的制约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在知识传递方式上往往忽视了隐性知识的传递。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很多图书馆却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利用也仅限于读者与图书馆之间,而图书馆内部却没有类似信息平台供馆员之间进行工作心得、工作经验的相互探讨与学习。此外,图书馆没有定期举行针对内部馆员的研讨会,让馆员相互间进行有效的交流,致使他们的隐性知识深藏于脑中,得不到共享,学习不到别人积累的经验技能,长此以往会阻碍员工自身经验的增长及技能的提高,甚至影响图书馆的整体发展。

3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与启示

3.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发挥

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重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从文献采购开始,重视各分院图工委的意见,对专家教授、教师、学生等读者荐购的图书积极处理,将他们潜在的隐性知识用最简单的方式显性化展现。充分利用了各层次读者隐性知识资源来增加馆藏资源,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到实处。

3.2“以读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传播

为了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传播图书馆的文化理念,共建文明和谐的文献资源利用环境,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在各项服务中,事无巨细地考虑读者利益,增加与读者互动的机会,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馆务工作中。每年贵财大图书馆会多次举办“读者座谈会”,向读者征集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每个月举办不同形式的“资源推介培训”,向广大读者展示图书馆的专业文献资源和特色服务项目,活动包括数据库培训、特色服务(省情资源利用)等;开展读者征文活动,选定不同征文主题,如读书征文活动——《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对新馆建设的感想的征文活动——《我心目中的财大图书馆》等。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活动虽然涉及内容较多,但每项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的发挥与累积。我们还参考其他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专项活动,把图书馆的活动当作学习的一部分,积极地调动读者和馆内员工参与进来,共同为图书馆的建设出谋划策。

3.3“泛在图书馆”发展方向的引入

通过引入“泛在图书馆”的发展,就图书馆发展方向、新技术应用进行培训,让全体馆员知道,图书馆员要充分认识知识的开放性和全球化流通以及相互依赖和共建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泛在知识环境中,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将转变到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上,其服务将更加智能化、简单化、人性化。而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不仅仅是服务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储备,馆员科研能力、交流沟通和处理矛盾的能力以及自我继续学习能力也绝对不容忽视,必须提升显性知识,强化个人隐性知识。

4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实施途径

4.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切实将读者的想法融入到图书馆各项工作中,听取读者的意见,传输图书馆服务的理念,让读者利益最大化,读者的想法与建议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发挥到实处的基础之一。图书馆有重大决策时,可以请馆员参与讨论、建言献策,经过长期的工作经验累计,对于图书馆的发展,馆员的意见通常是最有代表性的。同时馆员要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把图书馆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相联系,让馆员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来,这也是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4.2建立激励制度

高校图书馆要想让员工把他们辛苦积累的知识拿出来分享,就必须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工作机制,要通过建立按知识贡献参与分配的薪酬制度,以知识贡献的大小作为评价馆员工作绩效标准的评价机制,让知识贡献越多者获得酬薪、奖励越多,职务晋升、学习深造的机会越多。正确地运用激励机制激发馆员的潜在价值,促使组织成员隐性知识显性化。

4.3建立学习型图书馆

建立学习型图书馆,营造出整个图书馆的学习氛围,促进知识的交流。学习型图书馆是把共同愿望作为基础,以增强图书馆学习力为核心,能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与具体措施,促使其馆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个人潜能,提高人生价值以充分实现自我,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和不断创新,进而带动图书馆的创新与进步,形成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学习型图书馆包含了继续学习、共享知识等特点,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馆员开展业务培训、开办内部研讨会等,通过各种途径促使馆员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鼓励馆员自主进行提升,掌握更多有利于图书馆建设的知识。此外,除了个人学习,还要强调馆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创造出有利于个人发展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4.4建立岗位轮换制

岗位轮换是实现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打破了“一岗制”从一而终的格局,有利于解放馆员思想。服务读者是贯穿整个图书馆工作的中心,但各个部门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上存在着差异,新岗位会促使馆员努力适应新环境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岗位轮换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从整体和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整体水平,增加图书馆竞争力的。

4.5建立有利于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环境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