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范例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范文1

关键词:药学专业;课程思政;思政课程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将传统的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师资团队对接,形成密集型与全方位并存、渗透型与一体化互进的全新教育模式[2]。新时代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改革需要和当代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思路、内容、方法、手段。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发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因此,在药学专业教学中如何以专业课程为载体,通过复杂多变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心灵,使其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是药学专业课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1药学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药学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药学专业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并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展教学内容。如在中药学教学中,可从神农尝百草到《神农本草经》,从《新修本草》到《本草纲目》,再到屠呦呦带领团队历尽艰辛,最终因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引导学生讨论中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专业自信。同时,从历代医药名家身上学习严谨、求真、仁爱、创新的品质。

2药学专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策略

2.1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制定思政教育目标

专业课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专业课除了传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3]。药学专业各门核心课程在提高学生学术能力、文化水平及道德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药学专业课教师要从各门课程的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出发,充分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药学专业课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情感等,在帮助学生了解医药发展趋势、药学基本知识等基础上,渗透安全用药、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

2.2在各教学环节渗透思政教育

在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药学专业课教师应将相关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可以设计更多教学环节,挖掘相应的德育渗透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拘泥于教学形式。如教师在教会学生如何辨别中药真伪的同时,可以通过具体实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及作风;在市场调研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成果应用环节,可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中药标本进社区”“走进中小学”“将自制标本应用于高校教学”等系列任务,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培养学生以“业”报“国”的社会责任感。药学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其药学服务水平,还要渗透行业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岗位职责、行为规范等方面教育。

2.3强化药学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药学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学术成就及心得体会等对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影响。教师对专业或学科的兴趣,能促使他尊重并热爱这一职业并终生为之付出,从而逐渐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形成自己的学术风范及信仰。在教授专业知识时,药学专业课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将自己对专业、社会现象等的认知分享给学生,从而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人生观及价值观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药学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微信、慕课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医药文化。

2.4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社会实践

药学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药房实习与市场调研两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药房、药品检验所、药厂等)考察、调研,让学生从药房工作人员、药监人员、药检人员、标本室管理人员等虚拟角色的专业角度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了解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了解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进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知道”到“内化”再到“体道”的过程。药学专业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设计“中药标本进社区”“走进中小学”“将自制标本应用于高校教学”等系列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无法通过应试教育与认知教育了解的社会经验和生命感悟。

参考文献:

[1]张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导刊,2017(1):31-34.

课程思政范文2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招贴设计课程;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所有课堂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科育德、学科育人的功能。下面笔者以高职招贴设计课程为例,对高职专业课程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招贴设计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招贴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招贴即海报或宣传画,属于户外广告,分布于各街道、展览会、影(剧)院、商业区、机场、码头、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招贴设计课程就是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如想象、比喻、象征、拟人等)对某一主题进行情感的表达。好的招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能在给人带来美的视觉享受的同时,通过运用视觉传达表现来引领人们的价值观,也可以以独特的创意及深刻的内涵引导公众思潮,还有助于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因此“课程思政”融入招贴设计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2)“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招贴设计课程教学的可行性。无论是商业招贴、文化招贴还是社会公共招贴,都具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怀、引导社会文化潮流的激发点和作用空间,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存在着本质的契合。招贴设计课程教师可以以此作为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这个结合点的基础上,将设计思维与德育有机融合,并充分提炼招贴设计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与价值元素,有效将招贴设计课程转化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载体,充分发挥招贴设计课程对学生设计活动的精神引领作用,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影响“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招贴设计课程的因素

尽管课程思政与招贴设计课程有着天然的契合点,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一些难题,有待解决。

(1)“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部分教师在内容嵌入上过于生硬,乏味枯燥,缺乏柔性,没有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缺乏针对性,从而导致思政效果很难沁入学生内心,教学效果自然也很难让人满意。

(2)“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缺乏实效性。一是教学语言缺乏生动性。在招贴设计课程的思政教育中,部分招贴设计教师忽略了教学语言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注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注意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知到思政内涵的辐射力,讲课情态枯燥乏味,从而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二是教学形式具有单一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在采用“说教式”的教学形式,导致课程思政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招帖设计课程的路径

(1)古为今用,增强思想教育内容的人文性。招贴设计课程中思政教育内容的人文性是指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在招贴设计课程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新时代的特征及设计主题进行高度提炼,融合构思。

(2)以人为本,提升思想教育内容的亲和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偶有出现,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不确定时期,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和干扰。在此背景下,教师在招贴课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有利于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有价值、有趣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以学生关注的话题为切入点,在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的同时,有效融入现代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习得感。

(3)与时俱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事关学校教育方向、学生身心健康乃至其今后职业发展的大事。育人先育己,对于教师而言,注重与时俱进,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重要。“立德树人”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构筑一个有效的现实路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招贴设计课程教师要充分运用设计方法的创新,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招贴设计中去,促进学生作品设计技能性与思想性的提高。

(4)因势利导,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招贴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在引导学生增长知识与见识上下功夫,因势利导,促进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多样化体现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诸如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实行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观看“课程思政”相关历史故事PPT、电视公益广告实现情境式教学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融入招贴设计课程要求教学与育人相结合,融“立德树人”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课程思政”融入招贴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既要关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彰显自我的个性特征,贴近学习生活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乐于参与,从而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旭东.浅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4).

课程思政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育心育德;协同育人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推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对《指导纲要》的落实,也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的必然之举。

1心理健康课实现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并强调“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立德树人的核心是立德,即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积极的引导感化人、教育人、激励人;而树人是目的,是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塑造人的优良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健全完善的人格、理性平和的心态、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等,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进而促进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2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核心问题

2.1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已经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对病理性人格特质的研究和探索,而忽视了对积极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中国文化中早就有“标本兼治、防胜于治”的优良传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结合现代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对于“人格匡正”的积极引导,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深化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抗压能力,促使其养成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并有效提升其幸福感和获得感。

2.2发挥协同育人的教育作用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途径之一,就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相同的,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各有特点,各具优势,只有协同工作才能发挥育人的最大效力,构建完善的德育系统[2]。目前,多元价值观取向正在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层面造成巨大冲击,大学生群体当中的思想观念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交互影响,也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是学生具备良好的自知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又和理想与现实、社会化与发展性的问题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协同互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合力,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2.3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

建设是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协同育人目标达成的有力保障。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在新时期,教师不但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使命,还肩负着传播信仰,引导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心理健康教师在思想层面要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怀,做到人格端正、修身自律、知行合一,用自身的言行感染和鼓舞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自身政治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挖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敏锐地发现学生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也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观引导。

2.4达成“高效、实效、长效”的育人效果

《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是指教育者通过对教学对象身心特点的把握,依据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心理学原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以促进教育对象积极心理品质养成、提升教育对象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心理育人要实现“高效、实效、长效”的育人效果,首先,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教育管理的整体规划,建立清晰的组织构架和工作层级,保障充足的相关配套资源;其次,教育活动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构建因时因地因人、点面结合、多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最后,心理育人工作要坚持多重并举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建立面向实际、面向职场、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及实践

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育心育德工程实施的重要载体。目前心理健康课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结构逻辑主线不清晰,教学方法学科特色不突出,教学资源内涵价值不丰富,评价机制德育效果不明显,服务平台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等。针对以上问题,可遵循“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资源—健全评价机制—拓展服务平台”的路径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体系。

3.1以“育心育德”双主线思维重塑课程架构

为充分体现“育心育德”双主线思维,系统开展心理育人工作,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建设了“4321”心理育人工程。在该工程体系中,心理健康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育人效应,为实现学生心理素养与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课程依据《指导纲要》修订课程标准,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设置的根本目标,以家国情怀、职业情愫为重点,结合校本特色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线上线下空间维度、课前课中课后时间维度、教师学生主体维度贯彻育心育德双主线。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观,树立中华文化自信,课程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为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能领略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切身感受到其魅力并自觉地探索和喜爱传统文化。例如:通过故事、典故、名诗、古文等弘扬中华仁爱兼利、自强不息、修身自律、奋发有为的价值体系;通过介绍中华传统医学中身心一体观及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对人心的重视和探究,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体系中对“人心”和“人权”的重视;通过介绍古人治疗心理健康疾病的心理行为疗法,诸如情志相胜法、阴阳相胜法、移情变气法、祝由法等相关理论和技术,让学生领悟身心平衡发展的意义,学会调节情绪、缓解机体紧张的方法;通过营造氛围传播传统美学,采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制作课件并开发其他教学资源,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之美,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并热爱自身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广识—善思—内观—明理—笃行”5个教学环节弘扬传统教育精神;通过“一句古语、一个历史故事”增加课程的思想性;通过甄选古人对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如“中庸之道”“阴阳平衡”、张子和心理疗法等,感染、鼓舞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立文化自信。为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教育,使课程结合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专业的特点,对接相关企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电力职业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联合培养社会主义电力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研究专业情境中的职业心理现象及行为来确定课程体系,依据岗位特征来确定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要点,针对职场中出现的安全心理、职场效能、职场人际、职业压力应对等具体情境来确定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课程结构中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分析职业岗位心理素质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模块。以高压输配电专业的职业心理素质教学为例,由于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针对岗位特征,教学内容选取了安全心理、生命教育、时间管理、压力管理、团队建设等内容;在实践课堂中,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掌握了职场所需的心理调适能力,而且职业心理素质明显提高。

3.2以心理学学科原理革新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遵循人发展的规律,重视人的价值,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作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强调人的幸福感、尊严感、价值感和控制感,而这些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3]。高校心理健康课的关键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课程依据积极心理学原理,结合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学生心理素质(能力)培养模块的设计,聚焦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旨在培养热爱生命、人格健全、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培养适应力强、人际关系和谐,能够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意志品质、拥有理性平和心态、能够自我管理和调控的人。课程围绕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展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开发出“和谐关系—平和心态—健全人格”三大模块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心理学专业优势,运用心理学科学性、实践性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综合运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技术、心理动力学观点及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原理,设计心理健康课程的各个环节,包括主题确定、单元设计、团体构成、实施程序、活动形式、互动策略等。案例分析、心理测评、项目化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实际运用心理知识为自己和他人服务的能力。为实现隐性教育的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运用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以“激活认知体系—重组认知结构—促进技能迁移应用”为主轴线,以“知识储备—能力展示—巩固迁移”为目标,设计课前、课中、课后3个教学环节。通过探究式的项目化教学活动及翻转课堂的形式,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及微课、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自发主动地建构价值观体系,实现学生从思想认同到行为的转变。

3.3以思政元素重构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而需要具备的所有要素的总和。为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课程应深挖思政元素,并结合学科知识特点从教学材料、教学环境2个方面入手进行资源的重构。在教学材料的开发上,课程应综合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培养两大角度,对当下热点性事件进行收集整理,深入分析社会事件中的心理因素,并对学生做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同时,课程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时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确定教学形式和内容,在教材、课件、案例及影像图像资料中嵌入思政素材,同时通过活页教材、在线课程、在线互动平台的开发运用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实现学生价值观内化的自我教育。为给学生内化价值观、信念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课程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通过开发1个课程学习平台(在线课程平台),开放2个线上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QQ互动平台),搭建1个网络实践活动平台(朋辈心理健康互助平台),来实现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践行者—传播者。

3.4以价值引领重建课程评价体系

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评价机制上,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分制”。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过程化考核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4];通过阶段性心理测评和学生实践报告等考查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的提升状况;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纳入整体评价体系,以考评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心理育人评价诊改机制见图1。为使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实现自觉健康发展,课程将学生的价值观、归因方式、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意识、情绪调适能力等都归入统一考评体系,实现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课程同时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身需求与国家、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积极情感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到价值观的转化,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在育人成效上,制订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变化的重要指标,做好学生思想动态的跟踪及阶段性调查,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发展状况,为德育工作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同时通过学生学习效果阶段性评估、企业人才长效反馈机制等质量监控手段来评估课程目标是否合理,课程体系是否切合课程目标,以持续更新和优化培养体系,进而不断提高育人效能。

3.5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完善课程实践平台

为促使学生有效转变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课程采用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的形式开展。课程依托素质学分系统和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打造的课程实践平台,紧扣课程标准,拓展课程内涵,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依托学校素质学分系统,以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6个维度[5]作为素质培养关键点,系统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学生依据理论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在素质学分系统上自主设计、申报、参与、评估实践活动,获得相应学分,这样能打破传统课程主客体及教育空间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教育功能[6],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依托多方联动的组织结构搭建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参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公益等各类型活动,教育的方式、时间和地点都更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与朋辈进行实时交流,在解决自身困惑的同时帮助他人,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和教育空间的局限性。

4展望

课程思政范文4

关键词:课程思政;动画专业;课程融入

课程思政融入于专业课程中已经成为主流趋势,社会各领域也在密切关注这一热点问题。以动画专业为例,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积极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位,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与文化自信,将学生培养为有思想、有内涵、有素质、有能力的“健全人”。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其发展需求,全面提高课程思政的精细化水平,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式等做出创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动画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一、课程思政融入动画专业课程的重要意义

首先,动画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且课程内容丰富、涉足领域庞杂。但是因为我国对该学科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理论存在滞后性,所以动画专业相关学科在当代学科体系中仍旧处于边缘位置[1]。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专业性质、动画技术发展、动画行业需求等多种因素针对性的实施课程教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契合行业发展要求的理论知识与关键能力。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实现全过程育人,让动画专业课程与思想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二者同向同行,相辅相成,通过教育手段让学生认识到动画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进而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将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渗透于课程内容中,能够强化思想引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政治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可能帮助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促使专业教师将意识形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进而针对性地对当前教育模式做出调整。总结上述观点,也就是说在面向动画专业实施课程教学时,既要关注市场发展信息,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要始终以课程思政理来指导教学,通过有目的、常态化的引导,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教育与动画专业内容的协同融合[2]。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课程思政融入动画专业课程,能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让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核心素养均得到增强,为社会培养更多富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优质人才。学生自身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也能够做到观察生活、关注社会,树立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工作,有效弥补动画人才缺口,为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动画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足

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中,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都相对重视学生的理论与专业技能学习,将这两项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主要标准,此种现象也导致思想教育的部分受到忽视。因此在实际教学阶段,部分专业教师没有深刻意识到课程思政之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仅是一味实施理论教学,缺少强有力的思想引导,同时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力也严重不足,这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造成影响,导致学生能力与素质无法实现协调发展,长此以往动画专业必然难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无法获得提升[3]。

(二)缺少系统性的融合规划

学校的专业高校所设置的专业非常多,而且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动画专业作为一项艺术类专业,学校需要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以进一步改变学生思想,有效指导学生行为[4]。但是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并没有做出系统性的融合规划,没有遵循思政元素融入的基本原则,依旧按照以往的模式与方式实施教学,并且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也没有做出及时更新。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没有充分考虑到动画专业的特点,也没有将该课程的职业特性凸显出来,导致课程思政模式相对僵化,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导致思政教育中存在较强的主观色彩,无法保证能够达到既定教育目标。

(三)缺少实践活动的统一指导

当前,部分院校已经深刻意识到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动画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阶段,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还仅是停留于课堂教学阶段,并没有融入到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在此种形势下,随着学生已经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却缺少检验理论学习的机会,教师也无法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后续的教学不具有针对性,最终弱化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的。

三、课程思政在动画专业课程融入的具体策略

课程思政最具难度之处在于让全部课堂均发挥育人作用,将课程教学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教师应将实质性方案、全过程行动、持续性推进三方面深度结合,这样才能突出课程思政融入动画专业课程的效果,且此种模式的教学实施起来也相对容易。同时动画专业本身就具有创造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这也为实施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便利。

(一)转变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

在课程思政模式的动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其中的组织者、主导者,也就是说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都会在一定限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思政融入动画专业课程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起到的积极意义,在实践中探索全新的、可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形式,让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在这里,当地教育部门要发挥作用,加大对学校管理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及时将国家最新政策以及前沿教学理念传递给他们,使其在提升思想认识的同时,也能自觉外化为行动,尽快完成教育理念的转变[5]。其次,为确保教师能够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专业教学的始终,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参与教育培训,使其明确各个教育阶段对课程思政的不同要求,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经验交流的机会,或者从社会中邀请专家向教师传授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教师则要将所学理论、经验应用于实践中,持续巩固教学方式的应用技巧。最后是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深挖课程“思政精髓”,围绕实际教学内容,探索契合动画专业目标的教学融合形式,科学推进“课程思政”。通过上述方式,教师一方面能够切实提升对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掌握到行之有效的融合式教学方法。

(二)增进思想教育与动画专业内容的联系

在开展动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课程思想有效融入课程中,将动画专业内容与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实现协同学习,是动画专业教师现阶段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尝试增进思想教育与动画教学内容的联系,将各类思想教育元素融入引入专业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动画因具备良好的视听效果、富有感染性与艺术性、风格多样等特点,所以被人们所青睐,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应用,成为当前不可缺少媒介形式之一[6]。特别是三维动画短片,其艺术表现力会更加细腻,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更是要重视课程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进入到正式教学阶段,教师可围绕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创作主题,让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任务。第一,爱国主题。要求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设计关于国家与党的三维动画短片,突出爱国精神。第二,公益主题。可围绕尊老爱幼、保护动物、节能减排等创作法短片,重点宣传公益理念以及社会正能量。第三,传统文化主题。将注入诗歌、戏剧、建筑、节日等相关元素融入动画作品中,创造性呈现传统文化内涵,促使学生感受文化的力量,强化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教师通过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思政元素

实施课程思政指导下的动画专业教育,仅是依靠教师单一的灌输、宣传是不足以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的,因此教师应对教学方式做出创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思政元素的导入,打造知行合一的专业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活力,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力求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立足于课程内容,增加作品解读、影视鉴赏等环节,通过更加主观的形式导入思政元素,这一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生创作视角得到拓展,促使学生艺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画面组织能力得到锻炼,这样经过长期系统性学习后,学生便能自主创作出中心思想更鲜明、有深意,且构思巧妙的动画作品[7]。比如教师将和平鸽、宇航员漫步太空、高铁飞驰、经济繁荣景象等现代元素呈现给学生,或者带领学生观看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梦的相关短片,让学生全面了解各个历史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另外,红色资源也可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将实现个人理想与为社会创造价值两项目标统一起来协同进行。环保是当今社会所大力提倡的主题,教师可结合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为学生设定相关的创作主题,部分学生用静帧作品的方式呈现北极熊独自站在远方冰块的画面,警示人们保护家园;也有学生在作品中呈现了全球气候变暖、乱砍滥伐、恶意捕捞、水资源污染等事件,将作品称为《地球怎么这样了》,引发观看者无限思考。这些主题的作品创作,既突出了动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自己的创新观点与想法完美融入作品中,点燃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在作品中也可看到思政元素,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

(四)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关键途径,在动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同样要重视实践活动,因为只有让学生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引导学生将在动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呈现于作品中,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核心素质,如此才是顺利了完成教育任务。因此为切实提升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加快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进程,教师应积极为组织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对思政理念的认识,扎实专业基础,以实现全方位的发展[8]。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可密切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以及时代展主题,定期组织学生来到校外观察采风、走进市场调查,了解动画行业当前的发展方向以及大众的需求,进而针对性设计作品,赋予作品灵魂创意的同时,也要使其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学校方面也应在学年内定期组织动画设计竞赛、动画展示会、动画专业交流讲座等,为学生提供汲取知识、提升自我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风尚体现在动画作品中,赋予作品深刻含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起来,同时自身的动画设计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制作技巧更加娴熟,这也是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动画专业教学取得的重大成就。

(五)课内课外联动实施教育

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不论是学时,还是课堂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打造浸润美育的第二课堂,将课内与课外有效衔接起来,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进行融合,让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稳步提升[9]。教师可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以社会热点、时事政治、传统文化等为主题设计动画作品,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作品,详细阐述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设计技巧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交流经验的机会。在第二课堂中,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等进行现场参观,学生参观的过程也是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精神、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为动画创作积累到更多素材。在常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立足于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寻找与动画知识融合的切入点。比如在动画建模阶段,可启发学生将建筑元素引入其中,采用动画分镜头脚本制作、镜头语言技巧来完成建模。此种方式既没有脱离教材,同时还将拓展知识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打破以往固化的动画课程模式,让教学与实践紧密关联,更好地适应动画行业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立足于传统题材,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素材。以课外教学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任选一种藏品作为动画制作的素材,这些珍贵藏品既有历史的韵味,也不失现代的灵魂,所以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同时学生可创作的空间也相对广阔。有的学生以东汉云纹铜灯作为创作核心,动画内容中重点刻画灯具特点,保留铜灯原本外形的同时,还适当增加了卡通元素,整体效果俏皮活泼,引人入胜。也有学生以生肖陶俑作为创作核心,将陶俑动态化呈现出来,且陶俑的一举一动都饶有趣味。此种课堂形式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也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自身专业优势向大众传递正能量,将文化、价值观等抽象元素转化为具体的动画作品。通过课内课外联动式教学,将课程思政理念持续不断地渗透到动画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能有效塑造其健全人格,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

(六)增强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榜样作用

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与价值观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课程思政与动画专业的融合也是如此。为进一步推进动画专业的发展进程,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走向美好未来[10]。具体有两个方面是有待教师增强的:第一,思政教育水平。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总结经验,根据专业特点、实际学情、学习兴趣偏好、教学目标等因素,探索而课程思政与动画专业课程融入的具体策略,系统化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将整体教学目标细化为多个部分,以便于突出教学的针对性,优化教学指导效果。第二,建设师德师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道德的标杆,为学生把好道德的标尺。通过教师的课程思政式教学以及常态化教学引导,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机会,促使教师的榜样作用发挥到极致,为课程思政模式下的动画专业课程教学高效实施提供助力。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范文5

关键词:课程思政;标志设计;案例应用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以必要的理论铺垫为基础,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体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健全人格与文化自信等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本文就课程思政如何融入标志设计课程进行实践研究。

一、标志设计课:课程思政之价值诉求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的新人的时代特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汲取新知、形成观念。课程思政融入到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构建育人的上层建筑。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大数据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速,每门课程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体系本身,课程所蕴含的精神资源、文化资源、思维逻辑、科学方法等对于学生成长更有意义。高校学生处于朝气蓬勃、渴望汲取知识的青年阶段,是树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以树人育人作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政治使命。标志设计课程中涉及文字、符号、语言元素等,是文化的视觉体现,是文明美的展现。在标志设计课程学习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吃苦耐劳品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都能得以塑造,同时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品格,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青年,本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

二、课程思政在标志设计课程中的基本方略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有很多方式适合课程思政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应用,其中集中和分散式相结合、课内课外师生互动创新话题、显性和隐性案例相结合手段在实践教学使用中效果最为突出。

1.集中和分散式相结合

集中体现在一个小章节,突出训练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标志表现形式与设计原则”中的第一节“文字型标志设计”为例,从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举例阐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展示民族文化的积淀与发展。汉字的含义,多蕴含着古人的聪慧见解,如汉字“听”的演变,“?”的繁体字拆解寓意,用耳朵听王者之言,用眼睛观察,用心去感受,用良心去衡量;“听”简体字亦一目了然,听的同时要说,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听”字的演变体现出民族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进步与发展。亦可列举身边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如江苏建院宿舍命名为宣园、亚园的涵义:甲骨文中,天子之侧为“宣”,而“亚”作为象形字,像古代聚族而居的建筑群俯视图,是四合院的标志,两园之名便是向先人文化致敬,又寄托了对莘莘学子的美好祝愿。还可将汉字的解析分散在不同的项目环节中。如图像型标志设计项目中图形元素的提取便可以象形文字为导入继而深入讲解,再到标志设计的形式美法则环节则可找出代表性汉字变形,如中国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设计(如图1、图2),进行标志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的案例展示与讲授。

2.课内课外师生互动创新话题

标志设计课程教授中,可以穿插当下热点话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以课堂内外讨论的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文化保护意识等。例如进行城市标志设计欣赏环节,要求进行巴黎更新市标的设计,教师可以以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失火建筑物遭到破坏事件为例:历史文化遗迹受到破坏无疑是世界人民的憾事,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不要盲目比较,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3.显性和隐性案例结合

在分析国家标识章节,可以将国徽的设计作为显性案例,辅以其设计背后的爱国故事作为隐性案例穿插教授,讲解其形成含义与意义所在,让学生由此感受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奋发图强的精神文明的传递。

三、思政课程融入标志设计课程设计

标志的发展萌芽阶段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符号或图腾,从标志的起源发展至今,贯穿了无数的精神信仰、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爱国情怀等。将这些精神植入相应案例之中,使思政课程融入标志设计课程之中。同时,在讲授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喧宾夺主,导致学生不得要领,课程重点偏移,仍要将专业知识的讲授作为基础与重点,在讲述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感受,营造有温度的课堂。1.敬业精神的贯穿标志设计课程作为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吃苦耐劳的能力素养。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插入格力公司的发展历程。在商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格力公司在董明珠的工匠精神带领下步步为营,深入人心的“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广告语如今依旧是公司的信条,亦是格力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时要对工作有所敬畏,要有庖丁解牛的探索精神,热爱自己的工作,以扎实职业能力为前提,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培养敬业意识。2.有声与无声相结合案例的讲与不讲,可视情况而定,课堂上以图片的形式展现所要表达内容可一目了然,达到无声胜有声、一图胜千言的教学效果。中国汉字是“活的”,宛若一副画作,字体结构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在中文字体设计环节,便可植入案例,让学生观摩并交流含义所在。除汉字外,中国吉祥图案因其吉祥寓意被各大企业广泛应用于标志设计,受到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喜爱。如中国联通标志由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中国旅游的标志以图形方式形象展现了“马踏飞燕”造型,寄托了深远的寓意。在讲述其他国家标志设计作品时应以开放的态度,分析其利弊,取其精华。

四、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标志设计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标志设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等,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养,在今后自主学习、走向社会时,也能以心中“德”的标尺时刻丈量自我。

参考文献:

[1]石峰,付应彬,叶云龙.标志设计[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5).

[2]韩宪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准确把握“三大规律”的内涵与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4).

[3]张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马?,刘会民,潘毅.纪念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发表重要讲话[DB/OL].(2019-04-30).

课程思政范文6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设计;日语教学

1引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指明了方向。本文以高校日语专业必修课程“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为例,以课程设计创新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2课程思政与课程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全面把握《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3],克服教学理念的狭隘化、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思政教育不是孤立片面的,而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一种先进的思想,有主线、有重点。在专业课中死板、强硬地插入政治学习或者在每节课都特意设置一个思政教育环节,反而可能会干扰正常教学节奏,增加学生的反感。因此,有效课程思政的实现,离不开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课程设计。《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也就是说,课程思政依附于专业课程。如果把各类专业课程比喻为滋养学生思想之水,那么课程思政就是融入水中之盐。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将盐适如其分地融入各种食物中,也就是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中,这离不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教师为顺利开展教学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策划活动。按照《纲要》精神,课程思政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因此,课程思政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将思政元素如同专业知识一样,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进行策划,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动态融合。一方面,没有课程设计,课程思政就如同一个格格不入的外来者,游离在教学活动主体之外,或者是被强硬地安排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干扰正常教学,适得其反;另一方面,思政内容对课程设计有提升作用,它可以扩充课程设计的范畴,丰富其内涵,也可以激发课程设计的创新发展。可以说,没有思政内容的课程设计不完整,思政内容的融入,补齐了课程设计在德育方面的短板,有助于实现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双向齐飞。

3研究综述

在《纲要》提出以后,各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其成果主要包括内涵阐释、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等方面。高宁从《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对《纲要》的理论内涵及各类实践要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述,并提出这是克服“教学理念狭隘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齐金花[4]以教书育人的媒介——课堂语言为切入点,阐述了课堂语言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地位,其文章认为,把握好教学语言这个场域,就能把握课程思政的脉动。关于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融合方面,温俊超[5]以“中国文化通论”(英文)为例,从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更改和学习评价与考核的细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并展开了实践。关于日语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方面,曾姝[6]、张松仪[7]分别以“基础日语”和“日本概况”为例,探讨了将思政元素融入日语课堂的方法和途径。段笑晔[8]以提升日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从输出驱动和输入促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管洁[9]则从课程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并以“基础日语”中的部分课文为具体案例,讲述了如何开展思政教育。目前来看,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探讨课程思政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将结合“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10]这门课程,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程设计进行探究。

4课程设计的维度

4.1课程概况

“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为日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主干课程,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共32学时。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口译课程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该门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国际性”,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将来更多承担的是对外交流的工作任务,而交流不仅是语言的表达,同时也伴随着思想文化的交互。目前,日语口译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方式单一、僵化,教学过程大多集中在词语、句子的分析上,忽视口译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其二,缺乏优质教学资源,教师依赖教科书,对已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其三,口译的高难度与专业性,造成大多数学生对口译课的畏难情绪;其四,学生今后的择业方向造成他们对口译课的不重视。

4.2学情分析

从教学对象来看,主要是高年级学生,他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日语基础知识,但是不同学生之间日语水平存在差距。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辨能力欠缺,需要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学生接触的几乎都是日本的文化,时间一长,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盲目崇拜和追求国外文化的现象。

4.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教学重难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部分。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创新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4.3.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提出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实现高校教育的德育成效,以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向齐飞。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而应该增加思政目标,比如“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可根据每一个专题设置相应的思政目标。

4.3.2教学资源的多样性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根据每次课的主题拓展一些教学资源。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程设计,则需要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不仅要贴合每章节的主题,还要巧妙地突出相应的思政教育资源。

4.3.3教学手段的创新性

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学手段包含PPT、板书、视频、音频等。为了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教师还可以灵活采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等手段,以达到隐性渗透的目的。

4.3.4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所有理念的集大成者和承载者。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还应包含思政元素导入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基于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以及基于教学目标的模块化教学,也就是把知识点和思政元素“嚼碎”了给学生,再通过每章节的教学目标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模块。

4.4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评价者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增加思政目标的达成评价,可采用谈话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把握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同样,评价者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不仅要反思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要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对价值引领的不足之处。基于以上论述,表1举例介绍了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5思政元素导入路径探讨及案例

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最关键之处还在于如何将思政元素导入课堂教学之中。本文提出以下四种路径:

5.1课前发表环节:任务驱动+教师分享

(1)由学生选取一段关于抗击疫情的采访稿,完成中译日或日译中的翻译任务,在课前发表环节进行交传或同传展示,然后教师请学生谈感想。(2)由学生提前自主学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内容,并将其翻译为日语,在课前发表环节进行交传或同传展示,教师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如今在国际上的地位是靠什么得来的,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撸起袖子加油干。(3)电影《夺冠》上映,引发国人观看热潮。教师通过导入环节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引导学生学习女排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5.2课程讲授环节:讨论激发思考,思考引领行动

(1)在讲到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的章节时,教师可以简要谈谈中国的一些优秀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也要请学生思考这些企业成功的原因,特别强调这些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2)在谈到“有朋自远方来”等中国诗句的日译时,教师可以介绍中国灿烂的诗词文化,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并设专题讲解古诗日译的技巧,以提升学生的口译技巧和专业素养。

5.3案例分享环节:活用优质资源,加深感召影响

(1)教师应紧抓当下热点,如5G技术、人工智能等话题,请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将来为国争光。(2)教师可引用“主席弯腰捡拾国旗贴纸免其遭践踏感动民众”“亚运会颁奖仪式国旗掉落孙杨要求重新升国旗”等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5.4课后作业:任务驱动+兴趣至上

(1)草拟采访稿,用日语采访日语系主任,了解日语系近年来的发展和近期的目标安排,制作成视频进行展示。(2)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尝试翻译自己喜爱的菜肴,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储备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树立餐饮文化自信。

6结语

课程思政范文7

关键词:课程思政;物流管理;课程设计;实施高职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旨在引领学生学习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其优劣势、有效完成运单填制及运输作业流程设计,通过设计合理化运输方案、组织货物运输及计算运输费用,完善作业环节,从而学习优化运输线路、设计合理化运输方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的基本技能;能通过实地调研等手段对物流市场和本地交通运输条件加以掌握;能根据货物特点、客户需求和交通运输条件正确选择运输方式及其组合;会进行运输报价,执行和评估运输服务;会编制各种运输单证;会进行运输安全管理;会进行特种货物运输业务处理;能规避运输风险。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表达和自学能力,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遵纪守法、遵守各种物流运输法律法规的正确态度。思政内容如何与这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恰到好处地融合并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理念,实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需要专业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传统的授课教师发生的变化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调整和具体的教学任务的实施,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教师主要发生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教师备课时间延长,课下投入精力增多

融入课程思政的课堂上,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和实施课程思政更多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貌似教师轻松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讨论和完成任务,但对教师而言,课下准备的资料变多,需要精心地选任务,认真找出相关知识的思政元素,并要自然有效地融入课堂,同时找到该任务所涉及的所有理论和实操的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而专业教师如何有效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准备充分。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主动提升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会主动去找相关的思政内容,通过网络平台、精品课教学资源、国家物流资源库等多渠道获取相关的最前沿的知识内容。同时,也会主动与思政课教师通过学校搭建、自己主动联系等多种渠道完成交流和学习思政课中的相关内容,从而能更好地提取思政元素,实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真正的引领和培养,为学生日后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质打下基础。相对以往的被动培训学习,教师会主动搜集相关的培训课程,积极参加相关的课程思政培训,并且学习时间明显延长,力求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实现思政课程三全育人的理念,为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平日上课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数情况是教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高职学生的学习相对而言主动性稍弱,很少问教师问题,所以师生交流不多。但当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上课的参与度明显提升,同时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较强,所以团队之间的沟通合作、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明显加强,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实现面对面的指导。这样师生交流自然增多,师生感情更融洽,使整个课堂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四)多种评量标准的应用使学生学习转为日常化常态化

传统的教学评量大多数是期中和期末考试,作为学生一学期的成绩,可以说“60分万岁”,平时不学,但是期末好好复习几天,大部分学生就可以达到及格的终极目标。现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入多种评量标准,包括平时成绩、单元任务完成的成绩、期中和期末成绩,同时引入思政课教师和合作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使学生的评量变为常态化和多元化。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政素养,给予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这样的评量既合理又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养成了平时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树立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同时扭转了期末搞突击的不良风气。另外,在小组任务完成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学生间互相沟通合作的能力。为日后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便于学生理想信念与信仰的树立。

二、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企业和学生发生的变化

(一)企业发生的变化

1.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日益提高。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只是其成长的一个阶段,步入社会工作才是学生的最终归宿,自实施课程思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个人素质都有了大幅提升,同时良好的团队意识和扎实的解决问题能力,在企业工作和实习中都已经初见成效。在与多年合作的企业沟通中了解到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优秀,30%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录用,并且工作后升职速度比较快,3—6个月就有一部分成为中层业务主干,同时有向上的理想和信念,肯吃苦,勇于承担重任。这些可喜的变化是教师最希望看到的,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基本目的。

2.合作过的企业主动找学院签订下一届的毕业生。由于课程思政的实施,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到了企业后花在培训学生的时间越来越少,好多学生到企业后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进行单独完成业务,为企业节省下来很多时间,解决了企业用工找不到合适人选的问题,并且为企业也节省了大部分成本。基于以上原因,企业会很早来到学校,寻求下一年的合作,这也为学校解决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问题提供了好的发展方向,也节省了教师为学生找企业,搭建合作平台的时间和精力,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课程和教学,从而使校企合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学生发生的变化

1.学生的个体素质显著提升。学生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他们既是参与的主体,也是授课对象的主体,所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影响他们一生,在课程思政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素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这是成才的基石,也是步入社会后自身的法宝,更是成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的关键因素,改变了以往大学生“60分万岁”的无奈现象,也为学生的日后成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离不开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有效的协同育人的深刻理解。

2.大学生忙而无暇沉迷网络世界。作为高等职业专科教育的教师,曾几何时,看到上课困倦的学生,看到许多大学生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而感到无奈。但是在课程思政实施的两年时间里,亲眼见证了学生们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大幅度减少,课堂上学生们因为要完成相关的任务,认识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所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的有效时间被利用起来,自然玩游戏、上网的时间就会减少,这样使课堂形成了一个和谐、良好的氛围,从而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诚然,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施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

目前,大多数情况下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之间并没有做到有效融合,更多的是简单植入,所以作为课程思政教师要真正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法,在实施中不是将我们的专业课程改为思政课程,也不是把思政中的教学内容简单地搬进课堂,而是在授课中有效地提取出思政元素,恰到好处、有的放矢地融入到课程中;思政课程是具体的一门课,是思政课教师主讲的内容,所以在专业课的授课中实施思政课程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实现协同育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很难建立起来,进而也就无法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课程思政的协同性、系统性的增强,离不开各类课程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密切协作,如何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更专业,课程思政的深化一定是伴随着思政课程的深化而实现的,思政课教师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指导,这种双向的交流还可以使思政课教师受益,思政课教师对专业知识了解得深入,可以实现思政课程与学生专业的紧密结合,实现向渗入式思政课程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效果。此外,搞好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全校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相关职能部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提供及时有效的后勤服务,从而形成齐抓共管共建的课程思政协作大格局,提升育人效能。

(二)理解课程思政融入的方法和方式还需要时间和业务的积累

课程思政范文8

关键词: 园林规划设计; 课程思政; 课程分析

引言

2014 年后,出现了课程思政的概念,源于上海市高校的探索,旨在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两两相冲的现象[1]。这种方式是利用相关课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所有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以唐山师范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围绕专业课进行思想教育改革,阐述课程思政的内容,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现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重点,最后基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设计各章具体的课程思政要素[2]。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分析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程思政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以及“实践活动”等关键词。其意义可以初步理解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专业理论课程和通识等课程或实践活动。园林规划设计是中高等学校园林绿化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熟练运用地貌、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园林或绿地的综合功能,做到在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时因地制宜,人与环境自然融合。

( 二) 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从现实来看,其主要的途径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而现今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实践教育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教育形式[3]。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专门的思想教育课程,要做到授课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干地位[4]。而课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功能没有被有效发挥,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继者的培养中并没有很大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合力形成,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分析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根据论文题目和相关研究方向查找课程思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建设相关的文献,分析其研究方法及内容,并参考形成本实验的研究方式。

( 二) 教材分析法

分别采用对教材知识内容及内容呈现方式分析和知识地位分析等多方面的分析方法,通过知识单元的分解和细化,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与知识单元中的结合点,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果与分析

( 一) 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

本门课程共九章,二十二个知识单元。可与思政元素融合的知识单元有十七个。其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单元有四个,占比 23%,通过了解园林相关历史,中国固定造园特点以及发展史等,引申出优秀传统文化;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单元有八个,占比 47%,通过讲解设计相关知识及设计的条件,即设计要点、设计所需注意的与人有关的立意及便捷人的生活与使用等方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新时代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的单元有五个,占比 30%,主要根据园林设计相关社会热点,在课程中结合实时热点与案例理解新时代科学发展观。在专业课融入思政教学中,以专业知识为主,插入思政教学为辅,充分贯彻参与式教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理论知识的讲解尽量结合实际并加以改进,弘扬中华优秀的人文精神,渗透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结合相关知识,将教材中有关课程思政的内容汇总于表 1。

( 二) 教学实践

选取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为教学实践对象,以引用案例的方式引出近年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讨论,以雨水花园、海绵城市为例,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凹地形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和沙土的综合作用可净化雨水并渗透到土壤涵养地下水或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成为一种可持续的雨水利用措施,即雨水花园。在讲授雨水花园的作用及概念时,延申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形式,有效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助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构建。在建设过程中优先选取本土植物,适当搭配外来物种,如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既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给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其教学思路如图 1 所示,符合新时代科学发展观。

( 三) 改进措施

教师应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思想动向需求,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内容付诸实践,具体化为专业课程,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理念[5]; 讲授上融入更多新颖的教学手段,采用创新的方式将知识单元进行更新,重视每节课的形式与内容,改变以前轻价值重知识传播的教育方式,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知识体系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多参与实践,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做到实践与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融合,建立积极、明确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工作的生活态度[6]。

四、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