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产业发展助推农村经济增长

农村体育产业发展助推农村经济增长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对农村体育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农村体育产业现状是:能够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项目发展缓慢,管理组织不完善,对农村经济促进较慢。(2)改善农村体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是:加强政府引领,促进农村体育产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组建全新的农村体育产业链;效仿体育产业成功案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创建“全国体育健康示范村”,推动体育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发农村智能应用程序推进农村体育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体育;现代科技;意识;城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诞生出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体育产品,它在自我革新的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范围覆盖与我们息息相关方方面面。然而我国农村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大范围的一个门类,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收效甚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居住在城镇人口占49.68%[2],农村体育产业之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作用可见一斑。随着人类文明化不断提高,体育人口也在不断增多,人们更加意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化,体育则作为不可替代的因素被更多的人接纳,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在茶余饭后或者节假日组团进行体育运动,与此相反的是农村体育、体育产业人口的匮乏,导致农村体育以及农村体育产业的停滞不前,那么如何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背景下对农村体育产业有所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农村体育产业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一)农村体育产业不断为农村经济提供助力

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方面,同时还表现在农村体育产业发展这一重要方面。农村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分支,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往往表现出巨大的推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科技产品在农村的普及,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人们在从事体育运动的同时,势必会对这样或那样的高科技体育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促进农村体育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使老百姓愿意自掏腰包推动我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断从农村体育中汲取新鲜血液,同时经济全方位增长也会辐射到农村经济的方方面面。

(二)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要想进一步实现“三步走”中的最后一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村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薄弱环节,既是历史的原因,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现阶段,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主要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且农村在各个地区的发展非常不均衡,虽然中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但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购买力不足,尤其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对于体育的需求仅限于政府定量和定性的政府工程,农村人口对体育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国家希望达到的高度,因此农村体育产业发展也较慢,因此,必然要将农村体育产业、农村体育的发展融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中,紧跟国家政策风向标,以农村经济带动农村体育以及农村体育产业的全方位发展。

二、我国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村体育意识淡薄、农村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缓慢

新时期先进的思想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对我国的体育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虽然文化全球化进程由被动化为主动而不断加快,但农村与城市这一对天然的矛盾体正朝着相反的方向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乘着现代科技的浪潮更加文明开化,而农村居民面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发挥出人类所具有的的潜力。文化环境的闭塞超乎寻常的稳定,导致体育事业在我国广大农村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发展,也导致体育产业在农村发展较慢。

(二)农村传统项目传承和推广困难致使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缓慢

在我国农村,一项体育项目的开展和与之有关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很多因素支撑,如场地问题,费用问题,村民是否有兴趣参加,推广问题等等。从纵向看,以广场舞为例,无论是市中心、城乡结合部,还是农村,都可以看到广场舞大妈的身影,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风靡全中国。反观一些城市流行的项目,如羽毛球、网球、徒步等等,国家也曾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项目推向农村,但是在农村并没有得到盛行。从横向看,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困难也是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一大问题,人们更愿意在农闲时间三五成群进行具有性质的桥牌类游戏,而不愿意花时间进行乡村文化有益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摔跤等等,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我国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流失和体育产业发展较慢

(三)农村体育管理组织不健全,体育项目和体育产业发展较慢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同时也具有进行农村体育管理的职能,虽然国家对农村体育政策不断倾斜,但我国农村体育并没有较大改善,农村体育管理组织依然不健全,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农村体育带头人,即使在一些比较富裕的乡村,农村体育体育管理也是捉襟见肘。纵向来看,城市和乡镇都设有专门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进行发展当地的体育,然而我们很难见到造福更多老百姓的全民体育,更多的是一些体育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例如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和山地越野比赛,这些职能部门并没有将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和农村体育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农村体育产业并没有真正坐在政策的轨道上,导致城市体育产业和农村体育产业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差距在不断扩大。

三、我国农村体育产业发展助推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引领,促进农村体育产业和农村经济增长

各级政府要将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到各级政府产业发展规划中,制定农村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文件,围绕体育旅游主题,重点打造当地有特色的旅游度假区,来促进体育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组建全新的农村体育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在这里我们将全新的体育产业链分为投入和产出两个主要方面,我国政策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主要表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下,地方政府就农村体育设施的供给,往往表现出职能部门的自身偏好性[3],这其中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实现有效供给,致使农民体育与政府供给脱节。而从一些体育投资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才能达到有效的产出是实现对农村体育投资的要点,虽然我国拥有较大的农村体育经济市场,但由于投资者对农村体育市场信心不足,很多民间的投资者并不愿意进行冒险投资[4]。在全新的城镇化背景下,我们要想推动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就要使农村体育产业与政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首先,政府要出台“全面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具体到各市县都要有所行动,强化政府职能和监管机构,坚决打击“弹簧”模式。其次,成立全国农村体育投资部,投资部的组织机构要具体到各市、县、乡镇,投资部要广开政策与民间体育机构、高科技公司进行洽谈合作,如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腾讯公司等等,每年对这些公司为农村体育做出的贡献进行嘉奖。最后,将农村体育发展成立线上与线下模式,开发一些全新的栏目,如体育服装品牌公司可以专门打造“农村体育”为主题的价格亲民的产品,前期以线下为主,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分析评价,打开农村体育需求的突破口,打破旧时代的农村计划体育模式,让市场带动农村消费,同时惠及农民本身。

(三)效仿体育产业成功案例促进农村体育项目推广、体育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广场舞可谓是风靡全中国,无论是繁华的都市广场,还是乡村小广场,都可以看到“广场舞大妈”的身影,广场舞的蓬勃发展因其本身项目特点有很大关系,既简单易学强身健体,又可以陶冶情操[5]。广场舞现在在国内也有很多比赛,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具有广场舞特点的体育项目还有很多,像山西省晋中地区传统体育项目毽球,柔力球等等。我们也应该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推广这些传统项目,利用现代社交媒体进行曝光,通过拍摄、剪辑视频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了解这样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采用与电视台合作制作宣传专题片进行宣传,条件成熟以后,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条件进行拉赞助以及推广,从而促进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相信在不就得将来,我们越来越多的传统农村体育项目能够风靡全中国,甚至走向全世界,有利于农村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创建“全国体育健康示范村”,推动体育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提高全国农村体育人口的体育意识,我国可以提出创建“农村体育健康示范村”的战略。“农村体育健康示范村”的要求应准确量化,努力做到“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举办评选“乡村名人”公益性活动或者全国性的村级体育联赛。政府开设全国农村体育健康公众号,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推广,以此来鼓励村民的自组自学,不断研究深化旧的体育项目,同时开发新的体育项目,充分调动农村体育人口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加入体育锻炼的大家庭。新的体育项目的建立和推广将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和农村体育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村体育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进行分析与梳理,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农村体育产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不断深化,虽然离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的推动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农村体育产业日益发展的引领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体育产业概况及现状[EB/OL].

[2]汪玮琳,朱玲燕.江西省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J].区域经济2017,(8):154.

[3]何元春,秦宇婷,何吉.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9):24.

[4]刘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7(5):30.

[5]刘峣.广场舞为何这么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9)

作者:刘排 徐立武 张军 张世瑜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沈阳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