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

商业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

摘要:本文从当前商业银行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展开分析,提出商业银行自身要扩大“集中做”外延,提升“系统做”的效能,进一步规范人工甄别流程。同时,向监管部门提出进一步巩固当前反洗钱宣教良好氛围,明确可疑案例接受标准和成案信息,建立可疑客户和可疑线索信息库的建议。

关键词: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

一、当前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存在的困难

(一)缺少成案线索

商业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分析要有线索。目前,部分客户对身份识别和尽职调查工作配合度不高,客户利用网银或手机银行等非临柜方式开户,外籍人士利用护照开户的人证合一无法验证,这些问题都给银行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带来困难。

(二)对监测人员的“专业性”依赖程度较高

每个分析人员敏感度、专业水平、判断经验、工作习惯不尽相同,工作质量存在差异。甄别案例,不是在系统简单地按分析、排除、上报按钮,要发送尽职调查、撰写上报报告、填写排除理由。据统计,每个分析人员每天保质保量去完成一份可疑案例,最多甄别30笔。若不加强培训和规范业务流程,很可能会出现可疑交易排除理由不合理、不充分,甚至出现错报、漏报的现象。

(三)成案信息未形成反馈机制

当前监管部门对可疑交易报告的确认和成案信息的反馈较为原则,客观造成商业银行案例甄别经验无法复制、无法推广、缺少管控依据,成案结果尚未发挥反馈作用。

(四)监测链条的信息割裂

很少有洗钱犯罪分子会只利用一家银行的账户实施资金的转移。各商业银行的监测分析分段开展,只限于在本行范围内。当前交易品种庞杂,交易渠道创新,但交易流水中无法直接获取银联、网联、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对手信息。因监测链条的信息断裂,造成金融机构无法顺藤摸瓜,准确锁定涉罪类型。很多可疑案例因特征不明显、证据不充分,被排除或未能及时上报,客观造成了金融机构管理资源的浪费。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扩大“集中做”外延

“集中做”不仅是集中上收人员和业务处理的字面概念,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概念。首先,随着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应扩大资金监控领域,将客户利用支付机构、互联网平台、特定非机构产生的交易纳入到监测领域,在反洗钱风险管理系统中不断完善对方交易对手的信息抓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集中开展反洗钱宣传工作,可以明显增强业务条线和支行的反洗钱履职意识,为监测人员提供洗钱案件线索,提高甄别效率。最后,集中预警,有效遏制洗钱风险。根据监测中发现的可疑线索,总结最新洗钱犯罪手法变化,风险提示函,对高风险客户和业务及时采取管控措施,有效遏制洗钱犯罪。

(二)提升“系统做”的效能

在金融机构对可疑交易的管控力度不断增强的同时,洗钱团伙也不断变换作案手段和工具,更新迭代洗钱犯罪手法。当前这种反洗钱形势不仅考验了金融机构反洗钱监测人员的甄别分析水平,也对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1.金融机构应不断优化现有模型条件及参数,定期对现有预警特征的准确度进行复盘。第一,统计各类单一特征提出可疑案例后的上报率和排除率,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对于排除率较高的模型结合排除理由进行调整或调高预警阈值;第二,对于明确涉罪的模型,统计其最终上报的涉罪类型与预警涉罪类型的匹配度,对模型产出率过低的或预警率高、成案率少的模型,修改其模型设置,提高其命中精准度。2.利用人工智能作为有效辅助手段,协助开展可疑案例甄别。通过神经网络模拟人工审定习惯分析案例涉罪类型,在人工甄别前过滤相关案例,减轻人工甄别压力。

(三)规范人工甄别流程

除了加强对甄别人员的培训,规范甄别流程,也可以有效保障甄别质量。甄别可流程分为监测预警、背景调查、数据分析、尽职调查、结果验证、案例处理六个环节。在监测预警环节。查看系统案例触发的成因,明确后续分析方向。在背景调查环节。整理涉及人员基本信息,调查企业经营背景、社会舆情和手机号码使用情况。在数据分析环节。整理涉及人员账户交易情况,综合判断可疑账户交易属性。在尽职调查环节,罗列身份及账户使用可疑点。在结果验证环节。核实客户尽调反馈信息,查看真伪。在案例处理环节,判定成案理由、调高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管控措施。通过这六个流程的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减小人工甄别差异,提高了监测分析的效率,保障了案例甄别的质量。

三、对监管部门建议

(一)进一步巩固反洗钱宣教良好氛围

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携手开展反洗钱宣教活动,不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也扩大了社会公众、监管者、执法者和金融从业人员对反洗钱工作的认知,以便于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和尽职调查工作获取更多支持,为洗钱案例判罚提供更多的线索。

(二)明确可疑案例接受标准,公开成案信息

可以充分发挥结果反馈作用,进一步指导金融机构完善监测模型,健全客户洗钱风险评级体系、完善客户接纳政策,构建客户洗钱风险管理的闭环。

(三)建立可疑客户和可疑线索信息库

建立商业银行间的可疑客户和可疑线索信息库,实现可疑案例信息共享。洗钱犯罪分子的反侦察意识不断加强,可疑人员将洗钱行为使用账户分散在不同银行,单一银行很难通过追踪交易对手交易情况看到完整交易链路,对可疑客户上下游分析及准确判断涉罪类型带来困难。建议各银行自行签订保密协议和交换协议,建立类可疑线索信息库。各行上报可疑交易案例信息采取分层查询机制,使可疑客户信息在各行反洗钱专业人员中实现共享,加强案例关联性研究,对准确甄别可疑行为起到辅助判断作用。

作者:朱彤 单位:中信银行北京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