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论文范例

教育质量论文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1

教育投入不变或减少、教育产出量却在增大,则教育效率就高;教育投入多而产出少,则教育效率就低,教育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小消耗获得最大社会效率[4],追求优质教育是教育主体的普遍目标,农村家长因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其社会身份地位低,更渴望其子女能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从而实现向上流动,彻底改变其数代人相对卑贱的社会地位。但农村家长因为工作环境和家庭经济基础所限,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就近上学,以减少家庭教育开支,保障孩子安全。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他们也期望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就近入学可以体验到受教育的方便舒适和快捷,获取知识、追求更好则是人之本性。农村学生因地缘身份地位所限更渴望获得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并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获得更高、更快和更好发展,以改变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公正平等和公正平等发展是现代公共制度价值取向和理性方式,社会契约的根本目的是平等分享社会资源、确保成员共同发展,而平等享受优质教育是受教育者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陕西靖边县宁条梁镇西塘村小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得较好,但学生照旧流失到附近学校硬件设施不好的张伙场小学。张伙场小学地理位置偏僻,校舍也一般,由于其教学质量好而学生趋之若鹜,吸引了周边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等省份的大批学生[5]。

在一个充满竞争意味的社会,在一个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学校接受教育,极易出现学业和升学失败的现象。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农村孩子升学和学业失败更容易归结为主流社会的排斥,由此导致情绪不良的人格特征。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平等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教育质量,可能是减少对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伤害,促使这类人群获得积极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谋取教育效率是农村经济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部门发展农村教育的初始动力与目标[6]。农村地区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更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实现与城市地区的平衡发展。政府行政部门也期望尽可能发挥农村教育投资的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率,以有限财政投入获取最大教育效益和最快发展。在教育财力不足情况下,他们更期望以较低投入获得较高的教育效率,以呈现自己执政的公正与平等。影响教育效率的直接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场地及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教师、教育场地及设施数量多而学生数量少,则教育效率就低;如果教师、教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而学生数量多,教育效率则相应高。没有一定数量的场地设施和学生,就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就不能取得基本教育效率。基础教育阶段,衡量教育效率高低的标准是单位时间产出的人才数量。因此,发展农村教育需要蓄积学生数量,保证班级基本人数,提高学生输出量。

从质量与效率演进的历程看,在古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人的教育需求低迷的情况下,重复演绎着低质量、低效率的教育方式。近代农业技术化时期开始追寻教育质量与效率。由于还没有形成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环境,所以,对低层次、简单操作性人才数量需求剧增,催生了农村地区低层次、低效率的教育发展。而现代农业生产寻求的不仅是人才数量,还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现代农村社会的人们在追寻教育数量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统合质量、效率、数量是现代农村教育发展的合理性方式。统筹教育质量与效率是合乎农村地区各类学生发展目标,合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统一方式,也是合乎农村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方式。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当前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与效率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的问题。

从理论层面看,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失调问题表现在教育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方面。但从实践领域看,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学校场地的质量数量以及三者之间的适应性上。在教育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优秀教师数量是形成农村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形成农村教育效率的关键要素。没有一定数额优秀师资力量作为保障,是不能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也就没有更好的教育质量。而没有一流师资队伍做基础,也不会有高效率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差,工作生活条件简陋,教师津贴待遇与城镇过于悬殊,教师组织中极少有人主动愿意向该地区流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持以维持与无奈的态度,导致越基层的学校其教师人数越缺,非专业性代课教师和老教师越多,结构性教师质量问题越严重。笔者在2010年对宁夏五所村级小学调查中发现,各学校70%以上教师年龄超过了40岁,部分行政村学校只有少数几名数十年没有更换过知识结构的老教师,而非专业性代课教师主要集中在乡村。85%以上乡村学校没有一名专业化的英语教师,也没有一名音、体、美教师。由于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而又要教三、五门课程,无法精细备课的教师很多,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使用效率,却相应地影响了其教学质量。而越是乡镇级及以上学校教师数量越多,职称、学历水平高的教师越多,代课门类少而专业化高的教师越多,教学质量相应高,但其工作内容少、工作量小、使用效率低。

学生数量和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核心。但由于农村地区师资数量质量差异明显,由教师质量差距拉动的各学校学生质量数量差距随之显现。因政府部门沿袭了近代工业革命效率至上理念并积极推动了撤并学校运动,不同层级学校间学生数量质量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差异性。1998~2003年五年间,陕西某地区乡镇学生增加30256人,增加率46.07%;农村学生减少139188人,减少率27.90%。1998~2008年十年间,该地区城镇学生增加52104人,增加率79.33%;农村学生减少334399人,减少率67.02%[7]。部分行政村的优质生源逐渐流动到乡镇中心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优秀学生流动到城市学校,从而使部分乡村学校变成了一二十个弱势学生的学习阵地,部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倾力投资建成的新学校变成了“空巢”学校。在国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用有限的教育投入换来了教育零质量、零效率,乡镇学校却变成了大班额教学。据了解,近年来西部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学校平均班额都发展到了60人左右,有些学校班额甚至达到八九十人以上,而不少城镇学校70%的学生都源于农村。按照国际班级规模指数发展趋势,正常班级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长期执行的标准是45人左右[8]。班级规模低于标准指数将影响教育效率,高于标准数值则会影响教育质量。#p#分页标题#e#

农村地区不同层级学校班额量的变化必然影响其效率变化,更影响其质量变化。农村基层学校因学生人数少、班额小有助于增加个别教学时间,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却大大降低了其师生比和农村基层学校的教育投资效率。乡镇以上学校因学生人数多、班额扩大大大节约了师资力量、节约了教育成本,教育教学的经济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却无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上的相应提高。班额扩大以后,教师要用更多时间和精力维持教学秩序,用于具体内容和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学时间相应减少。有关调研发现,班级规模增长与学生成绩呈负相关[9],也有研究表明,撤点并校、扩大班额后,被动移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适应性明显降低[10]。因此,学生数量非秩序性增多或减小不仅影响每个学校自身质量效率的协调发展,也推动了不同学校教育效率的失调发展。办学条件和学校基础设施既是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农村各级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设施本身存在数量质量、使用效率间的平衡问题,乡镇学校教学设施条件普遍好于村级学校。近年来一些由新农村建设建成的农村基层学校因撤并合校和学生离去,变成了空荡荡的校园和教室,教学设施、场地利用率和教育投资效率降低到了最低,而农村乡镇以上学校因学生不断流入、人满为患和场地设施过度使用,教育投资效率有了充分提高,但因为越来越无法保证每个人更好地享受教育资源,其教学质量下滑也是在所难免。一般而言,有多大场地就应当容纳相应数量学生,有多少学生就应当按比例匹配教师,才能促成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协调发展。但农村地区层次高、场地大的乡镇学校所容纳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些超越了其承受能力,造成其教育投资效率提高的同时质量也难免下降。层次低、场地小的村级学校因容留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至于远远达不到正常班级和教学规模,造成教育投资效率持续下滑。因此,协调同一学校和不同学校师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师生数量与其场地设施硬件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合理性方式。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2

(一)ISO标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目前已经制定出不同行业的ISO标准1万多个,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农业等39个行业,教育被列为第37类。最早将ISO标准引入教育的是1992年英国沃尔沃汉普斯顿大学。随后,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全国学校中普遍推行,剑桥、哈佛等知名学府在2000年之前就已经通过认证。在国内,1996年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率先将ISO标准引入高等教育领域,顺利通过认证并促进了学生就业。据统计,2004年底,我国已有五百多所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等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通过认证。ISO标准能使教育组织各项复杂的教育活动都处于有计划、有记录的可控状态,极大地促进教育管理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迫切性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高职教育将迎来发展的又一轮机遇期。但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升格或合并而来,管理模式僵化、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高职教育正面临着愈演愈烈的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只有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高度关注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度,才能和企业一样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高职教育需要创新发展,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检验高职教育质量有双向标准:一是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标准,二是企业人才的质量体系标准。目前缺少一个高效规范的科学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体系。高职教育要“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将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十分必要。ISO标准是一个科学、高效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既满足国内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又能在管理中不断提高能力,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实施ISO标准评估,获取质量认证,有助于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二、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内容

(一)ISO标准的关键术语界定

ISO标准是质量管理的通用标准,引入高职教育时,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准确界定关键性术语,这是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

1.“产品”的概念

ISO标准旨在“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对于“产品”来说,是指“过程的结果”。作为高职院校,“产品”是指什么呢?应该定位为“服务”,是在学生身上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果,是作为一种无形产品而存在于知识技能传授和品德修养的信息传递方面。这与传统上认为“学校的产品就是学生”的观点不同,将学校教育的重点由“学生个体”转移到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活动”上,也纠正很多教育观点的错误:如不爱学习、学习习惯不好、学生基础太差等。这对目前生源质量下滑和生源压力增加的高职教育尤为重要。强调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服务,有助于教师改变师生关系中的强势形象,准确定位自身,注重教育教学服务的效果;更有助于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身发展目标,融入市场,走“向管理要质量”的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2.“顾客”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为“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内部客户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如上下级之间构成职级客户关系,职能部门之间构成职能客户关系等。外部客户,主要是指直接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同时,从广泛意义上看,还包括为购买教育服务付费的学生家长及政府、接收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组成供给循环的主体。

3.“顾客满意”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满意”为“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对于内部客户而言,强调教职员工及教学教辅部门之间相互工作的满意度和和谐度,加强高职院校的内化管理。外部顾客满意,主要是指学生满意,还包括家长满意、用人单位及社会满意。高职院校需要理解并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及拥有职业技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当前要求,同时还要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教学服务,满足学生未来一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ISO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解读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高职院校需要增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需求提供优质教育场馆和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方式,注重对学生满意度的信息监视和测量,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当然,由于“顾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职院校需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引导管理、批评教育及评价,同时还需满足家长的期望、企业的需求。

2.领导的作用

校领导是一个学校能实现质量管理的最重要基础,负责学校定位和确立办学思想。现代企业制度认为,领导优秀比员工优秀更重要。领导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制度管理上,还表现在非制度管理上,如领导、决策、沟通的艺术以及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3.全员参与

学校的各级人员都是ISO标准的执行者,唯有全体参与才能实现目标。需要整合所有的人力资源要素,落实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针对各自的目标评估其业绩状况。

4.过程方法

ISO标准要求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和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做动向管理,即注重程序制度体系的规范,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及教育规律的动态发展。做好过程的策划和评价,让学校所有的活动都能得到分门别类的控制,所有活动都能得到识别,在过程中体现服务价值,在过程中改进提升。

5.管理的系统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要求对高职院校整个教育管理体系进行功能性分类,对每个部门(子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识别哪些部门可以合并,哪些是学校的支持性部门;把低效率的活动转移到其他部门,以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实现每个部门的评估目标。对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简化管理环节,克服职能交叉造成的障碍,提高过程运行的效率及持续改进体系。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原则要求高职院校追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不断改进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改进目标。“教改”是永恒的话题,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师资队伍的培训及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等永无止境。学校具有持续改进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关键。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科学决策必须基于事实,建立在真实数据和准确分析之上。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越高,其定量化工具就越多,可靠性的数据结果就越准确,与之相伴的教学质量水平就越高。

7.互利的供需关系

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教学服务,其“原料”主要是教师的知识、技能及师德,乃至整个学校的管理体系等,所以“供方”主体不如企业明显。

(三)ISO标准对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设计高职院校导入ISO标准体系是一个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准备和稳步实施。

1.领导决策,制定质量管理方针

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学校领导层坚定信心和全权负责,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特色化质量方针,这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总的宗旨和源动力。

2.贯标培训,全员统一思想认识

学校可以根据职位层次和部门类别,分阶段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并将培训贯穿于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通过培训,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对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同时熟悉ISO标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原则,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3.建立体系,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学校要针对目前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设计管理体系架构,然后层层落实,确定质量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责及具体运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做到既不漏项又不重复。各部门需要编写符合实际的教学质量体系文件,一般包含质量手册、所有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及质量记录等。

4.实施运行,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各部门需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施,认真记录结果数据,推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有序、良性运行,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不断解决,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5.积极认证,持续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在内部初审合格后,主动邀请国内知名的质量认证中心对高职学校的ISO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学校通过国家质量认证,势必会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

管理体系对接应注意的事项ISO标准是一套非常规范、严格的质量管理模式,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内外的教育领域,这给高职教育引入ISO9000标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实施ISO教学质量管理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创新理论,克服机械照搬照抄现象

ISO标准最早应用于制造行业,在教育组织中实施,不可避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或使用不当,从而影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需要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院校的自身实际,创新理解“产品”、“顾客”等基本术语和基本原则,编制教学过程文件,克服过分机械地依赖原始文件的现象。

(二)注重实效,克服重视认证而轻视贯标的现象

高职院校实施ISO标准,目标在于全方位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全方位提升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因此,注重实效是根本。但与企业相比,高职院校多属公办单位,与市场的距离相对较远,质量意识不够强烈,所以容易出现重视认证、轻视对ISO标准贯彻执行的现象。

(三)持续改进,建立保障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教育硕士论文;写作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引言

1997年,我国开始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距今已经有22年的历史。而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其学位论文的质量上。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教育硕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过程[1]。2014年,为了保证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等系列文件,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建立研究生毕业前质量反馈和毕业后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因此,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就成为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数学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有其自身的特点:(1)选题应来源于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实际问题,要有明确的数学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2)学位论文既有教育学科性质,又具备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的文理综合能力要求较高;(3)相对于理论创新而言,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对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强。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既有内容上的要求,也有形式上的要求:学位论文在内容上的要求,主要指学位论文主体的内容结构安排以及内容水平上的要求;学位论文在形式上的要求,主要包括学位论文的形式结构、排版格式、字数等[2]。而大多数数学教育硕士在本科期间主要学习的是纯数学知识,理科综合能力较强,对于数学教育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论文写作等一些文科能力的培养不够好,导致其学位论文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内容假大空,不能脚踏实地,大量摘抄往届论文成果内容,没有自己的逻辑框架,表达混乱;(2)论文地基不稳,没有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整理,论文内容缺少数据支撑,论证乏力;(3)态度不端正,不能严格按照学位论文写作要求规范论文格式,各种图标、数据等使用不规范;(4)缺乏创新,不能与中小学数学教育与管理实际相联系,实用性及学术价值不高。基于上述分析,将目前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保障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探讨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以使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目的,为数学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和质量保障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

学位论文的质量作为反映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有许多专著或者文章对其进行了研究。刘良华教授[3]对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怎样选题、怎样做“文献研究”、怎样写“开题报告”、怎样做“历史研究”、怎样做“调查研究”、怎样做“实验研究”、怎样做“理论研究”等。张定强教授[4]通过对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王林全教授[5]针对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写作的保障机制,对如何指导数学教育硕士专业论文写作及答辩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卢锷教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位论文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是数学教师自身再学习、再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全民数学素质的需要[6]。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从选定研究领域,到认真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再到利用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际的研究,得出研究结果,最终形成完整的论文,这是大多数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之路。由此可见,要想形成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的保障体系,就要从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入手,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构建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实行教育硕士“讨论班”制,革新培养模式

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数学教育硕士学制较短,一年级的研究生大都在依据培养方案学习基础课、专业课[7]。除此之外,学生还有一部分精力要用在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上,在校学习时间缩短,用于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减少,甚至有些学生在论文提交前一个月才开始撰写,导致学位论文写作不规范,框架不严谨,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数学教育硕士的就业目标是考取教师编制,自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教师招考,从而忽视了学位论文的撰写。通过实施教育硕士“讨论班”制度,真正实现“以导师指导为主,集体培养为辅”的培养模式。讨论班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提前进入论文选题、撰写等环节,同时可以将各审核环节前移,相对来说“延长”了学位论文研究时间,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定期在讨论班内进行讨论,使每个教育硕士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让每个学生重视学位论文的撰写。导师定期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等关键环节严格把关[8],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促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二)利用好校内与校外两种资源,建设导师队伍

导师直接影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导师贯穿研究生学位论文创作的全过程,优秀的导师通常能明晰研究课题中有价值的部分,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开展研究。数学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目前仍以学术型导师为主,这些教师长期从事学术理论研究,对于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缺乏深入了解[1],数学教育研究不足,教育实习、教学实践等教育形式并未凸显实效,导致学位论文指导水平不高。我们必须明白,术业有专攻,并非所有的硕士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都可以作为教育硕士的指导教师。数学教育硕士的导师不能只精通学术,还要精通数学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利用学校引进人才的政策,加强数学教育领域优秀教师的引进并使其尽快融入现有的指导团队。通过进修学习、外出培训、邀请专家作报告等形式不断更新与把握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步引导教师从学术型导师向教育硕士导师的转型,加强校内导师的培养。强化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聘请来自基础教育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作为教育硕士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学位论文的全过程,形成“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双导师制”指导模式。

(三)突出数学教育专业特色,完善课程体系

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应该将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为日后的实践教学提供指导,而学生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正好可以检验课堂所学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数学教育硕士的质量。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的整体架构,设置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等专业基础模块、具有专业特色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学科发展前沿模块、数学专业技能模块和学位论文指导模块,构建“厚植基础,面向应用,突出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1)减少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比重,增加专业课程比重,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方法论等。(2)加强研究方法课程建设,如数学教学设计、教育测量与统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3)大量开设选修课,突出课程的灵活性,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学说课技能、数学评课技能、数学解题研究、数学教育论文写作等。

(四)引入“双匿名”审核制度,构建评价体系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4

网络教育教与学的时空分离,造就了教学过程的相对松散性,同时,网络技术支持和网络资源质量等硬件技术能力同样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尽管我国网络教育在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办学经验不足,在现阶段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充分说明了现行的教学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监控措施有很多不足之处。

1.网络教学资源缺乏监控。

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开展的前提所在。由于我国目前对教学资源的监控比较缺乏,办学高校也承受着资源建设的经济压力,致使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网络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的网络课件主要存在制作质量不高、使用效果不佳、内容陈旧,缺乏定期更新等问题上。

2.忽视自主学习的过程监控。

网络学习以个人学习为主,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若不对学习过程适当加以指引、监控,容易引起网络学习障碍,降低学习效率。人机对话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封闭的环境加剧了学习枯燥感,学习热情大打折扣;再者,学生学习过程缺乏监督,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与不学无人问津,容易滋生混文凭的念头。

3.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力度不足。

现代网络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教学”变为“导学”,从“面授”变为“远距离”教学。“师生分离”降低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和控制程度,淡化了教师角色,难以及时获知学生情况并指导教学。因此,教师在“导”学上下的功夫深与浅以及对教学过程的积极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二、质量监控的原则和内容

网络教育开放性和师生分离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可能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漏洞,如难以直面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学习效果,难以及时解决学生问题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有必要对教学过程实施监控和督促。教学质量监控必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坚持动态管理与定期检查的原则,做到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的三结合。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及时检测和纠正与教学质量目标的偏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目标监控是根本,指办学机构对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定位、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的监控管理。过程监控是重点,指从教学行为、学习行为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学习支持服务等有关因素进行监控管理。结果监控是关键,应从学习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生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监控管理。

三、完善网络教育质量监控的措施

1.建立校内两级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网络远程教育是高校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资源分配与使用、师资聘任、考核制度等,都应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当中,建立起从学校到院系的双重监管体系:一是建立校级宏观监控机构,如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专业主任等,负责完成主要教学环节的监控工作,包括研讨教学改革制度,审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二是院级教学过程监控,对教学工作实行全方位、具体的监控与督促,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态度,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议等。

2.实施教学环节的过程监控措施。

开展监控工作的措施包括:(1)督导监控,聘请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教师组成督导组,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等提出建议,参与面授课听课或实时视频答疑,抽查学生作业,参与论坛讨论,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工作,收集教师和学生有关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学院能进一步了解实际办学情况;(2)校外专家监控,聘请其他高校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相同行业的高级职称人员组成社会评审组,对专业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研究和评价,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以获取社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使专业学习更贴近社会工作需要;(3)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末通过教学平台开展教师评教活动,制定教师奖励制度,鼓励教师提高教学热情和重视程度;(4)建立检查制度,每学期由学院派出相关管理人员和督导员前往各校外学习中心进行教学检查和考试巡考,学期中主要检查教学运行和学生服务情况,学期末主要检查考场的考风考纪情况,定期检查有利于规范和督促校外中心的办学行为,及时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落实学习过程自控和外控相结合的教学思路。

为达到远程学习的预期目标,学习过程需要自控和外控的有机结合。自控来自学习者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外控则是通过一定方式或手段达到激发和促进学习的目的。戈登(T.Gordon)在和谐沟通理论中曾提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监控来源于学习者个人内心的自制,如果教师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者的和谐沟通中,就能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自己寻求答案来解决问题。首先,要激发网络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自觉上网学习的习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对实际运用的能力培养,使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相联系,以满足成人学习的需求,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动力和快乐。其次,优化网络课件设计,嵌入外部监控功能,完善教学平台和课件模块功能。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功能,记录网上学习时长,监控学习进度及状态。实行学习支持服务人员课程责任制,以便教师全程及时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再次,适当增加面授辅助教学,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美国远距离教育专家More认为,“网络教育已与面授教育并称为‘教育活动的两个家庭’,两者的优势和问题决定了二者的整合”。传统面授教学仍是我国被广泛认可和期待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可采取课堂集中上课或网络视频同步教学形式进行,面授教学应集中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重点讲解方式进行辅导。

4.建立网络教育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5

1.1教师间关系

教师作为主导职业教育的关键,有其特殊性。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教室既是课堂又是车间。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较高职业技能水平。可这类师资队伍年龄较低,教学过程中存在想当然的做法,所谓的操作规范,也是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模仿来的,与实际的生产实践存在差距。多数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际的生产经验,同事间缺乏情感交流与关怀,教师间的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一个专业、一门学科的教学团队,应该是一个整体,同心同德,相互学习(特别是职业技能的学习),共同承担对学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1.2同学之间的关系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较差,基础没有学扎实,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进入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和目的还不明确。这些学生年龄偏小,还有点小聪明,家长多舍不得放到社会上去摔打,送进职业院校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学校体制的管理下健康成长起来,顺便学点职业技能,接受系统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升文化层次,以适应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选择。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部分,家中有钱,希望孩子在规则的教育下掌握一定的技能,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玩手机、睡觉现象明显,少数人根本就不想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有空的时候常在一起玩,跟社会闲杂人员的关系密切;再一部分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意识到学习技能的必要性,想掌握实用性技能,改变人生途径,他们学习的兴趣较高,学习成绩较好,但也往往瞧不起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的不学习的同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不知道怎么学习技能,在课堂上多在观望,也不学习,他们往往被同学们孤立。同学之间没有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成长的和谐融洽的情感交流。

1.3师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交往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之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都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完美的人格可以成为学生向上的楷模;相反教师的不良言行也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师生交往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业、品德长进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1.4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成员对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成员的帮助含有亲情因素,因而教育更有意义。有的家庭成员懂技能、因此还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得到提高,效果显著,自主学习得以实现。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也很重要。父母亲对子女的成长关注,除了物质上的支持满足外,同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好的情感交流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

实际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情感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消极的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2.1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具体到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挂科。父母及家庭社会的关注,会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浅薄;师生关系处理中缺乏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对抗或无所谓态度,造成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跟同学缺乏情感沟通,各种利益关系处理不周,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恶劣,相互拆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听课学习。严重的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2.2对生活习惯的影响

各种不良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表现在:①个人的卫生习惯:宿舍、教室狼藉不堪;衣冠不整等。②行为举止:个性张扬,无论是否文明、礼貌。走路摇摇晃晃、勾肩搭背、东张西望、四处游烟。③言语习惯:开口便曝粗话、脏话。④对人、对事的态度: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没有感恩之心;事不关己,抱无所谓姿态。

2.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如人意,学会了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和与众不同的极端价值观。考虑问题,往往先从自身利益和角度出发,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遇事讲朋友意气、江湖气习。

3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正面影响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关怀,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好的情感交流、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正面影响。

3.1对职业技能培养教育方式的影响

现阶段,国内各职业院校多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针对不同的群体,加大了感情方面的投入,学校全员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关怀少数人群(如高校开展的“三个一”工程),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效果显著。学生学有所成,就业率明显提高。加强企业、行业的交流接触,加深了产教融合,企业、行业的要求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共同开发教材,部分院校把企业办在学校或把部分课堂搬到企业的车间展开,使学生时时刻刻处于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企业、行业的专家走上讲台,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面对面地教授给学生,先进的技术、工艺手把手教与学生,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岗前培训的周期,为企业、行业培养了大批的合适的中高级技工和各类掌握高端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注重职业技术院校师生情感的交流与调节,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①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a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会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b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c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会更加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有效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人格尊重还有对个性的尊重。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③有利于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了解学生是为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教师要理智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④有利于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a严而有理;b严而有度;c严而有方;d严而有恒。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3.2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

情感因素对学生学成就业的影响很大:首先,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其次,社会的关怀、亲人的关注,是一种社会化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成就业的成败,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与成长。

3.3对学生上岗后成长过程的影响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职业院校毕业后,大多成为了企业的一线骨干力量,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工人队伍。因此,学生上岗后的情感因素或制约着,或拓展着学生的成长过程。

4重视情感因素,能够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6

(一)ISO标准的关键术语界定

ISO标准是质量管理的通用标准,引入高职教育时,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准确界定关键性术语,这是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

1.“产品”的概念

ISO标准旨在“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对于“产品”来说,是指“过程的结果”。作为高职院校,“产品”是指什么呢?应该定位为“服务”,是在学生身上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果,是作为一种无形产品而存在于知识技能传授和品德修养的信息传递方面。这与传统上认为“学校的产品就是学生”的观点不同,将学校教育的重点由“学生个体”转移到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活动”上,也纠正很多教育观点的错误:如不爱学习、学习习惯不好、学生基础太差等。这对目前生源质量下滑和生源压力增加的高职教育尤为重要。强调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服务,有助于教师改变师生关系中的强势形象,准确定位自身,注重教育教学服务的效果;更有助于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身发展目标,融入市场,走“向管理要质量”的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2.“顾客”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为“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内部客户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如上下级之间构成职级客户关系,职能部门之间构成职能客户关系等。外部客户,主要是指直接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同时,从广泛意义上看,还包括为购买教育服务付费的学生家长及政府、接收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组成供给循环的主体。

3.“顾客满意”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满意”为“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对于内部客户而言,强调教职员工及教学教辅部门之间相互工作的满意度和和谐度,加强高职院校的内化管理。外部顾客满意,主要是指学生满意,还包括家长满意、用人单位及社会满意。高职院校需要理解并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及拥有职业技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当前要求,同时还要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教学服务,满足学生未来一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ISO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解读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高职院校需要增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需求提供优质教育场馆和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方式,注重对学生满意度的信息监视和测量,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当然,由于“顾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职院校需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引导管理、批评教育及评价,同时还需满足家长的期望、企业的需求。

2.领导的作用

校领导是一个学校能实现质量管理的最重要基础,负责学校定位和确立办学思想。现代企业制度认为,领导优秀比员工优秀更重要。领导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制度管理上,还表现在非制度管理上,如领导、决策、沟通的艺术以及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3.全员参与

学校的各级人员都是ISO标准的执行者,唯有全体参与才能实现目标。需要整合所有的人力资源要素,落实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针对各自的目标评估其业绩状况。

4.过程方法

ISO标准要求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和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做动向管理,即注重程序制度体系的规范,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及教育规律的动态发展。做好过程的策划和评价,让学校所有的活动都能得到分门别类的控制,所有活动都能得到识别,在过程中体现服务价值,在过程中改进提升。

5.管理的系统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要求对高职院校整个教育管理体系进行功能性分类,对每个部门(子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识别哪些部门可以合并,哪些是学校的支持性部门;把低效率的活动转移到其他部门,以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实现每个部门的评估目标。对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简化管理环节,克服职能交叉造成的障碍,提高过程运行的效率及持续改进体系。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原则要求高职院校追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不断改进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改进目标。“教改”是永恒的话题,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师资队伍的培训及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等永无止境。学校具有持续改进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关键。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科学决策必须基于事实,建立在真实数据和准确分析之上。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越高,其定量化工具就越多,可靠性的数据结果就越准确,与之相伴的教学质量水平就越高。

8.互利的供需关系

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教学服务,其“原料”主要是教师的知识、技能及师德,乃至整个学校的管理体系等,所以“供方”主体不如企业明显。

(三)ISO标准对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设计

高职院校导入ISO标准体系是一个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准备和稳步实施。

1.领导决策,制定质量管理方针

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学校领导层坚定信心和全权负责,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特色化质量方针,这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总的宗旨和源动力。

2.贯标培训,全员统一思想认识

学校可以根据职位层次和部门类别,分阶段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并将培训贯穿于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通过培训,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对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同时熟悉ISO标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原则,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3.建立体系,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学校要针对目前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设计管理体系架构,然后层层落实,确定质量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责及具体运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做到既不漏项又不重复。各部门需要编写符合实际的教学质量体系文件,一般包含质量手册、所有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及质量记录等。

4.实施运行,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各部门需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施,认真记录结果数据,推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有序、良性运行,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不断解决,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5.积极认证,持续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在内部初审合格后,主动邀请国内知名的质量认证中心对高职学校的ISO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学校通过国家质量认证,势必会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二、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

管理体系对接应注意的事项ISO标准是一套非常规范、严格的质量管理模式,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内外的教育领域,这给高职教育引入ISO9000标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实施ISO教学质量管理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创新理论,克服机械照搬照抄现象

ISO标准最早应用于制造行业,在教育组织中实施,不可避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或使用不当,从而影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需要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院校的自身实际,创新理解“产品”、“顾客”等基本术语和基本原则,编制教学过程文件,克服过分机械地依赖原始文件的现象。

(二)注重实效,克服重视认证而轻视贯标的现象

高职院校实施ISO标准,目标在于全方位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全方位提升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因此,注重实效是根本。但与企业相比,高职院校多属公办单位,与市场的距离相对较远,质量意识不够强烈,所以容易出现重视认证、轻视对ISO标准贯彻执行的现象。

(三)持续改进,建立保障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7

(一)国内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现状

在国内,各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时间并不长,中国人民大学于2000年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体系”项目。目前各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改进等几个模块。如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等四个方面;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和条件保障五大系统组成。课程评估不仅是清华大学教学质量评估的重点,而且是清华大学保障教学质量的重心。建立课程教学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确立课程总体结构的评价准则;有计划地建设重点课程;开展“一类课程”评选,坚持以评促建的工作方针;制定并落实激励政策,促进课程建设。学校对专家的评估采取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两种方式,并且把集中评估与日常评估结合起来。华中科技大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素由准确先进的培养目标、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规范有序的管理服务以及适度有效的监控评估四个方面组成。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的实践,在形成学科大类课程平台、建设精品课程与实验室、建立院系教学自我管理机制、下移管理重心与增强服务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二)国外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都开始掀起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热潮,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以美国为代表的质量认证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院校审核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评估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自我评估模式等是目前国际上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估的几种主要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是由社区学院负责实施举办的,高校质量保证体系隶属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水准,应运而生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对高等学府和学科进行了认证。美国通过对高等院校的认证进行教育质量评估,认证指标强调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认证分为全面认证和局部认证两种。认证一般步骤为合格性评审、院校自评、现场访问、专家组书面鉴定报告、认证结论、监督。英国由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总署组织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任务是提高公众对高等教育提供的质量及其判定标准的信任。英国一直主张高等教育质量与大学自治,大学自治的理念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使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呈现出多元特征。它的组成部分包括:质量监控,即为保证教育质量而实施的管理过程。质量审核,旨在对高校承诺的质量水平进行外部评估。质量评估,旨在教育质量的评估报告,评估有关大学的教学质量状况,提出有关的改进建议。社会评价,主要有三种形式:校外人员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团体及其他组织的质量评价;每年《泰晤士报》一次高校排行榜。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高等教育国家评估委员会和其他机构。法国高等教育评估有别于英、美等国的质量评估,它不仅对单个高校进行评估,而且通过分析各高校的情况,着重评价整个高校管理系统。因此法国高等教育评估首先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评估。从保障体系的目的、过程、结果和主体四个方面来看,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任导向、多层次的体系。在日本,高等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由国家主导,国家在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的同时,将评价作为改革高等教育的政策工具和维持国家对高等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评价以学校内部评价为主,注重内外评价相结合。文部科学省对高等教育质量负首要责任。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系统主要以国家进行授权和监管两种基本形式。日本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都是自治的机构,高等教育机构自身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当然,也存在个别受政府委托的自愿评估组织参与确保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尚处于探索式发展的阶段,综合国内各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信息反馈系统尚需完善;评估系统和评估机制尚需改进;与质量保证有关的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及其职责尚不明确;缺少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的研究;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系统;开展国际合作的程度有待加强。

三、建议

1.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本。

学生应积极对工作后是否完全能胜任现有工作、是否在高校培养了自学能力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等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反馈给高校,从而帮助改进教育质量。

2.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需要社会各界支持。

社会各界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社会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同时,高校应正确对待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批评,虚心接受其建议,完善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

3.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重视教育评估。

根据目前国内外对高等教育评价的现实情况,在一定时期内,高校教育评估对教育质量的促进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应该尽快建立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和国际评估等“多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同时,面对纷繁的评估结果,高校应该建立与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不要被评估的结果过分干扰。

4.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与协调。

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其责职,并积极引入和协调好第三方评价机构,正确客观地评价高等教育质量。

5.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的关键在高校。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8

我国音乐教育先驱萧友梅在谈到音乐家的职责时说过:“有何成就不单是一己的光荣,一是整个民族的光荣,有了这样的志向再加以继续努力,然后在世界乐坛上才有与人争一日之长的希望。”只有当教师有远大的目标,他才能高瞻远瞩,竭尽全力去工作,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才能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一位音乐家曾说过:他并不想驾驭学生,而只想尽力把星星之火扇成巨焰,把音乐的小溪疏浚成天才的洪流。”[2]教师对学生应以社会的眼光看待,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

1、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业务上分工的情况而言:教师可分为演奏家兼教师、教师兼演奏家和纯教师。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钢琴教师,都应该具备较多的演奏经验,积累大量的演奏曲目,紧跟时代的脚步,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才。教师要得到学生的信赖,应该建立起威信。有的教师有精湛的演奏技巧,有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的则兼而有之,这样的老师自然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可以逐渐建立,有的还可以巩固提高,才能始终受到学生的欢迎。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还要不断地吸取新的营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新的作品不断涌现,教师不能一无所知,特别是各种比赛的制定曲目中常有当代作品,甚至有为比赛而写的新作。初级教材中如巴托克的《小宇宙》就值得钻研。即使是传统曲目,也因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或新的演奏家不断出现,常有新的问题催促着我们去研究。例如进来盛行将某一作曲家整套的前奏曲或练习曲作为一个节目来演奏,在布局上就要有钻研[1]。在这方面,教师除了随时注意各种动态,还需要有多方面的修养才行。

2、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教学

由于学生的素质各异,他们的才智和优缺点也必然有所不同,他们所具备的技术底子和接受能力也千差万别。如果老师不去考虑这些客观上的差异;不论学习深度的深浅;不针对个别学生的状况进行备课;在上课时不因材施教,千篇一律,想用一个模子来套,这样的教学肯定会导致失败。教育哲学上“学习能量论”认为人的学习是无限的,每人的学习速度相差甚远,学习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教学进度划一,方法简单,就会极大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3]。教师给学生上课时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在学同一首乐曲时也许就存在许多不同的问题,有的问题是很严重的,急需解决的;有的并不严重,可以逐步解决[2]。因此,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做具体分析,分清轻重缓急,想出针对性的纠正方法,给学生程度适宜的教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练习,才能使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这就像一个医生给病人看病开处方一样,负责任的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仔细了解和检查,有的是急病、重病,有的是小毛病,而有的病仅是心理不健全。如果不明确诊断,怎能做到对症下药,是病人尽早康复呢?所谓对症下药,不仅是指乐曲的深浅难易,还包括分量的多少,如何有顺序地学习?哪些作品精炼?那些作品仅供浏览?这都要仔细研究。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选材上下功夫,哪些是针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哪些是解决学生技术难题的?对学生的生理条件,也应该在选择教学上做到扬长避短。

3、诱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为高师钢琴教学面对的是成人教育,因此,要出成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诱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般来说,举凡一首新弹的曲子,有关的知识,如,作家简历,写作此曲的时代背景或具体意图,乐谱上的指法,踏板,不同的版本,不同的音像资料乐曲如何处理有关文学、历史或哲学上的资料等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例如练习舒曼的《阿拉伯风格曲》,作曲者写这首曲子的意图比较简单,资料也比较容易找,所以重点就应放在了解什么是阿拉伯风格上[3]。这一点既为重点,就不能轻轻带过,不能只以知道这是一种建筑装饰而满足,而要设法从画册或百科全书中找到具体资料来研读。然后提出问题,譬如主题是16小节同样的音乐在全曲重复了六次这六次是不是原样反复?还是应该还有变化?如果学生从图片和资料中已经了解到阿拉伯风格原来是以各种植物和抽象曲线互相盘绕构成的装饰图案,其特点是中线对称、细节自由和修饰多样化;又了解到它是回旋曲式的主题部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根据阿拉伯风格的特点和趋势特征每次反复略有变化。但他又是古老的装饰风格,不是浪漫派风格,不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所以这又制约了变化的幅度。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有了体会之后,通过练习就能把它处理好。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1、美德修养

有句箴言这么写道:“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可见,从事人类神圣的精神文明事业,不能单单传授琴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首先是培养人,然后才是培养家,这是教育的思想境界,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育者的灵魂所在。高师钢琴教育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培养专业的音乐教师或者表演人才,另一个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增强文明素质。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除了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音乐才能外,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文明的理念确实贯穿始终的。而这种思想的建设,对于起着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而言,必须首先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专业教育活动中加强艺德修养。由于钢琴教学多采用一对一的授课,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思想上给学生留下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钢琴教师必须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这一形象,浸透着对祖国、对同事、对学生的深爱,乐于助人,爱惜人才,尊重人类优秀文化,虚怀若谷,珍惜一切创造等基本道德素养,这种素养是激发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先决条件。另外,教师必须在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基础上,始终清醒地认识自己,之自身之不足,学他人之所长,勤于学习,以平常心对待成就和荣誉,不浮躁,不自傲,,从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

2、文学修养

文学修养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节奏和韵律中,将乐句的抑扬起伏和气息予以恰当的处理,从中挖掘出钢琴作品的乐境,如诗人吟诗篇一般表现乐意,将钢琴表演提升到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钢琴音乐中的音符就好比诗歌中的字、词,字词组合成为动机、乐节、乐句、乐段,每一个乐句乃至整体组合成音乐语汇和承载乐汇的结构。作为钢琴教师,应该启发学生用这种组织的音乐词汇造成的乐思乐意,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实际上是演奏者用音乐语言倾诉心声。要达到较高的文学修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阅读文学作品,比如大量浏览一些我国古代和现代诗词,这种充满韵律的语言文学,阅读中外优秀小说,了解小说的主要创作特点,从而明白音乐作品艺术感染的起点、艺术感染的渠道和艺术感染的灵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音乐精神的把握,使钢琴音乐的二度创作更趋于完善。学生在接触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时,倘若具备高度的文学艺术修养,在艺术想象中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意境,这样,学生的演奏才会产生灵感,把握好审美意境[4]。

3、音乐修养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求学生熟悉钢琴作品。熟悉各类钢琴作品就是要掌握不同类型的作品,扩大曲目量,这是钢琴教师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素质。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作品进行“泛弹”,目的是让学生扩大浏览面,接触一些代表性的曲目,以利于学生进行全面的音乐锻炼,开拓视野;同时重点选择一些曲目进行“精弹”,使其熟能生巧,掌握作品精髓,引起认识上的飞跃。二是要求学生了解音乐史知识。了解音乐史知识主要是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主要钢琴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音乐素养。面对一部作品时,要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诸如作曲家的生平、作曲家创作作品的社会背景、作曲家的艺术观等等,这样才能对作品有完整而深刻的理解。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使他们的内心体验与作曲家接近,逐步认识到作品的风格特点,并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表现。三是要求学生掌握作品的表现形式。钢琴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可以理解为我们具体感知的音乐语言及音乐语言构成的音乐结构,这是学生最切身的音乐修养。音乐语言是音乐的传递手段,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旋律、节奏、和声、织体以及音色、力度、速度等,他们既有独特的表现功能,又互为辩证统一的关系。而音乐结构是由音乐语言构成的有机整体,分段陈述、层层推进、有序展开,有效地为音乐内容服务。钢琴教学时,指导学生有计划地把音乐结构要素中的动机、乐节、乐句、乐段乃至乐章进行分析,达到构思的完整性。

三、深化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

(1)韧性磨练

弹琴的人需要韧性,这是靠磨练而来的一种精神力量。众所周知,钢琴艺术是一项高难度的学科,需要大量的脑力与体力付出。即使天赋条件再好的人,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韧性、锲而不舍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钢琴教师应该注重磨练学生的额韧性。韧性,就是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了,再爬起来[6]。如此反复千次万次,持之以恒,即使资质一般的学生,也勤能补拙,终必有成。对待资质水平一般的学生,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如果步子迈得太大,学生力不从心,欲速则不达,当然也就难以进步,这样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就达不到磨练的目的。因此,应该选择与之适应的教材,不要苛求进度,让学生在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中,稳步提高,并养成执着学习的习惯,逐步磨练韧性。对待资质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教学进度不妨快一些,教材难度不妨大一些,瞄准“高、精、尖”的培养目标,使他们向国内钢琴比赛和国际钢琴比赛冲刺,赢得荣誉,为国争光。这时,除了要尽可能为他们的迅速进步创造有利条件,还要特别采取有效措施,磨练他们的韧性,使他们的毅力和耐性都能自我超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经过这样的心理和生理的磨练,学生便难以形成坚韧不拔、勇往直前额攻关意识。

(2)理性培养

钢琴是一门颇富感性特征的艺术,要演奏好钢琴,同时又需要理性认识的引导。教师在对作品的分析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不但使学生弄清楚乐思发展的来龙去脉,让他们在清晰的整体结构中进行有序的演奏,也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高识谱能力。对学生的理性培养,还表现在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控制力,充分发挥理智的驾驭能力,在演奏时,提醒学生要适度控制自己的呼吸和情感。我们都知道,歌者唱完一句之后就会吸一口气,再唱下一句,有些长乐句,甚至可以在乐节句逗处换气。他们虽然通过呼吸换了气,却不会给人以断句感,弹钢琴也是如此[7]。控制呼吸能达到高度的协调和自然,这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练习时注意去理智控制感情,正所谓宜快则快,宜深则深,宜浅则浅,靠理性驾驭感情,来达到二者的平衡、协调,运用自如。要发挥学生理智的驾驭作用,就要加强学生在整体上牢牢地把握作品,使作品弹奏有较稳定的、较准确的整体感;其次,要使学生具有冷静、清醒的头脑,具备控制感情的能力,能自如地控制热情的收放度;再者,还要培养他们注意力的分配能力,使之既能投入到演奏中去充分发挥情感的表现力,又能倾听自己的弹奏,可观地审视自身的表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钢琴教学的角度出发,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及理智的驾驭作用,是教学的核心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理智而不失感情,具备有逻辑而不失想象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