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论文范例

数学情境论文

数学情境论文范文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数学教学也是开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的有效教学活动。如果一节课没有学生的参与,这节课注定也是失败的。要想构建良好的教学活动,其中,创设情境教学就符合这个要求。授课时,教师通过优化课堂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乐趣,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必要的渴望,在这个活动中,还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数学的奇妙,便于他们更主动的去探究数学,且乐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践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提问环节的设计或者是情境的创设等,都要充分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进去,这也为高效率课堂的创建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创设活动性的情境教学

在上数学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对应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排列组合”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引入排队的小游戏或者是摸球活动等,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排列分顺序和不分顺序两种不同的算法。再如,在探究有关“圆和椭圆形状”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用简单的工具去画椭圆,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让学生动手去操作,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椭圆进行定义,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也能促使新课顺利的开讲下去,学生接受起来也较容易一些。  实践是建立在主体和客休之间情感的有效手段。在数学课教学中,设计一些小制作、小游戏等,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者是参与进来等,都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在操作的过程中还能够放松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抽象知识的加工过程当中。

三、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创设想象的情境,能有效的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发散思维的能力。贝弗里奇教授也说过独创性一般都是在于发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但是,之前可能认为这些对象或者是设想彼此之间没有关系。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要想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间进行联想,犹如给学生提供一个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去想象。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想象力,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一样的,合理的引发学生的想象,对于他们学习数学知识都是很有帮助的。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一切可供学生想象的空间,将学生的想象力因素挖掘出来,发展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举个例子,在学习“二次曲线”的相关内容时,教材中有很多图形都是“死图”,无法将“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表现出来,但是,板书上的图形也鉴于技术的原因,也很难画的准确,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也很难向学生展示出来,这个时候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就可以生动的把离心率的大小变化和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等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种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演示充分的展现出来。此外,也可以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这三种看似不相关的二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课件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得出相应的知识结论。

四、结合生活环节,创造学生熟悉的数学教学情景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数学是高中阶段最难学的一门学科,原因主要是数学知识枯燥、抽象且无趣;另一方面,也是和数学教师死板硬套的教学方式有关系的。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对教学的内容合理的进行分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这样的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加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有效思考,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可以利用篮球比赛的例子进行设置情境,如可以列出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篮球明星的名字,设置一些数学问题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还可以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讲解坐标轴的问题,让学生在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知识。

五、结语

数学情境论文范文2

1.1难度一般,学生对答如流

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的课程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了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y=-2x2+3x-6,就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解析式的开口朝上还是朝下吗?怎么判定的?点评:表面上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这样的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难度一般,教师没有很好地在课前设计出合理难度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答如流。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

1.2问题漫无边际,学生无从作答

比如,在讲授逆命题及逆定理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几个简单的命题与定理来。点评:开头就这样提问,学生就觉得张二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回答。什么命题?什么定理?这样的问题设定漫无边际,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回答是不正确的,是与讲课的内容无关紧要的知识,所以就达不到问题设定的让学生有兴趣回答下午的欲望,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回答,不知道回答这个问题的实际效果,或是老师想要学生进行如何回答的方式。

1.3问题缺乏趣味性,学生被动应付

比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几种吗?

点评:学生就很被动地从课本中找出答案:一元二次方程一共有四种解题的方法。照本宣科,没有针对性、没有趣味性,学生提不起半点的兴趣,探究问题的实践能力就相对比较薄弱。问题常常是困扰学生学习的绊脚石,但好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他们的发散思维,问题如果学生感觉非常有兴趣,会在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如此一来,学生细心观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如果问题学生没有什么感觉,对问题也提不起一定的兴趣,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问题,那问题的设计就达不到应该有的效果。作为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找出所教课程的中心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问题设计,融合一定的趣味性,让回答显得生趣,学生感兴趣,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

1.4提问没有层次,学生忘问生畏

教师在上八年级上册的平行线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提问:第一,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有平行线存在的实例、东西。第二,同学们,你们认为火车的铁轨是平行线吗?第三,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认定两条线就是平行线呢?点评:这样的问题设置就没有层次性,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就直接回答了第二,但是第三个问题与前面两个问题没有层次性,学生在第一、第二个问题之后,被动地回答第三个问题,却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是回答得不清晰,不明报。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提出问题,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知识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发现过程,学习数学家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让学生明白问题的关键点所在,让学生感觉问题有答的必要性,而不是对着问题茫然不知所措。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2.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呈现问题情境的诱惑力

教师设置一个悬念或质疑情境,能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质疑、大胆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例:《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资料显示: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有人说,若有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mm的纸,连续对折30次后的厚度就能超过珠穆朗玛峰,你相信吗?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基本是摇头,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张纸对折后,厚度不会增加很多,所以对折30次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均表示怀疑,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的矛盾,引起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马上饶有兴趣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张0.1mm厚的纸对折30次后的厚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在此情境中引出新课内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2.2创设直观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形象性和现实性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创设具有形象支持的“直观式”问题情境,使其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创设直观式问题情境,能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现实性,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实现新知识的同化。

2.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有序性

数学情境是形成数学问题的土壤,是引发探究活动和数学思考的源泉。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它对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作用。关于线段、射线、直线这节内容我听了四位教师的课,有两位教师都是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有一位教师只是口头叙述情境让学生作答,这位老师却先是让学生由圆、长方形来联想生活中的物体或现象,再给出大家熟知的三个图形线段、射线、直线,让学生由此来联想生活中的物体,这样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有一位学生认为可以将孙悟空的金咕噜棒看成是直线,当时不仅仅是许多学生不理解,教师没有立即给予答复,而且现场的许多教师都感到不理解,紧接着他说明了金咕噜棒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这个时候同学们和教师才恍然大悟,这说明学生们都在认真地思考,这时教师才展示他的图片,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的综合产物。其中有预先设定的、计划的、规定性的东西,但在实际过程中会结合实际使教与学发展为学生的发展,从而去整体把握,综合渗透,驾驭动态的生成过程,并运用动态的特有的特征———主动、潜在与差异,为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突出问题情境的方向性和策略性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出使学生跃跃欲试、寻根问底的情境,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利用反思创设反思型问题情境

反思是指自觉地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考查、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问题情境是诱发反思的根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有利于学生反思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数学情境论文范文3

1、对观察进行应用

观察方法是情境教学中最为简易的方式,教师让学生观察时可以将实物直接拿出来,或是将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或者常见的实物列举出来,教师做好引导,使学生对有关的数学概念通过现象进行理解。教学案例:对角的概念进行教授时,可以用时钟进行演示,或是对手表指针进行观察,教师可以将几个问题在观察前提出来:表的分针和时针在几点成锐角、几点成钝角、几点成直角,分针在某个固定位置行走一周是多少度,这又是什么角,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的观察,对什么是角可以非常容易的教给学生,及其有关角的其他概念。

2、对提问巧妙设计

在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时,课堂提问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教学将一种活跃、生动、和谐的情境氛围创设出来。要按照学生的水平对适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使问题很好的予以适应,对提问的辐射面教师也要给予考虑,不能经常提问难度过低或者过高的问题。同时还要及时的反馈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给予维护,并且还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方式,鼓舞学生将特别的想法提出来,对自身的观点勇于发表,为学生将有效的提问情境创设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将学习活动情境创设出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将一些互动情境创设出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确保顺利的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时,要和学生有效的互动,做一些游戏、猜谜语等学生爱好的活动,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调动起来,鼓舞学生养成多动手、多观察和多动脑的习惯,将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建立起来。

4、充分应用故事

小学生非常喜欢故事,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同趣味故事进行结合,这样可以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提升上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调动起来。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为学生将数学故事精心设计编制出来,令学生在生动幽默的故事情境中学习,将学生的探究动机调动起来。例如这样的教学案例:某教师对倍数进行讲解时,为了提升数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将学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在创编故事时可以对小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进行使用:鸡妈妈有两只鸡宝宝,它们时常到草丛中找虫子,第一个宝宝抓到了3只,第二宝宝抓到了9只,问第二只宝宝是第一个宝宝的几倍,这样结合起枯燥的数学与幽默的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的调动了起来,这样对知识本身学生就能够很好的进行关注,进而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情境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分析

小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中,会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过程,在对数学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培养起来,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进行完善与丰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随即问世即:情境教学法,有效的展现了教师不是教授课本的新思想而是应该利用课本实施教学理念,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学会进行转变,在对学生传输知识中,不再从单方面出发,而是逐渐的变成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角色,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的激发起来。那么,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情境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很好的将以上的优越性展现了出来,通过实践有效的证实了情境教学方式,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三、结语

数学情境论文范文4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从对数的认识到数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任务,加减法的掌握是低年级小学数学的重头戏。在当前课堂教学中许多任课教师为教学而教学,忽略了教学方法方式的适当运用,导致计算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在理解和接受方面存在困难,不能很有效地掌握计算知识点。

1.教师对计算教学的重视不够,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

依旧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低年级教师的教学往往存在“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和接受过程,教学时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只注重生搬硬套地将课本知识一股脑倒给学生,不管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的程度,教学过程中依旧采取“熟能生巧”的题海战术,让学生拼命练习题目,尤其注重笔算,忽略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所以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的时候表现出枯燥乏味,无精打采。

2.现有教材中的情境设计脱离实际,教师刻意追求形式

教材是学习的载体,但是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计算应用题或图片的设计并非科学,准确说不符合实际生活,部分抽象的内容无法直接联系生活实际,或者说教材上所介绍的一些教学情景,表面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但是由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生活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种种的不同,实际上可能与真正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者学生所不了解的情境,这样的教学同样难以达到效果;再者,许多老师刻意地追求情境而忽略了基本训练,导致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同样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几条策略

1.增加教育游戏教学,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孩子只要感兴趣了,就会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索取知识,主动探索的过程。激发孩子的计算兴趣,使得学生乐于计算,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将游戏引入计算教学中,让孩子在快乐地游戏中学习计算方法和知识,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数字8的读写》时,可以设计“抢凳子”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8名学生围着7张椅子绕圈,老师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7比8少1,8比7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7”的知识,又可以更快接受数字“8”,在孩子的欢声笑语中就可以完成教学过程。

2.创造生活情境假设,增强孩子对数学的生活化认识

数学计算原本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比如:在教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可以提前让孩子陪着父母去超市买蔬菜水果,然后将蔬菜水果的价格记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再将这些数字当做教学素材,这样学生或许就更加能够理解和接受;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学习和巩固计算知识,比如: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等等,使得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计算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生活情境

教师在上课前要备课充分,在选择教学素材和制作教具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切入知识点,在计算教学中可以多尝试用铺垫的情境,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例如:可以以同学生日分蛋糕,插蜡烛等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教学法只是一种手段,并非结果和目的,重要的是通过问题情境出现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此外,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但教师如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生活化的情境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就是日常所见所闻的,在家里或走出家门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带着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学习效果一定比传统熟能生巧的题海战术有效。

作者:林玮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第二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认识偏差

任何一种方法和理论都有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情境教学法也是如此。情境教学法如果能够恰当的应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当前,有不少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教师单纯地为课改理念的实施情境教学,方法运用单一、缺乏灵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有一些教师忽视情境教学的作用,固守既有的教学经验,教学方式传统、落后,难以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新形势,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课堂在开展情境教学时流于泛化

新课改虽然要求实行情境教学,但是并非意味着小学数学课堂全部需要运用情境创设。一些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对于情境的创设流于泛化。在教学活动中千方百计的开展情境教学,忽略教学内容的实际,机械地进行情境创设,教学活动流于形式,通过泛化的情境创设将课堂搞得花哨、热闹,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三)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多数教师极为重视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重脱离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运用情境创设时难以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情境的创设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情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加了学生的迷惑,教学活动主次不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正确应用

正确认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准确把握情境教学法的原则,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正确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应用情境创设,才能到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一)端正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积极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首先,要认识到情境教学法不仅仅是新课改的一项要求,更是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理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贯彻情境创设的精神,但是不能为贯彻新课标而机械的实施情境教学。其次,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革除经验主义的弊端,以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方法,用崭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革新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推动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展。

(二)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的定位要准,即要求教师必须以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加以掌握,对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准确。情境创设要以数学的学科本质结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情境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必须明确,以免浪费课堂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创设生活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他们眼中有关于生活的一切,都是充满神奇和多姿多彩的。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更符合了数学的学科特征。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元素,通过学生的角度观察、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寻求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为学生创设富于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的距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总结

情境教学法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以达到正确认识其内涵,提高其应用水平。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观察生活,寻求现实生活于数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努力。

作者:汲梦楠 单位:邯郸经济开发区东填池小学

第三篇

一、结合趣味游戏创设情境

小学生不仅喜欢听故事还非常喜欢玩游戏,如果能够结合游戏创设情境,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体验数学、投入数学学习,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比如,在教授“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时,课前我准备了一盒红花和黄花,设计了让学生猜一猜的游戏。上课时,我问:“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盒子,盒子里面装了红花和黄花,那么你们知道我首先会拿出哪种颜色的花呢?”生1:“红花。”生2:“黄花。”结果拿出了黄花,猜对的小朋友很开心,猜错的有点失落。我又问:“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呢?”生3:“红花。”生4:“黄花。”老师拿出黄花。我接着问:“下一次会是什么颜色的花呢?”学生总是会有两种答案,结果是红花,第四朵是什么颜色呢?生1:“红花。”生2:“黄花。”结果是黄花……师:“第七朵花是什么颜色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是黄色,后面越猜越准确,学生也显得越来越兴奋,然后我把红花、黄花排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找规律,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其中一个学生说:“它们都是按照两朵黄花一朵红花顺序排列的。”另一个学生接着说:“它们是有规律地排列的。”这时我趁热打铁总结说:“像这样两朵黄花一朵红花有规律地排列三次以上,就会被称之为有规律地排列。”同时在黑板上清晰地列出来,强化视觉效果。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在课堂上能给学生提供游戏的机会,学生非常高兴,这节课通过游戏“猜一猜”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结合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教授“图形的拼组”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并按照所标出来的虚线折一折,然后再比较下正方形的四条边以及长方形的对边,然后问学生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了解到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有对边相等。在此基础上继续启示学生,要求学生用长方形做一个风车,学生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会体验到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正是利用了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然后再要求学生用正方形剪成三角形,从中让学生体验正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再把三角形折成风车,风车转动的时候,让学生体验下风车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从整个操作的过程来看,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之后,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平面图形的各种特征,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总结

数学情境论文范文5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的教学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的教材,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和求知欲,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去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你坐在第几辆车?你在车上坐第几排?某同学在你前(后)几排?你的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这排共有多少个同学?车上共有几排?这辆车共坐了多少个同学?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研究和思考。结合年龄特点,还可以联系“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同学们此时可以全然忘记旅途的艰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愿意接触,愿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学习资源,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又如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一天一只小猴正在家门口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贝贝,回来吃水果”,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吃到水果、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探究数学问题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造探索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让他们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山南。生2:我去林芝。生3:我去罗布林卡公园了……师:就是我们西郊的罗布林卡公园吗?拉萨除了罗布林卡公园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4设计生活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但时间毕竟较短,空间也有一定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学生对买东西有生活的基础,对重量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学生对台秤有初步认识,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去菜市场,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数学情境论文范文6

情境教学的应运而生给学生提供了增加交流、共同探索创新的学习环境,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的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对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的开发和挖掘。学生在分析、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和创新,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深研理论,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

1.生活情境中感受真实性。

生活化、真实性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现实环境,结合自身对情景的熟悉程度来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情景中,针对其中的一些数学现象,积极的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给予解决和探索,在不断的前行中产生认知冲突,并以此诱导学生质疑猜想,从而顺利的导入对新知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细胞分裂”,让学生以图示的方式来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学生对这样的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逐渐由兴趣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并找到其中蕴含的函数表达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2.模型情境中直观形象美。

表面看似枯燥、乏味的高中数学,其内在却体现着数学特有的严谨、冷峻之美。教具模型直观形象的显示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导学生来挖掘、体验、感悟、欣赏其中蕴含的数学美,积极的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实现图形和理论之间的交流。例如数学函数图形的平移、旋转彰显了其中的运动之美;圆和椭圆都显示了模型中的曲线之美;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之间的纵横交错,强调了数学中的线条美。这些教具模型的应用,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对这种看得见、摸得到的情景产生愉悦之感。学生在观赏和自制的过程中,联想、想象、情感和思维被激活了,从而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中。

3.质疑情境中思维探究性。

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进而对现象、问题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训练学生分析、推理等严密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判断和计算能力;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典型而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我国核潜艇A在海上巡逻,突然发现正东处有一艘敌艇B正以30海里/小时向北偏西40°行驶,试问,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小时,怎样发射才可以击中敌舰?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绘制图形进行探究,通过大胆地质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实现学生思维之间的交流。

4.激励情境中学生主动性。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动力。在情境的创建中,要能够顺畅的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主动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对数学的体验中,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品味数学中的无穷魅力,以使学生由感性的、暂时的兴趣,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在热烈的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表达、体验、评价、鉴别、操作等课堂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的语言、操作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弊端。

三、优化课堂,灵活情境教学的实施

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由学生感性的认知来顺利导入理性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函数图像来创建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函数图像,利用成语来描述函数图像的变化。这一情境使得数学问题充分与语文成语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纷纷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过的成语来进行描述。学生在描述上升趋势的增函数时想到了蒸蒸日上、节节高升等成语;在描述下降趋势的减函数时想到了每况愈下、直线下降等成语;在描述三角函数的图像时想到了此起彼伏。讨论使得学生很兴奋,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观察y=x和y=-x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这两种变化趋势有什么不同?如何利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描述?学生由感性的描述上升到了理性的变化分析,使学生顺利的理解了“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特征,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逐步的认识,进而顺利的导入了对单调性的深层学习。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建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建立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兴趣,并逐层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教具应用,彰显数学的对称之美。

教具模型的情境建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具的制作,使学生能够体验从建立到生成的整个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成因。例如在学习有关“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定长的细绳,将绳子的两个端点固定在黑板的两个端点上(绳子的长度要大于两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铅笔拉紧绳子,沿绳子旋转一周,笔尖就会在纸上画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学生对这样的操作很是兴奋,纷纷的画出不同的椭圆形,从中体会到了椭圆带来的美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椭圆的感性认识来指导学生的思考:根据图形中点的轨迹,想一想怎么来定义椭圆?学生的兴致逐步加深,在反复的动手操作中,经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到了“|MF1|+|MF2|=常数”这样的结论,从而顺利的理解和掌握了椭圆的定义。通过学生自制的椭圆模型,深刻的体验了椭圆的形成过程,在其中领悟了数学带来的对称之美,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问题创建,建立数学的开放探究。

问题能够直接点燃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调动原有的认知来尝试解决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实现对新知的融入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创建问题情境,利用开放式的探究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

四、结语

数学情境论文范文7

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愿意接触,愿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学习资源,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又如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一天一只小猴正在家门口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贝贝,回来吃水果”,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吃到水果、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探究数学问题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造探索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让他们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北京。生2:我去南京。生3:我去红碱淖公园了……师:就是我们榆林的红碱淖公园吗?榆林除了红碱淖公园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三、设计生活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七巧板是学生儿时的玩具,学生都玩过,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觉得有趣,在玩时,让学生从用两块拼到用三块拼在到用4—6块拼,最后用7块拼美丽的图案,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怎么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的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挥,建议学生把书后的纸图形剪下来,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把你用七巧板创造的图形粘在一张16k的白纸上,在班级评出创意奖,从学生的上交的作品看,有部分模仿书上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与众不同的一面。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但时间毕竟较短,空间也有一定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学生对买东西有生活的基础,对重量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对台秤的学生有认识,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去菜市场,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数学情境论文范文8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我任教的江苏省射阳实验中学的初一(11)班、(14)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均有60人,共有120人被试。两个班级人数、性别以及原有的兴趣水平基本相当,无明显差异。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成绩没有明显偏差,数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师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初一(11)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极力采用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数学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初一(14)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有效性通过两个方面来评价:分别是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兴趣水平。第一次对比是在半个学期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通过期中考试测试,第二次对比是在整个学期结束后,利用期末考试进行测试。成绩测试和调查在内容、时间、方式上相同。数学学习成绩通过数学考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数学试卷,并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阅卷。数学兴趣水平则通过我自己设计的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来测试。此表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共设计了10道题,主要调查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以及数学课的兴趣,对数学及数学作业的态度,学习数学的焦虑程度。被调查学生根据题中所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相应情况,按是否进行判定,分别赋分值1或是0,通过累计总分,来反映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变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在完成期中和期末两次数学考试后,统计两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分别从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两次考试前后成绩整体来看,每个班级的成绩均有提高,可能由于试卷难易度的影响或其他原因导致。第一次测试结果说明:经过半个学期的不同方式的教学行为的实施,两个班的平均分成绩已经开始有差别,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开始有区别;等到整个学期结束后,第二次测试结果,已经可以发现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无论是平均分,或及格率和优良率的对照。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创设情境教学的实验干预以后,实验班的成绩大幅攀升,明显好于对照班,创设良好情境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成绩非常有效。

(二)数学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在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时学习水平和兴趣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发放《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实验班60份,对照班60份,指导学生填写并且全部有效回收。测试卷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评判,累计总分后求平均数,以此反映检测学生的兴趣水平的差异情况。测试结果显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著差异。期中阶段,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开始优于对照班,到了期末阶段,实验班的学习兴趣已经明显好于对照班,并且兴趣提高的幅度也高于对照班。因而可以认定经过一个学期的情境教学试验后,实验班的数学兴趣水平显著提高。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比较高的有效性,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很受学生的喜爱,教师更应基于情景教学理论,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发高质量的有效数学情境,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促进教学质量,寻找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行为有效性意识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实施教学行为过程中,应当具有有效性意识。教师应该具有“学习时间有限”的意识,也就是说,提高初中生学习有效性不能单独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意识,提高时间效率的观念,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去占用学生很多额外的学习时间,而且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上。数学教师巧妙地将教学时间与学生主动学习时间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媒体信息等手段,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有的放矢;要难度适宜,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挑战性与可及性,做到能激活学生自主思维,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注意各个学习阶段,向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具有新意,既可以满足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能保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激发学习主体能动性

新课改指出,数学教学应由重“教”转向重“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变“教”为“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作为教学行为的目的之一。初中数学教师授课过程中应具有灵活性,照本宣科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应改变“主体”意识,将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角交给学生。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教学过程气氛宽松、自然,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想象力、语言能力、思维力参与进去,教师不断改进授课方式,使初中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创新与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