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范例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范文1

一、多媒体技术在一体化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自身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能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更完整和丰富的知识,各种复杂的理论能够在照片、图表、视频等元素的解析下变得更加形象和易于接受。

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音和动画等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多样化刺激和诱导,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3.能够促进示范操作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示范操作。利用flash、authorware等技术,使复杂、不易理解的操作环节简单化、直观化,缩短了理解掌握的过程。例如: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先直观地看到拆装的具体步骤,然后再进行实物拆装,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缺乏深度

在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没有将多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应用在一体化教学中,大多数的应用都是简单地将教案或者黑板上的内容投影到屏幕上,并没有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将一些教学内容彻底转化与整合。学生看到的还是原来枯燥的内容,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缺少师生交流和课堂互动

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时,教师一个人要面对很多学生,而且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操作电脑,缺乏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这样也就无法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实现育人的目标。

3.多媒体课件质量水平不一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这导致很多教师敷衍应付,丧失了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耐心。再就是自身掌握多媒体技术能力的水平参差不齐,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质量无法适应现在的一体化教学需要。

三、针对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改进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通过不同途径让教师进修培训,使一体化教师掌握多种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够易懂易掌握所学的知识。

2.注意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性作用

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还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来决定教学的节奏。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体化教学范文2

(1)有利于物流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以往教学过程中,中职老师习惯于言传,而不习惯于身教,同时物流学生也只喜欢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太重视实践能力的锻炼,于是这样就很难培养出一个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人才。实施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后则可以改变这一不良现状。二者的有效综合,不仅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校的教育结构得到了不断地完善。

(2)能够使物流专业各环节的教学得到较好的配合。例如现在的物流管理主要包括原料的采取、运输、储存、加工以及配送等其它的过程,这些物流基础看似相对的独立,没有工作的交际,但是实际上它们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物流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运行下去。也只有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才可以把它们进行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对整个物流管理过程有更深的理解。

(3)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在实施物流管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涉及到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自动手的平台。例如学生可以独自锻炼与管理有关的计算机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学以致用,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

二、中职教育物流管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中职教育物流管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前景,因此它的发展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其要求主要有:

(1)教学内容要适当,教学课程安排要合理。教学内容要以物流市场的用人要求为基础,再结合学生的基本能力水平来确定较为合理的内容和步骤。另外对于课程安排也需符合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能力,这样才可以创建出一个更好的学习模式。

(2)校企外实训基地的建立需合理。校企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物流管理知识,这样既扩充了技能又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3)教学手段要先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训练。老师需要采用最新和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时还要以案例教学手段和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提高学生综合管理能力。

(4)这一模式的发展必须要建立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对它的管理需要形成一个专业的机构。另外对于国外引进的高端管理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严格分析,以便能够取其精华弃去糟粕,从根本上改变国内不足的方面。

三、未来中职教育物流管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目前中职教育是职业人才技能培养的重要基地,而物流管理市场又大量需要这样专业人才,于是这就促使二者在培养人才和用人选择方面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学以致用,启用人才。但是尽管中职教育物流管理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的很快,但是由于它发展的起步较晚,它的系统依然还存有很多的漏洞,例如教学理念与用人要求不协调统一这一问题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需要在未来中职教育物流管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用人要求来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建立一条完整的一体化教学系统,以便使它变得更加符合标准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合理的结合一些国外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现状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让它变得更加符合我国中职教育物流管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四、结语

一体化教学范文3

1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内部构成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内部组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输送单元、铝合金实训平台以及装配单元等多种构件,其中的核心为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多由传感器、PLC模块以及触摸屏模块的构成,实训过程中应要求学生结合内部构成,进行灵活重组,通过有效的安装,确保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功能优势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功能主要体现在运送物料等方面,运送物料需要借助机械手臂的作用将单元舱内的相关物料输送到加工单元内,待到物料加工完毕后,再将其运输至物料台,实施精准分拣,分拣过程中主要根据产品颜色、材料构成等确保分拣的针对性。基于此,在中职教学过程中运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不仅可为学生展示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利于学生明确其内部构成及功能优势,掌握装置的应用技巧,实现知识的内化,转化为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在明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内部构成后应进一步确定其应用优势,发挥其应用价值,逐渐作用于中职教学,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接下来文章针对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

2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相对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加接近行业实际。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操作主要涉及工业现场主流技术以及现阶段工业发展中的控制技术等等,有效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有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现阶段相对先进的装置设备,并实时了解技术应用特点以及设备构成、功能优势,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第二,设备展示具有一定的直观性。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运用不仅可为学生展示整体的内部构造以及安装特点,同时可以确保设备展现的全面性与直观性,可以一定程度的缩减教学时间,从而逐步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第三,系统相对完善。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内部系统趋于完善,主要构成包括变频器、传感器以及PLC技术等,为设备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可大大系统控制效果。第四,设备应用具有一定的扩展性。教师在运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需求,及时更新设备,突出设备的实用性与可靠性,使得教学方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并使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中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职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组成,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应用可为学生展示现代化生产中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能优势,该装置中包含许多先进技术,主要涉及可编程控制器、电机驱动、传感器以及机械传动技术等等,学生在接触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过程中,将会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其与操作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得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中职教学环节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经分析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具体见下。第一,实训装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多会将其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后,从而给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以上教学设计方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未能接触先进的实训装置,加之基础课程不够扎实,面对实训课程,易产生负面情绪,或出现畏难心理,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将实训课程放置在专业课程之后,部分学生虽说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很难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缺少实践方向上的指导,最终的实践训练效果不够理想。这样的课程设计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甚至会使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达到企业人才聘用标准,至于其日后发展尤为不利。第二,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无法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部分中职课程体系中未能将机电一体化实现装置操作与训练融入其中,导致学生难以接触相关的实训设备,从而丧失了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的机会。此外,也有部分中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各类因素影响,趋向于引进落后的实训装置,理论上来讲是为了引导学生接触启蒙工具,但从长远化角度来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尤为不利。特别是部分中职教师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过程中未能将课堂理论有机结合,无法体现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第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机电一体化实验设备在中职课程中的应用极具必要性,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对其根本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主要由于装置数量不足,甚至存在不引进该技术的情况,即便引进了实训装置也伴随着设备应用受限的问题,使得实训装置的功能优势无法发挥,削弱了教学效果,更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4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经上述分析后发现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装置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光洁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功能优势,做好教学优化与设计,使得教学规划更加合理、科学,符合人才培育需求。针对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4.1优化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课堂中的应用优势较为显著,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育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一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健全的课程体系作为动力支撑,加快课程体系改革进程、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使之更加符合人才培育标准。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环节,应重点关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实践与应用,将培育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作为基本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将创新理念融于传统课程,突出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实践优势,将其作为教学动力,引导学生学习与自动化生产装配、调试相关的技术手段,并在实践课程中训练自身的操作能力,这样方可将课程改革与实训装置的应用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4.2有效运用实训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不仅要体现在自动化生产方面,同样要在课程教学环节积极引进该技术,发挥其功能上的价值。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中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成长需求,优化实训装置课程,选择向倒在第一学期设置体验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操作,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选择性的拆卸和装配,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实训装置的内部构成及其应用范围。接下来,则要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标准,组织实训装置相关活动,做好课程开发,利用实训装置的过程中尽可能联系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操作技巧,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一体化教学范文4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融合“教、学、做”为一体,将专业课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做”是核心与主线。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事实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除此之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室”模式为授课核心,以项目引导为主的案例教学和模块教学为教学手段。

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一体化”教学;应用反思

一、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职类艺术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虽然一直在应用,但是该模式能力目标的定位起点偏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形式多样,学生入学前的专业水平差异较大,学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专业教学方面,一些学校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相对独立,忽略了设计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造成学生只懂得设计基础知识,而面对专业的设计项目或设计任务时无从下手。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是一年半到两年。一些进入社会实习的学生技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衔接。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不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

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融合“教、学、做”为一体,将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应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师生一起通过工作项目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完成综合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当下,高职院校生源的专业素质差异逐步拉大。不同层次的生源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同时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为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明确的行动方向。

3.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逐步提升。创意产业正是这种思潮下涌现的新兴产业,社会对既懂知识又会操作的职业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猛增。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将职场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岗位能力要求对应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感知整个工作流程的操作环节。除此之外,以“工作室”模式为授课核心,以项目引导和模块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可以实现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生产实践接轨、校内实训项目与实际工作对接,注重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的授课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从而实现了以下几个转变:教师从“老师”向“师傅”转变;学生由被动模仿向主动实践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实训室、设计工作室转变。“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针对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做”的主体。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教师应改变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整合“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授课模式。当下,新事物不断涌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是每位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主导,根据学生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将专业知识和实训技能的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具体的教学训练项目。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化教学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水平的学生实行“以强带弱、以优带良”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高职类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的反思

一体化教学范文5

一、学生方面

我们知道中职类学生的特点,不爱学习,不善于思考,主动性差,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们传统上课模式是,每节课45分钟时间,老师讲课大约占30分钟左右。学生在前15分钟还能做到认真听讲,后15分钟基本就是人在课堂心在远方,听不进去了。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以老师作为引导,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主动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考虑因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出的行为导向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都适用于一体化教学。以行为导向型教学法为例,它是指老师在布置好一定的教学任务后,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去找寻问题的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主体地位。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一体化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学习兴趣大大加强。

二、教师方面

一体化教学要求老师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掌握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这就要求老师要经常深入到企业一线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知识做到更新。在带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出来,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这无形中给老师带来很大压力,也带来了很大学习的动力。这样也要求学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原来能讲理论课的老师,必须加强实践操作经验的积累,做到能完成一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同样,对于实习老师,要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做到这些,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才能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方面

传统的课程设置是理论课占三分之一,实践课占三分之二,理论实践相分开,而学校的知识和设备相对于日益变化的现代化技术比较滞后。而要打破这传统课程体系,就应该从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改革,应该打破传统思想,将课程设计成模块化。以我校测量专业《数字化测图课程》为例,传统的授课过程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而按照一体化教学,我们可以模拟多个实际工程项目,例如1:500校园地形图、1:500校园地籍图、土方量计算以及等高线的绘制,让同学先进行外业采集,将采集回来的数据导到CASS软件中,按照应知应会的要求,内业进行绘图处理,最后交出一份完整的成果图。学生在成图过程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连图的技巧,修改等高线的方法,绘图中的注意事项,学生通过绘图就会将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主动有侧重点的学习,有针对性,掌握更扎实,学习兴趣更浓。一体化教学教材方面要结合教学模式、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以及技术的更新情况、学校培养目标情况,编写适合专业应用的一体化理论实训教材。

四、仪器设备方面

一体化教学范文6

1.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理实一体化通常是指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该教学模式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实验、实践等环节中的条块分割,互不衔接的局面,把各个教学环节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项目式的课程,让教、学、做、练同步进行,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1、实现了三个“一体化”

即理论、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一体化;教师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堂组织上一体化;教室、实验室、实训场所一体化.

2、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知识讲授上强调“够用、实用”,实践技能训练上强调“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按照行业规范,结合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构建项目式教学模块.在“教、学、做、练”同步进行的过程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加深理论理解,使知识与技能相互统一,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1、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理实一体化通过项目式的教学,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情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对具体工作岗位的职责、流程和职业技能的感悟和反思,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最好途径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但提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工作过程的模拟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培养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应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实践能力、较强项目执行能力、较强市场开拓能力和与人合作沟通交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2.1实践环境欠缺

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实践环境.然而在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环境的建设相对薄弱,导致很多实践和实验无法实施.校内的实验、实践主要通过一些软件操作来完成,校外实践主要安排学生到一些外贸企业、海关参观,但“走马观花”成效不佳,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去.

2.2师资力量薄弱

一支理实兼备的高水准师资队伍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密不可分.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引进人才主要看重学历和科研能力,要求必须是硕士或者博士,在一类、二类期刊上多少篇,很少关注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且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就走上教师岗位,根本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其实践能力可想而知.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学生实践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2.3教学方式落后

目前,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包含的信息量不大,基本上都是把书本知识搬到PPT上.形式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单向授课,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导致课堂乏味、枯燥,学生兴趣不大,甚至认为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大用处,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成了“低头族”,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理论基础跟不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也就受到限制.

2.4过于侧重理论知识考核

通过对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调研发现,各高校在本科教学中,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实践和实验环节,但实践实验成绩学时占总学时比重较少,很明显“重理论,轻实践”.并且大部分高校没有独立的考核成绩,即使有实验成绩,也没有固定的比例,最多只占到总考核成绩的20%左右.以下是对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成绩考核调研结果。

3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先进的教学模式,正在一些高职院校逐步推广,从而解决上述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服务地方、服务基层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3.1开发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开发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一些课程平台,将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实践训练等教学内容一体化集成,将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对接,按照专业的特点用项目驱动式方法进行课程的开发.项目驱动式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每门课程按照职业活动和工作要求设置5-8个项目,每个项目分解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其基本思路是用工作任务驱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学习,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中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剥离、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不协调的格局,让学生能在工作情景的课堂上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知识,发展职业综合能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般4-6人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小组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方法.在这种方式下,让学生成为主体,利用情景环境、团队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实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国际贸易专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项目驱动式方法进行课程设置,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情景环境组织课程,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操作的过程中边教边做,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高仿真的操作环境,边做边学,既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职业技能,又能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如国际贸易专业的《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可设置下表所示的六个教学项目.以其中项目五为例,来具体说明课程的组织方法.首先,老师简要讲解一些支付结算的理论知识,提出两个具体的教学任务;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阅读真实业务中一些相关的资料,明确了汇付、托收及信用证的相关基本当事人,并对汇付、托收及信用证中包含的具体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做好相关英语词汇的翻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小组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答,普遍存在的疑问统一答疑.最后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已填制好的汇付票据、托收凭证及信用证.学生通过这种项目式的学习,真正参与到进出口贸易之中制定贸易合同主要条款,解决贸易纠纷,核算进出口商品价格,制作贸易单据等实际操作过程.从中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能站在自己所处岗位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学会分析决策,学会胜任外贸企业某个具体岗位的工作,学以致用.

3.2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离不开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方法,送出去就是通过鼓励专任教师到校外兼职、考取执业职格证书等方式培养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来做兼职导师.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不仅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理论技能,还要具备很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为此,可以鼓励老师到一些外贸企业、海关挂职锻炼,通过考取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贸易单证员等资格证书的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可以从外贸企业、涉外银行、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挑选部分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者承担专业技能培训、实训指导等实训型课程的教学.

3.3加大课程资源建设

丰富的课程资源库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教学资源库中不仅要包含多媒体课件、习题,还要包含单证、合同、场景录像、FLASH、情景视频案例、在线考试等资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的优势,丰富理实一体化课堂,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型授课模式,进一步加强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贸易专业理实一体化课堂应该按照课堂教学资源、虚拟教学资源、企业教学资源三个方面组织.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理实一体化教材、多媒体课件、项目式教学使用的各种纸质单据;虚拟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在网上进行虚拟“国际贸易”的3D场景式软件;企业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实战演练”的外贸口岸.

3.4营造“理实一体化”情景环境课堂

营造情景环境课堂,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理实一体化”课堂应该既能满足理论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小组工作、实践操作,虚拟实习的需要.情景课堂设计以实际工作环境为样板,将传统教学的教室、实验室融为一体,并在墙上悬挂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图等营造氛围.具体可以参考德国职业教育情景环境来布置课堂,以利于合作学习的工作小组为单位设计工作岗位,在情景环境课堂中既有理论教学设备,又有能虚拟操作的实验设备.国际贸易专业情景课堂可以根据以上要求设置四个区域:业务办公区、商品展销及洽谈区、外贸场景沙盘展示区和政府机构工作区.业务办公区是为各工作小组学习以及模拟进出口公司开展贸易业务活动的办公区域;商品展销及洽谈区为模拟广交会展示产品和业务洽谈的区域;外贸场景沙盘展示区主要是通过光沙盘动态展示整个外贸场景及进出口流程的区域;政府及辅助机构工作区则设立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银行、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服务窗口.

3.5改变教学考核与评价模式

一体化教学范文7

情、意、形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处理学生感情缺乏,联想和创作能力贫乏等问题,在课堂中使学生理解舞蹈的本质。舞蹈理论学习、熟练的技巧、丰富的情感和舞蹈意识加上卓越的表演能力可以让一只舞蹈由呆板变得灵动,由机械变得神韵,达到身心合一的舞蹈境界,艺术感十足。舞蹈教学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教育者将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体形全部调动起来,发挥学生情感意识方面积极的能动性,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舞蹈展现中来,获得艺术和美的体验。

2.情感体现的教学

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它通过真、善、美将人的心灵浸润,感染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会学生深刻、细致的体会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内涵非常重要,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2.1言传身教

舞蹈的言传身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舞蹈修养,还要具备足够的语言修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教师的语言要做到生动、精炼和亲切。很多舞蹈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开始教学舞蹈的时候,课堂比较乱,师生之间沟通存在问题,学生不喜欢舞蹈,教学效果低下。而如果采用教师言传身教带动学生练习的方法则能够让学生很快明白舞蹈的内涵和情感含义,使舞蹈富有感情且充满表现力。例如:在排练舞蹈《俏花旦》时,由于舞蹈中间有快板的部分,对学生的舞蹈技巧和动作要求都比较大,学生很容易由于遇到的困难而产生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这时我保持亲切的语气,自己融入到学生的队伍中进行示范,用鼓励的口吻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待学生掌握了舞蹈动作之后,我又发现学生的动作比较僵硬,我继续微笑着对他们说:“我们是舞台上美丽、活泼的俏花旦,要表现出花旦的俏来,同学们脸上的表情要欢快,嘴角要上扬,要把内心的愉快表现在脸上,表现在肢体上。老师觉得你们的动作跳的很到位,大家试着把自己想象成最美丽的俏花旦再跳一边,好不好?”同时自己做出一个大大的微笑表情,学生的舞蹈被情感带动,自然越来越好,动作标准,感情到位,教学效果非常好。

2.2以情动情

舞由心生,是一种自我感情的宣泄,无论是观舞者还是表演者都能在舞蹈中感受到美和愉悦。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调动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感情。在学习舞蹈之初,通过给学生播放音乐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之中所表达的感情,在音乐之中想象舞蹈的表演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音乐的情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能力和热情,以情动情,从而使得舞蹈的表现力加强。例如在排练《千手观音》时,就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和短片的方式先让学生感受到菩萨的端庄、沉静和安详,从而以感情促发感情,在舞蹈表演时在面部表情和眼神处理上做到更加精准,表达出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3.舞蹈意识的教学

舞蹈教学中“意”的体会和表达非常重要,在学生进行舞蹈表现之前需要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和动作中多蕴藏的“意”,才能进入到舞蹈的意蕴之中,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进行枯燥的模仿和练习。例如在排练藏族舞时,学生需要了解藏族的经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从奴隶到主人的转变,整支舞蹈轻快而欢快的气氛;了解藏族舞蹈中含胸、垂背、弓腰、屈膝等标志性动作是之前奴隶见到奴隶主时的卑微之“意”,尽力表达从卑躬屈膝到昂首欢快的过程。民族舞所表达的“意”是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直观的内心感受,在肢体表达上要充满感情和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内心情感的互动,只有准确的抓住舞蹈中音乐和动作的“意”,学生才能在舞蹈中尽情的表达,在学习中掌握舞蹈的精准要义和舞蹈特征,在动人的音乐中,完美结合舞蹈之“意”,表达“艺术感觉”,动作和情感的融洽处理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艺术气质,使学生的舞蹈达到发之以声、动之以情的境界。

4.体形训练的教学

体型训练是舞蹈教学的基础,也是舞蹈表现的最终媒介,以协调性、柔软度以及灵活性为目标。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体形训练是舞蹈教学的基础课,必须从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以良好、规范、清晰的示范动作对学生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整支舞蹈的优美展示,以促进学生对美感的了解和享受,激发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进行舞蹈的学习。其次,进行动作的分解,对每一个动作都严格要求,做到规范、标准。严格的体形训练是学生掌握舞蹈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完美,才能表达整支舞蹈的优美。第三,教师要教导学生人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将技巧和作品的内涵渗入到舞蹈之中。舞蹈不是由僵硬的动作组成,拥有表达流畅的技巧和身心合一的表现魅力才是舞蹈者舞蹈表演的高境界。学生在表演舞蹈的时候,要做到对每个动作的要求、技巧以及情感表达了然于心。例如,《雀之灵》这支舞蹈,它是傣族舞蹈的代表作,包含了傣族舞蹈的特征,将孔雀在晨光中时而静静伫立,时而开屏起舞的灵性和优美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不仅是形的准确,也是情感的充分表达,将情、意、形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使之真正的魅力展露无遗。情、意、形一体化能够避免舞蹈的僵硬化和机械化,注重了学生对舞蹈本身情感的追求,加强了学生对于舞蹈作品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5.结束语

一体化教学范文8

1.实践教学与训练框架。(1)身体教学训练:包括一般身体教学训练,专项身体教学训练。(2)技术教学训练:包括弹动技术教学训练,身体控制技术教学训练。(3)难度动作教学训练:包括难度动作技术分析,难度动作技术的诊断与评价,ABCD组难度动作教学训练。(4)艺术表现力教学训练:包括表情教学训练,身体感觉教学训练,过渡与连接动作教学训练,托举与配合动作教学训练。(5)成套动作教学训练:包括先分解后完整以及先分段后成套训练,间歇训练与念动训练,模拟训练,考核训练。(6)乐感教学训练:包括律动、节奏、表现力。(7)心理教学训练:包括基础心理教学训练,专项心理教学训练。(8)舞蹈教学训练:包括基本功教学训练,风格舞蹈教学训练。(9)战术教学训练:包括个人战术,团体战术。

2.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的结构。(1)主要通过有健美操专长的学生对校园内热爱健美操、舞蹈和健身的人群进行宣传、指导、培训,通过新疆师范大学健美操协会对有爱好和潜质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逐步优化校园健美操环境,扩大健美操人群,构建各种健美操梯队,为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2)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的运作中,注重采用健美操锻炼、表演、通级、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手段培育健美操文化,例如,每学年高校可以举办相关的健美操活动。(3)通过一体化模式中“学校和社会两平台”的搭建,开展基础、专业、综合三个层次的培养活动,使学生不仅具备了很强的专业技能,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还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品德素养,成为高素质多元复合型的人才,真正达到了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创新点

1.因材施教。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教学训练,因学生年级、技术的不同而教学与训练的侧重点不同,这可以使健美操一条龙教学训练体系有实效。从生源培养的系统性上下手,形成稳固的由大众到竞技的金字塔培养模式,使健美操高水平运动长盛不衰,强化了健美操品牌学校的建设。

2.通过教学训练进行基础素质教育。每次课都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都有能力培养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每学年有限的46周教学训练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举两得。这样不仅培养了创编能力,提高了运动水平,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学会做人,体现了21世纪教育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3.健美操教学训练资源的开发。(1)通过比赛、培训、电视、网络等媒体搜集了大量视频资料用于教学训练。(2)通过技术培训、赛事组织、裁判工作等,进一步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采用分组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树立了集体主义精神,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而保证了教学训练的效果。采用讨论、讲评、分阶段考核等方法,在不断给学生反馈信息和跟踪指导过程中,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三、效果

1.服务社会。面对越来越高的社会需求和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压力,我们在保持体育与艺术结合特色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将社会需求纳入课堂教学。从内地请来专家,就国际健美操、啦啦操发展趋势开展讲座。对国际流行的健美操、啦啦操教学训练方法进行讲授和培训。积极、全面地收集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积极迎合社会需求,拓展学生知识、技能,扩大就业面。从2001级到2008级,共培养高水平健美操人才58人,就业率100%,就业方向是疆内外大、中、小学校,健身俱乐部、厂矿企业、部队武警及社区,在这些工作岗位上,充分了发挥他们的才干,为学校体育教学、全民健身、社区体育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全民健身的推广者与传播者。

2.服务学校。创建良好的健美操文化氛围是健美操教学训练的重要任务。为准备每年的校运动会开幕式,由体育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担任教练,到各学院各班级进行健美操动作的创编与教授;以校运会开幕式团体操比赛、学院达标通级为基础,带动该项目在我校的普及提高、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