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范例

教育学心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

引言

积极心理学属于新的思想与技术在心理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给予教育工作人员带来了全新的工作视角。教师应当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正确认识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部分弊端,能够有效应用积极心理学,对于工作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要求个体能够寻找问题的积极意义,并且十分重视个体是否能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所以必须要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才能够逐步增长个人固有的积极力量,逐步消除或者是抑制消极方面的影响。学生在工作与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应用怎样的态度,从何种角度解释问题,将会影响学生对于价值与人生的看法。而积极心理学则要求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解释,能够从问题解决中获取积极意义。基于个人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同时要从问题的本源来获取积极的体验,所以个体应当选用健康积极的态度,正确的看待问题与事情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升学生幸福感,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追求

幸福是衡量人生命品质的重要标准,教育就是帮学生获取追求感知幸福的重要能力。由于成人学生选择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进行自主继续学习,主要是以提高学历为目标具有功利性,但是教师也应当正确认识到人的需求是应当被引领被激发的。所以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中,要充分重视知识讲授以及技能提高,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生活质量,从多个维度构建目标,进一步引领成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同时也应当正确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科学全面的分析教学过程中,包括师生以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众多显性因素,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氛围以及师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以及师生的情商等各项隐性要素,同时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以及学习品质,使学生能够将潜在的品质与力量服务于自身的学习与成长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在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应用积极心理学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挖掘学生优势,切实提高成人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由于学生管理是远程开放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制约远程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当根据远程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由于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工学矛盾以及地理分散、学习信息远程学习技能不足等各类问题,所以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由于远程的分离状态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沟通交流难以有效,实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师生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元的学生活动,难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严重制约着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有效拓展。所以教师也应当有效应用学生的自身优势,切实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有针对性的采用自主管理模式。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打造高情商的辅导员团队

在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管理力量,也是联系师生以及辅导教师之间的重要桥梁,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心态以及教学理念,决定着学生对于学校的整体认知情况,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的质量与成效与辅导员的综合素养成正比。辅导员应当正确认识并管理自己情绪,能够与学生和谐相处,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对于消极情绪进行有效调节,积极乐观的看待生活,看待世界,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问题能够及时有效的作出判断和解决,切实提高情商水平,有助于受学生欢迎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通过远程教育提供良好的技术与学习服务,有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各项任务,切实提高学历,实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也是帮助学生获取职业发展能力,获得更好事业平台,达到最初目标的重要帮助,有助于学生心灵更好的成长,切实获取内心的幸福与满足。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效果,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充分重视学生自身特有的积极力量以及积极品质应用学生的积极品质,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切实提高自身的感受,能够增强获取幸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8,11(3):321.

教育学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教育教学;心理学;心理健康

在职业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理论和实践难以融合,传统的教学中以文化教育为主的理念难以改变,因此,本文就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关具体措施进行讨论。

1.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符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

在90年代国家就颁布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也多次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再次强调了要完善人格、开发智力、培育人才的工作目标。这些都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该学科理论较强,但在理论基础上以实践应用为主体,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

1.2完善实践教学经验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在我国却长期存在短板,特别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够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将文化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同等对待,特别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同学科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地反思与改进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不断地教学中也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1.3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深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不同,如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或对学习不感兴趣,采取多样式教学,甚至是利用游戏来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自愿参与进来。

2.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激发学习的动力,学生才能学得好,记得牢。我们要以教材为基础,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案,通过互动,设置学习目标或提供课外知识,培养学生自身兴趣爱好。

2.2提高自信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能促进人格的完善与健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越是深入学生的内心……不应该损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在教学中也可通过合作学习来助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以此提高自信心,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在沟通中学会包容,学会友爱,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如何找到有效方法来解决问题。老师也应该学会赞美他人,给予肯定性评价,如激励学生勇敢发言,克服心理障碍,也可让学生表达对问题自我看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3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的习惯将受益终生。良好的习惯不仅是学习方面,也要注意生活方面,如今通讯发达,老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与家长合作,共同探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使之建立积极生活态度,才能保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们的问题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做事拖沓,没效率,做题马虎等,学生平常在家时可能就是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或者丢三落四,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使之良好习惯的养成。

2.4发挥榜样的力量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平常学生待得最久的场所不是家里就是学校。在家里,家长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在学校,老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老师的品格熏陶、行为的教育,其次才是科学文化知识。且学生多具有“向师性”,对老师的一点善举就产生崇敬,对老师的些许处事不公将产生无限失望。老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加以正确引导,树立正确观念,在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这种心理教育的渗透,也可产生良好效果。

3.结束语

虽然在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越发受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成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教学获得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在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达到教学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长英.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职教通讯,2007(10):65-66.

教育学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应用

根据目前我国对于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等多项内容,可以看出教师教育是对于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的专有名词,意在培养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同时加强教师对于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教师入职前进行的培训预考核,鼓励教师在职期间进行学历提升等连续性较强的教育过程。此种新课改标准下的理念,要求不但需要利用一定的新式教学方法,还需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将学生作为提升自身能力以及新课改任务下教育的核心。教育心理学在一定层面上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在教师的干预以及学校对于各种便利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如何将教育心理与学校教育中的各项条件相融合,深入学生内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学生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值得探讨。

1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在进行教育实践中如果能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当前的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研究,利用科学的教育手段进行课堂建设与创新,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1.1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心理学是当下教育对于教师教学提出的标准,教师在进行教学中,不但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求其在掌握的基础上,熟练将其应用于其中,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洞察,采用因材施教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1]。例如,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新兴的教育进行研究,对分层教育、智慧课堂、翻转课堂有所了解与掌握,在实践中看学生更适合哪种形式的学习,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模式进行选择,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状态进行评判,对于该教学课堂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课后进行反思,查找教学漏洞以及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心理状态,以及学生整体反映出的情况。例如,在进行分层教学法的使用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对分组进行合理规划,理解学生的各项特点与能力,使选择成员通过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分配,采取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混合的形式进行小组组合。合理分配教学目标,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组研究内容划分,从根本上对学生的个体能力及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同时,查看学生在小组中是否有发挥自身价值,如未能发挥自身价值,学生可能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可以考虑进行重新划分或调整小组结构,对整体的教学环境进行完善[2]。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的选择过程中,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学习,教师或小组组长可以组织学生对于课上知识进行预习或者学习,课堂上的时间尽可能地保留,给予学生与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针对不了解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与研究,但是此种教育方法较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其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年级较低的学生理解能力与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待提升与培养。在此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内化和自我构建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尽可能将复杂的知识进行分解,使其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提升学生深入研究的积极性。在此方面教师也应遵守教育心理学上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跟踪,对学习模式进行及时调整,塑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1.2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学生学习方式

在素质教育下,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这也正与教育心理学理论——构建主义教学法的中心思想相一致。根据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儿童智力发展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学生自身能力达到的高度在教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达到学习高度之间的地带,就是教学的目标。而教育心理学构建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构建自身框架的过程。因此,支架教学理念被提出来,其主要的教育原则是教育者为学生进行框架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这种框架构成的方法,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渐掌握这种能力[4]。所以,教育者在进行学习任务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对于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拆分,对于学生来说,在了解与掌握零碎的学习信息后,对所学知识进行串联,进而形成思维体系。在搭建支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逐步将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自己,在建立支架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提升了自身的独立性,构建了认知模式,同时在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时,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得出自身对学习的评价结果。

2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教师有责任将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基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将教育面向所有学习群体,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5]。这是在素质教育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在实现此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应用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

2.1运用教育心理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积极性提升方面,教师可将心理学中提倡的教育手段应用于其中,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良好的互动模式应用于教育之中[6]。在此种教育模式之下,课堂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沉浸性较高,学习兴趣逐渐提升,教师可以利用加强沟通的形式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与心理状态。与此同时,课堂教学中的节奏问题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将心理学融入每个教学节点,带动课堂节奏也是目前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之一。例如,积极性的调动绝非易事,根据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心理需求的不同,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可以采用物质激励法或者心理需求激励法,对于物质激励法,教师除了需要对学生的喜好进行了解,还需要付出一定的资金投入,这种方法是不受到教育行业认可的,因为这有可能造成物质攀比,虚荣心上升等情况发生,且面对物质生活环境较好的学生,此种方法并不适用[7]。所以,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方面,教育行业内更鼓励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帮助与需求上的满足。教师可能会选择创新课堂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针对一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给其分配任务,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主动参与学习。

2.2利用教育心理学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是首要条件,没有人能够强迫一个不想学习的人进行学习,只有从内心深处对这项学习内容认可,学生才会愿意接触与了解这门课程[8]。根据新课改对于激发学生能动性的要求,学生如何将所有精力都融入学习中。在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支撑下,每个学生的心理都是不同的,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但是其对于心理上的需要在某些地方却是相同的,如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能够获得家长的支持,学习伙伴的认同,教师的肯定都是在教育中提升自信心,加强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措施。如果想要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就需要从细节处着手,用心感受他们经常面对的问题,并为之提供解决方法,辅助其攻克难关。例如,激励教学法在当前教育中是最常被应用的,其具有形态多样、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灵活程度较高等特点,同时,其在教学过程中被应用也是较为科学的[9]。在利用心理学方面,教师会对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进行研究,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以及抗压能力。所以,在进行激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进行鼓励,学生在聆听教师的鼓励后,会学会欣赏,更加尊重他人,除此之外,被实施激励教育的学生也会重拾自信、减少自卑,在自信与爱的环境下成长。

2.3运用教育心理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新课改标准下,无论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资格认证中,还是专业技能要求中,或是对于教师学历提升以及继续教育方面,都有着重点研究[10]。在当前教育中,如何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凸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人的兴趣作为引导的方式,成为学习的主人,达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是目前教育中经常被刚步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同时一些年纪较长,长期使用传统英式教育法的教师也展现出了各种困扰,苦于提升教育方法与现代化教育设备的使用。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需要不断观察与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变化的节点进行观察,了解其在变化的同时带来的动作与反应,了解其所属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保障学生在学习前的所有准备条件都已就绪。作为教师提升的首要步骤,针对学生心理素质以及相关方面的教育细节,教师有责任对其进行了解,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激发与开拓,在尊重与共同讨论中,推进该兴趣的不断发展。其次,教师在进行互动方面,要珍惜每一次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这样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利用所掌握的心理学方面知识对学生的行为与言谈进行剖析,一方面,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对教师有一定的认可,另一方面教师也会接受学生的一些建议,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进行沟通后学生与教师互相尊重,共同进步。最后,在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应用方面,系统的理论知识能够提升教育活动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利可寻,课堂教学的每个阶段都与教师科学地应用心理学有关,教师可以与身边具有一定心理学使用经验的教师进行讨论,或者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尽可能完善教育课堂,保证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进行科学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心理学融入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育中率先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教师讲述的过程中,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过滤掉一些与该问题无关的知识,提升了筛选能力,属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但是,这与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更具有针对性,提升了专注能力,激发了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并将所学知识串联到大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提升了整体的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分辨能力。这不仅缩减了学生学习中的压力与负担,使学习更加轻松,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智能以及个性品质。

3加强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力

作为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新课改影响,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相较于预期达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课程设置的价值仍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因此,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应做好一定的调整,以适应新课改对教师教育的要求。

3.1优化课程教育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课程内容进行心理规划,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其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教师与学生面对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等。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整合教育学习中的内容,选择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与心理学方面知识紧密联系,实施高质量的教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过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将心理学应用发挥到最大价值,否则一切理论都是空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减少一定的基本教学,将简单易理解的知识进行概括性表述,将侧重点放在现代教育理论之中。由于新课改倡导教学应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对心理学知识的更新,吸纳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理论,扩充自身知识体系,研究当前在教育学中最热门的话题,通过把创新与融合的手段进行推进,吸纳优秀的国内外教学理论;通过国际上著名的教育学家提出的理论,进行实践与验证,同时提出自身对该种方法实践所得出的思想,查找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寻找自身在实践中表达与不足的地方,确认未来的实践与发展方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割的建立,并使学生熟悉这种风格,可以提升学生对这种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教育、赏识教育等都是教育心理学实践探索的重要方向。在利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达成对教学课堂优化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从初步接触与探索到逐渐深入,通过大量的教育案例探究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在实践中,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优化是教学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3.2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提升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应分析实际教学课程中所教授的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当下的状态以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进行研究,改变教学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教育方法分为体验教学法、试教法和案例教学法,在上述3种教学法中,第一种旨在强调教师将实际生活与教学相结合,利用联想、迁移等一系列教学手段达成教育目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更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进而对学生提出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种教育形式,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角色的互换,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辅助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其中,进而达成将教育心理学引入实际教学的目的。第三种教育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设置教学目的,进而营造与该项目相关的教学情境,对学生采用引导的方式,采取讨论、研究、分析等形式进行教学,进而达到将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相融,营造良好课堂的目的。总体来说,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因为应试教育等传统教育形式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3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利用反馈进行改进与提升

教育学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教育;应用策略

近年来,“教育改革”“双减”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小学教育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更优化的方向前进,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能帮助小学教师进一步了解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以及各阶段发展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推测,确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此外,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也是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应在小学教育中积极应用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一)把握心理发展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心理学与教育学一脉相承,教育实践以心理学为基础。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合理确定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可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发展。如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既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又能顺应学生要求的学习内容。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提到,学习者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进行内在知识的加工,这就给如何构建一个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教学中应用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重新定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实践的创新。

(二)科学确定德育目标与方法,提高德育水平

在素质教育中,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而教师学习和利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和需求,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教育,把不良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杜绝一些不良的想法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1]。教师以心理发展规律为指导,进行科学的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德育水平。

(三)把握心理教育重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学生受到外界环境刺激越来越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加之个体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不同阶段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而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规律。所以,良好的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抓好心理教育的重点任务,全面关注学生发展,可以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进行自我评价,促进自我教育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校内虽然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但并非仅学习知识,还要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实现全面发展。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应达到的水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修养,促进自身心理发展。

二、小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小学生心理问题仍然存在,这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有密切关联。学生都具有可塑性,大部分学生在恰当科学的教育下都能得到适当的发展,学会课堂内容,但要使学生透彻掌握内容,需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很难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导致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沟通方式以及对学生心理发展关注不足。也有一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往往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略了教学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忽视了将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研究人员不断推动教学方法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多样化。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实践而言,仍有部分小学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有的教师在备课时,主要从自身情况出发,依据教材内容和自身经历,设计教学活动,不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也有教师将学生成绩作为自身教学能力的体现,潜意识中过分关注成绩,此种情景下,更侧重于知识的单一传授,会导致对心理发展的关注欠缺。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专家及研究人员不断推出新的教学模式,力求帮助教师给予学生更加科学的教育,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例如,某中学形成了学生探索、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三十五分钟展示自学成果、十分钟预习的循环大课堂模式等,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教师,依然仅注重成绩,强调知识点灌输,认为学生讲不好,讨论交流就是浪费时间等。但就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某些简单的知识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可以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而教师在实际授课时,依然以教师为主,注重教师讲解,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

(四)教学评价对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无论是新课改背景下,还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甚至是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价都强调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传统评价方式很难转变,部分教师忽视小学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诉求,忽视学生的独特性,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以期末测评为评价媒介。事实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技能的掌握、性格转变、社交能力、思维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并不多,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差异化评价关注不足,这不利于教师依据评价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激发学科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效果也存在直接关系,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学生如果能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克服排斥心理,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就会培养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较弱,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特征心理,在使用课件或其他教学用具时,可以尽可能使用色彩鲜艳或卡通可爱的图案,以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逐渐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通过实验证明,积极的态度可以帮助个体培养学习兴趣。在教育实践和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只选择有趣的东西,而是应根据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主张学生“不要只做有兴趣的事情,而要有兴趣地去做一切必须做的事情”[2]。兴趣在小学各阶段都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

(二)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社会不断发展,学生也在不断进步,小学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从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看出,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各科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根据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表扬多于批评的方式。小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得到明显发展,因此,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教师的批评与气愤只会让学生产生更多负面情绪,特别是性格相对比较倔强的学生,他们面对教师家长的责备更是不理不睬,甚至心生怨恨,致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反之,小学生心理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及同阶段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采取表扬、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则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学生会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各学科也能成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通过心理暗示,提升教学效果

暗示是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使对方接受到期望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在强调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研究者认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其本质是利用每个人都天生具有的一种“被别人肯定和认同”的潜在心理,在对象个体并不优秀的某领域对其进行能被其充分感受到的高出其平常水平的肯定和认同,使其心理状态由“不自信”到“被肯定和认同”,最后转变为“自我肯定和认同”,并由此激发提高此领域水准的内在动因,最终达到期待水准[3]。小学生需要被认可,被重视,被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层面的积极暗示教学策略,表达对学生明确的期望,使学生找到学习的目标,增强自信,产生充足的学习动力,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面对学困生或纪律性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肯定学生的智慧,并暗示他一个明确的目标,如学习成效进步多少,或者一周时间学会某单元的知识,同时告诉他“你有能力做得更好,你一定会获得很大的进步,最后在班级脱颖而出”。这样学生会有明确的目标,并带着教师的暗示,认可自己,此后,该学生会开始遵守课堂纪律,而且会主动查阅资料、问问题,达成教师的期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善于通过积极暗示,向学生表达科学的期望,提升教学效果。

(四)重视情境创设,运用情感教学

小学生处在6~12岁年龄段,属于皮亚杰提出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个体能进行心理运算,但必须以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为支撑。因此,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应尽可能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呈现的内容也应尽量具体直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的情感培养。不同的课程创设不同的情境会有体验,不同的内容则会增强不同的情感。例如,在教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拍手歌》时,教师并没有简单带学生朗读,而是针对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的特点,在上课期间播放节奏性强且极具跳跃性的音乐做背景,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学习课文,而后播放视频,让学生边玩边学。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动物园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如此既拉近了与大自然的距离,又增进了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使课堂丰富有趣。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小学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情境创设导入,激发学生情感,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五)应用心理学理论,促进专业成长

教育学与心理学是教师必备的理论知识,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下的一个小分支,但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仍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程内容进行心理规划,但受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所限,心理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制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并利用科学先进的心理学理论调整教学方式,尽可能整合学习内容,选择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将教学内容与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实施高质量的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效,发展健全的心理,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4]。总之,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5]。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理上的培养,教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保健医,是学生人生之旅的灯塔。教师要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将所学理论学以致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心理学相关理论筛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开展课后评价。只有充分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娜.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04):106-107.

[2]邱熙.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8,7(01):51-52.

[3]石磊丽.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小学英语学习后进生的影响[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4]吴波.浅谈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20(01):69-70.

教育学心理学范文5

首先,教育心理学与学生的德育教学的融合,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快慢和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要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的结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目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管理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水平的高低在某方面是对所在院校综合实力考量的一种依据。因此,需关注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心理成熟期,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加强心理辅导作用,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基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借助于教育的教学本质和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教师不断将其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水平,这也是对所在的高职院校的一种肯定。最后,将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各个层次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对推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上。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侧重于对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上。教师教学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心理学一种实践的体现。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很多院校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将这门课程讲好,这就需要将心理教育学融入到教学中来,要对听、说、读、写、练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练习英语,真正将英语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愿性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不敢说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疏导和沟通。通过心理学理论,能够把英语中很多内在的语法特点及其相互之间普遍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也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平时的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非智力方面的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学中,就能轻松地教学,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栋梁。

2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水平的措施

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既注重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运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无形地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其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升其水平至关重要。第一,要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源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当今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而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实训课,它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学生,真正才能提高高职教学的水平。第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现在很多的院校都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因为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育心理学在大家心理的认知程度。课堂仍旧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当代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认知的积极性有关,因此,越积极自我认知的人,其专业水平就越高,而教师仅仅只是给予指导作用。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举一动都与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变得更加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真正提升教学队伍水平。

3结束语

教育学心理学范文6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和示范建设的推动,教育心理学在整个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文章在对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应用价值

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协助其有效克服消极、负面等不良心理,有效防止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更加科学地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在学生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切实增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教学的效率。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实现了学生心理层面的健康发展。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活动。因此,其在学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推动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心理遭受较大的冲击。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发展彰显阶段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需重视对时展的了解,发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面貌,推动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的质量。将教育心理学积极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作用巨大,能够使各个阶段的学生借助教师的心理辅导,实现压力的排解,协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学生管理的水平。在教育心理学的支持下,与教育实践环境相结合,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合理、科学地进行,促进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效果的提升。第三,提升了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下,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更强,计划性更突出,预见水平得以提升。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学生心理动机,明确学生的关注热点,清楚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进行积极化解,保证其拥有更加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根本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学家看来,正是由于教育的存在,使得学生拥有了相对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出现,将教师视为激发学生潜能的指导者,允许学生好奇心的存在,推动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以实现学生身心更快的发展。

(二)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

对于赞美之词,每个人都喜欢。借助这一观点,教师应用更加积极向上的言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实现对学生行为的正面评价。在教育教学行为中,一旦采用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责,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正面评价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多给予学生正面评价,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在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强化教学效果。不同的学生具有差异化的学习能力和性格,教师要多关注不善言谈的学生,对其进行积极肯定,以鼓励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这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将心理暗示巧妙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当中

暗示是以不明显的形式实现对信息的传达,使对方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信息,受到影响并做出反应。对于学生而言,不管优秀与否,都需要接受积极的暗示。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巧用暗示,借助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实现积极暗示的传达,帮助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清除自卑感,调整心理状态。此外,教师的期望也不容忽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够产生理想的教学作用,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鼓舞,形成学习动力。反之,如果忽视某些学生,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严重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期望效应需要引起关注,树立科学的期望值,配合以巧妙的暗示,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期望,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教学品质的提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时展要求相一致。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观念的转变,强化理论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在心理学的引导下,积极开展教学工作,强化师生互动,协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在根本上推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作者:任倩 单位: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教育学心理学范文7

 

从学科性质上看,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介于音乐学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具体来讲,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类教育、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它包括人的听觉对音高、音值、音色、音强、调式、调性、协和与不协和音以及稳定与不稳定音的反应,包括对乐曲整体艺术结构的感知。还包括音乐的心理功能,即音乐对人身心的调节,对人的情感、智力的作用;环境音乐对人生产效率的调节;音乐对疾病的治疗;音乐创作过程的动机与心理动态;创作的心理规律与灵感;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心理特征;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不同欣赏客体、不同欣赏主体、不同欣赏场合在心理现象上的规律等。此外,还包括音乐才能的研究与测试,建构音乐人才最佳心理结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群体力量等许多内容。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声音与人的教育关系、音响与人的心理关系等问题,以此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现在一般将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与音响心理学作为既独立又有联系、既互相交叉又有区别的学科来对待。《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篇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念为名发表的学术论文,阐明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性质,并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1)以音乐音响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把音乐的基本要素与人的听觉感受对应起来加以实验和研究;(2)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研究。这是音乐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许多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3)从对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发展到对音乐创作心理进行研究;(4)关于音乐表演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5)关于音乐才能的研究,这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是十分突出的。《音乐心理学基础》这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元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对音乐的认识、情感过程,人的个性特征,人的才能和音乐学习,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涉及音乐的特性、音乐的要素、声音和听觉、神经和大脑、嗓音和歌唱、空间和时间、记忆和注意、意象和想象、出神和联觉、情感和审美、兴趣和意志、气质和性格、音乐才能诸问题、音乐学习等方面,描绘出当前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本面貌。虽然本书涉及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比较广泛,但只是做了一般性的知识描述,还缺乏与音乐本体的对应性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作者给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特定位,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作者围绕着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展开了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状况总结如下:由原来的状况逐步转向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美学的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式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西方音乐美学的主要方向;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涉及到音乐社会学,二者的结合开辟了音乐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的结合,建立了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一新生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还把参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参与为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生活音乐的研究、参与以调剂精神为目的的研究、消除疲劳的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性音乐的研究、参与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心理效果、医治某些精神病症和异常心理的音乐治疗学的研究等方面作为应用部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注重音乐心理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提出许多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拓展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与其他音乐学科的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做了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一段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前,应该比较多地给予学生触及身心的教育。教师应该努力让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践行为相互密切关联。学习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学的原理,但就是无法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审视自己。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中缺乏的是实证方法论。掌握良好的方法对学科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很重要的方法。在以往的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中,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强调在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在上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时,要完全改变以前传统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各种资料,总结规律;再把每个章节的知识做成电脑课件给同学讲出来,教师要给予批评和指导。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指导,并一起探讨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重要一环的。因为,理论的研究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学科的成熟。基础理论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与否的,所以,在许多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将我国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奠定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础,初步构建起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如何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研究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需要广大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完成。

教育学心理学范文8

心理学课程是县级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县级职业中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幼师。一名优秀的幼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幼童的心理尤为重要,所以必须提高县级职业中专心理学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主要研究县级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县级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教学对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其中心理学在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里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自从2012年县级中职教育扩招后,县级中职学生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再加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法。

一、问题

1.中职学生

学习态度消极。一些县级中职学生心里一直耿耿于怀考不上大学这事。认为是自己智商不高,只能到职业中专学校,一开始就对中职的学习生活产生厌烦情绪。长期抱着这样消极的态度,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极易自暴自弃,更不能端正学习心态,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家境贫困。县级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家境贫困的学生,来中职就读,也主要是看中了中职学杂费免费的优惠条件。家境贫困的学生能得到这个读书机会,内心其实是非常珍惜的,只是限于客观条件,有些人还需要打工才能有生活费。打工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与体力,有些学生经常刚结束工作,就匆忙赶回来上课,这样很难深入学习知识。对专业认同度不高。一些学生虽然选择了教育学,但是对于教师职位没有太大的认同感。有些学生甚至是被家长逼着选择这个专业,一开始就对教育专业产生敌对情绪。端正学生心态,改善他们的客观环境,是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前提。

2.社会发展,教育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迭代。从前人们认为认真学习,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能全面综合地发展就是最好的教育,但现在提倡的不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鼓励学生多问,多体验,尽量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各自的特长,才是好的教育。教育方法要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而改变,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二、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特点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想象极其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再进行教与学方法的提高。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较多,较枯燥的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因为县级中职学校教育的本身就是职业教育,所以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目标应该以就业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从业素养,胜任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

三、心理学教学对策

1.端正学生态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心理暗示,或者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暗示性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到,人有所短,必有所长。在考试成绩上不如别人,那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有可能强于别人。县级中职教育就是以实践为主要教育方式的教育,在这里更适合的情况。况且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社会上的岗位是平等的,人也是平等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你有没有付出努力,付出的程度有多少。越努力的人,越受尊敬。为了不在以后的岗位上落后别人,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

2.教学内容更新换代

首先,课程的目的必须明确:即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合格的幼师工作者。所以必须以幼儿心理学为基础,提高专业能力为目标。随着时代变化,教育理念也要跟着更新迭代,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需要跟进时代潮流。内容设置上应该是理论与活动,或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情景应该创造一种真实的教学情景,把幼儿园的日常规定与活动和心理学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

3.课堂技巧注重寓教于乐

以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教学活动和实际案列结合起来,或者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在投入中习得知识,让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培养学生“问”的能力。知识是无涯的,实际情况也层出不穷,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难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只有培养学生“多问,多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让学生在一起后的工作生活中,轻松应对难题。

4.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心理学课程本身非常理论化和抽象化。县级中职学生缺乏对幼儿研究的实践,所以上课时感觉异常枯燥。所以心理学教学过程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容应该紧紧结合实际案例,或者模拟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而启发学生求得解决方案。课堂外应该鼓励学生多去接触学前儿童,亲身感受学前儿童的心理变化。让他们清晰地知道未来职业将面临的情况。

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通过影像的方式具体地阐述一些枯燥的知识,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学会在海量的互联网中寻求知识,不仅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也让他们能够提高自学能力。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课堂的时效性,因为互联网知识是相对于课本更有时效性。

6.作业形式也要紧跟潮流

一门完整的课程,包括课堂和课外。课堂教学要有效,还要课外作业有效才能完整实现课程教育的目的。过去教师布置任务时,限于学生接受力有限,一般是布置记诵,抄写的作业。这种枯燥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课后的作业也应该是有趣的,让人喜欢的。这就要求教师多布置些活动式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寻找案例,分析案例的得与失,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由学生和老师品评等。如此,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

7.评价系统也要创新

过往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通过具体的分数来体现,分数好就是优秀的学生,分数不好就是差生。学习其实是个过程,不应该以结果的分数为导向,而是应该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进步,才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所以,应该创立一个鼓励与监测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也要兼顾差异性,有些人擅长语言,有些人擅长表演,有些人擅长理论……要根据不同的人量身定做不同的评价语言。

四、结束语

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钻研,改进。本文强调通过增强学生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实践,并且与时俱进。希望通过这些视角,能给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启发。

作者:田洪卫 单位:湖南省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1]曾丽娜.中职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育与管理[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4.

[2]粟童.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学周刊B版,2013.

[3]伍美玲,徐东,兰喻斐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4]于淑丽.架起幼儿园教学与中职幼教实践教学的桥梁[J].教育艺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