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文化论文范例

广场文化论文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1

1.开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基层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当代社会中,群众文化已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环节。所以,想要构建和谐文化,首要解决的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究竟意义何在?很简单,它能够引导广大群众的主流文化方向,以道德教育为例,群众文化能够以特有的方式渗透进广大群众的思想中,它的教育价值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比较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非常关键,它的社会价值对全民道德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群众文化的突出亮点: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从文化建设工作角度来观察,基层和谐文化的独特作用:第一,它为精神文明活动的广泛宣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第二,它为团结友爱、充满生气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力的原动力;第三,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的积极推行。

二、群众文化中的广场文化

广场,指的是户外开阔的活动空间,是城乡较大的平整场地。文化活动,指的是以艺术文化为主开展的活动。广场文化活动,顾名思义,以广场为阵地开展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而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推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种群众文化的蓬勃兴起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进而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作为群众文化之一的广场文化,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不失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道吸引眼球的风景。搭建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的新型舞台?又该如何促进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伴随着政府广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种情况也正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良好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依托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打造广告文化品牌,使得群众文化中的广告文化走上一条繁昌盛的道路。历史告诉我们,广场文化的非凡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这一时期内,人民群众的广场文化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集会、庆典等形式的表现出来,真切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征。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与之相追随的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在群众中出现了广场文化,而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伴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加深,广场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总而言之,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告文化为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平台,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1.广场文化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广场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使它以民间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在不同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发现广场文化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拥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也通过广场文化这个载体,得到充分的展现,并得以发扬光大。根据有关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表明,广场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场文化不仅为不同特色的民间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和保护平台,而且使得不同的民间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进而进一步提高。

2.广场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党和国家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旋律,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特色文化结合到一起,使得不同性质的文化得到交流与融合,从而,体现出广场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包容性。在民间广泛的文化主题活动中,广场文化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它不仅能够容纳不同形式的艺术与表演,而且还囊括了不同理念的文化活动主题。这样,它能够吸引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趣味的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最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广场文化创造出丰富的文化财富。

纵观中外,广场文化创造出不可小觑的文化财富,同时,它也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丰富的人才。众所周知,广场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因而,在这样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下,使得广场文化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据统计,在广场文化的活动中,参与者涵盖了牙牙学语的幼儿到年近古稀的老人,而说到广场文化的形式,有现今流行的广场舞,有演奏现代乐器的,有展示民间艺术的,形式之多,内容之丰,难以想象。这样的文化组织形式影响空前,意义非凡。它实现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我,同时使得不同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和进步。

四、小结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2

1.开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基层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当代社会中,群众文化已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环节。所以,想要构建和谐文化,首要解决的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究竟意义何在?很简单,它能够引导广大群众的主流文化方向,以道德教育为例,群众文化能够以特有的方式渗透进广大群众的思想中,它的教育价值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比较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非常关键,它的社会价值对全民道德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群众文化的突出亮点: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从文化建设工作角度来观察,基层和谐文化的独特作用:第一,它为精神文明活动的广泛宣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第二,它为团结友爱、充满生气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力的原动力;第三,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的积极推行。

二、群众文化中的广场文化

广场,指的是户外开阔的活动空间,是城乡较大的平整场地。文化活动,指的是以艺术文化为主开展的活动。广场文化活动,顾名思义,以广场为阵地开展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而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推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种群众文化的蓬勃兴起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进而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作为群众文化之一的广场文化,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不失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道吸引眼球的风景。搭建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的新型舞台?又该如何促进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伴随着政府广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种情况也正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良好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依托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打造广告文化品牌,使得群众文化中的广告文化走上一条繁昌盛的道路。历史告诉我们,广场文化的非凡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这一时期内,人民群众的广场文化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集会、庆典等形式的表现出来,真切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征。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与之相追随的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在群众中出现了广场文化,而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伴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加深,广场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总而言之,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告文化为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平台,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1.广场文化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广场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使它以民间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在不同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发现广场文化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拥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也通过广场文化这个载体,得到充分的展现,并得以发扬光大。根据有关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表明,广场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场文化不仅为不同特色的民间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和保护平台,而且使得不同的民间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进而进一步提高。

2.广场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党和国家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旋律,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特色文化结合到一起,使得不同性质的文化得到交流与融合,从而,体现出广场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包容性。在民间广泛的文化主题活动中,广场文化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它不仅能够容纳不同形式的艺术与表演,而且还囊括了不同理念的文化活动主题。这样,它能够吸引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趣味的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最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广场文化创造出丰富的文化财富。

纵观中外,广场文化创造出不可小觑的文化财富,同时,它也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丰富的人才。众所周知,广场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因而,在这样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下,使得广场文化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据统计,在广场文化的活动中,参与者涵盖了牙牙学语的幼儿到年近古稀的老人,而说到广场文化的形式,有现今流行的广场舞,有演奏现代乐器的,有展示民间艺术的,形式之多,内容之丰,难以想象。这样的文化组织形式影响空前,意义非凡。它实现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我,同时使得不同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和进步。

四、小结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3

(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广场舞旨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人口大国,国家提供的文化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老龄化加快,中老年缺乏相对娱乐健身途径。而广场舞由于没有舞种限制,而且简单易学,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进来,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在进行舞蹈锻炼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广场舞由于在舞种上较为丰富,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聚集起来,为人民相互间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使人们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属。

(二)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建设,这需要政府不断净化社会环境,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广场舞让人们具体实践了文化参与。广场舞由于是群众自发性组织,这为群众之间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公共平台,交流各自在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改变,情感得到升。广场舞作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这种寓教寓乐的的健康生活方式,引领了人们群众对文明社会的向往,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使得广场舞这种简单的舞蹈形式让人们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整个社会民族信心,增强社会凝聚力,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提升城乡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广场舞近几年在我国各地不断兴起已成为展示各地方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是丰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舞的发展使人们改变了对舞蹈的看法,平常百姓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参与其中,使每个人都有在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性。广场舞为那些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借鉴各自的优势,学习新的舞蹈形式,这种简单易学的方式,带动那些平时不怎么爱活动的人群,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通过这种方式使更多的人都能参与进来,使整个城市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广场舞使每个人的才艺得到展示,身体与心里上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情绪得到释放,使人们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广场舞蹈的兴起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欣赏高雅的作品,增强了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人们的整体文化艺术水平得到提高。广场舞的兴起对于缩短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促进农村文化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树立整个城市良好的形象。

(四)展示群众文化建设成效

广场舞在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展示当地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可靠依据。广场舞在参与人数上由于比较广泛,其他没有任何一种舞蹈娱乐方式能够与之相比。首先,广场舞的不断兴起,为了使人们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场地,多数地区都修建了文化广场,使得民间艺术社团不断发展,广场舞的兴起使这种形式的艺术社团不断增加。其次,各类广场舞比赛,演出活动较多,人民群众通过广场舞的锻炼为日后参与各类比赛提供了机会。最后,通过广场舞的形式,使人民群众由文化活动的观赏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广场舞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吸引更多的人去参与,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全民参与的广场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种全新的文化氛围模式承载着一种健康的审美理想与追求,赋予了强劲的文化生命力,使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新的目标。广场舞的进一步实现,对于建设和谐的文化与美好家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创新

广场舞作为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更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社会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场舞在各地的不断兴起,反映了当地社会文明程度,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同时,又能体现出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人们参与广场舞,推动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应积极组织引导、培训、监督,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广场舞朝着更加有组织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广场舞才能更加有序发展,参与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1.发挥基层文化部门的引导作用

作为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宣传让不同的群众都能参与进来。定期组织各类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文化主题活动应更加新颖,有一定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让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心智得到成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素质与文化水平,使广场舞更加有形式的展开,吸引人民群众更加自觉的参与进来,文化素养得到提高,通过举办各类形式的舞蹈表演,使广场舞保持的更加持久,让广场舞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加强辅导培训,推广广场舞

广场舞作为基层文化的一种形式,在开展之处,应转变原有的工作作风。广场舞的深入开展需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加强对广场舞的有效科学引导,使广场舞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首先,要加强相关的培训辅导,让群众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提高群众的文化鉴赏能力与艺术思维能力。其次,要研究广场舞的实际特点,了解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娱乐需求,多编排一些适合不同群众层次的广场舞,使不同层次的群众得到相应的需求。最后,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培育那些业余的文艺活动代表,利用各类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广场舞更加有序的展开,培训之后组织群众参与各类比赛,通过舞蹈比赛的形式提高群众的竞争意识,增强整个队伍的凝聚力,为参与广场舞的群众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同时,要打造属于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水平提高。

3.拓宽宣传方式

在推动广场舞更加有形式展开的同时,拓宽相应的宣传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宣传使更多的群众知道如何去参与,在拓宽渠道上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媒体等宣传方式,扩大广场舞在群众当中的影响力,吸引全社会关注以及相关的文化部门重视。在推广广场舞的过程中政府应牵头,协同文化部门合作,让全社会形成自觉有效的发展态势,促使广场舞健康发展。

二、结语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4

1.1植物配置不适合广场气候

凤凰山海拔近8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针、阔叶与落叶混交植物,山上树种有马尾松、柏树、栎树等,以柏树为主,一年四季常青,荆棘杂草共生.而广场栽种了800余棵香樟、皂角、银杏、水杉等高大乔木,红槿木等灌木4000㎡,草坪、麦冬14000㎡.由于巴人文化广场位于凤凰山,四周没有高大的建筑群遮风挡雨,终年处于风口上,广场植物栽了一批又一批,成活率却较低,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2土壤不适应植物生长忽视乡土植物的应用

土壤里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而巴人文化广场在原页岩砖瓦厂的旧址上修建,烧砖将大量比较疏松的表层土、下层土取走,只剩下缺少养料的岩石层土,非常贫瘠,同时,属山地森林酸性黄棕壤,四川俗称石谷子,粘土少,石子多,植物难以生长.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凤凰山地貌特征,忽视广场绿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对广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设计者缺乏对植物生态习性的了解,忽视凤凰山乡土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异地移植银杏、水杉等再生树,导致许多银杏、水杉树在广场绿地中生长不良,极大地影响了广场绿地的综合效果,造成了绿化成本的成倍增长.

1.3植物景观设计与周围自然景观不协调

巴人文化广场的一边背靠以柏树为主且四季郁郁葱葱的凤凰山,其余三边则是村民种的菜地及梯田,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而广场虽有成排的桂花树、成丛的银杏树、低矮的植物,以及现代草坪和麦冬等,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树栽花种草,华而不实,植物景观设计显得很生硬,与周围自然植物景观格格不入.

2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进一步提升设计质量,确保设计效果,结合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弊端,我们认为,其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一般性原则.

2.1经济适用美观原则

根据经济学的投入和产出原理,将广场的投入与植物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和利益价值进行统筹规划,既要尽可能节约经济成本,避免奢侈浪费,降低资金投入,使植物景观设计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要合理配置各类植物,加强后期的管理与维护,使植物景观设计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借各种植物独有的形状、韵律、色彩和香味,或者表现人的意志和品格,或者表现人的审美情趣,使人触景生情,赋予植物拟人化的品格.

2.2因地制宜以乡土树种为主原则

乡土植物是在本土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从广场自然环境出发,充分利用周围自然景观要素和广场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因地制宜地选择乡土植物,宜树则树,宜菜则菜,宜花则花,宜草则草,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如松树、菜地、梯田元素等,充分反映出广场特色.

2.3利用植物本身的文化属性延续和提升巴文化原则

在巴人文化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中表现、延续和提升巴文化.在详细考察凤凰山植物特色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植物的文化美以及象征作用,充分利用植物的人格化特点,将巴民俗风情、巴文化内涵有机融入于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同时,充分利用凤凰山上本土植物的文化属性和四季变化的色彩,使广场的植物景观具有达州特有的地域特色和巴文化特征.

2.4生态节能又师法自然原则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根据巴人文化广场景观设计规划,对巴人文化广场的植物景观特征进行综合研判.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植物配置时,应尽可能地合理利用植物,避免植物的浪费,还应重复利用现有植物,使植物循环再生,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使用适合广场土壤和气候的植物.同时,应遵循广场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既保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又科学地处理好自然群落内各种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寄生关系、附生关系等,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生态和景观效益.

3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路径选择

植物景观不仅包括各种植物的选取,还包括各种植物的配置.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的设计表达,既要符合一般植物景观设计原则,而且还要考虑其本土性要求.

3.1植物景观设计与巴文化主题有机结合

巴文化是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灵魂.古代巴人以白虎为图腾,以洞穴为家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更练就出宛如山脊般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这就是勇猛刚毅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豪迈豁达的心态,千年跋涉,百代传承,生生不息,既是达州巴文化内涵的根基,又是达州巴文化的灵魂和巴文化精神所在,更是达州巴文化的风韵和魅力所在.要从达州巴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入手,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条件有机结合,突出巴文化脉络的神韵,打造巴文化主题.植物景观又是巴文化的载体.所以,景观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花草、林木,而是生态、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体.乡土植物是能够反映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之一,如达州市的乡土树种松树柏树,是最能体现巴文化特色的植物,同时还是四季长青又长寿的乡土树种,永远代表崇高、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对巴文化性格与精神风貌的概括提炼.又比如形态优美的斑竹、水竹,体现了富有气节、挺拔凌云、坚贞不屈的巴文化品质.将这些饱含巴文化内涵的植物品种通过科学和艺术有机结合的表现技法,大力发挥这些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这些植物的形、色彩和线条等,用美学特征去设计创作植物景观,与广场上貔貅、汉阙和青铜虎钮这些具有鲜明巴文化特征的景观小品高度融合,共同体现巴文化主题.

3.2植物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

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1andscapearchitec-ture)的核心.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为特色,以人为本、以乡土自然为本、以乡土植物为本,以完整的生态链作为设计考虑的终极内容,充分尊重广场休闲、娱乐的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注重植物的生态特征.生长于每一气候带的生物群落具有适应于本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它不仅体现在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而且体现在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还体现在群落植物种类的生理习性上.所以,应充分综合考虑广场处于海拔800米山脊的气候和土壤因素,植物景观设计尽量保持原有环境的自然状态,以乡土松树为主,再灵动地配置春夏绿色秋冬金黄色的山野茅草,是广场最合适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随着四季的变换,茅草由青色变为棕色,与山道粗犷的线条相配合,同时精心设计种植茅草的场地,一定会呈现出植物景观中山地野草那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将构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似乎诉说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情感、态度以及人生理想.因此,广场植物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也可以通过创造一些自然的景观,让人们充分感受自然气息,同时还能够使广场与周围的小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应对高达几十米的光秃秃的似刀切一般光滑陡峭的断崖进行治理,或将其崖面打造成适合攀岩运动的项目,或将其平整种上爬山虎植物,使其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3.3植物景观设计与乡土植物有机结合

乡土植物既能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又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对于环境的要求较之于奇花异草来说不仅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后期的管理成本较低,更能彰显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人文魅力.巴人文化广场位于凤凰山的南边,凤凰山成片的松树柏树使之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所以广场植物配置首选应该是松树柏树,易于生长.同时,凤凰山有漫山遍野自然生长的毛茅,春夏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秋冬呈现出大片的金黄色,生命力非常旺盛,是凤凰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像俞孔坚提出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可以作为广场有意味的植物景观元素,通过加工和再设计,以新形式、新意蕴和新的时代气息,使之形成十年景观、百年风景、千年风土,给生活在达州的人带来亲切感,表达对足下文化、野草之美的珍惜之情,从而创造出极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

3.4植物景观设计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

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巴人文化广场除一边背山外,其余三边是梯田和菜地,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上,必须与周边的农耕文化紧密结合,才能使之与周边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并给市民提供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提供贴近自然和内心需求的景观.如设置菜地、荷田、稻田等,这些景观建设和管理成本低、技术要求也低,不仅有利于农耕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和丰富,而且有利于提高绿化水平,有利于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通过将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农耕菜地、青青荷田、水稻田艺术地植入广场中,进而采用现代景观设计表现手法,使巴人文化广场既具有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功能,又具有体现参与现代农村生产劳动等功能.耕种传统在这里被赋予全新的内容,农耕文化可以得到活生生的展现;可以唤醒都市人对儿时田野生活的记忆,并获得休闲娱乐和亲历生产劳动的体验,使人们也多了一份享受大自然馈赠的乐趣.

4结语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5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不同首先从其语言方面表现出来。语言学家王力说过,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人治的,西洋语言是法制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中国人重团圆,重和合,是集体主义思想。而西方认为“天人相分”,所有的事物都相互独立。万事万物都能被分割为各个部分。重视逻辑分析,强调分析与实证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中推测和论证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所以汉语重意合,不重视语言的形式,上下文以时间和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形成隐性的连贯。句子松散,但是含义隽永。西文重形合,依赖理性思维。句子结构严密,逻辑性强,上下文关联词比较常见。

(二)社会文化的差异

由于社会环境不同,中西方社会文化也大不相同。这在各国表现都比较明显。中国强调“吃”的文化方面尤其明显。熟人见面问候对方的“吃”,就是比较明显的表现。强调“和”的方面,无论红白喜事举家团圆,热闹非凡就是表征之一。关于隐私方面,中国文化并不认为见面问对方的收入、年龄和家庭情况是不礼貌的探讨对方隐私的行为,相反是关心对方的表现。而在西方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因其涉及到了对方的隐私,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对待颜色方面,中国人喜欢“红”,红红火火是喜气、吉祥的表现。而西方则认为红色是媚俗的色彩,和妓相关。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也属于社会文化方面差异的一部分。中国主要信奉佛教、道教,而西方主要是基督教。同样是“神”,所指对象却完全不一样。中国的“神”主要指佛教里面的人物,而西方的则指“上帝”。

(三)生存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存在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地理位置在太平洋的西岸,东风给中国大陆送来雨水,给庄家的成长带了便利的条件,使农业的继续发展成为可能,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喜欢东风,并亲切地称为春风。所以有很多颂扬春风的文字,并出现以“东风”命名的品牌。而西方国家,如英国,在太平洋的东岸。东风意味着寒冷,西风对英国犹如东风之于中国,所以他们那些文豪会颂扬西风,“西风颂”。所以地理环境的差异,虽然是同样的事物,给不同地理环境的中西方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从以上中西文化差异方面,可以发现这些差异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西方都存在这样的事物,但是所指或意思却完全不同,在两种文化中的所指不匹配。二是两种文化中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名称,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的、西方文化中却不存在,或者相反。这就带来了文化的缺失现象。在商业广告中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又该符合处理来彰显广告的效果。

二、企业广告英译转换时文化缺失现象

(一)用儒家的中庸之道度量西方的个性心理

儒家文化统领下的中国一直崇尚集体、心性内倾、不事张扬。一般认为别人用的就是好的,或者说大多数人用的就是好的,亦或是被官方指定、被名人用过的就是好的。所以在商业广告中,中国人常用“老少皆宜”,“四季常用”这些词语。这样的广告在国内势必引起潜在顾客的兴趣,刺激消费行为的产生。但是崇尚个性,张扬自我的西方文化属于松散文化,注重个体。所以“个性”“独立性”等常被用作广告撰稿人的诉求点或者主题。西方的儿童玩具会明确标明适合的年龄段,绝不会像中国的“适合三岁以上,七岁以下的孩子”如此笼统的数字。甚至连涮牙用的牙刷广告上面都建议征求牙科医生的意见。所以商业广告英译时会出现这方面的文化缺失,翻译时必须进行补偿。

(二)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所以有些中国文化里面的事物,在西方国家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所指的事物或指称的意义也并不一样。中国的“龙”便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在中国,“龙”是瑞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的祖先。但是在西方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完全不一样。如果在英文版的广告里面出现的dragon(龙),会给产品的宣传带来负面的效果,目标受众会反感产品。在中国,根据古诗的意蕴,人们长给酒店起名燕子楼。如果译者英译的时候单纯地起名为“swallowrestaurant”,可能西方人士很难细嚼慢咽地在那里吃饭,享受吃饭的过程。因为swallow在西方除了指称“燕子”还有“吞咽”的意思,而且和饭店联系起来肯定和“吞咽”有关。虽然东西方都存在相应的词汇,但意思却不相同,极易引起误解,译者英译时候要注意文化补偿。这就是所谓的“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基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不同文化间的翻译,如果任意拿自己的东西去代替别人的东西,把一种异质的文化血液输入到另一种文化的血液中去,这无疑往人身上输羊血,得到的不是文化的交流,而是文化的凝血”(许崇信,1991)。另外一种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其做法是直接拿中国文化现有词汇放置英语文化中,不做任何改变。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具有中国的特质,在西方文化中根本没有对应的所指。如北京的名吃“驴打滚”,中国的本土建筑,中国的酒文化等等。在跨异域文化过程中,尤其是企业广告语转换时,一定要摆脱原语语言形式的束缚,考虑目的语语言的文化规制和潜在顾客的心理,用合理的补偿策略补偿双方文化的差异,跨越文化障碍,达到广告的目的。

三、企业广告英译转换时的文化补偿策略

(一)显性补偿策略

所谓显性补偿是指翻译时明确的注释,体现译者的异化倾向(马红军,2003)。也就是施莱尔马赫所说的尽量使读者向原作靠拢。让广告的读者也就是潜在顾客体验中国的文化。这主要适合于向异质文化的潜在顾客展现自己文化的独特方面的广告。

(二)隐性补偿策略

但是如果商业广告中出现的文化空缺无法用短小的文字进行显性补偿,只能采用隐性补偿策略。隐性补偿是指译者充分调动各种译入语手段,对原文加以调整,以求达到读者反应对等。如中国的东风汽车。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风在西方人的眼中非常寒冷可怕,而不是中国文化中的概念。作为一个品牌名称,对其注释时要用一个句子才能解释清楚。该品牌英译时成功地译成了Aeolus,希腊神话中的风神。其寓意让西方读者一目了然。这是用替代的方法,把中国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用相似的文化意蕴形象表达出来,达到商业广告的目标。如中国杜康,被译成了“ChineseBucchus”。Bucch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隐性补偿策略还可以采用改写的形式。就是套用西方文化中现有的套路,在商务英语英译时进行修改套用。

四、结语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6

广告设计技术教育“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本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在从事职

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职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白在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规范及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能力素质指理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是广告设计专业创造力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岗位专业操作技能和行业标准。行为素质主要表现在人的精神方面,有思想品质、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只有把三大素质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广告技术向专业化、技能化发展。

二、“职场化”实践教学的灵魂——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课程是“职场教学”的灵魂,课程体系的建立要遵循培育具有“全面职场执行力和创新力”的人才理念,明确广告设计技术相应的职业岗位设置,以现有社会岗位需求作为主要前提,由校方代表及行业和企业资深人士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对课程设置进行论证、批准。要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开发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通的课程,实现从工作结构到课程结构的转换,建设与课程改革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在课程实施后,还要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进行定期研讨、修正,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二)就业准入、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开发

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现在国家公布的相关职业岗位有“广告设计技术师、视频制作师、陈列展览师、会展设计师、会展策划师、广告审查员、广告从业员、工艺美术师、画师、平面设计师、摄影师、修图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开发要与职业资格认证、就业相结合,以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为基础,以职业资格认证为主线,企业设计师与学校教师联合授课,以本专业执业能力素质为培养目标,突出目前广告设计行业内“项目实务”的特色,提高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

(三)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课程建设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以及本行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课程的有效开发与设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广告设计专业可分为大平台基础课、平台方向课程、分方向进阶课程。大平台基础课程解决艺术设计的基础问题,包括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图形创意、设计理论等。平台方向课程主要是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课程,是不同类专业相同课程的专业同项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专业拓展”的能力,专业的专项核心技能,如印刷、摄影、广告实务、会展实务等课程。分方向进阶课程建设,以真实项目的标准要求进行课程研究,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拟定详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根据专业岗位要求学生分方向进入课程实训工作室。这一阶段是运用实际项目的实际操作和实验教学,包括项目实用技能的实践和行业实习两大课题实施。分方向进阶课程完全进入工作室,采用最直接、最真实、最贴近生产及管理实际的“全方位”“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

三、“职场化”实践教学的运行关键——建立产教结合工作室群

(一)实施产教结合工作室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最理想状态是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从事职业活动实践”,实现教学与企业“无界化”,形成“职场观念”。产教结合的工作室制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行业专业性的职业属性,是利用学校和企业(行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学科知识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转变成直接获取实际设计经验和各种能力为主的工作生产现场,将教学有机地结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因此,实施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设计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关键,在具体设计工作和实践中,学生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和技能的形成是在产教结合的过程中培养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职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校企共建产教结合的工作室群

产教结合的工作室群是在职场理念指导下成立实验工作室、项目工作室、设计工作室、作坊工作室和创业工作室。实验工作室是基础课程实施的实训场所;项目、设计工作室是专业课程落实的教学基地,可细分为项目筹划部、设计制作部等,使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各个环节的设计实战;作坊工作室是制作工厂或公司,也是专业技术类课程实训的教学单位,为工艺技术的实训学习提供条件;创业工作室是毕业生创业的孵化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的教学示范基地。这种分层实施产教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是以工作室作为依托,以专业技术和操作能力应用为主线,不间断地实训、实习和商业实战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整体模式是以产业为统筹的,将教学和经济接轨,实现岗位训练的真实化、职场化,开发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一致的学习情境;打造与企业环境一致的教学环境,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融入课堂,有助于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保障

(一)完善的硬件设施保障

“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健康运行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以及稳定的校外合作企业和实习基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才能满足所有“职场化”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任务重,学生双证培养、平台教学和分方向进阶课程教学的运行保障是按照设计公司标准建设工作室,要求不但有校外实训基地,还要有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项目实验和工作体验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展示功能于一体,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

(二)师资、项目资源及机制与制度的保障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网络经济;群众文化;发展;文化建设

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

群众文化是群众自发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群众文化拥有十分广泛的参与主体,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同时拥有多种多样的举办形式。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网络的发展带来群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不仅是群众文化形式的传播,还有群众文化内容也纷纷通过网络呈现在更多群众的面前。比如广场舞的兴起和发展就离不开网络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问题,并把这当作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这一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发展有目共睹。1.群众文化的参与主体越来越广泛化。从城市居民到农村居民,从老年人到青年人,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群众文化的发展大业中来。随处可见的广场中就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各种参与人数众多的节日庆祝活动上,大型的群众文化表演屡见不鲜。2.群众文化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群众文化的形式不在拘泥于广场舞和书画展之类的常见形式,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形式。许多地方政府组织流动舞台下乡送文艺。各种地方性表演形式通过网络和各种比赛进入公众视野。专业人士带领群众进行表演形式创新也开发了不少新的表演形式。3.群众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化。随着群众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看到群众文化的力量。各个地方也不断将地方特色文化通过群众文化的方式展现在更多人面前。民众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的关注也引导着人们不断用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继承和发扬各种文化遗产。同时在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在自我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与群众文化进行交流结合,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容。

三、在网络经济新形势下群众文化面对的一些问题

1.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主体仍以城镇居民为主。虽然有下乡送文化但是农村居民的参与热情不高,参与度低。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农村居民劳动任务繁重,无暇参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场所和引导人员;三是网络覆盖程度不高,农村居民能够接触到的群众文化形式少;四是没有相关的机制去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2.虽然从整体上看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具体到某个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是比较单一。城市里还是以广场舞作为常见,农村更是仅有农闲打牌聊天之类,究其原因还是场地,人员和物资缺乏。而内容单一问题除了上述场地、人员和物资原因外,主要是参与主体数量和质量问题。从数量上来讲,大多数人乐于参加简单易学的群众文化活动,对于稍有难度的像科普、书画或者太极一类的需要长期坚持参加才能收效的活动兴趣不大。从质量来讲,群众文化的参与主体不像精英文化参与主体那样具有较高素养,而专业人员很多时候并不愿意义务带领和引导群众参与。3.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机制缺乏。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形成长效的组织机制,才能实现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单纯靠个人来组织明显很难持续,我甚至见到过几次广场舞活动因为领舞者有事而无法进行。要实行群众文化宣扬主流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功用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引导或参与的形式助其创建良好的组织机制。

四、网络经济条件下发展群众文化的几点建议

1.坚持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引导性。曾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三个引导:突出主角-老百姓、把我主体-真善美、唱响主调-时代性。要把群众文化发展与新时期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注意将各种非物质遗产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以人民为主体继承和发扬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2.坚持因地制宜地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网络的发展使得共享群众文化活动形式非常便利,可供选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也越来越多。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和创新本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在乡村中要加强引导,进行场地和设施建设,降低乡村居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成本,提高其参与积极性。3.加强群众文化组织建设。网络时代带来的交流便利,极大地降低了群众文化组织建设的成本。引导建立各种兴趣群、活动群,让零散的群众文化活动活动参与者可以有效集中。鼓励文化专业人士参与到群众文化发展中来,一是引导普通群众学习,提高其素养;二是研究简易推广办法,降低入门较难的群众文化形式的门槛。鼓励以自发形式组成协会或者由政府出面建立相关组织机构,一是统一组织统一安排活动有效降低居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成本从而提高其积极性,二是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和常态化研究促进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网络时代对群众文化发展的助益甚大,但是由于网络覆盖不足和群众对网络的使用程度问题,群众文化的发展在各地的差异很大。在大多数地方,通过群众文化与网络的有效结合,还能进一步发展。进一步群众文化,完成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杜云生.全面建设小康与群众文化发展维度研究[A].群众文化论丛(18辑)[C].2004年

[2]张栋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经济与群众文化的相互关系[A].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全国群众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3年

[3]岑文菲.新形势下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问题与对策――以云浮为例[A].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年04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3.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8

高铁站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是人们来到一个陌生城市见到的最初物象,同时也是离开一座城市,留在脑海中的最后一个影像。它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彰显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和文化,高铁站建筑几乎是最高等级的大型公共建筑,对高铁站的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的设计不仅是在绿化、铺装和灯光上满足旅客的流动、输送和集散等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体现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非千篇一律的机械化模式。

关键词:

高铁站;普通铁路客运站;地域文化;景观

0绪论

第一,研究背景。高速铁路的发展最早起源于日本,2008年我国第一条京津城际铁路的建成和运营预示着我国从此进入了高铁时代。中国确实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发达,但是最令人钦佩的是我们的发展的速度。针对高铁站,在植入地域文化与融入周边环境方面的效果差强人意。第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重新审视景观设计,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多地结合当地的文化和社会。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的高铁站与高铁站景观,不是一味追逐快捷而机械化的产物,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造园学丢弃,世界一想到榫卯结构与古朴之美的庭院,可能更多想到日本。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本文从高铁站——城市的门面出发进行了简要研究。第三,研究方法及框架。理论研究、实地调研与项目实践这三者相结合是研究论文采用的主要方法。一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研究高铁站与高铁站景观相关的理论,收集相关图文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二是实地调研。选取大、中城市具有代表意义的高速铁路的建筑风格与景观进行研究,比较其功能构成、景观基本形态和交通流线组织与周边设施的完善情况等方面。三是对比研究。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国内高铁站景观与传统火车站景观设计进行比较分析。四是归纳总结。通过大量论据论证,归纳完成论题的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高铁站的规划与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铁路对这个国家至关重要,高铁就是升级版的“丝绸之路”,高铁是中国重回强国,传播自己的商品和思想的必由之路。高铁大多需要建设配套的全新车站,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普通火车站。它们通常坐落在城市的郊区,逐步拉动城市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如附近的商业及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城市相继建设了高铁站,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使它们丧失了当地文化特色,缺乏特点,无法诠释当地的地域文化。高铁站景观设计也遭到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冲击,盲目效仿,主题模糊,个性不强,城市地域文化的覆盖不广,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彰显本地的文化特色,使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铁站更加完美地切合东方园林的风格。

2高铁站景观设计分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在设计不同城市的高速铁路景观的过程中,应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符号,作为设计主题的重要来源。

2.1广场的功能分析及空间布局

以西安为例,多个遗址公园如雨后春笋建成了,丰富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它增添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景观以公园和城市绿地的形式提升了城市的价值。西安火车站前广场的古城墙在2004年进行了现代化风格的修建,将缺失的城墙连接完整,很具有地方特色。西安北站2011年投入使用,站台股道数量,站厅规模遥居亚洲第一,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建筑很具有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我国普通铁路客运站与高速铁路客运站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如西安火车站站前广场提供的是旅客的集散功能,以硬质铺装为主,旅客需要步行200米穿越广场到达广场边缘换乘公交车、出租车、长途汽车等交通工具。站房与换乘点距离较长,不够便捷。西安北站进出站通过高架桥车道解决了乘坐私家车和出租车旅客进出站不便捷的问题。高速铁路客运站站点较普通铁路客运站多,需要的集散场所面积规模更大。高铁站多采用高架穿越式站房,这样形成了两个站前广场,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交通集散功能由主广场来承担,而景观休闲的功能由辅助广场来承担,两个广场共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大面积的广场拥有了更多的空间做景观绿化,同时结合周边的环境,将酒店、餐饮、购物等商业服务内容融入广场的边缘,植入当地文化特色,同时与建筑相辅相成,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又表现出城市的发展水平。

2.2雕塑的地域设计

雕塑小品是美化广场的点睛之笔,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重要的载体、景观,可以全面地反映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也可以突出社会主流文化成就。有两个发展趋势,一种是远距离的大型标志物设在广场的中心,立一个色彩醒目,造型独特的具有标志性造型的具体形象,另外一种是近距离,带有地方文化符号的小物品,镶嵌在广场的各个部位。例如,苏州火车站广场雕塑,泰伯、言子、伍子胥、孙武、祖冲之、白居易、范仲淹和顾炎武共八位历史文化名贤塑像位于苏州火车站南广场。他们涵纳政治、道德、科学、思想、文学、军事等领域。一位名贤即是一座山,为他们塑像立碑,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和凸显苏州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思想光芒,这组雕像在地域文化上很具有特点。

2.3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是检验广场公共服务系统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据,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提升广场的形象、环境品位和现代化水平,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实用且美观的公共设施的诉求越来越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商业设施、休息设施、保安保洁设施(垃圾桶、消防栓等)、服务设施、标志设施、照明设施等,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在充分实现功能的基础上要更重视心理层面的需求,同时注意公共服务设施需与站房整体风格协调和统一。另外,展示传统文化有多种多样的方法。相关部门要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结合静态展示与动态表演,在候车区建文化长廊,在疏导旅客人流的同时使其在行走中了解本地的文化。同时在关键地方建设几个电子浏览处,以影片和画面的方式介绍本地的历史和发展。

3结语

在当今社会,地域文化在各个领域已经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各地政府非常重视开拓高铁站区的文化。在高铁站建筑外观和景观设计上都需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如遗址、民间艺术、传统生活方式、传统体育、人文等方面,这需要追溯和还原历史,找寻出具有当地地方特质的设计元素来再加工和创造,赋予文化新生命。设计师要掌握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然后采用创新性的方式加以应用,相信必然能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与景观。

4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我们既要横向地分析历史,还需要用纵向的发展眼光整理和分析地域文化,希望笔者对地域文化的研究能够引起设计界对“城市特色危机”的关注,逐渐摆脱“千城一面”的景观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逐渐抹掉“全球化、国际化”的设计思想对我国高铁站前广场设计的冲击。

作者:林崇华 荀丹丹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志军.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