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课程范例

教育培训课程

教育培训课程范文1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培养造就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提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基本要求。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问题,提出从学员实际出发,构建既有理论性、实践性,又体现创新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模块化

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立足于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突出问题导向,提高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对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在全省法学教育和政法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排头兵”作用,加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干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法治素养和业务能力,2016年1月14日、15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在牡丹江市开展了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座谈交流、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结束后我们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用以指导今后的培训工作。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市、区局领导、基层司法所长和社区干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份。

一、培训需求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培训机构对培训需求缺乏深入分析,有的培训机构苦于拿不出紧密联系实际的高质量课程,只能“有什么就教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内容陈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需求贴得不紧,缺乏针对性,甚至“自娱自乐”,不受干部欢迎[1]。在问卷调查中,有67%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未能很好地贴近基层干部的现实需要,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学理性强实践性弱,致使干部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培训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创新充实.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干部培训内容需求呈现出多元性、时代性的鲜明特点。在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科学人文素养四个选项中,对科学人文素养、业务知识的需求分列前两位,需求度最高。其中有5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科学人文素养,这说明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对除对法律法规、政策理论保持正常需求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意识十分强烈。急切需要开展哲学、历史文化、伦理、环境保护、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干部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调研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司法行政系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对了解和分析目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状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培训课程体系是指构建培训课程的形式和结构,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培训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2]。在培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课程体系重要性最高,比重最大,难度系数最复杂。培训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满足受训单位和受训干部培训需求,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受训干部工作技能。从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来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必须以坚持问题为导向,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以干部的成长发展为路径,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我们认为,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符合干部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既要体现培训目标,又要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既要考虑历史延续性而涵盖已开设的教学专题,又要顾及完备性和前瞻性而设计一定数量新的教学专题;既要强化创新性和开放性,又要保持课程的相对稳定性和成熟性。总地来说,应具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既要突出能力培训,又要强化党性锻炼;既要促进党的事业和执政党建设的发展,又要帮助和促进干部全面健康成长。第二,既要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金融等知识教育,还要紧密结合国内外以及本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培养干部的领导能力。第三,既要注重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提升,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培训。第四,既要设置共性化课程,还要设置适应不同类型学员、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差异的个性化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打好一个基础———真正懂得干部

无论是干部成长还是干部教育,其主体、核心和焦点都是干部。只有研究干部、懂得干部,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为干部服务。否则培训一定会有所偏差,不可能有较好的质量和效益。做好干部培训工作,首要的就是要研究干部现状,了解干部的知识结构,掌握干部的思想状态,把握干部的学习需求,研究干部的学习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遵循干部学习特点,尊重干部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按需施教,防止有什么就讲什么,不管什么人内容都一样,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二)处理好一个关系———培训需求关系

事实证明,真正解决问题的教育培训才是好的教育培训。干部培训要紧紧围绕事业发展、干部履职尽责和个人成长中突出的问题,紧紧围绕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绝不能为培训而培训[3]。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培训前课程需求调研与分析工作。培训课程需求调研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学员所必须掌握的、用来执行工作任务的、符合培训课程目标的工作知识和技能[4]。培训课程需求分析实施过程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确定调查分析对象;步骤二:选定调查分析方法;步骤三:设计调查问卷工具;步骤四:实施课程需求调研;步骤五:汇总分析课程需求。

(三)把握一个关键———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综合调研结果和近年来的不断探索、积累,根据中共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意见》和省委组织部《黑龙江省干部教育培训十二项重点改革项目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的要求,我们初步的设计思路是: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应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业务知识培训、人文素养教育四大体系,主要由八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课程。

1.政治理论教育体系

重点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国情形势等教育培训,引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模块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课程:(1)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块二:廉政建设与党性修养。包括课程:(1)党风廉政建设与惩防体系;(2)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党章意识;(3)加强领导干部官德建设。

2.政策法规教育体系

重点加强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教育,开展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重大决策部署的培训,提高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模块三:依法治国。包括课程:(1)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2)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制度研究;(3)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4)权力清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5)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6)法治监督与权力制约;(7)社会治理法治化与社会稳定;(8)刑法的理念与刑事法治;(9)刑事诉讼法中的行刑权;(10)治安管理处罚法在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11)社会治理法治化与社会稳定;(12)我国的犯罪、形势政策和犯罪预防。

3.业务知识培训体系

根据干部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加强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帮助干部提高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模块四:专业技能。包括课程:(1)人民调解与和谐社会构建;(2)社区矫正的现实问题与发展方向;(3)法律援助法与实践;(4)刑事诉讼中的司法鉴定;(5)公证公信力和当前公证工作;(6)法制宣传教育创新研究;(7)职务犯罪问题研究;(8)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的热点问题。

4.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按照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展哲学、历史、科技、文学、艺术和军事、外交、民族、宗教、保密、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培训,帮助干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模块五:领导能力与道德修养。包括课程:(1)礼仪文化与职业形象塑造;(2)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理与媒体沟通;(3)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4)中国传统文化;(5)公文写作处理实务;(6)新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7)当前反恐形势及反恐法解读;(8)保卫工作的历史回顾及新时期使命。模块六:心理调适与身心健康。包括课程:(1)领导干部的行政压力与心理调适;(2)用心构建良好的工作互动关系;(3)健康新理念;(4)拓展训练。模块七:公共行政管理。包括课程:(1)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2)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解读;(3)当前形势分析(国际政治形势、全省经济形势);(4)提高政府的执政力和公信力,增强行政效能。模块八:教育培训基地现场教学。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进一步深入调研,充分掌握培训对象的需求,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动态化、课程供给菜单化。

(四)抓好一个重点———培训课程体系评估

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培训机构应围绕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对解决问题的帮助等问题,展开培训课程体系评估工作,这样有助于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为今后培训工作的改善奠定基础。课程体系评估的工具可以采用柯式四级评估模式。做好培训课程体系评价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明确培训对象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操作部门应给予每一位培训对象参与评价的机会,并赋予相应的评价权利。2.评价结果要与培训者业绩考核相挂钩。通过具体的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尤其是骨干培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培训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课程体系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不断更新完善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培训者教学科研能力.

作者:孟霁雨 单位: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晓山.话说干部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5.

[2]陶永进.员工培训管理实训实战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5.

教育培训课程范文2

当前,随着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和“五项行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社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中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如何创造性的设置培训课程。

关键词:

农民教育;培训课程设置;变化

一、培训对象的转变带来课程设置的变化

由于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以往普及型农民教育的培训,我们可以在村委会或村小学建立图书馆和专家指导室,尽可能满足农民各类种植、生产、加工的需求,将农民培训由传统的全民普遍性培训向培养特色化、个性化方向培训,使农民能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深入学习,提高自己成为领域内的专家、领头者。我们联合乡镇农技、水产等部门强化对职业农民中的科技带头人教育培训,为他们设置了“农村实用技术问答”“农村干部问答”“家庭种植”“家庭养殖”等课程,为他们进行“充电”和知识更新,发挥他们“二传手”的作用,让他们为农民素质提升放大效应。由他们帮助农民选择品种、技术、项目和市场,成为农村中破解政策法规和科技难题的热心人。对职业农民中的党员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我们结合镇企管站、安监所等部门对管理人员设置“市场营销”“法律小常识”“经营管理”“加工储藏”等课程进行教育培训,使农民了解市场所需,避免资源浪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引导作用,让龙头企业与专家讲市场风向标传达给农民,农民再根据市场变化进行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长此以往,农民自然懂得根据市场变化改变经营模式。此时还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导带头作用,提高党员干部的科技能力,才能在农民中起到标杆示范榜样。因此,提升党员干部的专业和领导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政策、科技、市场和创新等意识的“专家型”人才是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

二、培训方式的转变带来课程设置的变化

设置实践课程时,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环境,农民属于土地,不应将课堂局限在教师的小小空间内,而应将课堂从教室向田间地头转变。培训中,尽可能多开展实践性教学和田间课堂教学。理性知识结合技术要点,邀请专家、技术骨干在试验、示范操作中传授相关知识,推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在这种互动性、启发性、实践性的培训模式中,推动农民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并提高技术与技能。让农民从土地以中来,到土地中去,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设置网络课程。由于近年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硬件条件的巨大变化,应积极鼓励农民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力。跟随时展步伐,将课件、影音资料、多媒体资源等有机结合,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把农民从单一的接受模式中解脱出来,在趣味性教学中调动大脑思考问题;二是充分运用“江苏学习在线”“宝应学习在线”“中国农业信息网”等网站,精选内容,设置相应的课程,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三、培训目标的转变带来课程设置的变化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践中,要从农民传统经验与落后的实用技术中解放出来,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调动大脑思考,使农民在知识、理念、技术实现换代更新,进一步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设置活动性课程。当前国家农村建设以农民创业能力提升为关键。党的惠民政策同样为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此,我们近几年连续开展了“学知识、新技术、争创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以活动当课程,在活动中让农民学知识、学技能、强素质。设置“观摩”性课程。近年来,我校带领农民相继开展了“广洋湖镇虾蟹混养”“鳜鱼养殖”“广洋湖镇有机稻基地”“绿色食品深加工”“广洋湖镇水产品合作社”观摩活动。通过开设“观摩”性课程,使教育培训理性的向种养加、产供销并重转变,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向集约技术转变,向一、二、三产业全面覆盖转变,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设置“农村工程项目”课程。近年来,党中央和政府为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和素质能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各类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针对这些项目,我们开设了“农村工程项目”课程,让农民从技能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农民掌握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中政策性的项目课程,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设置“互联网+”课程。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总理曾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引入经济建设的大格局中。在互联网信息快速发展当今,我们设置了“经营管理”“农村经纪人”“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相关的课程。增加了电子商务知识内容,让农民学习了解如今流行的电子商务知识,帮助农民开辟农产品营销渠道,解决农产品销路窄的问题,刺激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农村经济向信息化转型。

四、培训服务方式的转变带来课程设置的变化

教育培训课程范文3

关键词:教学模式;学习者;成人教育;培训课程

1当前培训课程中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讲授模式单一,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重理论阐述轻实际问题的解决。培训课程大多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方式,缺乏互动,学习流于形式,导致自主思考与深入探究问题动力不足,即使学员普遍认可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但在个人收获方面尚未达到自身期望。第二,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与学习者的需求并未完全一致,针对性不强,教学层次和内容上的个性化设计均比较欠缺。对学习者的预先了解不足,缺乏调研,或漠视学习者的基本状况,教学思路大同小异,不能尊重学习者实际,模式较为单一。第三,学习动机激励不够,导致学习者自主学习意愿不强烈。大部分课堂集中在组织教学的层面,对学习动机激发不重视,对调动学习者内驱力这一目标未能准确把握,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有所欠缺。第四,反馈与评价不足,学习效果模糊,学习者对课程给予自身的影响难以判断。培训课程在经历讲授、练习、成果分享后,往往忽略反馈这一环节,学习者对学习的效果好坏不再关心。在成人课堂教学中,反馈是知识构建的关键启示环节,是对学习结果最有效的保障,既有纠正作用,又有一定的确认作用。对于较为简单的问题,即时的反馈能帮助学员快速提升和改善;对于较为复杂的内容,延迟反馈会让学员的印象更加深刻,也能更全面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几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分析

培训课程经过前期选定开发,教学策略设计,还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选择科学的授课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2.1直导教学式

直导教学式是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法,教师通过讲座形式对概念、原理、情景、事实进行解释、论证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把握教学进度、容纳大量听众、把控课堂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频次高、听众多的大课堂的不二选择,但易受到教师教学经验及趣味性的影响,极易成为灌输式教学,在启发学习者思维方面稍显薄弱。此种形式作为传统授课的主体形式沿用多年,随着教育教学的改良,也逐渐发生变化:教师提供标准和要求,辅以案例分析,引导学习者构建,逐步凸显学习者的主导作用。

2.2讨论教学式

围绕某个主体,进行深入讨论、交流、辩驳、反思等,探寻问题解决方法,并最终达成共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讨论中进行的,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是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主体的方式,学习者在讨论中学习、成长、构建。相对于其他教学模式,需要多个角度、领域,跨界参与,深入而全面,讨论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学习者之间更多地通过协作学习,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理解和解决,头脑风暴式的发散思维,能够多维度碰撞和激发学习者的思路,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共同研讨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3体验教学式

体验教学式也称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实操训练的方式来达成培养的价值和目的,也是一种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实际的体验中学习理解、运用、成长和构建,个人参与度较高,更多依靠学习者之间的沟通,打破隔阂,动脑加动手共同构建。培训体系中有两种常见方式:一是拓展训练。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设定一个任务开始,在这个任务中学习者要通过自我努力和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终完成任务,从中获得成长。此种方式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大多以游戏形式展开,同时涉及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教师要对任务本质进行强化,流程上强调,规则上重视,防止为了娱乐而娱乐。引导学习者从具体任务中走出来,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转移到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完成体验后,教师药进行总结,引导学员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带有游戏化色彩的任务,学习者更愿意投入其中。二是现场教学,学习者进入一个课堂外的学习环境,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学习。通过教学现场专业人员的解说作深入了解,将学员引入教学实践的情景中,学习者在体验中感悟、提升,使学员在多样化互动中收获知识。现场教学活动中,各环节的合理衔接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要求。在体验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习者多参与,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同时要注意,每个学习者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感受也不一样,不要给学习者标准答案,切忌生搬硬套。

2.4情境教学式

创设情境,连接已有经验,运用情景化的问题设计、系统的课程内容、模拟化的课堂情境,学习者参与研讨的一种综合教学模式。首先,除了基本的问题导入之外,更多是通过带有情境性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学习,依据特定关系将各个案例结合起来,组成一套完整的情境。其次,在学习环境中做到情境化,在培训现场布置、教具设计、流程模拟方面做更多的设计和运用。情境教学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构建和认知,目标是强化自我和提升自我,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利用启发式讲解,在探索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效果。在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从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设法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引导和启发其思考,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预先的调研了解当前学习群体所侧重的类型,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设出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兴趣的问题,逐步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原有教育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记忆、单方面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全新的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3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与学习内容相匹配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匹配是基本要求,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培训课程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必然不能“一刀切”,有选择性地搭配教学方式,科学组织课堂,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3.2具有可操作性

培训课题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教师应“一切都以学习效果为目标依据”,选择自己熟悉的能够驾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确保课程顺利开展。对课程的把控力是确保课程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掌握包括讲授、引导、互动、控场、应变等各种方法和技术,保持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

3.3与学习者的基本情况相匹配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势必要求教学模式充分考虑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尤其是成人学习,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学习需求的个体差异较大,如何发挥成人自我导向能力的内驱力,促使学习者主动完成学习,值得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励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因此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对学习者的前期调研、细致的分析、研究成人学习特点就显得尤为必要。

4结语

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成人教育培训的学习者往往在年龄、学历、知识层次、认知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进入培训课堂,每个学习者都受到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认知的影响,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者的内心受到触动以后才能充分激活学习者头脑中的经验、观点乃至案例,自发融入课堂中,进而享受学习过程。大量实践表明,要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需要不断转变观念、研究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互动式的活动,让学习者在愉悦中学习、掌握和领悟。每个培训项目应根据培训目标、基于学习者情况选取相应的培训类型课程,并尽量以多元化的模式,构建起培训模块。

参考文献:

[1]钱诚.论成人教育培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成人教育,2014(12):28.

[2]段烨.学习设计与课程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教育培训课程范文4

摘要:

我国农村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刻不容缓。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出现了经费紧张、学校与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培训课程和内容不合理的问题。利用网络课程可以有效应对以上问题,因此,在当前阶段我国应该大力推行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农村体育教师继续培训工作。

关键词:

网络课程;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科教兴国教育是科技的基础。我国发展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国务院办公厅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中指出:“农村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短板,已影响到全局的发展,补齐短板,重点在教师队伍建设。”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农村体育教师,在学历和能力上都显不足,要让农村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过得硬”“教得好”,提升教师素质刻不容缓。《计划》提出: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及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优化培训内容,注重师德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利用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了满足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我国教育界掀起了教师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热潮,积极探索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的机制和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课程教育应运而生,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1]。网络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为体育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所以,基于网络进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课题,已经成为目前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关注点。

一、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经费短缺是限制农村体育教师业务提高的首要问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培训是教师更新业务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网络教师培训计划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进程,保证素质教育实施,关键要有一支体育专业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因此,搞好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结合体育新课程实施,做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便成为当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3]。虽然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而且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均呈上升趋势。但是,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上却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发达地区经费多,不发达地区少;城市投入多,农村投入少;主科投入多,体育这样的副科投入少。我国不同地区和城乡的发展不均衡,有些农村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当地的财政仅能勉强维持教师工资的发放,无力提供教育培训的支出。另外,还有的地区教育主管领导对体育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体育教师培训可有可无,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体育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就不能很好地组织农村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因此,就出现了大部分农村体育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必然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学科教师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最终阻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热情不高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扩大、主城区人口数量增加及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偏远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体育教师缺口更大,有一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在三分之一或一半左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而仅有的体育教师在工作中也常常是身兼数职,很难全身心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师的缺乏直接导致学校领导不愿意送体育教师脱岗学习,因为一旦体育教师外出学习,这段时间不但正常的体育教学无法保证,而且会使其兼任的其他工作受到影响。所以,在学校方面,对于让体育教师脱岗参加培训并不积极。在农村体育教师自身方面,也存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热情不高的现象。我国目前在进行农村体育教师培训时,形式比较单一,各地区较多采用长时间、集中办班方式,由于培训时间较长,离家较远,很多教师难免“身在培训心在家”,教师分心多,培训效果自然受到一定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待遇不高,脱岗参加培训会影响他们的收入,有些学校规定,在教师脱岗学习过程中,只发放基本工资,除此以外不享受其他待遇,这必然会严重打击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此外,即使外出培训期间,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大都会负担参训教师的学习、交通和住宿费用,但是也有的地方是学校和教师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培训费用,这一现象在贫困地区比较多见,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个人也会有一些额外的开销。所以,当前农村体育教师普遍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热情不高。

(三)体育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与农村体育教育现实脱离比较大

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情况千差万别,许多偏远地区的师资缺乏严重、良莠不齐,有的地区甚至没有体育教师资质和必要的体育健身器材,这些都制约着体育教育水平向高层次的迈进[4]。当前的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班,从培训内容到培训教师的遴选、管理都还存在追求“高大上”和“脱离农村”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培训活动不能最大限度地切合农村体育教育的突出特点,特别是不能适应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平和特殊性。多数培训主要采取专家演讲的“授课方式”,但授课教师很多并不熟悉农村教育,也不了解农村教师,往往偏重理念、知识,较少顾及农村教师最看重的“方法和技能”。大班集中的上课方式,很难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不能避免“听起来很好,却不实用”的问题。诸多培训行为和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农村体育教师水平普遍偏低、参差不齐的实际,没有照顾到农村体育教师多层次的需求和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少了些“农村味”,导致参训教师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降低了培训效果。相当多的培训团队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因而并不十分了解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把握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对于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实际水平,一些培训者想当然地概而论之。问题意识缺乏,导致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准确的定位,抓不准培训教师水平提升的临界点,课程内容安排难免“多、杂、泛”,无法贴近农村课改、农村体育教育的现实情况。不清楚农村教育的问题,抓不准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培训活动就回避了主要矛盾,就丧失了起点,偏离了培训的正确道路。

二、利用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优势

网络教学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5]。

(一)网络课程培训可以有效减少资金投入

当前,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经费短缺是影响农村体育教师业务提高的最主要问题,而由于农村学校地域分布零散,通过组织集中培训的方式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一个巨大的矛盾,仅仅依靠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和改变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这样的途径去解决,显然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和方式,在现阶段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网络上的课程资源是海量的,不同的学校、教育机构以及商业网站均开发了不同类型和侧重的网络课程,而且,当前高校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各个级别、各个项目的体育精品课程几乎都可以找到,这类课程的系统性、规范性都超过网络上的零散体育资源,可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最重要的是,这些课程资源绝大部分是免费的,可以任意下载和使用,这就能为农村体育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节省大量的资金。传统的教师培训常常是集中一地进行的,这是由于省市的教育经费相对于县镇充裕,而且组织全省或全市的集中培训有利于专家和名师这样优势资源的集中。但是这种组织形式的弊端,就是给外地参训人员带来交通和吃住方面的一部分不小的支出,农村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工资待遇低,这无形中也影响了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利用网络培训的方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县城或者乡镇里组织集中的培训,甚至可以由体育教师在家自行学习培训的课程,最后的结业考试再统一到县镇进行。这种培训的形式,虽然与传统的培训相比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确实是针对我们目前严峻形势下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网络课程培训可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参训率

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远程教育发展,国家也承认远程教育得学历证书,并不断地进行网络培训资源建设,从而使网络培训教育得到飞速的发展。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的投资额超过百亿元,已经使60%的农村中小学校建成不同规模的网络远程教育系统[6]。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教学硬件的快速普及,足以支持规模性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利用网络课程开展培训,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只要有一台电脑,有一根网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学习培训的内容,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甚至已经可以在任何网络信号覆盖的地点进行学习。对于学校来说,体育教师可以不用脱岗,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或者在家中进行自学,正常的体育教学任务不会受到影响,一些兼职学校工作的体育教师也不会耽误其他的工作。因此,既不耽误本职工作,又能提升体育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学校领导当然也就乐于支持这样的培训活动。同样,对于农村体育教师来说,去外地接受培训,必然会打乱平时的生活和工作规律,但如果能在本地接受培训,则可以省去来回奔波辛苦,既不影响工作,也不会影响生活。而且,又能节省一笔在外培训所带来的额外支出。所以,对于农村的体育教师来说,相对于传统的全省全市培训形式,他们也更乐于接受网络培训的形式。

(三)网络课程培训提高农村体育学校教师学习兴趣和能力

网络课程培训的优势:首先,网络教学方式以农村体育教师自主学习为主,同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农村体育教师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其次,农村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所以,无法照搬城市学校中成熟、成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只有找到符合农村学校的现实条件的培训内容,才能使培训有的放矢,取得理想的效果。网络上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内容呈现多层次与多样性,具有很大的宽容性,培训的组织者可以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筛选出适合本地区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现实状况的教学内容,培训的内容与现实契合,接受培训的教师能够学以致用,自然就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再次,网络课程培训能为接受培训的教师提供大量动静结合的文本、图像、动画、视音频信息,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信息情景,有助于提高受训教师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是个汇集全球大量资源的数据库,因此,网络教学能为受训教师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可以冲破书本为中心的局限,极大地拓展农村体育教师的学习内容,充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体育教师的需要。让农村体育教师掌握利用网络课程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方法,建立“利用网络课程进行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农村体育教师继续培训的最大价值。

三、结语

我国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亟待增加的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和主要由于经费投入少导致培训严重缺乏的矛盾,是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矛盾。借助现代先进的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尤其是充分利用高校网络课程的资源进行远程培训,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将大范围、高效率地提高农村体育教师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借助网络平台的调查反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因此,在当前阶段我国应该大力推行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农村体育教师继续培训工作。

作者:王忠才 张元锋 单位:哈尔滨学院体育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智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185-186.

[2]万文君,黄智武.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416-1417.

[3]苗青.应重视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07(28).

[4]李真真.利用网络资源培训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00-102.

[5]宋伟.普通高校体育网络课程改进的途径及措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0):99-100.

[6]伏雪涛.基于网络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8):48-49.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4B047)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培训

摘要: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何使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序、稳定的转移则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该文对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并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对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职业教育

城镇化建设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建设的的核心内容是使人逐步城镇化,即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据相关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总规模将达到3.2亿人,2030年将达到3.7亿人。[1]因此,如何让如此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顺利地转为城镇人口,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同时这种转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村人口搬进城镇居住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转移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是让具备了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镇定居的的过程。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对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还处于“农民”与“市民”的转换地带,很多无法实现顺利转移的农村人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育水平低且没有一技之长。因此要想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快速稳定发展,就很有必要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即职业教育培训,这就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

1.1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掌握一项技能,提高就业水平

在城镇化建设之前,我国的农民长期居住在农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没有机会,可能也认为没有必要去学习一门技术。当前,城镇化建设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很多农村剩余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但是他们大多数没有掌握任何技术,在城市中干的都是“脏、乱、险、苦、累”的活。而且他们的工作不稳定,也没有多少安全保障,导致经常出现农村转移人口回流的现象。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就是在农业转移人口上岗之前为其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一门技术。

1.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适应力,增强其职业稳定性

职业培训是和就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直接结果是提升人力资源的技能。根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调查统计显示:在返乡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就占到82.9%。这说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低,转移到城镇后越容易回流到输出地,而那些受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具有中专或大专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则比较少。由此可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有利于提升其职业适应力,从而增强他们就业的稳定性。

1.3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提高,提升其幸福感

加拿大经济学家巴马伦顿•威尔马对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产出与教育关系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每增加一年,产出就要提高5%~15%。”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表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单位小时的收入就越高,大专或以上学历的工资远远高出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的工资。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农村转移劳动力在掌握一门技能之后,可以不用再局限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就业层次较低的行业,他们可以寻找更好的具有技术性的工作,同时他们的工作也会更具稳定性。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从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2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困境

2.1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2.1.1农民工数量庞大且数量继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的总量在逐年增长。其中2014年全国农民工的总量为27395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501万人,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比2013年增加21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90万人,增长2.8%。由此可见,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仍然在以一定的速度持续上升。

2.1.2农民工的年龄集中在青壮年

2014年我国农民工的年龄在21~50岁间的占79.4%,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民工的年龄都集中在这一阶段,即通常我们所说的青壮年。另外,从整个表格可以观察到2010-2014年的这5年间,我国青壮年农民工占据了绝对的数量。

2.2面临的困境

2.2.1转移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我国农村

劳动力向外转移就业的规模在扩大,但同时,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总体上偏低。2013年和2014年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大多集中在初中水平,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2013年6.7%,2014年7.3%。虽然2014年与2013年相比,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比例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看还是不尽人意。

2.2.2转移后的就业层次低

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事的行业情况来看,2013年和2014年都显示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分别是31.4%和31.3%;比重居第二位的建筑业,分别为22.2%、22.3%,2013年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是56.8%、2014年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是56.6%,比率均超过了50%,而这两年的其他行业所占比重都很低。因为制造业和建筑业相对其他行业技术含量比较低,或者说不需要什么技术。由于大部分转移劳动力受教育培训水平低且缺乏一定的技能,农村劳动力在向外转移之后主要从事的仍是就业技术层次较低的制造业和建筑业。

2.2.3转移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深度变革时期,稳定、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还未形成。尽管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给予农民工相关职业指导,但这些指导没有深入进行,无法对农村劳动力外出稳定就业起到长效作用,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仍处于无序的状态。同时我国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因此他们大多整体素质较低且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这使得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切实需求,很多转移农村劳动力在短期转移后出现由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又“回流”到劳动力输出地的现象,整体就业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3从农村转移劳动力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3.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人们一直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职业教育,使得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愿将时间和资本投到职业教育培训中。这种思想同时还存在于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企业间。他们对职业教育地位的判断有失偏颇,通常将职业教育看做是普通教育的“副产品”,将大量的人力财力用在普通教育上,却很少付出时间和精力把农村职业教育办好。企业也不愿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只想使用现成的廉价劳动力,导致企业现在想要找到真正熟练掌握一门技术的人越来困难。

3.2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给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带来了巨大阻碍。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后,由于自身的户籍、身份等原因,他们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和城里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城市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之间长期阻塞,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格局,这不仅无法让农村转移劳动力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技术,还使得职业教育培训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长此以往,职业技术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不但得不到好转,反而会更加恶化,这会严重影响人们选择职业教育培训的信心。另外,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多同属于职业教育的的组织和机构分设在不同的部门,这不仅不利于统一组织和管理,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3.3培训的内容与需求不对口

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主要还是套用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其所提供的培训并不是当下社会所需求的,甚至很多培训内容只是形式,对农村转移人口掌握技能没有实际的作用,更谈不上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和个体的发展需求。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多数农民转移人口到城市后从事的是“苦、累、脏、险”行业,例如建筑业、制造业等。但据相关调查,现在市场上紧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而目前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却注重公共基础知识,内容脱离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需求,造成很多农业转移人口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效果不满意,甚至产生了“职业教育培训无用论”的思想。因此,职业教育培训部门和机构必须调查分析当前市场经济最急缺的技术工种,然后针对市场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帮助农村转移人口在培训后可以尽快地掌握一项技能。

3.4培训基地和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

职业教育培训是专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于一线的实践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和设施设备来帮助学员更快更好地掌握一项技能。而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中,很多设施都没有安排到位,甚至部分地区没有实习设备。造成很多农村职业培训课只上了理论课,而没有到实训基地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以至培训结束之后学员对实际生产中的操作还是一无所知。而职业学校在针对农村青少年的职业教育时,教学模式也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缺乏实训课。据相关职业学校的调查显示:有1/2以上的学生没有去过实训基地,而真正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过的只有10%左右。专业实训基地和设施设备的缺乏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无法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潜力还有很大程度没有发挥出来。

4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改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策略

国外的农村职业教育为什么会发展的如火如荼,归根结底是国家对其非常重视,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有序、稳定进行。

4.1通过法律、财政等途径逐渐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

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就颁布了《技术教育法》、《产业培训法》、《就业与训练法》等,明确规定了要为失业人群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机会,并且对相关培训机构的设置和财政补贴等做了具体的规定。日本先后颁布了《社会教育法》、《青年振兴法》、《农业基本法》等,这些法律对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作了明确规定。美国在19世纪开始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发展问题的法案,如《赠地法案》、《职业教育法》、《劳动投资法案》等。德国通过制定详实具体的法律法规来强制要求企业每年必须要免费培训一定数量的学员,如果不培训就要交相应的税作为惩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职业教育培训也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做法,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细则给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或公司做出硬性规定,要求这些企业每年必须培训相应数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如果企业没有完成任务,就对企业给予相应的惩罚,比如交罚金,并且取消该企业近几年内参与任何评选优秀企业等荣誉的资格。而对于那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则给予奖励,如免去该企业的税收,或者给予相应数量的奖金,并且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如“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杰出企业”或“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先进企业”等,并且在参评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时给予优先考虑等。通过这些刚柔并济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服务,同时,国家也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充足的培训资金,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训基地和完善相应实训设施设备。

4.2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实行教考分离,让农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必须紧贴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要实行教考分离的制度,即课程内容由教师教,但课程结束后的测试则由相关的企业和行业来拟定。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检验培训的效果,同时也会让教师自主深入企业一线去了解和学习当前最先进的设备和技能,然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真正学到一项技能,从而促进他们更快地在城市找到工作并扎根于城市,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4.3避免同一区域内专业设置的重复,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最优化

德国办职业教育对专业设置的一个特点是:在同一区域内不允许重复设置同一专业,学生想要学习某一门技术,在本区域内就只能到某个技术学校去。这样的做法不仅帮助家长和学生免去了择校的困扰,同时也避免了设置有相同专业的职业学校间为招生而竞争,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避免了设施设备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而从我国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的的专业设置来看,同一区域内有很多学校或机构的专业设置基本是类似的,甚至有些完全是一样的。这不仅使得很多实验设备的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让很多农村职业培训机构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致使在招生时没有亮点可以吸引学生,甚至造成为了招生而形成不断循环的恶性竞争现象。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可以借鉴德国的这种专业设置要求,我国的农村地域广阔,但资源有限,如果要在每一个地方将每一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设施都建设到位的话,势必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一个农村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只要一心一意的把自己的一两个专业办好,不仅可以免去招生的烦恼,而且能够培养出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正真需要的人,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镇落脚扎根。

4.4培训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培训质量

荷兰的花卉闻名世界,他们为什么能够始终做到如此优秀,原因就是他们在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前,都会毫无例外地对当前市场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实现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法国的葡萄酒也与荷兰的花卉有类似做法。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与普通教育不同,它的侧重点是让培训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掌握一门技能且素质也有所提高,帮助接受职业培训的人实现就业、转业或自身技能的再提高。而要在短时间内让培训对象实现就业或提高,培训的内容务必要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吻合,同时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到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及时更新专业的设置,淘汰市场不需要的专业,设立市场急需的新兴专业。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口时,最重要的就是接受培训的人掌握一项技能的水平,能否真的立足市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确实是当前市场紧缺的,但是他们培养出来的人却没能真正的掌握这些技能,或者说掌握的水平不高,最终还是无法长期立足市场。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一定要抱有这样的信念:让每一个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都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并且让农村转移人口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感觉到真的学到了一些过硬的本领,认为职业教育培训对自己的工作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说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是质量高的培训,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真正需要的农村转职业教育培训。

作者:胡利芳 刘志兵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冰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系——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15,07:5-10.

[2]范安平.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借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7:77-80.

[3]范安平,张释元.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经验与借鉴[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93-95.

[4]王娟.浅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职业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158-160.

第三篇:农机化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作用

[摘要]

近年来,广南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各种农业机械拥有量都在迅猛增长;有一些农业机械是近些年来才在广南出现的,如稻麦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本人认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化技术的支撑,只有农民了解和撑握相应的农业机械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及操作技能,才能保证农业机械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

农机;培训;新农村;建设;作用

1农业机械化技术教育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首先必须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方式必须由机械代替人工,突破人力、畜力的限制,实现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极大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让农民享受“体面耕作”、“轻松劳动”的现代文明成果。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用机械装备逐步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包括粮食生产机械化、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养殖业生产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农田水利工程机械化和农用航空等。农业机械化是“乡风文明”的前提。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能促进农业生产文明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发展农业机械化,能把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分享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二是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营造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前提。三是农业机械化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四是农业机械化不断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1.2农机教育培训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保证,对新农村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本身需要贯穿于农业机械化的全过程。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机化技术应用和推广领域的拓宽,农机科技教育培训,不能仅仅停留于产中的实用农机技术范围,还需要向产前的农机化新技术和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更加专业化的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农机经营管理、现场营销、政策法规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对农民机手、农机推广人员、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等的培训,向农产品机加工、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的从业人员延伸,才能进一步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本身需要贯穿于农业机械化的全过程。

2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底,广南县全县农机总动力46.73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637台,其中耕作机械165台,拥有小型拖拉机169台,微耕机3980台,联合收割机6台,水稻插秧机6台,各类农机从业人员19.6万人。现有县级农机化培训学校(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一所。每年为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大中型拖拉机驾驶人员,农机具驾驶操作人员等500余人次,为农机化事业及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农机培训仍然是有偿服务,社会化培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2.1提高驾驶操作技能,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广南县农机化学校一直是全县农机培训的主阵地,每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200余人,复训拖拉机驾驶和其他专业机手400余人。在培训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拖拉机驾驶培训程序,提高驾驶员培训质量。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工作细则,对教师实行工作分工,量化工作任务,加强了学员入学前档案的建立和结业考试管理工作,实行单人单档,学员培训申请表、学员培训记录、结业证书、考卷等内容完整真实,有关表格由学员签名和教练员签名,坚持每期开班时邀请县交警大队来上警示教育课,并由州农机安全监理所监考,培训实行记录审核盖章制度,确保考试规范和培训质量。

2.2向农民传授农机新技术,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农业现代化的重点看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在于农业机械在农业中的普遍应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机校职能,开展各类农机培训班,向农民传授农机实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

3未来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发展对策

3.1加强领导,制定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方案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大力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结合我县目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制定出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实施方案,从县到乡镇都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农机技术培训工程。加强宣传、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请求支持,进一步激发全县农民使用新型农机具、掌握新技术的热情。

3.2全面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农机教育培训

一是围绕“农机安全生产”大力开展农机技术培训。现阶段由于得到中央购机补贴项目的实施,我县农机拥有量在快速增长。农机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必然要求相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作支撑,以保证农机安全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好更快地发展。二是围绕“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开展农机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课程范文5

【关键词】气象干部教育培训;拓展课程;特点;应用

拓展课程是一种创新的培训方式,气象干部教育培训在学员入学教育时开展拓展课程教学,对于促进学员间的交流沟通、加强学员自主管理、促进各项教学活动开展、提高整体培训质量起重要作用,因此,拓展课程成功与否往往直接或间接影响培训班的整体培训效果。拓展课程不同于其他培训课程,具有独特的教学环节和特点,在教学组织中,应根据拓展课程的特殊性,把握好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拓展课程在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方面的作用。

1.拓展课程的特点

拓展课程是体验式学习方式的一种,又不同于其他体验式学习,具有独特的课程设计。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要求学员全身心投入。拓展项目强调集体合作,但又能在集体中突显个性,力图使每一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又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息,在集体中显示个性,两者相辅相成。[1]拓展课程具有如下特点:投入为先:要求学员全情投入才能获得最大价值。挑战自我:训练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心理极限”。熔炼团队:体验团队力量,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心与参与意识,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高峰体验:拓展项目通过精心设计的体能活动,可以诱发特定的思维活动、心理活动和交往活动,通过真切的体验与反省,往往可以改变个体的认知、态度、情感、思维力和交往力,改变不恰当的心智模式,对于个人的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都有极强的拓展作用。自我教育:拓展项目非常重视学员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培训师只会在训练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在活动中不提出建议、不指责、不评论,在课后总结中点到为止,让学员完全发挥,学员在拓展训练中以主角身份完成体验式学习过程。

2.拓展课程的必要性

拓展课程是通过精心设计,以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的课程。在教育培训中,拓展课程主要通过破冰活动,使学员消除顾虑、集中精力,打破人与人交往中怀疑、猜忌、疏远的樊篱,从而使团队融合,帮助学员放松并乐于交往和相互学习。[2]气象干部教育培训是成人教育,强调新旧经验的结合,提倡小组成员相互协助,注重互动研讨经验交流。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成人学习的特点与拓展课程完全契合,拓展课程在气象干部教育培训多方面起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拓展课程多为集体项目,需要全员参与完成团队任务,学员通过教学活动强化团队意识,提高顾全大局意识,形成遵守纪律的组织纪律观念。二是有利于提高决策能力。拓展项目实际上是精心设计的完整的决策过程,团队形成决策中心,决策者准确判断形势、分析团队的资源,学员通过拓展项目学习和感悟领导决策的知识与经验,提高决策能力。三是有利于提高执行能力。拓展课程中的项目,需要每个团队成员认真按照规则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训练,执行能力得到提高。四是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多数拓展项目需要学员充分挖掘潜能,创新思维,大胆探索,因此,通过训练,可以开发、培养、提高学员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拓展课程的应用

拓展课程应用到学员入学教育中,到目前为止,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南分院已在将近80个班次中开展,让陌生的学员建立友谊,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后续学习培训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拓展课程力图通过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培训的教学目标。

3.1团队组织形式

拓展课程是以团队学习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和载体,积极促进学员身心健康,进而使学员不断丰富知识、熟练技能、完善人格的一门以体验式学习为主导的课程[3]。教学活动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对全班学员进行随机分组,通常以8-10人一组为最佳,每组人数基本相当,然后按照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组建团队阶段、小组展示阶段和总结与归纳阶段。总结与归纳阶段是由培训师对各团队表现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析,运用相关理论对拓展活动进行阐述,并上升、归纳为相关的理论,这个阶段是该课程的关键和点睛之笔。

3.2教学环节设计

在实践中,应当根据不同培训班型设计拓展课程的教学环节。在拓展课程中一般设计五个既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标准环节:训练—感受—分享—总结—应用。训练。即初始体验,学员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去经历一种模拟的场景,去完成一项任务,并以观察、表达等行动的形式进行,是拓展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不可逾越的阶段。感受。学员置身于模拟场景时,容易得到最真切的感受。每位学员由于自身认识水平有高低、认识问题的角度或切入点不一致,在活动的体验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分享。学员获得亲身体验与感受,主要采用回顾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让受训学员把自己的看法、感受与同伴分享,每个学员都会从他人的回顾中得到数倍的经验,从而对事物有清晰认识。总结。培训师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学员的认识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讲解与点评能真正反映出拓展师和培训机构的质量水平。应用。培训师启发学员将拓展训练中所获得的经历体验和理论认识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与运用,这是最终目的,也是拓展训练的延伸。

3.3课程教学特殊性

在拓展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体现体验式学习的基本思想外,无论是在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原则的贯彻上都应以拓展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主。[3][4]拓展课程教学组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教学目标,根据目标主题遴选拓展项目;二是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配置,注意安全避免风险;三是学员个性与共性特点。拓展课程重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课堂的把控,才能科学发挥拓展课程的作用。拓展课程与气象干部教育培训有机结合,在提升气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与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作用。在气象干部教育培训中要更好地遵循成人教学规律这一特点开展拓展训练,充分利用拓展课程的特点制定贴合气象部门特色性的、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引导学员善于把拓展训练成果转化到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经理人培训项目编写组.拓展培训游戏全案[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1-3.

[2]广西社会主义学院教学改革课题组.加强“破冰之旅”教学活动,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实效———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开展“破冰之旅”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4):93-96

[3]闫闯.我国高等院校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D].2012.06.

教育培训课程范文6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分类

对于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那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就直接关系到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首先应当确定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工程师分类方法。国外的普遍做法是把工程师分为两类:注册的和非注册的。英国注册工程师还细分为三种类型:工程技术员、技术工程师和特许工程师。这个分类注重的是工程技术角度的难度和分工。正像文献[3]提出的工程师分类建议那种区别:服务工程师主要从事运行、维护与管理,或营销、维修与服务;生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建造,产品制造;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设计与开发;研发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咨询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其中,工程技术员就相当于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相当于设计工程师,而特许工程师相当于研发工程师。美国注册工程师只有两类,其注册工程师与英国的工程技术员和技术工程师相对应,职业工程师与特许工程师相对应。我国工程师职称系列虽然是原先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与英美的注册工程师系列缺乏可比性,但在衡量工程师的专业能力上还是相似的和具有参照性的。

文献[2]提出了四个工程师类型划分原则:生命周期原则(工业产品和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运行、服务与管理);成长过程原则(工程任务的胜任能力的提升过程);学历层次原则(本科、硕士、博士);粗细适中原则(工程师的职责要求具体、分工明确、考核指标细化)。文献[3]所提出的工程师分类(服务、生产、设计和研发)依据的是生命周期原则。而英美注册工程师的分类法和我国工程师职称分类依据的是成长过程原则。文献[1]还提出了四个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原则:服务面向原则;办学层次原则;自身优势原则;未来需求原则。如按照办学层次原则定位:各类型院校与培养工程人才定位的关系为研究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研究教学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教学研究型院校培养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本科教学型院校培养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专科教学型院校培养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各类工程师的后备工程师,或者说毛坯工程师。这一点与英美国家的大学相同,而与德法国家的大学不同。差别就在于,同一工程师标准培养,但培养的结果要求不同,一个是毛坯,一个是成品。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目标内涵

在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分类问题解决后,就可按照具体的人才类型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或者说培养标准。这个培养目标的内涵应该是概念明确、定义清楚、易于把握和应用的。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新近制定的对学士工程师(GraduateEngineer)的认证标准,对我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很有参考价值。表2列出其三类工程师(应用科学工程师、工程师、工程技术师)的认证标准。仔细比较这三种认证标准,可以发现,还是相同点多。提炼三者的共性,可把三种标准的11条归纳为三个意识和八个能力:职业道德、全球影响和当代意识;知识应用、实验、设计、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交流、自学和利用工具能力。应用科学工程师标准和工程师标准的差异主要在第3条,应用科学工程师只要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就可以了,而工程师则要求不但设计系统,还要设计组件,并且还要考虑诸如经济、环境、社会、政治、道德、健康和安全、可制造性及可持续性的现实约束条件。工程技术师标准与应用科学工程师和工程师标准的差异主要在多了工程服务方面的要求,诸如有对质量、时效和持续改进的承担,有运用写作、口述和图形表达的交流能力。与美国学士工程师(GraduateEngineer)的认证标准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标准。列出了三种培养目标:由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8]、文献[3]提出的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和文献[9]所提出的工程师素质要求。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比内涵更多一些,增加了危机处理能力的条目。这两个我国标准与美国的工程师认证标准相比,大致的内容相近,但含义既多又广,并且有表示程度差别的词汇,显得很复杂。诸如,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危机处理能力、经济管理知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这些内容列入培养标准将可能造成培养和认证上的不确定性。此外,美国的工程师认证标准对三类工程师有区分,而我国的这两个标准对工程师不分类。正因为如此,这两个标准对于研究型院校可能偏宽,而对本科教学型院校可能偏严。例如,要求研究型院校毕业生有生产维护能力或是要求本科教学型院校毕业生有研发能力都是不合理的。从更通用和更简练的角度看,文献[8]所提出的工程师素质的要求值得借鉴。文献[8]指出:工程师的专业素质可分为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知识素质由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构成。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知识,综合知识包括人文、经济、法律、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由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组成。工作能力主要指除工作中所需的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其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方面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局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简言之,工程师的专业素质可用两种知识和八种能力来衡量。

教育培训课程范文7

关键词:课程设置;参训教师;一线优秀教师;高校专家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2008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1]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强调教师要终身学习,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自2009年始,教育部、财政部开始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这是国家深化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一项示范性举措,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一个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也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2014年12月5日,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2],教育部又确定了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对教师培训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培训低效仍是困扰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3]。导致教师培训低效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为根本、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培训需求分析不到位。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确保培训课程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条件[4]。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开展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需求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效的教师培训能够将教师过去已有的发展状态、当前现有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状态有机结合起来[5]。它不仅会影响教师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状态,而且教师会以未来发展方向和状态为目标支配和决定今日的努力方向和状态,今日的努力方向和状态是以过去已有的发展状态为基础和借鉴,以便更加正确地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状态。教师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有力保障,是实施培训方案的关键前提,也是达到培训效果的重要基础。只有高度重视并且扎实做好培训课程设置,才能有效满足参训学员的培训需求,才能使培训真正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项目的调查对象为2015-2017三年间保定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的参训学员,共285人。285名参训学员来自保定市重点高中及市普通高中,县一中、县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中县一中及县普通高中的参训学员来自清苑、高阳、满城、阜平、蠡县、博野等20个县及地级市。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定量(问卷调查)、定性(个别访谈和参训学员学习日志整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15-2017三年间通过“问卷星”向参训学员共发放问卷285份,收回270份,其中有效卷262份,有效率为92%。问卷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参训学员对本次培训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及对每位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第二部分是针对培训课程的不同课型及培训专家层次的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第三部分是开放性问题,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设置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个别访谈借助面谈和qq、微信聊天的形式共访谈18人;随机整理、分析、统计参训学员日志200份(每位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每天需要写一篇学习日志)。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参训学员对授课专家满意度分析

培训期间的每次课后,班主任老师通过“问卷网”设计授课专家满意度调查表并且及时把满意度调查表发送到参训学员所在的微信群进行网络测评,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展示如下统计数据:表1显示,大部分一线教师的“非常满意”百分比高于平均“非常满意”百分比86.8%,一线教师的平均满意度为89.69%;然而只有个别教授的“非常满意”百分比高于平均非常满意百分比86.8%,高校专家的平均满意度为82.68%。由此可见,大部分参训教师对一线教师的授课更满意。

(二)参训学员对授课专家层次的需求度分析

2015-2017三年间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中授课专家层次的需求调查通过“问卷星”共发放三次,本题有效填写人次为238人,统计数据显示一线优秀教师的平均综合得分为3.32,是四个授课专家层次(高校专家、教研员、一线特级教师、一线优秀教师)中得分最高的一个层次,一线特级教师的平均得分为2.68,是四个授课专家层次中得分第二的一个层次。事实上,一线特级教师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线优秀教师。高校专家的平均综合得分为1.74,是四个授课专家层次中得分最低的一个层次。2015-2017三年间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中授课专家层次需求统计的平均综合得分基本与表1所示的参训教师对授课专家的满意度统计数字相一致,即参训学员认为一线教师的课对他们来说更实用,更适合,更受益。

(三)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的课型需求度分析

2015-2017三年间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中的课型需求度调查通过“问卷星”共发放三次,本题有效填写人次为226人。培训课程中设置的课型分别为X轴的1~4,分别为“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教研员课例分析与点评”“同课异构实操训练”和“高校专家的理论理念引领”。Y轴的0~4分别表示X轴上每类课型的平均综合得分,得到的总体数据如表3所示。图1显示,在2015-2017三年间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中课型的需求统计中,“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课型平均综合得分接近3.5,表示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课型需求度位居第一,是四种课型中需求度最高的一种课型;“教研员课例分析与点评”课型平均综合得分接近3,在课型需求度中位居第二;“高校专家理念引领”讲座与对话课型的平均得分在1.5~2之间,在课型需求度中位居最后。图1中2015-2017三年间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中的课型需求度统计数据与表1中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中授课专家层次需求统计分析基本吻合。一线优秀教师相对于高校专家更受学员欢迎。

(四)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的内容需求度分析

2015-2017三年间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中的内容需求度调查通过“问卷星”共发放三次,本题有效填写人次为211人。数据显示79%的接受调查的参训教师认为在培训课程中应该多安排一些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培训内容;11%的接受调查的参训教师认为在培训课程中应该多安排一些如何有效进行课堂管理的培训内容;只有5%的接受调查的参训教师选择了如何有效进行教学研究和5%的参训教师选择了如何有效与家长沟通。该调查数据基本与图1的培训课程的课型统计分析相吻合,大部分参训的一线高中英语教师专注于观摩、学习、借鉴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对高校专家的理论、理念的引领关注度不太高。

四、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2015-2017三年间的三次培训,借助“问卷星”,共向参训学员发放三次调查问卷收集统计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有效填写人次为210人。此题的答案文本通过词频统计工具V2.75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中,145人提到了“多安排一线教师,或一线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教研员的课例分析”,116人提到了“多安排实践课程”,82人提到了“安排高校专家讲解先进教育理念”。另外,对2015-2017三年间三次培训的参训学员的学习日志随机抽查审阅了200份。对此200份日志中的词频通过词频统计工具V2.75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学以致用”出现89次,“拿来就能用”出现92次。基于以上词频统计结果及文中六个表格中的统计数据,针对高中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提出以下三点建议和意见。

1.培训课程中的专家层次以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为主,高校专家为辅。2015-2017三年间,参训学员对授课教师“非常满意”的百分比逐年上升,由84.8%上升到86.8%,三年间“非常满意”百分比上升了两个百分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2015-2017三年间的课程设置中一线优秀授课教师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高。一线教师所占总授课教师的比例由2015年的41.7%上升到了2017年的58.3%。参训教师认为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的示范课、课例分析更贴近他们的实际教学。表1显示,高中一线教师对大部分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的授课满意度相对较高,对高校专家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但是参训教师对少数高校专家的满意度也超过了对个别一线优秀教师的满意度,所以在以后的培训课程安排中要尽量邀请学员满意度高、授课内容接地气的高校专家授课。高校专家传递的先进教学理论、理念犹如教师教学之路上的信号灯、指南针,能够起到引领作用。为了满足参训学员对一线优秀授课教师的需求,结合一线优秀教师自身特点,在培训课程设置中把一个半天,3个小时切分成两个板块,即一个半天内两个优秀一线教师授课,每个一线优秀教师授课1.5个小时。如表2所示。

2.培训课程的课型以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的“示范课”“课例分析”为主,高校专家的理念、理论引领等以“讲座与对话”的形式为辅。根据图1可知,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教研员的课例分析在高中一线英语教师中非常受欢迎,所以在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中可以适当提高其所占总课程的比例,但是高校专家的理论、理念引领必不可少。在实际培训课程设置中,高校专家理论、理念引领以“讲座与对话”的形式与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和教研员的“课例分析”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映彰。以“示范课”“课例分析”“实操训练”为主,以“讲座与对话”为辅,这样可以做到动静结合、观察与思考结合、总结与创新相结合。如表3所示(以英语阅读为例)。

3.培训课程的内容以提高有效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间的有效沟通能力为辅。教学与科研是每位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两大任务。在工作中,教师应该坚持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相结合。然而,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高中一线英语教师科研意识薄弱。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中英语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进行科研工作;二是部分一线教师虽然有想做科研的想法,但是由于科研意识薄弱感到无从下手。一线英语教师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案例、教学数据,这些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而牢靠的研究基础,所以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中应该适当安排一些培养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课程,指导教师如何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从现象到本质,通过教研结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另外,教学管理能力,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也非常重要,所以培训课程中对这些方面也应该有所涉及。

五、结语

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了实现培训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课程设计者必须对高中一线英语教师的实际课程需求和对培训课程的心理预期有一定的且必要的了解与调查研究,从而使培训课程的供给与参训学员的需求之间达到有效平衡,真正地满足参训学员的实际需要,有效地解决参训学员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本文基于对2015-2017三年间保定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的参训学员的调查与访谈,提出了以上三点建议和意见,以期能够对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设计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教育培训课程范文8

(一)微课程教师体验式培训的特定和概念

微课程重点在于强调学员体验和情境设置的重要作用。这种理念和体验式学习理念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体验式微课程培训是把微课程当做是培训的纽带和桥梁,将教学和培训内容运用微课程这种模式呈现出来。这里培训的中心和主题不是微课程本身,而是让主题得以开展的工具和方式。各个微课程培训中,每个环节和其他微课程形成统一性整体,又以独立信息的形式存在,各个微课程之间有着紧密内部结构,并不完全独立。微课程只是对于教学的某个知识点很适用,但不适用所有知识和单元,尤其比较复杂的信息就难以使用了。根据体验式微课程教师培训模式给学员带来的学习感觉完全不同,微课程内容较短且针对性比较强,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对学员有着较大吸引力。同时这一模式的培训亮点就是学习持续性比较强且时间灵活,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达到持续学习的目的。

(二)国内外微课堂研究的现状

首先国外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微课堂研究内容既要研究概念,也要研究课程设计方案,其方向在于微课程是教育变革的一种形式,是在线方式学习和收索知识的一种全新方式。在著名的《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中阐述,微课程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初衷,构建知识框架并介绍其概念和关键词。在美国职业安全课程上将微课程率先用于教学,获得良好效果。课程将几小时的课时压缩在很短时间内,利用音频和视频文件可以进行重复收听。另外学生喜爱度和通过率的高数值也说明微课程的价值。国外主要面向学生,而将微课程用于教师发展专业培训的研究比较少。其次国内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国内对微课堂的研究和与探索基本是跟时代相对应的知识、信息的碎片化尝试,是运用科技媒体技术,让信息能够为知识领域服务。现在进行的微课堂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名字尚未统一,有微课、微课堂、微型课程等等很多,根据对E-learning行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理解和定义不同,各种微课程呈现多元化发展。虽然在教师培训中启用微课程模式,但是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对开设教师培训的微课程展开方式以及效果如何还是未知数。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策略

(一)培训策略和模型构建、实施的理论基础

首先成人理论。因为环境、生理、心理、年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成人表现出的学习特征和青少年儿童不同。成人学习具有自主和独立的概念,其主动性和孩子有着明显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教育知识的模式不能是灌输式,要运用交流、探讨的学习模式。成人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要将学员的经验纳入设计范畴,并通过学习加以利用。其次ADDIE教学模型。ADDIE模型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广泛和经典的模型,将教学体系分为评价、实施、开发、设计、分析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各自任务形成综合性整体。不但包括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包括对指导结果进行修改;实施是设置教学环境并实践教学目标;开发是考量教材怎样编制;设计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如何学习;分析是考察学习者的目标以及对其目标进行分析。最后Kolb体验式模型。这种模型包括四个结构是:培训中具体感觉、对教育的观察和反思、逐渐形成较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教育中对概念进行检验,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让学员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并进行互动评价和反思交流。

(二)构建微课堂体验式培训的初级模型

首先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分析,包括对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联系。尽可能多的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了解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陪训方式、学习策略选择、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等课程进行选择,并将目标细分成为不同的子目标。其三培训资源和课程。在培训设计的基础上策划活动需要的资源,包括环境开发、数学媒体开发、培训内容开发。第四培训实施阶段。通过体验、分享、反思、应用、交流、总结等六个环节对微课程进行试验。最后反馈培训的效果,利用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学员的满意程度数据。

三、微课堂体验式培训对教师的启示

(一)对构建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精神有促进作用

微课堂实验式培训要在认知、行为、情感的学习上获得收获和平衡、推进模糊了解和主体概念、练习和发展技巧以及培养感情和态度于一身,为重新制定教师培训体系设计和寻找新思路。在教师培训传统模式中,不管的参训教师还是培训基地,对完成培训目标基本是收获规律性、普遍的知识,缺少培育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必要参照。换句话说,教师知识能够分为背景知识、实践知识、策略知识以及本体性知识。背景知识和本体性知识能够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获取,但是实践知识和策略知识却不能够引用简单的传递信息等方式获得。人们一般运用分析他人教育案例进而了解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渠道,而他人因为实践而掌握的知识就没有办法用替代经验的方式得到,只能通过经历进而获得经验。教师职业是专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沉淀,之后逐渐形成的体系和心理特点,一部分是通过技巧反复练习而形成,一部分是通过分析、实践、讨论、领悟、反思问题情境而促进能力不断提升。前者能力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后者则是教师具有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技能形成是属于比较高水平能力的扩展,都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需要在一定情景和环境中展开。培训教师过程中,最难以实现的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很多培训班运用讲座形式对教师专业精神进行培养,这种方式把参加培训的主体变成旁观的客体,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不能真正震撼参与者的心灵。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目标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关注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站在教师的角度上,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和困难是他们真实的世界。培训活动所进行的内容不要仅仅注重提升教师素质,也要将解决实际问题纳入培训的内容中。取向是解决问题的培训,才能够真正彰显教师为本的理念,这种培训追求的是针对性和真实性。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应该是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训内容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优秀教师基本能力是对学生学习概念的把握和理解。教师最大问题是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怀缺失理性,其表现为对学习中的学习策略、差异点、难点和起点缺少认知。教师在理想化的假设中进行教学行动。另外教师对学科成绩和学科教育比较关心,并没有把学生当作社会人来关注其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此类具有缺失性的关注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跨越学科的制约,对学生不同阶段特质和遇见的问题进行了解,将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快乐、健康的人。其次对教师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状态予以关注。教师面临的另一种问题是职业生存的状态,特别是教师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德国就进行过关于合理发声的教师体验式训练,它的目标是让每个参训者都能够听见最好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能够掌握发声的正确方式。另外教师心理问题和压力的疏导和缓解也是培训的重要课题之一。最后体验式培训要对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关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适应变革,并解决变革中遇见的问题。例如在面对教材改革时,就要对新知识进行定位和梳理,对新增加的知识点进行提升和拓展,将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特别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在面对变革时,就需要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变革。

(三)微课程构建起培训教师全方位、立体式的模式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构建的理念对于教师来说既丰富教学目标又丰富教学模式,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组成教师素养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他们分别是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演练式是提高专业能力而进行的训练模式;讲授式的针对提升专业知识而进行的训练;开启心灵是对专业精神而进行的培训模式。假如微课程能从根本上拓展到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上,就会从根源上对教师培训的实践和理念进行改变。目前不论是体验式、演练式还是讲授式,就要将参与的理念渗透其中,因为只有参与才能够建立其微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够让培训成为积极、主动的教育活动。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