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作用论文(共8篇)

艺术教育作用论文(共8篇)

(一)

一、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现实困境

1、艺术素养教育理念仍需进一步厘清与落实

在高职院校,由于领导者的个人差异,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与管理方式上依然是艺术精英教育模式。而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功能应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能自觉地自如地运用艺术思维处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而能够欣赏美和创造美,达到艺术生活化、生活美化的目的。而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还是一线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缺少这种能遵循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与规律,真正把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的教育观念。

2、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仍然有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普及教育,而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感化、使其具有文化的属性。由于传统文化断层、个人信仰缺失、以及对于艺术教育认识的偏差,毋庸置疑,无论是何种层次的教育,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内容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之中。目前,各高职院校虽然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并根据自己的特色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但是对于各个具体艺术课程类别的选择还存在各自为政以及在内容上“大锅菜”现象,无论是什么专业什么层次的职业院校在选择公共艺术课程设置都处于被动应付地状态,缺少系统性统筹,缺乏内在联系,涵盖面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层次感不强,存在平面化的现象。这种现状一方面导致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仅仅每门课程的单兵作战,不遵循整体的历史文化背景,教育过程中从而过于注重个人兴趣忽略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高职艺术教育缺失了应有的评估标准,艺术教育成长的土壤也很难深化与培育。因此,对于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3、公共艺术教育功效有待进一步探究与实现

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人的审美和创新。但由于具体的教育过程当中,很多一线的师生对艺术素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理解,更多的一线老师还处在注重教学的事务主义,没有真正领会艺术教育的教化价值,在具体的教学中注重具体知识传授,不注重因材施教和所学专业的结合,割裂了艺术创造与生活的联系;割裂了艺术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关系,使学生不能领略到运用各专业技能的乐趣。在平时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区分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把唱歌、辩论、征文、等人文素质教育活动都视为艺术教育活动;没有区分艺术教育和娱乐之间的关系,将艺术教育活动简单地理解为课余唱唱跳跳,写写画画等娱乐活动,没有区分艺术普及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的关系,依旧使艺术教育活动停留在精英化的倾向,主要精力放在了容易出效果的等个别项目上诸如此类,以致没有真正体现艺术教育普及性、审美性等教育功能,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艺术教育性质再认识

1、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地位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前途,加强艺术素养教育是实施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这个群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未来的生产中,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提高文化素质,体现艺术修养影响到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因此,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功能一是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二是培养创新思维,发掘其创造性潜能;三是陶冶情操,为未来与生产生活结合,塑造完善的人格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客观上来说,因为文化观念的影响,高职层次的教育还是受到社会上的偏见,在很多时候,人们或多或少的会对高职教育不正眼相看。从教育的本质以及社会的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有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生源质量以及就业层次等方面的因素而厚此薄彼或妄自菲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人才的教育更需要重视其艺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对于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在经费投入、场馆设施及过程控制方面高度重视,营造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氛围。

2、明确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其特点是培养成具有审美品位、高尚情操、富有创新思维的各类人才,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艺术专业精英。因此,艺术教育应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设计。在课程总体类别上和层次上,应尽可能涵盖历史和现实中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文字艺术各主要艺术门类,同时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与其让学生了解一些具体的、肤浅的知识,作为夸夸其谈的资本,还不如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有所深究,深入领会某一艺术的精髓。比如书法鉴赏的学习,光就书法作品泛泛讲授书法理论,既枯燥又无味,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讲肯定是没有吸引力的,学生不可能真正进行书法鉴赏,如果换一种角度进行教学,比如前一两次课把整体的书法发展脉络做一个介绍,然后结合学生的兴趣,设置一定的专题,重点选择某一书法家或者书体进行纵深地挖掘、研究等实践手段,学期末做一个实践总结,学生可能就会融入其中,能真切地掌握书法本身的奥秘,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也是方法的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每个高校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每个地方和院校的特色和个性。一方面教师要不断丰富、更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鼓励开设不同形式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受新的思想与活跃的空气。

3、明确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重在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领会、欣赏、感受、剖析艺术的美,使情感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提升。因此,艺术教育不光是传授知识,更应该重视利用文化艺术环境的营造,在软硬环境的细节上,管理的细微处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她们健全的人格。避免将艺术教育成为事务主义的知识概论或技能培训课程,更不能沦落到提起艺术课的教育就是看电影或听音乐而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客观上与本科院校存在差异,公共艺术教育过程在施教方式与手段上需要老师发挥自己主动性,尽可能地灵活多样,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把视觉、听觉、触觉、文字精心编排,融为一体交叉与融合,这样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就使其领略艺术地享受。当然,高水平的艺术课程讲授需要富有文化底蕴的教师,因此,老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提升。

三、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1、落实与深化艺术教育理念,打造具有人文情怀的美学教师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绝不是一般意义的专业技术教育,对老师的业务的要求也绝非仅仅会某一项艺术专业技能,而更应该是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美学家,一个合格的艺术教育老师应热爱生活,勤于观察、懂得发现、善于总结、乐于引导。如果一个老师不能够了解传统文化、不热爱生活并善于发现生活的美,难以想象他能够教出审美的学生。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对公共艺术教育一是要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怀,二是要能真正懂得公共艺术教育规律而非只追求专业技术教育。所以,学校自身和社会必须要重视对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同时改进管理的方法与力度,创造条件与环境促进教师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老师也要自觉努力转变传统专业技术教学的方式,要汲取各方面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

2、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体现教学与实践要努力高职特点

目前,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实施的广度上,应该说,基本涵盖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大艺术门类,在教育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还都能结合各院校特点加以选择,但应注意高校公共艺术内容不可太专注于艺术本身,还需努力把课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加强与文理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尤其是注重与专业的融合,引导学生解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问题,在多样化的文化氛围中加深对文化的认同,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具体来说,应保证每一个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可实行“圆锥式”的课程体系。设立一门主要课程,在内容上体现既要广取,同时注重深入,即以讲解基本的艺术理论为前提,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从其他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要充分调动学生发表感受的积极主动性,并将其作为本门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与结果。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在辅助性实践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地艺术门类加以深入持久地学习,来真正完善艺术素质的教学。同时,也应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在硬件和管理方面营造文化艺术氛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在艺术教育中培养人才的目的。

3、结合时代与自身特色,注重研究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

随着科技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和艺术固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信息时代的特点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对人才的培养最终都归结为智力的开发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注定公共艺术教育要适应高职的特点及时代的变化。因此,艺术素养课程建设要重视结合专业的特点,体现丰富的艺术文化性,教育内容要突出催化人文与科学间的融合,形成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使学生通过艺术发展的规律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善于整合文化资源,将艺术教育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打通,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如此,定能探索出一条艺术对科学具有促进作用的教育之路,公共艺术教育必定成为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之,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公共艺术教育以后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就目前而言,需要在培养目标上进行转向,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其次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与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把艺术素养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技能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高友飞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二)

一、艺术教育的单一性、狭隘性仍需进一步改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新的社会实践目标,艺术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创作实践、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批评导向、事业管理、宣传展示、市场流通和产业转化等也包括统筹和协调这些方面的综合运作系统,都有必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战略调整。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视野中,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切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情怀的艺术语汇及表达方式。尽管艺术教育观念已在上述方面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在许多院校的办学理念中艺术教育观念的偏狭仍然是一个较为广泛而突出的问题,无论是“艺考”中的学生,还是高校教育的思维定式都更多地把艺术教育作为单一的专业技巧教育而不是艺术素质的文化教育来对待。这种思想使然,艺术教育就特别偏重于学生技能和技法的教授与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知一技之长文化修养相对匾乏,缺乏与艺术创造和艺术探索相匹配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文化生态的整体把握,同时也让学生无法理解审美价值评判背后的文化机制与话语体系的决定作用在艺术教育越来越同质化、均值化的今天学生的学习若淡化了人文素质和判断能力的培养那么艺术教育也就成了无根之木其影响也将是重大的。所以艺术教育就必须注重打通艺术与人文领域间的关联,将综合文化引入艺术学科教育的视野并着眼于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对此,中央美术学院对高等美术教育提出了“立足传统、紧跟时代、吞吐古今、涉猎中外、鼓励独创”的教学思想以及延续“传统出新、中西融合”两条思路的教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坚持四个基础,即“传统绘画基础、写生基础、书法基础、文史基础”,将这些作为美术基础教学理念的核心,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认识论问题,即将技术训练与文化修养结合起来而达到心灵的升华所以说,中国画教学是教育与学养教育相联系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将它的教育理念纳入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势必对高校的美术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有着质的提高。

二、办学体制的不平衡性、滞后性仍需加大调整

艺术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是最薄弱的,教育体制带有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高校教育多重科技教育、轻艺术人文教育。这种教育体制多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员却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很难适应当代迅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许多院校在院系设置上存在着观念比较陈旧、学科单一、结构不合理状况。同时对于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存在着政策性障碍,这又将许多学历、职称较低的优秀艺术教师拒之门外。这也是我国的艺术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的原因具体表现在:首先,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虽然少数高质量的专业艺术院校在立足本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呼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绘画以及传统人文思想放在时代当中并使之与人文进程融合一起,但似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信息不足,一旦站在当代世界文化的思维层面从视觉、智识以及社会学等角度对传统艺术进行系统研究时我们却依然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的情感层面。其次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艺术教育并未获得与文学、法学等课程同等的学科地位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将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艺术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推演出新的表现语言与样式。并站在艺术的认知程度对反抗大众文化形象操纵的高度来进行文化理念的思考。

再者我国的艺术教育尚未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比如长期以来我国的绘画造型艺术深受前苏联计划经济培养模式影响。高校艺术教育一直坚持精英教育模式很少自觉关注市场对于人才供求的关系,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综合大学、师范院校大量出现,但总体上又缺乏对艺术人才培养的明晰把握,于是纷纷仿效八大美院的精英教育模式造成评价目标模糊的情形,从而本院校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对于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认定艺术教育中基本的对于艺术知识和文化素质的教育评价是很重要的。美国艺术资助机构公布的《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丁撇drcivliiz胡m:ARe四tmAsrtEudc胡m)中就提出对于艺术教育的目的评价应是“赋予年青人以文明感,培养创造力,传授有效的沟通能力提供所读、所观和所闻对象的工具”。报告对艺术教育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质量监控建议,即与相应学科的部级组织合作编制艺术学科教育标准要求美国青少年从中取得高水平学习成就,并为他们学习及成绩的评价确定水准基点。所以艺术只有具备相应的比较完备的学科理论和评价标准才能作为独立的学科而保住在学校教育中的合法地位同时也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随着高校艺术学生的逐年上升,艺术教育在高校总体教育模式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的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着很多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不符合的情形,这都与对传统艺术教育思想认识不够有关,因此艺术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评价对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定位至关重要所以要适时地将传统艺术教育的精髓融入现代艺术教育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实现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的提局。

作者:田爱华 单位:湖南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三)

—、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核心概念的界定

1.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主要培养艺术家和专门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学生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教学、教学管理和研宄等方面工作。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当前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一种审美教育形式,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的经验,充分感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从核心概念来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相比,关注面相对而言比较狭窄,它注重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开发潜能和完善人格的作用。而艺术专业教育不仅仅是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艺术实践能力,是特殊化的艺术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自身的不同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两者内涵的不同,决定了其相应的教学对象、目标、内容、渠道的不同。

1.教育对象

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对象是艺术学学科的专业学生,他们具有相当的专业基础,包含艺术专业素养和技能,学生必须通过专业院校或者各省统一的专业技能考核,以浙江省统考为例,音乐专业考试设视唱听音、声乐、器乐,占总分比例分别为30%、35%、35%;美术类专业开设素描、速写、色彩三门,占总分比例分别为40%、20%、40%:从浙江省统考科目的要求来看,进入相应艺术专业学生均需具备对应艺术专业基本技能和鉴赏能力:并且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与所学艺术专业相关的工作,如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研宄、音乐创作等方面的工作,美术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美术教育、创作、美术研宂等方面的工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象则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基本上为非艺术专业,他们一般不具备专业基础,将来毕业后一般也不会去从事艺术类的工作。因此,从教育对象的比较而言,两者针对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生群体。

2.培养目标

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是培养能胜任艺术教育、研究、创作的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他们将承担艺术专业知识传承、传播、创造、完善的贵任,更具体的来说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艺术类学生艺术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如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掌握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箝要掌握音乐本体性的艺术实践能力;美术学生通过对绘画技巧和理论进一步深入学习,把其创作意图更准确的表达到其创作的作品中等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育目标是通过对艺术类作品的赏析、艺术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一些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能认识艺术美、欣赏艺术美、吸收优秀艺术成果,促进个人素质完善.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美育以达到育人的目标。

3.教学内容

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基本艺术专业技能和鉴赏能力,高校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因此,教学内容从简单转为深入细化教学。例如音乐专业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和声、复调、曲式、配器、音乐分析)、音乐学理论课程(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民族音乐等)和音乐技能(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等)课程。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专业课程。又如美术类学生教学内容,学生技能教学内容将从简单静物绘画进入到更复杂的山水、人像、人体等技能的学习和实践,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也从简单美术界历史人物、作品了解深入到不同人物和作品产生历史、背景和创作手法的使用等更深层次的解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则多数为普及性艺术类知识、少部分提高性或拓展类艺术知识,如艺术类鉴赏分析教学、基础美术绘画、声乐演唱技巧或者器乐入门内容的教学等,通过此类学习,学生能简单认识到艺术作品的美;能简单进行绘画,或者唱一首简单的歌曲,或者能弹奏一首简单音乐旋律等。

4.教育渠道

高校艺术专业教育通过课堂与实践教学实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将延续大学四年、课时多、课程属性包括必修或限选;需从事艺术类专业实践,如举办个人音乐会、个人画展、参加专业演出及学科竞赛等,并且人人都必须参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和艺术实践,目前则大多采取限选或选修形式、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课时要求低,艺术实践包括学生社团、大学生艺术团、校内群众文艺活动和竞赛(卡拉0K大赛、合唱比赛)、艺术讲座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大部分学生作为一般性参与者或观众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感悟。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要求的不同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两者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渠道等本身的不同,必将带来两者对课程、师资、教材、组织机构要求的不同。

1.课程

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开设课程主要是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如音乐专业开设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以推动学生理论和技能深入细化的学习。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激发审美兴趣,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自由选择权,兼顾普通生和特长生的平衡发展,增加艺术教育综合性,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因此,应构建完整课程体系,公共艺术类课程可划分为普及、提高、拓展、实践四大块,普及为主,兼顾提高、拓展、实践课程。通过普及课程入门,如各类艺术鉴赏课(如:音乐鉴赏、舞蹈鉴赏、美术鉴赏)或某项艺术技能入门课程(如:器乐学习入门、简笔画)等等;提高课程培养学生欣赏、简单创造美的能力;拓展课程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实践课程主要体验或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可通过实施合适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来实现,如:大学生合唱团、大学生书画展等各种文艺活动等等,但在校园艺术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艺术文化本质,以人为本;体现校园艺术文化个性化;开设多种艺术活动,发挥特长生骨干作用,同时正确处理提高与普及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让更多学生接触、参与到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实践教学中。

2.师资

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是艺术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者,决定了其须有明确的专业分类,如音乐有专门从事声乐、钢琴、器乐、和声、作曲、合唱、音乐史的教师,对所教授的课程将进行长期、深入的研宄,追求知识或技能的极致;教师具有独立职称评审、工作量和科研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是艺术类基础知识、鉴赏知识或某一项技能简单传授者,教师应一专多能,具有艺术专业知识宽广度。因此,高校应合理引进公共艺术教育领域师资,并构建独立的师资评价系统、工作量计算方式及职称评审要求,以激发公共艺术教师的积极性。

3.教材

高校艺术专业教材要求深入、细化,在相应领域应该具有权威性。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采用教材必须普及、通俗及知识性。因此,教材编写应该编制规范纲要;把握难易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重视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多层次、富有人性化的系列配套综合教材。并且还应关注“知识中心课程”、“人本主义课程”和“情景中心论课程”思想观念的教学行为的引领效应,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教师教学,提供“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课程开发空间,以期优化与提升育人环境的基础支撑平台。

4.组织机构

两者培养对象、教育渠道和师资的不同,决定它们必须分别隶属于两个独立组织机构,以便合理安排课内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避免相互混淆而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艺术专业教育长期以来都有独立下属学院对教师、教学、学生、设备进行专业化管理。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近年来虽然很多高校成立公共艺术教育委员会,但是该机构多数是附属于艺术类下属学院,其中高校公共艺术实践教学实施多数由学校团委或学工部进行统一安排,师资沿用的是附属学院的师资,造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被专业化等情况,严重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正常实施.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应建立独立的组织机构,此机构等同于高校中的下属学院,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统筹管理,它具有独立师资、管理人员、经费支持,能独立安排各类教学任务,如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组织实践活动等,以确保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正常实施。

四、结语

总之,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是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专业更深入细化的系统学习,以实现艺术专业知识传承、创造、完善的教学目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则是针对全体在校大学生,进行审美素质培养的教育,是通识化大众教育的一部分。两者虽然是相互独立的,但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具有同等地位。故此笔者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急補建立独立的组织机构、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合理的师资队伍、编写适用的艺术教材,才能有序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强力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整体提升。

作者:汤爱芬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四)

一、为何构建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致其子梁思成的家书中,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同样推崇美育。他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指艺术,引者注)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无聊不过,于生存上强迫的职务以外,俗的是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高的是渐渐的成了厌世的精神病。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防这种流弊,就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就是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着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请诸君试验一试验。”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时,十分重视艺术的普及教育,现已成为学校的教学传统。该校很早就将“‘艺术概论’定为第一批全校通选课程”,近年“又将其定位全校为数不多的‘精品通选课’。”多年来,北大学生中较少重大恶性事件发生,与此不无关系。可见,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尤其在当下学生心理疾病高发的情境下,尤为重要。

二、如何构建

诚然,目前不少高校已着手,甚至已完成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但就笔者掌握的情况看,似乎还可大面积推行,最终渗透至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措施为,建立一个显、隐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1、显性体系:艺术教育普及化

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首为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艺术概论》通选课,普及基本的艺术理论及鉴赏知识,辅以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如《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艺术鉴赏》等,并邀约多方艺术名家定期举行各类讲座,真正做到把课堂当作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平台。课程体系的建设,如学校充分重视,并非难事,比较而言,当下艺术通识教育师资匮乏、非艺术专业学生基础薄弱,可谓两大真正难点。以《艺术概论》的教学为例,这门课程对教师水平要求相当高。众所周知,现在的艺术教育门类划分细,很多时候是“井水不犯河水”,只专注本专业,于是造成了“隔行如隔山”的局面。而目前的《艺术概论》教材一般分为两大板块:艺术原理与艺术门类。前者多为理论层面探讨,还易于讲解;后者则涉及绘画、文学、音乐、舞蹈、影视、工艺美术等众多门类知识的介绍,便对授课教师艺术素养的要求十分全面。

如果都要讲得比较透彻,教师对各门艺术知识的掌握还需比较深入,“蜻蜓点水”肯定不行。这便导致高校中真正能够讲好这门课,同时愿意承担这门课的教师数量偏少,师资力量匮乏。此外,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对象主要为非艺术专业学生。就笔者在教学实际中所了解到的情况,许多同学在中学阶段根本就没有上过艺术课。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些原本该受重视的课程都被其他“主干课程”所排挤,甚至取代。于是造成不少同学在学习《艺术概论》时,缺乏最基本的艺术知识。比如,讲授绘画时,很多同学压根就没有拿过画笔,更遑论素描、色彩、油画与中国画了;讲授音乐时,很多同学连简谱都不会唱,更遑论五线谱、曲式、复调与和声了。其实,这些学生对艺术大都有着浓厚兴趣,但由于基础太弱,加之课时偏短,教师难以进行全面、深入的知识讲解。教学效果自然要打一定折扣。如何解决以上两大难点,笔者认为,其一,应大力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通过选送骨干教师赴专业艺术院校培训的方式,全面学习各门艺术知识,使之真正胜任这类课程的教学。其二,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可以稍微增加一些课时量,让教师有充足时间为学生“补习”艺术基础知识。其三,公共艺术教育的重心应在鉴赏部分,为了激发并延长学生兴趣,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分析一流的艺术作品,让他们受到美的熏染。换言之,为学生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艺术之窗,使之透过窗户领略诱人风景。值得一提的是,艺术生是否需要公共艺术教育?笔者以为同样需要。如前所述,当前艺术专业的划分细,学生大多只专注本行,无暇或无意顾及其他艺术的学习。事实上,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各门艺术本质上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我们知道,不少大艺术家,往往擅长数门艺术,譬如王维,既被尊为“诗佛”,又因开创了水墨渲染画法,被誉为“文人画”始祖。深厚的艺术素养,让其在绘画与文学创作中相互取法,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另如黄宾虹,既是画家,又精于书法、诗歌,创作中亦有不同艺术技巧的借鉴与挪用。可见,学习其他艺术会对本专业有莫大帮助。

此外,艺术生的专业学习所涉领域较窄。如,美术生主要学习科目为西方素描、色彩,但对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及西方现代派绘画知之甚少。教师应充分注意艺术生的知识短板,予以相应的知识传授,进行弥补。

2、隐性体系:校园生活艺术化

何谓隐性体系,简言之,便是将艺术引入公共空间,构筑艺术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公共艺术教育的显性体系易受注意,比较而言,隐性体系的建设易受忽视。譬如,校园建设缺乏规划,建筑见缝插针,绿地稀少,触目难以感受到美;校园广播成天播放的是流行音乐,罕有古典音乐;同学们课余的专业讲座多,但艺术活动少;艺术院系师生的作品大多锁在抽屉里,或仅在专业课堂上交流讨论“,养在深闺人未识”,等等。事实上,公共空间中艺术氛围的营造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文学家沈从文曾在1948年发表的《苏格拉底谈北平所需》一文中,就曾专门言及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建设。沈从文认为,公共空间中艺术的熏染可以使市民情绪变得“柔和”,可以“救抢人心”。这对我们构建一个隐性教育体系无疑具有借鉴价值。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举措。首先,应合理规划校园建设。可借助西方的“有机建筑”理念,确保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并将各类艺术引入校园这一公共空间,建设公共艺术,如雕塑、文化墙、艺术长廊等,让学生触目皆能受到美的熏陶,宛若“人在画中游”。其次,应精心编排广播节目。现在,各大高校均已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广播体系,但在节目选择上不够讲究,主要为校园新闻与流行音乐。其实可以多播放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如优美的诗歌、散文,如贝多芬、肖邦的西方古典音乐。后者尤需重视。西方古典音乐的旋律或优美、或雄壮,已经受了时间的淘洗,实为精品,加之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情感表现力强,实为“美育”之利器。试想,黄昏时分,众多学子徜徉于环境优美之校园,此刻,若能从耳畔传来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或莫扎特的《小夜曲》,该是何等惬意之事,就算有烦恼,也会被美妙的乐音冲淡。再者,应定期举办文艺活动。可以艺术院系、学校团委为主体,通过举行音乐会、画展、书法展、话剧演出等活动,将艺术引出“高雅殿堂”,进入校园公共空间,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课外能受到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这种方式不能立竿见影,但“润物细无声”,从长远看,效果同样突出。

三、结语

时代车轮早已滚滚驶入21世纪。当前,青少年中的“文盲”已难觅踪影“,美盲”却处处存在。不少大学生因应试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缘故,对艺术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对“美”视而不见。自然,他们的生活异常单调,心理容易苦闷。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言“,美盲”有时比“文盲”更可怕。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通过构建显、隐结合的教育体系,建设美丽、和谐的艺术校园,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谭文鑫 单位:长沙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讲师

(五)

一、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开发

和谐校园需要校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公平正义的言论环境,活泼热情的校园文化,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条件。当前国际竞争日趋加重,归根结底,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以人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各方面素质的竞争,尤其是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等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以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普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1、提高认识,明确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高校的艺术教育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制约因素很多,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认识问题,尤其是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于艺术教育地位的认识应将提高。艺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是丰富活泼、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一步明确高校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其并不是专业教育,而是应该在全体高校实行的全民素质教育,它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此它的受教育群体不应该是特定的部分人群,而是全体大学生,通过普及、灌输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艺术教育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学生。

2、加快艺术教育相关规章制度建设

要想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快速发展,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有关艺术教育的最高条例为教育部制定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要以此为指导,制定专门的实施制度和管理细则,包括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等。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确立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在课堂上开展系统性的、理论性的教育,是开展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设艺术类选修或必修课程,同时学校应结合自身特色,举办艺术教育的专题讲座,另外,建立科研制度保障,加强艺术教育的科研力量,为后期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3、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的必要举措,因此,高校应加大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力量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仅要达到量上的扩充,更要获得质的提高,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明确定位,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师,应该是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群体,其不仅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能在专业技术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更能在人文教育层面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因此,艺术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精神,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高艺术活动质量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除第一课堂的教学外,还要通过各种艺术社团、学校广播中心、辅导员晚讲评、各种大型晚会、联谊等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课外艺术活动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活动,灌输艺术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是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目标,另外通过教师的指导干预,提高艺术教育的活动质量,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形式提升艺术教育的格调,突出艺术教育育人的宗旨。

作者:魏俊玲 唐文颖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六)

一、钢琴艺术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

钢琴艺术教育以大量中外名曲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并通过乐曲的赏析,及其创造背景的讲解,引导学生对乐曲的内涵和意境进行分析和理解,为学生展现出一个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优秀的乐曲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激励欣赏者追求崇高理想。如爱国主义乐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这些乐曲具有一定的创作历史背景,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感召韵律,唤醒和激发民族奋起反抗的时代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引导人们追求理想,呼唤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敌。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当今时代演奏起来,那种激越昂扬的亢奋情感仍然会令人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以及时代精神。所以,钢琴艺术教育不仅在于教授学生音乐范畴的内容,同时会通过承载钢琴曲目的词作内容,令学习者由曲到词,由词到曲的受到审美情感的打动,也即会通过钢琴艺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品质,令学生学会审美,为美好的旋律所感染,为美好的旋律所动情,在情感交融的过程中尚美遏丑的陶冶心灵,达到不断的审美情感的升华。

二、钢琴艺术教育具有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作用

钢琴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创造潜能,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钢琴教学中,不应使学生仅满足于掌握几首乐曲的弹奏,而且还在于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品评所学到的曲目的风格和意境,在品味和揣摩的过程中深化审美体验,逐步提升听觉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等重要能力。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钢琴学习不仅需要细致而全面的观察力,还需要观察与思维的密切配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在示范与讲解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与思考。而主动观察与思考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质疑、主动提出问题,增强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因为,细致观察与积极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而每一种新问题都是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创造性的想象力往往始于新问题的提出。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示范、录像、录音等方式,指导学生从细节到整体、从技术到音乐、从作品风格到演奏状态等多层面对不同的演奏方法进行仔细观察与认真分辨、比较,并与自己的弹奏进行对比,以找出差距,这样才能对学生钢琴技能与技巧的学习产生显著的提升。而这种观察力与主动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从而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其关键在于理解力的培养和提高。在钢琴艺术教育中,学生理解力的提升是促进知识与技能提升的关键。可以说,学生的理解力既是钢琴艺术教育的手段,也是钢琴艺术教育的目标。因为,不同的音乐其风格与特征各异,其中都蕴含着各自的内容、情绪与意境,这都需要学生亲身感受与理解。音乐是根据其不同内涵与情感进行分类的,大致有抒情类、活泼类、精神类、激情类四种。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音乐情感的把握,增强自身的音乐感受力与理解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分类训练方式进行,首先为学生弹奏一曲欢快或深沉的音乐,然后让学生跟随着音乐,通过自己的方式将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诠释出来。而学生体现出来的欢乐情感或悲伤情绪,就是学生音乐理解力的体现,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

人们主要是通过听觉感官来感受音乐,因此,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提高听觉能力是学生学好钢琴演奏、提高音乐理解力的关键。钢琴艺术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而内心听觉能力的提高是在实音听觉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获得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听钢琴上的标准音并记住它的高度,然后,让学生在心理想象将要弹出的音,之后弹出,听听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进行校正。这个校正过程就是学生听觉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再从单音的练习,逐渐过渡到乐句的练习,让学生先在心中听出一个乐句,然后弹出,再校正。之后练习两个音的和音,再到三个音的和弦。一步一步,使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和实音听觉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学生在拥有了优秀的听觉能力之后,其钢琴演奏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和艺术领悟能力一定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在钢琴艺术教育中,可通过音乐的“形”“情”想象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音乐“形”的想象既是对音乐具体形象的想象。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听觉的想象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想象能力。而音的高低、强弱,节奏、速度的快慢、音响的张弛都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具体形象想象和心理体验;音乐“情”的想象既是对音乐情感内容的想象。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音乐语言想象力的培养来增强学生对“情”的想象,而这对于钢琴演奏来讲非常重要。音乐语言思维如同文学语言思维,需要借助语气以表达情感。在钢琴音乐表现中,可以赋予音乐以生动性,把话语中的语调、语气、抑扬顿挫自然融入到音乐之中,使音乐如说话一般灵活多变,具有生命力。“形”与“情”的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沉浸在创造性的构思世界里,从而为钢琴演奏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想象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个人素质,学生想象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对钢琴艺术的学习,更对其日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钢琴艺术教育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也即实现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细化德智体美的内容,则包含了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情操、文化水准、专业技能、体质体能、心理健康、艺术修养等诸多方面,这样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单纯重视智力培养而言的,也即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学生的高情商从哪里来?钢琴艺术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途径。赵晓声先生曾著有《钢琴演奏之道》一书,对演奏者演奏钢琴时的形象感觉归纳出四种形象:一是“运动员”形象,这是从力量使用的速度、灵敏度、力量的持久性看的;二是“诗人”形象,这是从气质反映的灵性、悟性、内敛性和爆发性看的;三是“建筑师”形象,这是从艺术构成的层次、线条、色彩等形态看的;四是数与哲结合的形象,这是从具象到抽象的形态看的。尽管赵先生是从成为一名钢琴家的基础上论述这一观点的,但是,这一观点恰恰说明了钢琴艺术对于人的综合素质所发生的影响,说明钢琴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在众多的钢琴独奏曲中包含大量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笔无价的珍贵精神财富。

通过钢琴演奏,可以使学生亲身接触和体验其中的意境,从而领受这笔财富。虽然可以通过音像制品、音乐会和电视节目的方式来欣赏钢琴曲,但都是与亲身的真实钢琴演奏无法比拟的,其感受与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只有接受到正规的钢琴艺术教育才能得到纯正的精神世界熏陶。钢琴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优美、动人旋律的同时,得到胸怀宽广、视野开阔、精神世界升华的益处,从而塑造出完美的素质与品格。钢琴的练习和演奏需要听觉的专注与敏感以及心灵的真情感受,十个指头各自独立且积极的活动,双手的不同动作要与全身肢体进行协调配合。这种动作持久的锻炼能够对人的生理、心理和思维产生有益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钢琴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获得熟练的钢琴演奏技术与技巧,必须经过长久不懈的科学而艰苦的训练,这对学生的毅力、耐力、信心和勇气是一种艰巨的考验。因此,钢琴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进取精神,钢琴艺术教育包含社会人文知识、思想体系、人生观、价值观等众多内容,通过对不同风格曲目的深人分析和体会弹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乐曲背后的人文价值,从而体悟不同的人生境界,形成从多个角度观察、思考社会和人生的习惯,进而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显然,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品质与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董丽丹 单位:吉林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七)

一、艺术教育发展溯源

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开设艺术学理论课程。1994年东南大学正式成立艺术学系,1996年首届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20世纪90年代,杨叔子院士等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率先提出“人文素质”命题,呼吁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新时期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医学类高职高专逐步提高了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艺术素质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将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写进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中,并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肯定了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艺术教育在医学类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当前,医学类高职高专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艺术教育的加强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1、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

艺术是情感,是人性的表现,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格的发展时代,社会呼吁人格教育,人格的完善需要艺术熏陶。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理想,信念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完整人格的标准概括为:“完整人格的标准应是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才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医学类高职高专开展艺术教育为完善学生人格开辟了新的路径。古人云,学艺必先修身。艺术教育运用其丰富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领会理解艺术的内涵,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智商与情商,通过陶冶性情,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意识。

2、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发展成熟时期,通过开展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例如: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人体是不能称之为美的,中国古人以味觉感受定义美,“羊大才为美,鱼羊又为鲜”。西方则不同,强健的体魄,优美的线条才是美。在古希腊人眼中,人体美是万物美之最。如阿佛洛狄特,阿波罗等精美艺术品。高品位的艺术审美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获得更高层次美的享受。

3、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素质

人类通过两种途径认识世界:一是科学;二是艺术。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有用之画,而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间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当我们接触到艺术作品时,就会被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所感动,学生通过艺术教育感知美,将审美情感升华为社会道德情感,使艺术审美对现实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艺术教育在医学类高职高专中的实施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构建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根据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具体情况,将艺术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由原来的艺术审美延伸到医学审美,将医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际教学中,加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审美水平。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创办各类艺术团队,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升华。其次艺术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学校美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各专业教师艺术修养的提高会对学生的审美水平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教师的艺术潜质的开发,能够使他们在教学中以美学观点,审美眼光培养学生。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专业学习与艺术审美相结合,也将是教学发展的趋势。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李哲 田洲为 单位: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八)

一、艺术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东西总能打动人,都有陶冶性情的力量。据《论语》记载,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韶》乐的美之深可以想见。凡是美的东西,一般来说,在艺术处理上一定是含蓄的。“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鲁迅,《两地书》)是诗的法则,也是一般艺术的法则。所以,艺术不是强加于人的,说教式的;它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地向欣赏者传达正能量。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然而现在谈论道德素质的问题时,不免先说起德育,而忽略了美育的作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美育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美育思想,他把艺术看作是维护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有力工具,希望通过诗教和乐教实现其政治理想。我国古代儒家为了以道治国,稳定社会秩序,普教六艺。要求学生掌握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基本才能。通过教之六艺,要求人们在行动上、思想上、性情上都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画论中,艺术的德育功能向来受到推崇。儒家、道家盛行的伦理道德意义影响着中国画的主流意义,使中国画发挥着“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政教作用。谢赫在他的画论著作《画品》中主张艺术作品要有思想性,要能教育人们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鲁迅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先生也大力提倡在“教育上应注意美育”,他的美育言论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西方的18世纪末期,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同时期的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也十分重视艺术的伦理教育作用。他认为艺术作品必须对欣赏者有教育意义,否则作品就没有价值。艺术载体多样化,但其任务都是弃恶扬善、歌功颂德。当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看到恶的人和事会谴责和厌恶,看到善的人和事会感动,而受鼓舞。这说明艺术可以感化教育人,具有道德教育的威力。狄德罗坚持把艺术的美感作用与道德作用等范畴联系起来,把理想的艺术看作真善美的完整统一。马克思同样很重视艺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他认为艺术家所揭示的社会真理,要比许多理论家所提供的东西还要有价值。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一个艺术实践者,并形成了他的艺术见解。他认为艺术应该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的功用主要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圣经》作为西方根深蒂固的信仰准则、道德规范的根源,西方艺术的成长离不开《圣经》所宣扬的宗教意识,以《圣经》为题材的西方古典油画对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法律、政治、伦理道德、精神心灵的影响源远流长。

二、艺术教育手段

(一)艺术欣赏

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通过艺术欣赏,自然而然地去追求真善美。实施艺术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二是社会。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是通过艺术欣赏来实现的。在高校普及美育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开辟艺术欣赏的天地,引导他们进入艺术美的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离不开高校的艺术教育。艺术欣赏在艺术教育中既是重要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手段,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我们观看影片《巴黎圣母院》,美丽善良的女神爱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演绎的真善美故事,至今让人感受颇深、耐人寻味。当听《义勇军进行曲》时,那铿锵有力的旋律立即在听者心中唤起最朴实的爱国心,最强烈的爱国使命感。凡有形象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但美的东西必然具有感人的形象。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面里,表面上看是纤夫在辛苦地劳作,其实,画家更深层的含义是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的挣扎及与残酷的命运和黑暗社会做斗争。这些艺术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及意境无不给人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与启示。真正的艺术作品是通过具有特定形式结构的灵魂与欣赏者的灵魂相互感应的。可以说,艺术作品是爱的结晶,艺术欣赏是爱的感染。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传统艺术是我们的主要欣赏对象。国画、书法、中国油画、中国戏剧、民族音乐等艺术形式,很自然成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它既是艺术教育,又是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自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笔下塑造的对象,荷花的优美形象与寓意往往与现实的人或事联系起来,其美感及意境更深一层。一幅以荡气回肠抑或浅吟低唱为主调的山水画,不仅能赏心悦目,还能使人心胸开阔,在感悟大好河山的意境的同时,心灵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教育。罗中立的肖像油画《父亲》,一面世便震动了画坛,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画面中细腻刻画的一个敦厚、朴实的农民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深深震动了观赏者的心灵。艾轩的油画《西藏女孩》,浩瀚的高原背景衬托着孤独美丽的西藏小女孩,画面营造的气氛马上把欣赏者带到了神秘的西藏,让人不自觉联想、思考西藏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

(二)参与社团

完成艺术的审美,仅靠艺术作品本身单方面的条件是不够的。它取决于艺术作品和欣赏者两方面因素的积极相互作用,即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东西在欣赏者内心产生共鸣,达成审美意识的配合。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越高——即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那么,他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便能更多地产生共鸣,所受的艺术教育愈有效。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在艺术通识课上学习艺术理论知识、进行艺术欣赏,还要鼓励学生课下参与学校的艺术社团活动,在艺术实践中体验艺术本身的内在力量,也是实现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高校都有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它们是高校艺术文化的重要实践场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适合自己的艺术社团,在社团里学习能更专业地提升审美实践能力,社团会定期组织学员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不仅丰富了社团学员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审美意识和道德素质,同时,又起到对其他观赏者的艺术教育作用。充满活力的艺术社团对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支撑艺术教育体系、激发学生艺术潜能、提升学生道德修养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语艺术是含蓄的,由含蓄造成的悬念更能激起欣赏者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地深入体味艺术品所传达的寓意,还能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对原作进行联想、补充。因此,艺术教育是以理性来调节和净化感性中属于本性的东西,以理性的渗入、积淀使之发生变化、发生自然的人化。同时,艺术教育还以感性突破理性结构的僵化性、抽象性,赋予其发展所需要的动力,使外在的伦理法则获得人情的意味和能动发展的态势,而避免它变成空洞的教条和抽象、虚假的外在形式。因而,审美活动作为人性的内容,是人类群体超越动物性的族类确证。审美能力的提高、改变表现在个体心理中,而艺术教育能够延伸到智力、伦理范畴中,对智力开发、道德能力的改善都会产生促进作用。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步升级,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道德素质是基本底线。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堪忧。社会屡屡曝光大学生因自私、抑郁、狭隘等问题所造成的对个人、他人的伤害事件,甚至在我国重点高校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残害室友事件,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学生的心智,形成高尚的审美价值定向。重视对情感、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审美素质的长期培育;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作者:王诗群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