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公选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

艺术公选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

摘要:研究艺术公选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组织艺术公选课教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的艺术公选课设置出发,在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同时选择开设不同类别的艺术公选课,因材施教。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的艺术公选课授课方式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讲授技巧、增加课堂交流、丰富互动方式、注重效果反馈等。艺术公选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促必将实现共赢。

关键词:艺术公选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互促共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关系到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还将影响大学生将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虽然我国各高校都设立了各级心理咨询室,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大学的班级内也设有两名左右的心理委员,负责同学之间的日常沟通和疏导。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思维的复杂化,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就显得十分必要。哪类课程适合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分?如何加入能产生较好的引导效果?需要一线教学老师认真思考。

一、艺术公选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选修学分在大学生的毕业学分要求中大约占15%的份额①。各学校的公选课设置因学校定位、专业差异等有所不同,但艺术公选课几乎是所有学校都开设的选修课程。艺术公选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过多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之当下对健康判断标准的偏差,很多师生只注重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认为只有患精神病、抑郁症的人才是有问题的,忽视了心理亚健康状态。也有偏激者认为,但凡有心理烦恼和心理困惑就是心理有问题。这些错误认知使学生在面临考试不及格、毕业困难时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如干预治疗不及时,将恶化成为抑郁症或分裂症。艺术公选课在讲授艺术理论、艺术家、经典艺术作品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用知名艺术家拼搏探索、永不放弃的精神,强化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学生在领悟之余,能够把艺术创作和鉴赏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独立自信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化作用是所有课程都能做到的,而艺术公选课因其公选课的自由性质及艺术鉴赏的独特趣味,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开阔眼界,进而保持健康心态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二)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利用媒介进行心理健康宣传;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创建心理健康网;倡导主体自我教育等。近些年,专家建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这其中有利有弊。首先,各学科的专业课学习任务都很繁重,有限的讲授课时能够掌握专业知识、顺利通过考试,已属不易。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在课上、课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艺术公选课大多是写作业或小论文结课,没有考试压力的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也能够在宽松的教学安排中,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日常教学中渗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而艺术公选课在其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定

2004年,北京高校因自杀而死亡的学生有19名。2005年,又有15名北京高校学子选择结束生命……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学生自杀者的数量逐年增加。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留给世人的应该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和反思。造成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成绩不好、求职受挫、恋爱失败、父母离异等。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能改变大学生所遇到的生活负面事件,我们所能做的、应该做的是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自我价值认定。心理学认为,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己,只看到别人的优点,而忽视自我有利条件。把他人的成功做外归因,把自己的失败做内归因。艺术公选课以开阔眼界、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接纳、克服自卑情绪,进而提高自我价值认定,乐观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的艺术公选课设置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公选课设置主要取决于该校的师资力量,近些年由于尔雅通识课平台的建立,知名教授、学者的讲课视频丰富了高校公选课的种类。加之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公选课设置中,可酌情考虑增加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态和科学人生观的课程。

(一)通识类艺术公选课

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1530所高校开设了尔雅通识课程,约有2500万学生参与学习。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以在已开设的303门课程中,选择有助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审美判断力、自我价值认定的艺术公选课。如影视鉴赏、民歌鉴赏、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中国书法史、中国陶瓷史、美术概论、园林艺术概论、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艺术美学、戏曲奖赏、古代名剧鉴赏、用相声演绎中国文化、抽象艺术学等。

(二)专业类艺术公选课

有些文科及理工科的学生对艺术创作与鉴赏具有浓厚兴趣,希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进而培养多维自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拓展综合素质。高校可以面向此类学生开展专业类艺术公选课,如书法、广告学、美术学、民歌唱法、影视技术与艺术等。

(三)拓展类艺术公选课

拓展类艺术公选课是指具有实操环节的公选课。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而言,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毕业实习和就业。因能力不足找不到实习单位或中途被实习单位辞退,就业单位不理想或无法就业是大学高年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拓展类艺术公选课可以在实操过程中缓解学习压力,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许多工作需要团队协作),进而增加就业砝码。此类课程不仅对艺术专业、文科专业学生帮助较大,对开发理工科学生的艺术才华及表演技巧亦有很大裨益。近些年,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商业广告评析、平面创意实践、演唱技巧提升、园林设计草图等,均属于拓展类艺术公选课。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的艺术公选课授课方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能仅停留在学校、学院、学工层面,更应让每位高校教师都认识到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北京师范大学王豪、华南农业大学女研究生王某,当这些年轻人以自杀的形式结束生命的时候,那满腹经纶又有何用?面对这些悲惨的结局,高校教师在惋惜之余,应该做的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一)提高讲授技巧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将心理健康知识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往往这样做也收效甚微。高校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依据国际心理健康水平评定的四个标准,即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统计学标准、自身行为标准,教师应首先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判定。在确保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正常的情况下,才可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效果。选择艺术公选课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出于兴趣,他们更关注教师的教态和人格魅力。高校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教学,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产生很大影响,专业课如此,艺术公选课也如此。

(二)增加课堂交流

各高校的公选课基本都在阶梯教室,上课人数在150-200人之间。教室大、人数多、专业分散导致课堂交流相对困难。许多公选课的学生感觉自己如影子般被忽视,因此增加了淡漠和自卑的情绪。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让每位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课堂存在感。在艺术公选课的教学中涉及许多经典作品和知名艺术家的讨论,如画作《清明上河图》、歌剧《白毛女》、话剧《茶馆》、设计中国银行标志、艺术家齐白石、聂耳、徐悲鸿等,学生们无论来自哪个专业都或多或少地对这些作品、作者有所了解。在艺术公选课堂上,教师可以增加课堂交流讨论的机会,树立学生的知识自信和表达自信。

(三)丰富互动方式

当今高校教学都比较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和课下思考中,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被社会、学校、老师、父母忽视了,没人在乎自己的感受。丰富课程互动,恰好可以改变学生的这种不良认知。艺术公选课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课堂上通过教师提问、学生主动回答、师生间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课下,通过微信、QQ、互联网等形式继续进行师生观点交流,使内向的学生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到肯定和赞赏。

(四)注重效果反馈

课堂只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完整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课前备课、授课、课后练习,还应包括授课效果评价环节。我国许多高校都引进了麦可思评价系统,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效果、试卷构成进行评价,教师同行间也可进行点评。艺术公选课虽然面向的是全校学生,授课结束后师生间便鲜有联系,但各种形式的授课效果反馈仍然十分重要。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可以体现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②。

四、艺术公选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促共赢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艺术公选课可以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等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应该向多维、综合的树人角度发展。在这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策略对艺术公选课授课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心理健康指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拥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艺术公选课的开设和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上的调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文海,丁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青年学报,2016(1):81-85.

[2]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3]李珺.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教育),2012(11):247-248.

[4]廖迎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5]李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7):69-70.

作者:高兰英 温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