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体育学困生转化初探

农村小学体育学困生转化初探

摘要: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发展很快,但问题仍然存在。由于缺乏体育教师,很多学校体育课开不全或者开不好,导致学校出现了大量体育学困生,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小学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日益重要。

关键词:

农村小学;体育;学困生

所谓体育“学困生”,即在体育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一般是指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体育能力不能达到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动态的、发展的概念。现阶段,农村小学的体育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体育课都是其他科任教师兼职。这些兼职教师往往缺乏体育专业知识,体育教学水平低下,这是导致农村小学体育学困生特别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基于农村小学的现状,探索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摸清底细,分析成因

体育教师根据每年的体质达标检测成绩了解确定体育学困生的名单。接下来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每个体育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学困生的成因相当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自身因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擅于沟通,缺少和同学间的交流与互动;自觉性差,注意力不集中,训练、学习效率低下;思维缓慢,看不明白教师的示范,又不主动寻求帮助。

2.家庭因素。家庭变故(家庭暴力、亲人去世、父母离异等)导致学生的心灵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不能进行正常学习。体育课上他们不合群,规则意识差,乱蹦乱跳,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练习。

3.学校因素。体育课不正规,教师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不像文化课一样进行认真辅导,总觉得学生学不会也无所谓。这种想法影响了学生,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不认真锻炼和努力钻研。

4.社会因素。社会上存在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现象,总觉得体育课可以少上几节,要多拿出时间来学习语文和数学等文化课。这种不懂教育规律而瞎指挥的消极因素也深深影响着学生。

二、结合实际,展开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体育学困生分为智力型和非智力型两种。智力型也即学习障碍型,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大脑发育不健全而导致儿童在体育技能、协调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困难。例如,有的学生肢体残疾,常常不利于做一些相关的运动。而非智力型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由于后天努力不够,或外部环境影响而导致的学习不良。前者需要医院配合治疗,而后者则完全可以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得到提高。

1.完善体育学困生转化的机制。要从根本上彻底转变体育学困生,学校监督要到位,通过制订相应的体育学困生转化监督机制,保证每位体育教师按照要求全面落实转化方案。体育教师要重视学困生的发展,确保学困生转化措施有效实施。首先,做好体育学困生转化辅导记录。教师对每堂体育课学生的表现和达标情况做详实的记录,特别是对学生不达标的原因要做好分析并提出补救办法。对于转化效果的记录,学校每周检查一次。其次,每月组织一次体育学困生摸底达标测试,以最基本的体质达标检测内容为主,动态监控教师体育课目标达成度。

2.开展“多帮一”帮扶活动。体育学困生作为学校体育课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信,没有进取心,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一要转变体育成绩好的学生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明白帮助同学的意义,引导他们互帮互助;二是组成帮扶对子,让一个或者几个体育成绩好的帮助一名学困生,并且要使学生掌握帮扶的方法,避免帮倒忙;三是搭建展示平台,让帮扶结对的学生展示所取得的成绩,对帮扶效果较好的及时表扬;对仍有困难的教师要亲自帮助找原因。此外,体育学困生最主要的障碍就是缺乏信心。为此,教师可以紧紧抓住学困生转化的机会帮助其树立信心。“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每位学生都伸出热情的双手来帮助体育困难生,与他们携手并进,必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共同开创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

作者:郑长军 单位:新泰市东都镇西都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小红,李军兰.体育教学目标设置的四种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02(4).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