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舞蹈教学方法分析

教育心理学舞蹈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

舞蹈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因而舞蹈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知识教授,需要“言传”与“身教”的双管齐下才能完成,本文拟从舞蹈教学中常用的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为主要分析对象,在当代的教育心理学视域中,审视和分析三种常规教学方法的内在原理,为舞蹈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舞蹈教学方法;心理学;教学模式

对舞者身体的功能性训练是为了打造舞蹈所需的身体素质,使舞者能够拥有完成舞蹈动作的身体能力,而舞蹈内在的情绪、情感的肢体表现则是学习舞蹈的另一层面目的。其中的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的常规舞蹈教学三种方法的分类仅仅是作为分析对象而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往往是三种教学方法交互进行的过程,也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交互运用弥补了各自存在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三种教学方法又存在着各自的优长,都有其各自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针对三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进一步的发挥每种教学方法的更优教学效果。

一、示范法

(一)方法论阐述

示范法在舞蹈教学实践中使用时间最长、效果最明显、最常用的一类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动作示范、图解剧照、现场观摩以及观看录像等。示范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直观直接接触舞蹈动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信息,解决动作的形象和想象,从而获得舞蹈知识、技术和技能训练的方法。舞蹈课堂中最常使用的“动作示范”就是示范法中最基本的手段之一。除动作示范外,属于示范法范畴的手段还有:图解、剧照和现场观摩及观看录像。

(二)涉及理论阐释

示范法对于学习者而言,涉及到了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替代性学习”和“观察学习”,以及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潜伏性学习”。“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学习过程中没有外显的行为,通常是通过观察或聆听下列榜样而进行的:现实生活中的、象征性的或者非人类的(广播中说话的卡通人物或动物)、电子产品或印刷品中的。“观察学习”包含了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潜伏性学习”是指人或动物在无强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学习。其中,“替代性学习”和“潜伏性学习”是两种学习的方式,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相对被动的,而“观察学习”则贯穿在整个示范教学的过程当中。

(三)教学原理分析

当学习者通过观看教师的动作示范、观看舞蹈图解剧照、观摩现场演出以及观看舞蹈录像等方式进行学习时,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舞蹈实践当中,只是通过视觉来接受动作信息,以“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将舞蹈动作信息传递到大脑当中:在“注意过程”中观察动作的外在形式;在“保持过程”中提炼动作特点并产生记忆;在“复制过程”中将动作信息进一步简化,并进行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最后在“动机过程”中深化对动作要领的了解,形成自我对动作内在运行机制的思考。虽然动作的信息直观易懂,且图片、录像等资料可以反复观看,舞者可以相对准确地将动作完全模仿下来,但示范法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舞蹈不仅是肢体的展示,舞蹈往往以内在的情感和思想的传达为核心,会以相近的动作质感表现出不完全相同的动作形态,其动作呈现具有瞬时性和随机性。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人也不可能两次跳同一支舞蹈,所以每次动作示范、每次现场演出都只是无数种动作形态中的一种,图片和录像资料也只能保存无数种动作形态中的其中一种形态,所以此时的“潜伏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所接收的舞蹈信息是不完整的,是单一的。因此纯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舞蹈动作的内在运动机制,会使舞蹈的语言内容产生流失。

二、讲解法

(一)方法论阐述

讲解法是运用第二信号系统(包括语言、文字等形式)的条件联系,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达到教授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舞蹈动作技术、技能和进行训练等教学的一种方法。讲解法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作技术及要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掌握舞蹈动作。

(二)涉及理论阐释

讲解法对于教育者而言,涉及到了奥苏贝尔所提出的“讲授教学”,对于学习者而言,涉及到了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替代性学习”和桑代克的“相同元素说”,并且与学习的“迁移”和“精细加工策略”相关。“讲授教学”以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对学习者而言主要适用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或称为言语信息的学习。“相同元素说”是指在相同学习情境中,相同元素使旧有的学习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精细加工策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帮助知识的记忆。

(三)教学原理分析

在舞蹈课程中,教师通过“讲授教学”向学生宣布课的任务、内容、要求、纪律等事实材料,向学生阐明动作名称、过程、技术要领等问题,解说动作原理与技术关键,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动作概念等所做的讲解,或者对学生练习动作的正确部分进行的强调,纠正错误动作技术的提示。与示范法不同,讲解法中“替代性学习”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听觉,这时就要发挥教师启发式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这种语言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启动脑海中原有的认知经验储备,将其与肢体表现过程中的“相同元素”进行比对与分析,从而将过往的生活语境“迁移”到舞蹈语境当中,使肢体动态能够有意识地向海鸥等意象内容靠近,并最终得以表现出来。而通过讲解法对动作内涵和语义进行解说也可视为一种“精细加工策略”,促进学生对动作的学习与记忆。但讲解法毕竟属于口头的语言讲述,不能够完全传达舞蹈教学的所有信息,其直观的静态舞姿与动态形象没有动作示范教学配合的话,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三、练习法

(一)方法论阐述

练习法是通过舞蹈实践活动接受教学信息,使学生形成与完善所学的舞蹈技术、技能的方法。按照舞蹈教学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实践需要,练习方法通常都依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它们依次是:分解练习、完整练习、重复练习和综合检验。

(二)涉及理论阐释

练习法对于学习者而言,涉及到了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参与性学习”和“潜伏性学习”、加涅的“学习层级说”、斯金纳“强化理论”中的“连锁塑造”,动作技能形成中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学习层级说”是指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连锁塑造”则是将学习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当学生完成每一步时都予以强化的过程。“条件反射学说”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练习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三)教学原理分析

练习法的第一步就是分解练习,是舞蹈练习的最基本方法。这与斯金纳“强化理论”中的“连锁塑造”原理相关,教师把单个动作分成几个部分,或把复杂动作分成单个动作进行教学,但尚未将其各部分连接起来。同时,分解练习也处于“三阶段模型”中的认知阶段,是头脑中形成技能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的第一步。练习法的第二步是完整练习,这种方法多建立在分解法的基础上,即在教学中,让学生完整地练习动作的教学方法。这一步是“连锁塑造”的技能整合完成阶段,也是“三阶段模型”中的联系阶段,将各个独立的步骤进行合并或者“组块”,以形成更大的单元。练习法的第三步是重复练习。是舞蹈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反复练习动作,使动作产生定型。这一步也就是进入到了“三阶段模型”中的自动化阶段,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整个程序的完成不用经过刻意的注意。其目的最主要是对肢体体能的强化,体能的训练必须要运用重复练习的方法。练习法的第四步是综合检验。此方法是基于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和重复练习之上,检验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组合掌握与运用。

总体而言,整个练习法都在“条件反射学说”的原理中进行,并将“学习层级说”贯穿其中,通过分解练习、完整练习、重复练习和综合检验四个步骤,从起初有意识的身体肌肉控制训练到最后动作技能自动化,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整个练习法教学过程离不开“参与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在身体的长时间实践中慢慢形成新的舞蹈动作技能的。而在动作的练习过程中,如果身边有大量的人也在练习同样的动作,就有可能激发“潜伏性学习”的作用。且这种作用不同于前述观察法的“潜伏性学习”,由于每个人对舞蹈动作的表现能力存在差异性,所以基于对舞蹈动作内容有相同理解的基础上,可能会产生出多种多样的外在舞蹈表现形态,这种时候也就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潜在学习对象,所以练习法的“潜伏性学习”相对于观察法的收获要更大一些,所接收到的舞蹈信息也更全面一些。但练习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动作的练习进步程度随着时间的增加会逐渐下降,最终出现“高原现象”,即动作练习到一定阶段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需要通过改变训练方式等方法来进行技能的迁移性学习,从而突破“高原现象”,继续推进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结语

在舞蹈的课堂教学当中,示范法的直观、讲解法的深入和练习法的实践都具有相互之间独立而不可替代的特性,但示范法不配合讲解的话,学生在捕捉动作外在形态的时候可能并不能完全表达舞蹈的内在语义;讲解法不配合示范的话,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有了示范法和讲解法的交互运用,不运用练习法亲身实践的话,舞蹈教学的目的就会从实践变成欣赏......因此教师绝不可能始终只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师个人的经验和习惯。这种依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才是舞蹈教学的正确方法和路线,深入熟知每种舞蹈教学方法的优长与局限,并进行取长补短,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才能够将舞蹈教学逐渐推向合理和高效。

作者:冯伟杰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德孺.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唐怡.浅谈拉班舞谱及其动作分析体系对舞蹈教学的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4).

[4]平心.论舞蹈与移情—兼谈舞蹈艺术的表情说、表现说和体现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2).

[5]平心.试论舞感、乐感及其通感—兼谈美感、情感和灵感[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3).

[6]武巍峰.论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调的把握[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