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舞蹈教育中学生表现力探究

中小学生舞蹈教育中学生表现力探究

摘要:舞蹈是一门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艺术,近年来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进步,单纯强调舞蹈的难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需求。目前随着舞蹈教学改革的深入,舞蹈审美标准已经逐渐回归到舞蹈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上对舞蹈艺术美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舞蹈动作的复杂程度。一直以来,舞蹈都是一种将内心世界和想法表现出来的文化它是情感价值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让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提升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情感表现力。

关键词:中小学生;舞蹈教育;表现力;方法研究

在舞蹈教学中,舞蹈老师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引导学生可以很好地将自身情感展现到观众面前,下面就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进行全面探究。本文的写作顺序将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来研究中小学生舞蹈教育中提升学生表现力的方法研究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中小学生舞蹈教育中提升学生表现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简单而机械动作重复的传统体育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学习要求。大家越来越多地把目光转移向了对学生的艺术教学,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能力等内在的深层次含义,开始在舞蹈教学中向学生传达出优秀的思想,行使舞蹈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舞蹈教学具有以文化来教育学生的价值属性,包含了生命文化品格、精神文化品格、审美文化品格、行为文化品格和民族文化品格五种文化品格,同时兼具舞蹈这一项运动的文化品格与教育文化品格的“二重文化品格属性”。因此,舞蹈老师在对中小学生进行舞蹈教学不仅仅是对于舞蹈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有舞蹈文化、教育文化与人文文化传播。这样一来,也就对舞蹈教师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一)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现力是舞蹈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学生在学习完舞蹈之后,在每期的考核时只有将所学习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老师才能够来接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所学习的舞蹈动作。这样,舞蹈老师才能够在之后的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进行教授,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舞蹈能力。

(二)舞蹈在表现时也是对学生的一项考验,在表演时,学生不仅仅要注意舞蹈动作是否完美,还要注意在跳舞时的情感表达是否到位,不仅会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表现能力。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考核,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健全的优秀人才。

二、中小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

对于中小学生的舞蹈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研究基于自主开发的问卷与访谈提纲,对于中小学生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于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合问卷的调查结果以及对于文献的翻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舞蹈教育中学生表现力的总水平不高。在我国,大多数的舞蹈学校的开设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学校的教育理念也不够先进,所以,很多的舞蹈班在艺术教育上,大多都只是重视在舞蹈动作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心理素质的实际教学,对这些方面的重视有所缺乏。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一共有200份问卷,其中有178份问卷是有效的,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时发现,有148份问卷中小学生对于舞蹈班的教育不满意,所占比例为83.4%,其中有30.5%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教学方式不满意,有29.7%的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教学内容不满意,有39.8%的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教学类型不满意。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今中小学生舞蹈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

(二)中小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水平区域之间存在差异。虽然现在我国中中小学生舞蹈教育的总水平不高,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地区的发达程度等原因,不同地区的对于艺术方面的重视和发展程度也是不同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程度高,受国外文化的影响,这些地区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和运动技巧的传播,还重视文化品格的培养和文化精神的传播,以及文艺表现力的培养,所以发达地区对于舞蹈教育比中西部地区重视的多,这也就导致了各个地区中小学生的舞蹈的水平和基础存在差异。[2]

三、在中小学生舞蹈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中小学生在舞蹈表现时表现力缺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舞蹈老师在对舞蹈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安排的时候存在问题;第二,舞蹈教育中缺乏对于学生的人本主义关怀,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交流,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本主义关怀;第三,对于中小学生的舞蹈教学中的重视运动技巧而忽视了理论文化,不能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一)舞蹈老师在对舞蹈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安排的时候存在问题。1.舞蹈老师在教授学生舞蹈的知识和舞蹈动作时,在教育内容上缺乏总体性和创新性。现在的中小学的孩子们,还处于喜欢玩耍的阶段,而舞蹈老师在教育他们时,如果没有创新性,不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那么他们就不会把心思放在舞蹈上,也不会对舞蹈产生兴趣。2.越来越多的家长都送他们的孩子去舞蹈班学习舞蹈,所以,一个舞蹈老师会带很多学生,这样舞蹈老师在教授学生时就无法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教育,不能教给孩子最适合他的舞蹈和教学方式,老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这样做,所以说,现在对中小学生舞蹈教育时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二)在舞蹈班的舞蹈教育中缺乏对于学生的人本主义关怀。舞蹈班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所处区域的差异性。不同的地区的学生和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舞蹈老师在进行教育时要更加灵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实现舞蹈教学的目的。同时,老师在进行舞蹈教育时要注意地区的差异,南北方在进行体育教育时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舞蹈班在安排舞蹈课程是要充分考虑到地区的差异,并且能够体现出这种差异,将舞蹈课程和本身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体现出民族的特色。[3]

(三)舞蹈老师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视技巧而忽视了理论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技术,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不可否认,在跳舞时的运动技巧对于舞蹈本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各种舞蹈比赛中,舞者要想赢得比赛,不仅要有超强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各种华丽的舞蹈技巧,二者结合,才能发挥车身体的最大潜力。所以,不可避免的,舞蹈班忽视了对于舞蹈教学的理论教学,而着重于教学生运动技巧。

四、中小学生舞蹈教育中提升学生表现力的方法措施

(一)重新确定舞蹈教育的方式和目标,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了实现舞蹈的教学目标,帮助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年轻人,促进舞蹈精神和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舞蹈班应该重新确定舞蹈教育的目标,重拾舞蹈文化价值和舞蹈文化精神的教学理念,返观舞蹈教学的文化意蕴,调整舞蹈教学中的价值冲突,回归到舞蹈教学的最终目标。教育目标是教师进行舞蹈动作教育的基础,重新确定具有导向性的舞蹈教学目标,舞蹈老师在上课时应该将这些教学目标融入舞蹈课程中,体现出舞蹈文化的特性,确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重视舞蹈动作的训练,而且注重舞蹈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设计出与学生相呼应的舞蹈的训练方法。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年轻人,促进舞蹈精神和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就应该设计与学生相贴合的舞蹈教育,确立有效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转向。在舞蹈教学时,老师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舞蹈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基本功的培养,中小学生还处在发育阶段,可以通过练习基本功改变自己的仪态,学生如果再长大,骨骼发育健全,要想再练习基本功就很难了。

(三)加强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创新。舞蹈表演和其他的表演形式是类似的,都需要借助于演员的想象力。舞蹈演员在表演之前,可能会由于场地、环境等原因无法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此时就需要舞蹈演员的想象力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了。舞蹈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充分的想象,想象自己正处于某种场景之中,再进行表演,才能够投入进去,舞蹈演员的表演是关键。

参考文献:

[1]何冰.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9(02):204-205.

[2]吴小涵.对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44-45.

[3]陈紫葳.试论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对策[J].明日风尚,2017(11):397-397.

作者:李思蒙 杜巍巍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