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对策研究

一、霍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况

(一)留守儿童人数

据调查统计,全县680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留守儿童,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留守儿童占到八成,总数为24.32万的儿童中留守儿童就有4万多人,占全县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0~12岁的儿童占总数的四分之三,0~6岁的学前儿童占总数的35%,6~12岁的小学生占40%,初中生占26%,高中生占4%。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由祖父母看管,年龄在60~70岁之间,文化程度低,交流方面有一定代沟,遇到事情不能及时沟通。第二种是寄居在亲朋好友家,年龄在30~50之间,多子女共同抚养,生活以及学习上不能顾及周全,容易忽略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三种是无人监管,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每月仅提供生活费,儿童独立生活。这部分儿童在整个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是最低的,问题也是最显著的。

二、霍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为霍邱县曹庙镇中心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760名在校学生以及曹庙镇中心小学的两位专职音乐教师。

(一)音乐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从乐理知识、歌曲的音高和音准、节奏训练、演唱过程中旋律流畅度四个部分的掌握情况设置问题,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音乐基础知识作为对比进行比较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对教材中规定的乐理知识均为基本掌握,小部分知识点不能掌握;从对歌曲音高和音准的掌握情况来看,非留守儿童能够较完整的掌握,个别音符需要纠正,而留守儿童一首歌有一半的旋律不能掌握;在节奏训练上,非留守儿童对节奏、力度、速度上能够较完整的击打,个别击打错误,而留守儿童的掌握情况是基本完成击打训练,但是有部分节奏不能正确掌握;从演唱过程中歌曲旋律流畅度的调查显示,非留守儿童为基本流畅,而留守儿童为不流畅。可见,非留守儿童在这四个部分都是优于留守儿童的。语言是孩子与家长之间交流的一种途径,音乐的语言更是孩子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最佳方式。孩子学完一首新歌,回家后可以向父母展示,得到父母的赞许,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积极,而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学习完新的歌曲后,找不到人互动,也就渐渐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二)学唱一首儿童歌曲所需时间及儿童歌曲数量

通过问卷调查,从学唱一首儿童歌曲所需时间以及掌握儿童歌曲数量两个部分设置问题,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掌握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从调查结果来看,非留守儿童学唱一首儿童歌曲所需的时间为25分钟左右,而留守儿童学唱一首儿童歌曲所需的时间为3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唱的过程中,同一首歌曲,留守儿童要比非留守儿童多学习2~3遍。在掌握儿童歌曲的数量方面,非留守儿童能够掌握教材中要求的曲目及课外部分曲目,而留守儿童只能够掌握教材中小部分的曲目。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最多的就是父母的陪伴,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在学习歌曲中最初的差距也许就是2~3遍的教唱,10分钟的时间。但是,差距还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农渐拉大。

(三)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程度

由于四年级至六年级在小学阶段属于高年级,课外活动较少,一年级部分学生不满学龄不容易管理,因此,关于参加课外活动积极程度的统计采用抽样调查法,在二年级中抽取两个班进行数据分析。留守儿童不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人数占八到九成,这个比例是极高的,必须引起重视。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大都在省外,这也意味着他们长期处于与父母分离的状态,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特别是心理方面的辅导不及时,直接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有问题也不愿意与人交流,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给其心理健康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

(四)团体活动中的配合度

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班级的胜负并不关心,二年级学生已经产生了集体荣誉感,但是又不及四年级到六年级的求胜欲,因此,关于参加课外活动积极程度的统计采用抽样调查法,在二年级中抽取两个班进行数据分析。留守儿童不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人数占六到七成。二年级的学生一般6~8岁,形象思维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无论是室内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当问题产生的时候,他们自身会很迷茫,在没有人教导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比较偏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是极度渴望被重视的,他们自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在团体活动中往往表现出与同学吵架,和老师顶嘴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

三、霍邱县留守儿童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音乐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霍邱县各个学校受到的重视并不相同,地理位置较偏僻的一些农村小学,对音乐课的不重视程度尤为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音乐教育的不重视。这直接导致这些地方的校领导对音乐课程的设置认识不到位,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的不合理、不科学。音乐作为一种可以与留守儿童交流的语言,可以释放他们内心压抑的情绪,然而,音乐教育在偏僻地区却一直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

(二)师资力量薄弱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农村小学中大部分音乐教师都是“兼职”,由语文或者其他学科老师带领学习。近年来,霍邱县越来越多的特岗教师以专职音乐教师的身份进入学校,其中大多数是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老师,这对加速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音乐教师的配备比例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除此之外,教材中所提及到的一些教学乐器都没办法正常供给,音乐设备的落后也是音乐教育的一道阻力。留守儿童是一群需要受到重视和关怀的孩子,一些简单的乐器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在现阶段,音乐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地争取教学实践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

(三)关注度低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本身就缺失家庭关怀,内心极度渴望被关心重视,亲情的缺失使他们存在诸多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是性格孤僻。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不得不离开父母,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和父母沟通。长期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下的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呆板、胆小、不善与人交流、脾气暴躁以及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配备比例相较于其他学科是最低的。据统计,在霍邱县,一个农村小学一到六年级共15个班,而音乐教师却不超过两人,也就是说,两位甚至一位音乐老师要面对全校学生教授音乐课。在提倡孩子个性发展的环境下,音乐成为了一门不容忽视的学科。音乐课堂氛围一向轻松欢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带动这些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引领他们融入到集体中来,能让校园的温暖弥补他们缺失的家庭温暖。

(四)音乐教学不能引发音乐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而兴趣首先是从求知欲中产生的。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怀较少,因此对待一些新鲜事物,往往比非留守儿童更加投入。在这个时候教导,会比传统的教导更有效。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通常会用一段熟悉的旋律,不常见的乐器,各种新奇的图片以及简单的舞蹈动作等进行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然而,陈旧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设备的落后,限制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阻碍了留守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解决霍邱县留守儿童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真正重视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改变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其次,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认为音乐课就是教会学生唱歌、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即可,而这样的音乐教学模式是不能满足当今儿童需求的。在电子音乐和多媒体包围下,音乐老师应当在课堂中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开展集体活动,增加课前课后的小游戏环节,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教学中,音乐课是一门不受重视的基础学科,而在农村地区,很多学校都缺乏专职的音乐教师,在农村小学中教授音乐知识的教师大都是以“兼职”的形式出现。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专职老师加入到音乐教育团队中来,年轻老师应该和老一辈音乐老师沟通音乐理念和教学经验,将新的教育观念融入到课程中去。各个学校之间的音乐老师也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各学校音乐教师积极组织集体备课,不同学校各年级之间的老师,互相学习,交流教学心得。老一辈音乐教师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以及分享自身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认识,而年轻教师在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将一些创新的,具有可实施性的教学方法和前辈交流,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在外部条件不能起到推动作用的情况下,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职责和自身最大的能动性,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具有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融入进来。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因为家庭原因造成性格缺失,在课堂上很难和老师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更应该在音乐课上营造一个和谐的、温暖的大环境,邀请更多的留守儿童融入其中。在课外,与学校领导多沟通,积极争取多开展一些课外互动,亲子作业。多参加一些教育局组织的活动,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关心自己的子女。

(四)利用各种与音乐相关方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用音乐治疗留守儿童的心理疾患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涵盖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音乐治疗从人的情感入手,利用其潜移默化的特点来对心理有障碍的人进行治疗。这种利用各种物体、乐器、肢体发出声音的方式能更有效地影响留守儿童,舒缓他们的情绪,慢慢打开他们的内心,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来自家庭关怀的缺失。他们在重要的成长阶段缺少正确的引导和对事情对错的判断,导致他们存在着自我表达困难、自我评价低下等各方面的心理障碍。音乐是需要参与和互动的,教师应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而音乐治疗就是细心、耐心倾听的过程,当留守儿童不知道如何用言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用自己的想法来处理音乐。而倾听者可以通过聆听去感受这些留守儿童肢体上的变化以及在演奏时内心情绪的变化,从而渗透到下意识,去发掘隐藏在这些儿童内心深处的更多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制定简单的音乐治疗方案,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都可以用这种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打开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1)听与聆听相关的音乐治疗方法主要为接受式的音乐治疗方法。利用声音和音乐情绪的各种形式,以及不同的聆听方式达到聆听的目的。教师的目的是为了引导留守儿童通过聆听音乐,集中注意力,在聆听的过程中,按照科学的记忆方法不断重复音乐片段,提升留守儿童辨别旋律中强弱、快慢、音色、音高的能力。(2)音乐同步音乐与情感情绪的同步一致原则。在乐曲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低音厚实深沉,内容丰富,音色有透明感,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在聆听的过程中,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观察留守儿童的情绪,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变化,当音乐进入高潮时,引导留守儿童通过动作和表情对内心深处压抑情绪进行宣泄和释放。再随着音乐的平缓下行,安抚留守儿童的情绪使之逐步归为平静。(3)音乐与想象在音乐环境中刺激想象,用筛选过的乐曲设计多个场景图,每个场景的设计都有其目的性,教师再利用预先组织好的语言随着音乐的流动调整自己的音色和语调来描绘每个场景,将留守儿童带入到预先设计好的场景中进行感受、感知和想象。根据留守儿童的现场反应不断调整方案。最终刺激与发挥留守儿童的想象力,将留守儿童脑中部分不利于性格成长的记忆画面进行覆盖。

2.发挥达尔克罗兹体系对留守儿童的积极作用

达尔克罗兹是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他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许多学者和教师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注重将达尔克罗兹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同中国教学情况相结合,从人体自然节奏入手,结合音乐的基本要素,探索适合中国音乐教育的新模式。其中节奏的探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治疗起着积极作用。达尔克罗兹认为,体态律动强调人体与音乐的自然融合,可以通过人体的某一动作,自然诱发出学生的节拍感觉,因此就出现了手臂节拍操、脚节拍操、球节拍操等多种训练节拍的教学内容。节奏训练也是如此,有双手节奏练习、手脚节奏练习、脚部节奏练习和综合节奏练习。其中综合节奏练习可选一首节奏明显、旋律优美的歌曲,如《送别》一曲,可将学生组织起来,围成一个圈,面对面站立,听到旋律后,用口、手或脚把节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口唱旋律,原地手拍节奏或脚走节奏。留守儿童在处于情感、性格、品德发展和变化时期时与父母长期分离,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当留守儿童在课堂上由于内心压抑,情绪无法宣泄,表现暴躁又不受控制时,可以做综合节奏练习,选一首舒缓的曲子,用手或脚做平稳、均匀的节奏,用音乐的语言来缓和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

作者:王悄然 陈琳 单位:北华大学音乐学院 合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