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一体化课程改革建设

校企合作一体化课程改革建设

近年来,随着各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日臻成熟,有力地促进了蚌埠技师学院内涵发展,增强了学院办学实力,提升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校企合作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德国职业教育所实行的“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相通,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相契合。技工院校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立足学院的长远发展,运用校企合作和一体化课程改革,共同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模式”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特色专业建设,是引领技工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核心环节。“特色和品牌”应该是在多元化办学的基础上,保障技工院校一定办学规模的品牌和特色。实施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促进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发展,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技工院校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发展规划、资金投入、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特色专业建设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创新思维和创新举措贯穿始终,推动特色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实现新发展。

二、积极推动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

1.校企合作和一体化课程改革催生新的特色专业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特色专业要构建适应产业需求、科技进步、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要实行整体优化,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课程实施要推进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改进课程评估方式,构建以就业为核心,以技能为重点的教学评估机制。构建和实施参照行业、企业评价标准的特色专业评价体系,形成以实践技能、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标准。通过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设,学院学生两年来参加部级和省级技能竞赛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共取得部级奖项7人次,省级奖项18人次。通过技能大赛,实现了“两个转化”:一是将技能大赛的考核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二是将参赛选手的能力培养手段转化到全体学生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之中。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各专业得以拓展校企合作空间,面向企业和院校承接了多个工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鉴定工作;与市内4所职业学校的500多名师生开展技能集训和技能交流;为地区18家企业6600多人次的员工到校进行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为企业工艺改善、设备改良、技术改造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较好地提升了各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院在原有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专业或促进多专业融合。如形象设计与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餐饮工艺与营养专业、汽车驾驶、汽车钣喷、汽车装潢与美容、汽车模特、物流管理、LED幕墙设计与安装、无人机操控与维修等。学院还牵头成立了多专业的技能研修社团,让各专业技能人才有相互沟通和团结互助的空间。通过多专业融合的“学业+创业”教育实现成功创业,如“形象设计与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创业教育”实现学生自主开设公司创业。

2.校企合作和一体化课程改革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1)创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技工院校应该主动适应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及时调整特色专业建设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和制订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有机结合。构建“对接产业设专业、依托专业办企业的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院内和院外交替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同时,构建以“实训产品”为引领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引入行业新标准、企业新技术、生产新工艺、管理新模式和职业素养新要求,建立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的课程开发机制和教学内容、教材的动态更新机制。学院通过成立特色专业学习型工厂,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典型产品融入教学任务,将原有的实训课程转化为以学习为主的生产和以生产为主的学习过程,将整个生产与销售过程贯穿于实训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一致,让学生知晓客户需求,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教材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提升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打造特色专业“四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四师型”是指学院教师在企业定点培训中心培养成为“企业内训师”,在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培养成为“讲授之师”,在学院技能研修中心培养成为“技能之师”,在企业技术实验中心培养成为“工程实验之师”。学院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提取学院各层级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每一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和工作职责,搭建了由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梯队,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一条成长通道。以特色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行业企业能工巧匠为补充,通过校企业合作、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优、理论功底好、实践能力强、技能娴熟,与各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四师型”师资队伍,实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职业能力对接,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校企共享”。目前,学院“四师型”教师的比例占“双师型”师资队伍15%左右。

(3)建立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实训基地是重点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撑。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兼顾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要求;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要开展产教融合活动,引进企业文化元素,推行现代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目标。学院深化校企紧密合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硬件支撑。目前,学院正利用1.36亿元的部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谋划新校区的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安徽省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资金,争取经过1~2年的努力,建成由基础技能、专业技能、模拟生产和分析检验等实训项目组成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做到“项目引领、基地支撑、专业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实训基地建设为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对接。

(4)构建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学院始终坚持“评促结合、重在服务;以人为本、宽严相济、各方参与、协同发展”的理念,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师生对“教”与“学”投入,形成对技工院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估,建立多元化的特色专业评价主体,发挥导向作用;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建立包括政府、学院、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检查与监控保障体系,实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在把握教育教学质量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本院专业特点,从优化常规管理入手,采用学院和企业相结合的办法,制订出不同的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标准,并通过评价、收集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为教学管理和监控提供依据,建立健全合理的、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与监控保障体系,实现学院教育特色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深化校企合作与一体化课程改革,对促进特色专业建设意义重大

要办好一所学院,必须重视和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但也不能只研究教学一体化,更要注重学校与政府的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与当地产业和企业的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一体化教学,逐步建立起学校的“现代校企合作制度”。综上所述,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基础、以一体化课程改革为手段、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目标,是引领学院内涵建设、改革发展的关键。学院将继续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再建成数个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将加快培育具有特色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特色专业人才的目标,深度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之中,推动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

作者:陈元高 单位:作者为安徽蚌埠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