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例6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与人才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中等职业院校较大地填补了我国技术人口的缺口,为经济增长添加动力,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的趋势,双方合作平台的建立,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专业质量,强化学校办学能力,且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性人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2010年,国家教育部提出,未来要支持建立1000所中等职业示范院校,突出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各示范性院校要结合专业特性,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职业院校培养方式的转变。2012年,十则进一步强调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院校技术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可见,中职院校的发展要不断地进行培养模式变革,发挥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联动作用。本文将结合南昌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希望对同类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指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技工学校(简称“技校”)、职业高中(简称“职高”)等对所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实施中等层次职业教育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实体所实施的教育。校企合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校企合作是一种以现代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需求为目的,以现代科技与文化为内容,以校企合作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满足企业人才方面的需求,以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转换单纯培养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工作需要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校企双方达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和互利共赢。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实施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践中学习等,提升了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发展,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形式、“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护理专业订单培养的现状,我们对南昌市卫生学校进行抽拥鞑椋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与分析,找出了中职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人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订单式要求学生更具有实践能力,学生实践技能不足将导致教学环节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但学校当前的课程设置并不能适应校企合作模式的要求。从专业设置来看,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第一,学科体系与其他学校基本上如出一辙,课程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但这样的课程体系并不能充分体现出中职院校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特点;第二,公共基础课在全部课程安排中的所占比重较高,一般与专业基础课的比例为1:1或4:6,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第三,专业设计过度偏重于理论,缺乏实践教学的机会,难以在实质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此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中职院校一味地强调知识灌输,认为知识对就业的帮助最大,设置一系列理论课程,而忽略了学生年纪偏小,无法全部理解并接受纯理论知识,也无法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工作中的特性,轻视实践环节在课程设计中的地位以及技能环节教学的重要性,致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不高

护理专业是比较讲究实际操作的专业,单纯依靠传统讲解的方法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但中职院校的教师讲学一般都以讲授教学为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差。同时,在职教师具有较少的医院实践经验,教学知识过于老化,致使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直线下降,培养出的人才较难符合社会需求。双师型教学能帮助学校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是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从目前来看,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偏少,占比较低,教师结构严重不合理。按订单式培养的中职院校虽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但数量较少,学校的师资队伍仍以学校教师为主,而且,学校教师只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相关岗位的实践经验却少之又少。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无法体现订单式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和“订单”教学效果的优化性,无法培养出让学生和企业共同满意的成果。

3.合作形式单一,缺乏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发展

校企的合作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应过分依赖于某种形式,但该校以订单式培养为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校企互动都较少。单一培养模式容易将学生暴露在危险的状态,学生权益受到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一旦企业遭遇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校企合作中的实习学生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同时,订单式培养也存在以下4个问题:第一,与同专业非订单班相比,订单班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方面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且开设针对性的课程较少,并未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及质量无法统一,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订单”;第二,学生一般在刚入学时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此时的学生和企业对未来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订单”的不确定性为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增加了较大难度;第三,与特定企业的订单培养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单一的知识也会影响学生的继续学习;第四,“订单式”培养模式下企业教学参与度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

4.实践教学时间短,实践操作少

虽然学校秉持以就业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但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不足。首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教学的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践时间往往较短,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培养出在校德才兼备,在岗操作娴熟的技术人才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但实践时间过少容易出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其次,以见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并未将学生真正纳入并参与到实践中,同时较少的专业指导老师和较少的实习机会都会促使学校出现“僧多肉少”的局面,致使学校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习而安排较短的实践教学时间以及较少的实践过程操作。另外,学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医疗机构支持意愿小、经费保障不足等都是困扰中职学校实践学习环节的问题。

5.校企合作中缺乏有效沟通机制

由于进行校企合作的双方在需求、理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合作内容也仅是建立在双方的短期需求之上,二者均为意识到双方沟通的重要性,交流会、研讨会等举办的次数均较少,完善的沟通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彼此间的有效信息不能进行及时传递,从而不能及时纠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在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双方缺乏沟通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很多实践环节的问题不能得到反映和解决,这严重阻碍了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改进。如果双方合作只是形式上做大做强,并未让学生真正受益,不仅无益于学生培养,还不利于双方的持续合作。因此,双方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案并真正加以执行,那么联合培养效果将逐渐显现,培养人才的素质会真正提高,双方的合作将持续下去。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1.构建有效沟通机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效的沟通机制,合理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双方能够有效地沟通、交流学生的培养信息,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效率。

沟通机制一般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而言,首先,双方之间应建立起正式的沟通机制及渠道,建立各自的领导机构,定期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活动,使得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双方的协商加以解决。沟通渠道的畅通是双方得到并反馈各种培养情况的基础,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并提高效率。同时,及时沟通是保障双方合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其次,非正式沟通渠道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式沟通渠道中的不足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来弥补,提升沟通效率。构建非正式渠道主要是依赖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渠道进行沟通。

2.提高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变得尤为重要。综上分析,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改善课程结构,注重实践教学

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依赖于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的革新,以学生未来职业为核心,岗位需求为教学标准,依据行业特征等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并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论,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间,锻炼并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以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2)优化专业课设置,突出个性化学习

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发展要求重新修订课程内容,以解决课程脱离实际需求、学生难以理解和学习等问题;第二,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人才需求来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剔除与培养实践技能无关的课程;第三,增设专业选修课,扩大学生专业选修课的选择范围,使学生能依据个人兴趣选择更多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第四,设立与职业资格考试互通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未来就业能力。

3.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于当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师资队伍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不断努力:首先,通过设立教师准入制度,优先考虑拥有双证的应聘者,建立并完善薪酬福利制度,鼓励在校教师考取双证,并定期开展双师型队伍培训活动,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重点建设双师型队伍;其次,通过增加教职人员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在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弥补自身知识在教学上的不足,建立并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注重继续教育效果的评价,以考察教师继续教育结果,对相应的体系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加强教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最后,通过提高薪酬待遇等给予教师物质激励和授予荣誉称号等给予教师精神激励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4.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专业技能要求、教育特色导向、培养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技能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培养过程应始终立足于企业技能要求,坚持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导向,通过了解企业职位需求和市场情况,分析岗位胜任力模型,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借助课程设置及人才评价体系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自身技能,从而让培养出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职位需求。面对院校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应通过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并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创造差异化、独具特色的培养方式,依据企业需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突出职业教育多技能、高素质、高能力的特色。同时,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学校应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渗入到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增设其他专业选修课,注重学生其他专业技能的拓展,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多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适用多岗位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四、结束语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培养模式的创新应以订单模式为基本框架,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制度保障,以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为重要前提,学校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积极主动配合企业开展培养工作。但一枝独秀的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其他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l展与创新,不利于校企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滞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应以订单式为主,多种培养模式为辅,培养针对性、技术型、多岗位的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受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必由之路一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

[3] 陈露露.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 (3).

[4] 陈美忠.抓准校企合作关键促进中职学校发展[J].交通职业教育,2010 (6).

[5] 黄怀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5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农林高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09-02

校企合作的主体是校方、企方,但政府的推动作用和市场的调节功能也不容小觑。除此之外,法律法规制度、社会文化历史传承、管理机制与体制、经济发展走势等,也共同构成了影响校企合作的外部动因。农林高校的校企合作也同样依赖于这些因素的合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受其制约。

一、农林高校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校企合作是经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实践证明的有效模式之一,也是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必由之路。但同时,除了高校自身的机制建设外,校企合作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也就是说,校企合作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关的各类因素、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特别是农林院校的校企合作,其面向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而是要着眼国家的农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局,在良好的政策导引下,逐步步入健康有序的合作道路。

归纳来说,影响农林高校校企合作和拓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文化历史传承的影响

社会文化历史传承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和价值导向,所以任何一个群体、组织和社会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积淀和传承。而德国的校企合作之所以能成为全世界教育领域的典范,是与其德意志民族传统、根深蒂固的行会传统以及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密切关联。悠久的行会传统使学徒培训的企业负责制一直保持在德国企业自我负责的精神与相应的制度中;由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培植的国家援助主义一方面充分保证企业在开展高等教育上的决定权,一方面固守了国家在教育中的责任而行使必要的宏观调控权力。而具体到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的儒家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秉承理论重于实践、学而优则仕,从而造成了普遍大众对农业现代化的漠然和不关注,无形中制约了农林院校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从每年高校招生的情况来看,全国农林类高校的招生普遍不被看好和重视。在这样的传统影响下,极大地遏制了农林类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形成和落实,不利于学生校企合作的实现。

(二)法律法规制度的影响

政府对于高校校企合作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政策制定、等管理职能来实现的。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或行业组织、学生四个主体都实现有保障的合作和共赢。在一个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必然有先进、完备的立法来做支撑,并依靠法律制度来规范和调整高校与企业间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发展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校企合作最成功的典范――德国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劳动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调整校企合作四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对于各方的责权利均有明确、详细的规定。相比较其他国家,德国校企合作法律体系中,配套规定更是得力和完备。出台了如《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合作考试条例》等。此外,如美、日、英、法、等国家的政府也都相继通过立法、财政或税收手段鼓励企业参与到教育中,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双赢。具体到我国,尽管也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现实中,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在相关法规执行监督方面更是处于匮乏状态。

(三)行业组织利益的影响

行业组织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要求所组成的一种民间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是行业成员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同时,亦是行业成员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者和协调者,行业成员通过行业组织,实现了其与政府之间博弈的组织化和理性化,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行业成员因个人博弈带来的弱势化和非理性的缺点。德国的“双元制”,即通过发挥行业组织的沟通、协调、引导和规范职能,建立起一种更适应德国发展的现代学徒制。现今德国例如手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承担着企业内部员工上岗许可、培训、考试和监督等义务。同时,也承担着企业与高校间校企合作情况的组织和监督工作。而长时间以来,我国没有产生如此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体,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缺乏对行业内部、企业的教育培训、学生到企实习等的协调和管理,并且在校企间开展的合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力。

(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方式决定其参与到学校教育的积极程度。举例来说,技术密集型企业会比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关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相比较而言,技术密集型企业参与教育中的积极性也比劳动密集型企业要高。随着科技进步,企业的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步取代了以单纯增长物质或金钱财富的生产方式,代之以灵活性更强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产业,这就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及掌握多项实践技能,这从结果上增加了企业对于高端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层次需求。所以说,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校企合作的进程。

二、校企合作的两种驱动类型

高等院校、企业、政府和市场四者构成了校企合作的四要素。基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条件,校企合作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会有差别,从驱动力来源分,可分为政府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两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政府驱动型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主要是由校企外部的国家政策和政府管理、监督行为来驱动的,也就是说,以政府主导为主,自发合作为辅。高等院校的经费、设备和材料等都由国家统一配置和发放。农林高等院校因其农林专业的特点,一般不需要担心毕业生的就业对口问题。但是,由于农林高校往往也开设一些综合性的专业,例如会计专业、中文专业等。无论是农口专业,还是综合专业,一般只需按照政府的指令计划来培养人才,而不必过多地考虑市场的需求。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依赖于政府的推动和促进,由此可见,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状态下,校企合作与否并不威胁到校企双方的生存与发展,其合作动力和深度也更显不足。

(二)市场驱动型校企合作模式

在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基础上,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不赖以市场是无法取得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以致双方都必须主动转变模式去适应市场竞争的发展格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基于农林高校和企业双方内在利益需要而获得自发的、可持续动力的校企合作模式即为“市场驱动型”校企合作模式。

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随着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的转变,也转变了关于人才质量的检验方式,逐步形成了以市场就业为最主要检验手段的人才质量观。农林高校在遵循国家人才培养宏观方针的基础上,开始主动找寻与行业组织、企业的合作,依据行业组织对员工的一般需求和特别需要来培养学生,以确保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而企业未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处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也日益意识到与高校合作的必要性,提前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参与到农林高校专业设置、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多领域中,专门培养对企业适应性强、有强烈企业荣誉感的高层次人才,从而有利于企业适格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预先选拔,从学生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实现双赢。

三、农林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机制构建

农林高校与企业、用人单位间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从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构建,能有效保障合作的长期性、稳定性。

(一)动力机制构建

对于企业来说,追逐利润最大化是最强目的,强烈的利益驱动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最有效的驱动力量。而对于高校来说,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出更适格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学生就业和高等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其二者的结合点是优秀、适格的人才。

因此,对于农林高等院校,要自主构建校企合作的意向,找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标准,主动以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来评价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高校要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可概括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突破、创新”为主线,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提高,面向行业,立足地方,培养和造就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发展后劲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对于企业,积极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自发动力,为企业在合作中获得的近期和远期利益作预期规划。例如:获得优秀毕业生的预期挑选权利、重点学生着重培养权利,等等。从长远来看,校企合作还可以为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和终审教育提供优良的实施基地。并且,校企合作产生的优质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创新人才,企业也可预先获得一定程度的优先权。从这些角度来说,企业可以从校企合作中获得丰厚的回报,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企业转型为快速增长的成长型、学习型企业,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约束机制构建

现今,被证明约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有效举措是:将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激励性政策与不履行高等教育义务的惩罚性政策制度化、成文化。制度中明确对企业应承担的校企合作义务和责任加以规定,并加强管理的执行力,对于未能履行高等教育合作义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利益惩罚措施,从法律上高度形成对企业的约束力。

同时,还应加强对行业组织的监管职能,构建行业组织对企业的约束机制。在政府的引导下,让行业性组织参与企业的管理。建立起企业、高校和政府的中间环节协调机构,为三者校企合作提供桥梁和纽带作用,向企业和高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成功经验等,在行业内营造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良好合作机制和氛围。

【参考文献】

[1]阳征保,肖淑葵.略论区域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J].经济师,2006,(2).

[2]周万平,姚圣洪.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培训,2009(07).

[3]韩伟平.论校企合作双赢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9(18).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3

一、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依据

(一)理论依据

1.需求决定论

指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顾客需求,进而生产相应品,体现“市场调查”架构的“顾客―产品”的双向需求思维。根据需求决定论,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来决定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理念、功能、体制、评价和测量等。

2.利益相关者理论

由弗里曼于1984年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根据相关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是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分析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校企合作之中的影响力及定位需求,明晰校企合作的功能。

(二)政策依据

1.国家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鼓励公民接受职业教育,《劳动法(2016)》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就业,《职业教育法》中强调了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2.国家政策

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首次提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可行性,2006年颁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2006107号文),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 年)》等,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度和创新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3.其他政策

《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2009年)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职业教育法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目标方向。

(三)现实依据

1.创新校企合作击碎校企合作三分化

部分校企合作仅局限于课程实习、教学补充、基地建设等比较浅层的初级合作阶段,存在“逐利化”,学校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延时性、艰巨性与企业追求效益的“短、平、快”存在价值上的差异,造成校企合作 “难产化”现象。

2.创新校企合作聚焦人才培养的发展性

校企合作必须确立以育人为目的的指导原则,架构师生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循环促进体系中的桥梁,促进师生在价值理念、知识结构、创新思维的磨合与碰撞,便于形成师生良性循环教育氛围。

3.创新校企合作定位社会发展的需求性

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致使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应以融合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解决教育、创新及市场分离的问题。

二、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瓶颈

(一)学校层面

1.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觉悟不深

部分学校缺乏寻求合作机会的主动性,对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认识误区,难以准?_把握学校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更加不能提出规避校企合作带来的风险预警机制,激活不了双方的合作动力。

2.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治理能力不强

部分学校的发展方式落后、办学思维较为固化。一是学校对内的治理能力。学校复杂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无法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二是学校对外的治理能力。学校对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定位、市场的需求方面缺乏敏锐的利益思维,不能赢得企业真正的信任。

3.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监管力度不够

部分学校对企业运作的模式和实习实训流程不甚了解,找不准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企业和学生监管的方向,导致对进入企业或者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学生的监督管理、后勤保障方面存在漏洞。

(二)企业层面

1.企业“逐利化”现象导致参与热情不高

企业作为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实体,亟待看到利益成果。同时,存在因学生知识结构不强、技术能力不够、劳动效率低下所造成的资源和物质浪费,甚至会出现实训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所以企业出现“望而却步”的现象。

2.企业“战略性”眼光的缺乏阻碍合作发展

许多企业存在短期的经济利益,不能准确认识到自身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是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同时,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3.企业“教育化”意识的不强导致合作的不深入

许多企业缺乏利用教育革新企业、行业发展的前瞻思维,缺乏利用科学知识武装企业发展的意识。企业未能清晰的认识到将盘活人力资源市场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教育挂钩,认识不到教育可以为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提升。

(三)师生层面

1.师资队伍建设的不“鲜活性”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

部分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思维的捕捉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和行业前沿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认识。成人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和理念受到高等院校学术性的制约和影响,影响人才培养的特色性。

2.学生队伍的不“踏实性”影响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上的不自信,缺乏争取成才的决心和毅力,存在想要坚持到底却又中途放弃的想法,进而造成责任心不强、半途而废,甚至好大喜功的表现,影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3.交往关系缺乏“情感化”导致校企合作的浅层性

学校倾向学校本位,遵循人才培养需要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企业倾向市场发展,坚持人才培养需要符合企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教师存在将学生送去企业就撒手不管的错误思想,企业存在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深度性。

三、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建设

(一)协同联盟:发展双型人才

1.树立协同发展意识,发展研究型人才

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成人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具有共同科研技术合作需求的基础之上,双方在共同研究、资源互补、科学技术共享的情况下取得合作成果。如美国的科技园模式、英国的沃里克模式、法国的精英教育模式等,借鉴这类模式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法和考评机制,结合成教学生的特色,完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帮助成教学生树立自信,引导他们端正态度,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之间的桥梁,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区的合作通道,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研发能力。其次,帮助成教学生培养从“探索自身--探索专业―探索行业―探索企业―探索市场―探索自身”的动态创新意识。最后,引导成教学生参与人才培养考核机制的过程,从中发现自身不足,进而优化自我管理能力。

2.树立联合培养意识,发展应用型人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实践技能的培训结合的基础上,培养适合企业、行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如美国的辛辛提那大学的培养模式、英国高校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首先,提倡成人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执行,行业协会全程参与,将实践技能所需知识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培养适合企业行业发展、市场创新的应用人才。其次,破解成教学生“闭门造车”心理,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将理论外化于实操,将实践内化为理论;禁止专任教师“固步自封”,加强教师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开发专任教师的前沿思维和行业发展的敏锐度,实现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市场的资源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二)供需搭建:完善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是在需求关系、利益关系推动之下形成的育人机制,政府的政策保障、高校的科技资源、市场的经济效益,是校企合作双方在利益诉求方面的动力支撑。但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发展,最关键的是加强课程教学,完善课程设置。

1.设置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

设置校企合作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企业专家渗透到课程体系建设之中,防止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学科性、系统性,阻碍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实行校企联合制订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由学校教务处、成教研究所、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计划,行业协会、学生代表参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技能为重点,选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方案。培养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综合的知识技能体系;促使他们了解本专业、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了解相关行业领域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培养他们的行业思维、创新意识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在对比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值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真正让课程设置“满意”人才培养目标。

2.设置卓越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卓越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依据专业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要求,与市场需求接轨。加强课程体系建立的实际教学性,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施教,突出重点。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是人才培养在专业上的理论基础,应该由学校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学科建设体系、学生发展规律等为核心来设计,企业参与制定,确保理论课程在其自身学科系统性前提下,保持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实践课程设置则主要以企业设计为主,学校参与为辅的形式,企业根据岗位能力标准、企业发展需求、市场经济诉求为核心,强化教学实践性,通过实习实训模拟教学,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注重挖掘可参与课程设置的高科技技术人才、行业协会专家、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者等重要人力资源,与时俱进的优化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三)畅通体验:强化评价监控

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同时,校企合作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导致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必须畅通情感沟通与协调机制。

1.加强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过程监控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行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首先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行业所需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其次,评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评估企业所需岗位人才与学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最后,做好学生就业跟踪调查,健全学生自我评价、单位用人评价、社会需求反馈的机制,重视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同时,将家长对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满意程度与意见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之中,注重多方位的评价结果。

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校企合作;岗前培训

1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实习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学习与企业接触的“工学结合”平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结合起来的途径。通过实践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所学专业,更好地吸收、巩固。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基础。

2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训计划

2.1 校企合作人才招聘

北京贝奥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以会员制为客户提供健康服务和优质平价营养健康品的B2C电子商务公司。第一健康是公司(以下简称“第一健康”)拥有并使用的、专业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品牌。公司拥有专业的会员服务呼叫中心,是国内最大、最专业的营养健康品电子商务服务和销售平台之一。坚持以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的模式运营,缩减中间环节,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平价的产品及满意的服务,现已成为中国一流电子商务企业之一。

2012年3月开始,第一健康与大连经济贸易学校(以下简称经贸学校)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一健康作为经贸学校的实习基地,双方共同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电子商务、营销、管理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力图帮助学生在实习中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和竞争环境,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解目标工作内容,学习工作及企业标准,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

自2012年3月开始,第一健康共与经贸学校进行了四次的合作,具体培训人数和待遇如下:

批次 入职日期 实习人数 平均工资(元)

第1批 2012.3.29 30 5000

第2批 2012.6.14 11 3500

第3批 2012.11.1 21 3000

第4批 2013.5.20 15 2700

2.2 培养学生融入企业文化

2.2.1 积极乐观、愈挫愈勇、严谨务实

要让每一名员工都保持着乐观的生活心态和积极的学习精神。要在这里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愈挫愈勇的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超强的学习能力,这些综合素质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2.2.2 客户服务行为规范和准则

微笑与热情:微笑着与客户沟通,让客户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和关心;耐心与细致:耐心地向客户说明和解答问题,耐心地听取客户的问题,耐心地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准确与诚信:准确传达公司的政策和相关促销信息,准确地为客户制定订购计划和订单,正确运用公司促销政策和销售技巧。

2.2.3 个人工作行为规范和准则

勤奋进取:万事勤为本,今天多一点勤奋,明天多一份收获;

遵守纪律:公司的每一项管理制度和纪律均须严格遵守。

积极向上: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

重在行动:行动,一切皆有可能;迟惰,万事定将成空。

勤学勤思:公司是创新型企业,学习是持续不断的常态工作。

2.3 培训安排

公司会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培训和日常学习活动,除学生入职培训外,主要包括每周定期组织的产品和销售技能培训、部门组织的每日工作小结和经验交流、拓展和心理辅导等。

2.4 具体安排

2.4.1 培训:学生入职前,统一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产品知识、医学常识、病症、病理知识、企业文化及销售话术等多项内容。

2.4.2 考核:一周的培训过后,紧接着是严格的考核,具体包括口试、笔试和上机实操三部分,该考核主要是对学生一周学习内容的一个系统的考察、测验,如果考核不通过,则进入下一期培训,培训合格才能上岗。

2.4.3 上岗:学生正式上岗后,安排老员工进行1带1的“服务”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将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尽量使员工做到工作标准化、话术专业化。

2.4.4 拓展培训:为加强员工间凝聚力,使员工更加团结,公司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多样化的拓展培训。

3 培训结果

3.1 由学校和公司培训部负责制定考试题库及阅卷工作;

3.2 考试通过后统一颁发相应级别的证书;

3.3 凭证书参与专员级别的评定;

3.4 如果专员已取得 “健康管理师”证书,当其离职后重新入职时可直接正式入职(无试用期)。

4 帮助学生在企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人会有清晰的发展目标,每个人的人生不仅与收入有关,更与其生涯规划发展有关。每个人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最容易成功。很多时候失败的人不代表没有能力,而是角色定位的失败。个人生涯规划正是对个人角色的有效定位的方式。

公司视员工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致力于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凝聚公司的向心力,从而打造一支最具战斗力的团队,同时为公司的每一分子都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公司将为每个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对于那些热爱公司,但不适合销售工作或不愿再从事销售和服务工作的四级以上专员,公司应优先录用。根据公司整体人力资源规划,其他支持或辅助部门,如支持、督导、培训、物流、行政、人事等部门,如果有人力需求,公司应为其优先为其提供岗位需求信息。如此安排可让员工为公司工作而又无后顾之忧,工作会更加安心和开心,更利于引导和培养专员对公司的热爱和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这些员工对公司非常了解和认同,能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 金华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25?03

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企业是技能型人才的消费者,校企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要追求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就要追求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追求工作现场和培训课堂的有机结合,追求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金华技师学院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这块主阵地,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的几种基本模式

(一)订单冠名班模式

合作企业: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合作方式:学校与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办学,签订协议招收康恩贝制药“冠名班”。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将“冠名班”列入当年的招生计划,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组织定向招生;实施教学前,双方根据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将冠名企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理念等编入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由企业的技术人员担当,其它课程由学校教师担当;学生在最后一年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校派出专职带队教师跟踪至企业进行管理,实习岗位由企业采用轮岗形式安排,并指出实习指导师傅组织实施;实习期间企业给学生发放基本生活津贴费;学生毕业后由企业安置就业。

(二)工学交替模式

合作企业:浙江今飞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合作方式:学校与浙江今飞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工学交替协议,对五年制(高级班)数控机械加工专业班级,采用每批一个班,每班两个半月,轮流下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学习。学生进入企业均安排在数控加工岗位实习;学生实习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成立工学交替管理小组,双方各设总负责人,负责协调解决工学交替中学生出现的思想、工作、生活等问题;工学交替的实习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由企业采用“一对一跟带”模式,学校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协助企业进行技能指导和管理;工学交替期间企业以每月1 500元津贴标准,根据每月企业的考核结果进行发放;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结束,学校根据《工学交替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工学交替实习成绩的依据,与学生的奖惩挂钩。

(三)共建联合培训中心模式

合作行业:金华装饰装修协会。

合作方式:学校根据协会会员单位对行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协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成立联合培训中心,共同培养学校五年制装潢艺术专业学生;学生前三年以双方共同认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协会指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协助指导专业教学;第四学年学生进驻协会学习,学校派出

专业指导教师协会时行指导和管理,协会根据双方共同制定的联合培训中心《教学管理作业手册》内容实施教学和管理,培训过程是采用公司动作的模式,把整个班的学生分为两个公司,每个公司各6个设计部,采用理论教学与模拟设计相结合,并定期组织考核设计比赛;第五学年联合培训中心根据学生个人成长记录及发展方向及会员企业的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分散至会员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二、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以行业需求为本位,重视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以知识应用、解决问题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的是理论应用型人才[1]。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终极目标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学校始终坚持把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地位来看待,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市场需求就是办学方向,社会满意就是质量标准,适应经济发展就是学校发展。”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开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首先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意见,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全面开展。二是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先后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与输送、产教研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共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等重大问题。如学校成立的7个骨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专家、学校领导、专业学科带头人等组成,其中企业专家占40%左右。各专业委员会根据章程明确职责,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目前,专业建设委员会已有20多名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企业专家的参与使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具针对性,更好地满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坚持校企互利共赢原则,推进模式创新开展

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靠学校一腔热情难于开展,坚持校企互利共赢原则,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为此,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企业。一是专业教师团队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管理咨询。近三年来,学校与浙江金轮机电实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进行合作,承接产品研发和加工;引进浙江泰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流水线,开展产品加工;为浙江科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从生产工艺到现场管理进行全面诊断和改进,提高了企业生产率,降低成本;为新安电气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开展夹具设计和制造等技术服务。二是学校根据企业岗位技能提升要求,为企业开发培训课程,根据“菜单式”的培训内容为企业培训员工,近三年,共为企业培训员工22 360人次,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广受行业企业欢迎和好评。三是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贴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支撑。

学校良好的服务意识,强烈社会责任感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学校先后与青年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万里扬集团等当地6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有10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是我校学生实习就业的合作伙伴,平均每个专业有合作企业十多家。合作企业的信任和支持,有效推进了人和培养模式创新的开展。

(三)重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模式创新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支具有创新意识、融入企业、知识更新快的师资队伍,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第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败。为此,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促进教学和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学校制定了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专业实践不少于一个月,并做到有记录、有反馈、有总结、有考核。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已成为学校常规,通过企业实践,了解了企业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需求,真实体会了企业理念和文化,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加快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148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4.6%,夯实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础。

三、模式创新的效应

(一)人才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为企业培养及储备人才,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习、工作,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2]。学校主动接轨企业,以提高素质为主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特点,突出动手能力。由于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操作动手能力强而供不应求,各专业学校平均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就业稳定率达89%,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许多毕业生通过就业岗位的磨炼,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赏识和重视,已成为企事业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以机电类毕业生为例,学校毕业生中有100多人担任企业中层以上领导,有50多名毕业生成为中职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毕业生章跃洪成为浙江省首批最年轻的首席技师。

(二)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校以自身的软硬件建设为基础,适应校企深层合作。学校依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次迁址,四次收购破产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提升办学实力。与此同时,学校在各个实训中心建设规划中,着力营造高仿真的职业环境,努力保持实训现场管理模式与企业的一致性,以及与企业生产设备的基本一致性。通过在具有浓厚职场氛围的实训空间中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学习实用技术、了解生产工艺、熟悉生产设备、体验职场环境、接触企业文化,将生产性教学与教学性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教学内容和职业活动的零距离融合。

(三)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学校始终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把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作为校企合作的落脚点,充分体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双赢合作,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项目教学顺利开展,形成基本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在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以项目和任务为导向;通过7S管理的引入,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作风;借助企业专家的点评,促进过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四、结语

总之,构建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业界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3]。

参考文献:

[1] 赵海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2(4):88-91.

[2] 王志英. 高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5):59-61.

[3] 刘纳新.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6):14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校企合作;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航海事业发展迅速,大批的航海类人才供不应求。虽然我国航海类院校也逐年扩招,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国内外船员仍然是一个供需失调的现象。这种失调不仅仅出现在船员的数量上,更出现在航海类高端人才的质量上。一方面,大批中小院校培养的短期船员涌向人才市场,谋求高薪的海上工作;另外一方面,这种船员适应性差,综合素质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国内外企业对大型油船等特种船舶的需求,造成航海类的高级人才的短缺。因此,怎样培养高素质的航海类人才成为我国航海院校的首要问题。

二、航海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指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有一个共同目标,通过相互合作而进行的教学计划,是一种相互协调、互利共惠的关系。通过双方的共同奴努力,院校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从而满足用人企业的工作需求。

(一)中国航海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我国很多航海院校都有进行校企合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偏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较少。虽然大部分院校都有半年到一年的上船实习时间,但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而且许多院校对航海专业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可以上船实习,在校期间就没必要实际操作那么多,从而减少教学设备,实验室的经费投入,海上模拟设备远远不能满足船员的实际使用情况,使得学生毕业后仍然是实践能力欠缺。

(二)国外航海教育校企合作情况

在国外,航海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菲律宾为例,菲律宾的航海培训机构大部分是私营航运企业管理的,因此非常注重学员的操作能力。菲律宾船员培训多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并且学员多数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模式,这样企业培训尽心,而且愿意投入资金来购买大量的模拟设备让学员进行实践联系,而学员由于签订就业合同了,学习是为了自己今后更好的工作,因此学习也比较努力。

日本由于是一个岛屿国家,因此海运对日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日本政府对航海教育高度重视,日本的航海教学任务都是在政府组织的关注下进行的。日本政府组织专门的训练所,来对学员进行航海实习训练。

三、航海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实践探索

我国航海院校众多,但是重视度不够,宣传力度也不到位,学生不了解航海专业,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不能对自己未来职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一)正确认识航海教育校企合作

随着航海科学技术的大幅度发展,海运企业的竞争日渐激烈,培养高素质的航海人才是航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与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必然选择。而且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航海类人才培养也必然走出传统的课堂模式,走向课外,走进实践的模式。抛弃传统的学院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合作办学也是高校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所以航海类人才培养要校企共同合作,大家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中国的航运事业才能翻开更加辉煌的篇章。

(二)多角度进行航海教育校企合作

航海教育的校企合作,不仅仅只是企业对学员提供教学实习、就业岗位等工作的参与和配合,而是指多角度的校企合作。所谓的多角度就是指高校与企业不再是主客的地位,而是合作伙伴的位置。大家站在相同的立场和角度上来进行合作。企业可以参与进航海院校的专业设定以及专业培养方向,课程的制定,教材的编订,甚至参与到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以及毕业生的就业以后的工作跟踪情况等等。这样才能使高校与企业更好的进行合作,才能使校企合作事半功倍。

(三)建立航海教育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航海类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是为了寻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高校与企业在双方共同的需求与意愿下,要积极的构建合理的运行机制,解决好校企合作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校企合作间双方参与的运行机制,这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加强航海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措施

我国航海院校众多,每年培养出大批的航海类人才,但是院校的办学水平不一,培养出的人才也良莠不齐。因此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航海类人才我们可以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培养航海类人才最终目的还是要参与到我国的航运事业发展中来,因此为了更好、更方便的培养人才。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积极促进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还可以设立一些优惠政策来奖励校企合作较为成功的院校与企业,比如减免税收,额外补贴等等,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更好发展。

(二)学校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交流

在我国现行的校企合作中,基本都是学校是主导者,企业只是参与者。一般都是院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实施,而企业的实际参与较少。因此要让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而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当然学校也应当提升自己的本身实力,增加学校的知名度,这样才能更加主动的与企业进行沟通,在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建立起长久有效的运行机制。并且校企合作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五、结语

开展航海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中国航运事业在前行道路上的必经之路。而且进行航海教育的校企合作对于航海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航运事业的发展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与企业应当在这个转型的路口,抓住时机,以互利共惠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积极的进行探索与创新。寻找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道路,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航海类人才,为我国的航运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兆麟.论航海教育的内涵、功能、地位和分类[J].航海教育研究,2009(1):6-11.

[2] 鲍君忠,李大泽,刘正江,等.菲律宾、新加坡海员培养模式的借鉴与启示[J].航海教育研究,2010(4):37-38.

上一篇简历范本

下一篇污水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