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融合平台构建

校企文化融合平台构建

 

一、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高职校园文化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加快发展。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空前重视,高职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根据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历届毕业生跟踪得到的信息反馈所知,不少学生在企业上岗时面对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所学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法。学生角色不能快速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就业的磨合期过长,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最终造成“下不去”、“用不上”和“留不住”的局面。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淡漠,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更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化企业文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熏陶,特别是企业文化中管理文化、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对学生的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创建校园文化融合的氛围使学生充分适应企业文化的“预熏陶”,强化学生在进人企业前的“企业文化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价值及行为取向最终被引导到今后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使他们要能够在企业里面具有组织群体意识、向心力、归属感和认同感;一旦成为企业员工,就能够迅速融入富有创造性的、积极性的以及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缺少对高职校园文化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系统研究,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更少[1],尽管有些学校和专家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与研究,撰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但都属于初步的、不完整的认识层面,很难看到较为成熟、较为深入、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高职校园文化过度边缘化   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时间短、底子薄和教育资源(资金、物资、生源、师资)相对短缺等方面的不足,在面临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时,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也容易忽视校园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主要有几种形式:(1)认为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是浪费时间;(2)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开展校园活动而已;(3)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各种讲座,搞各种学生活动;(4)认为只有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结果使学生疲于奔波,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却因频繁的活动得不到有效保证;(5)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在校园里堆砌着名人雕像而已。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整体规划,缺乏后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二)高职校园文化过度本科化   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和中专升格而来,校园文化的累积较为薄弱,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如何开展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缺乏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成功范例。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简单照搬本科院校的常用做法,模仿本科院校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甚至和学校教育毫无联系的文化移植到校园当中;校园文化中缺少了高职特性,缺乏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与熏陶,这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   (三)高职校园文化简单企业化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一些高职院校认为,要真正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已经逐步认识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但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如何引入企业文化,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很多学校的常用做法是简单地把实训室改成厂房,在实训室和实训车间里按照一些企业标准条例与企业安全条例等管理,认为这样就实现了校企文化有机融合,进而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硬件改造,却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构建基于“教学工厂”模式校企文化融合平台   为了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必须搭建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使校企文化融合从理论构想变为实际可行。2007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政、校、企三方采用股份合作方式,在该校宁海产学研基地建立标准化精密模具制造教学工厂,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2]学校提供4500平方标准厂房,师资和学生等,企业投入标准化模具生产线,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教学工厂为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产学研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学校负责人以及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下设教学工厂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教学工厂教学生产管理、产学研改革实施、技术研发和校企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具体实施。该小组下设三个管理机构,分别是教学生产管理办公室、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校企文化管理办公室,教学生产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的安排,及对师生和企业员工的再培训,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负责教学工厂新产品的研发和行业新技术的推广引进;校企文化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的实施及效果监控。通过政校企三方产学研合作实现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相融合,教学场所和生产场所相融合,师生科研和企业研发相融合,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间融合有了良好的实施平台。   (一)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有机融合   教学工厂计划调度科成员由企业计划员与我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工厂中的计划调度不仅指企业生产计划与生产调度,同时,也包括了教学计划与人员(学生、教师)调度。通过以上合作使教师对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更加熟悉,对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和企业的需求更加了解,对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p#分页标题#e#   (二)教学场所与生产场所有机融合   教学工厂内有两条生产线,一条为教学用生产线,一条为企业日常生产用标准化模具生产线。学生按照教学计划,首先在教学生产线上进行实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轮岗进入企业实际生产线上进行顶岗实训,由企业师傅手把手指导完成实训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时刻都在接收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即使学生又是技术工人,实现教学场所与生产场所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企业氛围,实现由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角色转变。   (三)师生科研与企业研发有机融合   成立宁波模具研发中心,教学工厂整合学校和企业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模具研发人才,依靠教学工厂为其搭建科研攻关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工作与研发,成分感受真实的企业科研氛围。同时,把学校的学术氛围带到研发中心,使教师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研中学。   四、实现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合   教学工厂管理规范,为广大师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教学学习环境,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让教师和学生能更加真切地教和学,大大加快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对工厂真实环境的了解。在三种融合平台基础上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和进生活,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全方位融合。   (一)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由于教学工厂采用股份制合作方式,该工厂遵循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企业标准化管理。从而把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在校内感受真实的企业管理文化,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真切地受到先进企业管理文化的熏陶。   (二)优秀企业文化进课程   课程体系可以说是“教学工厂”的血液与灵魂。从教学工厂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市场调研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依据经济发展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开发课程。成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任命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或企业人员为课程开发组长,吸收任课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开发。这样,既能保证所开发的课程结构设计和课程内容顺序编排上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保证课程内容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要求。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要提请由“教学工厂”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与批准。这些措施保证了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在课程实施之后,还要定期研讨,随时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修正。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学生与企业工程师通力合作,使课程与项目相融合。通过课程开发,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沟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积极超前地进行专业开发准备,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在此过程中,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课程。   (三)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   教学工厂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工厂既课堂,在教学工厂中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职业能力,要对职业岗位非常了解。在工作压力驱动下,一些专业教师通过教学工厂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到教学工厂中挂职锻炼或实践,参加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参与或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获得前沿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过程和管理规范,使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对企业文化更加熟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学生进入教学工厂上课,首先安排为企业加工半成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教学改革指导小组负责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安排到企业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项目和企业项目开发,将项目教学贯穿始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上更加符合行业与企业的需要。在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优秀企业文化贯穿整个课堂。   (四)优秀企业文化进生活   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多是在众多校园文化活动中度过,学校应根据教学工厂在校园内的实际情况,开展“精工文化节”和“质量文化月”等富有职业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使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得到提高。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共建“教学工厂”,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和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参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技术水平,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不仅让教师能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最终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行校园、进课程、进课堂、进生活,使校园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