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探索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在开展产教融合实践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的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国家政策仍需进一步细化、高校对产教融合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仍需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教育平台利用还不够充分等问题。要提高学校产教融合效果,必须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措施,打造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水平,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并借鉴国际经验做好产教融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改革

一、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机制改革对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党中央和国务院把产教融合教育改革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最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文件中,“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文件中是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出于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需要,党和政府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启动了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2019年国务院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并陆续了与职业教育改革配套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和文件都反映出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同时,强调了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有助于解决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产教融合教育改革的提出,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加深。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过剩,存在“毕业即失业”现象;另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出现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实践表明,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手段就是在职业教育中开展产教融合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产教融合、企业合作育人的主要实践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以下简称“乌职大”)是一所市属职业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建校以来便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习实践、工学结合一直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进入新世纪后,逐渐从简单的工学结合升级为基于学校建设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一)企业从帮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到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

疆内很多相关企业都协助乌职大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实际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习学生一方面解决了企业部分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吸引了很多学生毕业后到本企业就业,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更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另外,部分专业还与企业达成了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协议,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如,酒店专业有为新疆五星级鸿福酒店培养专业人才的“鸿福班”,企业定期派遣高管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并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学校提供更多指导,全程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二)重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乌职大严格落实实习时间,明确学生校内学习时间与实习实训的时间比为1∶1,并坚决落实“1+X”制度,使毕业学生均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提高了学生能力水平的含金量。在提高师资力量方面,乌职大采取企业招聘、校企共同培养和赴企业锻炼等方式,不断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已达35%,在实践方面的指导水平明显提升,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创造了条件。2013年,乌职大与疆内多家企业共建了新疆职业院校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兼“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产业园”。截至目前累计孵化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校企合作企业140余家,其中在孵企业62家。近5年落地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40余个,申请各类知识产权200余项,大量师生通过孵化园提高了能力水平。

(三)通过产教融合拓展就业渠道

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加广泛,提高了技能,也让学生了解到行业发展需求,主动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些学生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做调研、做研发、申请专利,企业则为实习的学生设定了实习奖学金制度,毕业后在实习企业完成实习的优秀学员可以充实到企业的青年储备干部人才库,就业时可以直接转正,不再有实习期。2012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在三百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就业率达到75%,2019年,自主创业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数据来源:麦可斯调查)。

(四)尝试通过国际合作拓展人才培养途径

乌职大与新加坡PSB学院签订了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由学校招收学生,派教师赴PSB学院接受培训,采用PSB学院的教材开展教学。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与PSB学院有协约关系的企业任职。通过与PSB学院的合作,一方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就业面更广的学生,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教师。

三、产教融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政策措施尚未落地

当前,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制定一系列推动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确定了一批产教融合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示范基地。但这些措施在与乌职大这样的职业高校对接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产教深度融合所产生的投入与收益的权衡、成果转化利益划分、商业机密保护等深层次问题。国家政策要走好最后一公里,还需要由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协商,作出详细安排。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还不能满足需要

尽管“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已达35%,但距离国家的要求(50%)仍有较大差距。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难包括:一是招聘较难。国家规定,自2020年起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不能从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减少了专业教师的来源,而直接从企业中招聘目前仍然不太理想。二是部分“双师型”教师企业经历不足。有些“双师型”教师虽然持有证书,但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仍然不足。三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专业教师转型。教育部门对职业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与普通院校无明显区别,实习和生产实践能力的权重较小,不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

(三)校企合作广度和层次需进一步拓展

在广度方面,校企合作主要内容仍以学生实习实践和顶岗操作为主。教师在企业兼职、企业人员赴学校任教、共同开展各项研究等工作规模不够理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尚待进一步拓展。在合作层次方面,校内产业园取得了不少经验,但孵化的企业大部分技术含量不高,市场价值有限;学校产生的高价值科研成果还不够多;校企合作内容中对教材和教学方式创新较少。在合作效果方面,部分学生未能通过产教融合达到预期水平,掌握的技能未能符合产业需要,不得不灵活就业,如送快递和外卖,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四)产教融合教育平台利用还不够充分

为了推动产教融合,国家推出很多产教融合平台,如职业教育集团。乌职大是新疆第三职教集团的理事成员,但实践中,职教集团尚未发挥应有作用。一是,职教集团定位还不明确。集团是由多所学校和多家企业组成的松散联盟,对于集团的作用、地位和功能,尚无统一认识。二是,集团成员之间缺少凝聚力和向心力,合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三是,缺少利益牵引,校企对职教集团的发展均缺乏足够动力。

四、基于高质量发展需求改革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研究并认真落实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解读、对校企合作意愿和能力的调研与评估、对产教融合形式的研究、本级政策措施制定(包括产教融合近期、中期目标制定、如何进行教材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如何改革教学评价模式、采取何种激励措施等)等大量繁杂的工作。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成立专门机构或发动广大教师深入开展研究。对于学校本级就可以实施的政策建议,可以在校内实施,对于需要上级部门批准的,可以提出政策建议,对于需要企业配合实施的,可与相关企业共同协商。

(二)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要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强大的教师团队必不可少。要打造一支能够致力于产教融合改革的教师队伍,一要切实采取措施招聘更多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二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现有教师的产教融合能力。除参加教育部门举办各类培训外,很重要的是“走出去,请进来”。具体而言,“走出去”是指教师每年要花一定的时间进入本地相关企业挂职或代职,深入生产一线,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请进来”则是需要邀请行业协会或企业资深人员到学校参与教学,发现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指导学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三要进一步改革职业高校的教学评价机制。职业高校的教学评价必须有别于普通高校,应将产教融合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重点考核专业教师本专业产业实战能力、教学与产业深度结合的能力和产业科研能力。同时,采取措施鼓励更多专业教师转变为“双师型”教师,投身产教融合改革。

(三)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方式

深化产教融合对于专业较多的高职院校来说,难以做到各专业平行推进。因此,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时间较长、合作程度较深、师资力量较强的专业,率先推进。一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教师培训基地,同步推进对学生和教师的培养。二是把企业先进技术、经营理念、人才技能需求带到学校,并融入教材和教学实践,形成教学改革成果。三是合作成立研究所或工作室,双方共同解决企业经营和学校教学中涉及的重大课题,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成果,达到企业与学校在育人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某个专业率先实现高水平育人,将其打造成为品牌专业,进而打造学校品牌。

(四)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改革试验平台

为了推进产教融合,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倾力打造了一批与产教融合教学和改革有关的平台,如,智慧学习工场、在线网络课程平台、在线校企远程合作平台和以职教集团为名的行业、企业和学校合作平台。通过借鉴国家提供的这些课程成果,可以为一些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更广阔的思路,缩短学校探索的过程。同时,要充分发挥职教集团联络各行各业的优势,减轻学校与企业一对多联络的工作量,与更多企业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为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人才培训机会。

(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国家对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理念,其中一些理念是借鉴的国外经验,如“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概念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育人模式,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新加坡PSB学院合作交流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加强与国外同行交流、密切与国际上著名的职业教育学校合作,是促使国外先进模式国内本地化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高层次学生的重要方法。

作者:黄洁 雷佳宾 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基础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