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文化论文范例

合作文化论文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1

茶艺馆源于晋,兴于唐宋,普及于明清,衰于近代,复兴于现今,现代的茶艺馆和茶博会是随着商业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兴旺起来的,是社会各阶层品茗交友,交流思想及欣赏茶艺表演的最佳场所。它们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窗口和缩影,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江西茶艺馆也不例外,从古至今及其衍生产业一直都在极力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室内陈设的也大多是中式木家具。只是注重卖茶或简单放置些与音乐、书画、茶艺有关的物件,未免显得太过于刻板,适应不了现代社会时尚流行的脚步。作为品茶、卖茶、欣赏表演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休闲场所,江西的茶艺馆不仅要体现一个“茶”字,还要注重落脚在“艺”字上。其艺术设计应在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将赣文化的热情、江南水乡的隽秀、红土地的厚重感一一表现,在传扬民俗文化的同时为产业经济繁荣注入新的设计活力。只有文化和设计同步作用下的江西茶艺馆和茶博会,才能文化经济内外兼修、相得益彰。以获得第五届深圳茶博会茶席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的南昌泊园老茶馆设计的茶席《泊园听雪》为例,该作品以茶为导向,以茶具为主体,在春、夏、秋、冬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的自然艺术和人文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来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整体。将茶席置于高洁幽雅的雪景环境里,并煮茶赏梅,一幅小桥流水的江南雪景跃然眼前,配以“听雪”切题,比观雪、看雪、赏雪更富有情调,极具诗意。此茶席创意设计包含了茶具,即茶产品、茶家具、茶展示、茶背景海报、插画等艺术设计。茶席设计可以看做是茶艺馆和茶博会中茶文化的缩影和精华。从茶席设计中可以看出多种视觉艺术设计形式与茶艺馆、茶博会这类茶文化产业结合的重要性。但在过去以文化为主的茶文化产业发展中这些视觉设计一直被忽视,从而导致江西茶产业长期遭冷遇的状况。因此,茶艺馆、茶博会类的产业发展必须依赖艺术设计的巨大作用力,从茶艺会馆的整体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到局部的茶家具、产品、包装设计都应在江西特色文化的环境中统一规划并逐一展开。

二、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设计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现代新兴的茶文化产业。这种将茶业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的形式,让人们更直观、生动和易记。通过江西旅游甚至旅游网站来弘扬江西茶文化,对促进茶文化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打造江西茶文化旅游的“金名片”,除了开发最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对目标市场进行准确的文化旅游形象定位策略中,还需建立与茶品牌相关配套的文化旅游视觉形象系统。这些系统要将以往关注的重点从传统茶文化展示转到时尚潮流的视觉设计上来,并使两者进行合理地结合,构建明快的VI系统,设计出能突出茶文化和产地元素特色的旅游宣传和网站宣传作品。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成功的是云南普洱的“茶文化旅游”。普洱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是著名的普洱茶及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围绕“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标定位,普洱市大力培育以茶文化、茶马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和发挥茶产业的优势,实现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共赢。其中一个主要项目就是普洱市和柏联集团联手打造融旅游文化产业和普洱茶产业于一体的“普洱绿三角”区域,即边三县所构成的独特三角区域。将“绿三角”现有的各景点、景区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与茶产业相结合,使“普洱绿三角”成为继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之后又一个全新的旅游热点。柏联集团依托丰厚而独特的普洱茶文化,在庄园里设计有8个保护和开发项目——茶园、制茶坊、储茶仓、茶道馆、茶山寨、茶博物馆、茶禅合一、“景迈雨林”会所,这8个开发项目充满了独具普洱风格的建筑、环境、展示、产品等设计,形成普洱茶文化的独特展示和体验景区,并打响“柏联普洱”的品牌。再看福建武夷山市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其中让人回味无穷的“印象大红袍”实景山水演出,通过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造型设计等视觉传达,依托武夷山秀丽的风景,将“大红袍”品牌设计嵌入实景山水演出中,通过亲身感观上潜入视觉接收者的内心,向游客展现出福建茶叶的发展画卷,形成“言武夷山必提大红袍”的良性发展环境。类似的在演出中舞美设计+品牌设计的形式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江西的各茶文化生态旅游路线中。例如,庐山云雾茶和当年享誉全国的影片《庐山恋》的结合,即依托庐山的山水风景、名人故事——《庐山恋》,将“云雾”茶品牌设计嵌入其中,肯定能为庐山茶文化旅游增色不少。然《庐山恋》一直停留在仅为庐山旅游宣传的层面,不曾为庐山云雾茶文化宣传所用,真是让人惋惜。除了尝试做影片、表演的舞美设计、电视广告设计与品牌结合的形式。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产业,完全可以通过建筑、环境、导向、文字、招贴、VI等其他设计展现于人前。例如一行被茶圣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庐山谷帘泉的相关书法字体设计;一幅体现禅茶文化的佛教高僧慧远的插画设计;一套被称为白居易种茶、饮茶、做诗的属地——香炉峰的环境设计和文字设计;这些设计必定能大大提升庐山云雾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再纵观江西其他产茶名地,如婺源、浮梁、遂川等,都像庐山一样不具备完善的景区和茶产品结合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或者说还没有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或旅游线路的设计能够充分体现江西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旅游仅仅局限于摘采茶叶、参观茶园和观看茶艺表演、买茶产品等形式,更别提茶产品品牌、标识等VI设计与景区的有机结合了。因此,要更好地向世人展示江西的茶文化精髓,除了传统的茶文化节、茶博会、茶艺馆等展示活动还需要对江西茶文化的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和编排,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业。例如,以江西地方名人墨客的茶话轶事、文士古迹等开发名士茶文化旅游路线;以江西名山古刹和佛教文化等发展禅茶旅游路线;以及赣南客家茶文化旅游路线。这些茶文化旅游路线加上茶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园区、度假园区和展示博览园区等统一规划策略完全可以大大改善茶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促进茶文化旅游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提升,使茶文化旅游成为江西旅游产业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契机。然而,和发展茶艺馆、茶博会一样,不能忽视的是统一而多样的视觉艺术设计对以上的茶文化旅游策略的必需性。不论是哪种茶文化旅游路线和哪种茶园区,都最终以建筑、环境、导向、文字、招贴、标志等设计体现出来。例如与茶文化相关的名家大师的招贴设计和书法字体设计;一系列旅游路线的标志及环境导向设计;还有各茶园区的建筑、室内设计等。这些设计都要在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前提下,与各茶景区景物配套融合,突出江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从而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接受茶叶品牌,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

三、总体设计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2

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地发言发现其中值得合作的主题.教师所建立的情景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找出学生思维集合处的矛盾点,顺利地将课堂推入对主题问题的合作讨论中.例如在学习有关“浓硫酸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制作“黑面包”来建立情景,在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蔗糖,滴入几滴浓硫酸,然后不断地搅拌,学生对这样的现象非常好奇,纷纷睁大了眼睛想一看究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分外细心,学生就可以看到:溶液变黑并逐渐膨化,最终生成了“黑色的面包”.这个现象立刻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纷纷询问这是怎么回事,积极主动地进入了合作讨论的环节,学生对蔗糖的分子式进行讨论,从而推测出变黑主要是因为生成了碳,从而推导出了浓硫酸的脱水性.然而学生还会观察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这也激发了学生更进一步的想象和猜测,从而导出对“浓硫酸和碳的反应”探究中,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共建下,学生设计出了相应的反应实验和验证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生成,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通过这样的情景建立,强烈的视觉刺激了学生的感官,顺利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来相互探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深度讨论,设定合作计划

讨论增加了看待问题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达到了集思广益的良好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因小见大,从小问题、小现象来逐层地展开,使学生可以假设、想象和验证,从而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合作计划,以提高学生合作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看洁白的食盐,让学生想象海水是如何一步步的经过净化得到干净细腻的食盐的.学生就会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对海水的成分进行分析,在记忆的相互拼凑中,学生了解到海水中除了含有氯化钠以外,还存在着泥沙、钙镁离子、硫酸根离子.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合作讨论就有了方向、实验设计就有了依据,学生使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泥沙,在提纯的过程中学生分别选择了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来除去杂质离子,然而在先后顺序上却出现了分歧,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假设的方法来讨论先后顺序,在学生的相互颠倒、变换顺序的情况下,学生得到了科学的结论:碳酸钠溶液在氯化钡溶液后面使用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过滤后使用盐酸以除去过量的碳酸根离子.有了这样的科学思想,学生虽然建立了不同的实验方案,但是都符合整个实验的思想.通过这样的合作讨论,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集中了学生的思维,共同实现了对实验的设置,为学生的操作奠定了基础.

三、小组实验,验证合作效果

百闻不如一见,学生真实的实验操作可以生动地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相关的化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小组实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使现象能够很好地回馈到知识中去,验证学生的猜想,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学习有关“钠的性质”时,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就可以让学生操作“钠和水反应”的探究实验,实验的速度比较快,教师要引导学生快速地观察,结合多个学生的观察来总结实验现象.根据学生的整合,学生就可以得到“浮、熔、游、嘶、红”等几个鲜明的实验,然后由现象反馈性质,让学生利用钠的性质来解释相应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入的理解:浮,是由于钠的密度比水小;熔,是由于钠的熔点比较低;游、嘶,是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气体;红,是由于钠与水反应有碱生成,从而使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眼领略了钠的性质,促使学生对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从而得到有氢气生成.整个实验学生相互合作的非常默契,及时地记录实验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到更深层的探究主题,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外在到内在的认识了物质的相关性质.这样的合作实验,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操作兴趣,深入了知识的本质,达到了实验的良好效果.

四、评价反思,升华合作能力

评价目的不是对学生错误的批评,而是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以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再次整合反思,将对知识的接受升华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一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有关“铝的化合物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关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进行回顾,鼓励学生对方程式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让学生理解“氢氧化铝与强酸、强碱的反应”来证明氢氧化铝的两性,激励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从而得出“氢氧化铝与弱酸、弱碱不反应”的结论,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学生灵活掌握了相关反应之间的联系,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总结得出了:利用氯化铝和氨水来制备氢氧化铝;利用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来制备氢氧化铝.从而熟练的得到了氢氧化铝的两种基本方法,学会了灵活的运用知识来推导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知识整合,顺利的建立了“铝三角”,使学生对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了反思,从而获得了新的知识,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3

在乡村的社会、文化、经济情境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实现对以家户为独立经济单位的农户的组织?组织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20世纪20年代,管理学和人类学中经典的霍桑实验打开了人类学研究现代组织的大门。霍桑实验是典型的实验室式研究,参与实验的人类学家沃纳,把人类学乡土社会研究的特点带入了对工业社会的研究。将工厂作为一个封闭社会系统,对系统中的人际关系进行考察,进而发现了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影响了整个正规组织的运作。⑤到了60年代,曼彻斯特人类学学派的工厂研究对人类学的组织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启示。该学派认为,工厂并非封闭的社会系统,而与更大的社会情境相关联。⑥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对文化概念理解的加深,尤其是将文化视为意义生产过程和无边界的开放体系的所谓“新文化观”的出现,组织人类学提出了“文化作为根隐喻”的视角,将研究者的注意力从“组织实现了什么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转向了“组织如何实现以及被组织意味着什么”。①组织因而“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开放的、变动的文化体系,一个意义协商和意义赋予的过程”。②组织人类学的这一研究视角,一方面强调研究者应当关注组织中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它也强调组织处于其中并与之相关联的情境对于组织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因为文化是有场景性的。作为一种源于西方的现代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被引入中国之后,其实现和运转必然无法脱离作为其基础的乡土中国情境。当代人类学所关注的是,通过经验研究和田野调查方法,在社会新的经济行为所创造出的新的分类系统中,社会精英、公共政策在其中是如何起到影响作用的,③以及传统熟人社会关系在新的体制中,如何展示其作为文化的组织韧性,以思考田野民族志作品如何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祥龙合作社概况

祥龙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8月,采用了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较流行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立了从农户生产、基地支持到城市销售的完整产供销链条。该合作社共有社员户47户,社员来源覆盖了金沙江沿岸的4个行政村。加入合作社,显著地增加了入社农户的家庭收入。由于当地长期以烤烟业为支柱产业,对大部分社员家庭来说,入社进行生猪养殖是对家庭收入的有效补充。其中,对于4户青年家庭成员离家进城工作的空巢社员家庭(老龄化家庭)来说,对劳动力要求较低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取代了劳动繁重的烤烟种植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此外,该合作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以及优质品种的推广。祥龙合作社有一定特殊性。首先,与政府主导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该合作社由民间独立发起和出资。其次,该地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并不发达,祥龙合作社是该乡第一个此类组织。因此,合作社在发展前期步履维艰,发展极其缓慢。2009年8月合作社成立至2011年12月,是祥龙合作社的缓慢发展期,期间共有25户社员先后入社,占合作社社员户总数的53%。此时期,大部分当地农民普遍对合作养殖能否带来利润持怀疑态度。用管理者的话说:“当时没有太多人入社,大部分的人都在观望。”⑤该时期不少社员的入社行为表现为非主动性,他们对自身入社行为的描述中频繁地提及,被“劝说”而入社的过程。进入2012年后,合作社的社员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12年6月,仅半年就有22户新社员,占合作社社员总数的47%。在调查中,新进社员在谈到入社理由时的典型叙述是:“张家两兄弟家(早期社员户)去年卖猪挣了很多钱,听说一头能得近千元的利!”这个数字远高于当年当地的平均利润水平。对高额利润的追求,成为该阶段农民申请入社的最大驱动力,社员自主入社现象凸显。此外,除去“劝说”和高额利润的刺激,社员入社行为还有如下三点特征:1亲缘入社,部分社员与合作社管理者有较近的亲属关系。2业缘入社,该地区青壮年多在村落附近寻找短期或长期的工作机会,一批与合作社有雇佣关系的村民发展为早期社员。3社员家庭收入多样化,这些家庭有如下特点:家中有至少一位青壮年劳动力,通常为男性,常在家庭农业生产之外,还通过在当地工作的方式来增加家庭收入,在工作上与合作社多有接触。

三、祥龙合作社组织和运作的文化逻辑

以过程的视角在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情境中,可以看到该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原有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深远而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方精英影响

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地方精英研究出现了转向,从对士绅阶层静态研究的关注,转向了对地方情境下地方精英及其能动性的关注。现在看来,这个得之于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研究关注点对于当前中国农村地方精英的研究亦深有启发。周锡瑞与兰金对地方精英做出如下定义:地方精英是指在地方舞台上行使支配的任何个人或家庭。①兰金等人在给出地方精英定义的同时也指明了研究的视角,在舞台———即地方情境中关注地方精英。这种研究视角能够带来一种关注于结构、过程和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人类学洞察。②据此定义,在祥龙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位关键地方精英———何耀和李尚智———在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们是合作社的主要发起人、核心管理者,向合作社投入和引入了大量的资金,获得政府支持,在经营管理方面有杰出表现并深得社员信赖。两位地方精英对社员的组织主要通过亲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两条线索起作用。

1.亲缘影响———以何耀对合作社的影响为例

亲属网络对祥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部分社员与核心管理者之间的近亲属关系,是促使他们入社的直接原因,在访谈中这种亲属关系被频繁提及并强调。以核心管理者何耀为例,包括他与父母和兄弟夫妻同住的扩大家庭、其父母的兄弟姐妹家庭以及其妻子姐妹的家庭,共有7户分别位于4个不同社区的近亲属家庭,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先后入社。与此相对,另一些社员虽然也与何耀有亲属关系,但都属于较远的亲属等级,并且在谈论自身的入社行为时,并不强调他们与何耀之间的亲属关系,认为这种关系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入社行为。案例1:王新华是何耀母亲的兄弟,在入社之前家庭主要的经济收入依靠种田,尤其是烤烟种植。儿子因工作长期逗留外地,只有老两口留守家中。因家位于河谷地带,全年气温偏高,尤其是适合烤烟种植的5~9月。烤烟种植的全程,对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二人碍于年纪,烤烟种植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合作社成立不久,何耀便来到家中劝说他们入社:一来养猪对于二老来说更轻松,不用顶着太阳,也不用在雨天下地,在屋檐下就能做;二来何耀向他们保证加入合作社养猪一定能够有好的回报。认真考虑了亲侄子的劝说,王新华很快就决定入社。L乡各自然村多为杂姓村,纳西、汉、壮、傈僳、苗、藏、白等多民族杂居,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当地在历史上属于纳西族控制地区,其他民族逐步迁入或逐渐融入当地的纳西族村落,或建立新村落,由此形成了以纳西族为主,多民族杂居为特征的居住格局。当地以纳西语为通用语言,村内外不同民族、家族之间可通婚。借由通婚形成的亲属网络,通过不计距离和等级的亲属追溯,可以将L乡的大小村落联系起来。由此,当地各社区内部、社区之间形成了较为稳固但也非常复杂的亲属网络。当地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强调这种亲属认同,在相互闲聊或谈及对方的情况下,均出于敬意和亲近,以亲属称谓来直接指称特定亲属,无论远近亲。祥龙合作社的社员来自于L乡4个行政村下至少7个社区,该合作社对社员户的组织,跨越了社区和行政村的界限。相对来说,当地鲜少有这种跨越社区或行政村界线的经济组织,祥龙合作社对农户的组织依靠了地方精英在当地的亲属关系网络实现了这种跨越。

2.业缘影响———以李尚智对合作社的影响为例

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率较低,一般在当地寻找短期或长期的工作机会,以作为对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在当地原有的雇佣关系以及合作社成立后的雇佣关系的影响下,入社的社员共有17户,约占合作社社员总数的36%。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合作社主要管理者李尚智在当地经营一砂场,雇佣了许多当地的青壮年。李尚智后成为合作社的管理者之一,不少为他工作的村民经他动员后陆续加入了合作社当地原有的雇佣关系,为发展新的社员提供了便利的信息渠道,经由地方精英的劝说,使原有雇佣关系成为动员村民入社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合作社核心管理者,即地方精英与社员之间的产生了新的经济合作关系,不仅叠加在原有的雇佣关系上,也与作为雇佣关系基础的亲属关系或熟人关系相叠加,加深了双方的联系,并形成一种更为牢固的关系。

(二)亲属小团体

亲属关系对该合作社组织社员的影响并不止于地方精英与社员之间,当地农民的入社行为中,还存在着亲属间的相互影响和带动。社员中可以看到有这样的社员小团体———几位社员经由兄弟姐妹关系、姻亲关系、表亲或堂亲关系联系在一起,并且这样的联系影响了他们的入社行为。合作社中至少有四个这样的小团体,涉及家庭共13户,占社员总数的277%。这些社员户在经济上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对方家庭经济,但是在关于加入合作社的经济决策上,有共享信息和资源并互相影响的现象。亲属小团体内部除了在经济决策上的相互影响外,在各家新建标准猪舍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换工互助的现象。

(三)口头协议与乡村约束

《生猪养殖协议》是一份由祥龙合作社拟订,在合作社和社员之间签订,用以确定社员身份以及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对双方具有约束力的文书。社员与合作社之间正式合作关系,经由协议的签订而成立。在调查中发现,仅有2011年之前的社员与合作社签订过纸质协议。这批社员能够清楚陈述协议中所规定的双方的权力与义务。2011年之后,社员不再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口头协议取代了纸质的协议。口头协议多在社员向合作社管理者提出入社申请,并获得同意的语境中达成,双方的权力与义务也在这个过程中以商谈的形式明确。在合作社管理者与社员看来,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和互相约束,并不依赖于双方是否签订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协议。合作社与社员间的相互约束,更多地依赖于乡土的人际关系和乡村舆论的信息传播,是否签订正式的协议,并不影响这种源自文化的约束力。这些串联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是社员对合作社、合作社管理者产生信任的基础。身处这些关系另一端的合作社管理者,也因这些关系而自觉地对社员应负有的责任,因为“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①显然,这里的亲属关系和熟人社会所拥有的高度信任,依然凌驾于现代企业的契约形式之上,尽管不是永远的。

四、讨论:精英控制还是平等民主?

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之一。②但这是一个理想状态,假设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普遍能够认清目前的市场状况、有管理合作社的能力、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并且能够做出商业理性的判断,才可能在合作社的社员间实现现代公司基本制度,呈现平等地位,出现“去亲缘”民主管理。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运作,则呈现出另一局面。对我国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少经验研究都表明,当下的农村精英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性和普遍性。例如,黄胜忠认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上,这种地方精英/强者主导是必由之路。③这种精英领头人的现象实际上是事出有因。目前大概有以下几种解释。任大鹏等人发现,核心成员在订立合作社的基本制度以及日常管理决策中拥有突出的影响力,他们的经济实力和融资能力,在合作社的运作中甚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④李佳与郑晔的研究指出,农民合作的制度创新,是需求者在制度稀缺环境下的自主选择,由此路径产生的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在此背景下,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对正式制度供给起到了替代作用,同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运转,较大程度上仰赖于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

郭东红等则从当前我国农民中普遍存在的文化水平低、注重自身利益的局面出发,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需要强有力的乡村精英领导。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精英主导现象,可以有另一种人类学的解释。从前的部落社会都是头人主事的“大人物”的社会,即使农业社会,也仅仅是农业制度将亲属群体和熟人社会推至更大的社会网络。从家长到宗族领袖,从知识与阅历丰富的社会精英到各种权力人物,都有可能成为传统熟人社会内外的“大人物”。“大人物”也是指地区政治组织的管理者,是地区性事务的重要管理者,③或实际上的权势者。现代区域社会的研究还认为,“大人物”权力的来源有二:其一,来自于“大人物”的个人努力;其二,来自于“大人物”社会网络中的交换。④然而在东亚社会,晚近以来一直是以现代工业制度原理强力侵入传统亲属农业社会,因此所谓民主管理和“类家族主义”(无论是“慈父”还是“严父”)、呈现远近亲疏的“亲属忠诚”的文化惯习之间,难以获得不同原理实践过程中的整合状态。在东亚,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地方的发展通常不会一帆风顺。这些阻力存在于以下三方面:1地方原有的小农经济结构阻碍农民对新型经济组织的接受;2加入合作社对农民提出相对原有农业结构更高的经济要求;3农民无力把握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关系,市场波动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和不信任。为此,作为“大人物”的地方精英出现了,就像民国二三十年曾经出现的农民精英大人物“东林”⑤那样,突破了熟人社会领地的束缚那样,祥龙合作社的精英借助自身与农户之间的亲属关系,先后建立了亲密的雇佣关系,以突破合作社成员发展的困境。由于他们在出资、管理能力、市场信息,以及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等方面的超凡优势,使他们在合作社的组织和运作过程中逐渐从社员中获得权威。不仅如此,地方精英对合作社的有效管理以及对社员经济效益的保证,反过来也加强了社员对他们的认同和尊敬。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4

北方黄金珠宝学院实训室文化建设以内涵建设为主旨,以实训室建设为载体,强化企业标准化管理,以“6S管理”保证实训现场和企业生产的一致,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交融,加快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零距离就业。

2实训室文化建设的内容

北方黄金珠宝学院实训室文化建设围绕各专业进行企业调研,掌握企业文化、业务流程、行业标准等相关信息,制定符合各专业实训教学需要的相关制度、规范、流程,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室。通过职业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职业人”,实现就业上岗零对接。

2.1精神文化建设

实训室精神文化建设是合理利用实训室场地、设备、图板等物理设施,将传统校园的“书斋”文化和企业生产中的工作价值观精神有机结合,展示和传播企业精神。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结合实训内容及行业特色,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室。例如:在实训室、长廊等公共场所,引进或编写一些引领性或警示性的标语,制作企业文化挂牌。通过运用警示、提示、安全,环保、规范等知识标语,再现职业工作现场和企业文化,使实训室具有浓厚的职业氛围和明显的企业特征。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做的主动性,我们设计了“管理出效益”、“不断动手实践,每天都在进步”、“多一点点:多一点努力、多一点实践”等图文并茂的宣传板,经常提醒老师和学生不断实践、多学,不断进步,传播这种踏实安定的工作精神。另外,将合作企业的厂区图像、工作场景、劳动模范做成宣传牌展示在北方珠宝学院办公楼和教学楼的醒目位置,教育、感染师生。

2.2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它可以强化实训室的管理,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执行力。北方珠宝学院实训室管理制度即有统一的标准又有专业的业务流程标准。各种标准依据企业规范和“6S”标准进行制定,结合业务操作流程将整理(SEIRI)、清扫(SEISO)、整顿(SEITON)、清洁(SETKETSU)、安全(SAFETY)、素养(SHITSUKE)的生产管理标准融入到制度中,强调“有规定依据,按规定执行”的实训室管理模式。制订与企业要求一致的管理制度,规范约束学生。这时教师的职责就不仅仅是授业解惑,同时还兼有企业项目经理、车间主任的身份,学生就是企业、车间的员工。通过角色的转换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场工作习惯,通过职业行为规范、“6S”管理操作技术规范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行为,使学生真正地从一个学生塑造成“职业人”。制定的实训室安全制度、学生实训守则、实训室管理规定、实训材料管理规定、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对于日常的实训活动开展提供了制度化的保证。矿石鉴定实训室、首饰加工实训室、沙盘实训室等不同专业实训内容的实训室又各自有业务流程标准,所有的实训必须按着标准完成。推行“6S”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实现校企无缝连接,岗位明确,责任明确。按着制度规定要求参加实训的学生必须统一着装,按着规定操作,可以进一步体现正规化、标准化、岗位挂牌和个人佩戴标志可以起到激励和推动的作用,责任感明显增强。制度的建设也将人、机、物、法、环境有机地结合起,合理调配使用安全实训,建立安全高效的生产秩序。例如,选矿实训室各种矿石标本,需要当时领取并备案,使用后及时归还并记录。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日常的实训行为,将企业标准化的制度作为一个养成教育,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另外,专业流程制度使得工作目标明确操作规范,加深学生对标准开发过程的掌握,对专业技能的提高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2.3专业文化建设

实训室的建设与专业建设密不可分,根据实训室所面向的专业建立实训室专业文化知识,除了环境模拟真实的办公环境布置外,墙上还要张贴实训室功能介绍、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标准等。在专业文化建设下,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养成遵守行业规范、规则意识,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认识到要成为明天的好员工,今天在校内实训室必须是个好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首饰加工实训室,除了环境模拟真实的设计工作室的办公环境布置,墙上张贴首饰加工基本步骤、工作流程、操作标准以外,还张贴了实训室功能介绍、项目实训内容、学习目标等,展示柜展示了典型工业作品及配套实训指导书。

3实训室文化建设意义

通过实训室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再现职业工作现场和企业文化,使实训室具有浓厚的职业氛围和明显的企业特征,使学生受到职业环境的熏陶。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图板、标牌等形式宣扬企业精神,构建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觉遵守行业规范、规则意识,养成正确职业信仰。实训室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感觉到了知识的重要,了解了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训室文化建设,才能为实训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文化教学环境,才能为高职教育实现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4结语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5

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特色,专业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特色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没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其他的所谓“特色”就只会如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吸收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形成具有特色,异彩纷呈、适应时展的中职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抓好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能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文化的距离,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就业时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3.2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硬件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比较容易地,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才是一所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以下四个重要举措。

3.2.1实施导师—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从2012年起,我校试点导师—学徒制,建立了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导师—学徒制,我们构建了中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企业班组化管理。让“员工们”在校园里就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氛围,随时提醒学生时刻准备着提前适应社会角色。

3.2.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特色设立专业部管理制度

为配合连城县旅游兴县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的战略,为了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连城职专从2012年始实行专业部管理制度。根据此项制度,连城职专设置了旅游专业部、光电专业部、计会专业部,学前专业部、计算机信息专业部等五个专业部。各专业部主任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例如:电子商务班积极尝试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设计了班级公司化组织结构图,将班级所有的事情尽量“项目化”,鼓励人人争当项目经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班长成了“总经理”生活委员变成“财务总监”……。大家角色变了,职责也不同了。比如财务总监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据员工这一周的“业绩”表现,如何来核算他们该得的“工资”。再如,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以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精神勉励自己,他们制定了有专业特点的班训,班旗、班标、班级愿景、班级座右铭等。在旅游专业部所处可见有企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发现问题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人一辈子可以犯几次错,但不可失一次礼;要改变,先改变自己;成功之道:总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点点;苛刻的客人比没有客人强……

3.3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每周三,校团委和就业指导处牵头,组织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习理财,体验经商,学习做生意。该活动很好地将“大社会”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培养了同学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以及体验劳动的艰辛。随着交易经验的丰富,交易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买进卖出为主,到现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装加工设计、手工艺品等。

3.4开展内容丰富、多而不乱的社团活动

连城职专对于学生设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的在内的12个学生社团。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在指导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地要求相关社团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供杠杆。近年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的“骑游连城”、培田春耕节、冠豸山书院文化节、海峡客家旅游节等活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才艺展示、文艺演出等培养学生帮扶济困,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心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4.1以客家名人为标杆,向学生宣扬客家人的优秀品质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标杆,对中职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客家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践行者项南更曾为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将客家名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校园中设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简介。例如:在我校项南科技馆的门厅就有介绍项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迹的专栏。二是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会场等挂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还可以举办关于客家名人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大力宣扬和发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情怀。

4.2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久远性的。为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4.2.1设立企业文化宣传专栏

各专业部与各自的合作企业一起设置了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例如旅游专业部与合作企业——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专栏详细介绍了其“尊重备至、温良谦恭、真诚质朴、乐于助人、彬彬有礼”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把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理念加以弘扬。

4.2.2开展企业文化讲座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6

首先,课前教师将准备好的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孟加拉国、泰国、朝鲜等国家有名的景点,或者标志性建筑图片悬挂在教室四个角落,营造氛围。然后,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播放本单元中的不同国家的歌曲,让学生听歌曲,竞猜国家名,并快速指出墙上悬挂的图片中哪一幅图属于这个国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以合作方式进行竞猜。等到竞猜完毕,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分析不同国家给人的感受,以及音乐风格等。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悬挂图片营造学习氛围,再设计竞猜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最后深入到不同国家音乐风格的研究,逐层深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有效问题,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改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展开合作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人数较少,教师可以在有限的合作时间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去,扮演“参与者”、“引导者”、“监督者”等角色,保证合作学习的开展。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计,以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合作提高。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六年级音乐《天鹅湖组曲》这一课时,教师以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乐曲,让学生认真聆听,享受音乐带来的震撼力。其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1.请从四个方面分析两段乐曲的不同(速度、力度、节奏、旋律)。2.天鹅主题旋律中运用了什么乐器进行演奏?要表现什么样的音乐形象?3.四小天鹅主题富于跳跃感的节奏刻画出小天鹅什么样的形象?学生合作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循环播放”这一功能,来回播放《天鹅湖组曲》,让学生聆听,感受,分析。教师主动融入各小组的合作,促进合作学习走向高效。

三、搭建合作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一)大空间,开辟音乐活动场地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大空间”,为学生开辟独特的音乐活动场地,让学生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营造合唱氛围,教师亲手制作了合唱架,形成“合唱专属台”。每当合唱时,教师都会请学生上“合唱专属台”进行表演,感受独特的音乐学习方式。在学习苏少版小学五年级音乐《美丽的星座》这一课时,教师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进行合唱练习,掌握二声部的结合。在练习时,有总指挥,有负责高声部的,有负责低声部的,两者需要融入感情进行合唱。练习结束后,两个小组分别上“合唱专属台”展示合唱成果。这样的教学别出心裁,学生乐于融入其中,音乐课堂瞬间变得更有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开辟“明星舞台”、“戏剧舞台”,并配上背景图,让教室变成学生音乐活动的天地,引领小班化教学走向精彩的明天。

(二)大舞台,展示学生音乐风采

小学生都喜欢表演,都希望自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博得他人关注。因此,在开辟音乐活动场地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在大舞台上,展示音乐风采,展示未挖掘的各种潜能,如跳舞、表演等。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三年级音乐《读唐诗》这一课时,教师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舞台上绽放。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有着独特的联系,二者的融合给予人美的享受。在学习《读唐诗》相关内容后,教师设计了合作活动,让学生上“舞台”展示风采。本次活动,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每一组自选《读唐诗》中的任意一首古诗,配乐朗读。在这个环节,教师提供配乐曲目作为参考,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第二环节是演唱古诗。学生需要在对古诗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演唱,将古诗中的情境通过“唱”的方式表达出来。每一个小组需要根据以上要求进行排练,排练结束后以分组抽签方式上台展示。这个活动学生非常喜欢,都以极大的热情融入合作排练。

四、结语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校企合作;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者、社会公众、政府等对及时有效地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的需求愈加迫切,财务人员必须对财务信息进行高效信息化处理,因此,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院校作为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场所,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不断加强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校企合作不深,会计电算化教学很难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有较大的提高,不能满足企业对电算化人才提出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方式以教师教为主,轻学生独立思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不再是以在教室教授理论知识而基本是以在实训室进行操作为主。课堂上,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通过演示法进行教学,教师对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进行讲解,以及在电算化软件上对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学生跟着操作即可。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遇到问题直接找老师解决,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学内容以业务核算为主,轻财务分析与管理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材有侧重于理论与侧重于操作两种类型,按照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般会选择以操作性为主的教材。通过购入与学校软件相匹配的教材,按照教学内容一步一步教学生通过相关业务的凭证进行账务处理,然后再行进制单、审核、记账以及生成财务报表的基本操作。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只对财务链里面的总账和报表模块进行讲解训练,而供应链里面像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存货管理等根本没有启用,学生也不了解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业掌握业财融合的一体化信息处理以及如何利用财务软件进行预测、决策、分析等能力的培养,从而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专业能力需求。

1.3教学体系建设以硬件投入为主,轻教学软件与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基本上设有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等,实训室里的电脑、教学设备、专业实训桌椅等设施配备齐全。而实验室里的教学软件却比较落后,购买的软件使用多年没有进行更新,由于我们的会计政策,税收政策等变更较快,学生不能用新的政策规定进行业务处理,与企业实际脱离,或者有的学校购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是演示版,账务处理时间跨度不能超过两个月,系统运行不稳定,影响学生操作训练,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就业后适应能力差。会计电算化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结合了会计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一般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具备较好地会计专业知识,而对于软件的操作通过学习能较好地掌握,但是对于软件的维护以及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对较少,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很难把会计软件在企业财务预测、决策中的作用讲解透彻,导致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培养出来的学生难理解掌握关键的知识点。

2校企合作模式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方法分析

2.1模拟企业岗位实施情境化教学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我们必须让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会计人员参与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明确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具体要求。通过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过程的深入分析,依据企业会计电算化业务工作流程的“学习情境”来组织实施教学。以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为例,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属于不同教学模块,从供应链来看,一个企业的采购肯定对应另一个企业的销售。那么,教学设计时应该可以整合这两个模块的内容,模拟供应商和采购商的销售、采购,及企业相关团队,进行全流程的谈判、分析、决策、执行和核算,将传统教学以事后核算为教学重点转移到事前预测、事中分析、事后核算的动态管理中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2融合企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相适应,教学内容上不仅仅对总账、固定资产、UFO报表等模块进行教学,还必须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对财务的需要——业财融合,指导学生学习采购、销售、存货、成本等模块的操作,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业务的操作加深对整个业务流程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我们还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教学生如何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对企业投融资、成本管理等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决策,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企之间可以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的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除课堂以外的,真实的工作场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就业相脱节的现状,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3加强校企合作,丰富教学软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和企业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改善会计电算化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软件落后的现状。为企业培养与岗位相适应的财务人员,实现互利共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我们必须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聘请企业中青年财务技能人才或者实践经验丰富的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参与校内人才培养活动,在学校协助校内专业教师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学校专业教师也要带领学生到企业参与会计岗位工作、业务发生流程、成本管理控制等实际业务工作,切实掌握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流程及岗位技能,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和新颖性,以此培养学生、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计算机及软件操作上,学校可以安排青年教师到有关学院进修计算机知识或者去软件公司学习软件产品的开发来提高教师计算机操作以及软件管理能力。

3结语

高职会计专业主要为中小企业培养实践性较强的会计技能型人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需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与企业岗位相符的仿真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沟通合作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丽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思考与实践——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教育探索,2015(07).

[2]王永生,王珺,方瑛.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

[3]刘晶晶.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7).

合作文化论文范文8

畜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分散的养殖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日本的经验看,小规模经营农户之所以能顺利地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与大市场接轨,正是得益于其背后的综合农协。以调研对象———中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和其所在的榆树市大坡镇养鸡业为例,该镇养鸡业始于1992年,由于养殖规模小、成本高、技术落后,养鸡户各自为战、互相排挤,在市场竞争下,养殖积极性不高,养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该合作组织成立于2009年,分散的养殖户依托合作组织,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整体参与市场竞争,集鸡雏供应、饲养、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2年多以来,该镇养鸡业快速发展。所带动的乡镇中,弓棚、保寿、黑林和秀水都是吉林省粮食产量前100名的乡镇。可见,畜牧合作组织在联合养殖户的过程中,扩大了小农经济的外部规模,形成规模优势,以横向联合推动纵向发展,为粮食主产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关键的2点就是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1]。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户依托畜牧合作组织统一培训、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免疫、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等,畜牧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达到一定标准的合作组织可进行行业的产品标准认证和生产标准认证,以自己的商标走向市场并形成特色品牌,使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散养户无法实行标准化生产,并非由于其没有引进优良品种、饲料的愿望或是对免疫、技术等不感兴趣。而在于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这些诉求,并且小规模的家庭养殖收益无法弥补标准化的技术成本。因此,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不只是表面上的标准化统一,而在于把分散的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从生产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使标准化成本得以由规模经济所弥补。

首先,畜牧合作组织根据成员需求与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外部经济的内部化,改变了单个养殖户在大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了产销各环节的议价能力,经济收益明显。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社会收益明显。长期以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被倡导和鼓励,但家庭经营的小规模生产无法激发可持续生产的动力。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倍,污染严重。调研中看到,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充分利用鸡粪,兼业发展鱼虾养殖和经济林木种植,田丰合作组织将猪粪进行有机处理,发展沼气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吉林省畜牧合作组织发展的起步较晚,20多年的发展中,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服务规范的合作组织。但受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农民合作意识以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调研发现,在成员构成多元化的同时,非农民身份的成员在畜牧合作组织中占比较大,且在股权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还有很多的主要成员,身份虽然为农民,但早已脱离真正的农业领域,即真正农民成员的力量还处于弱势。农民内生力量的薄弱造成外来资本大量侵入畜牧合作组织,产权结构与真正意义的农民合作组织要求还存在偏差,外来工商资本所固有的逐利性与“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宗旨存有矛盾,不利于畜牧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大部分畜牧合作组织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且规模较小,业务多停留在生产资料与初级畜产品的生产流通上,角色是联结农资供应企业、养殖户与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的中介。不具备运作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条件,市场竞争力较弱,合作水平较低,对成员带动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成员的综合需求。对吉林省榆树市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58户农户进行访谈,60.1%的受访者表示,未加入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既要解决成员的畜产品销售,又要将畜产品销售给加工企业或消费者。目前,多数组织以协议约定同成员之间的畜产品定向转移关系。而实践中,畜产品转移数量有时无法确切约定,有时又无法约定。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出发点,一方面成员在市场环境较好时,常会受利益的诱惑而减少与合作组织的畜产品转移量。另一方面,合作组织成员往往存有不信任的心理。这就产生了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内部冲突[2]。与成员定向转移产品关系的稳定性是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依靠协议不能根本解决内部冲突问题。多数畜牧合作组织缺乏科学的利益机制,无法通过紧密的利益关系吸引成员并维持稳定的合作。很多畜牧合作组织业务定位不准,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营的随意性较大,各种外部力量交叉混乱,违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些由政府牵头或参与发起,由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导致政企不分;有些由农村“能人”或农资公司发起,又由于能人或公司的力量而演变为私人或合伙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兴办畜牧合作组织为旗号,侵占市场,空享国家的政策、资助和补贴。不规范的、假冒合作组织的存在,形成不正当的利益竞争,侵占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公共支付,扰乱了正常的发展秩序。目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低,真正能够带领组织发展的人才不多,成为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资金方面,农民手中的资金非常有限,须向金融机构融资来解决。然而,农村金融目前正在发展之中,支持额度有限且贷款成本高于城市一般工商企业贷款。

在畜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准确定位,将力量集中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政策的引导和落实。在实践领域要充分调动发挥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通过畜牧合作组织加强政府与养殖户、生产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满足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等软需求,关键要看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否真正实现。政府应通过公共管理和服务,运用市场手段,输出合理有效的政策产品,加快畜牧合作组织的成长,使之成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吉林省畜牧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上要加强支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扶持政策”,细化支持其发展的税收、信贷、财政、信息等政策体系。但不能过度依靠向有关部门灌输“为农服务”的观念,要注重对支农政策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加以制度的细化和完善。此外,更要重视政策落实的环节,向吉林省23家调研对象征询发展的政策建议,60.9%的受访组织表示“希望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可见,相比于政策体系的支持力度,政策落实水平也同样重要。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互助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享有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资助补贴等公共支付;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作为一类企业法人进入市场并参与竞争。因此,既要鼓励其在竞争中成长和增强实力,又要引导其避免过度竞争,平衡生存与发展,兼顾效率和安全。同时,要细化法律法规来防止其向私营企业的性质演变,甚至假借合作组织的名义侵占国家的公共支付。#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