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探析

职业院校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目前,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分析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提出各种模式的优势和问题。为分析后续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定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市场经济对该领域的影响也随之加大。再由于学生就业市场化、现代信息的发展、网络世界对学生思想的渗透等,使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问题。高职院校现有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管理的模式,主要针对班级日常事务、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目前,平均一个辅导员要面对200名学生,无法全面深入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班主任大部分时间也是用于上课,很少时间涉足班级的管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基本上都是由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担任,虽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但难以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想教育、职业技能、人生目标、就业方向等多方面给予恰当指导。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就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形式,但很多高校只重形式,轻过程和结果。现将对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一、“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一)含义。“顶岗实习”主要是指学生大一和大二在校内完成学习任务,大三开学或者大三下学期开始到实习单位进行半年或者一年的顶岗实习。在此期间,主要由实习单位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有些学校安排有校内实习指导老师,有些学校则完全交给了实习单位。

(二)优势。学生可以在最后一年的学习中参与到实际工作中,为直接步入工作岗位有了“零过渡”的优势;另外,可以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问题。(1)顶岗实习单位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己联系,很少有学生能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岗位。无法真正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工作中。(2)校内指导老师很少甚至是基本上没有参与到顶岗实习学生的校外实习工作中,企业实习与校内学习的分离,这样就导致学生无法在校内的学习过程中针对以后的就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实践学习。(3)校内指导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企业导师很少甚至基本上不沟通,不能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方位掌握,从而大大降低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二、引企入校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含义。是指在校园内建立企业的生产线,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相结合的人才管理模式。

(二)优势。(1)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等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可以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共享资源,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管理模式。(2)引企入校后,学生实践课程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导师共同完成,企业生产实践可以提供教学案例部分教学内容。校内教师负责学生理论教学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而企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实操讲解训练,让学生提前接受安全意识、职业技能、劳动纪律等企业方面的专业训练。

(三)问题。(1)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面积小,没有大规模的场地进行企业建设,就目前来看,建设的场地都不足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2)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成为了难点,这就要求两类导师都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三、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含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产教融合,可以使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为了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校期间也可以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地的学习的一种特有的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势:(1)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学徒,学习地点以及学习环境都是双向的。学生这个时候就不是单一的学生。(2)学生在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度下既可以受到专业教师的教学,还可以深入到企业中受到企业操作人员的指导,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养成得到有效快速的提高。

(三)问题。(1)缺乏良好协同性的育人平台:对于提高教学模式没有根据现代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一些课程在内容编制和安排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导致了无法显现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作用和价值。(2)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素质不平衡。一是学校导师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大多数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没有进入企业实践过就直接到学校进行教学,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无法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二是企业的实践教师缺乏一定积极性:一些企业选派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导师并不注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大多数的教师只是直白地向学生讲述一些专业内容,实践操作完全不细致和全面;企业中真正的一些技能型的人才,在企业里面就承担着重要岗位的工作,那么,这部分人员可想而知,根本不可能派遣到高职院校进行实地的教学,因此,就导致了在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度下,学校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状态。

四、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含义。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为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创造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企业注入了高校的新鲜血液;这也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的有机结合体,简称为“三位一体”。它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协调统一,有力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找到三方需求的利益统一点,实现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二)优势。(1)学校和企业会针对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等全面的结构规划,学校的企业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提前明确好责任划分、完善责任体制,将各方的作用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可以相互监督,建立起了无形的透明管理模式;(2)建立了高效的沟通平台,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对接,学校通过企业老师获得了实践经验,企业也通过学校老师获得了理论知识,更加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3)实现“三位一体”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共同价值,较好地协调了三方面的关系。

(三)困难。“三位一体”中学生、企业、学校三者之间稳定合作关系的维护存在一定困难,任何一方出现问题,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就可能陷入危机,就需要建立稳定畅通高效的交流平台和渠道。通过对以上四种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前面三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校没有良好的沟通,有的甚至还处于彼此之间完全不认识的状态;采用引企入校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硬件完全达不到要求;采用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大部分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并未采用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属于初期形式。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更为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还需根据各校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更为适合和更加容易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李春燕 单位: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