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服装专业人才探索

校企合作培养服装专业人才探索

〔摘要〕积极探索“理实一体、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新模式,促进服装设计专业跨越式的发展,提高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服装设计专业职业教育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理实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我院服装设计专业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努力探索“理实一体、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专业人才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深化校企合作

与企业行业合作,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探索和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出口诸环节全部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共享资源,确保专业设置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服装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贡献。

二、实施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

首先,深入服装企业调研、分析,明确本专业面对的主要工作岗位,确定专业适应的工作领域;其次,通过对工作领域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反推,来实施本专业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服装设计专业围绕这个思路,制定《服装设计基础》、《男装设计》、《女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生产管理》等20余门课程的标准。其中,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安排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划分章节、单元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计完全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与实践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要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融为一体,根据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重构,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融入课程中,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新的课程体系便于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和就业情况灵活调整专业方向,适时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

三、探寻适应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课下自主学习,课上交流提高”的高效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流程“课下自主学习,课上交流提高”教学方法是站在教学效率的角度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即把学习理论知识过程放在课下,把课堂变成学生发挥潜力、提高动手能力的场所。其操作步骤为:(1)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学习任务,提供相关学习材料和微课;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微课、教材、网络课程等渠道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或进行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准备汇报提纲。任务设置可以是知识问答题、设计题、制作单、制作步骤、服装工艺制作流程等等不同内容和形式。(2)任务反馈。课堂上学生首先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或讲解完成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效,还能锻炼学生的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信息量和影响力也在有效扩大。课堂可以是多媒体教室、实训室或机房等。(3)知识内化。学生汇报可能存在漏洞或错误,需要通过点评进行补充或完善。但由于学生的自学认知程度有限,需要老师点评、归纳和系统总结,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掌握要点。(4)能力提高。在基础知识、技能掌握的前提下,老师布置能力训练、拓展项目或任务,指导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强化训练,提高熟练程度;或指导学生运用内化知识,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5)过程考核。根据学生学习任务和课堂任务完成的速度、质量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对于成绩偏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跟上整体前进步伐。(6)教学总结。提倡让学生归纳总结,再由老师补充和强调;或者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落实。老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考核成绩,查找教学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2.教学效果保障措施的提出“做、评、导”三字措施,确保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点评过程中领悟,在老师引导中提升。具体来说,“做”有三个步骤:一是完成预习任务,即学生课下通过自学相关材料,完成课堂预习任务(任务内容可以有所区别);二是任务反馈,即代表学习团队汇报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任务,以提高能力水平。“评”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价预习任务的汇报质量,二是评价学生的表现,三是评价课堂任务的完成质量。“导”有三个环节:一是导学,在学生汇报预习任务后,指导学生纠正错误,补充或归纳知识体系;二是导做,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能力提升任务;三是导帮,引导学生开展互帮互助,提高整体学习水平。“课下自主学习,课上交流提高”的教学法和“做、评、导”的三字措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知识运用和实操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产生收获的喜悦。因此,课堂变成了一个有目标、有步骤、有行动的引人入胜的地方,学生上课精力集中,干劲充足。

四、大力推行“学生作品商品化”模式

将学生制作的服装成品转化为商品,将学院每年新生军训服的制作任务融入到服装工艺课程体系中。军训服的制作贯穿在教学过程第3、4、5学期及寒暑假时间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团体分工合作完成完整的项目。一般4—6人为一组,选取一名组长,组长作为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具备领导、规划、分工、协调能力。小组成员要将工作细分化,根据组员各自专业特长进行分工,每位组员平均承担等量却不同的工作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规划项目流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分析并解决从未遇到的新问题,学生从制版———推板———裁剪——工艺制作———成品检测一直参与其中。除此之外,学院与服装企业合作,提供专门的平台,促使学生作品转化为商品。学生根据企业要求设计制作的成品服装可以在企业销售平台上进行出售。这样也使学生了解了市场需求,与企业进行对接。

五、以技能大赛为载体,引领专业教学改革

教育部部长在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技能大赛由高职院校和服装企业协作举办,赛事的选题与考核内容是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设定的,赛事的评价标准是依据服装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及专业领域技术要求制定的,在赛事的竞赛流程及竞赛环境上,都高度模拟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赛事的组织和运作全程都有企业专家直接参与。通过大赛可以检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否符合企业需求。随着技能大赛逐渐制度化、企业化,逐渐形成了以技能大赛为重要载体,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一系列服装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工艺等课程体系的整改活动。

六、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在专业教学中实现理实一体化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及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程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相应高技能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的机制,这为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外聘兼职教师的同时,着力打造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先后选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跟班生产实习,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工艺等问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实践工作,承担相关科研课题、工程任务等。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的教学团队;通过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结合企业调研和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

作者:李志慧 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