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企合作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内容摘要】时代的发展使得当前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已经远远不满足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对于审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教师应当将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本文立足于校企合作角度,就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究。

【关键词】校企合作;审计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专业设置需要和社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不仅要注重人才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强调其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形式来看,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确定专业方向,结合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并签订相应的合作办学协议;二是进一步充实合作内容,按照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实践场地,还可以和学校签订相关就业协议,为学生毕业后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三是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社会价值,实现三方共赢[1]。结合我国目前各个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当前借助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发展现状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构建了“双循环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对于审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来说,大部分学校已经构建了“双循环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各门课程单项实训循环和学生毕业之前的综合实训循环,在模拟实训内容方面能够几乎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模式,并贯穿于审计专业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这种实训模式能够进一步将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扩大深度,并将学生的应用能力锁定在综合实践方面[2]。

(二)积极借助互联网培养审计人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意味着审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必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且信息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行业中。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以往的理论灌输上升到了借助大数据技术等形式,推动教育改革,全面促进了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后更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个性化差异,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并不断调整完善相关模式。

(三)校企协同建立课程平台。对于审计专业的教学总体目标来说,教师应当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具体任务,积极借助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创设多个学习情境。而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为了实现每个学习情境的工作过程,个别学校已经积极联动相应企业,建立了移动教学平台,招募了大量的优质讲师,学生能够在上课之前就通过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初步的预习,并在课后通过微视频的复习进一步巩固知识,不仅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针对现行实施中存在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和调整。在方案中应当遵循夯实专业主干课程,扩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切实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下,审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明确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学校和企业加大联系力度,根据市场动态,紧密围绕“知识、能力、就业”三个层次共同确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在学生的发展道路上,学校还应当积极注重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职业精神、道德品质的提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学、审计学和管理学等理论,还需要其熟悉财经和审计法规,具备审计一般业务处理能力,从而为其日后步入各个金融企业奠定基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关键,学校不仅要让专任教师“走出去”,还要让企业中的高素质人才“走进来”。由于审计专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单凭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讲述是远远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所以学校应当支持审计专业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者是寒暑假时间到会计师事务所、各个企业的审计部门进行实践,由此打造出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吸引更多的专业审计人才到学校中来,定期聘请企业优秀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到现场分别指导各个班级中的学生,并积极参与到学生审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为每个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发展指导,以此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健康积极的发展。此外,学校还要加大资金和物力的投入力度,不断派遣审计专业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让教师到企业中担任战略发展顾问,由此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提升。

(三)完善审计课程设置。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大部分学校虽然针对审计专业开设了公共教育的相关课程,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等,并为学生创设了各个领域的模拟板块,设立了独立的实训课程。但是由于审计专业需要结合社会市场的发展情况,其课程设置并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而是需要相应的调整和修正,需要教师不断的摸索。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出意见调整,能够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审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还需要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全方位能力的发挥。此外,教师还必须要注重教学内容和当下审计准则的修订内容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国情发展特点,不要和社会脱节,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树立学生的大局观念,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处理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系统地了解更多和审计知识相关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还需要突出“课岗融合、课证融通”的特色,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职业道德培养方面,教师可以采取鲜活的案例,将全班学生分为各个小组,并通过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来讨论如何规避道德风险,使得学生感受到审计工作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高尚的职业素养,并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准则。

(四)加强学校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并以学校的名义定期邀请企业中的会计师或业务骨干到学校举办相应的专题讲座,通过现场指导和案例的讲述,帮助学生提升对审计课程的感性认知,同时明确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不断开阔自身的眼界。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交流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开设网络上的审计知识交流区,学生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骨干人员能够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和点评,持续提升学生审计应用能力。同时,学校还要尽量缩短学生理论学习和实习的空档期,联系一批高质量的合作企业,将学生在学校内的课程学习和企业中的顶岗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大大增加学生的实用技能。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来说,审计专业的教师还可以与合作企业一起规划学生的实习安排,主动调整相应的实习计划。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性格特点,增加适当的顶岗实习时间和内容,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实习半年以上。稳定的审计实践基地能够进一步促使学校和企业之间互惠互利,并最终达到二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方面,学校要将合作企业定位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要积极协助学校完成相关建设,这种形式也为企业和学校的科研提供了基地和设备。另一方面,学校要遵循企业发展的规律,为其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以此来弥补双方欠缺的软硬条件。针对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企业还可以准备一定的岗位优先录用,学校还可以结合实际人才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全面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体现校企合作的社会价值。

三、结语

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必然要求。校企合作作为一种被积极推广教学模式,其能够实现学校、人才、企业三方共赢,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从而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借助课程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方式,不断从多个层面促使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学校应当积极重视校企合作,加强沟通交流,双管齐下,共建审计专业课程,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审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静.校企合作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6:101~103

[2]李晓清.校企合作模式下审计学专业建设探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商业会计,2018,10:128~129

作者:程石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