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一、我国农村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1.教育投入不公平。由于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源丰裕程度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基于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积极性而建立的“分级办学”制度,造成了各地区义务教育资金投入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最直接的表现是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例如,2010年四川省南充市全市小学固定资产110375.08万元,顺庆区14877.89万元,占13.48%;西充县6479.30万元,占5.87%。全市普通中学固定资产326724.17万元,顺庆区49871.57万元,占15.26%;蓬安县16035.48万元,仅占4.91%。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2.教育政策不公平。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基本解决了免试入学的问题,但仍有一些学校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如“择校生”问题的出现;农民工孩子受教育歧视的问题;变相的考试进行分快班和慢班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容易造成起点的不公平,也就造成了农村弱势群体失去享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虽然,我国近年出台了许多政策,来缓解教育的不公平,如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两免一补”政策。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做得仍然不够。

3.教育设施的不公平。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不公平。许多城市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然是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一些地区即使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半也是为了“撑门面”,应付相关的检查或者达标,加之数量有限,不可能普及使用。如贵州省的一类省级示范性高中贵阳一中修建的金阳新校区,占地面积为440亩,投资高达4亿元。而2002年整个贵州省的农村教育经费不过才4.5亿元。反观农村的中小学校,2006年全国普通中学、小学校舍危房总面积分别为12311474平方米、29166166平方米,其中农村校舍危房面积分别占到总面积的60.3%、85.1%,而城市仅占到总面积的3.68%和2.21%。

4.师资配置的不公平。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焦点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焦点在教师。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一些有文凭、自身素养好、专业素质高、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农村年轻骨干教师不断流入城市,加之老教师退休,一些农村小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会汉语拼音,用方言教学;音乐教师不识五线谱;美术教师不懂绘画技法等,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

二、农村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

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追其原因主要有四点。其一是认识根源。新中国建立以来,基础教育被定位为“地方事业”,基础教育的普及向来是实行“两条腿走路”,“城乡分别发展,分级管理”的政策,农村基础教育从初始发展阶段就被与城市基础教育区别对待。其二是经济根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造成农民收偏低,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公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03年为3.23:1,2004年降为3.21:1,2005年反而提升为3.22:1,2006年进一步提高为3.28:1,2007年更是达到3.33:1。显而易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3倍警戒线。其三是制度根源。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直接导致了城乡经济发展的悬殊差别。长期实行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一方面使大量农村富余人口长期滞留在农村,农村家庭承受的负担加重,多数农民家庭无力承担子女教育费用;另一方面,流入城市的农民因没有城市户籍而无法获得与城市人同样的权利和福利,大批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被远超过他们经济承受能力的各种费用挡在城市学校之外,无法接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教育。

三、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解决对策

众所周知,教育公正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前提。在现代社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与一个人的就业、收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决定性的影响。在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教育机会均等是唯一可以让人参与角逐、向上流动的希望所在。1.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建立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观念。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政府及教育行政官员要转变观念,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文件精神,把教育作为维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件大事来抓。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正视差距,将教育的城乡、区域、学校、群体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其次,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也要树立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原来单一的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立场来认识农村基础教育,用全面协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代替片面、狭窄的知识灌输,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

2.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对于农村地区,“授之鱼不如授之渔”,给予农村地区扶贫的政策、资金,不如让农业人口接受更多的教育,掌握摆脱贫困的“金钥匙”。要使每个人接受更多教育,就必须要加大教育投入。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在600—2000美元的国家,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70%左右,而据国务院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税改前中国农村教育经费来源78%依靠乡镇政府,而中央财政投入仅为2%,这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县级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无法保证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目标的实现。为此,建立合理的教育财政体制和规范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形成以政府财政为主体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尤为紧迫。

3.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务之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建设,才是正确的选择。要根本上解决影响农村师资队伍发展的体制问题,防止城乡师资水平差距继续拉大。例如,在农村教育中引入“经营理念”,通过“市场”把优秀教师调配到农村薄弱学校,实现优秀师资作用发挥的最大化;采取具体有效的培训手段,多种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2010年启动的“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规定由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教育统筹政策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资源向城市集中,教师资源领域也不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因此,解决教育不公平现象务必牢固树立城乡教育一体化观念,在传统的一帮一、点对点的结对子帮扶贫困学校基础上,全力打造机制、资源、设施等方面充分共享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公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是党和政府的不变责任。加快教育公平的进程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方配合,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成云 吴丹茜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