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究

农村幼儿园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因此也对学前教育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学习的开始。为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幼有所育”,需要保障幼儿师资团队的质量,尤其是农村师资团队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备受教育界关注。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同时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相较于城市来说“欠账”较多,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整体的师资团队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对农村幼儿园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相应的探讨和研究,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师资培养体系;构建策略

早在2012年,国家就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在管理以及师资团队建设上的相关准则,具有非常显著的导向功能。但是经过9年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师资团队建设工作仍是薄弱环节,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虽然农村幼儿园园舍条件以及教师质量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教育供需矛盾上仍然十分显著,师资问题仍是导致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质量始终无法实现创新性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地区师资团队的建设研究,优化其整体的综合素养,保障农村学前幼儿园师资团队的专业性,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实现教育均等化的重要保障。

一、农村幼儿园师资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一)以先进的专业理念引领幼教事业的发展

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相较于城市教师来说,在教学理念上较为落后,对于幼儿教学工作在思想认知上存在缺陷和不足,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在育人过程中的专业性,没有对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展开深入思考。而这种只关注日常教学工作,忽略专业教学理念的行为,将会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幼教事业无法得到创新性的突破和进展。因此,农村教师应该积极关注整个幼教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优化其滞后的教育理念,提高现阶段的教育理论水平,通过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引导,合理对幼儿行动进行评价,合理定位自己在支持农村幼教事业上的目标和实现途径[1]。

(二)以系统的专业知识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由于在经济以及文化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中的师资团队是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除了在学历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外,对于幼儿的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得也非常少,知识面存在着过窄的问题,同时更新的速度也非常慢。因此,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幼教师资团队的培训力度,使幼儿教师更好地掌握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发展潜在规律,了解农村幼儿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明确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掌握健康、社会、艺术以及科学等方向上的通识理论知识,对于实现农村地区幼教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以过硬的专业能力保障幼教事业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从多个维度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实践教学水平进行了规定,包括一日生活以及教育活动和反思与发展等等。教师所需要具备的这些实践教学能力,既是教师开展专业化教学、实现农村幼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前提,也是实现农村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二、农村幼儿园师资优质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素质无法迎合农村学前教育生态发展需求

农村幼儿园师资团队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且系统性的工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一蹴而就的。想要进一步提高现阶段农村幼儿园师资团队的培养水平,需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清晰的认知。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差异性,以及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存在,都会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受到影响,这样的农村环境也是开展农村幼儿教育活动特殊性的本质所在。在这样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农村儿童的总体生长环境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首先是传统型家庭环境,家中的所有成员一起生活,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在身心发展水平上较为稳定;其次是留守儿童家庭,以及离散型儿童家庭,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很容易被忽视心理照护,在人格发展上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和压力;最后是由于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没有城市儿童的社区文化环境,导致儿童长久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由于幼儿阶段外界的各种因素将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发展,包括生存方式以及生存环境等等,幼儿园作为农村幼教事业中的重点文化场所,也是幼儿进入社会化生活的场所,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成为幼儿成长路上的守护人。作为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农村地区特色的乡土文化,同时在开展相关的幼儿教育活动时,需要基于当地的乡土环境。还需要适时地开展教育指导,具备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和共情能力,及时发现幼儿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使家园共育获得良好的工作成果[2]。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具备农村幼教的职业伦理自觉,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基础目标。但是农村地区现阶段的幼教事业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是目前培养体系所达不到的,幼教院校的人才培养同质化,导致最终培养出来的师资完全不具备农村幼教事业的基础认知和基础能力。

(二)师资数量不足,专业发展需求无人关注

受历史遗留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幼教事业处于教育领域中的边缘,呈现出无人问津的状态,致使农村学前教育成为教育事业中最为薄弱的一环,甚至在较为偏远的山村地区,学前教育基础基本为零。在我国现阶段全国各地区普遍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背景之下,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配置水平更是一言难尽,加上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在福利待遇上比较低,甚至可以用“非常差”来形容,不管是教师的身份还是地位都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生活条件较差,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导致农村地区的幼教事业在师资团队上十分不稳定[3]。笔者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比较低,致使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始终无法实现创新性的突破和发展。在区县中,大多数的学前教育教师其学历都在专科之下,甚至数量能够达到幼儿园教师总数的一半,而专科和专科以上学历的学前教师,大多数都不是师范类专业出身,除了在专业学习和训练较为匮乏之外,也缺少继续接受师范类教育的途径和培训机会。再加上农村学前教师没有编制,缺乏职称晋升以及评奖评优的机会,导致大多数的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综合素养较差,严重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时,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无人关注,甚至鲜有机会参与县级的教研活动。因此,教育观念无法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存在着明显的育人理念落后等问题。

(三)师资配置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我国在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配置上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地区差异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就是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同。例如在某地,区政府直接补贴30%的经费用于乡镇幼儿园的建设工作,同时,在奖补资金以及农村办幼儿园改造等方面,也给予了经费支持,在短时间内使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实现了全方位的改善和优化。再如,某地在教师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落实非事业编制教师人事制度,明确规定需要由当地的政府部门支付非编制教师薪资的1/5,对于一些非公办的教师来说,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激励作用。另外,还制定了教师流动制度,明确规定最新入编的教师需要首先去农村地区的幼儿园任教5年,以推动当地的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总的来说,虽然在不同地域,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工资待遇上不会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地方经济水平的差异性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农村学前教育被限制,相比较来说,经济较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及教学水平要远比地方经济发展较差地区高,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也要更多。

三、农村幼儿园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以本土生源为依托,建立校地协同培养机制

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优质供给,其首要的目标就是教师培养源头能够得到保障。因此,这就需要从生源的选择着手,全面推进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校地协同培养。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各地方院校在幼教上的资源,构建校地协同培养机制,使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更加完善。为了进一步发挥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在定向五年制学前师资团队培养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建立高中起点的农村学前教育培养机制,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同时缩短师资力量的培养周期,能够有效解决现阶段农村地区幼教师资力量不足等相关问题。而且建立农村幼教的校地协同培养机制统筹兼顾了不同类型责任主体的工作职能、工作需求等,共同筛选并创造出较为稳定可靠的师资力量实践基地,将其中的本土文化以及本土资源等与幼教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有机融合,促使农村幼教教师对当地幼儿园的认同感更强,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4]。其次,当地政府部门应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标准化的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生源选拔以及相关的师资选聘制度。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想要实现进一步的统筹发展,当地的县级政府需要有所作为,制定出符合当地特色的本土幼儿园师资培养政策,建立健全定向招生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满足当地幼儿园的发展需求。在对生源地遴选的过程中,当地县政府可以以具备农村生活经验或者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为主,同时还需要兼顾到想要振兴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学生,在牢牢守住师资团队培养关口的过程中,为了在聘任教师时不会受到相关编制的约束和限制,县政府可以积极借鉴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成功经验,有效解决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在正式入园之后的教师身份问题以及教师编制问题等,让乡村幼教拥有与当地中小学教师平等的教育地位与福利待遇,使农村幼教这一职业具备更大的吸引力。最后,需要将专业素养作为基础条件,进一步明确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培养上的战略目标。新时期,在开展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工作中,需要始终将产出作为导向,基于农村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成长的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全面突破城乡幼儿教师培养的同质化、“一刀切”,以培养能够适应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综合素养较强的学生为培养目标。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基础的保教知识和保教水平,能够适应农村这一特殊的教育环境并开展相应的家园共育指导,同时还需要具备深厚的农村教育情怀。总的来说,在建立校地培养机制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具备较高的农村教育热情,适应农村教育环境;具备较强的家园共育意识,实现与家长之间的深度合作;具备较高的行动研究水平,能够有效应对农村幼儿的个体成长需求。

(二)积极推进在职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师资质量

重视同时大力推广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师范培训,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幼教专业水平的重要保障。可以分层次、有计划、有目标地为这些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参与教学培训的机会和途径。例如分批次地开展农村幼教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建立不同层次、多元化、项目式的师资力量培训体系,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推动农村幼教的综合水平和专业教学技能的全方位提升。当地省级以及市级的教师培训机构制订相应的计划,落实送培到乡等相关工作,开展项目式的师资力量培训[5]。同时积极建立当地的农村志愿服务体系,开展相应的园本培训和教研活动,有计划地对其专业进行引领,开展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以此来全方位优化农村地区幼教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其专业化的理论素养,使农村幼儿园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教师的实际发展需求,促进其专业教学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现全方位的提升。

(三)优化师资配置,推进学前教育区域办学条件均衡

为了进一步实现教育均等化,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解决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问题,教师事业编制以及相关的岗位配置应优先考虑农村地区的幼教师资,以保障农村幼教的配置水平,逐步完成农村学前教育在编教师占比数量达到一半的建设目标。其中,乡镇幼儿园需要依照标准,将“两教一保”配置完善,对于村级的幼儿园办园点来说,需要为其配置“两教两保”。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师资力量配置的改革创新工作,使教师能够实现合理化的流动。例如,当地可以建立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服务机制,通过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县级或县级以上的优质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地区幼儿园中进行支教,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地区在师资力量上存在的矛盾和不足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当前农村教师开展进一步的培训。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培养体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性的工程,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师资团队建设这条路更是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研究,以推动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迈上全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旭勇.“狼性”模式:农村教师队伍培养的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21(3):59—62.

[2]高晓敏,张洁,刘岗.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20(6):63—71.

[3]李云淑.农村幼儿园教师文化生活历史变迁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20(4):21—36.

[4]何海波.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策略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6):28—31.

[5]张宏钰.农村幼儿园教师自我愿景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作者:丁燕 单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