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力长效机制研究

教师教学能力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

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根据临床教师的结构特点、教学能力现状、教学培训现状,系统分析了影响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缺陷、医院重人力使用轻人才培养、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和收入分配及考核评价制度欠合理等4个方面;从转变教育理念、制定培训计划、完善培训体系、实施资格准入、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

医学教育;临床教师;教师发展;教学质量

临床教师是指在医学院校附属(教学)医院工作,承担着医疗和教学工作双重任务,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医务人员。临床教师是医学院校师资队伍的核心人力资源,是推动医学教育进步的主力军,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医学教育关系人民群众接受教育和享有医疗服务两大民生问题,因此,提高临床教师教学能力至关重要[1]。本研究针对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促进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长效机制。

1临床教师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1.1临床教师的结构特点

以某高校附属医院为例,其临床教师的基本情况见表1。临床教师队伍有4个突出特点:一是初级职称比例偏低,该院临床教师中级职称619人,占总数的47.40%,初级职称244人,仅占总数的18.68%;二是整体学历高,硕士及以上学位占93.8%;三是青年教师比例高,年龄≤35岁的青年教师645人,占教师总数的49.39%;四是承担理论授课工作的多为高级职称教师,青年教师则多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占全院人数33.92%的高级职称教师承担了80%以上的理论授课教学任务,临床实践教学则几乎全部由中初级职称青年教师承担。因此,中初级职称青年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和高级职称教师的理论授课能力是决定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1.2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广义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促进学生发展,顺利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所应具备的多方面特征的综合。教学能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对应专业能力、课程能力和一般教学能力,宏观和中观上的能力是课程教学团队的工作,微观教学能力是通过培训能够得到快速提高的能力,是每位教师应掌握的技能[2]。本研究主要从微观教学能力展开讨论。临床教师中存在教学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高校教师远不如中小学教师那样把教学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工作,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学习、改进和运用,多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临床教师除了科研和教学,更重要的工作是医疗服务,重视临床和科研轻视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教学能力高低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积极性成正相关[3]。从督导专家听课、访谈以及学生评价结果来看,青年教师普遍在教育理论和知识、理论联系实践以及教学经验方面较欠缺,高年资教师则在教学方法和技术以及教学信息化方面有所欠缺。

1.3教学培训现状

目前开展的教学培训主要存在3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缺乏系统性,未分析教学能力的构成因素,开设的培训课程不成体系;二是培训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培训对象知识结构、教龄结构的差别开展差异化培训;三是培训过程监控机制不完善,只注重培训形式,忽视了培训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2影响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2.1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缺陷导致教学能力不足

优秀的医生或者研究人员不一定是合格的临床教师[4]。临床教师的来源大多为医学专业博士、硕士生,毕业后在大学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承担临床教学任务,他们在学生阶段接受的训练主要是临床技能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大多未经过系统的教育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教学知识结构存在缺陷,临床医生对自己承担的教学职责认识不足,导致教学积极性不高,从而进一步阻碍了教学能力的提升。

2.2医院重人力使用、轻人才培养

大学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往往是本地区的综合性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多、检查操作多、手术多,医疗工作紧张繁忙,同时,由于医院人事编制的确定基本以医疗工作量为依据,没有专门设置教学岗位,医生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院对医生承担教学工作的要求仅限于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不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2.3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国外医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从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就已经开始,国内医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培训有较为完善和具体的制度和措施,但还没形成全程覆盖教师成长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师资培训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缺乏长期、中期规划和近期目标,或者虽有培训制度但没有具体落实,培训工作随意性强,呈现出标准不统一、目的不明确、内容不确定的盲目状态,培训效果受负责人重视程度以及人事变动影响较大。

2.4收入分配及考核评价制度欠合理

在教学医院,临床教师承担着3重责任:医疗、教学、科研。医疗工作是医院的中心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是医生的工作重心;科研工作能够获得高额的研究经费、发表高分论文,是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的硬指标;教学工作需要占用医疗工作或者休息时间进行备课和教学,医疗收入受到影响,教学津贴却很微薄,教学工作往往被视为额外负担。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注重科研课题和,对教学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医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对待教学仅满足于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不注重教学方法更新和自身能力提高。

3促进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措施

3.1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意识

虽然医院的首要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但是作为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临床教师应将承担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感。管理者应认识到教学工作与医疗、科研都是教学医院的本职工作,3者应均衡发展,不可偏废。管理部门应组织临床医生积极参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教育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将临床医生的师德教育列为与医德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对待,对青年临床教师师德修养提出详细和具体的要求,通过开展师德讲座以及先进事迹报告等教学活动,让优秀教师发挥示范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意识,促进其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3.2制定与学校定位相匹配的师资培训规划

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对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88年发表的《爱丁堡宣言》,提出了关于“把临床医生培养成为医学教育家”的倡议;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峰会建议》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的目标,即“卫生保健提供者、临床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提出,医学院校必须有包含教师培训和发展以及表彰的员工政策;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提出:“必须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附属医院应该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培训规划。

3.3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

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培训是强化组织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是保证培训效果的第一要务,培训体系的建立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和监控、培训评价与反馈4个方面。高等医学院校为提高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临床师资队伍,借鉴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师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3.3.1培训需求分析

为指导培训工作的开展,首先必须做好培训需求分析[5]。培训管理部门应综合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教师自身的需求以及督导专家意见,采取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方法和手段,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对教师目前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进行鉴别与分析,研究不同教龄和职称的教师在知识、能力、态度上的水平差异,为制定培训计划提供指导。

3.3.2制定分级培训计划

以培养医学教育家作为临床师资培训的终极目标,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知识和能力的差异,确定培训目标、选取合适内容、采取恰当方法、开发相应课程,分别针对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教学能力开展培训,微观层面主要强调个人的讲课、小组指导、临床带教能力,要求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中观层面主要强调课程建设能力,如课程大纲编制、学习资源开发等,要求教学团队共同完成;宏观层面主要强调与专业发展相关的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3.3.3培训实施和监控

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开展针对临床教师的院内培训工作。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培训工作的实施和监控,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综合运用微格教学培训法、示范教学法等多种培训方法开展培训工作,为教师建立培训档案,将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纳入院内继续教育计划,授予培训学分。

3.3.4培训效果评价与反馈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学生测评、督导听课、组织教学竞赛等形式评价培训效果,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

3.4实施资格准入,严格教师遴选

高校教师资格制度作为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国家教师资格制度背景下建立临床教师教学资格准入制度很有必要[6]。针对临床教学各环节实施严格的临床教师准入制度,通过建立评价标准,严格入口管理,完善退出机制,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7]。

3.4.1教师证资格准入

对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准备申请教师资格证的新进院教师进行基本素养考核,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素质,通过者可获得办理教师证资格,并可承担临床实践教学带教工作。

3.4.2理论课程授课资格准入

已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临床教师,想要进一步参加理论课授课必须通过资格准入,理论授课资格准入考核与教师资格准入考核相比对老师要求更高,除了基本教学素养外,更加看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指标,申请者必须完整讲授课程内容,专家进行现场点评,获得准入者方可参与理论课授课。

3.4.3全英语(双语)授课资格准入

在通过理论课程授课资格准入的教师中,进一步遴选口语能力强的教师参与全外语(双语)教学。

3.4.4临床实(见)习带教资格准入

临床教师带教能力和规范性,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临床实践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开展临床带教资格准入,对考核青年教师带教能力、强化教学意识、促进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5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发展

不同的激励机制会导致教师不同的行为,临床教师重医疗与科研而轻教学,重要原因是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健全激励机制将有效促进教师发展[8]。

3.5.1加大教学工作考核在绩效考核评分中的比重

医学是非常强调终身学习的一门学科,每一位医务人员不管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他同时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向老师学习,为学生解惑,因此,教学应贯穿在每一位医务人员的日常行为中,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应该纳入医生的绩效考核体系,而且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5.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措施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一的评价方案很难把隐藏在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中的所有信息都客观如实地揭示出来,所以,教师评价应是立体化、全方位、综合性的。教师评价的实践不能只有单一的评价方式,对于评价手段存在的信度、效度等科学性问题也需加以改进,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指标体系并不断地反馈修改,使之逐渐完善。建立学生、教学督导、同行、教学管理人员全程教学质量评价措施,分别编制测评表,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水平、教学特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中教学评分的参考依据。

3.5.3建立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临床教师重医疗与科研而轻教学,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医疗和科研评价指标具体,而教学评价指标模糊,常常会出现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严重挫伤了一部分积极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积极性。因此,制订科学合理、公正透明、有区分度的量化评价细则,对每一项教学活动给予相应的分值和权重,可以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4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新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技巧层出不穷,基于问题的学习(PBL)、课程整合、三明治教学法(sandwich)、微格教学法(microteach-ing)、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慕课(MOOCs)等新名词不断涌现。国内医学教育面临着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与教师教学能力的匮乏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唯有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临床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所担任的医生、教师、研究者等多重角色决定了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困难性,教学管理部门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培训规划、完善培训体系、严格教师遴选、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方能保障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提高,从而确保医学教育质量。

作者:万宝俊 谭飞 万爱华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参考文献

[1]周济.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J].中国高等教育,2008(9):4-9.

[2]徐继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舒勤.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临床教师教学能力解读[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5):95-96.

[4]张兰玲,徐晓璐,韩星海.如何完成从青年医师到青年教师角色的转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47-49.

[5]赵德成,梁永正.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6):9-14.

[6]陈敏怡,许小幸,黄锦玲,等.医学教育中临床教师培训方式的探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S1):43-45.

[7]谭飞,冯占春.提高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探索[J].医学与社会,2014,27(1):94-96.

[8]程繁银,于丽萍.健全医院绩效考评制度,促进医院健康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3):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