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安全教育范例

教师安全教育

教师安全教育范文1

1.确保运动场所、器材的安全,做好积极预防

学校要保证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的安全,每个学期初要对所有的场地、器材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每个月也要例行检查,对不合乎安全标准的、超期使用的、老化的器材及时维修、更换或报废处理。体育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检查体育器械,严禁不合格的、有安全隐患的器材进入体育课堂。体育活动的所有环节尽可能考虑周全,做好积极预防工作。

2.健全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安全措施严格落实到位,形成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体育安全的管理要落实到每一个人,健全安全监督机制,让每一个体育教师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利用体育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对体育课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体育课就是室外课,就是蹦蹦跳跳,忽视了有关体育的理论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理论课,让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急救处理方法、运动处方等理论知识,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掌握应急自救、紧急处理、救人方法等。学校也应通过橱窗展示、校园广播、校报展览等向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2.让学生学会应急救人和应急逃生技能

应急救人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盲目,否则会导致不必要的损伤。例如,在实践课上要让学生熟练、正确地掌握脱臼和骨折的处理办法、心肺复苏方法、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休克处理、大出血的紧急处理等。另外,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做逃生练习,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让学生掌握逃生的技能。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学楼演练火灾逃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锻炼上肢力量,提高攀爬能力,掌握攀爬逃生自救技能;在进行武术教学时,让学生掌握防身格斗技巧,为正当防卫提供必要的技能;在游泳课上,指导学生掌握游泳技能等。这些都是应急逃生必需的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三、教师要注意教学中的安全

1.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教授一些有危险性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教学内容,但是也不能因为潜在的危险性而舍弃这些教学内容。另外,为了教学安全,可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掷铅球时,可以用实心球代替铅球,大大降低了危险系数;越野跑可以在操场上进行,不必到校外,以消除校外道路交通带来的安全隐患。

2.体育教学中做好分组练习

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运动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这样可以降低运动危险系数。比如,在“跳山羊”教学中,高个子的、弹跳性好的学生可以选择高一点的“山羊”,反之选择矮一点的“山羊”,避免学生出现恐惧心理和摔倒的危险。

3.严格体育教学

首先,体育教师要认真准备好每节课,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认真检查器材、场地,排除安全隐患,认真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其次,高度重视准备活动,不走过场,在运动中做好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再次,杜绝“放羊式”教学,杜绝教师擅自离开课堂的情况。教师要熟练掌握运动伤害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应做出紧急正确处理。最后,课堂教学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放松活动,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疲劳、平缓心率,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四、结语

教师安全教育范文2

关键词:公共安全;教师素养;核心能力

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确立了重要遵循。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上海是一座特大型城市,城市规模大,面临的公共安全情况复杂,如果不加以防范,非常容易出现公共安全事故。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具有年龄小、安全意识差、生活经验不足的特点,更容易成为公共安全事故(事件)的受害群体。所以,对青少年人群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十分必要[2]。结合青少年对于公共安全的实际需求,上海目前正在着力打造市、区、校三级联动的一体化安全教育体系,以期为青少年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而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源自安全教师的保障,全面提升相关教师的职业综合素养是关键。

一、上海市青少年公共安全教育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在市教委青少年工作保护处的推动下,上海约有1500所中小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学校公共安全体验教室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60%,预计在2019年底可以全部完成目标。上海的16个行政区,都要建成各自的青少年公共安全体验中心,且在上海市级层面建设一个服务全市青少年的公共安全实训基地,市、区、校三级安全教育功能定位各不相同。校级层面是一个安全意识和知识的启蒙与起步;区级层面让学生对安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市级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是三级安全教育体系的顶端,通过创设真实场景,提供受训者一种多维度的、反复的避险救护技能训练,进而形成一定的技能固化。市级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地震灾害、气象灾害、轨道交通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日常生活安全、防空安全、紧急救护等基本实训内容[3]。

二、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一)安全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公共安全教育对教师的自身安全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应有较高的要求。公共安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安全专业素养、确保课堂安全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由于“实景”实训教学,授课现场就是一个危险的“第一案发现场”,让学生在“危险”中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学会“识险、避险”,通过实操演练,固化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意识,形成肌肉记忆。在授课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恰当的专业指导、示范,引导实训有序、顺畅开展。结合教学目标,将课程重点、难点通过实训的方式解决。教学过程以学生实操为主,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课程体验感。通过教师优秀的课程设计,合理而规范的实操流程把控,学生高质量完成实训课程就变得很容易,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以良好展现。

(二)安全教师的自我提升能力

公共安全具有种类多样、成因复杂等特点,安全教师必须具备多维度的自我提升能力。不同于校内教育单纯知识性传授,公共安全教育则更强调学生在“真情实景”环境下,通过“真学、真练”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真懂、真会”。目前,国内还没有高校开设公共安全教育类专业,安全教师基本来源于其他专业。因此,教师入职后自我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必要。通过不断学习安全类书籍,参与各类安全学术论坛,在兄弟场馆开展浸润式培训等都是重要的提升手段。同时,由于实训的特殊性,教师要勇于多试,多练,提升自己实操能力。例如,教师通过不同逃生姿势亲身体验火场逃生滑梯,最终验证“抱头式下滑”是相对安全、有效的火场滑梯逃生方式。同时,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场馆资源优势,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开展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主题活动,比如“交通安全课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展示活动”等活动,教师通过组织、举办大型活动积累经验,“以赛代练”,起到较好的提升教师自我能力的目的[4]。

(三)安全教师分层教学能力

青少年公共安全教育的对象年龄跨度大,安全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分层教学能力。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掌握匹配相应应知、应会知识与相关安全技能开展教学的能力。以轨道交通安全馆方案为例,教师除了应具备轨道交通安全通识基础,在相关安全知识与技能应用环节,需要结合实训对象的年龄层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匹配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小学生应掌握列车发生火情时的应对方法和遇到突发事件听从指挥有序撤离;初中生要知道屏蔽门、安全门的使用要求,并了解列车紧急通话、报警装置和灭火器使用方法以及知道各类地铁列车逃生门位置;高中生则需掌握利用列车紧急通话或报警装置及时报警并掌握地铁车厢发生火灾、隧道迫停后逃离要点等。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合适的教学,使不同受众学生收获更适合自己年龄特色的安全课程,因为“因材施教”是完成一堂好课的基础。

(四)安全教师应具备信息化分析能力

现代教育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安全教师更应具备信息分析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如在市级教学点具有的八大主题场馆中,每个主题场馆都具有一间前/后测教室,学生在参加实训前会现场随机完成一定比例的安全知识或应对危险的测试题。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原本掌握的本体公共安全知识进行摸底,教师手中有一个信息化PAD,可以实时监测到学生对于哪一类问题相对集中,哪一些技能(例如:心脏按压部位定位)掌握相对薄弱,进行一个快速的了解,对于即将开展的针对性教学。信息化分析能力可以为教师实现一堂更精细化的教学提供准确的依据,对于教学“靶点”实现精准打击。另外,在实训课全程,通过学生戴在手上的RFID手环,教师可以在PAD上看到学生对于实训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完成对应任务可以“一目了然”。例如,在地震避险环节,当地震发生时,正确躲避到桌子下或安全“三角区”的同学,他们的手环会自动与得分点射频设备实现打卡,方便教师实时监测,并分析学生对应安全技能掌握通过率等关键信息等,实现课程同步“联调联试”,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公共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护技能,让青少年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状况下正确的应对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为了应对公共安全中各种灾害的复杂性、艰巨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安全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上述核心能力,即:公共安全的专业技术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分层教学能力、信息化分析能力这四大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当安全教育教师的职责与使命,才能真正担当起为孩子“保驾护航”的责任,才能让每个参与受训的学生“真学、真练、真懂、真会”,最终实现青少年朋友在面对危险和灾害来临时,通过自己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最安全的处置。

参考文献:

[1]吴沈宁.我国中小学校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1):247-248.

教师安全教育范文3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吸收。文化承接过去,昭示未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高校教师在向大学生传播民族文化之前,有责任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认真梳理和理性思考,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并尽可能多地了解他国文化,博采众长,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能够做到正确取舍。其次,在对学生实施文化安全教育时,要求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热爱民族文化且积极践行民族精神。日常生活中的教师也应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始终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

二、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实现文化安全教育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要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渗透和威胁,维护我国的高校文化安全,首先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植于学生心中。人民教师应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开拓者和传播者,必须牢记责任和使命,自觉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课堂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要形式,各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努力实现文化安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自觉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各高校尤其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课堂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教育。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在课堂教学以外,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为契机,以各种社团活动为依托,把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文化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忱。同时,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各种富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感受活动乐趣。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教育活动的开展,努力实现课堂和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加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加深其民族感情,增强大学生抵御风险、威胁的自觉性和免疫力。

三、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校园先进文化

随着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各种文化传播载体和工具广泛应用,文化愈来愈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使得处于各种文化交流与互动前沿的高校首当其冲,这势必会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重冲击。因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力量的高校教师在维护校园文化安全建设方面所肩负的文化责任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中的教师群体相对稳定,不像学生呈周期性流动态势。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默默承担着完善自我、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和传承校园文化精神的主要责任,不仅要营造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还要成为校园主流文化的引领者。

现今社会,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工具,高校成为网络人群最密集的地方。由于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多样性、快捷性、开放性和吸引性等特点,不同的文化通过互联网很快传播,渗透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中,形成了多样性的网络文化,部分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难免会接触到大量的不良信息,对部分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势必会对高校的文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面对汹涌而至的海量网络信息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大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工具,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培育校园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正确的前进方向,为文化安全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安全的精神文化环境。

四、善于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和鉴别能力,有效回应全球化冲击

首先,培育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青年学生因其思想尚未完全成熟、阅历不深,导致缺乏文化安全意识、文化识别能力较差,所以很容易受到西方传播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把多元文化中的不良文化也当作好东西全盘照收,造成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感的弱化与崇拜西方文化的盲目。提升文化自觉能力,就是要提升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独立反思和分析的自觉意识。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教师更要注重培育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通过多内容、多视角的文化比较、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文化选择,树立大学生坚定的文化安全观念,不断提升其文化自觉能力。

其次,倡导主流文化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力。文化判断力是人们对一定的文化现象及其价值进行选择、判别、取舍并加以整合的能力。“多元文化氛围可以为人们增加选择机会,增添生活色彩,但缺乏主导与主流的文化多元泛滥却反而增加了青少年道德选择的难度与文化受害的机会。”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带来了多元价值观的相互激荡。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一部分大学生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使得高校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威胁陡然增加。

一部分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表现出对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疏离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当务之急,教师最为紧迫的文化责任就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判断力,使主流文化价值观成为文化判断和选择的前提和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形成主流文化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对多元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理性分析和鉴别,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教师安全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师教育培训;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信息素养

一、研究背景

2017年底,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应的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两本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和《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4):人工智能初步》中,负责编写前者的第四章《走进智能时代》和后者的第四章《人工智能发展》。这两部分内容都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此前,本人一直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工作,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学了解不多,但关注后发现,该领域内容的研究和推广非常重要,但教材中受篇幅所限,仅写了一些基本原则。《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的第四章虽也讲到了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但讲得还不够。该部分内容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发展很快,内容变化也比较大,因此笔者通过本文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研究,特别应加强对中学教师的相关教育和培训,以便相关内容能有效传递给学生。2018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研究和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头雁”效应,对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学习。但因其具有内容新、变化快的特点,唯有先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培训,才能将相关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笔者为中学教师做过培训,但培训涉及的技术内容较多,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内容较少,因此应加大、加强后者的培训工作,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使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树立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恰恰体现了课程思政,即教导学生如何在信息社会中做一个正直的人、担当起社会责任。

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挑战和教育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技术就是双刃剑,不能正确使用,就有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工具。目前,人工智能在隐私、安全和伦理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挑战,值得深思和研究。

1.隐私的挑战与教育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大数据驱动为主导模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使用大数据资源时,必然涉及对用户隐私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显示等。隐私被侵犯主要出现在数据应用的三个环节:数据采集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存储和传输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分析中的隐私侵犯。教师应先学习如何面对隐私挑战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应教导学生知道何谓隐私数据,当智能系统采集涉及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密码、指纹、声纹、虹膜、步态和心跳等数据时,学生应产生高度警惕并正确处理。此外,应教导学生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遇到问题找警方处理,以尽量减少个人隐私泄露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安全的挑战与教育

人工智能的安全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安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影响国家安全的风险。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事、信息和经济三大方面,特别是在国防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密系统等领域中,由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影响巨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数据,因为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学生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数据,学生应从小树立数据安全意识,不要因为无意间的数据泄露给国家造成安全隐患,要有安全保密的意识。

(2)社会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安全风险是多层面的。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替代了大量以体力和重复劳动为主的工人,导致市场对该类劳动力的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员增加,影响了社会安定。教师应教导学生关注和了解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准备。

(3)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指网络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例如,黑客常使用一些技术攻击或窃取服务器上的数据。网络安全风险还包括对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和应用进行恶意攻击;利用干扰技术使计算机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欺骗;利用数据欺诈等手段远程控制网络设备,使设备发生故障或停止工作等。教师应在教学中教导学生保障网络安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更要教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不能成为黑客这样危害社会的人。

(4)人身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安全造成一定风险。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与智能产品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一旦这些智能产品(如智能医疗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出现故障,就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教师应教导学生在使用一些可穿戴的智能产品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懂得做安全测试,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3.伦理的挑战与教育

人类的思考和行动受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希望机器能像人一样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因此,让机器也能像人一样遵守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成为当前学者热议和研究的一大问题。如何采取措施保障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智能产品和智能系统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一致,确定人工智能产品或系统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伦理问题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人”问题的新挑战;对以往伦理关系的新挑战;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新挑战;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新挑战。该内容可探讨的内容很多,在此不赘述。本文只讨论与青少年关系较大的两个问题。第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用户的日常行为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用户数据画像、信用评估并产生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在找工作、买房、买车、办信用卡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个人诚信信息也会记录到个人信用体系中,因此要教导学生诚信使用网络,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否则会给社会和自己今后的生活造成隐患。第二,有些青少年终日沉迷于各种智能终端体验而不能自控,他们认为虚拟世界才是真实、亲切的,对虚拟对象产生过分的眷恋和依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乱了正常的伦理关系,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安全感和价值感。对已经陷入虚拟世界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指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人类利益原则,即人工智能技术应以实现人类利益为终极目标;二是责任原则,即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两方面都要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以便可以在技术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人员或部门问责,在应用层面建立合理的责任和赔偿体系。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动力,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好地利用其为人类社会服务,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伦理及安全方面的很多挑战,教师应知道如何面对挑战和应对挑战,并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并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相应的能力。

三、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一些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伦理与法律问题,有关研究正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并已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2017年,国务院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即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可见,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等写进教材、进入学校再讲授给学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这是给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应研究团队

各省市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上述内容,建议在相关教研室建立研究团队,首先关注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搜集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纳入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其次强化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提供师资保障。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人工智能伦理学专业素养,成立科研小组,加强学术交流,确保教师能够用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

2.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

现代社会技术和信息发展非常快,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方面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定期参与一些培训,才能不断提高,跟上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者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笔者曾参与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教师教育教学新技术培训工作,十几年间一直利用寒暑假给教师进行慕课、微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培训,但大多侧重技术,几乎没有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笔者认为,今后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力度。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受到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让教师能接触到最新知识,并在教育教学中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小就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来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3.利用相关网站或平台进行相应宣传

教师安全教育范文5

学生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是非观念,身边人的一举一动,投射到学生的心湖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涟漪。此时,对学生进行喋喋不休的安全教育,学生只会从心底里产生不耐烦的情绪,也达不到老师想象的可以通过语言的形式教育学生的目的。思索之后,我方法一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自己来评判什么行动是安全的,什么做法是危险的。记得有一次假期,我留了一项社会实践作业,就是让学生们利用假期的空闲时间走到社会中去,留意人们的各种行为是否正确,能否保证自己的安全。可以用记录的形式,详细记下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想法等等;可以用采访的形式,主动询问行为主体的动机、目的及自己对此的评价等;也可以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自己设计调查问卷,从调查中评断人们对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开学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社会实践作业展示出来,说一说自己在这次实践中的收获。

有一个学生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放假的时候,他在某一个路口观察了很长时间,看到有很多行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通信号灯没有变成绿色,就直穿马路而过。他还说,这在外国人眼中,被称作典型的“中国式过马路”。听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把他说的内容展开并深入研究,就趁机将他所说的内容交给全班同学,请所有人说看法。孩子们的正义感毕竟占了上风,心中的天平自然倾向于那些遵守规则的人,觉得不守规则容易受伤害。我又一语将话题转到学生自身的做法,有些学生就说自己平时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改正,不能“五十步笑百步”呀。这样的实践作业机动灵活,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我觉得远比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红灯停,绿灯行”要好得多。可见,只要教师善思,就一定有灵光闪现,只要肯改变,学生总是愿意接受的。

二、转变角色,展示理论下的安全知识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学校里、在教室里学习的时间还是最多的。因此,教师的许多教学不得不在课堂上进行,这就需要我们为安全教育设计不同的特色,让学生在特色课堂上体会到生命与安全教育的趣味化与多样化。我经常会采用表演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编自演的小节目中得到安全知识的熏陶教育。升入高年级,学生也总会在这样的活动中给我耳目一新的惊喜。比如有的学生会主动从网络上找来有关安全知识的相声段子,在侃侃而谈中将生命的重要性传达出来;有的学生会自发组成几人小组,制作手抄报,将安全知识变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模特表演的特殊方式呈现出来,那稚嫩的表情、搞笑的姿势,逗得所有学生捧腹,却也从笑声中学到了许多;还有组织辩论会的形式,几个平时要好的伙伴,在辩论会上居然能够因“政见”不同而“临阵倒戈”,出乎我意料地让辩论会在轰轰烈烈中进行,孩子们自己查找辩论会的流程,自己确定辩论主题,在热热闹闹的你来我往中领悟“生命无价”的真谛。这许多的形式都是在常规课堂中不曾见的,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的自学堂。有了这样形式灵活的自学堂,何愁学生学不到那老师想教的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呢!

三、妙笔生花,撰写心灵里的生命火花

学生爱写,写点自己的小心思,写点生活中的絮语。所以,我突发奇想,也让学生写点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抛弃前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古旧庭训,加点现代的流行元素,写出自己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也算是将语文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整合一回吧。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吾浮于世十年有二,所历危险之事不多,皆因父母恩师耳提面命,吾悉心聆听之故。不想近日遭一劫难,于吾刷牙结束之际,转头欲出浴室,不想牙杯未放稳,轰然坠地,瞬间四分五裂。吾为躲杯之碎片,腾跃而起。又巧逢地面之水未净,甚滑,于是吾瞬间倒地,足撞于碎杯之上,乃重伤。嗟乎,若吾将安全时时记于心间,怎能如此仓皇中伤及己。足见安全之重要性耶。”虽然这是一篇不太流畅的仿文言文章,但是从作文中也让我们读到了他对安全行事的重视,也许行文青涩,但是道理深刻。由此,我发现,其实生命安全教育是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的。

四、总结

教师安全教育范文6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化学实验;防范;安全教育

一些化学品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化学品的安全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2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无锡市政府也了教育系统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要求,市安委会专家组成员来校辅导教师学习了化学品安全知识,不仅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引发了教师对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思考和完善。

1化学实验的安全隐患

根据中国化学品安全学会2019年12月的《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危险化学品涉及到三方面安全:理化危险、健康危险和环境危险。理化危险包括爆炸物、易燃气、液体、氧化性气、液、固体等16项;健康危险包括急性毒性、皮肤腐蚀性、呼吸或皮肤过敏、致癌性等10项,环境危险指危害水生环境等2项。

1.1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隐患。药学专业设置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多门化学课程,这些课程的实验涉及到种类较多的化学品,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是校园安全的一个部分。例如危险化学品仓库物品是否达到“五距”标准?是否有专库储存?是否有安全标签?安全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就存在燃烧、爆炸等安全隐患。作为化学教师,注意向学生宣讲这方面知识,也是化学实验安全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

1.2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安全隐患。有机化学等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一些易燃液体如酒精、丙酮等:它们具有易挥发,易流动扩散、受热膨胀等危险因素,存在燃烧、爆炸等安全隐患。也用到氧化剂,使用不当也会引起爆炸、燃烧等。师生接触腐蚀性化学品的机会比较多,如浓硫酸等,也会接触毒性化学品如苯等,有化学灼伤、中毒等安全隐患常用试剂如浓盐酸、氨水等挥发出刺激性或毒性气体,某些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氯气、二氧化氮等有毒、刺激性气体,危害健康。另外,使用玻璃仪器、加热仪器以及用电、用火等方面也有安全隐患。明确危险化学品使用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做好防范,学会应急事故的处理等,都是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内容。药学专业与化学的密切关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偏低,化学实验经验少,导致割伤、烫伤、化学灼伤等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作为化学教师,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中,以下做法把化学实验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减少了安全隐患。

2化学实验安全专项教育课

化学安全事故大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因素在化学实验安全中的作用。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实验课开始之前,都要进行2课时的安全教育。,不仅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才是安全的,还从化学知识的角度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做。

2.1充分展示安全操作规范与应急事故处理防范。在化学实验安全教育课上,化学老师详细讲解化学实验室那些药品是易燃、易爆和有毒或有腐蚀性的,让学生明白发生爆炸、火灾、中毒、化学灼伤的原理。其次,对药品的使用以及仪器的安全操作,教师提出具体的操作细节要求,比如使用酒精灯加热应该注意哪几点,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教师分别指导,直到每个学生都明白该怎么做才算安全操作。最后,对于经常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通过示范等,让学生明白第一时间该如何紧急处理,如何正确行动而不是慌张、胡乱行事导致更大损失。明确以下安全防范措施:2.1.1防火及灭火。酒精等易燃、易爆、易挥发的实验药品的使用要远离明火,更不可在明火上直接加热。发生意外燃烧,首先切断电源,移去周围易燃、易爆试剂,再采取适当方法灭火,如:实验台桌面因为打翻酒精灯而着火,立即用灭火毯或湿抹布覆盖,而不是随意用水冲来灭火;电器着火立即切断电源,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切忌用水灭火;容器内部着火,用灭火毯、湿抹布覆盖瓶口灭火,也可用泡沫灭火器,将泡沫射向容器内壁。要求学生知道灭火毯的具体放置位置,能熟练、正确使用灭火毯等。2.1.2防爆。常压蒸馏及回流时,整个系统不能密闭,密切观察装置是否堵塞,如有,立即停止加热;易挥发试剂不能置于敞口瓶中加热;减压蒸馏时,应事先检查玻璃仪器是否能承受系统的压力等,注意有些有机物遇氧化剂会发生猛烈的爆炸或燃烧,如乙醚、乙醇遇到高锰酸钾。2.1.3防中毒及应急处理绝大多数实验试剂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实验中,接触苯酚、氯仿等有毒试剂时应戴手套,绝不可入口,或接触伤口。实验中产生刺激性或有毒气体,该实验在通风橱进行,或及时通风,并配备气体吸收装置。一旦在实验室出现有头晕、头痛等症状,立即转移到空气新处并送医。2.1.4防化学灼伤及应急处理。有毒或有较强腐蚀性的化学品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更要防止进入眼睛等。取用强酸、强碱和溴等化学品戴手套,最好在教师监护下进行。若接触到皮肤,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进行相应处理:皮肤酸灼伤用5%NaHCO3溶液清洗,皮肤碱灼伤用1%硼酸或醋酸溶液清洗。实验中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一旦发现皮肤异常,报告老师,速去医院治疗。2.1.5防割伤和烫伤。化学实验使用大量玻璃仪器,常发生割伤等。实验中,使学生学会每种玻璃仪器正确使用方法,起到一定防范作用。若发生割伤,在止血、包扎前要注意伤口是否有玻璃片。有的严重割伤甚至导致残疾,应及时送医。防范烫伤的安全措施:强调实验中不要触碰加热过未冷却的烧杯、铁圈等,不要触碰水浴箱或油浴中的水等加热的导热液,不要撞翻正在加热的液体等。实验室常备烫伤膏,严重者立即送医。

2.2实验安全通识教育。专项教育课上规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并列入实验考核。着装方面:如进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绝不允许穿拖鞋、禁止食品、饮水等带入实验室等;实验准备方面:如必须写好预习报告;实验纪律方面:如必须听从实验教师的指导,未经允许不能擅自使用化学品和仪器,实验课不能随意离开、大声喧哗等;化学品使用方面:如实验药品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品标签,严格按实验所需量取用,取完药品后要盖上瓶塞,放回原处等;实验仪器使用方面:实验前需清点、检查玻璃仪器,实验中需按操作规范仪器,实验后洗净并妥善存放仪器等;废弃物排放方面:如各类固体废物和液体废物应分别放入指定的废物收集器中。另外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水、电等,离开实验室前,应检查水、电等是否安全关闭。

2.3实验安全考试。学生熟悉这些安全措施,仅靠上课听讲、看演示是不够的,这些安全注意事项必须条条过关、人人过关。学生必须通过安全教育考试,甚至是某些安全实际操作,比如灭火毯的使用。不过关的学生实验课只能见习,直到过关才被允许亲手实验操作。由于这样的专项教育、安全考试针对性强,安全意识与课程最终成绩息息相关,所以,学生自身相当重视,且兴趣浓厚,并有强烈的意愿:按照实验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少数学生能及时发现同组成员在实验中未注意安全的地方,督促改正。

3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平常化

安全无小事,想把以上种种细节让每一个学生做到位,仅仅通过两节课安全教育和一次安全测试,是远远不够的。化学老师在每一节化学实验的课前、课中、课后,时时、事事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避免实验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实验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3.1实验预习找安全隐患。实验前,化学教师通过课程网络平台实验操作视频,布置实验预习作业,要求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在这些视频和作业中,老师通常会强调本次实验用到的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的特点,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学生通过完成网络作业和实验预习报告,将这些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一一明确。实验前,老师检查实验着装等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者,当场整改。3.2实验过程强化安全意识教师在演示实验关键操作时,再次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并把具体要求板书在安全注意这一项目中,真正引起每个人重视。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如果发现安全隐患,立即停止其实验操作,并手把手教其正确操作,并向他解释如此行为会引起什么安全问题。比如学生打碎易损耗的玻璃仪器如试管等,立即用手去捡玻璃渣,流血割伤事件屡见不鲜,教师通过一次次地演示如何处理玻璃渣,让学生逐渐将正确处理碎玻璃渣的行为养成习惯。对于有毒或有腐蚀性试剂的使用,通过每节课面向每个学生耐心持之以恒地加以强调或演示,以加强安全意识和巩固防范措施。当出现的问题比较严重时,会要求学生做出书面回答甚至检查,以加强教育。

3.3实验结束检查环保与安全。化学废弃物的处理不仅仅是个环境问题,也是个道德问题,在这方面实验室担负着重要责任,我们应当关心这个问题,对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职责。[1]对于废液、废物的处理,在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并监督学生统一倒在指定容器中,并告知学生流入地下水和土壤地危害。在离开实验室前,废液、废物是否正确处理,水、电等是否关闭,仪器是否清洗整理等一一作检查,合格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室,避免了诸如破损仪器不小心扎伤下个使用者等安全隐患。

4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化学实验专项安全教育课,还是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平常化,强调安全意识的同时,把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在实验细节中,不断地巩固、强化,让学生内化成严谨、认真的实验习惯和作风。不仅降低了化学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了素质教育,培养了细心等基本素质,而这些素质恰是药学专业学生以后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必备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教师安全教育范文7

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是保证实验过程安全的关键环节。针对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受时间、空间限制较大和安全教育知识抵达学生端效能低的问题,分析了传统的安全教育教学手段的适用性,并提出一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手段。根据功能需求不同,该教学手段可设计为学习子系统和考试子系统两部分,分别利用公众平台订阅号图文消息和植入式考试系统实现。实践初步证明,该教学手段能提升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的效能,而且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小,使用起来便捷,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

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手段;微信公众平台

0引言

在国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背景下,高校实验室设备质量、数量不断提升,实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实验参与者也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实验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安全事故比例是由人为主观因素引发,受伤害的人员往往也是缺乏安全知识的人员[1]。因此,开展实验安全教育是是防范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实验安全的关键。目前,随着实验课程学分比重的提高,实验室教学任务也随之增加,单位时间内实验教师需要面对更多的学生群体,这会导致安全教育知识的抵达率大幅下降[2-3]。与此同时,智能手机作为安全教育知识的潜在载体,已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得到了普及。因此,能否在智能手机硬件之上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现有实验安全教育的单位效能值得探讨。

1实验安全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适用性研究

实验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安全知识讲解、安全政策宣传、安全案例警示、安全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动性[4-5]。

1.1教学方式适用性研究

实验安全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宣传活动、事故分析会、实验室现场培训、安全工作会议、自学知识竞赛、情景模拟活动等[5-8]。这些安全教育方式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被有机组织运行。如:清华大学建立了校、院(系)、实验室3级教育与安全管理体系;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进实验室前需要进行学院、专业、岗位3级安全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开设了专门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武汉科技大学在学生做毕业论文进实验室前会做统一的安全教育等[4,9-11]。从实验安全教育体系级别来看,较高层级的安全教育覆盖面广、通用性强,导致其内容较为宽泛和宏观,即使以课程类型开设的安全教育多数也只能呈现共性的安全知识内容。从执行时间先后顺序来看,较高级别的安全教育过程与学生在实验室参加实验过程是相分离的,教育效果的长期效能有限。因此,提高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内容的具体性、针对性并发挥其时效优势是实现实验主、客体双方安全的关键。

1.2教学手段适用性研究

为支撑不同的实验安全教育方式,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常用的教学手段有:黑板报、宣传栏、展板、广播、电视、多媒体等。随着信息化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站为核心的实验安全教育手段得到了较多研究和应用,如:北京交通大学、扬州大学、四川大学、长治学院建立了以资料库与考试题库为中心的实验安全教育与考试网络系统,实验教师可向资料库上传多种学习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后通过电脑端上网,进入网站试题库进行考试[12-14]。这类基于网站的实验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①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与考试,②可以使各级管理者掌握多种数据便于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对提升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安全教育通常包括学习、考试两个环节,而对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来说,其开展过程受时间(教学学时)、空间(实验室面积)的制约较大。进一步分析可知,以上这些教学手段均难以同时满足学生学习、考试两个环节的需求。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借鉴国外先进实验室管理经验基础上,部分高校探索建立了以安全教育考试为中心的实验室准入制度[1]。如果在实验室现场也尝试这一制度,那么所需要的时间资源会大大超支。因此,为了提升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效能,需要探索一种知识抵达率高、使用便捷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手段。

2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功能适用性研究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专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的新一代社交软件,其基本功能与QQ社交软件类似。腾讯公司于2012年8月对微信功能进行升级,推出了公众平台模块。该平台目前有3种公众账号类型: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其功能定位、开发权限各不相同,其中订阅号可供个人申请。利用订阅号开发者可以对用户提交的关键字进行特定图文信息的回复,可以通过识别图文页内二维码实现链接跳转,还可以利用页面模板功能将一系列图文消息展示出来,实现类似静态网站的效果。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的功能需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安全知识学习和安全教育考试。①将所需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放入微信图文中,并利用页面模板功能将这些图文链接起来供学生学习;②通过开发简单的考试系统并通过图文二维码链接跳转的方式植入微信公众平台中。因此,微信公众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可以满足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的需求。

3基于公众平台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设计

实验安全教育内容范围比较宽泛,常包括:安全思想教育、安全规章制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安全对策教育和安全管理教育等多个方面[5]。在此,将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教育等跟具体实验设备、操作相关的内容归为微观层面教育,而其他方面归为宏观层面教育。分析后认为,在室内实验室场合,宏观层面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意识、安全对策三部分内容和微观层面的安全知识可通过订微信图文来呈现,而其余内容通过教师在现场的语言、行为传授更为合适。实验安全教育考试系统内容主要为以数据库形式存储的试题及其相关数据,具体包括:实验项目信息库、学生信息库、安全知识题库、成绩库、评价信息库等。这些数据通过各自功能模块并借助不同形式的客户端口与使用者产生交互。根据功能需求不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系统可被设计为学习和考试两个子系统。

4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的系统功能实现

在系统整体设计基础上,实验教学组在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ID:oilworkman)中逐步实现这些功能。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作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将其放在订阅号中的“安全测控实验室”页面模板下(见图2)。安全教育的图文内容包括宏观和微观两大部分。微观部分以实验单项为单元进行组织,包括本实验室所能提供的所有实验单项:温度监测模块、压力监测模块、流量监测模块和液位监测模块等。学生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的方式进入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包括3个页面:试卷提取页面、试题页面和试卷成绩与系统评价页面,依次如图5~7所示。在试卷提取页面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本实验项目的名称,下面会列出所对应的实验项目信息,然后点击取卷按钮进入试题页面。在试题页面,输入学生学号后便可答题,试题类型、数量以及题序由教师在考试系统后台预先设定好。试卷答完后点击交卷按钮进入试卷成绩页面,学生需将该页面展示给教师查看,如果达到成绩要求即可开展相关实验,否则学生可返回重新答题。最后,学生可对整个系统的使用情况做出评价。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对安全教育所需的图文知识进行编辑,并添加到页面模板中,然后将其链接到订阅号的相应菜单上。考试系统后台管理系统页面,教师登录后可执行实验项目信息添加、试题添加、成绩查看、系统评价查看等操作。为方便实验室教师随时调整题目,本系统后台支持手机端登录。

5系统应用

该系统完成后应用在安全测控实验室的现场安全教育,实验室在一个月时间内共完成160余人次的教学任务,学生群体包括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期间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从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统计这些知识图文发现,每篇文章的人均浏览量在1.4次以上,且实验做完一段时间后还会有学生返回查看,这说明这种教学手段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通过学生成绩提交记录却发现能一次考过的比例只有20%左右(共10分,及格线为8分),经一次“刷分”后,通过率就能提高到近90%。前后两次考试的通过比例差别大,说明学生首次使用这一教学手段时关注点停留在“好奇”上,需要一些适应时间来转移关注点;第二次考试的通过率高则说明借助微信图文这一载体,安全教育知识点能较好地抵达学生端。

6结语

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是保障实验过程安全的关键环节,针对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环节易受时间、空间限制和安全教育知识抵达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手段,设计了以安全知识学习、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系统。实践初步证明,该教学手段达到了服务实验教学过程安全的目的,安全教育知识点能较好地抵达学生端,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以上研究希望能为实验教师高效开展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作者:王明达 石永军 孔得朋 韦永健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利刚.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238-240.

[2]罗一帆,汤又文,孙峰,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47-149.

[3]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5.

[4]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5]代显华,王月恒.试论实验教学安全管理教育方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168-172.

[6]张颖,赵二刚,张红宾.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模式探析[J].实验室科学,2015,18(3):185-188.

[7]段黎.高校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功能与价值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4):189-191.

[8]孙立权,范强锐,王征,等.对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44-146.

[9]孙立权,范强锐,陆捷.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科学仪器,2008(2):126-128.

[10]赵艳娥,贺锦,乐远.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6):290-293,300.

[11]王玉婷,靳力鼎.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1):30-31.

[12]谷长栋,房迪,王育萍,等.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78-180.

教师安全教育范文8

关键词:高中化学;安全教育;实践路径

当下,高中生的安全教育相较于学科教学往往被忽视,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比较薄弱。安全教育内容其实很广泛,如生命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环境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等。学科教学和安全教育其实不相矛盾,学科教学含有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合理的开发利用对高中生安全教育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表述中也提到: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环境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在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过程中,若能寻找合适的安全教育实践路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实现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的具体落地。本文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3章第4节《塑料橡胶纤维》中的“塑料”教学为例,探索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对中学教材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提升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塑料”教材内容在必修模块教学中往往被弱化,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概念建构、化学用语训练和性质归纳,其他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从而完成本节课教学。这样的教学处理方式,教材功能没有被充分提炼,教学目标不够全面。本节教学内容除了可以达成化学学科概念理解、知识建构、技能掌握之外,也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安全教育。首先要挖掘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匹配相关的安全教育,表1是“塑料”相关教学内容和安全教育具体挖掘素材。塑料应用于各个领域,塑料与人类安全密切相关。表1内容显示,《塑料橡胶纤维》教材含有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具体可开展“白色污染”与环境安全教育、不同塑料添加剂的安全教育、不同树脂的安全教育、塑料使用安全意识教育等。

二、精心准备安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过程的丰富性

“塑料”教材内容关于塑料和安全表述较少,主要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结构、性质、用途等学科知识。为了开展更丰富、更有效的安全教育,教师应该结合上面挖掘的教学内容素材提前准备塑料与安全的教学资源,提前安排学生进行这方面资源的自主整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使用。针对不同安全教育内容,师生精心准备对应塑料与安全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提升教育价值。

三、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相关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的深刻性

以“塑料”教材内容为例,如果只关注学科知识教学,学习只停留在课堂,这样的教学比较枯燥,学习比较肤浅,学生的学科素养没有得到较好地培养。因此,笔者在本节内容的实际教学中,尝试把塑料的安全教育内容与学科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学习形式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在“探究塑料与安全”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得到很好地调动,主动学习、学会合作与分享。此外,开展“塑料与安全”主题学习活动比赛,例如主题手抄报比赛,小品表演等,使“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科素养得到落实。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掌握更加深刻。学生为了表演好这个小品,积极主动对塑料和安全的知识进行学习,比起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效果更好。综上所述,结合“塑料”教学,探寻合适的教学途径对学生开展塑料与安全教育是可行的,也十分必要。因而,这种途径既提升了学生安全意识,丰富了安全知识,又使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得到较好融合。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要坚持专门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塑料主题的角度进行塑料与安全教育实践探究,对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杜秋河.塑料制品对人体的危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2]厉曙光.滥用塑料制品危害人类生殖健康[J].生命与灾害,2012(12).

[3]齐尚忠.浅析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存在的安全问题[J].大众标准化,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