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法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师教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师教法

教师教法范文1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由于民族地区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观念老旧等因素,造成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的隔离。为此,文章拟将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进行融合,利用民俗文化充实当地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本课程模式。

关键词:

民俗文化;学前教育;园本课程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聚居着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等49个少数民族,这里拥有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农村学前教育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农村地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所以,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1]。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落后、观念老旧、教育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更谈不上少数民族民俗资源与学前教育课程之间的互相融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在贵州又属于经济中偏下的地区,所以,其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一、构建学前民俗文化课程的教育价值

黔南州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里居住了苗族、布依族、水族等37个少数民族,并且各少数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节日、服饰、歌谣等。例如: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和节日,这些都是水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瑰宝,如果将这些民俗文化融入到学前课程中,引导他们系统地认识这些文化形式的由来和意义,则可以加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又如水族的手工技艺“马尾绣”和文字“水书”,这些都是水族先祖智慧的结晶,对幼儿进行这些文化的介绍和学习,能强化对他们的美育和智育教育;再如水族人的年节“端节”中的重要活动———赛马,能开拓幼儿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以,少数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相融合,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对他们进行智育、体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前民俗文化课程构建的设想

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融合虽然意义重大,但由于黔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繁复,而且其学前教育水平不高,所以,在建设符合实际的园本课程时,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构建特色的园本课程。

(一)通过幼儿手工活动学习民俗技艺

劳动孕育文化,将民俗文化置于实践中,能更好地理解、传播、保护民俗文化。所以,民俗文化融入手工课程中很有必要,但民俗手工技艺流程复杂、材料考究,幼儿直接开展这些活动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应截取这些技艺中的精髓让幼儿进行学习。例如:苗族、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蜡染”。它的制作流程很有特色:首先用蜡在白布上勾勒出花纹,然后将其浸泡在中草药特制的染料中,再用烫水煮化蜡,最后晾干布匹即可。在此流程中,由于年龄原因,幼儿不能参与整个过程。但他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图案设计、调配染料、晾晒成品等步骤。这样,幼儿不仅对“蜡染”的工艺流程有了细致清晰的了解,而且还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耐心,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在学前语言活动中融入民族元素

三到六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完备期,幼儿在此阶段已能简单描述内心感受,所以,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十分重要。如果运用的元素来自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就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参与语言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学习民族歌谣、听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开展以民俗节日为主题的说话活动等。教师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了解民族的历史及文化,锻炼他们的组词造句能力,进一步达到幼儿园语言活动课程的目标要求。再如,直接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同时进行的“双语”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幼儿理解知识,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民族意识。

(三)利用民俗活动变式开展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有趣又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目标。在黔南地区,节日里都会举行各式体育竞技活动,教师可以将这些元素加以改进,用于开展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例如:每年水族人民过端节时,都会进行赛马比赛以纪念先祖开荒之苦。教师便可利用这一主题开展户外活动,让幼儿模仿马儿进行赛跑。这样既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又能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

三、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是相对汉族文化“大传统”而言的“小传统”,“小传统”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2]。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幼儿是国家的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如果能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利用本土资源与课程结合,必然能为幼儿的发展与“小传统”的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棋纬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正伟.民族教育事业大有可为[J].中国民族,2015(8):10-13.

[2]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读书,2005(7):11-19.

第二篇:中职学前教育琴法课程教学

摘要:

琴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琴法课程教学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键盘乐器,让学生了解掌握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与方法,培养实际应用键盘乐器的能力,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本文结合学前教育键盘乐器演奏基础的琴法教学途径,分析了键盘乐器演奏基础的课程教学。

关键词:

键盘乐器;演奏教学;中职学前教育

一、钢琴弹奏基本常识和演奏技能训练

教师在教学弹奏钢琴基本常识的过程中,应详细介绍钢琴的基本概况,让学生对钢琴有清楚的认识。同时,教学应以五线谱为主,让学生在学习钢琴基本常识中认识五线、谱号、高音谱表及低音谱表,并对谱表上的各个音色进行识别。另外可练习弹奏的手型与姿势,教学方式以示范和实践弹奏为主,而学习指法以认识各自的手指为主,即是每个手指利用1、2、3、4和5从大拇指开始到小指分别标示出来,以后学习琴法就可以利用1、2、3、4和5代替。在训练演奏钢琴的技能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顺序来教学,这样学生在第一次接触钢琴时就能够在脑海中构成一个知识框架。例如在进行教学时,第一章,教师可以识谱、拍号、音符时值、休止符和断奏弹法为主。第二章,可以教学学习双音弹法、跳奏弹法、连奏弹法、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第三章,教学临时升降号、调号、练习移调和顺指法。在补充教材内容方面,还可以增加一些乐曲弹奏,例如《田间流水》《风笛舞曲》《樵夫》《春之歌》《幽默曲》《玩具娃娃进行曲》《黄昏》及《青蛙合唱》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钢琴、风琴弹奏与手风琴弹奏

在进行钢琴弹奏过程中,一般使用运指法进行教学,然后是自编指法的弹奏。在利用自编指法弹奏时,教学内容通常以幼儿歌曲的伴奏弹唱为主。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以伴奏音型为主。例如第一章,教师在教学方面,可以教学六种运指法和自编指法单手弹唱。第二章,教学正三和弦、属七和弦及常用和弦连接。第三章,教学终止式及和弦外音。第四章,主要是学习进行曲风格歌曲伴奏编配(一)和大调式。第五章,学习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伴奏编配(二)和大调式副三和弦中的Ⅱ级、Ⅲ级和Ⅳ级。第六章,除了教学小调音阶、短琶音及和弦练习(一),欢快、活泼类型歌曲伴奏编配(一)外,还有小调式正三和弦和属七和弦等。第七章,在教学欢快、活泼类型的歌曲伴奏编配(二)时,还有了小调音阶、短琶音、和弦练习(二)和小调式副三和弦中的ii级、iii级和vi级。

三、钢琴弹奏和电子琴弹奏

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以提升学生的技能引导模式为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上提升自我技能弹奏能力。而教学电子琴时,还是以注重提升基础常识和技能为主。例如教师在教学弹奏《采茶扑蝶》和《瑶族长鼓舞》这一内容时,先自行示范弹奏,让学生跟着一边弹奏一边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这些中国民族乐曲的曲风进行了解并掌握,使学生可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但是,由于这些乐曲在弹奏过程中,对左手技能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把位跨度大,移动位置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左手弹奏,加以指导。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性进行教学,选一些《微笑波尔卡》《四小天鹅》《花儿与少年》《梁祝主题曲》及《歌声与微笑》等比较好听的流行乐曲或者是作品曲。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平时喜欢的乐曲来教学。在学习琴法基础内容时,应以《键盘乐器演奏基础》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幼儿歌曲伴奏曲集》为伴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弹奏技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四、小结

综上,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课程教学是入门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钢琴、电钢琴演奏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入门后保持积极学习心态,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何泓岱 单位: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袁小平.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课程教学——对《键盘乐器演奏基础》的教学分析[J].东方教育,2013(11).

[2]胡礼妃.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程入门教学之我见[J].时代教育,2013(12).

第三篇: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整合改革

摘要:

为了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加快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将教法课程进行整合具有必要性,教法课程的整合不仅仅包括学科的简单综合,也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形态、课程考核方式等不同程度的整合化。同时,教法课程整合不仅要注意教法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整合,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同时还要注意教法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拼凑,发挥好整合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各师范类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采用分科课程的方式,基本呈现出教育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教法课一般被列为专业必修课,或者专业必选课,而且一直是以分科课程的形式存在着。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设置了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体育等六门课程,这一时期的幼教专业教法课程依据幼儿园的六门课程设立了相应的“六法”。从80年代初直到目前,幼儿园课程由传统的六门课程逐渐演变成了五大领域课程,它比原来的科目包含范围要稍微广一些。与之对应,师范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则开设了“五大领域”的教法课程。基本包含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五大领域。目前,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法课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各个科目重复内容多;学生经验被分科的形式所割裂等。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程进行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幼儿园现阶段课程又是以综合课程和主题活动等综合性强的课程形式为主的,所以,专业教法课程也要紧贴幼儿园实际,在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一、什么是课程整合

近几年,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课程理论专家的重视,课程整合是一种课程组织的方式,强调横向的联系,希望让特定的课程内容能够和其他的课程内容建立融合一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各种课程贯穿起来,了解不同课程彼此之间的关联性[1]。欧用生把课程整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它是以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作为组织中心,通过与知识的应运及有关的内容和活动,使学生将他的课程经验统整到他的意义架构中,并亲身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经验和知识的统整。所以,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课程设计,也涉及到课程要素的组织[2]。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整合是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考察或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总之,课程整合就是一种整体的课程体系的综合,不仅仅包括各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学科形式上的综合,也包括课程设计的要素的整合,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整合化。对于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来说,课程整合就是在整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各个要素上,把五大领域的教法课进行融合,力求做到课程目标全面化、课程内容精简化、课程实施一体化、课程评价创新化。

二、学前教育教法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已有很多课程理论研究者和高校教学管理者将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学前教育课程整合上,也有很多高校或者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对于学前教育教法课的整合,可以说,在教法课整合研究上,实践探索远远超前于理论研究。对比原来的分科课程中存在着的学生知识、经验的割裂和重复等问题,探索一种合适的整合形式确实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必要途径。

(一)课程整合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

首先,课程整合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联系的,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教法课程也是一样,五大领域共同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的主体,他们之间既可以相互渗透,又在相互联系,所以,整合这五大领域的教学法课程具有哲学上的理论基础。其次,发展心理学表明,当知识相互联系地存在时,主体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记忆知识,这时个体的学习效果最好,即只有当知识存在于情景之中,和实际应用相联系的时候,才会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基于他们的背景和经验以整体的、连续的方式来构建知识的。因此,课程应该以主题的方式来组织才是最好的。

(二)教法课程整合适应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要求,有助于更好地达成专业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包括: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我国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专业理念。首先,教法课程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综合化、动态化的理念。其次,课程整合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再次,课程整合可以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法课程的整合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可以给学生多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例如使用主题化、情景化的课程模块。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未来成为幼儿园教师所必备的职业能力,是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整合的特征。目前基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教法课却相对分离,缺少整合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都是教育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的简单相加,所以客观上会造成课程内容的割裂。因此对教法课程进行整合是必要的,是全方位从知识和实践能力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是学前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袁贵仁曾经指出:教师教育改革要改变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结构单一、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整体性建设,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3]。学前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越来越要求课程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要综合化、整合化。而教法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中应是优先整合的课程,因为每个领域都基本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每个领域的儿童发展知识,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每个领域教法课程都有相同的元素,即教学活动的设计,所以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施教法课程的整合是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学前教育教法课程整合的要素

(一)课程目标全面化

各领域教法课程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应考虑全面,统一要求。学前教育目标宜以综合形式陈述,不宜划分过细。要选取一些关键性的核心经验作为整合后的课程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人文精神等。目标的确立要全面,具体。确定每个领域学生应该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以及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应该获得的教师教育技能,例如普通话、简笔画等。所以,可以在课程整合之前由各个领域课程的教师共同研讨,确定出每个领域教法课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逐一筛选,保留不同的目标,筛掉重复的目标,力求目标的全面、综合。应在确定了大的课程目标之后,再把目标细化,然后以教学专题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每个领域应该掌握的儿童发展知识,最后统一学习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内容精简化

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由整合的课程内容来完成。内容的精简,并不是删减相关的内容,而是注重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而且内容综合化形成的联系作为综合性刺激,容易在人的大脑上产生兴奋点的联结,便于记忆、理解,也便于提取、运用。综合性刺激易引起人综合性反应,并以综合性应对外界刺激,这正是课程综合化作用的具体体现。课程内容精简化,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是采用专题的方法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例如,语言、健康、数学、科学、艺术等领域每个领域都会涉及到学前儿童在该领域内发展知识以及该领域内的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所以,每个领域的教法课都会涉及到如何设计和确定活动目标、活动准备,选择活动内容的原则,设计活动过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以及写作和表述活动方案的要点。如果将各个教法课程合并成一个大的综合学科,可开设两个学期,在第一个学期,分专题讲述幼儿在每个领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学生明确了这些发展特点之后,在第二个学期学习如何去设计各个领域的活动,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节约时间和资源,做到真正的课程整合。第二种整合教学内容的方式是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在第二个学期,学生学习教学设计阶段,可以借鉴幼儿园的主题活动的方式来进行。主题教学是指用一个主题,构建主题网络,主题网络包含了五大领域的许多内容,用一个主题来综合几个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分科教学中以学科逻辑来组织知识的方式,而是以一个经验或主题统合几个学科的内容,真正的实现综合和整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选择一个主题,进行主题学习。选定主题之后,让学生分解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主题网络,然后再分主题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将学生的知识真正的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去,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割裂。但是也要注意一个极端,那就是单独使用单元主题课程进行教学法课程的整合难免会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变得零散而没有体系,主题学习可以在教法课的后半部分使用,即在学习教学设计的时候采用这种课程内容整合的形态。第三种整合课程内容的方式即以幼儿的年龄分段,来学习幼儿发展知识和教学设计知识。由于学前教育主要涉及0-6岁儿童的发展特点。也就是说,首先以三岁前岁为第一学习阶段。三岁前的婴幼儿在社会性、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分别具备哪些发展特点,教学中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可以这种方式推进到五到六岁的幼儿。

(三)教学方法整合化

严格意义上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可分,或者说它就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比方说,采用小组活动、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课程组织中运用“发现法”、“问答法”、“讨论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都是一些思路,是一些使既定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思维步骤和操作方法。方式的选择要依据教育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准备状态,不可盲目拼凑。教法课程综合化,其最高的境界是整体地把握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现目标、内容、方式的优化组合,获得综合性教育效果,与幼儿园教育模式保持同步联系,最终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整合课程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倡,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创造才能,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前教育教法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解决目前教法课程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途径之一。教法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技巧的重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课程。在教法课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将已经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去,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贯通。案例教学法在教法课上的运用,能够使教法课体现出灵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模拟教学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指学生通过课下备课,准备好一次活动,用教室中模拟教学的形式来讲给其他学生去听。再由教师对其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态和其他表现做评价,使学生有所改进。模拟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另外,模拟教学可以和学生的实习实践相互结合。利用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选定一个活动内容,用模拟教学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练,之后进幼儿园将自己模拟教学的内容进行真实演练。

(四)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教学考核综合能力教学考核,指的是在“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化的考核,让学生在学校内就学会如何组织幼儿园“五大领域”的综合活动。学生首先要进行课程设计和撰写教案,然后是模拟教学。按照活动的名称、目标、准备、过程、领域间的渗透、活动的延伸等程序来设计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教案经教师点评通过后,采用模拟幼儿园教学的形式来体现自己的设计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课程设计以及幼儿教师的素质(如普通话、组织活动、驾驭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化考核。具体考核的方式可以采用模拟幼儿园教学的形式,“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的教师现场集体打分,其平均分数作为该学生“五大领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这种综合考核的形式,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整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方法为一体,综合设计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四、学前教育教法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整合并不是知识的简单拼盘

目前,很多专业和学校的整合课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个的“知识拼盘”。在这些知识拼盘中,各门类的知识之间不仅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很好地沟通,反而让学生觉得四不像,学生所获得的大部分是分隔的、零碎的、肤浅的知识碎片。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五个音乐片段,每个片段几秒钟,随后提问,这五个音乐片段,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个小伙子也知道。这就叫做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有什么绯闻等。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但是他会变得很琐碎。学生学习知识也一样,如果把精力花费在学习那些零碎的、细小的知识点上,那学生的知识体系就不够完整,不够精深和专业。“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所以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程整合中积累碎片知识,而应该使他们的形成知识结构,形成综合、精深的专业知识。

(二)教法课的整合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如果这一门整合学科由一位老师来执教,难度会比较大,需要教师既擅长艺术领域,又擅长学前教育的各大领域。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一个专业领域,例如:艺术教师擅长艺术领域的教育,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则只擅长学前教育领域的教学。如果以专题教学的形式整合教法课,势必要求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为需要教师提前进行课程目标的研讨、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然后每一位教师执教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后由一位教师来进行活动设计和教案写作的讲授。只有每个老师之间进行沟通,才能有效避免重复。所以需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来组织整合课程。不管怎样分配课程团队,都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需要每个教师熟练掌握各个领域的内容,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任务和工作量,尤其是执教教学法的教师,要熟练掌握各个领域的教育内容,能够与教学法相互结合。所以,课程的整合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高校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教法课整合的改革趋势。。

(三)搞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教法课程的整合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主导学习目标和路径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在实行单元主题学习的形态下引入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理解意识,支持交流和合作;可以实现学科间的联系,加深对教育教学的整体认识等。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学习,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四)做好教法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法课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也有很多相通的内容。例如,教法课与《幼儿园课程》这门专业必修课,就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幼儿园课程中叶会讲到课程的设计和编制,可以结合教法课让学生来进行各种结构化活动课程的编制和实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程模式的熟悉,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比如,教法课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整合。活动指导中的一些指导方法方式等,其实可以引入教法课程的后半部分,即教学设计部分之中。也可将活动设计融入到五大领域的教法课中去,实现教法课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整合。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应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各个要素的不同程度的整合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程的整合,从而更好促进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作者:李敏 单位: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政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M].台北:汉文书店,1997.

教师教法范文2

专业教师应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可体现在对本专业的理论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与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能力。在专业理论方面和专业实践方面肯钻研,并有创新性理解。例如,发表专业创新论文,亲自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有专业产品等。专业教师自身应具有对本专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指导的专业整体综合创新能力,可体现在本身能胜任教授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及毕业设计指导,并具有自己创新设计,发明,制作的能力。包含:①专业理论;②专业技能;③专业创新作品(产品、商品)为一体的这种三结合的创新能力。如机械专业作品(产品、商品)的创新含量中,功能的独特优点和实用性。专业动手能力含量中应包括:制图、钳加工、机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产品的实际应用、使用。专业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加强自身的学习有目的地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综合专业素质。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教法。在有创造性地学习和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教法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就。

(1)教育创新。需要教师顺利地完成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即完成从培养有书本知识的人到有综合素质,综合创造能力的人的转换。

(2)教学创新。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生动地、立体地教和调动学生有兴趣地、立体地学的教师与学生二个积极性。并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向专业爱好的关键性转变。鼓励学生向立业、创业的升华。

(3)教法创新。在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教法创新三者中,教法创新是关键。因为知识和能力是通过教师的教法创新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接受的。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分析,进行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又因材(个性)的差异性,就必然要求教法的多样性且有效性。并注重教育、教学、教法三者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产教结合力度,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一要加强创新教育基地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的硬环境;二要优化教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软环境。对在创新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佼佼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专业教师可以将自身的专业综合创新能力及上届毕业生典型专业作品,充分地、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理论联系实际并与整体专业概念、整体专业目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感到理论物化了、实践化了、产品化了、整体化了。从而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了强烈的整体理解,从而树立起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专业教师还应培养和指导学生制作出比上届学生有所改变,有所改进,有所革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具有三结合(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产品)的,形成学生自己的再创性专业作品、产品。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能否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而且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是对学习目的是否达到的最好检验。同时,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使他们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掌握那些用既定方式重复了许多次的操作,而是要他们探索新的方法、新的程序,促进学生积极进取,有所创新和发展。但创新的过程存在失败,要教育学生正视失败,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直至成功。要打破发明的神秘感,发明不是发明家的专利。例如,平民的小发明比比皆是。更要向青少年指出,想搞发明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发明,发明的三个特点: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成功的优秀的发明必须同时具备这三者,缺一不可。并向学生指出发明的途径:观察是发明的源头;想象和需要是发明的动力;实践是发明的分娩。使学生们感到发明并不神秘、发明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手中。以此进行专业项目创造发明和开发。

三、总结

教师教法范文3

目前在高职师范类院校的各个专业中都开设专业教法课程,专业教法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多数师范院校教师除了讲授本专业教法理论知识外,都会留给高职师范生一定的课时量,进行本学科课程的试讲,这样除了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业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外,还可以训练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授课的能力。通常学生进行试讲时是在微格教室中进行,但学生在试讲过程中,极少能充分利用微格教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本专业教育方法进行试讲的。教法课程教师由于课时、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所限,又无法用过多的时间对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进行指导,这就使得学生的试讲变成了专业教法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形同虚设,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那么如果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内容目标定位于辅助单一专业教学上,将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方式改为微格教室试讲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程度,使真实的教学授课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方式。这样做即可以使得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明确、评价方法合理可行,又可以弥补教法课程实践环节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足,以及使得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得以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教法课程实践试讲过程中真正融入现代教育环境中。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进行整合不但可以解决两门课程设置问题,还可以使高职师范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1.使高职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使其更多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

2.让高职师范生学习到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际中,而不是纠结和关注某种信息技术的使用。

3.让高职师范生更多的加入到教学环节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以高职师范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让其在互动活动中领悟如何学习。

4.使得课程成绩的评估手段多样化,改变以往将教师作为课程成绩评价的唯一主体,取而代之以高职师范生的自评和互评作为评价主体,教师进行评价审核。

二、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的方法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整个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其中理论部分包含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部分包括案例课程的分析与设计、素材获取、素材处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等。内容突显了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课程具体课程的编排。为了适应高职师范生的学习特征,课程总体上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参与式”的“活动”设计方法,“案例”分析式的教学手段。具体教学中将课程分解为7项基本任务:任务一: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任务二:学习图像素材采集与处理任务三:学习视频素材采集与处理任务四:熟悉现代教学媒体系统环境任务五:教学设计、教学和评价任务六:利用网络资源任务七:回顾学习历程每个任务中以“课件制作或授课演练”为情境编排“活动”,各“活动”给出活动要求及“学习要点”,引导学生从“学习要点”的资料“案例”中探究、获取所需的理论与技术,在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下完成整个“活动”流程,达到“任务”要求并自主设计完成课件或整个授课过程。

具体活动流程以任务二(学习图像素材采集与处理)为例:活动1:学习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习要点1: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活动2:讨论并分析信息技术如何与所在专业课程整合学习要点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3:小组为单位研讨《认识物体》课程并制订课件制作计划学习要点1:课程教师用书电子版学习要点2:计划提示活动4:了解数码相机的功能和基本操作规范,和教师一起学习,并利用说明书仔细熟悉学习要点1:数码相机的介绍学习要点2:数码相机的使用技能活动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拍照活动6:学生得到数码相片,用扫描仪扫描书中图片,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处理学习要点1:图像素材处理活动7: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完成课件制作学习要点1:flash相关知识点讲解学习要点2:《认识物体》课件案例学习要点3:《认识物体》课件案例视频教学活动8: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用所做课件进行试讲,小组其他同学作为学生进行配合。活动9:根据试讲修改完善课件。每个任务完成后学生会提交成果,教师给出评价,并组织学生互评讨论。

三、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有利于高职师范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1.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后,教学方法由原来的以“教”为主替换成以“导”为主,引导学生完善学习能力,提升科学素养。高速发展的社会对高职师范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高职师范生缺乏创新的意识、探索的精神,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所以我们要改变单一的知识教授,以设计为中心,活动为引导,使学生走进实践进而走向社会。将以教师为主讲解和实践的方法,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和学习。科学探究活动应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用切实可行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科学探究,并激励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自主学习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培养需要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创设探究性活动,多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开展小组学习和自我学习,完成探究性活动,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法课程后,课程的案例中所需素材由原来的教师提供,改变为学生自主收集,提高了高职师范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学生在每个任务中都有一个活动进行素材的采集,有很多素材需要学生分组收集和处理,通过这样的设计,鼓励引导高职师范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资源,网络环境中搜索功能,解决素材缺乏的问题,还使高职师范生的学习自主性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高职师范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四、总结

教师教法范文4

针对高职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分发任务学生调研,深入理解教材;教师讲解教法,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师生课堂探讨,提升学生课堂管理的能力以及请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介绍经验五个方面入手,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以让教师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同时学生能够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

高职学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模式;角色互换;课堂管理

高职学院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属于师范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普遍。中小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知识与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很多地方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中考中。那么学校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专业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也有很高的要求。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该门课程还是非常的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作为该门课程的教师,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分发任务学生调研,深入理解教材

首先让学生分成小组。班里的学生可以四人一组,也可以自由组合,教师分发具体任务。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研:查找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利用查找资料法,可以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查找到最近几年各个省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对这些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特点,知识结构,知识范围等。利用实地调研法,通过走访的方式、电话咨询的方式以及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地的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考察这些学校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包括学校的师资教学情况,硬件与软件设施情况,学校的重视程度,使用的教材情况,以及教师的上课情况,开设的学时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调研,学生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为今后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究、调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

二、教师讲解教法,观看优秀教学视频

既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那么学生进行教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比如教学方法的概念、分类和特征;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演示法和实验法、练习法、范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师同时要讲解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的因素,如: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课型;教学时间等。选择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应该产生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教师还要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如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讲边练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自主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等。在讲解教法的过程中,可以尽量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对各种教学方法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其次,教师可以播放优秀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认真观摩,并讨论分析,找出教学视频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在何种情境下,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法。让学生体会各种教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情境中的优缺点。以便对本课程后续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自的角色扮演教学活动提供帮助。

三、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当学生认真学习了教法以后,就可以自己来亲自体验教学过程。达到学以致用,体会各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的教学技能。对于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说课与讲课两种教学活动方式进行。根据学生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让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节课,进行说课与讲课的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会先布置任务要求: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说课。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课堂上积极研究探讨,把每个人对于说课的认识,如说课的概念,说课的意义,说课的特点,说课的功能,说课的类型,说课的原则,说课的要求,说课的内容、说课的环节以及如何说课,如何进行说课的评价等,认真进行交流探讨。之后,教师会综合同学们讨论的内容。具体的讲解说课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撰写说课稿,并强调说课与上课的异同点。学生根据对说课的认识与理解,课下研究教材,准备资料,设计说课稿,完成说课任务。同时要求说课要达到脱稿,并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说课训练中,师生要共同评价说课者表现的优缺点,并要求修改完善,达到更好的说课效果。通过说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该节课如何合理设计,如何完成,已经非常清晰明了。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讲课的任务。首先要进行讲课的准备工作如备课,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师生之间角色进行互换,学生扮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老师和其他同学扮演中小学生。当学生讲课时,会安排一名同学进行录像。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回答该学生所提问的问题,配合他的讲课。并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该同学的授课方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课堂的导入,如何进行提问,如何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如何进行课堂小结等等。当该同学讲完该节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的教学评价,对该学生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教学方法,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学习优点,并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共同借鉴。当大家评价完后,播放该学生的教学视频,让该同学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特点,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按照学号,同学们依次完成讲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这种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扮演教师的角色,认真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感觉,能够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与创新能力。

四、师生课堂探讨,提升学生课堂管理的能力

上课是门科学,同时也是门艺术,当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永远不知道你的课堂会出现什么样的突发情况。作为老师,不但要具有好的教学能力,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的能力。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同样也必须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管理好课堂的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好的课堂。那么教师如何在上课过程中创设一个好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课堂。好的课堂一定是最有利于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状态。这种良好的有利于班级成员发展的状态,表现为班级成员在课堂上的积极态度。如果班级成员都能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态度,课堂管理就达到了最佳状态。老师也就具备了良好的课堂管理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利用已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进行课堂探讨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掌握应对课堂各种问题的能力,能够对课堂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行为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动机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掌握课堂管理的能力,能够激发出课堂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了解课堂成员的个性以及整个班级课堂的独特的风格。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课堂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如果你作为教师,该如何进行处理,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看法,畅所欲言。以培养学生管理信息技术课堂的能力,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请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介绍经验

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请当地的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传授教学经验。或者带领同学们到中小学实地参观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况。通过教师的亲自讲授和课堂上亲自的观察学习,来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际上课情况,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态度,教师具体上课的教学流程,课堂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操作能力、编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教师是否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如何进行作业的布置,教学的评价与考核等。通过观察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和他们的交流。让同学们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在心理上奠定了基础。

总之,通过以上对高职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可以让教师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更深入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能力。实现培养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目标。

作者:孙燕 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参考文献:

教师教法范文5

1.传统的教学顺序。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顺序是“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单一空间———组合空间———实体空间———呈现出完整的建筑”。表面上,宽基础、厚实践、循序渐进、实现目标。理想很美好,而现实很残酷。一门课程,学到最后才浮现起它的全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学习模式、信息来源、思想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一个起初没有明确目标的教学顺序,没有解决工程问题的具体对象,转了一轮又一轮,建筑的形象才勉强出现,必将伤害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教学过程的迷失感和不确定性。

2.实践型教学顺序。

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教学顺序是“划分教学单元———选用典型案例———提出系列问题———展开实践应用———进行理论拓展———最终解决问题”。其特点是:从课程的整体到局部,在每个教学单元,直接切入主题,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实践过程中,拓展知识,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每个单元配有典型的实例或者布置需完成的课题,在各教学环节,标明路标、指明方向,引领学生的前行,又留下课外或将来有待探知的知识拓展目标。

二、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它不仅是有几个课堂提问,而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这个系统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背景设置、典型案例和理论讲解,用教师发问和激发学生提问的形式,控制教学节奏、形成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例,用典型的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使学生对教学单元的目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提出问题或布置实践课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无论是以学生实践为主,还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把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教学方法示意图,见图二。

2“.有的放矢式”教学法。

“有的放矢式”教学法是指分清主次,把握重点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讲得轰轰烈烈,学生掌握寥寥无几。教学效果是以学生获得的知识来衡量的。解决课程问题、进行工程实践,应以学生为主,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做好的是控制节奏、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跟进则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实践,进而跟进理论,拓展知识,综合提高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房屋建筑学课程涉及面广,实例和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应突出重点,选好典型案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解决的具体工程问题,掌握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有待后续探知的知识空间。

三、教学形式

根据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单元,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实现培养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形式。

按教学内容把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单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针对教学单元选择典型案例;从典型案例中提出本单元需解决的问题或布置相关实战课题;通过实践应用、理论拓展,最终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课题,充实和巩固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形式都形成“教学单元-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实践应用-理论拓展-解决问题”的循环。

2.实践环节教学形式。

在实践中,解决实际工程的建筑问题是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从教学单元的实践课题布置到课程设计,组成了课程教学的实践体系。这个体系是探索理论、连接知识拓展的桥梁,同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实践教学的形式、典型案例的选择、实践课题的布置、设计条件的分析、现行规范的应用、法律法规的执行、设计成果的表达与评价等各个实践环节都是教学方案精心策划的重要内容。

3.理论教学形式。

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并非放弃理论体系的教学,而是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应用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屋建筑学就是由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设计方法组成的。因此,建筑理论基本原理和概念不仅是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基础,而且是科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拓展建筑知识的基础。

4.教学考核形式。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评价和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考核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单元考核和综合考核并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内容考核和形式并重的原则。通过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掌握建筑理论,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实战能力,培养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独立思考的工作能力。

四、教学教法的交替使用

同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状况,对不同的章节,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教法,使教学形式更丰富、趣味性更强。以墙体的构造一章为例,由于内容较庞杂,知识点较多,涉及墙体材料、内外装修、墙体节能、细部构造,以及与基础的关系、与室内外地坪的关系、与屋面的关系等等。以墙身剖面教学为例阐述教学教法的交替使用。首先选择墙身剖面的三个典型节点,将“墙脚、窗台、窗顶”作为该章的切入点,把该章的大部分知识点串联起来。如果用实例引入的教学教法,可衍生有两个方案、四种基本教法来讲解各建筑节点。具体使用应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和需要,灵活掌握、选择。

1.方案一。

课堂教学时直接给出三个节点的设计实例,提出各个知识点的问题。例如:窗台节点的实体设计中,主要考虑了哪些构造要点?为什么要考虑这些要点(构造原理)?完成这些设计要点还可以采取哪些做法?教法1,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分析、回答上述问题,教师讲评。教法2,以教师为主,由教师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案例讲解。

2.方案二。

教师教法范文6

1.1对现行教法实验内容的分析

佳木斯大学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教法实验课和化学教学论同步开课,教法实验课44学时,共10个实验,实验的内容见表1。通过与新教材对比分析目前教法实验课的内容,我们发现表1实验内容表现为:(1)实验内容选材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2)化学实验的设计和呈现没有注重体现科学性,比如有很多现在中学化学实验课已经不再开出,有很多实验在无机、有机和分析课中以做过,如中和滴定和纸上层析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做过,而硝酸钾在水中溶解度的测定的实验在中学化学实验不要求做了,气体制取实验内容较多,就整个实验内容设计不科学;(3)实验内容设计没有呈现微型化和趣味性。新的教法实验内容应增加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实验,增加微型化和绿色化实验项目,尤其是增加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验的实践能力的提高目的。

1.2对现行教法实验课实验形式的分析

佳木斯大学化学教育专业的教法实验是多人一组,学生不能参与每一个实验环节,使得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限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目前学院所有实验都采用教师讲学生做这种传统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照方抓药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实验课学生几乎不需要进行什么“探索”,只需按照老师提供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通过这种方式得出实验结论,学生为完成实验而做实验,别说发挥实验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实验素养,就连最初的实验操作兴趣,也可能因为这样的设计而丧失殆尽。因此要解决实验课时少与人才能力培养的矛盾,构建教法实验新模式,开放实验模式实乃势在必行。

1.3对现行教法实验课实验考核形式的分析

现在的化学教法实验课属考查课,教师对实验课成绩的评定是根据实验课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书写来评定。这种评定模式是学生以往实验课成绩评定模式的延续,没有突出化学教法实验课的特点,教法实验的特点是学生不仅会做实验而且要会讲实验,通过化学教法实验培养高师学生具有从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的能力。因此要改变教法实验的成绩评定模式,成绩考核要突出“讲”实验的特点,以真正达到化学教法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2佳木斯大学化学教育专业教法实验模式改进

2.1构建全新实验内容体系,形成符合中学化学的实验体系

构建中学化学演示实验、随堂化学实验、实验室化学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组成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以便于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实验的素质。一体化设计对实验课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开放式实验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确定化学教育专业实验内容的原则是:实验内容要微型化、绿色化和现代化;合理的调整实验内容,以促进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经过三年的实验操作,许多内容以往已经做过,这部分内容要更新。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现师范类专业的特色。中学化学新教材更新许多与社会相关的内容,因此教法实验内容要更符合中学的实际。教法实验设计要与时代要求相符合,我们的学生将来作为中学化学或实验教师,他们的理念一定要有先进性。

2.2构建化学教法实验新模式

通过开放实验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实验主体性,培养学生能够驾驭实验教材的能力,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能力和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自主开放实验模式把学生(化学教育专业)从被动做实验变成主动做实验,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没有了依赖性。要独立完成实验,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并充分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提高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有许多好处:(1)使学生有较多的进行实验的机会,有利于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实验工作能力;(2)允许学生自行选定实验内容,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事进行科学实验钻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行学生自主开放实验模式是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对已有的实验室实行开放式使用有利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系统的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开辟途径;(4)开放实验模式使学生对实验室的管理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新的教法实验模式是开放的实验模式,它由课内开放和课外开放两部分组成,其中后者是前者的补充。

化学教法实验课内开放模式是在大纲规定的实验课课时内完成实验形式,实验内容制定是开放模式实施的关键,其实验的内容是由师生共同研究制定的,其程序首先每个学生制定实验内容方案,其次进行实验内容汇总,最后制定最终的实验内容方案。实施形式是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时,学生准备实验和做预试,学生课时内完成实验不够,因此新的化学实验模式需要课外开放模式来补充,所谓的课外开放模式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开放实验室,在开放的时间内,学生为课内实验做准备,学生也可以自己做感兴趣的实验、不熟练的实验和一些创新实验。所有的实验都要有可行性分析,且需在实验老师批准下进行实验,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达到全程参与管理实验室的目的。两年来,我院在09级和10级化学教育专业学生教法实验教学采用新模式实验实施,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来自于《许昌学院学报》杂志。《许昌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结束语

教师教法范文7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知识,针对舒尔曼的PCK知识观,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途径的改进措施,为体育师资的培养提供建议。

关键词:

PCK;体育教育学生;内容;途径

教师是教育得以办好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在教师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立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最能将学科内容方面的专家与学校专业的教师相区分的知识,他的PCK理论为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PCK理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途径进行分析,并访谈我国五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高校,了解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的现状,指出改进的方法,为培养专业化的体育师资提供建议和参考。

1、PCK理论内涵

PCK的概念最早是由Shulman于1986年提出来的,Shulman(1987)重新定义了PCK,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课题时,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舒尔曼指出,最能将学科内容方面的专家与学校专业的教师相区分的知识类别便是学科教学知识。

2、PCK理论下培养的内容

2.1、舒尔曼的PCK内容

舒尔曼指出,教师知识至少应该包含如下七种知识:学科内容知识、—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关于学习者及其个性特点的知识、关于教育背景的知识、关于教育目的、目标、价值等的知识。舒尔曼特别指出,在他的这七种教师知识类别中,学科教学知识(PCK)应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因为学科教学知识指出了在教学知识中最特殊的部分,它是指教师把自己所教学科内容方面的知识与一般的教学法知识进行巧妙融合后形成的对特定的课题、主题、问题、难题,或是论点应怎样更好的被组织、表征、以及为适应不同性格、爱好及能力的学习者,而作的调整的知识。教师最后能很好的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从而将这些知识有效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

2.2、PCK的属性

根据吕丽芳、郭艳红、马敏、彭晓敬等对于PCK以及PCK特征的论述,PCK的属性包括融合性、转化性、实践性、个体性、发展性。其中融合性是指学科教学知识要与不同的学生条件和教学情境等进行融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转化性是指PCK是一种教师将教材通过自身的理解将其转化为教给学生的便于其理解的知识。实践性是指PCK知识应该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个体性是指PCK不是通用的、是具体的、个性的、 每个学科、每个知识点、甚至每个概念都有其特殊的PCK。

2.3、PCK理论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

2.3.1、当前体育教育学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培养内容

通过访谈五所高校老师(韶关学院、湖州师院、新乡学院、六盘水师院、曲靖师院)课程开设的相关情况得知: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科教学知识传授的课程主要有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小学体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教材教法,针对中小学开展的教材教法是近两三年间才在少部分高校出现,在访谈的五所高校(韶关学院、湖州师院、新乡学院、六盘水师院、曲靖师院)中,学校体育学是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体育教学论课程四所高校开设,针对中学生开设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的有三所,仅有一所开设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针对中小学开设的专门性教学法课程较少;在学科教学的目标上均注重对客观知识的获得,进行教学时侧重于课堂的传授,评价方式上多用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这种状况使得学生所学到的学科教学知识不能有效的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能将教材上的知识有效的进行转化,将教学的理论脱离实践。

2.3.2、PCK理论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内容的改进

针对舒尔曼PCK的知识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培养内容上除保留原有的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课程外,应增加针对特定教学对象教学的教材教法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应按照顺序来进行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课程,然后选修针对特定教学对象的教材教法课程。针对这些内容的培养目标上在掌握客观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加重对于教学技能的获得且保证针对教学知识实践练习的时间;培养方法上应该侧重理论融入实践教学的环节,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应分散安排的同时最后针对性的集中训练;在评价的方法上侧重对于教学技能的评价,侧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表现。

3、PCK理论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途径

3.1、当前体育教育学生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的途径

当前各培养体育师资的院校在对学生学科知识转化的培养中,运用了说课、微格教学、片段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这些途径,其中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普遍采用的手段,且一般安排在大四,时间较多的为半个学期和一个学期。在这些见习和实习中不少学校存在着指导老师不是专任的学科教学法教师,教师针对性的教学理论知识缺乏,见习实习方式不规范、要求不明确、组织散乱等问题,使得现有的见习和实习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学生将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的途径不完善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教学的经验无法有效的进行整合。

3.2、PCK理论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途径的改进

根据舒尔曼PCK获得的个体性的特点,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途径应该是多种方法的结合,从时间上应包括短期培训、长期培训;从内容上应包括专题培训和综合培训;人数上应包括个别培训和集体培训;从方式上应包括理论的培训和实践的培训等。培训人员的安排上应有针对的安排学科教学法的教师,此外应加强高师体育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练习和合作,让学生体验学习和真实环境,“一带一帮”实现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资源优化和互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力军,应强化对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培养,使其成为合格的专业化教师,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教学的质量,使体育更好的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服务。

作者:徐喜梅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吕丽芳.舒尔曼教师知识观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5-12:39-40.

教师教法范文8

在传统的毕业班教学法中,学生好像积极性很高,其实并不巩固。因为“一心为高考”这个目的就是片面的,而且是来自社会、家庭、教师的压力,本身就是脆弱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实际是被动地学习。

我在教学中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因此,我充分运用教材,把基本知识点通过投影手段直观显示给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从中学会解题技巧。如单选题如何找“题眼”,(英语语法结构正确,逻辑意义准确)单词拼写题如何判断其词性(根据单词在句中所作的成分)短文改错从何下手等(注意三个一致性)。

这些都可以运用投拉式、复合式投影片,再经过精心演示和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愿意配合教师搞好高三教改实验,打消了教改会影响他们成绩的顾虑。师生间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关系,以师为友,从而实现了愉快教学法,达到师生共进。

另外,通过五色反应卡及时准确获取地瞬间的反应信息,为教师有针对性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克服了以往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些手段的运用,以及随之而来的教法上地改变,实现了多渠道教学信息,使信息通畅,并且通过及时反馈,及时调控,形成了教学频繁交往的生动局面,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促其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变“厌学”为“乐学”,欢迎并配合教师进行教研实验,真正做到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相长。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既研究“教法”,又指导“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既研究教法,又指导学法。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教法”与“学法”二者间的辩证关系。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教”是教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发展方向。

但对于学生来说,它又是个“外因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者必须善于运用启发式,善于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紧跟着就要具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

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单词接龙游戏,在上作文课时,教师发给某些学生玻璃片,上面书写自己的作文,然后教师收上来作为投影片,当堂用五色卡作正误判断,这样就把作文教学与短文改错练习融为一体,学生受益无穷。这些学法都是在无意识记中而达到有意识记的目的,进而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