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师教育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师教育管理

教师教育管理范文1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人才拥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人才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高校正是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对学生后续的发展影响巨大。然而,部分高校在教育管理中仍是采取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教育管理效率可想而知。为了促使高校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高校必须做出正确的行动对问题进行解决,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些问题会影响高校实施教育管理的效果,更会影响高校未来的发展。比如,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手段过于简单、教育内容比较落后、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1]。基于此,高校在教育管理期间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采取合适的措施,以确保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和改善,以促进“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得到全面提升。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得以发展和进步,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

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学校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其思维和行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同时,学校还未具备影响力,其制度不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优化和调整[2]。如此,高校按照以往的教育制度开展管理工作,其管理效果可想而知,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单一、滞后、生硬的行政化和体制化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对学习出现抗拒心理,进而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其学习成绩受到影响,综合发展受到阻碍。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教育管理停留在表面,他们认为高校管理制度无法促使高校的发展,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限制和阻碍了教育管理制度作用和优势的发挥。

(二)教育管理手段过于简单

管理效果决定于实施手段。比如,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手段过于简单,教育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优势,甚至会带来适得其反的作用。反之,若高校的实施手段合适,那么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管理制度的作用和优势,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如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不断涌现,高校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局面,在实施教育管理制度中重视管理手段的创新和应用,从而使其效果得以提升,学生得以成长。如此,高校就可以顺利为学校输送优秀人才[3]。

(三)教育内容比较落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高校实施教育管理工作时,行政命令式的教学模式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4]。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部分高校不仅没有做出应有的行动,还是固执地讲授传统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认识有限、能力有限。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得不到有效丰富,在工作期间无法满足工作需求,这就丧失了人才培育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教育管理工作,但是其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他们认识不到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所以将工作停留在表面,走“形式主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建立并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可以促使高校的发展,是高校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高校对教育管理人员要求较高,这些教育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较高的素养、较强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他们的工作可以促使教育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可以提升管理制度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认识不到这一问题,对教育管理人员的要求不高,甚至部分教育管理人员由其他人员兼任,对管理的研究少之又少,其管理效率低下。

(五)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教学团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其教学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从团队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教学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方面考虑,这些教师师德高尚,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能参与、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的项目,能参与校企合作,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但是由于部分高校的历史特点,有的教学团队教师教学理念不成熟,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带头人。并且,大多数中青年教师从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学,没有或很少接触到生产实践,很难对学校教育管理改革制度进行积极的配合,所以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很难取得成效。

二、高校创新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改革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当前,社会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高校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实施了扩招,促使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提升教育的大众化程度,但单纯的扩招并未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在改革教育期间,还应该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很难实施有效教育。所以,高校就要实施教育管理工作优化,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必须要实施教育管理创新[5]。

(二)顺应高校教改的需求

在当前时代中,信息以爆炸式的方式增长,知识及观念不断更新换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背景之下,高校教育必须要与社会的新形势、新变化相适应,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现阶段,各所高校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纷纷对教育教学做出改革,在潮流下,高校还应该做出相应的行动,创新和改革制度,建立完善的体系。这样,高校在扩招的同时,还能保障教育质量和效率,这对学生的发展、高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其中,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实践,拥有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自然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凸显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措施

(一)变更教育管理理念

变更教育管理理念是高校首先要做出的改变和行动,更是高校走向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较为先进,以德、智、体、美等多种思想并存。在创新教育理念之中,它不可避免地否认了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传统的教学理念发挥不了教育管理的原有作用和优势。高校以创新教育制度为发展方向,重视教育理念和策略的优化和改革,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于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这一过程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能力得以提高,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外,学校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将人才的培育要求、方向都向着教育管理慢慢靠拢,这样才能为社会培育出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与此同时,这些优秀的人才应该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为人才培育的改革奠定基础。在创新体系实施和开展的背景之下,高校应该格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育,而不是过于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成绩。只有这样,高校才能顺利发挥教育管理体系的作用。

(二)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在高校实施教育管理改革和创新期间,学校需要确定创新的目标和形式等,以确保教育管理制度的顺利进行。在高校确定教育管理目标和形式时,可以先了解教育的初衷和内涵。在就业转变背景下,学校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开放性,吸取更多的优质资源进入学校,以提升学校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人本管理模式是高校重要的管理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实施和开展教育管理,创建合适的制度,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教师都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全身心参与到教育管理之中。所以,高校要对教师实施和开展奖励机制,对于积极主动参与管理的教师实施奖励和鼓舞,促使教师高质量地开展教育改革。事实上,激励制度对于教师积极主动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给予教师更多的工作动力和热情[6]。

(三)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实施教育管理最重要的一步。高校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从行政管理、学术管理两个体制进行创新和优化。而如今,社会信息发达,经济提升,更是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高校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时,需要清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有效性[4]。在日常教育中,高校要服务于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在高校制度创新期间,高校更应该致力于开发和组织各个活动,对问题进行论述和研究,以为高校后续的发展规定路线和方向[7]。

(四)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影响着教育管理制度实施的作用和效果。如若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过低,那么教育管理者将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学校首先要努力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管理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对于高效完成工作的教育者,学校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奖金、假期,对于没有完成工作的教育者,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如布置任务、作业等。对于十分优秀的人才,学校可以提升其职位。其次,针对部分教育者,学校要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教育者可以自由进出和学习,以此提升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为后续高质量地开展教育管理创新奠定基础。

(五)提升教学工作者综合素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教师认识到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才能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然而,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培训,所以教师很容易为学校“拉后腿”,因此,高校要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以此来丰富教师认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为后续高质量地开展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如学校内部开展教师培训,并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不同的培训机构培训的侧重点不同,一些是教学方式,一些是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等,当教师通过参与培训后,教师的教学能力、认识会有一定的提升。此时,学校对于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成绩考核,对比教师有没有直观的进步和成长,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嘉奖和荣誉等,来助力师资建设的进行。这样,学校就可以培育出优秀教师,建设具备合理的师资结构,为教师后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也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知识。如此,我们就可以从源头保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就很容易实现预期的教育管理目的。

教师教育管理范文2

关键词:中职院校;课堂管理;问题对策

课堂管理一直是当前中职院校教育活动开展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了课堂教育管理的效果。中职阶段学生不够成熟,他们的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具体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从而对管理秩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教师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效果难以得到最大化的实现。结合当前中职课堂的管理情况,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反思,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行为进行深入的探讨,对课堂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组织,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空间。

一做好中职课堂管理的必要性

课堂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得到更好的改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在现阶段中职课堂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观意识。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树立行为自立的思想意识,同时让他们的课堂行为得到良好转化,最终促进他们与教师共同完成教育管理期望。与此同时,我们有必要在实际教育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全方位地培养,这样整个课堂的管理效果才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课堂教育管理进程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改进。中职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由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等几个不同方面的内容组成。在这样一个教育管理目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育管理内容,对管理行为进行更好地调整,结合中职院校学生多方面素养的培养诉求,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从更加高效的角度展开教育管理活动。学生在中职阶段,自身的自控能力相对有限,从而导致了中职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养成的主动性不强,在具体实际教育管理活动执行过程中,学生整体行为规范还有待进一步的引导,教师在相关教育管理活动的研究上也需要不断加强探索。

二中职课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自身控制能力和学习基础方面的问题。中职院校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对有限,在面对某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学识水平低而学习门槛相对较高,会导致学生会丧失足够的学习信心;同时部分教师在进行备课和教育管理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不足,从而导致了课堂上一些规范化管理和教学环节安排的不当。第二,学生对教育管理的参与度有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学习兴趣,是学生们能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去完成教育管理计划的动力来源。教师在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展开相应的改进,学生们自身的学习主动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后续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也较为被动,往往会出现“停滞”现象。如何结合中职阶段学生特点,在课堂教育管理中融入更多的兴趣要素和互动因素,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参与度,这是我们当前中职课堂管理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第三,教育管理方法相对单一。中职课堂管理中,一些教育管理方法的选择上和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存在一定的“脱节”。在教育管理方面上,管理方法比较简单直接,教育方法较为单一,不能够培养学生自身成长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对相应知识的需求,学生们在心理接受和理解方面往往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和认识不足,产生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学生的进取心。

三中职课堂管理的开展思路

(一)做好课堂管理方面的设计和准备

为了提高中职课堂管理的效果,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制定科学的教育管理计划,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在中职教育活动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教学以及创作教学,只有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教学管理活动中,管理条例的实施也应该广泛研究当前学生思维的状态,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思想成熟度和自控能力。教师还需要定期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动态,发现他们的优势与不足。在具体教学目标和的设定和管理目标实现上,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作为教育管理的总体目标,确定基础理论课程与创作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确定学生对教育管理活动整体反馈的成效,并制定并及时修整针对性的教育管理计划。我们在展开教育管理方面的设计上,也应该重视学生能否在参与教育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能力方面的有效提升和发展,并且为学生潜力的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和环境。可以说,充分的教育管理方面的准备,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做好教育管理计划设计,对整个课堂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来说是具有十分积极意义的。

(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充分培养

在中职阶段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个人素质的提高。教师通过对课堂这个学习场所进行转变,让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畅所欲言,对于他们自身学习行为和自我约束能力的改进与提高尤其重要。在传统的建议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执行者和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课堂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上,也应该对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进行体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人翁意识,同时也能够为后续课堂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构建更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师生之间的传统的关系进行更好地转化。教师要突出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服务的教育管理理念,并且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学生取得成绩时达到管理目标时,教师应该进行适当表扬,并给予肯定;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则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意识到教师的重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丰富教育管理方法

教育管理方法的拓展,这是中职院校课堂教育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同时也是提升课堂管理效果的一个必要举措。我们应该结合中职学生的阶段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各种教育管理方式。在实际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教育管理情境进行描述,倡导学生在这部分情境当中开展研究与讨论,通过具体案例的思考与讨论对学生的潜能进行诱发。在课堂上,并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加强学生认识水平,实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在加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更高的问题洞察力。在资料选择方面,则需要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即实现国内同国外资料的结合。在教育管理案例提供方面,教师需要联系实际寻找先进案例,保证其生动性以及真实性和典型性,在实际对案例进行选择与编排时,则需要充分联系教育管理目的、兴趣以及内容做好案例的制定,确保其能够和当前中职课堂教育管理方面的需求契合。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现阶段中职课堂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对当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引入新的教育管理思路和教育管理理念,为学生构建一个愉悦的课堂环境。教师在展开教育管理研究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地进行调研,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管理理论,丰富教育管理方法,满足当前新时期中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袁晓文.浅谈如何开展中职有效课堂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

[2]王竞.在中职学校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3]段光中.中职教育课堂学习过程及学习状态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8).

[4]纪学青.浅谈如何打造中职高效教育课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4).

教师教育管理范文3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而小学阶段作为教育的关键部分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做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现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小学教学工作中,应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本文中详细分析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对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在小学教育中的逐步实施,小学教学管理逐渐显现出弊端,问题越来越显著,为了有效解决上述教学现象,我国政府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有效转移教学重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文章主要阐述了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给予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为之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整体效果较好,各项管理措施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不可获取的内容,教学效率及质量相对较好。但是在小学教学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以往的小学教学中应试教育影响较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管理方式及思维难以从根本上摒弃。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通常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如果学生考试成绩较差,其他方面的优点也会被教师忽略,归纳到差生行列,这样的思想对于学生的伤害非常大,将会阻碍学生积极进取,学生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第二,教师队伍素质较差。教师是教育教学开展的核心所在,他们的素质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同时由于业务素质较差,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诸多问题,这对于教学的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额阻碍作用。

二、完善小学教学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有效落实新观念

伴随新课改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得到了全面的更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必须领悟到教学改革的重点及核心,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完善教育教学过程,将新课改的新理念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是思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改善,这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作为教学工作者来说,他们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牢牢把握课改的核心思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选取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创建评价标准,完善考核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考评体系。

(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拥有素质及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教育管理的核心所在,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教改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教育改革工作的有效推行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学生综合速度较差的现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这一全新阶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教师人品人格,而且还在业务素质方面有极大的体现,更关键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因而对于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而言,教师必须从自身素质抓起,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教学方法,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师要依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继而拟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强化个人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丰富知识水平,从多个层面完善自身素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给予榜样力量,这样对教育教学管理是非常有益的。

(三)优化教学环境

小学教学管理中,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将优化教学环境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就现状分析,教学环境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学设备,其二是教学氛围,两者缺一不可。对于绝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教学环境对其学习的影响极为深远,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学生心理也有一定的关联性,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不然。针对教学设备来说,学校应该最大限度上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尤其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影响极大,如果没有配置较全的教学设备,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质量与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学校应对这一方面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度。而从另一个层面分析,学校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改善教学方法及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师而言,他们还需加强班级的教学管理,增加学生团结意识,班集体的和谐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而言也是有极大的帮助,此外,教师还需加强班级纪律管理,营造温馨学习氛围,最终提升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体来说,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伴随教学改革的实施逐渐优化,教学质量及效率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但是从现状分析,小学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师队伍素质差、教学观念落后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中在分析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给予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

作者:高朋 单位:蒙阴县岱崮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田景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探究[J].才智,2013,(16).

[2]杨国义.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3).

[3]贾兴文,王晓丹.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24).

[4]朱传云.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6,(02).

[5]王条贵.浅析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J].生物技术世界,2014,(01).

第二篇:小学教育管理之我见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管理也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师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有了较为丰富的组织经验,他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以各式各样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等级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教育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管理者要针对学生、教师和校园内的现状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实施教育活动也要将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使得教育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秩序。在一所学校中,校长位于教育管理的顶层,学校的管理规则也是由校长来制定的,校长决定学校的管理方向,从某项方面来说,校长就是学校这艘大船的“掌舵人”。校长要时刻站在教育管理的第一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神来实施教育管理。对于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他们接受教育管理的初始阶段,本阶段的管理会给学生的校园生涯带来重要的影响,也会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在实施教育管理时,校长必须充分考虑小学教育管理的复杂性,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方向与管理制度。

一、小学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教育管理不仅是制定简单的给予计划,还要对教育质量和教育运行情况进行管理。教育管理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无论是教师队伍、校园学风建设、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置、教育设施的管理等,都属于教育管理的范畴。教育管理单纯依靠校长一人是难以完成的,我们需要打造一支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且对教育管理充满了热情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教育管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教师的赞颂之词有很多,人们说教师是“园丁”,是“蜡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社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我们的教师队伍也在遭受各种问题的困扰。从教师队伍的来源来说,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二是经过社会考试走入校园的社会工作者,三是从其他学校经过考试来本校参加教学工作的。这三种教师类型各有自身的优缺点,第一类教师的专业技能较为成熟,他们对教育工作了解的很深入,也有过硬的素质,但是他们的年龄较小,身上还有作为学生的稚气和娇气,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磨砺才能将自己的所学充分地在教学工作中一一施展。第二类和第三类的优点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当工作压力大时也能坦然接受,并且能够承受较大工作量的教学工作,但是他们在高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可能是与教学工作无关的,有些教师的教育程度较低,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阻碍。

2.不具备新型的管理体制

当前,在很多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校长负责制”仍然是主要的管理体制,校长不仅能够代表学校行使各项权利,还处于教育管理的核心,学校的规模、方向、办校理念等全部由校长一人全权代表。这种单一的管理体制将校长和教师之间的权利鲜明地划分开来,使得学校一直都是处于校长一人的思维引导之下,没有任何的创新能力,也没有活力与特色,校长一人的素养决定整个学校的好坏。

3.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

在当前的社会思潮中有一种这样的认识:学生在学校里就是学校的责任,跟家长没有任何关系。有些教师和学校领导也这样认为,他们将自己看作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仍然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将各方面的管理主体协调起来,共同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媒体和新的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来,给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他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协调不力,学校和家长之间没有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家长就想通过“补习班”的形式来为自己的孩子拔高。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步降低,还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学习负担,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同时,学校、家长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不畅,也使我们的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受到严重的损害。

二、对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在笔者看来,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就是教育观念。教育管理工作者,尤其是校长,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学习新的教育管理知识,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施管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1.优化配置,提高待遇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对教师的岗位配置进行优化,使每个教师都能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教育管理作用。一般来说,“老带新”是一种常见的模式,我们可以让一名教龄较高、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师做班主任,并选一位参加教学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教师作为辅助。这样做,不仅能够使日常的教育活动得以维持正常的秩序,还能为新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使新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此外,新教师大多对教育工作都有很大的热情,他们的专业知识也比较深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些都是老教师所不具备的,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互补。小学教师的工资不是很高,校长要多在生活方面关注他们,多为教师着想,当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困难,校长要尽力帮他们解决,让教师能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去,没有后顾之忧。此外,校长要多为教师创造一些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努力评上更高的职称。

2.多学习、多思考、多探索

当前的小学教育管理已经不是以往那种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了,小学管理者要了解和掌握的问题有很多,如教师的奖金分配制度、日常的教学考核制度、聘任教师以及教学质量的把控等,都是我们需要了然于胸的。因此,无论是校长还是学校的其他管理者,都要多学习,多听学生的反馈,问问教师的想法,多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作为学校的领导和“当家人”,校长更要负担起这个责任,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进行考虑,将学校的人员关系理顺,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使本校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扬,劣势不断得到改善。6-12岁的儿童正处于学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小学教育管理也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方法,开拓新的管理制度。当我们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时就要及时解决,将教育管理做到实处。只有教育管理工作者全心全意为学生和教师着想,当孩子对我们敬礼时,我们才能感到自豪和骄傲,担得起这份荣誉。

作者:李济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思考

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学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积累管理经验。在开展教学管理之前,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工作计划,多和学校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交流,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小学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一)评价标准不合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全国各地都已经开始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已经进入素质教育时代,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除此之外,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考试成绩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未全面地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标准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师素质较低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很多学校也认识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是,从学校现有人员结构来看,学校现有的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而且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方案不合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家庭教育缺失

小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学校和家长必须认识到加强家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师缺乏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只有学生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教师才会和家长通话,告知家长学生的情况,其余时间很少沟通,家长根本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况,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家长长时间不在家,缺乏和学生以及教师的沟通交流,针对这类学生教师更要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可以理解家长的所作所为,不会产生怨恨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多关心留守儿童,不要让留守儿童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分析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必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在制定教学管理方案之前,必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实现有效管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绝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全方位地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注重教学过程和学生参与度的评价,而且教学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管理水平有很大影响,要想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必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培训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另一种是邀请专业教师来学校举办座谈会,教师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开拓眼界。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完善教师奖罚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益和水平。对于表现不佳的教师学校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规范教师行为。

(三)多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在了解学生家长想法的同时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告知家长,明确教育方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去学生的家里进行走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家长遇到问题也要及时和教师反映,实现教学的有效管理。

(四)采用分层管理模式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每位学生的基础不一致。教师要针对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管理的模式,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减少批评性的语言,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歧视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结语:

我国已经进入素质教育时代,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学校和家长必须认识到加强家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要想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必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作者:王小太 单位:庄浪县南湖教委

第四篇:小学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研究

【摘要】

在小学教育中,基于教改的全面深入下,需要实现教学与管理理念的更新,尤其是在开展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该项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融入与有效运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对策;研究

在实际践行小学教育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融入,能够促使学校管理活动的开展始终围绕着学生的需求来落实,以通过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来促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尊重,进而才能够学会如何去尊重他人,并在师生平等的教育氛围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以助力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并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以人为本理念概述

基于现代心理学研究下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理念,其核心是指一切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基于以人为本这一主题下,给予人的发展意愿以充分尊重与信任。而基于教育视角下,相应人本思想的内涵则是指要在充分肯定学生主观意愿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学生的能力并强调对学生特殊发展需求的重视程度,进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点。而在践行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人本思想的落实需要建立在尊重师生的基础上,并在明确师生需求的基础上,借助师生主动发展意愿与合理措施的落实来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则以情感教育来取代强制、命令性教育,在尊重学生情感需求的同时,促使学生主动去遵守规矩,进而为实现自我管理模式的搭建奠定基础。

二、基于以人为本下搭建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以人本理念的融入来促使教育管理理念实现更新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而言,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需要以科学教育观念的树立为基础,进而才能够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提供生存的土壤。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则就需要树立全面发展观,要基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下,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并强化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度,从整体上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氛围。而对于教师而言,则就需要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实现对人本思想的融入与渗透,在积极更新育人观念的同时,凸显出人文关怀理念,促使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具备良好的心态与举止,在此基础上,要赋予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进而才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发展,满足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并将人本理念的作用与价值进行充分的外显。

(二)实现柔性化管理模式的搭建

在实际践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呈现出以人为本融入于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价值与作用,则就需要针对小学师生来搭建柔性化管理模式。在教职工群体的管理上,需要始终坚持以公正性为原则,在各项决策的制定以及利益的分配上都需要将公平公正性置于首要原则位置,进而才能够促使教师人员能够在得到尊重、信任的同时,提升教职工人员的满意度,为确保学校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积极走进教师的生活中,以人文关怀的形式来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促使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师开展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基于现阶段身心发育的特点下,为了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确保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则就需要以情感教育为主,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或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注重沟通交流的语言语气,以良师益友的形象来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并敞开心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充分彰显出人性化教育理念的作用与价值观,为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落实民主化管理

在实际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以民主化管理的实施来充分带动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能够为学生各项管理决策的制定献计献策,并确保实现科学决策的制定。因教师充当着学校与学生、知识与学生间的桥梁,所以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就使得其能够更加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进而来实现对学生各项教育管理决策是否具备科学合理性进行衡量,以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融入来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民主化决策的制定,则就需要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举办等为教职工群体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并落实相应的管理与监督工作,为提高该项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保障。

综上,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将人本思想进行融入,则能够在营造良好的校园发展氛围与环境的同时,为促进学生能够实现全面且健康成长,则就需要基于以人为本视角下,将其中分融入到教育管理模式之中,并实现柔性化管理模式的搭建,同时落实民主化管理来促使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落地生根。

作者:谷金宇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龙王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蓝赠庆.基于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研究[J].学苑教育,2015,15:10-11.

教师教育管理范文4

一、对柔性管理的认识

柔性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是不同的,在学校教育中应用柔性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工作和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效发展,能够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因为,柔性管理是在研究被管理者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在尊重被管理者个人意识和人格尊严的基础上采取的管理举措。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通过这种管理能够使被管理者内心产生一种认同感,被管理者会自觉应用组织意识约束和规范个人的意志和行为。柔性管理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认识到人的价值。在柔性管理中,人是作为管理主体存在也是作为管理的客体存在的,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是柔性管理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制定管理措施,是人能够对柔性管理举措产生一种认同感,从而自觉约束自我行为,自觉遵从组织意识,积极行动,自我努力,自我激励,以提升活动的价值和功效。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从学生层面上,能够增加学生的自我意思和独立意思,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调动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从教师层面上,实施柔性管理举措,能够提升教师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能够促进教师积极工作,积极进取,以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的问题

1.学校管理缺乏人本性和情感性

在学校教育中,一直采用的是刚性管理的模式,管理者制定严密的组织秩序,依靠硬性管理制度,监督体制和奖惩机制进行教育管理,这种教育管理突出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服从性、规范性,而忽视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性和协调性,尤其是忽视了师生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对师生的情感激励与感召,启发和引导。这些柔性因素的缺失,导致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总是处于冲突之中,教育管理效果低下。刚性管理缺乏对人性的充分认识和肯定,缺乏民主与平等管理制度的引入,是师生处于了被管制者地位,这样,被管理者的情感就会受到限制,人性就会遭到压抑,人的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就会受到严重的限制,这样教育管理效果必定不理想。

2.学校管理追求量化标准,缺乏灵活性

学校在考核教育管理质量和效果的时候,多是采用的数字化量化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是按照学校规定的严格的考核程序和考核规则,对各方面的管理内容进行量化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教师劳动特点和教师的个性发展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情况,刚性管理追求的量化考核标准缺乏灵活性,缺乏对师生个性的尊重,这种考核方式无疑会制约师生的创造性发展,致使教育过程显得呆板,沉闷,缺乏创造性和生动性,使教育缺乏活力。

3.学校管理忽视了人的个性化差异

学校管理者长期以来是以刚性管理的模式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建立程序化管理体系,制订公式化的管理制度,用统一的制度约束要求所有人,忽视人的个性差异,不能根据人的个性差异对制度进行调整,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刚性管理忽视了人个体的差异,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存在着能力、智力、情感方面的差异,要求服从统一的制度,就必然会压抑被管理者的个性发展,是人成为遵循制度形式的工具,这样,人的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个人发展的能力就会受到及大地限制。

4.学校教育管理功利性较强

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必须要能够立足促进人的发展采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远离功利性,才能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和教育。但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评优评先,为了取得理想的报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试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开智教育工作,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学生为了考好成绩花费心思,甚至出现作弊事件,不能安心读书学习,不能自觉发展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学校教育的功利性较强,甚至在教育管理中出现恶性竞争现象,这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柔性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突出人的个性需要,重视人的尊严。要求在管理工作中,能够尊重人,理解人和有效的培养人,要突出人的教育管理主体地位。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要能够以教师为根本,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集体效能,以有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科研目标。在教师管理这一块,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要尊重教师的,能满足教师的个性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能够重视教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使教师能够成为管理的主体。其次,在学生教育管理这一块,要突出学生管理的主体地位,能够尊重学生,引导激励学生,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发展个性,实现全面的发展。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真正的尊重每一个教师和每一个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策略促进师生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的积极性,要用柔性管理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

2.发扬民主精神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力量,还需要能够充分调动师生共同教育管理的责任意识,调动每一位师生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因此,实施柔性管理举措,学校必须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能够提升师生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性。首先,要引导师生的民主意识,使每一个师生认识到教育管理过程中,自己的主人公地位,调动师生教育自我教育管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另外,要优化教育管理措施,在教育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相关制度的制定工作,使师生参与到教育管理具体的活动中去,发扬师生教育管理的主人公作用。再次,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要做到公开透明,每一项管理策略的制定,每一项教育管理制度的落实都需要保障公开化和透明度,能够使每一个师生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有清晰的认识,从事形成一种学校归属感,最后,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能够搭建师生共同决策的平台,不能依靠某些领导的意志进行决策管理,要能够保障师生充分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各种决策和咨询机构中,保证师生对学校教育管理具体工作的知情权、参权和决策权。这是提升师生自我教育管理积极性的重要保障。

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学校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提升素养。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实施柔性化的管理策略,必须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念。学校最终教育管理的目标是能够通过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培养出高水平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教育管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应该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而不是被管制的对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要能够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能够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教育管理氛围,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情感需要。在课程专业教育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能够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的欲望,使学生在教育管理学习中具有发言权,要以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不断发展。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柔性管理是非强制性的管理理念,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落实柔性管理理念,需要引导师生能够用共同意志自觉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一种自觉行动,实现组织的意志,柔性管理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正因为此,柔性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落实柔性管理理念,学校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学校建设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其核心。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得好,校园文化气氛浓厚,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就能得到培养,校园文化积极向上,师生行为也会表现的积极向上,校园文化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了和向心力,对于促进师生思想行为的良性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落实柔性管理理念,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突出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能为师生健康学习成长提供优良的文化环境。总之,柔性管理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能够促进师生有效发展,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要能够树立柔性管理理念,以人为中心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要能够结合师生实际需要,结合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采用合理的措施,提升柔性管理策略的有效性,为师生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环境,以实现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不断提升学校工作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管理范文5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策略;探讨

在新时代课程标准持续提升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以及教育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与教职管理方式在教育中具备流行化优势,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属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新时代环境之下,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价值,从而激发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借助进一步提升职业学生学习与生活热情实现对学生的激励,从而提高自身创造性,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对此,探讨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具备显著实践性教育价值。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一)学生素养参差不齐,管理成效较差

近些年伴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教学工作、科研任务以及人员培训方面投入的精力不断增多,此时教师若无法向学生提供及时的引导及必要的帮助,将会导致学生素养管理的缺乏,学生呈现出较为消极的生活态度,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以及紧迫感,同时对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相对模糊的特征,导致整体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学生的素养水平相对较差[1]。另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许多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进入高职学校,学生在基础素养、学习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在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的环境之下,教育难度以及教学任务会不断加重,此时便会间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难度。此外,对于一些基础素质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佳的学生而言,其可能会对其他学生形成影响,此时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也会随之提升,再加上基层学校管理工作内容杂、管理细、要求高,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素养现状,导致整体管理效果较差。

(二)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管理难度较大

对于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招生规模扩大后,师生比例不协调,此时学校、学校教师以及辅导员均会承担较大的压力[2]。教师一方面忙于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学生的管理和素养的培养,针对学生管理的高负荷量表现会导致教学效率下降,此时教师需要承担较多的教育与管理任务,时间一长便会导致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质量的随之下降,从而无法保障管理的整体效果。

(三)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思想创新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意识与能力相对较差,同时许多教师仍然是以延续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教师在管理方面占据着绝对的地位,以教师主导、学生服从的传统管理模式为主。这一种管理模式之下会不断的制定权威、压制、惩罚为主的管理方式,这些方式都会导致学生被迫的俯冲管理,缺乏对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学习过程的关注,导致管理过程过于简单粗暴,与素质教育管理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冲突,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并且还会间接提高学生的逆反心态以及自我发展的意识[3]。除此之外,部分教育管理人员过于追求工作结果,严重缺乏思想创新,而未将学生教育管理实践工作真正落实到过程当中,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的学生则会愈加浮躁,并极易打破教育、管理的有序模式。

(四)管理手段单一,管理制度过于陈旧

许多高职院校一味地将关注点放在招生数量以及学生成绩上,而忽略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还大大弱化了教育管理质量。例如,当学生在校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时,一些教育管理人员首先想到的就是运用当众斥责的传统方式进行管理,这将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甚至很大可能会加剧学生内心的叛逆情绪,最终导致适得其反。另外,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僵化、老旧,这无疑也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五)缺乏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年龄较小,工作经验不够丰富,人员数量不足。一旦出现教育管理问题,常因管理人员不能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而延长处理时间,导致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降。长此以往,学生对教育管理工作者将失去信任,进而与学校的距离逐渐疏远,最终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转变相应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管理意识,并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管理的能力与认知,明确具体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和原因,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纵向、横向发展并制定具体管理计划,借助持续扩张管理途径的方式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持续创新,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工作持续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技能,充分展现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保障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社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4]。在新时代环境之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从下面几点进行策略创新。

(一)强化核心素养管理水平

伴随着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发展,生源群体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基于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能力基础、年龄特征、认知特征以及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并基于学生学业水平、技术技能、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以及心理预期的差异,教师可以在教育管理方面展现并挖掘学生的特征,展现扬长教育,从学生实际情况着手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自信得到增强,在教育同时因材施教、按需教育,保障学生的素养管理综合水平。另外,在教育期间教师应当积极强化沟通交流、主动学习以及积极适应,基于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理念、思维以及知识等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养水平和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融入性培育、终生学习能力,结合第二课堂的培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和核心竞争能力。

(二)提高管理资源建设

当前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知识框架建设和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处于持续提高的阶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当定期做好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同时在教育期间适当的融入信息技术和先进科技成果,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建设水平,从单一性的纸质化教育转型为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增值教育以及信息实时监管的管理模式,构建知识链接、知识拓展、案例分析、课堂互动以及技能实践教育等多种模块,促使学生可以基于传统知识和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借助小组活动、情境教育的方式强化学生表达、社交、应变、心理承受等各种能力,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与核心素养水平[5]。教师在资源建设和整合期间,应当积极强化质量管理意识,按照教育计划、教育目标实现对资源的融合,应用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构建立体、高效、重应用的平台,实现知识边界的拓展推动高职学生向着信息化、现代化与数字化的发展。

(三)基于技术融合创新管理

在传统教育管理方面教师需要随时做好对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分析,制定具体的管理模式和内容的实际性与实效性,规避管理形式流失于形,基于学生人数庞大以及教师队伍数量缺乏问题时,可以从校方、教师等角度着手,导致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增多、工作压力提高,此时便会严重影响教学管理的整体效率。在新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创新管理,正确认识到数据的相关价值和应用价值,构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思维管理意识,在教育期间充分应用,基于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基于教师监督、学生自查、碎片整合、系统评价等方式促使学生有效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培养。在学生教育管理期间,学校方面可以构建智能化的管理平台,借助可视化、智能化、透明性、全面性的评价管理机制,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自我管理目标和个性化的管理线路,逐渐脱离传统管理模式中以分数、成绩为主的思想行为习惯,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管理系统。

(四)依法改进管理措施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质量很大程度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为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合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管理等不同内容,学校方面应当独立的构建专业学校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首先是严格履行规章制度,基于系统的管理理论规范教师行为,并顺利地指导教师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6]。伴随着社会文明的持续性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职业学生的上网时间也会随之提升,此时学校方面与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网络媒介,合理应用这一媒介优势开发并丰富教育资源,改进教育质量水平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等不同内容之间做到有效结合。另外,为了进一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学校与教师方面应当强化网络技术的探讨研究,应用网络教育的特征与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合理地渗透到网络平台上,并做到有效范围扩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应用网络技术与动画技术制作动画短片或心理知识,在上传到学校网络后,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通知学生,并构建在线的时事热点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自由发言,从而提高对学生管理的疑问和建议,强化学生的综合管理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学校管理整体效益提供支持。

(五)强化队伍素质培训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属于教育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发展路径,在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可以承担组织、引导、教育与启发等职责,教育管理团队的素质水平很大程度决定着整个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成效[7]。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水平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水平,缺乏对于学生管理经验的缺乏,再加上工作多、压力大、校内岗位发展缺乏不足,促使教学管理团队的消极心态不断加重,缺乏和学生的配合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学生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高层管理人员应当随时注重教师团队的重视,借助和社会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研究探讨,并开展学校与契合结合的办学活动,提升教师对于学科实际应用的相关知识培训,借助定期开展教育研讨、听课评课等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应急能力与主动诉求能力,在学生管理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保持有效分工协作,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教师网格化的时间管理规划,借助掌握学生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强化思想层面上的引导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提高对于学生特征的分析以及对育人管理模式的探索创新,适当拓展教育管理模式和思路,为学生提供优质管理服务。

教师教育管理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策略;探讨

在新时代课程标准持续提升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以及教育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与教职管理方式在教育中具备流行化优势,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属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新时代环境之下,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价值,从而激发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借助进一步提升职业学生学习与生活热情实现对学生的激励,从而提高自身创造性,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对此,探讨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具备显著实践性教育价值。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一)学生素养参差不齐,管理成效较差

近些年伴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教学工作、科研任务以及人员培训方面投入的精力不断增多,此时教师若无法向学生提供及时的引导及必要的帮助,将会导致学生素养管理的缺乏,学生呈现出较为消极的生活态度,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以及紧迫感,同时对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相对模糊的特征,导致整体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学生的素养水平相对较差[1]。另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许多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进入高职学校,学生在基础素养、学习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在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的环境之下,教育难度以及教学任务会不断加重,此时便会间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难度。此外,对于一些基础素质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佳的学生而言,其可能会对其他学生形成影响,此时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也会随之提升,再加上基层学校管理工作内容杂、管理细、要求高,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素养现状,导致整体管理效果较差。

(二)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管理难度较大

对于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招生规模扩大后,师生比例不协调,此时学校、学校教师以及辅导员均会承担较大的压力[2]。教师一方面忙于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学生的管理和素养的培养,针对学生管理的高负荷量表现会导致教学效率下降,此时教师需要承担较多的教育与管理任务,时间一长便会导致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质量的随之下降,从而无法保障管理的整体效果。

(三)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思想创新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意识与能力相对较差,同时许多教师仍然是以延续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教师在管理方面占据着绝对的地位,以教师主导、学生服从的传统管理模式为主。这一种管理模式之下会不断的制定权威、压制、惩罚为主的管理方式,这些方式都会导致学生被迫的俯冲管理,缺乏对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学习过程的关注,导致管理过程过于简单粗暴,与素质教育管理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冲突,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并且还会间接提高学生的逆反心态以及自我发展的意识[3]。除此之外,部分教育管理人员过于追求工作结果,严重缺乏思想创新,而未将学生教育管理实践工作真正落实到过程当中,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的学生则会愈加浮躁,并极易打破教育、管理的有序模式。

(四)管理手段单一,管理制度过于陈旧

许多高职院校一味地将关注点放在招生数量以及学生成绩上,而忽略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还大大弱化了教育管理质量。例如,当学生在校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时,一些教育管理人员首先想到的就是运用当众斥责的传统方式进行管理,这将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甚至很大可能会加剧学生内心的叛逆情绪,最终导致适得其反。另外,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僵化、老旧,这无疑也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五)缺乏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年龄较小,工作经验不够丰富,人员数量不足。一旦出现教育管理问题,常因管理人员不能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而延长处理时间,导致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降。长此以往,学生对教育管理工作者将失去信任,进而与学校的距离逐渐疏远,最终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转变相应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管理意识,并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管理的能力与认知,明确具体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和原因,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纵向、横向发展并制定具体管理计划,借助持续扩张管理途径的方式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持续创新,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工作持续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技能,充分展现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保障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社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4]。在新时代环境之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从下面几点进行策略创新。

(一)强化核心素养管理水平

伴随着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发展,生源群体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基于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能力基础、年龄特征、认知特征以及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并基于学生学业水平、技术技能、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以及心理预期的差异,教师可以在教育管理方面展现并挖掘学生的特征,展现扬长教育,从学生实际情况着手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自信得到增强,在教育同时因材施教、按需教育,保障学生的素养管理综合水平。另外,在教育期间教师应当积极强化沟通交流、主动学习以及积极适应,基于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理念、思维以及知识等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养水平和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融入性培育、终生学习能力,结合第二课堂的培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和核心竞争能力。

(二)提高管理资源建设

当前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知识框架建设和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处于持续提高的阶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当定期做好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同时在教育期间适当的融入信息技术和先进科技成果,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建设水平,从单一性的纸质化教育转型为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增值教育以及信息实时监管的管理模式,构建知识链接、知识拓展、案例分析、课堂互动以及技能实践教育等多种模块,促使学生可以基于传统知识和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借助小组活动、情境教育的方式强化学生表达、社交、应变、心理承受等各种能力,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与核心素养水平[5]。教师在资源建设和整合期间,应当积极强化质量管理意识,按照教育计划、教育目标实现对资源的融合,应用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构建立体、高效、重应用的平台,实现知识边界的拓展推动高职学生向着信息化、现代化与数字化的发展。

(三)基于技术融合创新管理

在传统教育管理方面教师需要随时做好对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分析,制定具体的管理模式和内容的实际性与实效性,规避管理形式流失于形,基于学生人数庞大以及教师队伍数量缺乏问题时,可以从校方、教师等角度着手,导致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增多、工作压力提高,此时便会严重影响教学管理的整体效率。在新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创新管理,正确认识到数据的相关价值和应用价值,构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思维管理意识,在教育期间充分应用,基于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基于教师监督、学生自查、碎片整合、系统评价等方式促使学生有效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培养。在学生教育管理期间,学校方面可以构建智能化的管理平台,借助可视化、智能化、透明性、全面性的评价管理机制,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自我管理目标和个性化的管理线路,逐渐脱离传统管理模式中以分数、成绩为主的思想行为习惯,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管理系统。

(四)依法改进管理措施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质量很大程度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为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合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管理等不同内容,学校方面应当独立的构建专业学校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首先是严格履行规章制度,基于系统的管理理论规范教师行为,并顺利地指导教师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6]。伴随着社会文明的持续性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职业学生的上网时间也会随之提升,此时学校方面与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网络媒介,合理应用这一媒介优势开发并丰富教育资源,改进教育质量水平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等不同内容之间做到有效结合。另外,为了进一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学校与教师方面应当强化网络技术的探讨研究,应用网络教育的特征与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合理地渗透到网络平台上,并做到有效范围扩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应用网络技术与动画技术制作动画短片或心理知识,在上传到学校网络后,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通知学生,并构建在线的时事热点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自由发言,从而提高对学生管理的疑问和建议,强化学生的综合管理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学校管理整体效益提供支持。

(五)强化队伍素质培训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属于教育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发展路径,在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可以承担组织、引导、教育与启发等职责,教育管理团队的素质水平很大程度决定着整个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成效[7]。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水平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水平,缺乏对于学生管理经验的缺乏,再加上工作多、压力大、校内岗位发展缺乏不足,促使教学管理团队的消极心态不断加重,缺乏和学生的配合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学生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高层管理人员应当随时注重教师团队的重视,借助和社会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研究探讨,并开展学校与契合结合的办学活动,提升教师对于学科实际应用的相关知识培训,借助定期开展教育研讨、听课评课等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应急能力与主动诉求能力,在学生管理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保持有效分工协作,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教师网格化的时间管理规划,借助掌握学生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强化思想层面上的引导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提高对于学生特征的分析以及对育人管理模式的探索创新,适当拓展教育管理模式和思路,为学生提供优质管理服务。

教师教育管理范文7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和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创新与发展的思想开始深入到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尤其是在传统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仅仅抓住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重点所在,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方能够为教育管理改革质量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充分结合自身的小学教育管理经验,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展开分析,并根据新时期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策略,为后续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改革;重点;策略

一、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概述

在目前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所在,也是推动其实现创新与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而决定了整个体系的效能和质量。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教育管理是维系教学稳定、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现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进而关系到了小学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诸多环节,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小学教育管理将更多的经历和资源投向学生成绩提升和教学秩序的维护,并且受到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影响,难以实现管理的专业化与独立性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教育管理实践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管理策略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同时也缺乏大量具有专业管理知识、管理技能、一准多能、素质全面的优秀管理人员,这些无疑深深影响到了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能。[1]

二、教育管理改革的重点内容

第一,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当前,中国小学教育显著地表现出教育管理模式不够先进的属性特征,这也是制约中国小学教育管理变革发展的核心因素。小学教育管理牵涉到诸多方面,只有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才能促进小学教育的变革发展。目前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管理坚持行政化管理原则,将学校规章制度、管理规范作为主要的管理依据和管理准则,具有非常强的强制性、权威性和统一性,难以适应小学生教学的具体性和特殊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1]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由于过度强调规章制度、教学秩序、学生成绩的重要性,进而漠视了学生的成长需求、师生的个性发展,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因素,影响到了学生创作性发挥和创新意识形成。[2]第二,教育管理队伍有待于提升。小学作为整个教育环节的基础,相对于中学以及大学的师资团队而言,小学教师在学历、经验以及福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加上中国教育资源在匹配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失衡性,不同的区域以及城乡之间都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小学教师团队自身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城市的一些重点小学,教师基本都是名校毕业的,而农村小学教师拥有的学历并不高,小学教师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创新思维缺乏、教学模式单调等。[2]在当今阶段,要想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着重提升小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来促进整个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教学模式,促进思维的解放,提升教师对新生事物的接纳度,小学教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与学术能力。第三,师生互动不足,管理效能有待于提升。纵观小学教育管理的构成与发挥,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十分重要的主体,也是两个重要的管理要素,只有将二者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出来,方能够获得很好的管理效能。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师生互动不足、管理效能有待于提升成为重要的问题,需要及时改善。当今阶段,学生们都有表现自我的渴望,个体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小学生也有很强的班集体活动参与热情,如何调动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则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在实践经验方面都十分欠缺,也经常会有迷茫的时候,在具体参与过程中目的性也还有待加强,距离义务教育设定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新时期教育管理改革的路径

第一,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办学的关键是教育,而办学的前提是教育思想。因此,探讨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之路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必须要坚持的第一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每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本”。在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发展的人的个性,发展人的能动性、发展人的自觉性,而不是要让人在管理框架的约束下遭受奴化和压抑。“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人的思维、情感、情绪等内心的满足更加重视。第二,提升教育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教育管理队伍素质的提升,这也是整个小学教育变革发展的核心。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方面,加强小学教育当今阶段教师团队职业素养的培训,整体上促进师资团队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立足师范院校的学生情况,要促进这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权衡不同区域以及城乡的发展。构建一批专业素质高、道德水准高的教育管理队伍,为小学教育管理的变革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小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效用,为学生树立好良好的榜样,这也充分论证了教师素质的重要性。第三,密切师生互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师生互动不足、管理效能有待于提升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进行及时改革与创新。校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概况找到根本影响因素,确保学生自身参与热情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作者:张臣志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白岩小学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管理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全面应用,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不足和缺陷,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理念不符,无法满足高校教育管理的基础需求。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的基本含义

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范围广、用途和渠道多,可扩展性好,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产力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传统行业当中,实现了质的飞跃。所谓的“互联网+”,表面的意思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有效融合,深层次意义上来讲,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理念进行信息交流沟通平台的搭建,并进行发展模式的优化创新,以此来提升行业整体效益[1]。实践证明,“互联网+”有利于传统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行业运管模式的建立。

二、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思维理念较为落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思维理念,与现代化教育的本质相悖,学生在教学当中的地位十分被动,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以成绩论高低和好坏,不利于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其次,管理模式陈旧。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十分单一,手段不够灵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师生资源分配不均衡,利用不充分,教育管理缺乏科学、合理和创新性;再次,网络设施设备配套不齐全。互联网技术运用过程中,部分高校尚未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优越性和高效性,没有将互联网作为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手段,忽视了互联网设施设备的配套,加之一些高校经费紧缺,在网络化设施设备的投资方面捉襟见肘,存在投入不足和配套不全等问题[2];最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互联网时代下,要求高校配备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就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对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不多,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和特色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1.转变教育管理思维理念

从我国部分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来看,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深入、不全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网络化管理意识,这就需要高校决策管理层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运用,逐步转变教育思维理念,结合本校实际和教育管理需求,将网络化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驱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网络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保障,为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2.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互联网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整合,及时发现不良信息,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高校教师要频繁使用互联网知识和工具,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的问题,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同时,要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当中,增强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根本为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尽可能改进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自在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3]。

3.加大网络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力度

“互联网+”时代下,各大高校要将网络化、信息化教学放在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战略高度,从全局出发,系统、深入研究和总结新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策略,不断优化模式、调整结构、改进方法,及时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问题和弊端,持续加大网络化教学工具及配套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没有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的前提下,教师的能力再好,学生的觉悟再高,也不可能完全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需要高校设立专项经费,专门进行网络化、信息化软硬件设施设备的采购和投入,满足高校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管理需求。同时,要加大硬件基础设施、系统软件等的投入力度,确保软件更新和硬件维护及时,指派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维修维护,只有在确保网络化设施设备配套齐全、运行稳定的基础上,方可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依据。

4.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教师作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参与者和主导者,必须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和水平。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增强教师互联网应用意识及能力,具体可以通过相关专业教育培训,让在岗教师对互联网技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其次要多方面、多渠道引入网络化、信息化尖端技术型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增强教师的专业化、网络化水平;三是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和提倡一部分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同行先进经验,邀请行业专家前来学校开展专题知识讲座,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人力资源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要立足现状、结合实际,不断优化和改进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生存,为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时贵英,农翠玲.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133-135.

[2]郭自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J].新闻战线,2018(2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