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管理范例

教师业务管理

教师业务管理范文1

目前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现状很不乐观,主要表现在:意识淡薄,缺乏开放性;管理混乱,缺乏共享性;更新不及时,缺乏时效性;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再结合笔者在高校的工作经验,发现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产生一个设想,就是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简便的管理系统。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对ASP.NET、SQL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进行深入学习、研究,进一步研究、开发科学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

2相关内涵界定

所谓教师业务档案,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形成的各种材料记录,这种材料记录往往具有保存价值,通过这些材料记录可以进一步反映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等。教师业务档案一方面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师的个人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展现学校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和办学水平等,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职称评审、学校各项评估等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3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对于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来说,其用户类型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普通的教师和系统管理员。其中,教师的功能表现为:编辑、查询和修改本人的信息,同时可以对本人的登录密码进行修改。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其功能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具有教师的所有功能,另一方面能够查询、修改所有的用户数据,同时能够注册新用户,并且可以对用户进行删除操作等。对于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来说,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查询、输入和存储教师信息,并且教师可以添加、更新个人的信息,同时可以设定和修改密码;对于管理员来说,能够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删除、添加等操作。在设计方面,利用模块化方式对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将整个系统的各个功能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通过对模块进行开发和设计,完成系统的修改与更新,同时维护数据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添加、删除、更新、查询和打印相关数据的需要。根据需求分析该系统设计了以下功能模块:教师个人信息、任课信息、科技项目信息、论文信息、著作信息、社会兼职信息、学术团体兼职信息、国内进修学习信息、出国(境)学习工作信息、专家信息、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师业务考评信息、教师实践经历和管理工作信息。

4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基于B/S体系结构,真正实现零客户端。采用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分层体系结构开发设计该系统,无需安装相应的客户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和管理。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交互性,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对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维护等管理。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同时能够容纳大量的专业知识,在安全性、准确性、运行速度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为客户端提供快速、稳定的运行环境。前台的开发工具选择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该开发语言由Microsoft公司推出,并且基于.NET2.0框架,这一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的战略性,Microsoft公司所有的编程语言的开发环境被VisualStudio.NET框架统一起来,并且可以创建、配置和运行Web服务以及Windows平台,可以很好地连接SQLServer2005。它以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统一了接口,并且访问简单、升级容易、易扩充等,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今IT技术的发展方向。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B/S (Browser/Server)模式的三层架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严格的分层定义,首先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分解,将其分成相对简单的小分块,每一层只实现系统相应层的功能,相邻层对应的功能模块通过相互调用的方式完成层间的交互,由接口完成信息的传递。系统功能利用三层架构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为系统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对于程序设计人员来说,可以方便地将该方案转换为实现应用系统功能的B/S模式,这一计算方式由传统的C/S发展起来。对应于三层架构的多层结构,其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三层分别是: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三层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通过访问数据库操作层提供的接口,业务逻辑层可以对数据库操作层进行访问,对于同样的数据库操作层来说,访问数据库访问层则是通过访问数据库访问层提供的接口来实现,对于客户端来说,通过界面层对业务逻辑层进行访问。在三层架构之间派生类去实现接口,对派生类的方法和属性进行调用,并且三层之间可以相互调用。

5结束语

教师业务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内涵建设

一、引言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内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铁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加强,优化作业流程、简化作业手续、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新技术、新设备、新办法的不断涌现,对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铁道运输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地方铁路运输企业、有专用铁路的大企业、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部门、地下铁道及港口铁路运输部门等,可从事铁路客运服务、货运服务、行车调度等工作;具体可从事车站值班员、行车调度员、列车值班员、货运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等工种。因为毕业生就业面广泛和运输企业用工需求量巨大,所以对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紧跟时代、注重理论和技能结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高速铁路建设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无纸化车票、无纸化货运单据等新事物、新技术、新举措的出现,使得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也在悄然变化,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需要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具备以下业务能力:

(一)懂专业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有很多,如客运服务礼仪、车站作业计划与统计、铁路行车规章、运输调度工作、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等。这些课程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货物运输工作中的取送车工作是由行车部门完成的,涉及到货物装车用的车辆还和车辆段的工作有关;又比如现在的货运营销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于营销人员的礼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课程里属于客运服务礼仪的内容;再比如铁路信号设备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等,这些铁路知识互相交叉互相作用,如果能将各门知识融会贯通固然是好的,但是受限于学生的专业设置和课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将每门课一个不漏的学下来,这就造成了课程和课程之间的空白区,而这个空白区就需要我们专业教师来填补。作为专业教师,我们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就要具备一桶水。

(二)擅教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从中受益。如果教师不懂得如何将知识清楚、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那么教师本身即使储备了再多的知识他的业务能力也等于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部分课程都是专业性强,章节和科目间关联性大,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些学生一次课没有听懂或者没有记住很可能会影响之后的课程学习,因此每节课的学习成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水准。教师可采取任务驱动式、设问式、情景模拟式、讨论式等适当的授课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由知识输入到技能输出的转化。一节好的课堂,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应该根据授课内容合理组合。这样学生在一堂课中,既能充分参与课堂又能将自己带入现场工作环境,轻松而愉快的掌握了知识点,对于教师来说不用总是费心去维持课堂纪律,学生自己想要主动学习,也会因此带来成就感。

(三)会技能

这里的技能包括实践技能和教学辅助技能。实践技能是指对于铁路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企业结构和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等情况教师都要烂熟于心,这样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能够根据现场工作实际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教学辅助技能是指为了充实课堂所用到的多媒体手段。相比纯文字的PPT和传统的板书,图片和简单的动画更为直观,并且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新的要求:会使用简单的动画、视频制作软件,能做出容易吸引学生的PPT甚至会简单的编程是当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与时俱进所必会的技能。

(四)能研究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日益普及。若是教师本身不与时俱进,势必遭到时代抛弃。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时刻站在行业的最前沿,了解行业新动态、新举措。同时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沉下心去研究专业知识,研究教学技能,研究学生心理,不流于表面,厚积薄发。

三、高职院校铁道运输专业教师的内涵建设

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为了提高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的服务能力,突出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参加企业实践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紧密相关,教师不能局限于只钻研自己讲授的科目,其他相关联的课程都要研究,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张严密的网。如果教师只局限于自己讲授的科目,会在知识面上存在“死角”,在讲课时就会含糊不清、讲不透彻,也不利于学生将科目之间连接起来。除了形成一张知识网,教师还要通过积极听讲座、参加培训和自主学习等及时更新这张网。实践出真知。如果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的话,这张知识网将因为缺少支撑而脆弱不堪,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加企业现场实践,了解企业实情。高职学院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深入铁路站段、货运中心、地方铁路、物流企业等单位调研学习,使自己先具备“一桶水”的资质。

(二)提高教育服务能力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运营、管理、服务能力,授课内容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居多,这就要求教师要会用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比如行车规章课程,知识点零散且侧重记忆,学起来难度大。再比如,铁路货物运输组织课程,货物的发送、途中和到达作业流程抽象,学生光靠想象是难以掌握各个流程的作业要点的。因此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精细梳理知识点,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将知识点以图片、动画、小视频或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将零散、抽象、枯燥的内容形象有序地传授给学生,化解学生学习的难点。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外,新媒体、无纸化车票、无纸化货运单据等新事物、新技术、新举措的出现,以及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危险货物运输、驼峰解体作业等,使得路局很重视职工安全教育和培训。教师应主动参与到企业培训中去,企业和学校之间应该建立起积极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组织教材,制作PPT和在线题库等,达到校企双赢、共同提升。

四、结论

为了营造一流的校园文化氛围,势必要打造一支专业和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当今形势下,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的要求已经不只停留在讲好一堂课上,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心态,面对挑战,与时俱进。担负起为铁路现代化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水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程宇,宋美霖.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变化趋势及分类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3):63-66.

[2]吴昕慧.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下铁道信号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内涵建设[J].西部素质教育,2015,01(4):48-49.

[3]刘筠,袁希平,张宇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71-79.

教师业务管理范文3

【关键词】旅游管理;物业管理;课程优势;知识体系;教学方法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物业管理课程的优势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是专业发展方向之一,其中课程设置是关键。我系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于2004年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事实上国外旅游酒店物业管理专业院校非常重视物业管理,如全球服务业管理领域的最顶尖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已将物业设施运行课程(HospitalityFacilitiesOperations)列入了核心课程的首位。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物业管理课程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同属于管理类专业。物业管理与旅游管理均属于是管理类专业,两者的课程设置虽然有所不同,但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相通的,把旅游管理与物业管理融合会有较强的协同效果,通过提高物业管理意识、丰富物业管理教学内容、加强物业服务学习,令学生们的管理知识更加丰富和扎实,在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对客服务工作更具优势。2.对客服务是物管客服核心。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有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有许多都涉及到对客服务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部分同学更是有做兼职导游员的工作经验,通过带团工作磨练对客沟通与服务更加得心应手,在物业管理企业做客服工作有较大优势,而客服工作正是现代物业发展重要方向之一。3.有利于拓宽就业面。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学生对专业选择更加人性化,但部分学生在学习旅游专业相关课程,对专业发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之后,会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旅游行业。在此情况下,通过物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拓宽了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二、物业管理课程教学知识体系

1.物业管理教材名称各有不同

“美好前程”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产品信息检索系统,负责我校所有专业教材的征订工作,以“物业管理”作为关键词在美好前程搜索的结果为例:共有54本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教材,还有一些是案例类、法律法规类、培训类、分部门系列教材等。不同作者而教材名称完全相同的只有三本教材,其中《物业管理概论》、《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各有五本不同作者同名教材并列第一,排第二位的是《物业管理实务》有四本不同作者同名教材。可见,物业管理类教材名称五花八门,也反映不同教材关注教学重点内容不一样。

2.物业管理传统教学内容

正如上述所言,不同教材其内容有所不同,象《物业管理概论》这类教材的内容比较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这类教材则能够关注物业管理操作(实务)内容,并做到以上岗的职业适应性为导向,教材内容包括物业管理导论(物业产权、物业管理内涵)、物业管理主体与物业管理市场(物业业主、业主自治、物业服务企业、物业管理市场)、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前期物业管理、物业日常管理、物业服务质量、物业财务、物业管理纠纷)、经营性物业管理、物业智能化管理等内容,即多数教材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物业管理实务的基本专项业务管理知识、物业管理实务知识的综合运用三大模块内容。

3.物业管理创新教学内容探索

随着物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业内涌现了一些物业管理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同时产生了众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管理类问题。而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和更新的周期性,即使不断改版教材内容也往往无法紧跟时代步伐,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敏锐眼光,及时捕捉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不断探索物业管理新理论、新观念和新体系。例如,目前物业管理教材中都强调业主委员会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作用,但在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没有固定专职人员、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的“三无”情况下,业委员许多工作是无法正常开展,再加上小区业主来源多样性,许多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是难以成立,在此背景下许多小区的物业管理实质上是由社区来代管,这就是物业管理新业态;广州海珠区祈乐小区苑小区业委会自行管理小区物业,并创造了降低物业管理费同时还有较多利润的“业界神话”,这些实践中的新业态,必然要求教师对现代物业管理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对业界新理念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物业管理发展新方向。可见,无论是社区代管物业、业委会管理物业,还是互联网+物业管理的新思维、新营销等内容,在传统教材中根本无法接触得到这些业界发展的前瞻内容,很需要任课教师及时搜集整理带进课堂,使课堂教学内容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三、物业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物业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让学生们既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可以掌握操作业务的实务能力,这是物业管理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强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法教学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授的手段和方式,深入分析和解读其内容,通过共同讨论和实践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案例分析法最初被哈佛商学院用作培养高级经理人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中,并一直沿用至今。案例分析法教学的优点:一是就是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课堂上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现实案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开展讨论,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提高学生们的课程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们理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把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工作中。二是在物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从第三者角度介绍物业管理企业所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案例,通过理性思考、全面分析和讨论,深刻理解和总结管理类案例内容,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更加紧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三是搜集案例的途径多样且便捷,无论是物业管理企业编写的培训案例,还是日常生活当中新闻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教师都可以把身边的、最近发生的、最引人关注、最典型相关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课堂教学效果。

2.专题讲座法教学

所谓专题讲座教学法就是首先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定为若干个学术专题,然后老师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将相关专题的基本知识点和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与今后发展趋势引入课堂。笔者认为在物业管理课程中开展专题讲座,特别是通过引入物业管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企业培训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课本外专题知识讲座,或者是物业管理经验分享专题讲座,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物业管理企业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学生与企业管理者直接对话交流,可以弥补任课教师缺乏在物业实践经验的问题,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项目导向法教学

项目导向法是以实践为前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系统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通过向同学们提供一个自组项目团队并演示相关内容的教学环境,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团队角色扮演,不断探索与创新项目的教育意义与教学内容,以此培养同学们理解和解决物业管理工作实际问题的技能。项目导向法缺点是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教学内容的理解必须依赖项目成员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演绎,还取决于观摩同学们对项目演绎的理解程度,从教材内容到教学过程信息损漏及不确定性比较大,所以本人认为只适合一些简单工作岗位教学使用。教要有法但无定法,物业管理课堂教学同样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其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包括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专题讲座法、分组讨论法等。

【参考文献】

[1]王艳双.案例分析法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大理工,2018(3)68-69+75.

[2]王贵成.专题讲座研讨式教学法及其应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02):41-43.

教师业务管理范文4

(一)召开动员大会环节

召开动员大会环节可安排在前期宣传环节结束后的当月或下月,重点围绕顶岗实习的教学形式、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和实习内容等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进一步让学生和教师认识到顶岗实习以“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开展专业课程实习,即将部分专业课程由原先的课堂理论教学转变为实习教学,通过教师的分组指导,学生带着相应的选题和实习任务,在实习中学习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职业技能,最终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达到专业培养目标。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应的学时和学分设置,具有相应的教学和考核要求,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需要的日常办公技能、作业操作技能、业务处理能力和基层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展开,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作风,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榜样激励环节

榜样激励环节应安排在学生离校前,结合已结束顶岗实习和毕业的学生情况,集中宣传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的成功经验。通过宣传栏对实习成果的专题展示、表彰大会、新老生座谈会等形式,转变学生对物流企业工作“苦、累、脏、险、偏”的错误认识。学生实习期间存在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危机是制约其顶岗实习质量与成效的重要因素,应结合有关研究,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构建干预体系,克服学生初入社会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工作挑战,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预设问题,做好规划和解决方案,争取更优成绩。

二、完善组织机构规范制度做好组织保障

(一)组织机构设计

为保证顶岗实习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做好组织机构设计。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实施校、系和教研室(指导教师)间实行单一职能的直线型的“三级”管理,这种组织机构设计的缺陷是职能单一,其工作对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和功能完整性差。为加强组织力度、集中资源、提高效率和做好保障,应改进单一职能的直线型组织机构设计,可以成立校企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合作委员会,统一对顶岗实习进行领导、决策和统筹规划。委员会下并设宣传动员组、对外联络组、实习指导组、协调保障组和测评反馈组等职能机构具体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各工作组的协调配合,可以高效整合各类资源,有力地保障了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其中对外联络组主要负责与政府部门、校外实训基地和实习单位、其他院校等组织的沟通、合作和协调工作,促进实现教育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和谐。协调保障组则主要负责对内进行教学计划安排与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冲突的协调、提供各类所需办公文经费、物资,各类管理规范和文件,接受学生和家长咨询和收集意见和提供心理辅导等工作。测评反馈组则是独立对整个顶岗实习各工作环节进行研究和评估,包括组织效率评价、教学效果测评,学生、家长和企业态度测评等,目的在于真实反映顶岗实习的实施效果,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组织机构的健全,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管理,充实了教学管理的内涵,提高顶岗实习环节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顶岗实习活动

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是顶岗实习关键工作之一,包括院级管理制度文件和系部顶岗实习规范设计作业文件等。为保证顶岗实习活动规范有序,应完善如校企合作工作流程、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规定、指导教师工作规范、实习学生守则、实习安全守则、优秀实习生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和办法。通过各项制度来形成校企合作机制、明确教师职责、规范学生实习行为,理顺各方关系。其中学生的实习行为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是重点规范的对象。具体来说,在实习中要求学生应服从学校和实习单位安排,在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的指导下,按照实纲要求,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期间须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准无故迟到、早退和缺勤,严格遵守请假制度。在实习期间须做好实习记录、按时完成实习内容和实习作业。要虚心向实习单位员工求教,注重调查、主动发现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须注意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持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联系,遇事及时向指导教师反映。实习结束后,须按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表,准备好实习笔记、实习作业等资料备查。指导教师须切实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敷衍了事,应加强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的沟通,保障实习顺利进行,应做好学生的考勤和专业指导工作,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实习情况,做好实习指导记录,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同时注重实习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并做必要的分析和研究。

三、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以确保教学质量

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监控一直是工作重难点之一。加强过程监控是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之一。教学过程的监控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综合考虑。

(一)时间维度的教学监控

顶岗实习虽然是综合性实训,强调学生独立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但仍需要将实习过程的不同阶段纳入有计划的安排和监控之中。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在时间维度上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应分别对学生提出分段实习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第一个阶段为实习的前两个月,实习内容为日常办公能力,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办公设备的使用,熟悉物流企业工作环境,规范使用工作术语等。第二个阶段约4个月,实习内容为物流业务操作能力,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物流企业业务工作质量要求,掌握作业关键控制环节,会使用各种物流设备和器械。第三个阶段约3至4个月,实习内容为物流基层管理能力,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基层物流业务管理工作;能编制基层部门或岗位工作计划,初步具备控制执行、反馈和处置各环节的能力;掌握对基础工作定量分析的方法,能提出改进作业的意见和建议。第四个阶段约为后期的1至2个月,实习内容为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能识读财务报表,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具备与客户沟通和开拓市场的基本能力。熟悉公司运作的内外环境,能为决策层提供有关的量化决策依据。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具备工作团队的领导能力。

(二)空间维度的教学监控

物流工作特点之一是跨区域性和地域广泛性。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中小物流企业数量众多,物流企业在接纳顶岗实习学生的数量上也十分有限。因此学生实习分布总体呈“区域广泛、自然积聚、小而分散”的特点,即学生实习单位分布会覆盖全国范围,但同时绝大部分又会聚集分布在如以苏州、上海为主要聚集地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州、深圳为主要聚集地的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和物流业密集的地区。在同一地区,又分布在大小不同的各类物流公司、快递公司、物流园区、物流地产等企业。这样的分布会严重影响对教学环节的有效控制从而影响学生按计划和要求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针对这一客观现状,结合有关分散型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以在空间维度监控上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对教学过程实行实时监控和指导。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电话、短信、飞信、QQ、MSN、邮件等多种现代通讯方式一对一的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使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加强了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实时指导。二是建立联系人制度。以强调学生自律为基础,在实习学生较为聚集的地区,设立学生联系人,通过联系人来从另一个方面及时了解学生实习的情况,使教学监控更加立体、信息更加全面、真实。三是抽样走访,现场指导。选派部分指导教师对相对集中的实习地域和企业进行走访,一方面慰问了实习的同学,了解了实习情况,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交流。从走访情况来看,实习学生思想稳定,实习单位对学生总体评价较好。此外,还需将“2+1”顶岗实习教学检查纳入到日常教学检查项目中来,使对“2+1”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监控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专项化四、建立科学的实习成绩测评体系来反映实习效果科学的实习成绩测评体系对真实反映学生实习成果和整个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实习成绩可以依据实习报告、实习指导教师记录和实习单位鉴定表三个途径来综合评出,重点测评实习的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

实习报告是学生实习环节的记录和总结,是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按规定将实习报告提交,参加实习成绩评定。实习报告应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习单位简介,主要包括:实习单位的性质、地址和联系方式,单位的主要业务和在行业中的地位,近年来取得的主要业绩等。二是实习过程综述,主要包括:实习时间,实习部门和岗位,实习的工作内容,实习单位所面临的新问题和难题,实习中运用的所学知识情况、实习中所学习的新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方面。三是实习体会,主要包括:对胜任实习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认识,实习工作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启发和以及今后努力方向。实习指导教师记录和实习单位鉴定表则分别从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两个方面对学生整个实习过程进行评价,主要观测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是否完成了计划规定的教学活动,达到了实习教学的目、实习单位或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

教师业务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的作用越显突出。国家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等一系列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文件,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2018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及了物流产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物流从业人员从“量”的要求变成了“质”的要求。现代物流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发展趋势。随着智能仓储、无人配送、无人分拣等自动化作业模式的出现,对物流的实践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大多数高校对该专业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的实训,一部分是企业实习。就以我校而言,校内实训就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建立了一些实训室,有一些基本的物流设备,有一些仿真实训软件,学生根据课程的需要做一些课程实训,能解决一些基本的业务流程和技能的实践学习。还有部分的学生因参加物流技能大赛的需要,还进行了业务流程的再现,也用上了RF、WMS等信息技术,基本上能重现主流的物流作业方式。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教师没有实际物流管理从业经历,大部分的教师是从高校直接到学校从教。自身没有现场工作经验,缺乏对物流作业的直观认知。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同时在现有的条件下也没有建立教师企业学习的渠道,导致教师实践能力难以提升。学校的实训教学设施设备更新慢,大多数的实训室只能满足最基本的业务流程操作。内容简单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我校而言,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实训室的数量和工位也严重不足,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导致校内实训教学效果不佳。校企合作融入不够,校外实训基地挂牌的多,能实际安排学生作业的岗位少。对学生而言基本上是在企业业务繁忙需要更多的人力时才欢迎学生去工作,从事的也是一些简单的最基本的操作,也难以做到岗位轮换,对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意义不大。另一个融入不够的是对教师而言也很难长时间安排在核心岗位轮岗学习,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没有通过校企合作得到提升。这就导致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怎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专业课教学时多采用参与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选择合适实际业务案例,让学生去讨论,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环节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考核也以小组考核为主,这样也加强的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同时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理论,这样学生学习理论积极性会更高,理论和实践就能有机结合。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后,还可以通过课程实训来验证结果,借助学校的实训室来进行业务重现。这样就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学生就能真正掌握到一定的技能,同时也找到了理论的支持。

(二)加强深度校企合作

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合作模式也要有所变化。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生阶段可以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对物流管理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知。知道了物流是做什么,了解了物流作业基本的现状。在大二时学生已学过一定的专业课程,在这个阶段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安排学生去物流公司专业实践学习,例如,学习了快递的实务后,如果再安排学生自己去物流公司送快递,那么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大三时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顶岗时要同企业沟通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作业,全面提升实践能力。从师资方面而言要派教师下企业顶岗,在企业工作半年或者一年,在不同岗位担任助理角色,这样能更多的接触企业实际业务,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知道了业务怎么处理,以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就会更贴合企业的要求。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发生一些改变,可以双方共同成立物流学院。在这个学院是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我们承担一些基础课程的教学,企业派业务骨干对实务课程进行教学,假期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毕业时基本上就能胜任岗位的需求。还可以经常性的开一些讲座,请企业的资深专家来讲物流发展形势、企业文化、最新的物流技术等。这样让学生更了解这个企业,既能帮助学生就业,也解决了企业用工的需求。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实践教学一定要跟得上形势,教学方法、内容要与时俱进。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淑华,布乃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J].科技风,2017,(02):29.

教师业务管理范文6

[关键词]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物流业进入快速扩张发展阶段,2009年3月,国务院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列入“十大产业规划”。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特别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专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达到393个。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期,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与产业提升的关键阶段,对物流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除了应掌握系统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流程和运作,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胜任物流业务运营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以及物流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然而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等原因,相较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很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导致很多企业在学生上岗前要重新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国内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其教学内容通常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除了个别课程如运筹学、体育等外,一般都应设有实验或实践学时。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常包括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等五部分。

2.1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由教师在授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完成。案例教学中选用的案例既要包括典型案例,也要包括由教师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后整理编写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具有综合应用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解决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诚信品质。

2.2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低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导论、物流学概论等。该类课程实践通常由专业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或港口等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和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从业人员到课堂授课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这一模式,使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对应的工作职位和具体工作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从事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进学生对物流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学习沟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提升专业核心技能。

2.3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物流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运输业务管理实验系统、仓储业务管理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港口集装箱堆场系统交互版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的理论学习基础上,不出校门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亲身体验较为系统、逼真的物流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技能要求。实验通常由学生分小组进行,通过岗位角色扮演,加深岗位体验,真实地体验物流管理实际工作流程和环境。

2.4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首先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方案策划、物流金融、国际物流学等。为适应我国物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与国际物流业务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国际物流学、物流金融等需设置为双语课。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港口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供应链系统仿真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国际物流系统、物流金融运营仿真实验系统、物流综合业务实验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前期所有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方案设计,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一般由学生利用暑期(通常为第三学年结束后的暑期),到专业实训基地或自寻实习单位,完成为期四周的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鼓励学生顶岗实习,独当一面,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论文,总结梳理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中所学的技能与发现的物流管理问题,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成论文。经过专业老师指导,这一论文可以继续完善深化为毕业论文(设计)。因此,学校可以形成制度,由同一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在一个学年的时间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

2.5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既包括与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讲授,也包括创业训练,后者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分组按项目开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最大限度地培训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在第7学期末开始选题,根据物流管理的专业特点,一般要求选题方向侧重于实践,要求学生结合大学期间的实训、实践与实习,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其目的性更强,与学生的就业紧密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学生毕业前强化其实践能力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注意与企业的合作,强化全过程的毕业实习指导工作,避免出现毕业实习失控的现象。

3保障措施

3.1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从注重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发展进行转变,首先需要学校从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上进行保障强化。从学校管理层到一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现代经济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高要求,进而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比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动态考核。

3.2加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的核心流程展开,并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特色,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设物流仿真实训实验室,培养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提升实际操作和物流系统全面分析管理能力。同时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综合考虑资金和场地,进行长期规划,也可以尝试多校合作共建共用物流管理实验室。

3.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合作

校内物流实验室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但其建设会受到资金、场地等因素的约束,并且更新的周期也比较慢。为了弥补其不足,学校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联系规模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经营规范的物流管理相关企业,进行协商洽谈,找准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长期稳定的“双赢”式校企合作。

3.4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师资建设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科院校应该采取措施“走出去”和“请进来”,完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走出去”是指派遣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入教师总工作量,并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考核评级的指标;“请进来”是指聘请知名学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走入课堂,承担部分实验实训和实践课程、辅导技能竞赛以及进行创业指导等工作。

3.5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是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事前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师资力量、资源平台和教学计划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应对实践教学进行事中监控,将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学校常规的教学检查中,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最后,应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事后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严格考核。

参考文献:

[1]乔兴旺,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95-98.

[3]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10(11):148-149.

教师业务管理范文7

关键词:财务管理;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能够结合行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动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财务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够对企业发展进行预测、决策、规划。高校要紧贴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亟需对接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构建深度产教融合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一)政策引领

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倡导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鼓励企业与高校在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系列政策出台为促进人才供需结构要素的全面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在企业管理领域的不断渗透,近年来出现了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了传统核算向智能财务的转型升级,财务工作出现的“数智化”转变是财务从业者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共识,行业发展趋势要求财务人员能高效地采集、加工、报告数据,帮助企业用数据来管理、决策、创新。

(三)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

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落实国家产教融合政策、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整合社会资源进行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政策扶持的良好机遇,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制定科学完备的协同育人共建方案,搭建协同育人的信息化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反馈信息。以市场机制为引导,高校应借助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在信息化领域的优势进行产教融合,在人才需求结构调研、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基地等方面充分合作,使人才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准确对接,通过与财务软件企业及其用户企业的交互融合,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专业视域,实现专业数智化改造。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到合作企业见习、实习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应用型高校也比较重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时通常比重较大,校内实践课一般是在安装有财务软件的实验室进行,校外实践课经常是联系合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见习。专业见习时间短,通常是由企业工作人员和院校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场地,了解企业运营概况,听取企业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对相关工作的介绍,了解企业业务和财务工作流程。学生在这种专业见习中走马观花,只能对专业相关工作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专业实习时间较长,但一般企业财务部门也不可能接收大量学生长期实习,因此高校经常与专门的财务管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学生安排到财务公司进行实习,学生在财务公司接受专门培训后顶岗实习,按照财务公司的要求,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虽然学生也能得到实际工作锻炼,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学生仅负责某一项具体工作,仅对负责的这项工作任务进行大量重复实践,因此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

部分高校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在招生计划中设置了订单班,实行单独招生、单列培养,课程设置既遵循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对接合作企业的具体要求,融入企业所需课程,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向高校投入一定的人、财、物等资源,学生在学校或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毕业时按照协议在指定企业就业。这种订单班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学生考评、就业选择等方面,给企业、高校和学生三方带来助力,但同时也有较多的约束,实施起来困难不小。

(三)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学生就业推荐等全流程参与。然而个别高校创办的产业学院,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对合作企业选择不当,或者专业实习模式、实习时间安排等欠妥,经常遭到学生和家长的质疑。因此,产业学院在合作中基于双方主体责任的不同,需要在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

(四)申报实施协同育人项目

目前大多数高校申报过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但并非所有高校均能按期落实。以陕西某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例,2019年获批了教育部“1+X”智能财税协同育人项目,2021年再次获批了教育部新文科背景下云财务实践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申报后,财务管理专业五名教师已经接受了师资培训,并已经获得了师资培训合格证,但因缺乏资金支持,至今相关实验室建设和后续的其它工作都没有实质性进展。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理论”轻“实践”

产教融合是新技术革命和现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是应用型大学的本质特征。[2]然而当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迫于“高校排名”等社会评价导向,将工作重心放在申硕或争取更多的硕士学位点,不能真正领会国家设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政策意图,不愿意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尤其是不少地方公办高校还停留在过去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办学理念上,并没有真正重视实践教学,甚至错误地认为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做法,坚持认为本科院校应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仍然以理论课程为主,强调知识体系完整,强调向国内重点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靠拢,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实践课程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重视实践教学效果,无法紧跟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

(二)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多数为浅层次协作

政府作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主导者,应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3]然而目前政府的主导和统筹力度不够,配套政策并不完善,导致产教融合一些具体工作难以协调。包括企业如何接收高校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学校对外出实践教师如何进行管理,实践基地建设中校企双方的权责利如何划分,产教融合效果如何评估,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期间如何考核等问题很难解决,至今仍缺乏政策规范。企业作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主体,在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育中应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合作企业并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责任。生产经营类企业往往不愿意与财务管理专业签订合作协议,不愿意接收大量学生进入企业财务部门见习、实习。一些财务软件公司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比较感兴趣,但是合作内容主要是提供实践教学软件,共建实验室等,有的愿意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机会,但校企双方多数停留在浅层次合作,多数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缺乏了解,校企合作根本目的是销售相关教学软件,看重的是经济利益,没有真正参与专业实践教学和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协同育人,同时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就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然而现实中高校与合作企业实质上的沟通并不多,财务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教师的科研往往是出于自身的研究专长,其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导致成果难以转化,科研反哺教学的成效并不高。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名不符实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有教师全员轮训制度。[4]但在具体实施中,多数应用型高校并没有扎实落实这一政策。以陕西某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例,现有在校生470名,专任教师仅有9名。生师比较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抽调教师深入实训基地轮训,加之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部分教师虽然拥有会计师、经济师等职称证,按照政策属于“双师型”教师,但因缺乏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尤其是缺乏实践锻炼,已经与当前财务管理行业的“数智化”趋势不符,难以真正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四)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时代需求脱节

信息化时代要求财务人员能针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分析外部竞争对手和内部资源利用状况及时调整企业经营战略,为企业发展不断寻求新的机会。然而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仅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更换了部分课程,增加了一些体现“数智化”趋势的课程,并没有对整个课程体系根据需求变化进行全面改革,这样的校内教学难以贴合企业真实需求,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能力。

四、多元协同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应发挥各自作用,共同促进产教融合顺利开展,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独特的育人模式。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规范协调产教融合各方利益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规范协调各方利益,才能促进产教融合多方目标的实现。政府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组织并搭建多方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由专职部门负责牵头,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科技部门等相关利益各方共同进行产教融合,促进资源充分共享,加快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政府应在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制定、财政资金支持、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校企产教融合才能减少摩擦,保护各方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提高产教融合的质量。

(二)三方共建校企合作理事会

这里的三方,指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和财务软件使用企业这三个方面。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和实际工作都离不开财务软件的使用,所以产教融合与其他专业不同,应该以财务软件领军企业为桥梁,打通软件使用企业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对接渠道,延伸产教融合链条,三方协作共同深化产教融合。为保障各方权益,促使合作顺利落地,并持续深入开展,需要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推进和监督合作事项。高校、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及部分软件使用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理事会,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对接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对接财务软件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接软件使用企业管理提升和人才需求。理事会主要由三方的相关领导组成,对校企产教融合的方向、内容进行定期探讨,可以每学期期末召开一次理事会议,对于本学期理事会决议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检查,确保合作方向正确,决议执行到位。同时对下学期的工作计划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使产教融合紧跟时代步伐和行业趋势。校企合作理事会可配备常务理事,具体负责各项工作和资源的协调并及时向理事会领导汇报关键事项。

(三)三方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

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的目的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应始终保持前瞻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高校、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及部分软件使用企业三方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任务是为财务管理专业确定发展方向,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商搭建课程体系,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确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由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骨干教师、软件领军企业的专家顾问和部分软件使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组成,及时沟通人才培养中的各种问题,确保三方的合作更加紧密。

(四)三方共建产教融合“数智化”财务管理专业

高校、财务软件领军企业、部分软件使用企业进行联动合作共同建设产教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从而达到人才资源、产业资源、学习资源的三方共享,实现产教融合可持续循环发展。软件领军企业和使用企业反馈产业需求、产业最新成果,高校提供资金、场地等条件,共同建设财务管理专业,为企业提供人才,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1.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事会以及教学指导委员会,从企业用人角度,对人才培养方向、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制定适应企业需求和行业趋势的人才培养方案。

2.三方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依托软件领军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实施项目,与实施顾问一起深入财务软件用户企业,在实施项目中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借助项目实施深入了解软件用户企业的行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进一步熟悉财务软件,更好地将软件产品与管理实践相结合。老师可将企业的管理业务及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提炼成教学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软件领军企业的项目实施顾问和技术顾问可以参与高校的实训指导,为学生提供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项目实施讲座,也可以参与部分实践课程的讲授,成为高校兼职教师,从多方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和高校老师的授课形成互补,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企业实际管理运作的理解。

3.共同开发课程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性,由三方协商将软件领军企业的前沿课程引入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与高校共同开发符合“数智化”时代特色的课程,包括云财务课程、业财一体化课程、财务共享课程、管理会计课程、集团财务管控课程、财务大数据课程、智能财务课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4.共建“数智化”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

基于目前企业的“智能财务”管理方式,依据三方的合作职能分工,高校通过引入财务软件领军企业的数字化软件平台,建设智能财务综合实验中心,引入软件使用企业领先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真实的企业案例数据,进行“数智化”教学改革,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现“数智化”升级,培养学生的业财融合理解能力、“数智化”管理能力,为“智能财务”时代下的企业培养所需的复合型财务人才,打造符合新时代特征的高水平实验基地。借助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在全国的大量客户及合作伙伴,将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输送到软件使用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生就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也便于软件使用企业招聘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社会服务合作

教师业务管理范文8

关键词:ERP;实践教学

201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信〔2013〕7号),明确指出信息化正在全面渗透和融合到物流活动中,成为现代物流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要加快培养既懂物流业务、又懂信息化的融合型人才。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通过调研发现现阶段ERP课程主要开设在会计、信息等专业,但是关于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化技能型人才,他们要掌握和熟练使用的ERP各相关模块的实践课程,研究高职物流管理的相关文献资料较少,有必要对ERP实践课程加以研究、改善,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如何将ERP纳入到物流管理教育体系中来,形成更加成熟的观点。构建一套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可以使ERP课程在高职物流专业开展起来。培养学生深入领会供应链的思想,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提升包括采购、仓储、销售等环节业务能力,熟练操作ERP系统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复合型物流人才。

一、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特点分析

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017年达到56.7万亿元,2017年物流业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物流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根据最新的物流产业大数据平台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比例调查显示,物流以初级和中级岗位需求最多。为了使培养的高职学生符合企业需求,必须对物流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其职业岗位群及主要岗位,了解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从而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对15家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进行调研,我们发现,物流企业岗位级别有四层:基层操作岗位,基层管理岗位,中层管理岗位和高层管理岗位。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物流企业的基层操作岗位、基层管理岗位人才缺口量最大。第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RP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各部门广泛应用,具有ERP处理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将是物流企业需求的主流。第三,物流职业岗位综合化。随着物流服务向供应链两端延伸,要求学生既懂仓储,也要懂得采购、仓储、销售、财务、管理等方面,对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

二、构建ERP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构建ERP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既要体现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发展后劲,ERP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构建ERP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课程内容结构框架

ERP实践课程内容应该根据企业管理工作流程以及ERP各模块的特点来完成其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设计。还要考虑ERP课程融入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之中,避免该课程由于缺乏与横向课程的联系和与纵向前后续课程衔接不当而独立于其他课程之外。按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釆用式“五位一体”的培养计划,基本思路是:构建“ERP认知实习-ERP软件实操-ITMC物流电子沙盘实训-企业经营实战模拟——ERP顶岗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开展ERP协会、物流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物流技能大赛、企业管理沙盘对抗大赛等比赛,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ERP实践课程教学设计的方案为:针对高职三年教育,ERP实践课程贯穿整个高职学习。其中第一学期主要是通过参观用友和物流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ERP系统的结构功能、企业实施ERP的环境、业务范围等。第二学期学习用友U10.1,内容包括总账管理系统、应收和应付款管理系统、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和存货核算管理系统等。通过特定的实训项目和反复训练,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与ERP操作方法,培养企业急需的“既懂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又熟悉企业业务操作”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学期开设ITMC物流经营沙盘实训,让学生模拟营销主管、采购主管、仓储主管、财务主管等职位,完成物流企业经营。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领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第四学期开设企业经营实战模拟实训。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训,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下,应用ERP系统完成企业日常的供销存经营活动。第五个学期正式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轮岗实习。该阶段学生亲自参加企业ERP的实施,能够针对企业ERP的应用、管理完成相关的工作。

3.构建ERP实践教学运行的保障体系

(1)教学方法

模拟实训教学法:以《ERP在供应链中的管理》课程教学为例,以武汉阳光世纪有限公司经营活动期间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及会计凭证作为模拟实训对象,建立一个仿真职业环境,以学生为主,按照实际企业运作模式进行实训,让学生独立完成账套创建、供销存业务处理、存货核算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实训,可以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时间,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近距离衔接,为企业培养实用型物流人才。角色扮演教学法:对ERP软件以“角色扮演”法通过分岗、联岗、轮岗综合模拟,每个学生按照岗位分工模拟企业中的角色,并且定期进行岗位轮换,让学生了解了各个岗位的业务流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实训的实战性。

(2)教学模式

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围绕学生的技能培养实施教学全过程。利用系统软件、电子沙盘等教学方法,模拟企业经营,在“教”中将ERP实践课程与物流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学生在“学”中理解信息系统的在物流企业的运用,学生在“做”中掌握ERP系统各模块的操作。构造一种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指导思想,以具体的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以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环节,使综合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3)教学团队

对武汉城市职业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充分的调查,物流专业的教师均比较年轻,在社会经验方面存在欠缺,同时考虑到ERP系统的更新与维护,我们决定从企业和软件公司聘请高级技术人员组成“ERP实践教学团队”,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ERP课程教学团队组成表。

4.构建ERP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变“单样考核”为“多形式的考核”。考核既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要反映学生应用信息系统处理业务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沟通的综合素质。在考核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在校内通过职教云平台、实操、笔试、报告的形式加以考核。同时与校企合作共建符合企业要求的校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企业填写“工作经历成绩单”,记录顶岗实习情况,确保实习效果。将校内和校外综合情况作为学生ERP实践课程的总成绩。(2)变“期末考核”为“平时考核”。ERP实践课程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将平时每一个阶段的训练综合考评,主要目的是系统而适时地获得评价信息。(3)变“课程结业考核”为“证书考核”。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企业培训取到ERP认证证书,或者参加沙盘比赛获得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加分项,鼓励学生积极深入探索ERP技能。

三、结束语

随着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物流管理ERP实践教学领域将成为一个不断变化、动态的研究领域,我们将密切关注企业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更新课程教学方法来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洑建红.高职经贸类专业ERP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2]刘峥.高职经管类课程ERP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2,(1).

[3]叶剑明.财经高职ERP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