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知识管理范例

教师知识管理

教师知识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师;知识管理;强化措施

目前,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重视。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了高职教师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要求其准确定位高职教师角色,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而知识管理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条有效通道。因此,高职教师应顺应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潮流,以知识拥有者、应用者及创新者的身份,对自身具备的知识进行补充、更新,以及有效管理,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促进自身发展,适应高职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简单来说是指高职教师对知识的管理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含义:(1)采取不同渠道获取新知识,汲取和参考他人的优势和经验,补充自身的知识缺陷,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2)对自身已拥有的松散信息实施优化整合,使其进一步实现系统化、科学化,最终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3)对已获取的知识或他人观点进行加工处理,促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建设个人知识库,以实现个人知识的存储、交流及应用。高职教师知识管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有利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当高职教师有意识地对自身知识实施管理时,就能够推动高职教师的知识实现“量变”到“质变”,构建科学规范的专业知识体系,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合理使用,提升知识使用的频率和效率,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2)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整体发展,高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引导者,理应传授给学生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学生掌握优化整合知识、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技巧,进而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3)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息息相关,通过执行科学的知识管理方案,增强教师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可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具体过程

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具体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它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知识获取阶段

知识获取是指高职教师采取研读书籍、参加专题讲座、合作交流、教学研讨等各种渠道获取自身所需知识的过程。知识获取的目的是不断丰富、完善高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是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起点和基础,其形式分为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获取的内容包括隐性知识获取和显性知识获取,其方式分为主动获取和被动获取。

(二)知识存储阶段

知识存储是指高职教师对所获取的知识实施分类整理和优化整合,使其进一步实现系统化、条理化,便于日后使用。知识存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高职教师提取或有效应用知识,为知识的交流、共享、应用和创新奠定基础,是高职教师知识管理中实现知识再利用的一个关键步骤,是构建并持续更新、完善个人知识库的过程。

(三)知识共享阶段

知识共享是指高职教师之间主动分享、交流知识的过程。知识共享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知识共享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师徒制、个人网页、BBS、WEIBO等活动或手段,积极构建知识共享平台,推动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进步,最终实现知识增值。

(四)知识应用阶段

知识应用是指高职教师把所获取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以促进工作成效和专业成长的过程。知识应用的目的主要是内化显性知识和外显隐性知识,并把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知识应用是知识获取、存储,以及共享的目的,也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五)知识创新阶段

知识创新是高职教师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延伸拓展,挖掘新知识和新规律,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主要以高职教师已有知识为基础,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是高职教师个体核心竞争力日益提升的体现。知识创新不但可以挖掘高职教师自身知识的深度,还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影响要素

高职教师知识管理是以高职教师为主体,高职教师个人知识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影响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因素可归纳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

(一)客观因素

影响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知识资源。知识资源的真伪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教师知识体系的构建、完善,面对一些无序知识,高职教师因其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不能准确判断知识的真伪性,就无法确定是否可以将其补充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二是技术设施。硬件设施的完善性、网络工具易用性,以及技术的先进性均与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成效密切关联。只有硬件设施齐全,网络工具简便易操作,技术先进,才能够更好地为高职教师获取、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知识提供有效途径。[1]三是管理环境。学校的教学氛围、教研环境,以及管理制度等,对强化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理念,推动教师知识共享和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假如学校重视教师知识管理,制定科学规范的知识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将会有力强化教师知识管理成效。

(二)主观因素

影响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主观因素同样也主要有三个。一是知识管理意识。高职教师知识管理意识直接影响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有效性,假如高职教师知识管理意识浅薄,其知识管理行为趋于被动,将不会在意对自身已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施管理,更谈不上进行知识创新,也就不能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2]二是知识管理能力。高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效率、正确性和全面性。假如高职教师知识管理能力不足,自然就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三是知识管理动机。知识管理动机不同,所引起的知识管理行为也就存在差异。假如高职教师知识管理动机功利化、物质化,将会导致其知识管理行为出现偏差。

四、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强化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好高职教师知识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思想重视,宣传得力

要真正提升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必须关注意识形态的变化。领导重视是前提,只有获得领导层面认可,才能把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学校日常管理中,学校才能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为高职教师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环境。学校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构建宣传新平台,通过Website、Weibo、WeChat、BBS、QQ及电视广播、校园宣传栏等各种途径,全面宣传知识管理,尤其要注重宣传知识管理的目的与重要性、具体措施和操作方法等,真正把知识管理理念融入校园,融入高职教师的心里。

(二)强化意识,培养习惯

高职教师要在平时强化知识管理意识,养成知识管理习惯,主动开展知识收集整理工作,依据自身工作需要和专业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通过学术研讨、专题讲座、培训进修等各种途径获取新的显性知识,并不断把这些显性知识内化,以补充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同时,高职教师还应该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自身的经验教训,实现隐性知识外显化。高职教师的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行为,需要高职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掌握科学方法和有效策略,以指导实践,促进自身发展。

(三)技术开发,系统构建

目前常用的知识管理工具有Wiki、BBS、Blog、SNS、PKM2等,为高职教师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知识管理不单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存储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知识创新。高职院校实行知识管理,其目的之一就是构建公开交流的知识平台,因此必须加强技术开发力度,构建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包含知识收集整理、查询阅读、共享交流、评估反馈等环节的知识管理网络系统,既满足高职教师实施知识管理的需要,也满足高职教师相互间交流学习的需要。

(四)激励创新,鼓励共享

高职院校应该针对高职教师知识管理行为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激励措施,这是鼓励知识共享、推动知识创新的一个有力保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激励措施都是针对知识创新制定的,关注教师的科研工作,对此制定了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详细的奖励方法,从年度考核到职称晋升,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科研成果”,激发了高职教师的创新意识,但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采取一定措施来鼓励知识共享,如评优、提供培训机会等,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激发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列,赵虹元,靳玉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9,(4):38-40.

教师知识管理范文2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实践,一种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就是培养人活动的技术中介。由此,思考当今我国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问题与出路,其前提在于从思想、从理论的视角去反思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理论的规定与定位。本文所探讨的教学方法问题,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等。不难解读出,教学方法所明确的特点:首先,明确目标导向,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是要紧紧符合于既定的教学单元、课时目标的要求以及讲授固定知识点的需要,这里也自然突出了教学方法的过度预设性,即按照既定的知识目标而在教学开展之前所预设、分离的教学方法的属性。其次,严格规范诉求,也就是说教学方法一旦确定与规定,即要求教师、学生必须共同遵守、遵循这些方法、步骤以及策略,这里突出教师与学生对教学方法不可随意改变而应是按照固定的目标进行尊重与遵守。最后,强烈程序要求,也就是说程序性强调的是教学防范的结构完整、步骤清晰,课堂教学在执行教学方法过程中在整体上也并不会根据时空场域、学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里所突出的是课堂教学的展开应该按照方法的程序、结构逻辑与原理进行步骤、环节、程序的实施。反思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定位,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特征其自身势必存在着诸多内在局限同时从教师、学生与教学方法的角度也势必引发“防教师”、“防学生”取向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角度,在这种教学方法理论规定的面前,教学方法在明确目标导向、严格规范以及程序要求的前提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完全受制于这种外在目标性的、预设规范性的、固定程序性的教学方法,其课堂角色即教学方法的机械程序的忠实执行者与搬运工,这期间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个人反思、独立批判等都从课堂教学场域中剔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由此不断丧失人文性与创造力。从学生的角度,这种教学方法理论规定的目的性、规范性以及程序性所对应的实践逻辑是对知识传递速度化、课堂教学管理效率的追求,其根本忽视了学生彼此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学生的身份与角色从来不会影响教学方法的改变与调试。对此,正如有学者指出:“当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目的在于去把‘学生’转变为‘受教师影响、加工、改造和受教师控制的对象’;同样地,当学生在使用教学方法时目的就在于去把‘教师’转变为‘受学生影响、加工、改造和受学生控制的对象’。尽管这样表述有点极端,但在实际课堂上也确实如此。”

二、教学方法转化成为课程知识的基本蕴含

上述“防教师”“防学生”实践困境的产生,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理论是在寻求一种关于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外在性、普遍性的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先于教学活动而将实践中的步骤与过程按照一定程序表达出来,可以成为一种‘写在纸上’的‘蓝图’。这就是‘简单的秩序’的表现。能把实践‘写’在纸上,就是它的理想化表现;能把实践过程在纸上‘写’成步骤,就是它的线性化表现。而教学活动恰恰是一个复杂性活动,具有复杂性。”对此,我们不难理解教学实践是人类所有实践活动中最为复杂的,这种复杂性的根源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教师、学科知识、课堂情境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教学实践中无穷的丰富性、无限的动态性以及无休止的开放性。然而,传统教学理论视野中的教学方法由于其自身理论规定的贫穷与困乏,使其成为约束、控制教学复杂性涌现、恢复以及实现的始作俑者。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用课程的视野来思考教学方法以其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概念重建与重新理解。那么,运用大课程的视野理解教学方法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的角度,传统教学方法是排斥教师取向。教师的身份与角色并非是二传手,而课程的视野中是独立的研究者、反思者以及批判性行动者,教师不再是既定、预设教学方法的传递、执行者而是通过自身的反思、省思、批判进行课程研究的研究者。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则意味着教师已经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体现为教师即课程的课程蕴含。其次,教学方法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定位的固定性、目的性以及程序性成为了教学遭以简化的罪魁祸首,那么大课程视野中的教学方法则被看作了一种待开发、亟待管理以及不断动态转化的知识资源,在复杂性的教学实践场域中,教学方法在其演化过程中会分别从学生的角度、教学情境的角度、教师自身的角度以及学科知识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生成、自组织性的转化等。这种动态的生成、转化由此体现出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本身融为一体,教学方法称为课程的内在涌现与生成,其深刻的内涵实现了“方法就是事物本身,意味着‘方法’的结构与功能应该与事物即方法的应用对象是相一致与协调的。”最后,学生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是明显的学生角色缺乏与失位,学生无非是教学方法驾驭、操纵的对象。对此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是一个‘加工厂’,教师是一个‘工程师’,学生是一堆没有生命、任人摆布、有待加工的‘原材料’,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或图纸来组织、实施的一种生产过程,以此来塑造和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然而基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视域中的学生角色则大为不同,学生则是主动影响教师教学方法改变、转化的参与者与行动者。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参与都成为课堂教学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珍贵的课程价值,由此学生也成为了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而言之,在课程视野中,教学实践中的方法渐渐实现了与教师、学生、教学情境的紧密融合而是脱离与排斥,教学的复杂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与实现。

三、教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教师实现将教学方法转换为课程知识,需要进行课堂知识管理。那么实现课程知识管理至少有以下四种基本策略。

1.强化教学实践中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

实现教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前提则在于唤起、强化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各种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强化这种意识,教师首先通过对自身课堂教学的生活史反思教学方法的内涵与意义,发觉教学方法在教师自身教学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地位,以此实现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反思逐步深度地清晰化。其中,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观察、描述、访谈、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敏感于教学案例、课程故事、教师教育叙事、优秀教师成长日志等他人教学生活中的方法存在,通过对这些教学故事或事件的整理、反思与研究,实现从教学方法的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自觉的反思、探究状态。

2.掌握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基本知识

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管理则有必要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分类的基本知识,例如从一般与特殊的角度,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一般性教学方法和特殊领域的教学方法。一般性教学方法即一般性、普遍性、基本的教学方法,指的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管理、组织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方法等。特殊领域策略既可以指基于不同学科内容需要、不同学科差异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包括具体学科内部具体问题的教学方法等。依据教学方法的宏观、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微观层面的教学方法涉及到讲授法、讲读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依据教学所展开的环节,教学方法还可以区分为备课、导入、授课、提问、答疑等等。掌握一定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知识不仅为教师理解教学方法存在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同时也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提供了基本方向。

3.实现课堂场域中课堂方法的动态转化

实现课堂教学场域中将教学方法动态转化成为课程知识则是教师课堂场域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旨在对所预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动态性的生成,对此,教师可以依据以下维度:首先,根据学生的维度,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体参与、言语提问以及神态表情等反馈角度有针对性地调整所预设的教学方法。其次,根据学科知识的维度,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教师根据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史、学习体验、学科知识与当今生活、学科知识与社区生活、学科知识与学校生活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当今发展潮流与趋势相联系的情况,由此作为设计、组织、生成以及调整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进度、程度等也是作为教师可以调试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再次,根据教学方法的维度,一般角度教学方法自身包括若干环节、策略以及相关程序,对此,教师课堂教学展开前,对所预定的教学方法的自身长处、局限以及实践中的实施状况等角度实现转化。最后,课堂情境的维度,教师根据课堂情境中的突发性事件、随机影响以及各种关系变量的角度,审查教学方法的使用境况以及由此确定是否进行更改。

4.实现教学方法转化过程的校本分享

教师知识管理范文3

关键词:教师;知识管理;模糊评价法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的获取、存储、传递等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知识爆炸性增长的现状让人措手不及,知识管理应运而生。Oosterlinck指出,知识管理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同部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列入鼓励研究领域指南,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热潮。国内教师知识管理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尚未形成。有少数研究者提出构建教师知识管理模型和知识管理系统[2-3],以此作为评估教师知识管理绩效的依据,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评估等问题少有人提及。高等院校是知识的主要创造来源和人才培养基地,知识管理与学校管理效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其知识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如何更有效教学科研以及知识分享、传播及应用[4-5]。本研究以调查问卷方式初步了解医药院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现状和需求,构建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综合评价模型,为医药院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培养和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调查和评价提供方法学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调查范围限定为湖北省5所医药院校(包括3所综合大学的医学院、1所医药学院及1所中医药大学),调查对象为以上院校的全职专任教师,利用教师工号随机系统抽样,现场深度访问并填写调查量表。通过分析某高校的预调查结果,估算本次调查至少需要抽样260份。

(二)调查工具。项目组经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后,自行设计调查量表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自评,开展预调查后对量表条目修改和优化。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84.57%,其中有效问卷293份。调查问卷由3个维度及25个条目组成,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8,分半信度为0.790;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计算KMO值为0.825,表明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统计学方法。建立Access数据库录入现场调查量表信息,采用双人录入和第三方审核方式控制数据采集质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工具采用SPSS22.0。应用AHP-模糊评价法[6-7]构建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综合分析教师知识管理能力。

二、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293名受调查教师中,男性148名,女性145名,60%以上教师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其中近50%教师的职称为讲师,其次是副教授占29.39%,助教(或未定)与教授分别占13.51%和10.47%。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8.85%,硕士学位42.57%,学士学位及以下者约占20%左右。受访的293名教师中,约74%的第一学历是医(药)学专业,其他为理学或管理学相关专业。

(二)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基本调查现状。表1列举了9个代表性条目的调查结果。其余16个条目中,其中约45%的教师认可“所在学校有良好学术交流氛围”,约54%完全不认可“所在学校有良好学术交流氛围”,其余为“不确定”;约68%的调查者对“个人知识获取能力”自评为“满意”,31%评价为“一般”,其余均为“不满意”;约57%对“知识共享能力”自评为“满意”,25%评价为“一般”,其余均为“不满意”;约13%的教师对“知识创新能力”自评为“满意”,47%评价为“一般”,其余均为“不满意”。

(三)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AHP一模糊评价法综合分析。经课题组讨论,量表中的25个条目视为模糊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初步筛选的二级指标体系中包括11个二级指标,知识管理能力的3个主要属性“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为一级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进行两轮问卷咨询,进一步筛选二级指标,参与咨询专家共9人,涉及教育管理研究2人、知识管理2人、统计调查3人、医学院校教授2人,专家的研究经历丰富,代表性强。专家意见初步达成一致后,最终纳人模糊评价的9个二级指标如表2所示。1.构建因素集和评价集按照一级指标,因素集分3个子集U=}U,U=,U3}。通过模糊转换,将问卷条目中的三个选择项{完全一致,不确定,不一致}依次转换为评价等级{优,中,差},建立评价集V={V,V2'V3卜{优,中,差)。2.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多方讨论及专家咨询,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根据1一9阶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其权重集。A、A2`A3均通过单因素一致性检验后(CR<0.10),建立一级指标权重集W=(0.297,0.364,0.339),各二级指标权重Wij如表2所示。3.确定二级指标隶属度设R为知识管理能力总体隶属度矩阵,Rij为二级指标隶属度矩阵,二级指标隶属度是对其三级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矩阵运算法则Rij=Wij*Cij,Cij是统计293名教师对应若干三级指标的评判集分类矩阵。以二级指标A11“知识获取来源“为例,其因素子集包括3个三级指标,权重集W11=(0.464,0.288,0.248),C11=0.660.310.030.720.250.030.740.250.01,计算出R11=(0.699,0.281,0.023)。依此类推,求出其余8个二级指标的隶属度矩阵Rij(i,j=1,2,3)。4.多级模糊评价根据模糊评价运算法则Ai=Wi*Ri(i=1,2,3),以“知识获取能力”的模糊评价为例,W1=(0.433,0.306,0.261),R1=(R11,R12,R13)T,计算出模糊评价结果A1=(0.687,0.29,0.023)。同理可得,知识共享能力A2=(0.697,0.247,0.056);知识创新能力A3=(0.398,0.478,0.124)。记R=(A1,A2,A3)T,权重集W由表2知,根据模糊评价法则A=W*R,知识管理能力隶属度矩阵A=(0.533,0.400,0.067)。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以53.3%的把握度认为被调查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总体为“优”,被调查教师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共享能力为“优”,其隶属度分别为68.7%与69.7%;知识创新能力评价为“中”,其隶属度为47.8%。

三、讨论

(一)高校环境有利于教师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新医科背景下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是高校知识管理体系的主体,教师知识管理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更决定着学校的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8]。知识管理能力是体现如何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运用、分享和创新的过程[9],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和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彼此交流知识的机会广泛,与其他组织相比更容易获取知识,在组织结构上,宽松的控制方式也易于知识的传播与创新[10]。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知识获取”能力评价偏“优”也佐证了此观点,其中“个人获取知识来源丰富”得到了大多数人认可,高校特有的多元化知识传播环境是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和内化的有效条件,是教师个人知识创新的“原始场”。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实现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模式”转变为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为支撑”的新医科模式,强调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11],也为医药高等院校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二级指标“知识获取工具使用”与“学术会议交流”的多个调查条目都设置了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调查内容,如对于量表中“熟练使用多种网络检索工具”、“经常应用知识管理软件进行知识的管理与积累”、“经常通过网络与同行展开学术交流”等调查条目,各有62%、37%、67%的受访者回答“完全一致”,表明如何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知识管理能力仍有较大空间。通过信息技术打破传统专业培训和交流模式,快速高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将隐性知识与公众分享,向显性知识转化,再内化为隐性知识[12]。通过信息技术促进知识转化,也是教师自身知识管理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潜在需求大,教师知识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本研究参与调查的近300名教师中,以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居多,约80%教师职称为讲师或副教授,他们正值事业上升期,大多是教学或科研骨干,知识获取能力毋庸置疑。调查发现,由于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学科背景是医药学,承担了来自于临床和教学的双肩挑任务,他们一致认可学校建立统一的学术交流和共享平台,有利于个人知识转化和创新。关于二级指标“个人教学技巧、心得感悟等与他人的共享”,是个人知识共享的典型行为,提及到“是否与同行展开学术共享时”,90%以上都选择了仅利用微信或QQ等私人社交工具交流,70%受访者提出所在学校尚未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反映出基本都是个人自觉行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术会议交流”、“合作”与知识创新中“主持科研课题”两者得分高度相关,但“学术会议交流”和“合作”评价为“优”的隶属度分别仅为0.422和0.357,提升可通过内外激励机制激发知识共享的潜在需求。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知识创新”能力自评为“满意”的受访者比例远低于“知识获取”和“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创新”的隶属度评价结果显示为“中”,总体模糊评价中“优”与“中”的隶属度大小也无显著差异,提示知识管理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知识创新”。根据高校的四大功能,教师知识创新能力有四种表现形式[13],除教学创新外,最直接的形式就是科研转化创新能力。除“主持科研课题”外,本研究还调查了“对科研与知识创新能力关联度的认知”,以此评价被访者对知识创新内涵的认知能力。量表中与“主持科研课题”相关的条目有3个,其中“有主持省级以上课题”的人员仅占51%,通过科研经历提升知识转化能力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回答关于“对科研与知识创新能力关联度的认知”的问题有两个,85%的调查者均认可“个人知识创新能力一定有利于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经历一定有利于提升知识创新能力”,表明高校教师已认识到知识管理对于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可能是目前缺乏外部环境支持。

四、建议

(一)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教师知识管理能力,加强高校的知识管理文化建设。“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要求“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全覆盖”,培养教师知识管理能力,就是培养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重要来源是互联网信息,唯有教师自身掌握相关信息技术作为知识获取工具,才能构建个人知识仓库。高校应重视把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建立有利于知识管理理念全面应用的政策机制,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环境。同时,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化优势,建立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宣传知识管理理念,真正把知识管理应用融入智慧校园建设。知识管理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医药院校教师还需满足新医科培养体系的多元化知识需求,学校应鼓励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机制,构建“以教师为本”的知识管理文化氛围,促使教师养成探索新知识、发现新知识的创新意识。教师借助外部氛围推动自身的知识管理理论学习,进而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和自我学习,将内在动力转换为学习能力。如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知识收集整理工作,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和专业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通过学术研讨、专题讲座、培训进修等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并不断把这些显性知识内化,补充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应开发虚拟社区项目,为教师提供教学反思的信息化交流平台[14],个体自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常视为不可外化的隐性知识,而虚拟化环境可消除封闭、自私的共享障碍,有助于提升隐性知识外化的能力。

教师知识管理范文4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信息搜索;信息管理;信息分享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互联网知识的获取、生产、和传播,知识的全球化和网络化让互联网成为知识存储、获取和传播的平台,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使用互联网平台和工具进行知识管理,如何提高教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的能力,将网络碎片化知识通过加工和管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需要时能够快速检索和使用,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为什么要学习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具有三层含义:对个人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学习新知识,吸收和借鉴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创新出新的知识。信息社会,知识大爆炸,信息广泛传播,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巨大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为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互动性、海量化,数字化即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成数字进行处理;网络化,能把世界各地的用户一网打尽,形成互联互通;高速化,强大的处理能力和极高的传输速度,把距离和时间瞬间融化;互动性,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双向互动;海量化,各种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查找。互联网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知识获知场所的变化,获知时间、获知地点、获知内容、获知观念的变化,更改变了生活方式和学校方式,传统教室变为智慧教室、纸质媒体也转变为电子媒体,知识变得非结构化,因此,在这个时代搜索与分享信息变得重要,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的选择性学习能力、有甄别的接收信息的能力、较强的信息加工和整合能力也成了必备的能力,要做好知识收集、知识分类并构建自己个人知识库。

2资源的获取

俗话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也就说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浩瀚的网络中有很多的资源,那如何获取我们想要的资源呢?搜索引擎可以帮助我们方便的查找网络上的信息,常见的搜索引擎有百度、谷歌、搜狗等,每个搜索引擎都有自己的查询方法,只有熟练地掌握它才能运用自如。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时,首先,提炼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且靠单一关键词搜索难以快速而准确地找到想要的信息,在输入关键词时,可以使用逻辑连接词如AND、OR等来提高搜索效率。AND表示逻辑与,它所连接的关键词必须同时出现在查询结果中,如想要看看“MOOC”和“SPOC”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可以在搜索栏中输入“MOOC”空格“and”空格“SPOC”,会去除很多无用信息。OR表示逻辑关系与,如果只要其中一个关键词出现在结果中,那么可以用OR相连接。通过加“双引号”可以进行精确检索,在百度时,有时输入的一个关键词,会被拆得七零八落,可通过给关键词加双引号,可以使检索更为精确;“关键词+空格+filetype+:+格式”可以帮助在众多的格式文档中找到满足我们要求的格式,如我们想要查找有关教学大纲的Word文档,可以输入“教学大纲filetype:Word”;如果想要搜索某个限定网站的资源,可以用SITE命令,写法:“关键词+空格+site+网址”如想要在知网中搜索关键词MOOC,那么可输入:MOOCsite:cnki.net,那我们看到的搜索结果大部分来自知网。除了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源,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盘获取资源,网盘是有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在线存储服务,可以在上面进行文件的存储、访问、备份、共享文件等,我们也可以搜索网盘上分享的资源,如搜百度盘,它基于百度云搜索,是大的百度云网盘资源搜索中心,能够一网打尽所有的百度网盘资源,比如说我们想要在网盘中搜索到别人分享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件”资源,那么打开搜百度盘网页后,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件”,再选择网盘搜索,就可以把网盘中所有相关资源搜出。作为一个老师,我们经常需要在网络上查找学术资源,学术资源的获取主要途径有学术搜索引擎、专业学术数据库、学科信息门户、学术专业论坛、专家博客、微信公众号、开放存取资源系统等。学术搜索引擎有百度学术、google学术、bing、SOOPAT(专利搜索引擎)、FINDARTICLES(论文搜索网)等等搜索平台;学术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其中知网是目前中国最具权威、资源收录最全、文献信息量最大的知识服务平台,里面包含了期刊杂志、博士硕士论文、报纸、专利、年鉴等资料;网络上也有很多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讲义、参考文献、阅读资料、练习、实验和讲义、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等,如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件、日本开放教育资源等。对于我们所需的各种资源,如文档、图片、音乐、视频等,网络上均有相应的专题资源网站,如图片资源网站有全景网、千图网、素材公社网、花瓣网等,图标资源也有专门的一些网站如FLSTICON、NOUNproject等,文档与文库有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音乐资源网站有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QQ音乐、音效网等;视频资源网站有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YOUKU教育频道;PPT模板网站有第一PPT、优品PPT、稻壳儿、变色龙等网站。综上,网络资源丰富多样,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相应的素材网站上进行下载。

3资源的管理

在下载到各种所需的资源后,要树立分门别类的文档管理思想,注意在平时的工作养成分类存储文件的好习惯,适时建立起命名容易识别且特征明确的文件夹,将自己计算机中的所有文档按照类别进行归类后存放其中。对于一些重要文件可通过坚果云、百度云等云盘将其存储到云端,一方面可对文档做备份,另外也方便随时随地下载分享文档。对知识的分类归类时,云笔记是一个比较实用的管理工具,可以更便捷的收集各类信息,也可以轻松浏览、搜索、分享笔记,我们日常收集的信息可根据主题建立一个笔记本,将同类型的笔记本合并成笔记本组,各种信息在云笔记中便有了固定的存放点从而便构建了我们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充实信息,被加工的信息经过组织内化于心后才可以被称为知识,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目的、有取舍的借助云笔记收集信息,同时经常进行回顾、整理、反思,才能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知识的分享

知识的分享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个人对知识的加工、深化才能进行分享,分享知识的同时,也是自我知识提升的过程,在进一步深化分享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是一个益已益人的过程,分享知识的工具或者网络平台众多,如微信、百度网盘、QQ空间、微博、云笔记、MOOC平台等等都可以进行分享。综上,互联网+时代,学习有很多方便快捷的学习软件和平台,获取知识、管理知识更有系统规范化的软件平台,新思维、新技术是未来教育新变革的主题,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增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掌握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与模式,最终应用于教学以促进自身的个人专业发展,只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强、理念先进、方法策略得当,并且活学活用工具、扬长避短、不断总结经验技巧,就一定能够实现个人知识增值和个人价值提升,加快自身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意识与理念:职业院校教师如何提升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上篇)[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1):63-70.

[2]杨建平.“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8(Z2):90-91.

[3]蔡晓玲,詹庆东.Web2.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3):136-141.

教师知识管理范文5

1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现状调查

1.1问卷设计

问卷中共设计了26个问题,问卷内容大体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被调查教师的个人背景,以便于样本统计分析;二是了解高校教师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与评价;三是调查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四是调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现状;五是了解教师间知识共享的意愿和困难;六是调查高校教师实施有效知识管理的障碍因素.

1.2样本情况

为保证调查信息的真实有效和调查对象的覆盖面,选取了赤峰学院的13个教学院系和4个行政及教辅部门的教师作为问卷发放对象.共发放问卷501份,回收418份,回收率为83.34%;其中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3.78%.根据本研究对象的392个样本,分别依其性别、学历、专业(文理)、教龄等项目。

1.3调查结果

1.3.1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评价

根据问卷中相关问题分析,受调查的392名教师均存在着知识管理行为(包括自觉和不自觉的);而对于“知识管理”为一概念的理解,有12人(3.1%)认为自己“很熟悉”,有36人(9.2%)选择“熟悉”,有184人(46.9%)认为自己“了解”,有116人(29.6%)的人“听说过,但具体是什么还不清楚”,有44人(11.2%)“没有听说过”.

1.3.2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

问卷中将此问题设置为多项选择.其中选择从“课堂上”获取专业知识的为166人次,选择“书本中”的为367人次,选择“与老师或同学交流讨论”的为228人次,选择“网络中”的为314人次,选择“亲身的教学实践”的为186人次.可以看出利用书本和网络是当前高校教师的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

1.3.3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现状

就知识管理的过程而言,知识管理工具可以分为知识获取工具、知识存储工具、知识传递和共享工具及知识转化和创新工具.不论被调查教师自己知道不知道,392个样本全部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知识管理工具;其中对于知识存储工具的使用率已达到100%,知识获取工具的使用率为67%,知识传递和共享工具的使用率为48%,而知识转化和创新工具的使用率仅为1.4%.

1.3.4学习与分享知识的意愿和困难

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或知识与他人分享时”,有269人(68.6%)“非常愿意”,有77人(19.7%)选择“比较愿意”,有20人(5.1%)选择“不太愿意”,有26人(6.6%)的人选择“不愿意”.对于分享知识的困难,有169人(43.1%)“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分享知识”,有126人(32.1%)“不知道谁需要分享我的知识”,有45人(11.5%)“没有意识到需要分享知识”,有31人(7.9%)“不知道自己能给他人分享哪些知识”,有21人(5.4%)认为“别人没有与我分享知识,我也没必要与他人分享”.

1.3.5实施有效知识管理的障碍因素

如果将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划分为获取知识、存储知识、整理知识和反思知识四个步骤,有189人(48.2%)的认为“反思知识”较为困难,有134人(34.2%)认为“整理知识”比较困难,有66人(16.8%)认为“获取知识”较为困难,有3人(0.8%)认为“存储知识”较为困难.

2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2.1肯定知识管理的存在性与重要性

参与调查的392个样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管理行为.在知识的获取、存储、传递和及创新方面有着多年积累起来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这说明高校教师充分肯定了知识管理在本职工作中的存在性与重要性.调查显示,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中不仅存在,而且非常重要,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知识管理的意识性,并着力培养教师积累、提炼与分享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2.2在知识管理应用方法上存在不足

第一,目前高校教师知识积累与分享的途径较单一.调查显示,虽然教师认为知识积累的途径有很多种,但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只是用到了书本学习和网络查询,个别教师提到了同事间的交流讨论.说明教师实际应用的知识管理方法并不丰富.第二,对信息化管理途径的认同度不高.能够主动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积累和分享知识的教师不很多.第三,对知识共享存在疑虑.在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上,很多教师提到担心自己的学科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被分享后自身优势丧失、担心知识对他人无效等,也提出了知识共享的环境和氛围、共享的平台和时机等都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意愿,说明目前高校教师对知识的分享还存在很多心理顾虑.

2.3对提高自身知识管理能力表现出积极意愿

首先,愿意学习获取和存储知识的方法.超过95%的教师表示愿意通过学习促进知识获取和存储的方法.说明教师对知识的学习、积累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渴望通过对先进的知识管理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教师提出多种促进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共享的方法.说明高校教师对知识管理有很好的想法,能够积极提出有效对策,为进一步训练和提高教师的知识管理水平提供了前提和心理基础.

3提高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水平的对策

3.1进一步强调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

虽然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对于知识管理有较高的认可度,但是对知识的学习和管理仍然多限于显性层面,多数教师还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隐性知识管理体系,对知识管理的应用较为简浅.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调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加强知识管理上体应用方法的培训,进而使高校教师对于知识管理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解.

3.2提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表达能力

提高教师对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表达能力,是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显性化和传播,与教师自身的表达和表现力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尊重知识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起自己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意识,循序渐进地训练隐性知识积累与提炼的技巧,进而养成一种善于分享与交流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管理水平.

3.3营造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环境与氛围

一是创设乐于共享的校园文化.应该让每一名教师都认识到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有限的知识组合、叠加、碰撞之后,会发挥很强的积累效应.教师之间的相互分享与交流,会使经验得到加倍提升,是值得推崇的.二是建设良好的群体关系.信任程度是影响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三是对教师评价标准的组织化.担心知识共享后自身优势丧失是阻碍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观念中,对教师的评价都是以个体间的相互比较为基础的,要提高知识的分享与交流力度,学校需要更新观念,改变评价标准,更注重从组织性(即全体教师共有的经验和技能)和进步性(即教师个人前后的进步与发展)方面进行评价,使教师能够从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待知识,消除内心顾虑.

3.4创建有效的知识管理平台

通过组织观摩交流、体验实践等活动,创造教师间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传递和共享的机会.鼓励教师多进行教育反思、经验总结、撰写教学日志等思考性活动.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在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后,对相关经历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和提炼,挖掘其中的隐性经验;学校可以考虑适时开发校园网络分享平台,也可以通过微博、Blog等网络工具进行教师知识管理.

作者:杨晓辉 薛颖 荆雪 张艳明 单位:赤峰学院网络与信息管理处赤峰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篇

1教师隐性知识特征

以非结构化非正式的方式存在,相对主观,是零碎的、不明确的、很难规范化、也不易系统地传递给他人。个人的隐性知识,是学校、企业、组织新知识生产的核心。所以教师知识管理不仅仅是管理教师的显性知识,使其条理化和系统化,更要将隐藏于教师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转化、分享、运用和创新等,使之显性化并优化利用。教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拓展其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增强其专业技能,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其行为。因此,如何挖掘存在于教师个体中的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分享,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成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现状与调查分析

以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为内容,以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教师为调查对象,分别从教师对隐性知识的知晓程度、教师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影响隐性知识管理的因素、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调查。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编写《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8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回收率98.33%,有效率98.31%。根据对问卷调查做出的统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如下。

2.1高校教师对隐性知识的认识程度

设计了4个问题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了基础性的调查,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知晓程度、明确程度和积累程度3个方面。通过调查,表明大多数的教师虽然对知识管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隐性知识知之甚少,只有8%的教师能明确和感知自己的隐性知识。在教师自身隐性知识积累方面,有51%的教师表示会经常积累与师生交流中捕获的信息,33%的教师表示会偶尔积累,16%的教师从不积累。但是仅有23%的教师注重隐性知识的记录和转化。由此可见,虽然部分教师积累了一些隐性知识,但是没有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和转化,没有发挥出隐性知识的最大价值。

2.2教师隐性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

在知识获取的途径上,多数教师仅限于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科研和阅读专业书刊。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出的主要原因有:(1)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不强,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仅仅满足于完成工作量;(2)教学反思不足,不善于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随机的、情境化的问题进行管理;(3)较少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知识管理,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态和管理方式;(4)在知识的加工、交流、创新方面比较欠缺,没有充分利用科研机会进行知识创新。

2.3影响隐性知识管理的因素

(1)态度。态度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教师对隐性知识管理的态度决定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通过调查,了解到55%的教师认为隐性知识管理非常重要,45%的教师认为重要。这说明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这对其实施个人知识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更能关注自己隐性知识的获取,因为由于晋升职称的要求使得自己更加注重科研、教学中的收获等等,并从中受益。所以教师们都要不断努力通过晋升职称来提高自己。(3)教龄。工作年限的不同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影响不同。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更加肯定隐性知识的管理对其有重要作用,认为教学反思、观摩教学、科研活动、团队合作等对隐性知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工作5年以下的教师多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后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认识到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4)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共享的组织文化势必会影响隐性知识习得和转移的速度和质量。调查表明,经常开展教研活动、观摩活动和学术辩论活动多的教师团体总体上比缺乏合作交流的教师更加重视隐性知识的习得。(5)制度。95%的教师认为知识的共享比知识的专有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才会有长久的共享热情。所以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来确保知识管理的长效实施。

2.4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情况

在问题“您经常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传达给别人?”的回答中,仅有11%的教师选择了经常,而且有81%的教师认为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具有更多的隐性知识。在问题“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对象?”的回答中,转移给学生的占52%,转移给同事的仅占5%,不转移的占到了43%。针对此现象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出的主要原因有: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认同隐性知识是与他人竞争的优势和个人价值的核心,但是一方面由于有些教师害怕将自己所掌握的隐性技巧、诀窍和经验等传授给别人会使自己丧失竞争优势,另一面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即时实践条件等因素使得隐性知识的转移难度高,因此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

3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

3.1提高教师对隐性知识管理的敏感性

每个教师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要向教师说明知识管理的目标、愿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个人的影响(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等,降低对知识管理的抵触情绪,从而增加知识管理的透明度。

3.2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从感知的易用性和感知的有用性出发,向教师介绍一些“低门槛、零技术”的知识管理软件。现代网络工具如QQ、微博、博客、OneNote、360Doc等使得自己与他人加强了沟通,并使自己获得了更多的未知知识,为隐性知识的积累和转移提供了工具保障。

3.3将隐性知识纳入对教师能力的综合测评

知识管理能否顺利推行下去,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实现所设定的目标,使教师贡献自身的隐性知识时能得到认可,这样教师一般会乐意积极共享自身的隐性知识。没有一定的内在动力,要持续共享自己的所有,是件不容易的事。

3.4共享的文化

要营造一个人人愿意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的氛围和文化。在现实中,教职工之间的知识垄断、互不信任及利己主义等都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学校应根据知识管理的现状,在教师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培育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加强以人际关系为主的组织沟通和以信息技术支持为主的网络沟通,努力塑造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

3.5灵活而有效的制度保障

只有当知识管理由外部的约束、刺激、激励变成内部自发地进行知识管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管理,最终促进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这就需要使用相关的制度或措施来保证这种转变。如日常管理制度、激励考核制度、支持制度等等。根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激励动机设计不同的激励补偿机制,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来调动知识主体共享其隐性知识的积极性。

教师知识管理范文6

(二)幼儿教师进修意愿低,进修效果不佳

通过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园组织教师进行的各种教育培训、讲座、研讨会等很多都具有强制性,并非教师自主自愿参加的。另外,很多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而缺乏适合与教师直接操作利用的实践性知识,因此教师通过学习只能获得其中的皮毛,很难通过转换运用到教学中,导致其培训效果不佳。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参加这种培训进修学习的过程中,一开始还能做笔记,认真听,随后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做自己的事情。长此以往,教师对当前的各种培训失去积极性,持消极和失望的态度。

(三)幼师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强,但知识的转化能力较弱

刚入职的新教师知识获取方面能力特别强,从日常听取老教师的经验和观察其教学中的行为能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但其运用的过程却具有照搬的嫌疑,不能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进行知识的转化和更新。幼儿教师的学习以显性知识为主,通常是自己经过文本、电子文档学得的知识经过简单存储后便在课堂中再传递给幼儿,很少对知识经过精细地分析加工而形成新的知识。而且教师对所学到的显性知识很少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另外对自己在教学中和日常情景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容易被幼儿教师所忽视,而幼儿教师教学的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教学的情境性和不确定性,提醒教师要重视偶然的和不确定性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现实中,教师虽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奠基和提取知识的能力而致使其很难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加以利用。

(四)幼儿教师知识加工水平低,反思视野较窄

随着近年来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视,幼儿教师也开始理解和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侧重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发情景,因为只有一天中的突发状况是令教师印象最深刻的情景,教师会注重反思这种突发状况的如何妥当的处理和当时教师所采用的策略是否恰当,以后遇到类似情景如何处理等。而教师的反思不止只有这些,教师还可以反思在家长工作、教学过程是否顺畅、幼儿一天中的表现、反应、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幼儿教师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策略

(一)重视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知识的获取、整理与储存是为了反思,知识的转化与创新也正是反思的结果。[3]幼儿处于不断变化的阶段,每时每刻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幼儿教师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的情境性,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其所面临的情境给予及时的反思,总结实践经验。并对所记录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分类,必要时可在幼儿园中进行分享,从其他教师或专家处获得不一样的观点,完善自己的经验,以是隐性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理论性知识。

(二)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

档案袋原本主要应用于学生,指收集学生自己认为能够证明自己的学习进步、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成果。而这里我们应用到教师身上,就可以记录教师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教师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在教学档案中,教师可以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这主要是用来挖掘教师的自我认知,包括个人的兴趣、个性特征、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等。[4]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可使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总结自己的所获得的或所欠缺的知识或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为教师以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源并让教师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给予弥补。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在让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之前,幼儿教师应了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也能促进其专业成长。幼儿园可以请信息技术方面的有关专家为幼儿教师开展讲座,让幼儿教师了解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元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交流沟通的功能,教给教师如何简单快捷的搜集到想要的资料,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师教学过程中,如开发flash软件、基本办公软件的运用等。另外,让幼儿教师学会如何在闲暇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成长,如开发自己的微博或博客等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切磋交流沟通等。

(四)重视教学随笔的重要性

教师知识管理范文7

进入2000年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充分运用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伴随越来越多的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确定民办高等教育成败的因素。而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民办高等教育是否拥有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而民办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又取决于教师知识的管理。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民办高等教育;教师知识管理

高等教育教师是高校教学知识生成与创新的中坚力量,从人力资源管理对教师知识的有效管理,将促进民办高校教学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了解和掌握教师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是当代民办高等教育提高教师素养有效手段。

一、高等教育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就是教育,同时高等民办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一般来讲有四个任务,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但是根本的任务在于人才培养。当今社会愈来愈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认真落实学生参与实践、推动在校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习环节来完成的。因此,高等教育教师的知识管理是高等教育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web4.0和工业4.0的来临,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与创新在大数据时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教师知识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更加不可取代。

二、民办教师知识管理的优势

1.民办高等教育有充分的自主性。民办教育体制是民办高等教育最明显的比较优势,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在融资、用人、内部管理等方面拥有充分的自主性,通过人力资源教育要素市场,建立机动灵活的民办高等教育教师知识管理机制。2.民办高等教育的现代大学制度。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是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举办者、理事会或董事会、校长、监事会组成的治理结构,形成了研究和决定民办高校管理重大事务的有效程序。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理事会或董事会决定办学重大事务,民办高校校长负责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执行民办高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决定。既保障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投资人在重大事务上的决策作用,又充分发挥校长组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负责民办高校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民办高等教育工作效率和效益。3.民办高等教育专业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民办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例如民办高校开设新专业之前都做市场调调研,根据企业的人事部门岗位需求开设符合市场需求实际的新专业。同时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来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内容。4.民办高等教育激励机制优化教师结构。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角色愈来愈显得重要。民办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是实现教学质量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在教师知识管理上大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和挑战性,利用民办高校自身内部管理自主权较大的优势,建立有效教师队伍的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优化民办高校师资结构,优选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三、民办高等教育教师知识管理的挑战

1.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挑战。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四十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退休返聘教师较多,中年骨干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年龄结构断层较为严重,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学位学历层次偏低,博士学历的教师基本留不住,比例不及15%。除退休返聘老教师外,职称层次不高,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培养出高职称教师较难;学缘结构不尽合理,来自于“985”、“211”高校的较少;刚跨出校门的研究生较多,有实践经验的较少;同时,一些民办高等教育吸纳较多本校毕业或同一类高校毕业学生,“近亲繁殖”现象普遍。2.民办高等教育教师的待遇相对偏低的挑战。学生学费是民办高等教育收入的基本主要来源。学生学费既要用来改善办学设施条件,又要用于支付教职工的工资及福利。因此想改善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较为艰难。而公办民办高校的教师工资、基建投入等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收取的学费很大部分用于改善教师的福利,支付教师课时津贴,较之得到更多的福利。总体来看,民办高等教育教师往往做着类同的教学工作,但福利待遇不能与公办民办高校差距较大,心理落差自然而生。3.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流动性过大的挑战。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归属感不强,没有事业编制和退休保障,社会、民办高校提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平台不足,教师看不到较好的前程,机会与条件成熟,或考国家机关公务员,或考有事业编制的公办院校,或到待遇更高的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流动性大,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乃至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相当不易,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知识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4.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知识管理与评价的挑战。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知识管理愈发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其中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管理与应用水平己成为民办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是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是实现民办高校的组织目标和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对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对教师知识管理更是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没有形成被公认的科学和有效的教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规范化的进程和民办高等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需要,探索科学的教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5.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知识管理的创新与拓展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在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受到web4.0和工业4.0的影响,“互联网+”将渗透进每个专业。高等教育作为研究传播知识与学问的场所,是知识生产、传播、创造和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教师是其中的生力军。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和创新的知识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智慧生产力,增强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四、增强民办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对策

1.实施人本管理的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观。民办高等教育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取得优势,必须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树立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观。目前有的民办高等教育的人事管理部门以"事"为中心,被视为从属的,不创造价值的部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民办高等教育内外部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必须与时俱进,站在高校层面的知识管理目标的高度,将人力资源管理至于知识管理中来。适应以web4.0和工业4.0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为民办高校知识管理的服务。民办高等教育知识管理和培养是一个长期契而不舍的过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爆炸,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管理理念也不断更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观,才能使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质量提升中立于不败之地。2.建立民办高等教育整体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规划。民办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管理是为实现民办高校整体目标服务的,必须通过知识管理,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短期、中期、长期人力资源知识管理规划。2.1根据自身定位、知识管理特色的民办高校,制定具有柔性的性长期教师队伍知识管理规划,并以此为依据,相应制定中期战略规划和短期操作计划。包括知识管理的组织、制度、人员和成本计划。这些知识管理规划和计划,与民办高校其他规划和计划密切相关,相互协调和约束。2.2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人才,根据民办高校知识管理的需要,把吸引优秀教师人才作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工作,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知识管理提供与岗位相匹配的人才资源。2.3以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知识管理为指导,做好教师个人职业规划设计,既要充分考虑民办高校长期知识管理规划和需要,又兼顾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规化发展,做到两者相结合。只有民办高校与个人知识管理相辅相成,教师的人力资本,才能不断升值和创造新的价值。2.4通过人力资源知识管理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增强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3.建立民办教师职业素质的保障机制。以民办高等教育知识管理为导向,建立民办教师学习型组织继续教育体系,把继续教育作为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知识管理目标的抓手,形成系统完善、针对性强的知识管理型终身学习型组织,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鼓励校行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使民办高校站在大数据时代的知识前沿;加强与海内外高校合作,提升教师队伍知识管理整体水平。4.建立面向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民办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依据知识管理,改革薪酬制度,合理运用激励措施,要积极发现教师对新知识的需求,激励教师追求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组织绩效,完善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目标体系。建立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民办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有效激励。5.确保人力资源发展知识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的教师是民办高校办学的主力军,民办高等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拥有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具备一定特长的骨干教师和一支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形成知识管理的核心竞争力。5.1实施规范管理,以人力资源知识管理为目标,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严格绩效考核,提高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民办高等教育可根据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目标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绩效考核小组。5.2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民办高校知识管理目标、办学特色和发展需求招聘优秀人才,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新学科、新知识的各类进修,努力提升专业知识和素养。5.3与高水平大学合作,充分利用公办高等教育及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优势资源,不断扩展知识管理的深度和宽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Web4.0和工业4.0时代到来,将为民办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知识管理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互联网+”的搜索智能化、信息个性化、数据整合有效化、信息服务高效化等诸多特征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知识管理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民办高等教育内部建立一套不断知识更新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的体系,完善的知识更新制度,促进民办高校和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良性运转,形成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然.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民办高校竞争优势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0):90-91.

[2]张君,杨光辉.高校人才培养中构建大类培养和自由转专业的应用研究——以潍坊某高校为例[J].科技视界,2016,(23):173.

[3]王义宁.民办高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111-112.

[4]陈贝.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5]郭兵.知识是管理之基管理是市场航船之舵[J].科技信息,2012,(01):668.

教师知识管理范文8

随着高校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我们倡导的高校教育改革不仅仅局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应该关注于老师与老师之间,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社会化网络以及教育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内涵,着重分析了高校教师知识与知识行为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设计了几个关于社会化网络教育知识管理目标,最后根据这一目标构建起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并且依托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实现知识共享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

【关键词】

社会网络化;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构建

所谓的社会化网络主要指的就是通过利用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用网络连接起来,进而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方便。社会网络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许多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展示了信息共享以及信息管理的能力,这就促使我们构建起社会化网络教育知识管理系统,很好的解决了当前我国高校当中知识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知识与知识行为的特点

(一)高深知识聚集

高校当中汇集了多个专业的教师,不同专业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一样,当所有的教师汇集到一起不仅改善了高校学术交流环境而且为高校知识创新提供了可行性条件。不同的教师通过校园社会化网络沟通交流不断的汲取其他专业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涵养并且有有利于加快高校知识创新的步伐。

(二)隐形知识丰富性

高校教师一般所受教育水平较高,并且具备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许多教师尽管只从事一门专业的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活动之外许多教师也积极的学习其他的知识,因此高校当中许多教师具备有多项的专业知识。高校教师的隐形知识一般体现在日常的学术过程中以及教学、科研当中。高校如果可以很好的管理以及使用教师的这些隐形知识资源那么就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师群体的发展。

(三)知识互动有限

要促进高校知识创新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促进高校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互动创新,但是当今高校教师之间的互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各教师之间的学术研究不一致,高校各院系之间交流较少,高校奖励机制等等这些方面的影响,受制于此,高校当中教师知识互动少之又少,这样就阻碍了高校知识创新体系的发展。

二、基于社会化网络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设计

(一)知识动态推送

主要通过建立统一的系统网站,并且将高校教师的相关信息录入其中,主要包括教师的个人信息以及学术研究方向等等相关信息,然后系统为各教师自动推荐同样研究这一学术领域或者是对这一学术领域有兴趣的其他相关的教师,最后相关的教师可以组成一个讨论群,在群组里讨论或者是相关的信息。

(二)知识服务虚拟社区化

所谓的知识服务虚拟社区化主要指的就是将高校教师通过分组之后组成一定的群体,将这样的群体比拟成一定的社区,各个群体在这个虚拟化的社区当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进而不断的改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架构,提高高校教师知识交流速度以及高校知识的利用率。

(三)以“活动”引领知识传播

特定的活动总是与特定的知识相关联的,特定的“活动”可以有效的引领知识服务传播,高校为了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举行一定的学术交流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学术活动不仅针对性强且能够有效的发挥出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而且“活动”相对于传统的公告以及单纯的信息推送具有更加形象及生动的特点,它更有利于用户的学习与消化。

三、构建知识共享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

(一)用户中心模块

用户中心模块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登录、资料修改等三部分的内容,用户注册完之后可以登录系统中完善自己的信息,这样系统就可以根据用户完善的信息将用户作出适当的归类,并且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是相同研究方向的用户,然后系统再将这些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是相同研究方向的用户归为一起,自动生成一个群体。各个用户也可以通过系统当中的资料完善部分填写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系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填写内容将我们分配到不同的群体当中,进而满足我们不同的研究兴趣。每个用户通过系统进行站内学习、交流,甚至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交流学习。

(二)学习团队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指的就是系统中的用户根据自身研究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兴趣安排,将相关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每个教师可以加入多个研究小组,组成团队小组之后教师可以在团队内交流讨论,公告、开展项目调查及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增进各个教师之间的交流联系。

(三)文献知识交流模块

教师可以通过知识交流这一模块内容来分享自己近期读过的与研究内容相关的书或者是里面的某一章节某一段内容,在这一模块教师可以将自己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分享出来,也可以将一些相关的具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来,供群组成员一起学习一起探讨,通过这一模块的交流学习不仅促使了群组里每位教师对其他教师科研成果的参阅学习而且也使得其他教师产生紧迫性,更加促使他们去收集资料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

四、结束语

社会化网络发展趋势下,高校要加强知识的联系性以及创新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高校教师习惯了“各行其事”,总是埋头苦干自己的份内事,对于其他信息可谓是不管不问,这种分散式的高校知识体系不利于高校知识的管理,也影响了一个高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及学校整体的发展,为了改进这样的局面,顺应当前网络化的发展,各个高校应该加强构建教师教育知识管理系统,促进高校教师知识的交流,促进高校知识的创新。

作者:朱锐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初薇,李金永,基于社会化网络的高校教师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