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师职业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师职业教育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1

1.苛刻的准入门槛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典型方式是分段接受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起点是接受了中等教育(例如高中教育)的毕业生。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或者至少6个月的实践工作;第一阶段是大学阶段,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制为4年;第二阶段是预备实习阶段,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进入为期两年的实习期;第三阶段是国家考试阶段,一共有两次国家考试,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如此完成一个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才有资格受聘担任职教师资工作。大学学习阶段:在高校培养职教师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本科学习阶段:入学者至少有26周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二是硕士学习阶段:硕士阶段不再设置单独的硕士学位考试,而是将第一次国家考试作为学位考试,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也就意味着获得了硕士文凭。预备实习阶段:大学学习结束后即开始了教师的预备实习,预备实习为期两年,主要在教师进修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在教师进修学院主要进行师范专业课程学习,由教育学、专业教学等课程组成。在职业学校主要开展实习培训,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学生旁听、有教师指导的授课、单独授课。每周为8至12学时,其中学生每周应旁听2学时。国家考试阶段: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取得见习教师资格方可进入预备见习阶段。在教师的预备实习结束之前,新教师须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即取得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大学学习成绩、论文、所学第一专业的试讲、所学第二专业的试讲、专题座谈等。国家考试要求十分严格,对于以上五个方面,考生均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总成绩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视为不及格。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有约20%的实习教师无法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2.严格的在职培训

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必须接受师资培训。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每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分级分类接受培训的,包括州、地区和学校三种层次的培训。全州范围内的进修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内容为通识培训和企业锻炼两部分构成。地区性的进修是相邻学校的联合培训,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三天。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非常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以柏林大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任何相关学院注册博士、硕士学位课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特色

1.完善的培养培训体系

从培养体系看,德国,职教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从本科到硕士,甚至是到博士生培养的专业设置。本科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而硕士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一般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的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两次国家考试相辅相成。整个流程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保证了预备教师已具备了作为一名职教师资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从培训体系看,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培养培训渠道多样化。如: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教师培训机构,职教教师联合会,大学的教育系,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联合的培训机构等等。

2.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法

在大学学习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均设置了专业教学法模块,在硕士阶段学生还需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加强对专业教学法的理解及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预备实习阶段,实习教师需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高达140-280学时的专业教学法。通过专业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将专业知识最好的传授给学生,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践能力综合培养

在德国,学生若想进入大学学习职教师资专业,必须具备至少26周的企业实习经验。并且学生在大学期间也要完成为期26周的企业实习,这样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基于问题导向去尝试进行授课。另外,德国政府对于愿意提供教师培训的企业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参与到教师的在职培训中来。

4.考试要求非常严格

宽进严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首先通过本科学位考试、然后先后通过两次国家考试。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企业专家及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考试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同样重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及考试过程的严格性充分保证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备成为职教师资的能力资格。

5.强有效的法律支持

法律健全使德国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法可依。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常运行。另外德国对职业教师培训也有明确的法规——《职业教育培训师资规定》,还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考核、继续教育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法律规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高地位

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但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能力,而且应当处处为人师表。

1.公务员的身份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联邦政府规定,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受解雇的威胁,并享有免缴劳动保险费等权利。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分三类,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均在第一类中。在德国人眼中,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青睐。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

2.丰厚的薪酬待遇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优厚的工资待遇。无论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职业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职校教师的工资一般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至2倍,其中工作五年左右的理论课教师6470欧元/月,换算成人民币约51760元/月(按照1:8汇率计算)。除基本工资外,教师的收入还包括地区补贴、婚姻子女补助、职务补贴和房租补贴等。考察表明,在德国当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可谓是“上大学容易毕业难”,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4-5年能毕业的人很少。难度最大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的时间,德国的制度设置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经在30岁上下了,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职业备受尊重,教育界人才荟萃。

四、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1.紧扣职业热情主题,加强职业引导工作

在德国考察学习期间,不莱梅大学研究院的Hauschild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投入与产出成本测算和职业教育的定位。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对职业定位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三者之间职业热情影响最大。反观职业教育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职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如何提升职校教师的职业热情?研究显示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择和定位是否长久、稳定并充满激情,而非全部受制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职业热情的高低。教师的职业热情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定位,通过培养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归宿感,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归宿。基于此,建议学院从两个方面,加强职业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在岗教师的职业引导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考核、待遇、事业等多方途径,制定教师的成长计划,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爱校兴校、为人师表的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考察教师的在职业引导上接受到的教育,加大对教师在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三方面的考核力度,认真分析其入职担任教师岗位的工作动机,防止投机教师职业以及不具备为人师表素养的人员混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为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人才引进上把好选人的第一道关。

2.紧扣实践能力主题,加强学历提升工作

基于学历层次不高、年轻教师比重较大的现状,学院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但是学历提升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拿一个文凭,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在教师学历提升期间(例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对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职称评定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职称评审制度建设。以往职业院校教师评职称依据综合性大学教师升职称评等级标准实施,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强化教师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之升职称评等级,把“教师到一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实践成果”作为评职称的依据之一。此外,学院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职称评审领域给予政策倾向。

3.紧扣产业园区主题,加强各类培训工作

一是要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师范素质和教师基本功培训。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都经过了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当前我们基本上是直接选用大学毕业生(硕士为主)来担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因此,必须对新教师进行师范专业培训和专业教学论方面的培训。对新入职的教师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师范技能的培训,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集中训练,实践一般为1-2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达标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存入个人业务档案里。二是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选送新入职专业教师到园区合作企业进行1年的实习,熟悉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二,认真组织实施两年一个周期的专业教师到园区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系部结合专业和师资实际情况,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第三,依托园区企业进行师资培训。我们可以借助园区搭台,主动积极地邀请企业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园区可以来协调企业和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的领域达成协作关系,保障双方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解决具体问题。

4.紧扣国际接轨主题,加强国际项目合作工作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2

本文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提出通过教师自身转变观念、企业与学校提供技能提升通道、相关行政部门构建合理评价体系等路径,共同完成高职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师;角色重塑

自1996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7月,我国高职院校共计1327所,占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2246所的59%,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学校转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至70%-80%。近年来,随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利好,现代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变革,对职业院校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如何顺应变革和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抱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的讲话明确指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词、8个字来概括:“贯通”、“衔接”、“立交”和“融合”。即通过建设现代教育体系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养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二是搭建教育立交桥,解决万千学子挤高考“独木桥”的瓶颈;三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无论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角色定位等方面应随之相应调整转换。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含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完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等战略的重要驱动力量。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改革和变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除了传统教师角色以外,还应塑造以下角色:

(一)终身职业指导者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提高人力资源效率迫在眉睫,而终身学习也势必成为人们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必要的途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是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路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树立科学育人观,增加具有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比重,为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提供无障碍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做全社会在职人员的终身大学。面对来源更广、组成更复杂的学生结构,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转换角色,从教授一门课程的老师转换为学生终身职业指导者,与学生一起规划设计职业发展道路,共同成长。

(二)本土产业研究者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考虑适应经济发展,特别应从本土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规划设置专业,服务产业布局和地方经济,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教师应结合本土经济发展及学校背景的特点,切忌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研究本土产业,践行“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做民族企业品牌坚定的智力支持。

(三)行业技能专家

近年来,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共识,培养具有高技术技能水平的学生,必须要有技术技能水平更加优秀出色的教师。同时,职业院校也意识到,能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技能支持的教师,也是职业院校提高校企合作话语权的重要力量。自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各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做了不同的尝试和努力,成效不一。在影响校企合作成效的诸多因素中,“企业参与度不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归根结底,在于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得的利益较为少,合作成本却不低。要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除了政府参与干预之外,提高学校品牌影响力,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能专家,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囊支持,扩大学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影响力,将是促进产业链和教育链的有机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

(四)国际化视野倡导者

经济全球化,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逐步重视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纷纷开展各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随着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更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高职院校势必紧随其后,学习、加入《悉尼协议》等国际权威协议是必然趋势。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走出国门的企业更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院校探索境外办学提供了机会。因而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师具有国际化视野,先学习“引进来的”再“走出去”培养,走出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五)信息技术追随者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创造了突破课堂教室化的重要途径和通道,高等职业院校必将树立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而教师应顺应科技进步的潮流,加强信息化学习,积极投身微课、慕课等课程改革中去,让教育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开放大学。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路径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师自身应转变理念、企业与学校提供技能提升通道、相关行政部门营造合理评价体系,协调教师、企业、院校、相关行政部门等多方力量,共同完成高职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修养,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

要提高教师素质、转变职业角色,应思想先行。高等职业院校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中青年教师学习特点,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学习,增强教师工作责任感和职业优越感;紧跟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学习《悉尼协议》等国际公认职业教育培养协议,了解师资队伍新要求,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职业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足够的指导。

(二)丰富教师培训项目,建立挂职通道,培养技术技能大师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双师型”教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师资中“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加,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很多高职院校往往用“双证”来代替“双师”。学校一方面可扩宽师资来源渠道,重视引进聘请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相对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搭建国际互动学习桥梁,提供教师国际化的通道

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一些对外交流项目,但覆盖的专业及教师人数非常有限。院校应积极搭建国际互动学习桥梁,扩大境外培训交流的规模,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境外知名相关专业院校访问交流学习;同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引进更多国际知名院校网络在线课程,可以让更多教师有机会学习了解国外办学模式和教学经验,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

为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应制订合理的考评机制,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变观念,重塑职业角色。目前,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绩效考核,主要考核教师科研论文数量和课时量,而企业挂职、社会服务、技能水平等往往会被忽视,这对扮演行业技能专家的高职教师是不公平的。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既考虑专业理论水平,又考虑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评价体系,注重高职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激发教师扮演多种职业角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执行者,高职院校教师肩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历史重任,应与时俱进,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准确定位职业角色、提高职业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宋焱琼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0301019)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3

文化由五部分组成,即文化产品、文化群体、文化实践、文化个体和文化观念,其中文化观念由感知、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组成,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本文认为,文化是一个社团或一个民族的核心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它不仅包括人们共有的实际体系、行为方式(在教学中指教学行为),更包括其所共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二、研究综述

中外英语教师的差异一直是教师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试图通过对比中国英语教师与母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行为、课堂话语等,分析中西方外语教师在教学风格、课堂互动、评价模式以及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差异。但是,以往研究更多是探究中西方外语教师差异的外在表现,却很少关注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成因。本研究计划从文化角度入手,以中国英语教师和澳大利亚英语教师为案例,探讨造成其教学行为和教育理念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以期为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提供新的视角。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设

(1)文化因素影响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学行为,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差异造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不同;(2)文化因素阻碍教师接受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研究问题

(1)导致中西方英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差异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2)文化在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和教学行为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三)案例选择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所选两个案例一个是中国普通高校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应届毕业生,大学期间没有学过任何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课程,不具备与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也未接受过任何教学技能的训练。另一个是澳大利亚非师范类本科应届毕业生,同样没有学过与教学相关的课程,同样没有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两者对教学的感知和教育理念更多地是受其教育经历的影响,受其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这有助于本研究中的案例分析。两个案例均在ABC培训公司教授小学英语,使用的是同一套教材。通过协商两名案例都同意配合研究,按照自己常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不特意为本研究做任何改变,可以确保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分析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差异,探索造成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主要从教学方法的使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课堂管理三方面入手。为了便于反复分析,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和对访谈进行录音、整理。访谈在课堂录像观看后进行,主要分析教师为什么设计某种活动,为什么如此组织教学、反馈等。所有数据均采用质性分析手段。

四、中澳英语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差异

通过对两个案例课堂操作的分析发现,由于都不具备相关的学科教育经历,两位教师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理解比较肤浅,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方面比较欠缺。因此本研究不按照某种评价标准对其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只是关注其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差异。通过课堂观察和对课堂录像的反复分析,发现中澳两位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差别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堂管理的差异

中澳英语教师最为显著的差异表现在其课堂管理上。中国教师着装正式,大部分时间站在讲台前组织教学。而澳大利亚教师穿着随便,多数情况下是与学生在一起,或坐在桌子上,或骑在椅子上,有时是把孩子抱在怀中,让人感觉教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与学生一起玩耍。可以说,澳大利亚教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组织教学。对于乱动的学生,中国教师总是采用告诫、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坐好,而澳大利亚教师则听任学生做任何动作,比如四处走动、喝水、吃东西等。课堂提问时中国教师采用学生举手等待回答的方式,并且按照既定问题顺序,而澳大利亚教师的提问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十分随意。课堂管理的差异反映了教师对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的不同理解。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

就教学方法而言,中国教师的教学体现出更多的设计,而澳大利亚的教师教学显得更为自由随意。首先,在内容方面,中国教师不仅教授了“Wouldyoulike…?No,thankyou.I’dlike…”,还增加了“Iwant…,Ilike…best”句型;而澳大利亚教师所有活动都是围绕“Wouldyoulikeanicecream?No,thankyou.I’dlikeacupofcoffee”展开,并没有更多内容的增加。在活动设计方面,中国教师设计了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澳大利亚教师设计了朗读、指认和“Whatismissing”等活动。从教学程序上来看,中国教师的教学基本包括词汇学习、句型呈现、句型控制练习、角色扮演几个环节;澳大利亚教师的教学主要包括词汇学习、句型呈现、控制性练习、发现性活动。两位老师的词汇学习方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图片提示认读的方式,句型呈现也都是采用教师直接把句型书写在黑板之上的方式。但不同的是,中国教师讲解句型的意义和用途,而澳大利亚教师对句型不做任何处理,只是领读、朗读而已。虽然中国教师和澳大利亚教师都安排了控制性练习,但是练习的方式不同。中国教师采用的是学生逐个朗读的方式,而澳大利亚教师采用的是集体跟读和师生对话的方式。另外,中国教师安排了角色扮演,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澳大利亚教师没有安排应用环节,却安排了发现性学习环节,要求学生寻找句子中丢掉的单词,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

(三)教师角色的差异

从整体课堂组织来看,中国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更多的是管理者、权威者、知识讲授者的角色。整个课堂程序、秩序都由教师控制,学生无法选择问题的顺序,必须安坐在自己的课桌后面,面向前方。而澳大利亚教师所扮演的更多是一个保姆的角色,关爱、呵护着每个同学,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包括走动、吃喝等。学生也因此不惧怕老师,就像与溺爱自己的慈父在一起一样。

(四)儿童教育理念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尽管中澳英语课堂教学的程序基本相同,教学活动也有很多类似之处,但中国教师授课比较系统,循序渐进,而澳大利亚教师授课方式比较随意自由。这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所持的儿童教育理念有关。为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本研究采用了叙事研究的方式,要求两个案例中的教师谈谈自己对儿童英语教育的理解,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做的。中国教师认为,儿童来到学校是学习的,家长把他们送到培训学校自然是要他们学好英语,所以她要通过各种设计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正如本研究中的中国教师所说,“儿童英语教育不能只是关注英语学习,同样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包括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上课她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当学生坐不好、乱动或不能认真听讲时,她就会提醒学生“Sitproperly”。而澳大利亚教师则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快乐、健康发展远比知识学习更重要”,“课堂应该与生活一样,学生应该无拘无束,教师不应该过多地限制学生,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儿童都是在玩中学习的,教师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与自己孩子的玩耍中教给孩子知识。可以看出,中国教师更多地强调课堂和教师的教育功能,认为儿童教育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二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全面发展。而澳大利亚教师认为,儿童阶段“孩子的健康成长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五、中澳英语教学差异的文化成因

教师的行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受教师教育观、价值观的影响。无论是教师关于自我的知识、关于科目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还是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都投射出教师关于教育本质的信念。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受社会、文化、历史、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也因此具有文化相似性,教师的工作不仅具有认知和行为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导向、社会规范和情感渗入等特点。本研究中的两个案例均没有相关的英语学科教育经历,其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科教学的理念很大程度上与其所接受的教育有关,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本案例通过座谈的方式了解教师课堂操作背后的想法,了解其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了解其文化价值观,借以分析其教育教学理念背后的文化成因。

(一)知识本位与天性本位

在中国文化中,知识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从古至今,“学富五车”、“博古通今”是判断一个人学识的重要标准。现代社会中,家长也都以孩子能背诵多少首唐诗宋词、认识多少汉字、唱多少儿歌等作为炫耀的资本。英语学习中,人们更是以一个人的词汇量有多少、考试成绩有多高作为判断英语能力的重要标准。而在澳大利亚,教育要保护儿童的天性,他们认为对儿童而言,想象力、快乐成长远比知识更重要。本研究中,除基本的句型和单词以外,中国教师增加了更多的词语和句型,而澳大利亚教师只处理了“Wouldyoulikeanicecream?No,thankyou.I’dlikeacupofcoffee”。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折射出文化中对儿童教育的观念。

(二)成绩本位与公民教育

从古代的科举到今天的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的教育一直被考试所束缚,至今仍旧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成绩也就成为家长、教师和学校追求的目标。虽然小学升初中并没有考试成绩要求,小学阶段教师依然采用标准化考试评价小学英语教学成效。在这种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当自己走上讲台时自觉不自觉地沿用了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模式,也无不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澳大利亚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以培养公民为目标。他们希望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成为一个积极的、有知识修养的公民,澳大利亚也因此更加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南澳大利亚州的《价值观教育大纲》中提出8个核心价值观,即关心别人、自尊、社会公正、参与、环境保护、诚实、坦率和美德。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当他们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时,也自然会在自己的教学中传达同样的价值理念。对考试成绩的关注反映出中国家长的孩子观。中国家长从小就规划孩子的未来,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把孩子送到ABC学校,在别的孩子都在玩耍的时候来学习英语本身也就反映出家长的一种价值观。与中国家长不同,澳大利亚家长不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所关心的是孩子开心不开心,健康不健康。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教师也更在意平等、自由、尊重的学习环境,而不是追求知识、追求成绩。

(三)权威与平等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化身,行为的楷模。中国人心目中的教师形象都是严肃认真的师表,教师的责任也一直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至今如此。教室里备有三尺讲台,学生的座椅相对固定,上课学生要端坐在课桌后,认真听讲。这就造就了“教师中心”“、教师主体”的课堂。从小就看着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的中国教师,从教后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沿承了同样的操作方式。这就是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的具体体现。自由、平等和民主是澳大利亚的主流文化。澳大利亚人热爱自由,相信“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常直呼教师其名(只称呼名,不称呼姓)。挑战和质疑教师更是无可厚非的,也不会体现为对教师的不尊重。文化的不同造就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教师认为安静、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全体学生认真听讲的保证。他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随意说话。澳大利亚教师则尽量创造一种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完全放松。课堂中教师也因此与生活中十分类似,可以随便落座。澳大利亚的课堂也因此更加活跃,也更加容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六、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研究通过中澳两名案例的对比研究发现,文化是影响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中国的课程改革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难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中国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其价值观的左右,在社会环境的压力下,中国教师很难放下架子,总要维持其权威形象。即使从事教学法研究的学者,即便是常常培训新课程理念的专家,同样难以摆脱中国文化的束缚,难以放弃其权威的架子,实施的同样是教师中心的教育。本研究同样发现,在不接受课程教学方面训练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受社会环境的束缚。不仅如此,学科教学知识的缺乏也导致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语言、理解语言学习、理解教育教学理念,基本学科教学知识的缺乏也因此会影响其个人发展,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二)对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启示

1.加强价值观教育。

教育具有文化传承性,教师教育也同样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责任。但是,应该传承什么文化传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要实现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我们在期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必须关注为什么教师难以转变教育观念。从这一点上讲,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都应该注意价值观的教育。

2.加强实践反思。

中国文化具有很浓的实践理性,中国人更重视实践和实用,这也影响了中国教师对实践和理论的态度。教师难以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在帮助其实现目前社会和家长所要的教育目标中的作用。而要教师们认识到其价值就需要实践反思,通过实践使教师认识到知识的工具性,认识到新的教育理念在解决其疑难中的价值。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其追求成绩的目标,他们也许就能够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研究发现,反思是教师建构其实践性知识的关键环节,反思可以使教师由关注教学行为转向关注教学行为背后潜在的意图,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3.改革目前的课程结构。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4

1、专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研能力薄弱

专职青年教师中很多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没有经过系统地教育教学培训就快速进入职业教育者的角色,登上讲台,实现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这使他们未及熟悉了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就已开始了他们的职业教育生涯。这些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具有系统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善于接收新鲜事物。能很快地将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教学辅助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经验,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欠妥,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是很到位;讲课时紧张僵硬、表现为不自信;背诵式教学;在问题分析上,显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失去吸引力,致使无法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师的职业修养及职业技术能力等方面青年教师还存在差距,实际职业教育教研能力薄弱。

2、职业教育声望不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

由于传统文化观念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常被看作是二流教育。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往往是高考成绩达不一本、二本、三本普通高校录取线的高中毕业生。就读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是一种无奈地选择。高等职教生源质量远不如普通高校。加上存在高职教育院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学科化倾向严重缺乏灵活性;职业技术技能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和生产技术发展同步,造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缺少特色,缺乏吸引力。高职教育教师的地位也不如普通高校教师那么受人尊敬,感到光荣;如果教师培养机制、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跟不上的话,优秀青年职教教师为了寻求更大发展空间,采取考取硕士、博士的方式离开职业教育院校,这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很难吸引优秀职教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能力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能力,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学习,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或技巧,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职业能力是判定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能力是一个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

1、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教师的一般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精通的学科知识,能遵循教育与教学规律,在认真钻研教材,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材所包含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能力。教师的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所必须的并在职教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专门人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如教师要有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科知识,教学活动中能很快地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技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二者是有机地联系着的。只有彼此协调一致,才能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

2、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模仿力和创造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模仿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很快学习掌握经验丰富老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按提供的教学式样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创造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定目的的创造或发明出有社会价值的、独特的教学成果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模仿力与创造能力也是互相联系着的。教师教学的模仿活动一般都包含有创造性的因素;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活动也包含有模仿性活动,而且教学的创造能力也是在教学模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要向经验丰富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这说明这位青年教师有了模仿能力,一旦他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娴熟了,会主动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寻求新的教学成果,说明这名青年教师有了教学的创造能力或教学创新能力。

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教师的认识能力属于认识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从认识活动开始的,它是一般能力中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认识能力的有机结构就是智力。它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教师的操作能力,是在教学工作认知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作用于学生的能力,即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它是一般能力中操作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教师的社交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能力。它包括与教师内部成员之间和教师与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能力。既有同事合作型交往,也有服务型交往,用以保持协调和融洽,并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缺乏这种能力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的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是相互联系着的。教师依靠教学活动中的认识能力去调节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教师又是在教学活动和人际交往中认识教学规律并提高教学认识能力的。上述三个方面的教师职业能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整合,就形成了教师所特有的职业能力,从而有效地调节教师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三、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青年教师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后,要快速进入职业教育者的角色,登上讲台,实现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成长为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并愿意将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追求。首要的是青年教师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培养;要使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则要在完成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做好的青年教师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完成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激励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认同度,稳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认同度和做好青年教师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工作?

1、不断激励,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认同度

青年教师起初来到职业教育学校走上教师岗位,其内在心理需求有多种,如职业谋生的需求、职业兴趣的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需求等。通过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兴趣了解得知:有不少青年教师开始从教,都是以职业谋生为最主要的因素,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不高,具有某种无奈的潜在心理。特别是对于那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青年教师,这种无奈的潜在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无论青年教师出于什么样的需要和动机,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时,尽管是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每每会表现出高昂的工作热情,充满青春活力,干劲十足,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一心想好好干一场,做出一番成绩来。首先,学校要把握青年教师这种具有积极向上,渴望进步的心理,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自我,赋予他们相应地教学重任等,使青年教师保持和发扬这种激情,及时肯定和赞赏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体会到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成才、成功机遇不比其它领域少,促使他们不断增强自尊和自信,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其次,学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等,建立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把学校的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帮助青年教师确立其职业生涯的目标,使每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实现自我价值;使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形成一个整体;使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同步进行。这样,会增加教师的“归属感”,使每一位教师感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学校的培养关心,能有效促使青年教师由谋生需求而追求职业基本满足,由职业基本满足而产生教学创新的高级需要,这种递进深化的发展,能使青年教师逐步将干工作变为干事业,将敷衍谋生变为职业理想的追求。

2、注重岗前培训,青年教师一般能力的培养

青年教师职业教育的一般能力从知识构成上来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承担教学工作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教学中能驾驭教学过程的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政策法规知识。为做好青年教师职业教育的一般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还不完善的现状下,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引进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高等学校的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来充实教师队伍时,要认真考核毕业生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否具有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样可以用较短时间来解决青年教师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度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其次,青年教师进校后必须注重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以帮助他们尽快进入青年教师的角色。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政策法规和教学基本功训练。帮助青年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规律、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教育政策和法规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使得青年教师在备课时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按纲施教;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灵活使用教材;在课堂上能运用普通话讲课、板书工整规范、课程设计合理。使得青年教师能顺利地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第三,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类教学名师进行公开教学或举办讲座,要求青年教师听课观摩,利用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认识能力而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做好对青年教师一般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科知识转变为教学能力,缩短青年教师的教学适应期。

3、强化专业实践,青年教师特殊能力的培养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5

关键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核心要素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建成,教师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步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目前,充实教师队伍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引进符合条件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从有关数据分析得知,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数量占比达50%以上。在今后的职业教育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潜力所在。因此,加大力度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中之重。

1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特征分析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特征决定了其与岗位的匹配性,从而反映出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构成的不同倾向性。职业院校教师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而言,在教师能力要求上具有差异化。同时,青年教师相对于教师群体而言,又具有其特殊的年龄属性[1]。因此,深入剖析研究对象的“职业院校”和“青年”双重特征,是本文展开研究的基础。从院校的不同层次水平来看,普通高校教学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在夯实学生理论的基础上再适当强调培养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明显不同,它以培养输出实用型人才为导向,学生须重点掌握各种实操技能,以便能快速服务于生产一线。因此,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而言也会有所不同,职业院校的教师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年龄层次来看,职业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往往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一般职业院校都要求硕士甚至博士,是历经重重选拔、人事部门严格考核之后才能被录用,进入高校担任专职教师职务。这类教师受其所接受的高水平教育模式影响,呈现出较高的综合素养,即高理论素养、高研究能力、高创新能力、高独立思考能力等特征。但也正是其教育经历的影响,再加上其阅历相对简单,青年教师往往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据相关研究调查统计,不到三分之一的青年教师拥有专业实践锻炼经历[2]。此外,相当大比例“非师范”出身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因此,青年教师会普遍会呈现出低社会实践经验积累的特点。

2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构成核心要素

2.1理论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在进入教师角色之前,在高校经历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深造,在专业领域已经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凭借这些优势,青年教师入职之后,在理论研究方面能够很快取得阶段性成果,较好地把握教师这个职业角色。有些青年教师自入职以来,不仅很快适应新的身份,而且表现优异,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专业骨干,职称的晋升速度也很快。这说明高学历青年教师发展后劲很足,他们所具备的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入职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随着教学经验的累积,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将会表现出更强的理论教学能力。

2.2实践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招聘专职教师的模式限制,导致大部分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是应届毕业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而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和普通高校不同,职院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或者说是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4]。因此,从职业能力的角度来说,作为教书育人第一线的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较强学习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2.3教学反思能力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高校培养的是学生的就业能力,如果某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市场,更快胜任职业岗位,那么这门课程就是成功的。在就业这个终极目标指引之下,只有当青年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才能设置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才能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做题能力。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使青年教师不断发现自我的不足,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5]。

2.4课程开发与创新能力

对于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而言,具有灵活的发散性创新思维是其年龄属性所赋有的能力,但由于其从业时间较短,对专业教学把握的深度不够,使其在课程开发上存在一定难度[6]。课程的开发要求青年教师能够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将行业的前沿科技与课堂紧密联系起来,并创造出一套新的完善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2.5科研能力

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但是受岗位要求影响,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既然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那么只要加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适应就业环境,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因此,忽视了自身专业学生领域的研究。但是,青年教师面临着评定职称的压力,评职称对科研水平是有要求的,这意味着青年教师要重视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

3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3.1校企联动,加强青年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教学实践经历提升以外,更重要的途径在于加强选派青年教师下企业在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在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与合作企业的人才交流机制,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践锻炼,选聘企业现场专家做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此外,职业院校也可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竞赛活动,带领青年教师到产教融合紧密的兄弟职业院校进行交流、研讨和考察,提升专业实践应用能力。

3.2选聘现场培训专家,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能力培训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还要结合青年教师专业属性,依据其成长阶段和进度,选聘现场培训专家,对其进行职业能力培训。从难易程度而言,制定初、中、高级等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从培训对象而言,分教育企业专业师资专业技术基础培训、企业一线员工专业技能培训、企业骨干专业技术培训和企业专家专业研讨培训等类型,依托职业院校的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或社会服务基地等培训平台,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实施职业能力培训培养,到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后期,选派其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师资(含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行业企业组织的复合型专业技术培训,使其最终成长为专业中坚骨干力量。

3.3以重点建设项目为载体,搭建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平台

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加入学校的各类重点建设项目,合理优化项目团队配置,完善老中青梯队建设机制,成立教学教改虚拟团队、学术科研虚拟团队、横向技术服务团队等。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阶段,结合其能力兴趣,赋予其不同难度的工作任务,营造又快又好、逐步成长的培养环境。另外,灵活设置团队主持人,以前期资深教师为主,以青年教师为辅,让青年教师充分锻炼,等其具备主持能力后,某些难易适中的项目,可以由青年教师为主,资深教师把关。最终实现青年教师在教学教改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上得到既均衡成长又重点发展的培养目标。

3.4建立健全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青年教师职业能力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学院聘请在师德、教学、科研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和专家,与新入职或者转岗教学、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师,结成相应的工作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是培养青年教师、规划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校企双导师制是指选聘学校资深教学名师和企业现场专家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双导师,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建立在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但又突破了传统师徒制的局限,使得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均衡有效。在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制订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青年教师的理论教学指导工作,通过听课、讲课、评课、讨论与交流,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学水平。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同时,指导青年教师掌握行业前沿资料,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根据行业企业的具体应用向青年教师提出合理化的教育教学建议。

4结语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6

[关键词]职业能力;对口援疆;新进教师;对策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道: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新疆地处祖国西北,经济、教育相对滞后,在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中将文化教育援疆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是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以笔者所在援助单位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援疆教师教育援疆过程中,利用内地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和方法,通过入职培训、业务能力培训等方式,提升本土新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以期对促进新疆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新疆地区高职院校教师现状

近年来,国家不断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疆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北疆地区职业院校对口南疆三地州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很多学院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比例扩大很多,虽然教师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是教师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疆内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工作压力大,在职业能力上也存在一定欠缺。以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学生人数与教师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样存在师生比严重不足的情况,反映出吐鲁番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缓慢。近几年,自治区加大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补充,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抓住机遇,引进近三百名新教师。这些新教师中,涉及的专业多、人数多,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基本无教育教学相关经验,而且还存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快速提升新进教师职业能力,快速适应职业岗位投入工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要求

在职业教育中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是一线教师,教师职业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过硬的政治素质

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去培养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行为中所表现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政治价值观,无一不感染着、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做一名政治坚定的教育阵地守望者,全身心致力于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之中。

(二)扎实的专业基础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尤其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培养具有突出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让一桶水变成长流水。

(三)良好的师德师风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的为师之本,也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教师应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进而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者、自我行为规范的践行者、爱岗爱生爱校的模范者。

三、新进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职教理念

大部分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身份直接从学生转变为老师,一是很多新教师还不能适应自身身份的转换,二是新教师都是从接受本科或研究生教育转变为开展职业教育,没有经过相关行业的历练,更不具备相关职业教育理念。因此,新教师亟需树立正确的职教理念,职业教育援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内地先进的职教理念传播到新疆,加速新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做好入职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

对于新进教师,高质量的入职培训是快速适应和了解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职业教育对口援助单位,湖南省教育厅选派省内知名职教专家以“送培上门”的形式为新进教师团队进行入职培训,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课件制作、学生管理、科研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培训,使新教师从教学、管理、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整体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入职培训为新教师提供了系统的知识体系,援疆教师在新教师入职后进行“师徒结对”等“传、帮、带”形式使新教师的知识体系落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确保新教师找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带领新进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建设、技能比赛,提高新进教师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学习培训方式,以全面提升新教师业务能力。

(三)制订新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对未来人生做出的理想设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教师职业发展轨迹和专业化成长过程展开的规划或设想。要求新进教师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其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认识自身优缺点,谋求进一步的职业发展,也有助于院校合理安排人员及工作。

(四)提供多元化教师发展资源平台

教师要持续发展,就需要具备多层次、复杂的知识,就要有多元化的学习交流平台以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因而要提供有层次、有重点的教师发展资源平台,达到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并提供合适的相互交流学习平台,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五)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新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可以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如理想激励、薪酬激励、精神激励等,尽量促使全体人员形成合力,促进职业院校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提出,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好老师带出来的。通过职业教育对口援疆采取多种形式、手段和方法促进新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促使新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唐文,刘国彦.吐鲁番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7(4):11-18.

[2]宗永顺,侯仕福.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J].林区教育,2020(4):1-3.

[3]韩松航.树立良好师德师风[N].中国教育报,2019-01-10.

[4]刘晓斌.教育援疆中教师的“传、帮、带”探析:以新疆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20(4):70-72.

[5]夏素荣.职业生涯规划: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7(6):128-131.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7

教师的职业能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了竞赛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评价能力、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的促进与提升作用。通过多位教师参赛前后的对比,发现竞赛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教学竞赛;教学能力;微课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以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及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应对这种技能人才结构需求的改变,是当前职业教育要解决的课题。要适应这种变化,培养出社会所需之人才,只有变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其中,教师扮演着尤为关键的角色。换句话说,教师的质量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因此提升教师的素质才是手段和根本。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质量的方式有多种,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就是其中一种。本文将围绕教师参加职业能力竞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进行阐述,以教师参加广州市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为例进行说明。

一、广州市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简述

广州市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是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承办的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项目分为设计教学方案、开设公开课、说课与答辩和展示公开课四个阶段,旨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与综合职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概念界定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通过教育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创新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学习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教书育人、达到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所必备的职业能力。

三、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

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参与竞赛,通过同行、评委专家的指导和建议,教师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和完善,从而在过程中锻炼,在过程中成长。通过竞赛,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学习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提升。

1.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促进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部分,是教师基本功的外在体现,教学设计能力往往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素养。竞赛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主要归功于三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教师的反思内化、同行经验的传递和专家评委的评点。教师要设计教学,要考虑一系列的因素,包括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教学资源条件、教学内容的优化、课堂的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考量,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促进教师的智能结构变化,逐渐积淀为教师的思想、理念和经验,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发展。如笔者参加了2015年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同行专业老师针对笔者所设计的教学方案《翻转机械手模块编程与调试》,从课程专业角度提出修改意见,参赛教师通过对指导意见的反思内化,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案设计,提升自我。专家的点评和指导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这些意见对教师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对这些意见的吸收,会促进教师自身智能结构的转变。教师会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方式方法等,促进经验的进一步的丰富和沉淀。

2.教师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的提升

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特点、教学对象、教材内容、实训场地、教学目标等进行合理安排的综合能力。它事关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质量的评估,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者具备这种能力,就能很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中,参赛教师根据专家点评提出的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依据评价标准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而实施效果的反馈为参赛教师呈现的现有教学设计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到教师赛前教学组织和赛后教学组织有了本质的变化。通过竞赛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学的组织实施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构成一个统一体,把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与外延。而传统的教学组织将课外和课堂教学两者割裂开来,缺乏联系。通过竞赛,教师能更好地把握整个教学,把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组织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学实施、课外拓展延伸三个阶段。整个教学实施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完成从“我学会”到“我会学”的转变。

3.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

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体现在设计多样的评价方法、细化评价项目、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三方面。例如以往评价只有教师单方面进行成果评价,现笔者增加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的环节,进行组织,监督,引导,判断,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又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评价内容有“与其他同学合作与交流、安装中注重安全作业”等。在细化评价项目方面,如赛前只有成果评价“机械手安装完成与否、好坏”等;赛后,笔者将结果性评价更细化,如“升降气缸安装密封性高”和“滑动连接板安装牢固”等具体到15个元件安装过程的评价。

4.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的提升

在制作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三个学习空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也有很大提升,如参赛教师提到,翻转机械手模块在安装弹簧部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翻转机械手模块编程与调试”微课视频,提出利用线扎作为辅助工具,压紧弹簧并捆绑套入连接轴,待安装好后将线扎剪断,完成弹簧部件安装。此实例充分说明教师利用微课教学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各种载体,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为教师成长搭建了一个重要的成长平台。通过参加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学习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作者:姜光 单位: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济林.教学竞赛为平台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郑小军.我对微课的界定[EB/OL].

教师职业教育范文8

关键词:职业市场  师范生  教师职业技能  培养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和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并且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师范生亦不例外。在此情况下,师范生如何面对市场,提高就业竞争力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以为,师范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在人才市场上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除加强知识能力的提高外,还应该注重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因为职业教育是与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是破解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1]。师范生是未来合格教师的后备军,这就要求他们既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精湛的教师职业技能。扎实的职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师范生有别于非师范生的重要特征。师范生只有在校期间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才能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工作打好基础,迎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挑战,迅速适应教学工作,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如果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不高,就会严重影响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是就业了,也会影响到日后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校期间,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就为师范生以后就业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职业技能的涵义及内容

    教师职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技巧和能力[2],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它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基本技能、教学技能、信息获取技能、组织管理及沟通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

    1、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作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必需技能,是教师最基础的能力,它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功底。基本技能主要有:(1)语言技能。要求教师发音标准、普通话流利,语言表达有逻辑、清晰、流畅,体态语大方得体。如果是外语专业的学生,除掌握上述技能外,还必须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语音语调正确,口语流利,并合乎外语语法规范,逻辑性强,并具有较强的朗读、演讲等能力。使用语言时,力求做到清晰、准确、得体、科学、简明、生动, 要掌握教育教学的语言表达特点。 (2)书写技能。必须能够运用钢笔、粉笔、毛笔等书写工具,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或外语,练好“三笔字”。(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逐渐被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所替代,这就要求未来的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组合常规教育技术媒体 (幻灯机和投影仪、录音机、扩音机、电视机、摄像机、VCD/DVD语言实验室等),形成了立体式的多媒体教学。这就要求未来的教师不但要具有使用传统媒体的技能,还必须具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技能,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能。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结构中最主要的技能,它的训练占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绝大部分时间,与教学效果相关性最大。国外有关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中最重视教学技能训练。它包括:第一,课堂教学设计技能(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确定教学方式、选择教学媒体、作业设计与学习评价、编写教学方案);第二,课堂教学技能(课的导入与讲授、课堂提问技能、板书的技能、演示与实验技能、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技能);第三,课堂教学组织技能(动机的激发、课堂的交流、课堂规则的形成);第四,教学评价技能(测验与评价)。

    3、信息获取技能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未来从事教育的师范生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就必须掌握多方位获取信息的技能。除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等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外,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更要掌握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4、管理及沟通技能

    教师要善于组织管理学生,善于与学生交流,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要实现情感的交流、精神的传递、人格的互动。同时教师还要与其他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之间交往,协调各种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管理及沟通技能也是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包括集体教育的技能( 如了解班级情况的技能,管理班级日常学习生活的技能,组织团队活动的技能,开展主题班会的技能等);个别教育的技能(如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变化的技能,个别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技能等);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技能(与领导、任课教师或其政治辅导员沟通的技能,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技能,家访、电访、网访或信访的技能,介绍国家有关政策、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具体要求的技能等)。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师范生要在教育职业市场具有竞争力,除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教师职业技能,这是因为,知识能力要通过职业技能体现出来。因此,在师范教育中,就必须具有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理念,不断创新培养师范生职业技能的途径,并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根据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

    1、改革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方法

    重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专业知识课占了很大的比重,而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少,仅占加5%~7%,而发达国家的教育类课程占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16%~33%[3]。培养模式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教学实习。仅有的几门教育课程中,公共课教育学、心理学大都是从一些理论上讲解,实用性欠缺。因此,需要加大教育类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加实用性较强课程的门类。除了原有教育类课程外,还应开设学生心理辅导、教学设计、教育管理、新课程改革理论实践、教学案例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另外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很少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之中,现代教育对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许多教育机构在招聘教师时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可见,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师范生掌握好传统的教育技术,更要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亦成为师范生进入未来教育职业市场的通行证之一。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育技术所不具备的技术性、生动性、先进性等特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都使得未来从事师范教育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传统的教育技术,更要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有现代教育技术的一席之地。#p#分页标题#e#

    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由于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的“技能”性特征,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重视理论上的讲解,更要注重教学的情境性、实践性,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情境、案例、知识的运用、技能的训练。通过录像分析、现场观摩(见习) 、案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操作规程及要领、技能的结构和程序。另外,教育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内涵,增强教育类课程的时代特色。教育专业学科除在内容的编排上应与时代要求吻合外,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将当前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吸纳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与当前的教改要求同步,保证师范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在思想观念上与教育改革前沿接轨,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特质。

    2、创新教育实践环节

    教育实践环节是师范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发现不足自我提高的环节。创新教育实践环节可从以下着手:

    第一,使用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最初是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教学实践中开创,经过数十年世界各国师范院校的使用改进,已发展成为一个稳定完善的教学系统。一般分为确定目标,学习理论与技能,提供示范,编写教案,微型教学操作,反馈,修改教案,再训练等步骤。具体表现在少数学习者组成“微型课堂”(5~10人),使课堂微型化,利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训练某一、二种教学技能。概括起来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微格教学”由于采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景,克服了以往脱离实际的弊端,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格教学”运用录象设备的暂停、慢放、重放等功能,可以细致观察和分析受训者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反应,便于作出客观评价。受训者自己可以作为第三者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收到旁观者的客观效果。根据反馈和分析,肯定优点,找出差距,修改教案,准备进入再循环,这样为受训者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第二,见习。见习实践是在师范生走上讲台前的一个必经的实践、锻炼环节。见习给学生一个机会,近距离地接触教师工作,体会、感受教学工作的酸甜苦辣。见习是帮助师范生理解、内化教育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般的做法是联系中小学校,多提供机会接受实习生旁听。中小学现时在推行新课程改革, 任职教师也进行教法探索,师范生能在该阶段参与见习,可以让师范生得到最鲜活的第一手材料。

    除了实地见习,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观摩经典教学课例。全国教改进行得轰轰烈烈,各地区的成功示范课程很多被教育主管部门编辑成多媒体视频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当地教育局、电教中心和网络资源库,查找到教学课例、教学评论节目等的光盘或者录像带。 通过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配合教学进程,使得学生将理论与鲜活的教学课例相结合,更深入地体会教师行为对教学关系影响的微妙之处。

    第三,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类专业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起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初步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师范生经历一段时间的教学第一线教育实习锻炼,独立应对处理学校教学的日常事务,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实习内容包括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实习及教育调查。教学工作实习,包括备课、编写教案、预讲、上课、指导实验、课后辅导、作业批改与讲评、考试与成绩评定、组织课外学习活动、进行教学专题总结等。班主任工作实习包括在原班主任指导下,学习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展班级日常工作、开展各种班级活动等)及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如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等)。教育调查包括了解实习学校的历史、现状,师生工作学习状况等等。学而后知不足,实习结束后, 师范生返校再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学习,以求为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实践应当贯穿于师范生的整个师范学习生活中。师范院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发展的要求,对教育实践作周密详细的安排,保证师范生在校期间,能根据每一个学段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走进中小学,了解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参与中小学教育活动,使师范生既能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指导或解释教育实际,又能通过亲自体验加深理解理论知识。

    3、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

    基本技能是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有的基础性技能,从师范生入学开始,应配备专职教师,指导三笔一话指(粉笔、钢笔、毛笔和普通话),布置一定量的训练作业。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提高学生的“说”、“写”基本能力。三笔一话学习过程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将三笔字、普通话学习和学生社团活动联系起来。如定期举办书法练习评比,观摩硬笔字展览,粉笔字板书现场表演等课外活动,营造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定期举办特定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比赛等,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综合能力。通过多姿多彩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练好字、勤说话。

    为使基本技能训练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以考促练,以考督练”。考核可分为训练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构成,内容可分为普通话考核、三笔字考核,分别颁发考核合格证书,作为师范生毕业的条件、上岗的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量化考评,考核合格者,颁发单项技能合格证书,达到综合要求的,颁发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书。实行职业合格证制度,实行职业证书制度是保证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实行目标控制和规范化管理,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职业技能素质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4]。

    4、建设“师范性”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校园文化对师范生的教师角色具有指导、规范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但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师范院校要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师范特色,要以校园为空间,利用各种条件,创造出浓厚的师范教育氛围,使校园文化对师范生教师角色的形成产生立体的全方位的影响。学校可以把校训或名家名言制作成碑刻、标语广为宣传;学报、校报、黑板报、校广播、电影也应突出师范性。要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发挥校园隐性课程在教师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经常举办具有特色的学术讲座、优秀教师的经验交流会、教育热点问题研讨、纪念性节日活动、文化艺术表演、教学竞赛、演讲赛、辩论赛、美术书法赛等活动,广泛扶持学生开展文体、艺术、科学、学术活动,积极创造培养学生从教品德,锻炼学生从教技能的校园环境,使其树从教志向,修从教品德,练从教技能成为高师校园文化的主流,真正形成富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p#分页标题#e#

    三、结语

    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是师范生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情况下,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师范生顺利进入职业,很快适应教师职业的有力保证。因此必须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教育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强化师范生的基本技能,建设“师范性”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秀云.职业教育是破解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J].教育与职业,2007(18):28-30.

[2] 刘国皇.高师院校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07(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