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范例

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精准扶贫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精准扶贫已由资金扶持、项目扶持的阶段过渡到“扶技”“扶智”的阶段,“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成为共识,职业教育无疑是“扶智”与“治愚”的关键,也是隔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在精准扶贫上更是有着教育成本较低、辐射范围广、面向基层群众以及利于就业的先天性优势,能够将地方产业发展与人才技能培养实现有机融合,有利于提升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是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治本之策。

1重视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作为

贫困归根结底是知识与技能的贫困,贫困地区发展,短期依靠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中期依靠产业开发转型,长远来讲,唯有依靠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才能够从根本上脱贫。党的报告也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精准扶贫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从贫困地区教育需求看,基础教育是关键,而职业教育培训显得更为迫切。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特征与对接产业的优势与贫困地区发展需求相吻合,既能够为贫困地区输送急需的技术工人、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可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专业培训,还能够为基层群众自我教育、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各类知识教育培训。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可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智力、专业行业、教育资源等特长,以提升地方教育水平与劳动者技能技术为目标,通过精准发力、“靶向治疗”,将教育资源用在精准扶贫薄弱环节,构建人才、教育、智力于一体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推动乡村振兴。

2基于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困

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优势使其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供需矛盾与相关问题仍然存在。

2.1缺乏统筹协调

职业教育致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受到更多关注,但就现状来看,由于职业教育参与精准扶贫的时间较短,经验有限,与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许多地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意识缺乏,只停留在表面人力、物力上的帮扶,行动缺乏主动,专业不相吻合,帮扶手段效果难以有效提升。同时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上缺乏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尤其针对地方性各类职业教育布局、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尚未进行长期性规划,同一地区发展模式趋同、专业交叉等问题较为明显。

2.2专业供给困境

贫困地区大多经济穷,教育更穷,导致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其中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精准扶贫实际需求的矛盾尤为明显。许多地方性职业院校忽视本地区农村基层发展需求,偏离地方产业发展定位与自身办学优势条件,一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不仅无法体现专业特色,且难以体现地方职业教育优势,更无法为地方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服务。同时,校企对接性不强。本地企业针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缺乏关注度,参与度有限。许多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与职业院校配合不足,并且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同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难以满足企业人才要求,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有效转移。

2.3资源整合度低

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与激励机制,区域职业教育、城乡职业教育间通常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区域间、城乡间的互动协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功效。同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缺乏科学系统规划与管理,例如职业院校与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功能重叠,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混乱,尚未形成合力,不仅专业上缺乏系统性与精准扶贫吻合度,同时也导致职业教育资源与行政资源浪费。

3基于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构建

3.1统筹机制,保障扶贫

职业教育需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在精准扶贫上有所作为,管理协调机制是精准扶贫的首要保障。首先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协调机制,一方面既要保障地方职业教育的均衡优势发展,同时也需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具体来讲,需将职业教育转化为“需求—供给”模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提升。其次,积极统筹地方教育、农业、人设、扶贫等各职能部门资源优势、资金与项目,构建起资源共享、需求对接、高效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开展知识技能教育培训。此外,构建区域联动、城乡联动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跨区域帮扶、社会企业协同参与作用,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合作机制。

3.2精准供给,对接需求

职业院校需重点关注就业市场新动态、新走势,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使产业成为专业发展的沃土。首先,抓住“精准就业”目标,为农村培养出足量的适应性人才。例如当前许多贫困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前景良好,职业院校则可相对应设置旅游开发管理等相关专业,针对贫困地区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旅游等专业教学活动,针对性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再如主动对接设立农村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古宅保护等专业,为农村输入大量乡村管理人才、商科人才等。其次,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地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尝试师带徒、订单式培养等职业育人方法,提升职业教育办学针对性,强化校企合作,实现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即就业;开展“学校+市场+合作社”“学校+合作社+农民”等校社合作互动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深入田间、融入基层,进行“造血式”扶贫。此外,协助产业开发,职业院校可利用自身社会资源与影响力,促进民生扶贫项目落地。例如与地方签订对口资源帮扶协议,开展项目建设、师资培训等各方面帮扶,具体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特色,资助发展旅游产业等相关项目。同时可积极引入互联网电商,从技术与资金上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

3.3搭建团队,专业服务

地方职业教育可结合自身资源成立专家服务团队,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科技人才向基层聚集,构建人才、产业、科技精准对接的平台,服务农村发展。如组建电商平台应用服务团队、机械制造技术服务团队、现代农业科技应用服务团队等。同时,聚焦精准扶贫战略,启动贫困地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项目,在“大学生村官”培育基础上,紧扣能力培训、创业孵化核心,利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师资团队,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农户脱贫。其次,地方职业院校可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软件学院等专业优势,搭建农村基层电商创业实践团队,开展农村基层电商扶贫创业实践活动,向基层群众提供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帮扶;组织引导专业教师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电商帮扶下乡活动,结合知名农村电商企业平台,针对地方优势农产品资源以及“农产品销售难”的瓶颈,向其提供技术培训、包装设计、品牌营销等专业服务,指导贫困群众通过互联网销售土特产品,获取实实在在的收益。

3.4多措并举,精准培训

地方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可联合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标准,构建以职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根本的职业教学体系,有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现代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将职业院校搭建成为农民培训基地,组织有学习意愿的农民、基层工作者,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群众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提升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具体来讲,应将农民培训教育作为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合理整合现有教育力量,构建农民培训体系。例如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培训基地”,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各类资源优势,为农村培养人才;建立“农村技术培养实践基地”“返乡农民工培养基地与再就业中心”等,结合地方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农民就业倾向以及市场需求,设置合理的教育培训模式与内容,积极承接地方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

4结论

乡村振兴是经济与社会的振兴,更是文化教育的振兴。职业教育应主动融入、主动担责,为精准扶贫助力。总而言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需顺应时展建设需求,主动对接三农问题,对接精准扶贫,承担人才培养、产业开发培育的重要职责,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鹏,朱成晨,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7(06).

教育扶贫范文2

关键词:精准扶贫;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考核

一、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

精准扶贫相对于传统粗放式扶贫方式而言,是在扶贫对象、扶贫方式以及扶贫措施等方面更为精确的一种现代扶贫方式。精准扶贫相对于传统扶贫方式而言,具有更加强调脱贫目标实现性、更加强调脱贫措施有效性、更加强调脱贫对象认同性以及更加强调脱贫效果稳定性的特点[1]。近年来很多高校积极倡导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2]。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与精准扶贫之间具有重要联系:

(一)精准扶贫为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提供思想指导。精准扶贫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更是我国政府解决新时期贫困问题的必要措施。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可有效促进农村教育扶贫进程的加快,尽快实现农村教育“脱贫”[3]。为科学实现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需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科学实施。唯有如此,方能让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二)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有助于精准扶贫目标实现。近年来,为实现农村教育扶贫,党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如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经济投入,加强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等。虽然如此,离农村教育扶贫目标的实现仍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可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一知识群体的力量,有效推动农村教育扶贫目标的尽快实现[4]。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不仅让更多大学生有机会回报社会、回报国家[5],还可帮助更多农村贫困人口提升知识文化水平,让更多农村贫困人口运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自身的经济贫困状况。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促进大学生开展农村教育扶贫的具体建议

(一)让大学生明晰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一是高校应通过宣传条幅、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宣传专栏等,大力宣传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二是高校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组织管理者应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在校大学生宣传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其中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在此过程中尤其是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语言引导、播放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实况视频等形式,让大学生明晰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6]。三是广大媒体也应对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情况进行积极报道宣传,让大学生明晰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意义。

(二)高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高校领导应对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的开展予以充分重视,积极倡导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至农村教育扶贫中来。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将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中去,每年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二是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应以自愿为基本原则,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农村教育扶贫且在农村教育扶贫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高校应予以嘉奖,并将其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经历写入大学生档案。三是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应首先精准识别目的地[7]。确定农村教育扶贫目的地后,可与目的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建立联系,共同确立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计划。四是对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大学生进行系统培训。目前,几乎所有在校大学生并无任何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经验,若高校冒然组织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很难取得理想成效。所以,为让大学生具备足够的农村教育扶贫胜任力,在参与教育扶贫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培训讲师可由具有丰富农村教育扶贫经验的教师和大学生担任,培训课程内容应提前科学预设。培训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方可准其参与高校组织的农村教育扶贫活动中去。

(三)对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实施严格管理。一是当地村委会、村民、学校负责人、教师等应对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大学生进行实时考察,当发现有大学生在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存在不认真负责的现象,应予以提醒,如屡次提醒仍不改正,应对大学生所在高校负责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的管理者进行沟通,由其对相关大学生进行酌情处理[8]。二是对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工作量及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考核由指导教师负责执行,评价主体可由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全体大学生、被教育扶贫的对象及指导教师、被考核大学生等四方构成。考核结果应第一时间告知被考核对象。如被考核大学生对考核结果存在异议,可在3天内向所在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小组的指导教师进行反馈,并由指导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实施科学处理。

(四)农村教育扶贫结束后应系统总结相关经验。一是高校应总结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活动中获取的有益活动组织经验、组织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科学对策,避免下次组织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活动时出现同样问题[9]。二是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大学生也应及时进行总结,如撰写教育扶贫。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结束后,高校可要求参与此次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的大学生每人撰写心得体会,由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的管理者或相关指导教师审阅,梳理并解决问题[10]。对于每次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结束后总结的材料,应作为今后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的有益档案材料[11]。

三、结语

教育扶贫范文3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

一、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扶贫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艺术精准扶贫,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思想和要求,让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红利,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对艺术教育的期盼,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教育公平,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1.落实施政为民理念

脱贫工作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脱贫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脱贫两方面。艺术教育是为了提升全民的艺术文化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艺术教育扶贫能让人们在精神文化上脱贫,是落实“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在以往四十多年时间里,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新思想、新文化、新精神相互交融。但是,贫富差距依然存在,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还有1660万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1],贫困地区人口由于自然条件和文化思想的限制,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比较缓慢,文化艺术生活相对匮乏。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能够为贫困地区人民带去艺术文化知识,让他们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2.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可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特别是培养贫困地区群众的艺术素养。对于他们来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奢侈品,落后的教育条件,稀缺的教育资源,都成为他们学习艺术的阻碍。艺术教育的帮扶可以满足他们对于文化艺术热切的期盼,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除了普通群众外,艺术教育的扶贫是以儿童为重点的。贫困地区的儿童也渴望得到艺术知识的滋养,接受艺术知识的熏陶。在贫困地区,很多儿童不得不在很小的年纪就帮助家人做家务、农活,为了生计的劳动往往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每一个儿童都是潜在的艺术家,艺术教育的帮扶能够把他们热爱艺术的天性释放出来,满足他们对艺术文化的期盼,从而提升国民素养。

3.发挥高校服务功能

通过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可以促进我国实现区域教育公平。《礼记·大学》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不仅培养人才,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是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力,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是大学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大学师生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完美结合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扶贫工作,鼓励大学师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扶贫事业中去,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服务了社会,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提升艺术修养。

二、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认识有偏差

艺术教育扶贫工作不受当地政府重视,认为只有帮助贫困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才是真正的扶贫。这是很多精准扶贫工作者的普遍认识,这样也就导致艺术教育扶贫工作在贫困地区很难开展。贫困农民收入增加,超过我国现阶段的贫困线,是一个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也是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数据。但是,艺术教育扶贫工作的效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取得的,教育效果也无法量化,国家和政府只提“教育扶贫”,没有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的专门文件,这也导致了整个社会范围内对艺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机制不健全

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件艰苦的任务,需要工作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现阶段,贫困地区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基础设施缺乏,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精准到村,要有贫困地区群众一天不脱贫,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一天都不放松的精神。但是,很多人都有畏惧扶贫工作困难的心理,向往舒适的工作环境,大学生希望在毕业之后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去工作,不愿意投身到艺术教育扶贫工作中去,导致高校艺术教育扶贫的参与度低,没有形成常态化、健全的、有效的帮扶激励机制、效果评估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难以保障帮扶效果。

3.方法不合理

由于高校师生有比较繁重的学业和教学任务,各个高校在参与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时不能像其他经济扶贫工作者一样,明确扶贫责任人,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导致艺术教育扶贫工作存在“作秀”现象,很多艺术教育扶贫工作者都是间歇性地参与到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去,有的只到中小学、幼儿园捐赠画笔或器材就算扶贫,贫困地区艺术教育缺少的最重要的是师资和学习方法,即使捐赠了钢琴、画板,也只能让其束之高阁,还造成资源浪费。

4.课程不科学

艺术教育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制订课程规划,而高校老师的日常教学模式对于贫困农民来说不适合,难以起到教育扶贫效果。而大学生虽然艺术水平较高,但是缺乏教育工作经验,在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难以把握贫困农民的真实需求,课程内容“高深冷”,脱离实际,没有结合当地群众实际情况,帮扶效果不理想。

5.成效不显著

教育是“慢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教育是滋养生命的沃土,所以,艺术教育扶贫不是教孩子画一幅画就能解决的问题。目前的艺术教育扶贫还存在走过场现象,帮扶没有把儿童对艺术的认识、理解、感悟和创造等方面的提升作为目标,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年龄阶段、教育水平现状、接受程度,把高校的、城市的艺术教育直接搬到乡村,完全不顾贫困地区独有的传统文化,这种急功近利、粗放式、不合实际的艺术教育帮扶,当然成效不佳。

三、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

1.提高认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相结合

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首先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有些人认为,对于贫困农民来说解决生存问题,提高收入是第一位的,满足精神需求和艺术追求是次要的。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政府在制度扶贫政策时就要把教育扶贫与物质扶贫并重,把艺术教育扶贫当作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贫困地区群众这种偏颇的思想观念,精神的贫瘠与闭塞会造成贫困迭代沿袭,因此要摘除祖祖辈辈贫穷的帽子,就要从思想上先改变,将艺术文化需求与物质生活需求一样,都作为他们追求的目标,让他们从心里渴望得到艺术滋润。扶贫不能一条腿走路,有些群众在得到扶贫资助后,很快花光扶贫款又“返贫”。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艺术文化生活的需求随之而来,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就容易滋生享乐思想,等到这个时候,扶贫工作就有可能功亏一篑。因此,从政府、基层和受帮扶对象多个层面,均需要把艺术扶贫与物质扶贫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脱贫的目的。

2.措施得力,写在纸上与落在实处相结合

扶贫是一项长期的攻坚战,必须保证扶贫工作措施得力。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制订出台相应的文件,让艺术教育扶贫有政策支持。要注重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督查,把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落实情况作为教育督导重点任务,将教育脱贫成效纳入地方脱贫攻坚工作考核范围。[2]政府需要组成专门的监管部门,在每个帮扶周期之内,整体评估每个高校帮扶效果。重点看扶贫是否落到实处,是否精准,责任是否落实到人,对于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效果较好的学校给予奖励,对于执行不力的要问责。高校要根据政府下达的任务,拟订艺术教育扶贫的措施清单遴选师资和志愿者,制订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必须实行常态化扶贫机制管理,落实监管考核制度不但“写在纸上”,而且要“记在心里”,“落在实处”。要有真正为贫困地区群众做实事的决心和毅力,要切切实实为群众谋福祉,下“绣花”功夫而避免“走过场”。同时,对于帮扶效果要定期进行现场考核,并且落实奖惩制度,对于帮扶效果好的师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帮扶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师生,要给予一定的惩戒。

3.形式多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在艺术教育帮扶过程中,高校师生要注意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理论丰富,水平也较高,但是缺乏实际经验,参与帮扶是检验艺术理论学习的有效方式。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学段,涉及到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等几个要素,所以周期长、见效慢,对象不同,实践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要在充分调研帮扶对象的基础上,对师生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对帮扶对象的艺术文化水平有清晰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脚踩大地,将艺术课堂上的理论付之于实践,也能真正体悟艺术的内涵,让艺术繁荣,更有生机。高校师生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是教育扶贫与高校课堂教学完全不同,农村群众普遍接受本地区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这就需要在扶贫时,结合当地实际改变教学方法,把艺术学习转变成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如对贫困地区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就不能讲大道理,可以通过绘画、表演、歌唱等形式,转化为他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4.方法得当,扶贫艺术化与智慧化相结合

扶贫工作是一门有艺术性的工作,扶贫工作不是一味地给予,直接满足对方的物质需求。就算是给东西也要给得艺术化,不能让对方觉得是施舍。[3]扶贫工作要注重心灵的建设、精神的鼓舞,艺术扶贫不同于物质扶贫,是一种心灵的关爱,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在帮扶中有尊严,不能把高校的艺术课生硬地搬到扶贫上来,让老百姓感觉高高在上。艺术教育精准扶贫不同于高校课堂学习,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吸引贫困农民主动接受艺术扶贫教育。要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身边的艺术之美,感悟自己身边就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让贫困地区儿童走出教室,走进山水田园间,发现周围的美好事物,并记录下来。可以结合本地区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让孩子感知美就在家乡,就在身边。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搜集民歌、民谣、地方戏等,提炼音乐元素,将传统艺术文化谱成曲,让儿童在歌声中得到教育。高校也可以重点针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开展培训,改进教师培训方式,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精准施策,艺术专业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艺术教育精准扶贫需要做到精准,首先要看帮扶高校具备哪些艺术教育优势,这样的帮扶才能点对点。所以,要首先厘清高校自身的艺术专业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选择可以合适的帮扶内容、师资、方法与手段,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尽管贫困地区交通比较闭塞,但隐性的教育资源并不弱于城市,往往会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民族特色、民间文化、地方特产,高校师生在落实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时,需要先调查了解地区民风民俗民情,将高校特色艺术专业与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融合、改造,用群众看得会、听得懂、学得来的特色艺术文化样式开展帮扶活动。如有些地区传统的民间泥玩具非常有特色,在艺术帮扶时就可以把这门传统艺术引入小学泥塑课堂;有些地区多产高粱,就可以把高粱秸秆拼插引入美术课堂,等等,这种与地方文化结合的艺术帮扶,儿童更易于接受,帮扶才有效果,儿童的艺术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儿童的艺术文化修养,促进教育公平,阻止贫困代际相传,意义深远。目前对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认识上有偏差,更注重物质扶贫,忽视精神帮扶,艺术教育更得不到重视。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形式多样的有效扶贫方法,精准施策,落实好艺术教育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实.首届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合作论坛举行:以产助兴,以益济困[EB/OL].(2019-05-22).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教发〔2016〕18号.

[3]白洁.扶贫要扶志,我的作品来源于我的工作[N].山西晚报,2019-03-19(06).

教育扶贫范文4

(一)大力实施教育扶贫资助,确保政策全覆盖

1.健全工作机制。制定了《教育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方案》,明确了教育扶贫工作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成立了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教育扶贫资助中心;积极开展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宣传,通过电视台、公众号、教育网和学校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家长微信群等媒介及学校教师、帮扶干部上门宣讲政策、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使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家喻户晓,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教育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

2.压实工作责任。明确由县教科体局牵头抓好教育扶贫工作落实,要求各乡(镇)政府签订《推进教育脱贫攻坚责任状》,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签订了《中小学校(幼儿园)教育扶贫资助工作责任状》,全面落实了教育扶贫乡(镇)属地负责制和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压实了行业扶贫单位、各乡(镇)和各学校落实教育扶贫的工作责任。

3.落实资助项目。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扶贫政策全覆盖。2019年全县共资助贫困学生46238人次3104.60875万元,其中,学前教育资助4715人次353.625万元,义务教育资助24599人次972.9425万元,普通高中助学金3034人次331.325万元,普通高中免学费2108人次84.32万元,高考入学政府资助409人次245.4万元,高考新生路费189人次12.6万元,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4028人次402.8万元,中职学校免学费6321人次647.8525万元,市外省外就读的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835人次53.74375万元;2019年国开行省分行资助省市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助学贷款人数4012人,发放助学贷款金额3216.2839万元;发放“雨露计划”培训补助941人275.55万元。

4.孤儿免费集中就读。从2012年起,我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免费集中就读政策。2019年,全县共有23名孤儿统一集中在城区思源实验学校随班就读。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按每人每月950元的标准给予免费集中就读孤儿补助生活费。

5.县财政保障确保资助全覆盖。2019年春季学期,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幼儿2667人,资助标准750元/人/学期,总资助金200.025万元,其中省财政厅下拔学前教育资助金80万元,县统筹学前教育资助120.025万元;2019年秋季学期,资助贫困家庭幼儿2048人,资助标准750元/人/学期,总资助金153.6万元,其中中央奖补63.8万元,县财政统筹学前教育资助金89.8万元。自2019年春季起,城镇贫困群众家庭在读子女享受与建档立卡学生相同政策;在县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学生资助项目均没有降低资助标准。

(二)切实做好教育控辍保学,确保无学生因贫失学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控辍保学相关规定,制定下发了《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有关工作的通知》,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等举措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切实保障适龄儿童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受教育权益。目前,全县无适龄儿童因贫辍学情况。

1.强化措施,落实控辍保学。一是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将每年3月和8月定为义务教育宣传月,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政策法规,增强家长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法律意识。二是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建立了小学与幼儿园、初中与小学信息比对核查机制,全面摸查6-18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就读情况,切实做到不漏一校(园),不漏一人。三是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建立了“双线控辍保学”责任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把控辍保学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乡(镇)、单位和个人。

2.因人施策,扎实开展劝学。一是严格做好控学保辍工作。根据学生辍学原因制定不同劝学方案,因人施策、因策施案,每个辍学学生至少配备1名教育局领导、1名乡(镇)党委(政府)领导、1名学校领导、1名教师、1名乡(镇)干部及1名村干部(六对一)同时对口劝学。二是实行控辍保学工作书面报告制度和销号制度,对出现辍学问题的及时上报并做好销号工作,确保劝学成效。

3.加强督查,确保工作实效。每学期教育局分片挂点领导、干部不定期对学校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将控辍保学工作列入责任督学日常督导的重要内容,通过日常走访、暗访、回访等,及时掌握责任区内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动态。

教育扶贫范文5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从事对适龄青年进行“理论+技能”教育,附带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失业人群的再就业培训工作,相较普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更侧重于岗位职能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它有如下特点:

(一)对受教育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

作为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主要从事技能型工作,而非科研工作,只要培养对象的文化水平可以满足实际工作和学习活动,理论上就可以成为培养对象。

(二)实践性较强

作为有一定实用性、技能性和经验性的学习活动,职教本身注重对技术、方法和经验的培养,重视受教育者的经济效益。

(三)培养周期短

作为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培训,在一个月或几个月内就可以完成简单的理论学习和一定的技能训练。以“2+1”模式培养为主的学历教育,在2年内完成全部相关理论学习,1年内完成技能训练,成为一名技术型人才。

(四)效果好,回报高

培训过程资金和时间投入少,扶贫对象可短期内完成培训任务,进而上岗工作,获得经济回报快,加速脱贫步伐。

二、适龄劳动力扶贫对象的主要特点

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多,如:因病、因学、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等,但部分精准扶贫对象是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者,他们有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技能不足等问题,对这类人群以“造血式”扶贫手段进行帮扶,完全可实现可持续脱贫目标。首先,受制于文化水平,部分贫困人口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不强,生产方式相对滞后。其次,受制于生产技能的不足,部分人员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脱贫致富的信心不足。再次,贫困人口集中区,精神文明教育也相对滞后,致使致富热情不高。中等职业教育更适合这种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技能不足的贫困适龄劳动力。

三、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

精准扶贫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活区域经济活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一)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内在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不仅仅局限于对未成年者的智力教育扶贫,而且也包含对适龄劳动力的技能扶贫,不能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就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贫困地区任务艰巨,职教扶贫的重点位置也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理论是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理论依据。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要求将以往分散或单一的扶贫方式转化为精准化、整体化和集约化,将“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这种要求的转变,完全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特质。职业教育可以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最佳选择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激发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

精准扶贫的目标不是简单地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如何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经济活力是区域经济整体繁荣的表现,其高低受劳动者职业素养和科技能力影响。在贫困地区,更应通过人才培养和引入来支撑区域经济活力。中等职业教育非学历性质的短期培训能为贫困地区短期内提供各类应用型人才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中等职业教育支持精准扶贫是加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人力资源基础的基本要求

我国处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期,存在着部分产业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象,通过重新配置资源,提升技能等,来重组产业结构,职业教育通过提升贫困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调整人力资源结构,重新配置不同产业的人力资源来支持精准扶贫工作。

(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

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贫困人口形成了适应贫困现状的贫困文化,这种文化可能会强化当前的贫困状态,也可能会在代际间传承。精准扶贫不仅在物质上要给予支持,更应在精神层面进行改变,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对适龄劳动者进行精准精神扶贫,以改变其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重塑受助者的精神面貌、思想价值和心理状态,为扶贫对象提供精神力量。

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途径

精准扶贫与以往的扶贫方式有所差别,基本特点在于部署精密、判断准确、目标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在于扶“智”,在于扶持自主造血能力。把握精准扶贫的特点,明确扶贫对象,采用合理扶贫方式,是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关键。

(一)以智力扶持激发自身造血能力

基于扶贫对象的特点,扶“智”和扶“志”是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基本出发点。首先,通过对适龄人群进行职业教育投入,以子女就业带动脱贫。其次,对适龄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能或外出务工技能。再次,要产生造血能力,必须结合帮扶地实际,因地因人制宜,重视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的结合,引领帮扶对象找到合适的致富门路。最后,学校派驻的驻村帮扶干部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帮扶对象进行思想引导,使其产生脱贫志向和致富积极性。通过提升扶贫对象的“智力”、“志向”和“技能”,发掘“产业”,来激发他们的脱贫激情,提高致富信心,掌握专业技能,跟随产业发展,进而产生自我造血能力,改变“等、靠、要”的状态。

(二)以职业教育增强致富动力

教育扶贫较多地侧重于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更应侧重于对全体适龄劳动者的教育。首先,改变各自为政的扶贫方式,协调职业教育自身的培训机构,联动科技、文化、农业、体育等部门,有组织地开展送培训、送物资、送文化活动,提升帮扶对象的文化追求及致富志向。其次,结合地域特点和当地产业情况,组织适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生产能力。最后,以三校生高考、单独招生、对口升学等措施,多渠道对扶贫对象子女进行学历型职业教育帮扶,通过学习开拓视野,增长技能,增加就业。

(三)以短期技能教育,助推完成脱贫目标

教育扶贫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问题;路径

在党的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宁夏作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技能富民行动”,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拔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不仅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更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持续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人才智力基础。

一、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

(一)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从制度层面完善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机制体制,陆续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精准脱贫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见》《宁夏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和《闽宁职业教育协作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等,提出以扶贫开发重点县职业教育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为抓手,引导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自治区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强化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入61.74亿元建设西部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占地8.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71.3万平方米。建设了涉及能源化工、葡萄酒工程、设施农业、枸杞保鲜与加工等多领域的部级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全区建成3所部级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1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山区贫困家庭脱贫提供了技能保障。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2013年以省为单位在西部率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学生享受每生每年2000元生活补助。2016年开始,固原市实行“三免一补”,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扩大到山区9县和其他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构建了国家资助、扶贫资助和社会资助三大体系。自2007年以来,全区中等民族职业学校学生共有23万人次享受到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有3.5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雨露计划”每人每年1500元的补助;近1万名学生接受了社会资助基金。

(四)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自治区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教师编制管理方式和专业技能型师资引进、聘用、培训办法,通过部级、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专业课教师培训实现全覆盖。与天津市联合培养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近200名,职业教育教师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示范骨干职业院校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职业教育结对帮扶。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职业教育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自治区多渠道帮扶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成立山东、福建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站,促进中南部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到东部发达地区创业就业。2006年至今,宁夏赴东部地区实习和就业的学生总数已超过9万人,其中来自中南部地区学生约为7.85万人,有近5万名学生在当地就业创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精准度有待加强。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精准度不足制约着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宁夏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各家各户的情况差异明显,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地区的扶贫办在识别扶贫对象的过程中,对农村贫困户的认定、收入计算方法、贫困类别、致贫原因、脱贫能力、接受教育情况等信息不够精准。案例1:一位职业院校学生处的工作人员讲述在认定扶贫学生时,学校主要是看学生出具的扶贫开发办公室认定的书面证明材料,即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登记表,依此向贫困学生发放各类补助和补贴。职业院校仅仅依据这一纸书面材料落实扶贫措施,难以有效地将教育资源投入到最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身上去,容易造成真正贫困个体没有得到认定、不能得到帮扶的情况。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办学形式单一、竞争力不强;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给职业教育拔根除贫带来相当困难。案例2:一位扶贫办工作人员的讲述宁夏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相匹配,没有精准面向区域需求与贫困需求,社会服务功能拓展不够。宁夏高、中职职业院校专业布点最多的是机电、计算机、电子等技术专业,作为贫困地区的支柱型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仅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设立相关专业。专业更新速度缓慢,农民靠种养业(果蔬种植技术、牛羊猪养殖技术)为主要增收方式,而这方面的课程尤其现代农业少之又少,专业结构的非精准对接很难真正满足精准扶贫的实际需要。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培训效果不佳。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能够有效帮助贫困劳动者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就业创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有尊严、可持续脱贫。但贫困劳动者工作流动性较大,家庭经济负担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不一等是当前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难题。案例3:一位曾经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讲述因为交通不便、平日还要兼顾劳动生产,尤其还有一些散居贫困户,难以集中时间、地点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培训课程设置单一、重复,培训内容与形式和贫困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情况不相适应,很难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由于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之前,相关部门很少针对农民个人意愿、开展技能培训的合适时间等进行调查,致使技能培训固定时间安排困难,培训内容判断出现偏差,影响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

(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创业是促进贫困地区就业的重要形式,而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通过创新创业,有能力的贫困生把高校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等辐射到贫困地区,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然而,宁夏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案例4:一位就业创业与人才服务局工作人员的讲述宁夏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创新创业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缺少创业实践经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需要高职院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五)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受“重文凭、轻技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劳动力就业市场招聘人才时大多要求学历处于本专科以上,造成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认识不足。而贫困地区尤其宁夏中南部山区人口由于见识不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等,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和歧视表现得更为突出。案例5:一位宁夏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的讲述只有通过读书上大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宁愿让孩子上学费昂贵的三本院校,也不愿意送入一流职业院校学习。之所以让孩子就读职业院校,是因为没有考上高等院校。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社会认可较低,已成为影响宁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给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战略带来思想观念上的极大阻力,也滞后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脚步。

三、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一)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强调:“扶真贫,真扶贫”,强调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因此,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健全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第一,政府部门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程序,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各级基层行政部门和组织要成立扶贫对象识别调查组,通过实地调研确认贫困户,深入了解贫困对象的贫困类别、致贫原因、文化程度、脱贫能力等具体信息,并登记在册、建档立卡,建立互联互通的各级扶贫信息系统平台。早在2017年,自治区主席咸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要建成精准扶贫云应用系统,对建档立卡户实行动态管理。第二,职业院校要在政府部门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对贫困学生“精准施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将统计的结果同扶贫数据系统的信息进行核对,及时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情况,在此基础上“精准施策”。

(二)推进教学改革,精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一是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宁夏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的需要,面向贫困地区开设一些市场急需的特色专业,加大涉农类专业的开设比例,如生态农业、农产品营销、乡村旅游等,加大一些就业前景好、收入高的专业设置和投入,如老年服务、家政服务、社区康复等,形成一批叫得响、有优势的品牌专业,用鲜明实用的技能特色增强贫困子女入学的吸引力、就业的竞争力。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和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发挥职教合作优势,把贫困地区的学生送到东部发达地区甚至国外去就业发展。如为帮助宁夏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在福建稳定就业,2018年以来,在闽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强力推动下,宁夏向福建转移就业7333人,其中山区9县(区)输出农村贫困劳动力1073人。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精准培训提升技术技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对象的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口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培训质量。一是建立综合性职教扶贫技能培训开放平台。在贫困群体中采取“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定期派遣相关行业部门的技术专家,深入生产劳动一线,及时解答贫困群体劳动生产中的困惑难题,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一技之长。如盐池县2018年开展送培送技术下乡活动,培训学员12期884人,对1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开展了滩羊养殖、黄花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并安排学员到宁夏大学北农饲料厂、盐池县滩羊繁育中心等企业观摩学习,切实增强了城乡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合宁夏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在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村委会主任等群体中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培养地方农业致富带头人。三是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扶贫。充分利用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的新机遇,依靠教育信息技术,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在家务农、外出务工或者回乡创业者采取“菜单”式培训,根据学习者的时间、地点提供所需的项目培训,针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请求专家指导。

(四)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帮扶促就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相融合。一是实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建立职业院校贫困家庭学生实名制信息库并建档立卡,面向建档立卡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创业教育培训,举办专门招聘会,挖掘合适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回乡创业的贫困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贴息。二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依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等,提高贫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贫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2018年在银川市闽宁镇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闽宁专场活动,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洗礼、立志创新创业,帮助宁夏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重要作用。

(五)加强观念引导,精准宣传职业教育内在价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应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使社会和贫困人员自觉从思想上接受职业教育、从行动上选择职业教育。一是要加强政府部门的观念引导。各级政府应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大众尤其贫困人口正确认识劳动的社会价值和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让社会公众从方方面面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让职教成才的观念在社会中广为传播,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世俗偏见。二是多渠道立体式进行精准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和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兴媒体,从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就业优势、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精准宣传,使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理解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讲好身边职业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深入挖掘农村优秀技能人才的典型事例,使贫困群体感受到只有掌握技能才能真正“促就业、促生产、促发展”;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改变“唯文凭论”“唯学历论”等错误的人才招聘观念。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EB/OL].

[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我区职业教育六项措施助推精准脱贫[EB/OL].

[3]余维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背景下宁夏职业教育发展与职教园区作用发挥之我见[J].宁夏教育,2016(11).

[4]彭晓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立论依据、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12).

[5]廖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8(4).

教育扶贫范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精准扶贫;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全面迅猛发展,旅游业已经发展到全民旅游、自助旅游为主的全新阶段。而旅游业的现实发展的也有从局部的景点旅游到全社会、各部门、各阶层全面参与的全域旅游模式。旅游业的发展,应服务于国家的全面发展战略,利用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尽快摘掉“贫穷帽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是实现贫困地区人群知识、技能提升的关键,也是他们摘掉“贫穷帽子”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与普通的其他教育相比,在精准扶贫方面的教育成本较低,更加有助于贫困地区人群的知识、技能的提升。

1职业教育与旅游精准扶贫的融合

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是摘掉“贫穷帽子”,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实现脱贫的梦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解决贫困人群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因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活动相对比,职业教育侧重于技能实践和岗位职能能力的培养,更贴合于贫困人群的实际需求。在旅游精准扶贫进程中,职业教育无疑是助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外部力量。

1.1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加注重受教育者自身工作实践技能和岗位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可以成为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为了实现其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凸显了教学的实践性。使受教育者和培训的对象熟练地掌握特定职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及教育目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定制安排受教育者的培训内容,更加贴近于实际需求。(2)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安排的时间,可以采用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3)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学要紧紧围绕生产实际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与生产经营相结合,既培养了人才,又创造了物质财富,获得社会、经济的双重效益。(4)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突出技能实践。职业教育是具有学理性、实用性、技能性和经验性的学习活动,注重方法、技术和经验的培养,注重教育对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

旅游精准扶贫就是通过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实现地区居民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脱贫致富。在此过程中,要精准的对贫困地区、贫困居民进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的旅游扶贫方式。(1)扶真贫、真扶贫是关注的中心。真正实现贫困地区、贫困居民实现脱贫致富是旅游精准扶贫关注的中心,而非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旅游扶贫关注的是贫困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提升,而旅游精准扶贫则是对扶贫对象的自身“造血”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自身知识技能的提升。(2)针对性强。旅游精准扶贫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更具针对性。旅游精准扶贫要求要对符合扶贫地区及居民标准的人口进行识别,根据他们的具体特征采用不同的扶贫方式,说的旅游精准扶贫更加具有针对性。(3)覆盖范围广。旅游精准扶贫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扶贫是旅游精准扶贫的核心,而扶贫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就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2职业教育服务于旅游精准扶贫现存问题

2.1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加上现在企业在录用人员是过分重视学历,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歧视,使得职业教育在大众的心目中地位不高。特别是我国的大部分贫困人口处在西部偏远地区,他们交通闭塞、信息流通不畅,不能够对职业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加上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这就造成了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忽视程度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家长到学生对学历的盲目崇拜,将普通的本科教育是为升学的第一标准,而就读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是“问题学生”的集散地,不能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忽视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贫困人口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经济负担重,为了日常的必备生活需要,不愿参加相关的社会培训提升自身的相关技能,过分重视眼前利益。同时职业教育社会上的认可度低,整体上的不重视,导致职业教育服务于旅游精准服贫存在着思想上的障碍。

2.2旅游职业教育积极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旅游职业教育残参与扶贫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的宣传上,实际深入到扶贫工作中较少。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旅游职业教育往往是对在校学生的技能教育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技能知识,而具体的操作经验不足,再加上政策的倾斜程度不高,导致旅游职业教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旅游精准扶贫的热情度不高。另外,相关的政策推出之后,没有对应的资金及其他配套措施,是政策落地不及时,这也造成旅游职业教育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积极主动行不高。

2.3职业教育服务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明晰度不够

目前,职业教育服务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较为缺乏,实际的实践经验总结较少,这些造成了旅游职业教育能够为我国的旅游扶贫事业提供有效路径的明晰度不够高,还都处于探索的阶段。旅游职业教育拥有先进的设备、高技能的人才,这些资源如何能够在实际的旅游精准扶贫中有效的发挥出来,为我国的扶贫事业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旅游职业教育在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及经营方式的教育上,仍然需要进行相关的重点研究,找到一条适合旅游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康庄大道。

3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

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有利于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旅游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受到诸多的因素影响,还需要进一步与提升旅游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3.1加大政策宣传,实现“精准宣传”

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逐步扭转家长、学生对旅游职业教育的认识,了解旅游职业教育对人才职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积极提升旅游企业对于旅游教育培养人才的认可程度,他们具有高技能,可以更好好的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同时引导社会大众从“升学”向“就业”的积极转变。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提供相应的资助体系,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安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的教育扶贫,也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通过各类途径大力宣传,使人们可以正确认识旅游职业教育的优势,从而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3.2优化专业设置,实现“精准培养”

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热点,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性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职业教育学生的多元化成才,特别是对贫困学生的特别关注,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推进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环节教育。同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提高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不断强化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践培养,打通学校、行业、企业的育人模式,使教学和生产实习乃至就业高度融合。通过人才多样化培养,让有升学意向和能力的孩子进入高层次深造,让掌握职业技能的学生带着技术进入市场。

3.3重视创新实践教育,实现“精准就业”

由于旅游职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完成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培养模式。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旅游职业教育应积极主动将创业教育贯穿到日常的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已完成部分学生的初步创业能力,特别是贫困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有更多的选择。积极借助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职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政策支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助。

3.4加强社会技能培训,实现“精准培训”

职业教育有很强的专业性,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很好的技能培训。旅游职业教育可以再社会培训中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如开设农家院、餐饮服务技能培训等各个方面的培训。根据受培训人群的特点进行具体培训。由于旅游行业具有进入门槛低的特点,可以对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贫困人群进行旅游行业技能短期培训,提升行业就业能力,增加收入,实现脱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EB/OL].

[2]贾海刚.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6,(25):70-74.

[3]吴靖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7,(3):99-103.

[4]廖焕水,毛睿卿.“全域旅游+精准扶贫”的融合路径及其创新———以江西省上饶市为例[J].老区建设,2017,(13):45-50.

[5]邓小海,曾亮,肖洪磊.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构成及运行机理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2(45):265-269.

教育扶贫范文8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期正值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重要指示精神,全县教体系统要继续深入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对脱贫攻坚重要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决策部署和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学习生活需求,扎实做好2020年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

二、目标任务

坚决打好全面完成教育脱贫任务“歼灭战”。坚持现行教育扶贫标准,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严格遵循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原则,简化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流程,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着重关注省外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就学贫困学生教育补助政策落实情况,确保全县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全面开展控辍保学排查工作,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不失学辍学。对受到疫情影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给予资助。全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推进扶贫产品定向直供学校食堂。

三、重点工作

(一)积极应对防控疫情影响。

聚焦防控疫情风险,根据县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的疫情信息,各学校、幼儿园要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主动对接,及时关注和了解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等特色困难学生的生活情况。对受到疫情影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后,根据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在国家资助的基础上,采取减免学费或临时生活补助等方式及时给予资助。(责任单位:局防疫指挥办、资助中心,各中小学、永修中专、特教学校、各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

(二)精准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按照现行国家资助政策标准,按学期精准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并按最高标准进行资助。同时,做好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工作,优先办理建档立卡高校学生贷款相关业务。(责任单位:局资助中心,各中小学、永修中专、特教学校、各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

(三)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举措。

1.完善义教资助体系保障。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规范资助档案管理,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保障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不因贫不失学辍学,有学上、上得起学。(责任单位:局资助中心、教育股,各义教中小学。)

2.持续加强控辍保学工作。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控掇保学机制,稳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联保联控责任,建立督促复学、动态监测、辍学帮扶、控保长效四项机制,完善劝返、报告、月报制度,实施贫困学生台账化精准控辍;当期重点抓好疫情防控期间贫困家庭子女线上学习,不因疫情影响学习,对在线上教学有困难的贫困学生,协调当地政府尽快加以解决,确保“停课不停学”,全面保障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责任单位:局教育股,各义务教育中小学。)

3.全力实施关爱工程。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健全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四方联动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全县留守儿童档案卡。统筹社会各界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做好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责任单位:局德育室,各中小学。)

4.认真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根据实际需求,通过统招遴选、“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政策、安置免费师范生等多渠道,定期补充乡村教师;组织名优教师送教下乡、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活动,为贫困村学校“输血”“造血”,提升师资水平。(责任单位:局人事股,各中小学。)

5.全面改善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和“均衡发展”等教育项目,统筹推进乡镇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让贫困村学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成果。(责任单位:局校建办、仪器站,各中小学。)

6.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活动。贯彻落实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全县教体系统做好消费扶贫活动组织推动和协调保障工作,积极开展消费扶贫产品进校园活动,认真落实消费扶贫农产品食堂采购工作。(责任单位:局勤办、仪器站,各中小学。)

四、强化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沟通协调水平,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导和督促各校(园)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各校(园)要按照“省级牵头、市级落实、乡镇推进实施、扶持到校、扶贫到生”的要求,建立教育扶贫工作落实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因疫情防控要求,我省2020年春季学期将延期开学,各校(园)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周密方案,全面谋划和部署好新学期学生资助各项工作,涉及各类助(奖)学金的申请和评审工作,在正式开学后立即组织开展;已经过评审的,各校(园)应及时足额发放国家资助项目资助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度过疫情难关。

(三)强化责任落实。深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市委近期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深入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学校校长与乡镇属地双负责制度,明确各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为教育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层层压实教育扶贫工作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做好上下衔接、统筹谋划、资金支持和督促落实等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完善措施,按期完成任务。

(四)强化精准对接。健全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动态调整、精准数据共享等工作机制。要抓好精准识别这个首要环节,精准摸清基础底数,精准区分对象类别,确保不错一人、不漏一生。推动数据精准共享,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学校要分别建立工作台账,落实每半年同步开展一次比对,准确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信息、工作进程、工作监管、资金使用、工作考核等情况,实现相关台账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精准衔接。

(五)加大投入力度。把脱贫解困教育资金投入放在优先位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资助资金投入。积极整合现有各项教育民生政策、资金、项目,科学合理编制贫困群众教育脱贫解困资金预算,切实拓宽教育扶贫解困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对脱贫解困教育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确保各项教育投入发挥最大效益。